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班级物理环境状况的评估.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615851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9.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班级物理环境状况的评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对班级物理环境状况的评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对班级物理环境状况的评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对班级物理环境状况的评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对班级物理环境状况的评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对班级物理环境状况的评估.docx

《对班级物理环境状况的评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班级物理环境状况的评估.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对班级物理环境状况的评估.docx

对班级物理环境状况的评估

对班级物理环境状况的评估

班级环境是影响班级教学和管理活动的所有外部因素的总和。

“班级”这一概念始于夸美纽斯,他把班级作为提高教学效率的最好形式。

“班级”一开始就与教学紧密地连在一起。

在我国,人们往往把班级作为形成学生良的思想品德的阵地。

提到班级,人们会立即想到“班集体”、“思想教育”、“班主任管理”这些概念。

而教学活动总是和“课堂”、或“教室”这些概念连在一起的,教学活动是任课教师在课堂上的专门活动。

这样,我们在将“Class”译作“班级”,将“Classroom”译作“课堂”或“教室”时,也就使其附加了我们的传统观念。

这与我国长期以来在“班级”理论研究方面将“教学”与“管理”二者相隔离的导向有关。

实际上,在有关“班级”研究的英语文献中没有“Classmanagement/environment”这种提法,一般的提法是“Classroommanagement/environment”,从其研究内容来看,显然是指“教学”和“管理”融合于其中的“班级管理环境”。

“班级环境”是指那些影响班级教学和管理活动的所有外部因素的总和。

班级环境是一个兼跨教学论、教育社会学、教育管理学、教育技术学、教育心理学、环境心理学、神经生理学、文化人类学诸学科的综合性研究课题。

目前还没有关于班级环境分类的一致结论。

根据孙杨等人研究和介绍,班级环境是一个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有形的、无形的、物质的、社会心理的等等,这些不同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班级环境这个特有的系统。

班级环境影响学生的深层学习策略会导致学生学业成绩的变化,从而影响学生学校适应。

Barth和Dunlap研究发现,不良的班级环境与学生的攻击行为、不良同伴关系和不良学业关注之间都是有关系的,一段时期内学生行为的改变可以解释为班级环境的作用。

此外,许多学者的研究显示出学生的学习成果,不论是学业成就或是学习态度,皆可因更有效的班级氛围而增强。

郭伯良等人使用多水平分析技术研究班级环境对儿童受害和同伴接受、学习成绩关系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班级环境中的同学关系能够加强受害和学习成绩之间的负向作用,班级的秩序纪律能够减弱受害对学习成绩的负向作用。

同时,屈智勇等人采用江光荣编制的“我的班级”问卷研究不同班级环境类型对学生学校适应的影响,研究发现,班级环境对学生的学校喜欢、学业行为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对学校回避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对学业行为的间接作用大于其直接作用。

同时,傅成仕等人的研究发现,班级环境与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密切联系。

可见,班级环境(主要是班级社会心理环境)的好坏会影响学生的人格特征、心理健康状况和学习行为、学习结果等方面,会影响人才的培养质量。

穆斯(R.H.Moos)(1974)把社会心理环境(Psychosocialenvironment)划分为三类:

人际关系、个人发展、系统维持与变革。

弗雷泽(B.J.Fraser)(1986)认为这一分类也适用于班级环境。

[6]

安德森(G.J.Anderson)(1982)认为特格里((Taguiri)(1968)对于广泛的学校环境的分类适用于班级环境,特格里将学校环境分作生态环境((ecology)(物理环境的方面)、社会背景(milieu)(个人或团体的社会背景)、社会系统(socialsystem)(个人或团体的类聚关系)文化背景(cultwe)(信仰体系、价值、认知结构与内涵)四大类。

[7]

杜克(Duke)<1979)认为有七种因素对班级环境产生影响,这七种环境因素是指技术的、法律的、政治的、经济的、人口统计的、生态的和文化的因素。

科恩(L.Cohen)和马尼恩(L.Manion)(1989)在他们所著的一部论述教学的专著中将班级环境分作物理环境(Physicalenvironment)和心理环境(Psychologicalenvironment)两大类。

