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美术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619716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5.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八年级美术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人教版八年级美术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人教版八年级美术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人教版八年级美术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人教版八年级美术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八年级美术教案.docx

《人教版八年级美术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美术教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八年级美术教案.docx

人教版八年级美术教案

第一课中国现代美术作品欣赏

(1课时)

课型:

单一课

教学方法:

讲述、欣赏与思考。

一、   教学目的

通过对油画《开国大典》的讲述与欣赏,使学生了解中国现代绘画艺术的伟大成就,提高学生对油画中国民族化特点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

二、            教学重点

作品的艺术处理及民族绘画与西洋绘画结合的特点。

三、            教具与学具准备

1、教具:

大幅《开国大典》印刷品一张,[富有民族特色的工笔画和年画各一幅。

2、学具:

教材,笔记本。

四、            教学步骤

(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课前准备。

(二)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中国的民族绘画-------中国画,是以线条、墨色来表现形体、质感,并与诗、书、画、石相结合,达到“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效果。

(出示中国画、年画挂历)而西洋画中的主要画种----油画,却以丰富、能表现复杂的色调层次,能绘声绘色地表现人物形象。

今天让我们来欣赏具有中国特色的油画------《开国大典》(出示油画《开国大典》)

(三)作者介绍:

作者:

董希文(1914---1973年),我国著名的油画艺术家。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浙江绍兴人。

1933年考入苏州美专,1934年进杭州国立艺专预科学习,后考入该校本科。

1938年在上海美专借读半年,后又去湖南沅陵国立艺专学习。

学校内迁贵阳后,常去苗寨写生。

1939年随校再迁昆明,毕业后由学校推荐去越南河内美术专科学校学习,不久回国。

1940年到贵州省合作委员会编辑股任职。

1943年至1945年在国立敦煌壁画研究所临摹壁画。

1946年在北京艺专任教,1949年----1973年在中央美术学院任教。

生前曾是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协委员,中国美协创作委员会委员和绘画组副组长。

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教研室主任。

曾任人民英雄纪念碑雕塑创作组长,并作《武昌起义》浮雕草图。

他的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及参加香港、法国沙龙展出。

并多次被选中为中国军、政代表团出国赠人的国礼。

《开国大典》是中国油画民族化发展历程中的代表作,并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的肯定。

他的艺术功底深厚,强调从整体观察对象和概括描写。

重视以情作画,画中寓情。

作品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深受群众喜爱。

(四)艺术欣赏:

1、主题思想:

作品是一幅深为群众欢迎的革命历史画。

它表现了新中国开国大典的宏伟壮阔的场面,再现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划时代的一刻。

2、作品欣赏:

1)《开国大典》概括:

画宽4.05米,高2.3米,油画。

1952年至于953年作,现藏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

画面主体为毛泽东主席和其它中央领导人在天安门城楼上。

代表着亿万中国人民向全世界庄严宣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

这庄严的声音,响彻天安门广场,回响在祖国大地,震撼着全世界。

画面上,国家领导人虽只在左侧占画面三分之一的部分,但在暖调子的红灯笼、红柱子、红地毯的衬托下,非常醒目。

毛泽东主席健朗魁伟的身姿处于画面中心,也体现了领导全中国的核心之核心,并与远方千千万万的群众遥相呼应,共同为中国历史掀开新的一页而自豪。

画家在构图、设色、人物等场面的处理上,体现出一个泱泱大国的气魄和风度。

如果你到过天安门城楼上,会更加体会到作者构图的大胆与巧妙。

画家在画面上加宽了左右两边红柱子的实际距离,并把右边的一组红柱子搬到画面之外;将栏杆、地毯、游行队伍平行舒展开去使宏大的群众场面得以充分表现。

天安门座北朝南,中央领导人本是面向南方站在毛泽东主席后面,处于逆光之中并背向观众。

画家大胆地将中央领导人的位置移至左侧一角,从而消除了逆光与背向观众的现象,使画面显得更加明丽而喜气洋洋。

再细看,毛主席的集团也不是面向正南方。

另外,典礼当天是阴天有雨的天气,画家却把它改为秋高气爽的晴朗天气,使人有天随人愿、清爽欢快之感。

所有这些大胆的改动,一般人看画时都并不会察觉,不会去分析这些情况给人的印象是,该画真实地、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开国大典的盛况。

