浅谈农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方案方法.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622072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农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方案方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浅谈农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方案方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浅谈农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方案方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浅谈农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方案方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浅谈农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方案方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谈农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方案方法.docx

《浅谈农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方案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农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方案方法.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谈农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方案方法.docx

浅谈农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方案方法

一、引言

土地整理是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落实土地用途管制的重要手段,是解决土地利用问题、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和总量动态平衡的重要保证,是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绿箱政策”措施,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效途径[1]。

广义的土地整理包括了农地整理和市地整理,而我国目前所讲的土地整理大都是农地整理。

农地整理,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照可持续利用的原则,对田、水、路、林、村等进行综合整治,调整土地关系,改善土地利用结构和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土地利用和产出率的技术经济过程。

本文探讨了农地整理工程规划设计的方法和基本原理,并将其运用于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厚坡镇农地整理工程规划设计的编制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农地整理工程规划设计的内涵内容

农地整理工程规划设计,是指针对一个农地整理工程,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理专项规划,通过对土地利用结构、地块物理形态和产权结构的调整及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在平面、空间和时间序列上建立合理的用地结构及布局,以充分挖掘工程区土地潜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所作的安排和布置。

它是一项能达到扩大再生产,形成新增固定资产和生产能力,具有明确范围、可测目标和具体内容的投资建设活动[2-3]。

农地整理工程规划设计的内容主要包括田块划分及土地平整工程规划设计、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田间道路工程规划设计和农田防护工程规划设计等四方面内容,不少省市在实践过程中加入的村庄整治的内容,成为了土地整理工程的有益补充。

三、农地整理工程规划设计方法及基本原理

<一)田块划分及土地平整工程规划设计

1.田块规划设计的要素、要求及方法

土地平整工程的基本单元是标准田块,即由田间灌排渠系、道路、林带等固定工程设施所围成的地块,是进行田间耕作、管理与建设的最基本单位。

田块规划设计的合理与否不但直接影响到灌排的合理组织,农机具的有效使用和经营管理的科学安排,而且还影响到有效耕地面积的农田生态防护等功效。

因此,田块设计是农地整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田块规划设计包含以下五个方面的要素:

田块方向(田块长边方向>;田块规模(长宽度>;田块形状;田块设计与地形的关系;田块设计与居民点、沟渠、道路和林带的关系。

根据成功的耕作经验,结合科学研究实验,各要素的设计应分别满足以下要求条件(标准>。

<1)田块方向

田块方向是指田块长边的方向,往往是播种与耕作管理的方向,也是末级固定渠道、田间道和护田林带主林带的方向。

选定田块方向应满足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1>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

在地形、地块形状、防风要求等条件允许时,尽量将田块长边方向设计为南北方向(子午线方向>或接近南北向。

在地形、水文地质等特殊条件下,应尽可能使田块的长边平行于等高线,以利截排地下水。

但地形平坦时(如地面坡度小于1/300>,田块长边也可垂直于等高线(即末级排水沟垂直于等高线>。

2>有利于田间机械作业

为了减少机械作业时在坡地上作业时的功率损失,田块一般应横着坡向设计田块,即使田块长边沿着等高线。

3>有利于水土保持和排水

从水土保持角度来讲,田块长边方向应横着斜坡即沿着等高线配置,这样可以减少地表流和土肥流失。

在丘陵山区,当坡度超过3度,设计田块时,应使其长边沿着等高线或保持一定的角度配置,以达到保持水土和降低拖拉机牵引动力损耗的目的;在坡度大于5-6度的坡地,应当提倡修建各种形式的梯田。

但在地势低洼,水分过多的地区,在坡度为1.5-2度时,田块长边方向应顺着坡向布置,以利排水;当坡度大于1.5-2度时,田块长边则应沿着等高线布置。

在盐渍土灌区,为了降低地下水位,田块长边方向应保证最末级固定排水渠道(农沟>垂直于地下水流向,以利截排地下水。

4>有利于防风

在设计防护林时,为了获得最好的防风效果,主林带方向应与当地主害风方向相垂直;因受其他因素限制,不能与主害风方向垂直的,其与主要害风方向的垂直线之夹角不应超过30-45度,以保证林带获得一定的防风效果。