根据徐平利分析了班级环境与学校环境的区别,认为,独立的班级环境的研究是从学校环境的研究中分离出来的。

首次将班级环境从整个学校环境中独立出来进行研究的是沃尔伯格(H.J.Walberg)。

他从60年代后期就开始探讨班级环境问题,发表了大量的专论文章和实证研究报告,如《教师个性和班级气氛》(TeacherPersonalityandClassroomClimate)(1968),《班级规模和学习的社会环境》(ClassSizeandSocialEnvironmentofLearning)(1969)等人。

进入80年代,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将班级环境和学校环境区分开来是有益的。

投入到班级环境研究方面的学者有穆斯、安德森、弗雷泽、伦图尔(Rentoul)、金恩(Genn)等人。

人们认为将班级环境和学校环境区分开来的理由是:

首先,二者处于不同的层面上,学校环境较宏观,班级环境较微观;其次,测量所依据的观点有差异,班级环境通常依据学生的观点来测量,学校环境通常依据教师的观点来测量;第三,研究所触及的外环境不同,研究学校环境倾向于同教育行政管理界相联系,基于学校可以被看作一个正式组织这样一种设想,而班级环境是和学校管理层相联系的,班级只是一个较大群体而己;第四,研究重点不同,研究班级环境主要着眼于中小学和幼儿园,研究学校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己倾向于包括高等教育的环境气氛。

二、班级物理文化环境的学生发展功能

根据徐平利的介绍,班级环境对于学生的成长具有非常大的影响,班级环境建设是教师的基本工作,在这个问题上学者们没有不同的意见。

凯尔佬(R.D.Kellough)指出,“对于最有成效的教师来说,你必须建立一种班级环境—促进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明确所教东西的重要性,帮助他们认识到他们能够成功地学习,教给他们如何学习”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教育学教授莱姆利什((J.K.Lemlech)认为,“班级环境能够用于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技能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马兰德(Marland)写道:

“公平地说,班级的物理环境可以是教学的伙伴或者敌人,班级活动的艺术是使用教室(Room)本身。

班级物理环境的安排能够增强管理、学习和共同工作的快乐。

教师在建设和发挥班级促进学生发展功能上起着重要作用,建设良好的班级环境要求教师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在复杂多样的班级社会环境中,教师作用具有弥散性:

促使学生社会化,促进、激发和鼓励学生,向学生传递社会价值观,唤起学生的责任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科学的思维品质,影响学生对生存环境的关心……建设班级环境,让环境变得会说话。

教师要熟悉建筑学、光学、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等学科知识。

例如,教师要考虑:

教室建筑影响学生行为的方式是什么?

师生运用空间的方式是什么?

空间如何影响人际沟通?

自然与人造光线在教室里的照明情形怎样?

照明对视觉和心情有什么影响?

学校作息时间如何影响班级活动时的噪音?

不同种类的活动中,教师判定的合理声音大小如何?

怎样的座位安排最适合学生互动?

合作和竞争的活动怎样安排?

如何协调?

材料由个别学生使用还是共用?

材料放在哪里最合适?

怎样的班级人际关系才能使学生人格得到充分发展?

……

班级小社会是学生走向未来社会生活的准备阶段。

让理想的班级小社会教会学生生存方式,教师起着决定性作用。

建设良好的班级环境,不仅优秀的学生能够获得长足的发展,而且那些学业失败者、辍学者或在高等教育中找不到位置的学生也不会被丢弃在一边,这些学生同样会学到工作和生活的本领,体验到生命的意义。

这里,“教师的奉献精神和能力同课程内容一样,决定着教育的质量和针对性。

[16]可以说,班级环境建设释放出了教师的全部能量,折射出了教师的全部作用。

三、班级物理文化环境建设与布置策略研究

班级环境布置对创设班级文化氛围,营造学习生活氛围,耳濡目染学生成长起着重要作用。

但如何布置班级环境,由于立场的不同,有多种不同的看法。

朱栋认为,班级环境布置要将“墙壁无空”与“留空”艺术、制度角与班级BBS板、统一布置与彰显个性协调起来考虑。

认为,首先将“墙壁无空”与“留空”艺术两种观点统一起来,传统的班级布置观有两种,一种倾向认为要充分利用墙壁的空间,让每一片墙壁都能“讲话”。

比如曾经风行一时的手抄报热,很多学生都将自己的手抄报抄贴到墙壁上,结果整面墙全都是花花绿绿的手抄报。

一种倾向认为班级的墙壁正是因其洁白而能体现出环境的整洁,不主张在墙上贴更多的东西,而且认为如果在墙壁上贴东西,一是影响学生的注意力,尤其是上课时,学生很容易走神;二是有吸光作用,影响学生的视力。