非如此不可。

这就是艺术家大胆而高超的构图技巧,从而体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艺术不是生活毫不走样的“复制”,艺术的真实,不是生活的真实。

艺术的表现,是由主题的需要而决定的。

画家在此画中努力使西方的油画技法与我们民族的审美观相适应,特别在色彩处理上,强调色彩的单纯,对比强烈。

红地毯、红灯笼、红柱子及远处红旗的海洋与蓝天、绿树形成对比基调,使画面热烈而明快的;金黄色的菊花与蓝天、白云的对比。

既点明了秋高气爽的季节,又与黄色的灯穗相呼应,增强了华贵灿烂、富丽堂皇的欢庆气氛。

总之,画中强调了物体的固有色,减弱了随光线、环境而异的西方画法用色法。

柔进了中国画法的工笔重彩绘画技巧和敦煌壁画用色的特点。

画家在描绘红地毯时,还独具匠心地在颜料中加入砂粒而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画家深厚的艺术功底,使这幅画成为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优秀作品。

2)《开国大典》的历史遭遇

作为历史画,不同于其他画种,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云表现事物的本质,要尊重历史的真实性。

画家在处理历史的真实与艺术表现的手法上,掌握的分寸恰到好处。

然后此画曾两次被歪曲修改。

一次是1954年后,国家领导人中涂掉了高岗;第二次是1972年,去掉了刘少奇。

这都违反了历史的真实性。

所以,在1979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才使该画恢复了它的原状貌。

(五)艺术成就

1、体现了中国历史的转折------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历史性画卷。

2、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新起点-------是西方的油画技法与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相结合的典范。

3、体现了文学艺术既高于生活,又忠于生活。

历史画,既要尊重历史的真实,又要进行艺术的提炼。

(六)结论

《开国大典。

是划时代的历史画卷,是西洋画(油画)与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相结合的杰作。

人教版八年级美术教案——第二课中国画¬¬—山水(第二课时)

2009-02-0121:

01

第二课时:

山水画法

课型:

综合课

教学方法:

讲解、启发、示范与创作练习相结合。

一、            教学目的

1、通过创作山水画,提高学生的绘画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和想象力。

2、用绘画的表现形式,抒发自己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平时从多种传播媒介接受和贮存的视觉审美信息和各种知识,创作一幅山水画。

二、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山水画的创作步骤。

2、难点:

勾、皴、染、点的运用。

三、            教具和学具的准备

1、教具:

几种山石的皴法挂图一幅。

山水画创作步骤图一幅。

2、学具:

国画工具-------笔、墨、纸、砚。

四、            教学步骤

1、导言:

山水是离不开树、山、石的。

上堂课我们已学过树木画法,本堂课我们将学习山石画法,并结合上堂课学的知识,创作一幅山水画。

画山先画石,那么我们就从画古一讲起。

2、石头的画法:

古人画石起手有:

石分三面“之说。

(边讲边示范)所谓”三面“无非是说,画石开始勾勒轮廓,就要分出它的阴阳向背,凹深凸浅的基本形态,即石头的体积感。

(示范画石,要画群石。

石的穿插在于大小高低,聚散得宜。

3、介绍几种山石的皴法。

(将几种山石和皴法的挂图挂出讲解)

(1)斧劈皴:

如刀砍斧劈,故称为斧劈皴。

这种皴法宜于表现质地坚硬,棱角分明的岩石。

作画时,常用中锋勾勒山石轮廓,而以侧锋横刮之笔画出皴纹,再用淡墨渲染。

(2)折带皴:

用侧锋卧笔向右行,再转折横刮;向左行可逆锋向前,再转折向下。

画出的墨线如“折带”,故以名之。

(3)荷叶皴:

皴笔从峰头向下屈曲纷披,形如荷叶的筋脉,故名。

4、创作步骤

(1)构思、构图。

以平时见过的山水风景(影视、画页等都可以)大胆构思,运用学得的画尖技法和皴法,加以变通和发挥,创作一幅全新的山水画。

(2)勾线:

(在上幅石头示范画的上面加山、作主体。

)凡能用线概括的地方,要分出主次先后。

用重墨(相对于整体来看)线尽量明确、肯定地勾出来。

遇到有部分败笔也不要怕,不要中途怯场退却,要一直把整体画面的线都勾完后,再根据整体进行调整。

(3)皴擦:

皴擦要在大的线的骨架基础之上加以补充,以进一步表现山石的脉络、转折,使画面逐步丰富起来。

“皴”和“擦“是一个意思,只是笔触的大小与轻重略有差别。

(4)点染:

在勾、皴的基础上进一步以不同笔法的点加以充实、丰富,逐渐形成画面的整体效果。

染,放在最后进行。

染,是以水分较多的笔触去画,但不可大面积地瞎涂。

当留出的空白,要留出来,不可统统堵死。

五、            作业要求

1、作业用纸,最好用生宣纸或毛边纸。

2、提倡自己运用“勾、皴、染、点”的画法去变通表现,创作一幅山水画。

(不定题)

人教版八年级美术教案——第三课篆刻(第一课时)

2009-02-0121:

04

第三课篆刻(2课时)

课型:

综合课

教学方法:

讲解、欣赏和学生刻印练习相结合。

一、            教学目的

1、通过书法和篆刻的鉴赏,激发学生学习书法和篆刻的兴趣,了解我国书法、篆刻的起源和类别,使他们受到书法、篆刻美的陶冶,增强民族自豪感。

2、通过篆刻的讲解和示范,使学生初步懂得治印的基本技法与步骤。

二、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难点:

篆刻时如何把运刀的方向、角度与力度。

2、重点:

篆刻的治印步骤及方法。

三、            教具与学具

1、教具:

各种字体的碑帖及名家书法作品数幅;狼毫小楷、刻刀、章料(青田石等)、宣纸、砚、墨、印泥、砂纸(粗细两种)圆镜、毛刷等演示用具;刻好的印章二枚、供学生仔细看。

2、学具:

刻刀、毛笔、墨、青田石或肥皂、土豆、橡皮等,砂纸、小圆镜、小牙刷、毛刷等。

四、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具、引导学生认真听课。

(二)讲授新课

1、文字的产生和发展。

我国是文字记载的历史是从殷商时代应用甲骨文开始,距今约三千七百余年。

最古老的文字是用图画方式表达,让人一看就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读出来,并明白它的意思,后来由于实际需要,又产生了音意相兼的形声字,以及运用了转注、假借的手法,有象形、指事会意的实体字和形声字,汉字的创造正是沿着这个道路发展下来的:

2、书法的分类:

综合历代各种文字大致分为篆、隶、楷、行、草五大类。

(1)篆书:

甲骨文-------是殷、周时期的古文,因刻在龟骨上故名;石鼓文---------石鼓是秦朝的刻石,上面所刻的文字属于大篆的体系,也是我国最早的石刻;秦《泰山刻石》-------又称《封秦山碑》字体属于小篆,相传是秦代丞相李斯所写,小篆是从大篆省改而来的。

(2)隶书:

相传是狱史程邈被囚在监狱里时,把大小篆的笔画和结体作简化,便于书写。

这种字体便在公文上使用起来。

当时办公文的小官叫做“徒隶”,便把这种字体称为“隶书”

(3)楷书:

楷书真书,楷书,由隶书、隶草演变而成,字形方正,大小相近,有楷模的意思。

(4)行书:

行书书写速度较快,常作文章起稿用,没有一套规定的写法,写得规矩一点而接近楷书的叫“行楷”,写得放纵一点而接近草书的叫“行草”。

(5)草书:

章草-------又称隶草,其字形特点是解散隶体,趋于简便,但仍存隶书的形势,字字区别不相连绵;今草--------相传是后汉的张芝从章草加以演变而成。

特点是体势连绵,笔意奔放,常常是上一字的终笔,也就是下一字的起笔。

3、篆刻的用途及分类。

刻印章称为治印,治印多为篆字,故称为篆刻。

篆刻要求书法、章法、刀法三方面的完美与巧妙的结合。

古代在印面上刻着官阶或姓名来佩带,作为取得对方信任的标志,流传至今,仍保持了它从属性的用途,如取款,写证明必加盖公、私章等。

印章作为一种辅助艺术运用在绘画、书法等艺术上,或用来说明主题内容、作者姓名、创作年月、收藏者等,或用来增加画面构图完整,成为世态作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常把篆刻、书法、绘画相提并论,称它们为“金石书画”。