综上所述,在具体确定田块长边方向时,必须综合考虑上述各项要求,根据地区自然经济特点和生产上存在的主要问题,首先服从当地的主要要求,如丘陵山区应服从水土保持的要求,风害严重地区应服从防风的要求,并适当照顾其他方面。

<2)田块的规模(长宽度>

田块的长宽度应根据合理组织生产和有效的利用农机具以及地形特点、田块面积等因素具体加以确定。

在风害地区还要考虑合理配置护田林带的要求。

1>田块长度

田块长度的设计应有助于提高机械作业效率,有利于合理的组织田间生产过程,满足灌水组织工作和土地平整的要求。

灌水组织工作和土地平整的要求:

田块长,纵然对于提高机械效率有好处,但会给灌水组织和土地平整工作造成一定的困难。

首先,田块过长,田块面积相应的增大,于是就很难获得比较均匀一致的地形,土地平整工程量就会增加。

其次,田块长度过长,沿长边配置的灌溉渠道(农渠>,其流量和按其坡降计算的流速就随之增大,会造成上段水多,两侧作物受渍,下段受旱,从排水角度来看,为控制地下水位于临界深度以下,要求沟道内水位保持在设计高程以下,使来水尽快送到集水沟(斗沟>或输水沟(支沟>去,因此,农沟不宜过长。

2>田块宽度

田块宽度应根据田块面积和田块最宜长度来确定。

田块宽度应满足机械作业,灌溉排水[4]和防风等方面要求。

根据我国各地实际情况和机械化作业发展需要,平原地区格田长度宜取60-100m,宽度宜取20-40m;山区、丘陵水稻区可根据地形、土地平整及耕作条件等适当调整;平原水稻区格田面积一般为0.20-0.34公顷。

<3)田块的形状

根据机械作业要求,必须使设计的田块至少具有一个直角和田块两个长边平行。

因此,田块形状最好为夹角90度,或夹角接近90度,方形。

三角形、锐角梯形和多边形田块对机械作业和田块管理工作都不合适。

田块设计时,应尽可能把田块设计成长方形、正方形或直角梯形,要使三角形田块数目减少到最低限度[5]。

还应强调不应单纯追求规整的外形,必须综合考虑当地实际和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率等方面要求进行设计。

<4)田块设计与地形

在丘陵山区设计田块时,地形条件具有重要作用,地形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因此,在丘陵山区规划田块时,必须尽量使田块长边即机械作业的工作行程沿等高线配置。

必要时,可把田块按地形坡向和坡度分成几个耕作地段。

<5)田块规划设计与现有居民点、沟梁、道路和林带的关系

耕作田块与居民点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生产上的联系,为了减少运输费用、缩短农机具和下地的空间距离,必须使田块与居民点间保持最短的距离和最便利的交通条件。

在田块规划时,必须尽可能充分利用现有居民点、沟渠、道路和林带,使设计田界和它一致起来。

评价耕作田块与居民点之间相互位置是否经济合理,可以通过计算各个田块乃至整个轮作区或作物种植区至居民点的平均距离求得。

轮作区或作物种植区至居民点的平均距离计算公式为:

 

式中:

R——轮作区或作物种植区至居民点加权平均距离(m>;

rn——各个田块至居民点平均距离(m>;

Pn——各个田块面积(>;

∑P——各个田块面积之和(>。

2.典型田块内部规划设计

根据地形、地貌、气候等自然特征及土壤质地要求,需对典型田块内部作进一步的设计,这里主要介绍丘陵地区的情况。

在丘陵地区的坡耕地上,为搞好水土保持,田块规划设计的主要形式通常是修筑梯田。

根据地形、地面坡度、土层厚度的不同,可修筑坡式梯田与水平梯田等[6]。

前者田面顺原有坡面倾斜,保水保土效果较差,多适用于缓坡及劳动力不足的地区;而后者田面则基本水平或者向内倾斜,保持水土的效果较好(图1>。

 

