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上册单元检测评估考试题7.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615506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90.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历史上册单元检测评估考试题7.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一历史上册单元检测评估考试题7.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一历史上册单元检测评估考试题7.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一历史上册单元检测评估考试题7.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一历史上册单元检测评估考试题7.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历史上册单元检测评估考试题7.docx

《高一历史上册单元检测评估考试题7.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历史上册单元检测评估考试题7.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历史上册单元检测评估考试题7.docx

高一历史上册单元检测评估考试题7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2011年高考大纲全国卷)明后期,某地佃户将收获的好米换取银钱自用,劣质米交租,丰收之年也声称歉收,拖欠地租“渐以成风”,官府勒令田主完粮纳税,“于是称贷(借高利贷)完官而田主病”。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商业的发展冲击农业

B.佃户人身依附关系弱化

C.佃户与地主矛盾激化

D.国家税收政策发生变化

解析:

选D。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把题干中的历史现象放到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分析这一时期赋税政策的具体变化。

明后期张居正主政后在清查全国土地的基础上推行一条鞭法,以货币地租取代实物地租,要求田主按照实有土地数目以银两纳税,所以出现“田主病”的结果。

A、B、C三项在材料中没有资料依托。

2.康熙帝19岁那年亲自到先农坛,祀先农神、行耕籍礼,这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

不过他在位61年,先后55次遣官到先农坛祭祀先农神。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B.以农为本是国家基本策略

C.祀先农神是古老的传统

D.帝王祀先农神是姿态无意义

解析:

选D。

中国古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康熙帝祀先农神,就反映了这一思想。

3.(2011年高考浙江卷)瓷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之一。

右图是宋代部分名窑分布示意图,符合钧窑、定窑、景德镇窑、耀州窑排列顺序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②①④③

D.③②④①

解析:

选D。

本题可以通过地理位置来确定答案,定窑在河北,钧窑在河南,景德镇窑在江西,耀州窑在陕西,再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即可判断答案为D项。

4.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在“宋朝的黄金时代”的标题下写道:

“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

”下列属于这场“商业革命”史实的是(  )

A.流通铜贝

B.“市”突破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

C.大量的商业市镇兴起

D.生产领域出现工场手工业

解析:

选B。

本题考查迁移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解题可用排除法。

流通铜贝出现于西周时期,大量商业市镇和工场手工业出现是在明清时期。

5.古代中国社会“凡民曰四,一曰士,二曰农,三曰工,四曰商”。

明清之际,江南等地出现了“士商相混”的现象。

这说明(  )

A.礼教束缚解除,传统观念转变

B.启蒙思想产生,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C.商品经济发展,等级观念淡化

D.商人地位提高,传统社会结构解体

解析:

选C。

本题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

根据材料信息反映可知商人的社会地位逐渐提高,表明了商品经济发展,等级观念逐渐淡化。

6.16世纪晚期,山东某地开始出现“地多烟草、木棉转卖四方,五谷之利不及其半”的情况,这说明当时该地(  )

①农业经济衰退 ②农业结构发生变化 ③商品经济发展 ④农产品加工业兴起

A.①②        B.②③

C.③④D.①③

解析:

选B。

烟草、木棉都属于经济作物,其大量种植不仅不反映农业的衰退,恰恰相反反映的是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且还导致了农村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

农产品加工业兴起在材料中反映不出来。

7.(2011年高考天津卷)宋人诗云:

“东家打麦声彭魄,西家缫丝雪能白。

……东家麦饭香扑扑,西家卖丝籴新谷。

”诗中反映了宋代(  )

A.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B.手工业仅在乡村发展

C.开始出现独立的手工业家庭

D.手工业者脱离农业生产

解析:

选A。

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农户有的(“东家”)专心从事农业生产,也有的(“西家”)进行缫丝生产,然后把丝卖掉换取麦子,不管是从事农业生产,还是从事手工业生产,都能生活平稳。

这说明宋代商品经济已经有了较大发展。

8.下面是我国古代某地区居民的职业结构表。

这里的“某地区”应该是(  )

职业

自耕农和地主

佃农

工场工人

商人、工场主

占人口比例

24%

36%

30%

10%

A.汉代江南地区        B.唐代关中地区

C.宋代太湖地区D.明代苏杭地区

解析:

选D。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从某地区居民的职业结构表可以看出该地区出现了手工工场即资本主义萌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应是明代江南地区。

所以选D。

9.(2011年高考四川卷)下列水利工程中,把中原腹地与中国最南方连接起来的是(  )

解析:

选A。

A是沟通湘水和离水的灵渠,把南方珠江流域和长江流域连接起来;B是连接泾水和洛水的郑国渠;C是大运河,主要是连接了中原地区和东南地区,并不是中国最南方;D是都江堰水利工程,故A项正确。

10.清代学者陶煦说:

“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

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①“以末致富,以本守之”成为社会风气

②土地兼并导致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③这导致工商业缺乏必要的资本积累,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④这是清政府“重本抑末”政策的结果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解析:

选D。

本题主要考查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及学生阅读分析能力。

材料中强调了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都热衷于投资地产,这是长期重农抑商的结果,并形成了一定的社会风气,其结果是大量资金投入地产,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而②的叙述与题干无关。

11.“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过则有罚。

”该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清朝前期大机户兼并小机户

C.清政府限制手工工场的规模

D.封建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解析:

选D。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

由题干材料表面意思看是政府部门限制手工工场的规模,防止兼并,实质上体现的是封建制度阻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扩大再生产。