两种观点都有道理,但均失偏颇。

如同书法里的“飞白”艺术一样,班级的环境布置同样讲求虚实相间,既要充分利用墙壁的资源效应,又要注重留上一定的空。

先谈班级墙壁资源的利用,班级的墙壁布置首先需要找到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或者展现学生风采的内容。

比如“小巧手角”“、才艺大舞台”等角落的开辟,将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再说墙壁的留白艺术,在内容众多的布置中,适当留出一定的空间,既可以增强视觉效果,不至于让学生时时刻刻都面对一个繁杂的内容,也可以给学生留出一份思考和遐想的空间。

其次,将制度角改成班级BBS板。

认为“BBS板”是网络中十分流行的互动平台,它的最基本的交流形式是上网者在上面贴帖子。

因其主体性、自由性较强,正日益受到网迷们的推崇。

现在每一个班级中都会有一个校纪班规角,它给学生的感觉总好像是一种冷漠的面孔,总像是一种冰冷的框框。

而且班主任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往往又忽视了这个角的存在。

为此,班主任在平时的工作中,可将制度角拓展为一种可以互动的班级制度与班级管理论坛,将制度角变作一个“BBS板”,鼓励学生将自己对班级管理和制度的看法贴到制度角。

内容可以是个人对班级制度的阐释,可以是个人对班级管理的建议,可以是对某项班级管理措施的批评,甚至是对某一位老师的看法。

教师充当整个论坛的斑竹(版主),对每一张纸条都作出相应的回复。

以一个鼓励和保护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的发言,不仅会让每一位学生都乐于参加到班级管理中来,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解学生心声和意识发展方向的作用。

推而广之,教师可以在布置教室的时候另辟出一块地方,充当其他方面的论坛,由学生或教师提出新的话题,让学生在真正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里挥洒自如。

第三,协调好统一布置与彰显个性的关系。

认为,每年开学的时候,学校或大队部都会给每个班级划定诸如“卫生角”“、图书角”“、争章角”等班队角,于是班主任要做的便只有围绕这几个角来找资料,设计图案。

等到这几个角一一布置好后,班主任便认为大功告成,万事无忧了。

其实,统一布置的同时很容易造成个性的忽略。

这里的个性重点指的是班级自身的特色。

对此,班主任可用两种策略来彰显个性。

一是根据班级中学生的特点,有重点地选择一两个角做一番布置。

比如今年开学时,我发现班上的学生很喜欢阅读,便决定把班级的图书角进行扩充。

我要求班上的每一位学生都将自己所拥有的课外书带来,统一编号,成立“五·一中队图书馆”,由学生轮流担当管理员。

一段时间下来,学生不仅读得充实,而且大大锻炼了管理的能力。

整个图书角因为充分发挥了它的作用而生气盎然。

二是根据班级中学生的爱好,确定相应的角。

比如班上的同学体育成绩好,可以专门设立一个体育角,既介绍有关奥运会的知识、体育史上的趣闻轶事,又可讲解有关比赛项目的竞赛规则。

既丰富了班级环境的文化布置,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李建芹认为,班级物质文化建设一般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开学前夕,直接由班主任对教室进行布置。

如:

利用黑板报写上几句热情洋溢的班主任寄语,把课程表、作息时间表等张贴在布告栏中,把教室里的桌椅摆放整齐。

还可以在教室里系上一些彩带,给初来乍到的学生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让学生一进教室就能体会到大家庭的温暖。

第二阶段:

开学后,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设计、布置、改善、保护教室环境,力争创设一种温馨的特色,让班级环境成为学生表现创造力、体现个性化的舞台。

第三阶段:

把班队干部名单公布于壁报,职责分明;定期更换各类喜报,设立专栏“学习园地”、“星星台”、“作文世界”等等,使班级环境成为学生获取新知、陶冶情操、表现才能的天地,成为建设勤学乐读、团结友爱班集体的无声力量,让墙壁真正会“说话”。

周飞生提出教室环境建设要注意四忌:

一忌红红绿绿,杂乱无章。

颜色给人强烈的刺激,只能引起情绪上的不快,杂乱无章也从感官上给学生以不良的影响,不是教室里应有的气氛。

二忌形式主义,应付检查。

如出墙报或专刊,把它挂得高高的,不戴望远镜就无法浏览,只能应付上级检查,宣传教育的目的根本无法实现,出了专刊也形同虚设,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三忌千篇一律,没有变化。

如从初一到初三教室墙上都是那几句老掉牙的“标语”,缺少新鲜感,就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也不能起到应有的教育作用。

四忌越俎代庖,包办代替。

教室文化建设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学生自我教育和实践锻练机会。

如果由教师包办代替就使学生失去了一个宝贵的机会,而且势必影响教育的效果。

张世杰介绍了魏书生班级物质文化观,认为,班级物质文化主要是表现在视觉层面的班级文化要素,它包括班级的基本标识、班容班貌等。

魏书生班级管理模式中的物质文化主要有以下内容。

班级要做到“八有”,教室里要有花、鱼、窗帘、纸篓、痰盂及洗手、饮水、理发用具。

这八种备用品由学生捐助或班级收费购买,具有专人管理,不仅可以方便学生,美化环境,陶冶情操,而且可以在自己管理中强化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班级日报,由学生按学号轮流办,反映本班的学习生活状况。

与行为文化一样,这些物质文化元素的存在本身就体现了“民主与科学”的管理宗旨,更是魏书生班级价值的体现。

叶惠霞认为,班主任要在学校给班级提供的良好教育设备基础上,和学生共同当好班级布置的“设计师”,共同设计,共同创作,组织全班学生对教室进行精心“包装”,让教室的每面墙、每个角落都具有教育内容,尽可能让它们都会“说话”,随时提醒学生应该在各方面努力上进,富有教育意义!

因此,班级师生共同设计和布置的教室一角。

具体讲,包括:

(一)布告栏——安排在教室门口的显眼处,由“班级公约”、“课程表”、“时间表”、“卫生值日表”“班级服务岗位表”、“师生一日常规”等栏目组成。

展示板——位于教室后面,本展示板由泡沫板组成,使用时只要将作品用大头针固定即可,更换方便。

学生有作品时可以自主进行粘贴展示(如画、作文、钢笔字、手抄报、手工作品等)。

(二)日常评比登记表——结合校“阳光之星”评比,分成四星评比项目,每周评一次,周末进行周末谈话,由学生自己算出一周的得分,评出一周的“阳光之星”,总结一周的得与失。

一学期累计算出总分,作为期末评定的平时成绩。

(三)阅读吧——在墙角的木架上建立图书角,引导和鼓励每个孩子把自己最喜爱看的书和报拿出来,课余进行交换阅读并交流阅读感受。

(四)心语墙——这是一个可以自由交流的平台,平时教师和学生有什么心里话都可以在上面交流,例如分享快乐的心情,给同学、老师送上祝福,也可以是温馨提醒,甚至是道歉请求原谅……因为是水彩笔书写在瓷砖墙面上,非常方便。

(五)成长档案墙——位于展示板的下方,每个孩子都有一个专用档案袋,袋内汇集了其整个成长和学习过程,是学习成长史。

以学生自我记录为主,档案内容包括学生奖状、喜报、书法或美术作品以及学生认为可以体现其进步和成就的作品。

美的环境是一部多彩的、立体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它对生活在其中的学生具有“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

班级布置是班级的文化建设,它既可丰富师生的课余生活,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也能增进师生、同学之间的沟通,还体现了班集体的凝聚力与战斗力,能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一部分有特长的学生展现其个人魅力,整体素质相得益彰。

使孩子们在这样的班级环境中,真正成为快乐的小主人。

袁诗军依据新课改要求,认为铸造物质文化是班级文化环境建设的基础。

任何文化都是建立在一定物质条件之上,并且又通过具体物质文化展现出来,离开一定的物质文化,一切文化都无从谈起,而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更需要坚实的物质条件为基础。