规划设计梯田首先应对梯田建设区在平面上进行总体部署。

在宽阔的缓坡区一般以道路或灌排渠系为骨架布设梯田耕作区,道路应与等高线平行或正交,尽量和渠沟结合纵横交织成棋盘状,将耕作区规划成方形、矩形或梯形。

耕作区长度一般为200-300m,面积在5-6公顷为宜。

在山区陡坡区,通常以同坡向的坡面为单元或者以侵蚀沟的沟缘线来划分耕作区,耕作区的形状因地势而异。

沿侵蚀沟沟缘线规划耕作区的,道路应该沿沟边布设。

以同一坡面为单元规划耕作区的,当坡度大于8度时,道路应该绕山坡呈“S”形布设。

在确定梯田耕作区后,根据地面坡度、土壤质地、耕作要求等需要沿等高线规划设计梯田田块。

梯田间修筑田坎,田坎线应沿等高线布设,确保田坎等高、田面水平。

在地形复杂地区,田坎基线可按照“大弯就势、小弯取直、高切低垫、分段求平”的原则确定。

田面宽度可以根据工程区坡度与土层厚度,按照“便利耕作,修筑省工”的原则确定。

坡度较缓、土层较厚的地区,田面宽度可大些;坡度较陡土层浅薄的地区,田面则不宜过宽。

田面的长度则根据工程区地形条件和梯田用途确定,如水稻梯田应尽可能长些,而旱作梯田则可以短些。

为满足灌溉排水的要求,梯田纵向一般按照“不冲不淤”的原则,保留1/300-1/500的坡度。

3.土地平整工程规划设计

土地平整工程是规划工程的基础,通常在进行土地平整工程规划中,应首先考虑土地平整方案。

<1)考虑工程区的地形地貌

若工程区是平原地区,可采用全部平整,即将整个工程区作为一个平整单元,按某一设计高程进行土地平整。

这种方案的优点是:

能够最大限度地挖掘土地利用潜力,增加耕地面积,便于布置各项工程工程,方便农业生产;其缺点是:

填挖方工程量大,投资量大,对表土造成极大的破坏。

若工程区为丘陵区,可选择完全平整或局部平整。

局部平整的优点是:

填挖方工程量和工程投资大大降低,有利于保护表土层;其缺点是:

土方量计算较复杂,耕地新增量有所降低,沟渠布置的难度增大。

在具体的工程中,应因地制宜,在充分比较的基础上选取平整方案,尽量减少土地平整工程中开挖和运输土石方的工程量。

<2)考虑方便工程区的农田灌排等水利工程设施

土地平整最好应保证灌水处位于高地,实现工程区自流灌溉;容泄区处于最低位置,保证水能自流排出,从而节省灌排的人力、物力和运行费用。

<3)考虑整理后的田块能适宜种植作物的特性

若作物是喜水作物,如水稻、莲藕等,则耕作田块或格田要求基本平整,水田、格田田面高差应在±3cm以内,保证处处灌得到,每一处淹不了;而若作物为旱作物,如小麦、棉花等,则其格田坡度在1/5O0以内皆可。

在确定工程区土地平整方案时,最好能实现工程区土方挖填内部平衡。

<二)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

农田水利工程是土地整理工程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指在对洪、涝、旱、渍、盐、碱等进行综合治理和合理利用水资源的原则下,对水土资源、灌排渠系及其建(构>筑物等进行的统筹安排。

在进行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时,不仅要考虑灌溉水源、灌溉渠系布置、排水沟系布置及容泄区等灌排因素,还应避免沟渠之间的交叉、沟渠与道路的交叉以及水利工程建(构>筑物与道路等工程的交叉问题,做到既经济又合理。

1.灌溉水源的选择

规划方案中,要考虑以下几方面问题:

水源地的位置,应尽量位于工程区的最近最高的地方,最好能够实现自流灌溉;水源没有污染源,保证水质好,适宜灌溉;尽量利用地表径流,慎用地下水;充分利用现有的水源,以节约费用;收集必需开采地下水的井灌区的水文、地质资料以及实验数据,减少风险,降低成本。

2.灌排渠系的布置

灌排渠系布置的要求:

尽量实现自流灌排;尽量缩短灌溉渠系的长度和减少渗漏与水头损失;尽量减少灌排渠系及其建(构>筑物数量,并尽可能避免与道路等其它农田设施的交叉,保证流态稳定,水流通畅;若是提水灌溉,则应注意有可靠的水源和提水距离;灌排渠系布置不影响机耕和交通要求。