12.下列明清时期的经济现象中,符合当时世界历史潮流的是(  )

A.农耕经济领先世界

B.制瓷等手工业技术有很大进步

C.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

D.严格限制商人活动

解析:

选C。

学生误选A的较多。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注意限定词——时间(明清)、符合当时世界历史潮流(发展资本主义)。

C是资本主义萌芽的表现,与题意相符。

13.白居易诗: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诗中的描述反映了(  )

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②重视农业的观念 ③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 ④安土重迁的思想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

选B。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小农经济特点的理解。

依据材料中“有财不行商”“头白不出门”等内容很容易排除③。

①②④都能在诗中找到依据。

14.右图为北宋末年东京(今开封)示意图,其中设置了两处错误,它们是(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

选D。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历史图片材料和准确识记史实的能力。

北宋商品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夜市、草市、晓市出现;同时,出现了专门的娱乐场所“瓦子”,故①③正确;中国开始出现彩瓷是在元朝,元朝时出现了青花瓷,故②错误;区域性商人群体出现于明清时期,故④错误。

15.据史料记载:

从明朝到清朝前期的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

然而,当时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

其中内在的和人为的原因是(  )

A.地理环境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B.陈旧的观念阻碍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C.鸦片输入中国,使白银大量外流

D.自然经济的长期存在和闭关锁国的政策

解析:

选D。

注意题目中“内在的”和“人为的”两个限制。

“内在的”原因主要是指自然经济根深蒂固。

“人为的”原因主要指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

二、非选择题(16题20分,17题20分,共40分)

16.中国古代人民创造了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1:

材料2:

明代隆庆、万历年间,蒲州张四维家族、王崇古家族、马自强家族,均是大商人家庭,三家联姻为亲戚……增强了其商业竞争实力。

王崇古在河东业盐,张四维的父亲是长芦大盐商,累资数十百万,张、王二氏联手,结成了盐商团伙,控制了河东、长芦两处盐利,具有一定的垄断性。

在亲缘集团的基础上,晋商又逐渐发展为地缘组织。

——张正明《明清时期的山西盐商》

材料3:

而传统的城镇……商业机能则日渐浮现。

……1500~1800年的三百年间,方志资料显示这是一段市镇稳定成长时期,尤其在正德、万历年间以迄清代乾隆时代,市镇的数量平均增加一二倍以上,而且有许多市镇达到空前的繁荣。

——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

(1)请根据材料1中图片指出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6分)

(2)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我国的手工业高度发达,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简要介绍明代手工业发展的成就。

(6分)

(3)根据材料2、3归纳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新状况。

(4分)

(4)明清时期,在农耕经济高度发展中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种变异具体指哪一现象?

这一现象体现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

(4分)

解析:

本题考查我国古代自然经济的特点、手工业成就、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等知识。

材料新颖,考查全面。

(1)问从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回答即可;第

(2)问注意必须是“明代手工业发展的成就”;第(3)问可综合分析材料得出结论;第(4)问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答案:

(1)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用牛耕田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采用“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2)金属冶炼业开始流行用焦炭冶铁;明代后期棉布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制瓷业方面创造了五彩瓷和斗彩;私营手工业在明代中叶以后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出现手工工场)。

(3)商人群体形成;工商业城镇兴起。

(4)变异:

资本主义萌芽。

趋势:

向工业文明演进。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自春秋战国至唐代,国家和政府设市于都邑之中,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以墙垣围住并与民居隔开,设有市师、肆师、质人等分掌市内各项事务。

《唐六典》记载:

“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韩国磐《中国古代的市和市井市肆》

材料2:

宋神宗时,开封已有户20万,……城内店铺林立,各地的货物云集于此。

处处都有商铺、邸店、酒楼、质库(即后来的当铺),以及各种手工作坊。

晚间有夜市至三更,到五更又再开张。

“耍闹去处,通晓不绝”。

——《中国古代史》

材料3:

草市是民间“自为聚落”、私相贸易的集市,宋代在商品经济发达和交通方便的地方出现各种集市,如“山市、河市、庙市”等,解决了农民“买食用盐茶农具”问题。

“民计每岁种食之外,余米尽以贸易”(叶适《水心文集》),明州农民,同时“为工、为匠、为镊、为负贩”。

草市镇内小儿学、义塾、镇学的兴办日益增多,有的镇市还建立了书院。

——傅宗文《宋代草市镇研究》

材料4:

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

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有的多达数万人。

——《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指出春秋战国至唐代“市”的特点。

(6分)

(2)根据材料2分析宋代的“市”与前代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2分)

(3)比较材料1、2、3,指出“草市”与“市”的区别。

“草市”的出现有何意义?

(8分)

(4)据以上材料,分析“市”的发展、“草市”的兴起和商业市镇的繁荣说明了什么?

(4分)

解析:

本题围绕“市”、“草市”组织材料,考查学生对“市”、“草市”概念内涵的理解。

(1)问对材料进行概括;第

(2)问把材料2与材料1进行比较,即可得出宋代“市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的答案;第(3)问可以依据材料从“市”“草市”所处位置与管理设置方面进行比较;第(4)问要对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进行概括。

答案:

(1)“市”为政府所设置,设在都邑之中,设置官吏管理,有一定范围,交易有时间限制。

(2)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3)区别:

“市”设在都邑中,“草市”在离城镇稍远、交通便利的地方形成;“市”为政府所设置,“草市”为民间兴起的集市。

意义:

方便百姓日常生活,促进了农村商品经济、手工业技术和文化的发展。

(4)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并且逐步向农村扩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