新课改条件下的班级物质文化建设总体上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满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要实现这样的教育教学目标:

(一)必须具有符合安全要求,满足教育教学需要的各种现代化硬件设施教室内的一切物品都必须达到安全标准,并具有充分的保障措施及标志说明。

于此同时,一切教育教学设施都要给同学们以美的享受、美的熏陶,培养同学们的审美情感,“如果一个人从寻求它的方程式的优美这种观点出发,而如果他具有深刻的洞察力,那么他必然就是在一条可靠的发展路线上”。

(二)教室必须时刻保持整洁,室内布置合理有序,充分地利用教室的空间来展现班级的特色和文化气息教室内部的布置和装饰是教室美化的重要内容。

在布置和装饰教室时,首先,课桌、椅布置平衡对称,教学用具和室内用具放置在合适的地方,不能随意乱放,其次,教室内四周可以布置一些简易、明快、端庄的装饰品,如图画、条幅、标语、墙报等,但内容要经过严格选择,保证艺术性和教育性的统一,形式可以多样化,但不宜过多,尤其防止弄得学生眼花瞭乱,分散注意力;装饰品之间比例要适宜,要与教室内部其它装饰相互协调。

一些便于更换的装饰品还要定时地加以更新和调换,以保持醒目。

此外,教室内还可以养植几盆供观赏的花草或植物,既能净化空气又能增加生气,令人赏心悦目,还能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同时,当学生上课之余看一看五彩缤纷的月季、馨色弥漫的木兰,姹紫嫣红的芙蓉,清秀香幽的兰花,就会顿觉心旷神怡,舒适愉快,疲劳消失。

(三)室内光线充足,色调搭配错落有致,绝不能呆板单调光线在教室中直接影响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活动。

一方面在生理上引起教师和学生的不同情感,另一方面,还会使教师和学生在心理上随这些因素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的情绪,甚至影响他们的认知活动和学习过程;柔和淡雅宜人的色调,可使人心态平和、心情舒畅,反之则会令人焦躁郁闷,影响学生思维,影响教育教学效果。

总之,教室的布置要达到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的:

“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利用墙报,我们都要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便提供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

田言辉认为,要从开掘班级物质文化场所着手孕育教育人文关怀的花蕾。

教室环境作为班级文化中的物质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

整洁、美观、优雅的室内环境,犹如细雨润物,给人以良好的心境。

整洁的课桌、干净的地板、哲理性的标语、美观的摆设、多彩的学习生活园地等无声的教育资源时时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使其心灵的蓝天视野开阔,浩然无边。

如教室黑板上方张贴着班训:

宏图寄党恩,志远为国强;教室两边的墙壁设计为彩色心语,写上学生自己撰写的励志名言或奋斗理想;教室黑板报上方贴着“挑战极限,超越自我”的班级精神;板报左侧是班级照片墙,悬挂学生军训、排球赛、生日会等精彩瞬间,增添了无限的情趣;板报右侧是“我能我行我成功”栏,张贴学生自己的学习目标,使学生有目标有方向。

李红秀对传统班级物理环境布置提出了批评,认为,班级物态、班级文化的物质层面,主要通过教室的设计和布置来构成一种体现柔性管理理念的外部物质环境。

在传统班级管理思想中往往忽视这一方面的管理的教育作用:

几乎所有的班级的物态环境布置都是一个模子里出来的,毫无个性可言——它们必然是墙壁四周挂着世界著名科学家、文学家的画像或他们的名言警句,黑板上方是班风标语,譬如“勤奋”、“团结”、“守纪”等等,或者还有一、二个学习角或科技角,往往是很久以前学校某次科技节的产物或书画比赛的产物。

当然带有个人性的布置与张贴是不允许的,“乱涂乱画”更是重大的违纪行为。

而这往往又使孩子从小学会了做表面文章,扼杀了孩子的主动性、创造性、灌输了一种对于权威的迷信。

没有个性色彩就没有人情味,一个没有人情味的物态环境又怎能培养孩子的感情;又怎能期待它们为培养21世纪高主动性、高创造、高情感的公民发挥管理的、教育的效果?