3.灌溉渠道的选择

灌溉渠道可以为U形槽,也可为矩形槽,两者各有优势。

U形槽渠道输水能力强,但施工技术要求高;矩形槽渠道节约土地,但对其材质要求较高,单位造价高。

土壤质地较好的可直接修土质渠道,造价低。

规划时,可在综合考虑地方灌溉制度、资金与出地率约束的基础上选择。

4.灌溉方式的选择

灌溉可采用续灌与轮灌。

续灌要求输水斗渠的横断面较大,但农渠的横断面减小;轮灌要求输水斗渠的横断面较小,但农渠的横断面增大。

在进行具体工程规划时,应在考虑作物灌溉制度和灌溉定额的同时,主要考虑斗渠与农渠的总投资额来决定。

若要实行喷滴灌,则可在方便施工、有利生产的条件下,考虑半固定式喷滴轮灌及干管与支管的变径问题,降低投资。

5.低压管道输水灌溉

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是一项只在输水过程中实现节水的灌溉技术,低压管道多采用PVC管材,根据单井出水量选择管材尺寸,为了便于田间耕作,一般埋于地下0.8M处。

水流进田间后,仍然采用常规的地面灌溉方法。

管灌的规划设计应该满足地面灌溉的各项技术要求,实施畦灌时,水流入畦田后,为保证对作物既适时适量供水又节约用水,应该根据地面坡度、土壤质地、土地平整状况和灌水流量等条件,合理地布置畦田尺寸。

低压管道系统工程末级建筑物是给水栓,由给水栓出水经过输水软管或输水垄沟就可以将灌溉水送入畦田。

给水栓的控制范围由单井出水量、设计畦宽和同时灌畦田数目决定,给水栓的间距一般不超100M,最宜用软管与之相连进行灌溉。

相关研究表明,单井出水量在20-30立方M/小时之间时,可在畦宽为0.8-1.2M范围内同时只灌一个畦田,对应管径可用90mm,干管与支管为同一管径。

单井出水量在31-60立方M/小时之间时,可以在畦宽为1.2-2.5M范围内同时只灌一个畦田,对应的管径可用110mm或125mm,仍采用干管与支管为同一管径。

单井出水量在61-100立方M/小时之间时,按下表数值选用<表1)。

 

在平原井灌区,土地经过平整比较平坦,田面坡度很小,多数场合下都适宜将支管道和给水栓进行双向控制。

只有在地形坡度较大的山丘区才采用单向控制。

判别管网布置优劣的标准是管网的管道总长度是否为最短,即管网总投资为最小。

6.沟渠布置方式的选择

平原地区田间沟渠系可以采用灌排相邻、相间或沟渠兼用布置;丘陵地区田间沟渠系可采用岗田间农渠垂直于等高线沿旁田短边布置,可为双向控制和灌排兼用。

冲田沟渠系可随地形在山坡来水较大的一侧沿山脚布置排水沟;山坡来水较小,地势较高的一侧,可布置灌排两用渠,兼排山坡或旁田来水。

在开阔的冲田地区,可在两侧旁脚布置排水沟,在冲田中间布置灌排两用渠,控制两侧冲田。

若是重盐碱地区,灌溉渠系最好位于高处,排水沟位于低处,这样可以充分地洗盐洗碱。

<三)田间道路工程规划设计

田间道路是一项与土地不可分割的农田基本建设工程,是居民点、生产中心与农田之间联系的主要纽带[7]。

为了顺利地进行田间作业,合理地组织生产,必须科学规划田间道路。

随着农业机械化的逐步实现,田间道路的规划设计愈加显示出其重要意义。

1.田间道路设计要求

规划设计田间道路时,应满足下列要求:

(1>田间道路应保证居民点、生产中心到农田具有方便的交通联系、路线直、运输距离短,可以顺利达到每一个轮作田区或耕作田块;

(2>田间道路沿田边布置,必须结合田块、渠道、林带、排水沟等工程一起进行规划,以便于农机具转运,经营管理和灌溉管理;

(3>尽量减少道路跨越沟渠,尽量减少桥涵等工程建筑物,以求节省农田基本建设投资,此外还要尽量减少道路的占地面积;

(4>田间道路应和农村主干道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组成统一的农村道路网。

田间道路的平、纵、横三方面应满足道路路线设计的技术要求。

2.道路类型及其设计

根据道路的用途和运输量,农村道路可分为干道、支道、田间道和生产路。

农地整理工程一般只能规划田间道和生产路。

道路规划指标见表2[8]。

 