一幅好的国画作品,要求诗、书、画、印四绝。

印章从印文制作看,有白文印(即阴文印)和朱文印(阳文印)、肖形印等。

(举例说明)

从字意上来看,有姓名印、别号印、年龄印等。

(参照课本或举例各不同图说明)

从印章盖在书画作品的位置上看,又可分为名章(姓名、别号、地名、年龄印均盖在靠作者姓名的下面或后面)、闲章(如诗句、成语、吉语、肖形图案等,均盖在作品的上首或下角)。

边款,阴刻在印章的一边,好像画上题诗文款志一样,可以记录制作年代,作者情感和作者姓名。

4、设计印稿

(1)章法篆刻:

设计印稿在篆刻当中占相当重要的地位。

设计印稿时首先应从章法上重点考虑,如印文的内容包含几个字,字与字之间笔画的多少,疏密关系的对比,根据印面的形状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排列方法、印文怎么样分间都需要精心设计。

在设计当中,既要照顾全局的和谐、平衡、又要考虑局部在分朱布白时字与字之间相互呼应、联络的关系,要学会在自然错落、似不平衡的空间对比当中去寻找空间美感。

在篆法上,一印当中所采用的字体必须是同一时期、同一体势的文字。

(2)排列方法

a.单字姓,双字名,印文中不带“印”字。

假设“何柳伊”排为:

右列作“何”,左列作“柳伊”即可。

b.双字姓(复姓)双名者,假设〈欧阳秋香〉排为右列作“欧阳”,左列作为“秋香”即可。

c.双姓,单名者。

假设〈司马光〉排为右列作“司马”左列作为“光”即可。

d.单姓、单名,印文中带“之印”者,假设〈王月之印〉排为右列作“王月”,左列作“之印”即可。

e.有些姓名并不依照一般的规律排列,而采用“四文”式排法为使双字的名字不相分割,印文由姓列名旋转回接以求圆满。

假设(何柳伊印)排为右列作“何、印”左列为“柳、印”。

对于初学者平来说,应从规矩入手,支委切莫滥用“回文”。

三、作业布置

同学们回家构思设计一题自己的印稿,注意章法、篆法的和谐处理。

四    课堂小结。

布置下节课的用具。

人教版八年级美术教案——第三课篆刻(第二课时)

2009-02-0121:

06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复习旧课

①    书法艺术,在字体上可分为几类?

②    什么是朱文印,什么是白文印,篆刻分为几类?

(提问学生,简略回答所学知识)

三、讲授新课:

篆刻的刻印步骤(分段进行教学,教师示范)

①    写印稿:

选用毛边纸或其它薄而能吸水的纸,盖在用砂纸磨平的石章面上,按下石的轮廓,在轮廓内,用小楷笔蘸上浓墨(是墨汁而不是碳素墨水)写印稿.根据已设计好的印稿,反复多写几次,最后选一张配篆、章法满意的。

②    印稿上石(渡稿):

待印稿墨迹干后,再对准所刻的印面将稿纸反复在上面,固定好四边,把稿纸涂上清水,再用有吸水性能的纸,迅速吸掉浮在上面的余水。

然后用四层毛边纸或宣纸盖于其上,用指甲在上面均匀地揉磨,于是墨稿便复印在章面上了。

若揭下印稿发现个别的笔画未印清晰,可用墨笔再勾描清晰,便可运刀锲刻了。

③    运用刀法:

冲刀法——包括横冲、竖冲、逆冲三种姿式。

初学者可先掌握由右向左的横冲刀法,刻竖画时可将印章转过来一律横刻,执刀如执笔,刀杆应向右倾斜,并用无名指抵住印面右侧边线用力,控制冲刀速度,避免打滑。

刻字的方法:

在刻字运用时,无论是刻“白文”或“朱文”印线条,运刀的方向都要由右(外)向左(内)或由上向下,或由下向上锲刻。

在刻弧形的线条时要石随刀转,转石不转刀,采用“双刀”刻字,应先刻完笔画的一边后,将石章调转达180度,再锲刻未完成的另一边。

要求印面的凹处呈倒梯形,这样处理,盖印文的线条显得变化,浑厚而不扁薄,求得金石气息。

④    修改:

印章刻好后不应急于盖印,须从整体章法上审查,将小镜照印面,细察印面效果,可补刀修饰。

最后用牙刷刷去石屑,摁印泥盖在白纸上。

(一)巡回辅导,课堂总结

及时纠正学生中的不良做法,当场演示,以便学生更清楚地看到。

发现好的作品及时进行表扬,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解决的办法。

四、教学后记

本课时量安排较紧,第一课时内容较多,但必须讲透彻,一定要布置学生课后设计印稿,可用工具书帮学生查找字体,这样便于第二课时的完成。

本课学生积极性很高,最好统一帮学生购买刻刀和石章,每人一元多钱就可购齐,学生也很乐意,效果也比较好,有兴趣的学生可鼓励课后多练习,并适当给予指导。

第四课诗意画(1课时)

课型:

综合课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与创作练习相结合。

一、            教学目的

1、在学习花鸟画和山水画的基础上,运用笔、墨来表现生活和意境的情趣,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画的优良传统。

2、通过诗意画的创作练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

诗意画的创作步骤。

2、难点:

画面意境的处理。

三、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

1、准备2~3幅诗意画和数幅学生作品。

2、国画工具:

笔、墨、纸、砚、国画颜料。

3、选择一首或一两句可入画的诗。

四、            教学步骤

1、课前,将几幅诗意画和学生作品悬挂在教室里。

2、导言:

根据墙上所挂的几幅作品,介绍什么是诗意画?

诗意画的特点以及学习画诗意画的意义,然后转入新课。

3、作品欣赏:

转入新课后,引导学生欣赏诗意画2~3幅,使学生懂得作诗意画如何立意、构图,以及笔墨的处理,为完成一幅诗意画创作作准备。

作品欣赏之一:

著名山水画大师李可染先生画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画面采用直构图,以体现山的宏伟气势、山树森茂、重重叠叠,几道瀑布飞泻而下,打破了画面的沉静;那道道弯弯的泉水,不仅穿透发画面的直构图,使画面生动多姿,更使人如临一个理想的、充满诗情画意的王国。

作品欣赏之二:

李可染先生画的《秋风吹下红雨来》,这只是他众多的牧牛图中的一幅。

漫天飞扬的红叶,概括出整个秋天的景色,一个牧童悠然骑在牛背上,牛用一块重墨,使主体突出。

这虽然表现的是普通的农家生活,但在画家的笔下,却满是诗情画意,充分体现了画家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真挚感情。

4、  设问:

老师选择一首诗或一两句诗,进行赏析,然后让学生谈感受,理解诗意,老师最后作总结,并根据学生的思路,画一幅诗意画的的创作步骤图。

参考资料:

杜牧《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王维《山居秋螟》: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柳宗元《江雪》: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5、  作画步骤:

①立意、②构图、③勾线、④着色、⑤调整、⑥题诗、⑦盖章。

老师先只写几个序号,待示范和讲解完后,让学生作答,以加深印象,再把字补上。

6、   学生作业

以一首诗或一两句诗为题作画,教师行间辅导,及时发现好的作业,给予表扬,激发学生创作的积极性。

五、作业要求

1、本课以强调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为主,不必过多强调技法、技巧,凡是有新意的作品,均以肯定。

2、要求学生完成一幅诗意画创作。

第五课写生色彩(1课时)

课型:

综合课

教学方法:

通过讲授、欣赏、指导学生进行调色练习。

一、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了解写生色彩的基础知识,提高欣赏和分析美术作品色彩的能力。

2、通过调色练习,使学生掌握色彩的明、暗、冷、暖的表现方法。

二、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

(1)写生色彩的一般规律。

(2)单件物体的明暗、冷暖色彩的表现方法。

(3)静物画中的色调。

(4)对色彩的感知和运用。

2、难点:

对写生色彩中条件色的认识与分析。

三、            教具与学具

1、教具:

表现物体明暗、冷暖的色彩挂图。

适量的静物、衬布。

2、学具:

水彩画工具(毛笔、颜料、调色盘、盛水瓶)、课本和作业本。

四、            教学步骤

1、写生色彩是从写生出发,研究物象的固有色与条件色的相互关系,并找出其变化规律。

(1)固有色———物体本身的颜色。

(展示静物蓝色花瓶、红色衬布等)

(2)条件色———(光源色、环境色)是物体的固有色在不同的光源照射下,在不同的环境色的影响下所呈现的色彩。

一般规律如教材16页下图所示。

(根据范图分析)

2、在写生中怎样用色彩表现物体的明暗、冷暖关系。

我们来观察色圆柱体。

(见图一)

假设这是一个浅桔黄色物体,那么真正表

现固有色的区域只有

(2),其余的都要受

光源与环境的影响。

在色彩的明度表现上,与素描的明暗

表现法是一致的,要注意的是:

色彩的暗

部不是加黑颜色,是加一定的对比色。

在色性及色彩冷暖的表现上,就一个

(1)

(2)(3)(4)(5)物体而言如果亮部呈冷蓝色,那么暗部相

对的应呈暖蓝色。

(展示色块冷暖对比图)

3、作品中的色调。

一幅作品由各种色相组成,由于光彩的物体具有色彩因素和倾向。

把这种客观存在的色彩统一倾向,通过作者的感受,概括地体现到画面上来,就成为画面色调。

色调在一幅画中起着色彩支配作用。

例如教本17页《佛像》作品的主要色彩由白色石膏和蓝色衬布所组成,光照射在画面不到四分之一的地方,衬布的蓝色通过光照,使物体有了统一的色彩倾向,这种蓝色倾向又被作者概括地体现到画面上,因此这张画可以说是一张蓝色调的作品,又由于它整体色彩比较重,也可以说是张暗调子作品。

色调地表现作品主题,意境上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如《佛像》作者用心把佛处在深暗、冷蓝的背景中,增强了佛的神秘和历史悠久的意味。

色调可以从明度上分别,有亮调子、灰调子、暗调子。

可以从色性上分有冷调子、暖调子、中间调子。

可以从色相上分有红调子、蓝调子等。

请同学们分析17面作品中的色调,边分析边总结肯定。

《残留的玫瑰》暖调子,《石榴》暗调子,《窗台上的花》亮调子、中间调子,《同一静物》中一个是蓝调子,一个是红橙调子。

五、            作业要求

学生进行调色练习。

1、要求画出两组亮部冷暗部暖,或亮部暖暗部冷的色块图。

2、对色彩冷、暖变化理解明确,明暗关系有条理。

第六课水彩静物画(2课时)

课型:

综合课

教学方法:

欣赏、讲解、示范与写生练习相结合。

一、教学目的

1、通过调色练习使学生初步尝试用水彩颜色,熟悉水彩画工具的性能,了解水彩画的干画法和湿画法二大技法。

2、初步学习掌握水彩静物写生的步骤和技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水彩静物的干画法和湿画法。

2、难点:

水分和时间的掌握与条件的观察方法。

三、教具与学具

1、教具:

(1)优秀的水彩画作品或教师习作。

(2)水彩颜色、水彩笔、调色盘、笔洗和水彩静物写生步骤范画。

2、学具:

水彩颜色、毛笔、调色盘、盛水瓶、铅笔等。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水彩画工具的准备情况。

(二)复习旧课,讲授新课。

1、水彩画的工具性能和表现特点。

提问:

第一册和第三册我们学习了色彩的基本知识,水彩颜色调色练习和铅笔淡彩练习,同学们知道水彩画的表现特点及工具性能有哪些?

(欣赏水彩画作品)

水彩画是用水调和颜料画在特制的白纸上的一种绘画形式。

它具有清新、透明、轻快等特点,水彩画技法在用水用色和用笔方面同我国传统的中国画技法有很多近似的地方。

水彩画工具简便,携带方便,适宜在短时间内作画,是学习色彩造型较理想的画种。

2、水彩画技法的的基本练习

(教师示范并讲解掌握水分的时间及用笔的方法)

画好水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