班级柔性管理主张物态环境布置都要充分地体现柔性管理的理念。

教室里每一项布置都必须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它定是孩子在学习、生活中有所感悟与体会的东西。

也可以张贴一位同学的即兴妙语,也可以挂一把参加植树节劳动的铲子,也可以是班上画画最不出色的一位同学最好的美术作品等,看似随性之中却处处可见教育的本性。

四、现代网络技术对班级物理文化环境建设的影响

何伏刚等人研究了“一对一”网络班级环境的管理问题,提出了包括物理环境在内的三条建议:

一是布置符合网络班特色的物理环境。

物理环境即教室及其中的计算机、桌椅、投影仪等电教设备组成的物质环境,教室是学生课堂学习的主要物理场所。

对于网络班的物理环境设计除了要考虑传统教室设计的空气、光线、温度、色彩搭配、噪声控制等因素,还要考虑到计算机桌椅的设计及摆放、网络的布设、电源的安全问题以及教室的通风与电磁辐射等问题。

二是构建线上线下和谐的人文环境。

人文环境是指在网络班级中除了有形的物理环境外,影响学生学习情感的、心理的环境,包括班级氛围、人际关系等因素。

网络交往的虚拟性减少了人与人的面对面交流时间,容易引发情感冷漠症,影响班级中的人际关系。

然而网络是把“双刃剑”,一方面由于其虚拟性造成人际交流的隔阂,另一方面又由于其隐匿性减少了面对面的尴尬,有些问题学生不乐意当面聊,但是在网上更容易敞开心扉,少了顾虑和拘束更能表达真实的想法,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同时,网络使老师和学生处于比以前更为平等的地位上,更易于建立起师生之间的信赖关系。

利用QQ、Email、BBS等网络交流工具,加强师生交流,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向,学生可以随时跟班主任留言提问,师生之间少了上下级关系,用朋友的身份更利于开展班级工作,营建新型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同时,利用网络建立班级博客或班级社区,形成网上班级,并利用网络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形成良好的班级氛围。

把班级公告、活动照片甚至学生作品都共享在班级社区中,由学生自行管理记录学生校园生活,一个内容充实、交互性强的班级博客或社区可以塑造班级形象,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和归属感氛围,促进班级建设以及学生健康的成长。

另一方面,可以在网络上开展主题班会活动,既可以将原有的课外活动信息化,放到网上信息共享,也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开展虚拟的课外活动,可以调动学生都参与到班级活动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同时这些活动打破班级的界限,面向全校甚至社会,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感。

人文环境的建设可以通过硬件环境的优化体现出来,用色彩斑斓的图画、温暖贴心的文字,充分利用黑板报、墙报、门窗等地方,建设学习园地、读书角、作品展示等阵地,营造出符合学生心境的浓厚气氛,让网络班的教室不是冷冰冰的大机房,而是学生学习、成长的温暖、亲近、和谐的大家庭。

让学生在无声的环境中接受有形、有声、有色的教育,达到物我交融与和谐,让优美的班级环境成为培养美好心灵的基地,从而实现班级人文环境线下与线上的和谐。

三是营造家校合作的社会环境。

家庭环境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家校合作是教育的重要环节,加强校方与家长的沟通合作,让家长参与到班级管理中,与学校共同培养教育学生,使家长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因素。

而人手一机的网络班具有得天独厚的网络平台,使家校沟通更便捷,多元沟通成为可能。

在“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环境,加强家校沟通合作,让家长参与班级管理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首先,费用透明化。

教育收费问题一直是教育中的敏感问题,而且开设“一对一”网络班需要的笔记本电脑对于中国大部分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学校进行教育改革,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开展“一对一”数字化教学,这本是件好事,但没有和家长沟通好购买笔记本电脑的目的,容易产生误会,就像前面提到的“某学校媒体曝光事件”给社会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建议学校在开展“一对一”数字化学习之前,通过家长动员大会等形式和家长沟通好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将对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有极大的提升,对于笔记本电脑的购买,包括品牌和电脑配置的选择,以家长自愿为前提,建议学校提供最低配置要求,由家长理事会确定品牌和型号直接和经销商联系,学校不另收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中职中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