<1)田间道设施设计原则

1>道路中心线以平直线为主,路长最短,联系简捷;

2>道路坡度、转变角度等技术指标应符合有关技术要求;

3>应与田、林、村、渠、沟等布局相协调,有利于田间生产管理;

4>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

<2)田间道与生产路技术要求

1>田间道:

主要为货物运输、作业机械向田间转移及机器加油、加水、加种等生产操作过程服务;路面宽宜为3-4m左右。

2>生产路:

为人工田间作业和收获农产品服务;路宽宜为1-2m左右。

<四)农田防护工程规划设计

农田防护林工程规划设计是农地整理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尤其是在风沙地区,主要包括林带结构、林带方向、林带间距、林带宽度等多方面内容。

它应同田块、灌排渠道和道路等项设计同时进行,采取植树与兴修农田水利、平整土地、修筑田间道路相结合的做法,做到沟成、渠成、路成、植树成。

农田防护林工程在规划设计时应考虑:

防护林防风的大小与方向;林种选择可与当地的生产与生活相结合;防护林不能妨碍交通,一般田间道2-4M,其两旁可以种植灌木,生产路较窄,一般不栽或只在路一旁栽种灌木;防护林应不妨碍作物生长,即防护林不能与田间作物争光、争水、争肥,更不能争地;防护林要与大江、大河、大湖的堤防工程相结合;防护林要与水土保持工程相统一。

<五)沟渠路林田综合规划设计

农村道路与沟渠、农田、林带结合布局常见的形式有“沟-林-渠-路”、“路-沟-林-渠”和“沟-林-路-渠”三种。

1.沟—林—渠—路

道路布置在田的上端,位于灌溉渠道一侧。

采用这种布置方式,位置较高,不易受水淹;道路另一侧紧靠农田,人、畜、机下地方便,且有拓宽余地,可兼作管理道路;但道路跨越下级渠道(农渠>,必须修建较多的桥梁和涵管,路面起伏较大(图2>。

 

2.路—沟—林—渠

道路布置在田块的下端,位于排水沟的一侧。

这种形式的优点是便于灌溉和人、畜、机下地生产;但由于道路位置较低,雨季容易积水,渠、沟靠近,排水沟边坡易因渠道渗水而滑坡,林带应位于沟渠之间,予以加固;同时,道路穿过农沟,必须修建较多的桥涵,还要在路旁修截水沟,以防道路被淹(图3>。

 

3.沟—林—路—渠

道路处于灌水渠道和排水沟之间。

其优点是道路与下级灌排渠系均不相交,灌溉排水方便;但由于道路进入田间必须跨越渠道,要修较多的桥涵;另外,今后道路拓宽也有困难(图4>。

 

上述三种结合布置形式,各有优缺点,须根据各地具体情况研究选用。

此外,根据各地经验,在进行路、沟、渠、林整体布置时:

(1>要根据规划地区的特点从主要问题入手,进行安排。

如在地势低洼的平原和南方地区,排涝是首要问题,应先布置排水系统,然后布置灌溉渠系和田间道路;在丘陵山区,灌溉是主要问题,配置路、沟、渠、林时,必须先从灌溉渠道着手。

(2>要节省工程量与少占耕地。

为了节约土地,可在生产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逐步发展暗沟,暗管排灌;在人多地少的地区,林带应小一些,或在不占用耕地的原则下只搞沟边、渠岸植树,达到保护堤岸的目的。

[9]

四、农地整理工程规划设计实例应用

本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思想,本文将以上规划设计原理应用于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厚坡镇农地整理工程规划设计的编制实践,以达到较好的效果。

<一)工程简况

淅川县位于河南省西南边陲,地处豫、鄂、陕三省结合部,属秦岭山系东南余脉的延伸地带,地势呈西北-东南走向,西北高,东南低,南北狭长150.6公里,横宽52.5公里,总面积2798.4平方公里。

工程区位于河南省淅川县厚坡镇,属南阳盆地中的低山丘陵地区,土地整理面积为856.39公顷,低产田面积较大,耕地产出效益低,同时工程区有大面积荒草地,原有水利基础设施利用率低,但水源充足,具有较大的土地整理潜力。

该工程是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规模为856.39公顷,新增耕地率15.92%。

[10]

<二)工程规划设计内容与方案

依据工程区的土地利用情况,结合作物的种植情况,该工程区主要包括田块划分及土地平整工程、农田水利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和农田防护工程等四方面内容。

1.田块划分及土地平整工程

整个工程区东部从南至北高差相差不大,可填平补齐,由田间道路、沟渠围成大田块,以规划田块为平整单元进行平整,采用局部平整方案。

工程区西部地势起伏较大,由田间道、沟渠围成的小片内按地面坡度大小修筑宽度不等的平面梯田,梯田长边方向与等高线方向基本一致。

根据工程区实际情况,梯田台面确定宽8m—30m,长为200m—500m,面积为5—8公顷,顺沟纵向分布。

工程区共划分为285个单元区,总土方量为192.69万立方M。

2.农田水利工程

由于工程区内以大田作物为主,相对产值和利润率均不高,综合考虑水资源状况、自然条件、当地农业生产水平及农作物种植情况,经论证,确定工程区采用明渠灌溉。

本工程农田水利设施工程有两类,一是水源工程,其作用是将适宜的水量从灌溉水源中取引出来,该项工程主要有引水工程和提水工程,设计二级提灌。

二是输配水工程和田间工程,输配水工程的作用是将适宜的水量逐级输送并分配至田间。

根据工程区具体特点,按照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基础上尽可能减少投资,降低运行费用的原则,尽可能利用原有渠道系统,以节省工程量。

根据灌区地形及引水特点,东北和东部工程区因地势平坦,地形变化不大,主要是对原有的渠道进行重修和布置,从丹江口水库总灌渠中引水自流灌溉。

工程区西部及西南部属高岗地带,地形起伏较大,在土地平整的基础上,规划四个提灌站<其中有李岗二级提灌站),使该区可以通过渠道灌溉。

排水沟分为支、斗、农沟三级;按五年一遇标准设计,大多情况下,沟、路并行;各级排水沟应满足排涝要求外,排水沟底坡一般等于设计水位线的坡降,结合本灌区的具体情况:

斗、农沟采用比降1/1000,各排水沟最后都依地势流往工程区外的各沟河。

工程区共修建支渠4条,计7774m,斗渠6条,计10060m,农渠81条,计59965m,斗沟1条,计2331m,农沟66条,计49753m。

农门77个,路涵114个,桥4座,跌水279个。

3.田间道路工程

本工程区内的农村道路,是田间生产和运输的动脉,它联系着镇与村、村与村、村与田间;农村道路沿田块边界布设,与渠道、护田林带相协调,并与干路取得衔接,以便形成统一的农村道路网;尽量减少占地面积,路、沟、渠、林结合配置,道路宽度和密度应按实际需要而定;尽量减少跨越沟渠,以节省桥涵工程的投资。

道路布置以满足农业机械化作业要求及方便农民生产生活需要为原则,布设田间道生产路,其中主要是改建原有道路,少部分工程区根据需要新增田间道。

规划田间道路路基宽4.28M,路面宽4M,计60条,总长61.32km,田间道路路相通,路面平整,尽可能沙石化。

生产路路面宽2M,计8条,总长5.03km,路面采用素土路面。

4.农田防护工程

<1)农田防护林工程

农田防护林沿道路两侧乔灌结合栽种。

工程区沟边两侧营造绿化带,以形成标准农田林网,林网间距为主带300M,副带为500M。

工程区沿路、渠布设单行乔、灌木结合林带,选用的乔木树种为46杨,林木间距2M;灌木种类为紫穗槐。

栽培时间采用秋冬挖穴整地,春季栽植为主,把好“三关”,即整地、苗木、栽植关。

栽培方法采用“三大、一深、高培土”法,即挖大穴、浇大水、用大苗、深栽植、高培土的方法,确保造林成活率。

工程区共栽植树木74648株。

<2)生态环境保持工程

大力发展生态建设,搞好植树造林,进一步增强防风效果;治理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在空间上实行分区治理,在时间上重视区域环境演变对土地侵蚀、沙化的影响,在技术上采取耕作措施林草措施和工程措施综合整治;轮作耕作、优化施肥,综合改良,利用配套技术等方法,综合治理,对症下药,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严格控制各类有害污水排入进而污染工程区。

<三)工程规划设计方案评价

社会效益分析:

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预防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