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2篇.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610422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48.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2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2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2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2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2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2篇.docx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2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2篇.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2篇.docx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2篇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2篇

Theteachingplanofthespiritofseekingknowledgefromthings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2篇

前言:

小泰温馨提醒,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

【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2、篇章2: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同步训练教学设计

篇章1: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3.学习编写阅读提纲。

重点难点

1.重点:

(l)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学习编写阅读提纲。

2.难点:

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格物:

推究事物的道理。

致知:

求知,得到知识。

诚意:

真心。

使自己的思想诚恳。

正心:

端正心思。

修身:

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齐家:

整齐家政。

抽象:

不能具体经验到的,笼统的;空洞的。

袖手旁观:

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一帆风顺:

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2阅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的问题。

二、导入

1.作者简介。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密执安州的安阿伯,当时他的父亲在xxx大学念书,后来到xxx大学任教。

青少年时期,丁肇中是在祖国大陆和台湾度过的,在国内念完小学和中学后,到美国xxx大学学习,1959年获得工程学士学位,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

1963

年以福特基金研究生的身分到瑞士日内瓦欧州核研究中心从事原子弹的研究工作,1964年回到美国,担任纽约xxx大学讲师,第二年提升为助理教授。

1969年提升为物理学教授。

1977年被委任为《核仪器与方法》编辑委员会委员,也是美国、意大利等地物理学会会员,xxx学院院士。

美国xxx大学授予荣誉科学博士学位。

1976年因在电磁力探索上发现j/4粒子获诺贝尔物理学奖金。

目前,丁肇中教授仍在xxx学院任职。

他曾多次回国探亲,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

在他领导的实验小组里,中国派去的同志约占半数,这些科学工作者在他精心指导下正从事基本粒子的研究工作。

2导语。

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

问题出在哪里呢?

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

三、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讨论编写阅读提纲。

讨论并归纳:

可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来列提纲。

第一部分(l~2段):

提出问题。

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要格物致知。

第二部分(3~12段):

分析问题。

第一层(3~5段):

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

举例王阳明的格物是格已,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

第二层(6~10段):

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层(11~12段):

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c以“我”举例。

第三部分:

解决问题。

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2提问:

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讨论并归纳:

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3.提问:

“格物致知”出至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

“格物致知”出至《四书·大学》原文: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齐家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丁教授引用“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也就是通过实验得到知识。

4.提问:

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却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

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5.提问:

〈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

目的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6提问:

这个目的与丁教授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一样不一样?

讨论并归纳:

不一样。

丁教授讲的目的是通过实验得到新知识。

这才是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7.提问:

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

王阳明的“格物”实是“格已”,而不是研究万物的道理,这是无用的,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不正确。

8.提问:

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在哪里?

讨论并归纳:

只有通过实地实验才能得到新的知识。

9.提问:

实验的过程应该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

实验的过程应该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10.提问:

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

举研究竹子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动手栽种、研究生长过程、科学的观察。

11.提问:

第9段讲的是什么道理?

讨论并归纳:

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而是需要小心具体的计划,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

12.提问:

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的?

讨论并归纳。

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功课成绩很好不会做研究。

13.提问:

第12段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了什么?

这是什么论证?

讨论并归纳:

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光“用功”埋头读书,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属于举例论证。

14.提问:

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讨论并归纳: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15.提问:

丁教授认为〈四书〉中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

第一,寻求真理的堆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16提问:

讨论练习二。

课后记:

本文就中国学生的现状,指出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和真正意义,希望我们这一代要培养实验的精神。

文章用举事例讲道理论证了中心论点

篇章2: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同步训练教学设计【按住Ctrl键点此返回目录】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

(1)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

格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致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袖手旁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不知所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儒家的“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________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这可能是________传统教育的目的并________寻求新知识,________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4.本文主要探讨的是什么问题?

作者的结论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是什么?

它对我们的现代教育有哪些不良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重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

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地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实验不是毫无选择地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

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

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

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

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很少数人关键性的发现。

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

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

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

到xxx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

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

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

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惟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①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

②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③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

④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

⑤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

⑥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⑦这意义有两个方面:

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像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⑧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6.作者主要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者以自己起初在美国的经历为例,主要是为了证明什么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中倒数第三段中加粗词语能否删去?

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划分最后一段的结构层次,并概括层意。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读了这篇文章,你认为在日常生活中应如何培养格物致知的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你认为我们当代中学生最主要的弱点是什么?

这一弱点是如何形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烧开一壶水

前两天跟一个领导谈话,领导说现在有太多的人不能够把一壶水烧开,很多人都是烧到六十度就撒手了。

还有不少人这壶水没有烧开,又跑去烧别的壶。

这些人本来是很有才华、可以有些作为的。

人生苦短,看到一个人最终也没有把一壶水烧开,真是令人惋惜。

忽然想起我在采访高希均时,高教授说的一番话。

高教授在谈到一个现代人应该具备的几个墓本的经济观念时,说到“核心优势”。

所谓“核心优势”,就是一个人跟别人比较起来,他真正的优势到底是什么。

然后的问题是,他能不能把自己的资源都集中运用到这个优势上?

高教授的这个观念跟“烧开一壶水”的说法是可以两相参照、互相发扬的。

一个人要建立自己的“核心优势”,归结起来大概有这样的四个问题。

一是一壶水值不值得烧,二是应该烧哪一壶,三是如何烧,四是烧开之后又怎么办。

就第一个问题来说,社会上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偏见,就是所谓“冷门”。

考大学,热门的专业报考的人很多。

工作,吃香的行业总是门庭若市。

其实呢,热门和冷门是相互转换的。

社会上只有没有烧开的水,没有不值得烧的水。

有句俗话:

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

所谓状元,无非就是烧开了的水。

胡廷武先生有篇文章,说他在深山遇见一个理发师傅,这个师傅不仅能够准确知道顾客头上痒在何处,而且他的剃刀在脸上游走,犹如春风拂面。

这样的技艺是不可能冷的。

其次,一个人要建立“核心优势”,首先要定位,看看自己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看自己到底有什么潜能,至少应该看看自己的兴趣何在。

常常有这样的情况,一个太过优秀的人,总是认为壶壶水都值得烧,壶壶都可能烧得开。

但是,“核心优势”的关键处就是告诉我们只能有一个的优势,多“核心优势”也就降低了优势。

有谚语说,不要同时追两只兔子。

围棋大师吴清源曾经手书条幅“不博三兔”给聂卫平,委婉批评他精力分散了。

定位明确之后,就要不停地烧水,直至水开。

水不开,虽然有核心,但是无优势,烧水的过程大概是最困难的,因为我们不免会有见异思迁的弱点,不免会怀疑乃至动摇,对水是不是可以烧开有深度的疑虑,最后我们甚至认为也许这壶水根本就不值得烧……一个能够把水烧开的人,一定经过了寂寞、艰难和挫折……尤其是烧到六十度之后的难度,常常令无数来者折返。

其实任何人在初始阶段有什么大的不同吗?

所谓成功人士,无非把一壶水烧开了而已。

水既烧开,还要防止水再变凉。

要让水持续在沸点,绝对不是容易的事,甚至比起烧开有过之而无不及。

取得“核心优势”的人,社会会给他特别的荣誉,然后也要求他有更多的社会活动,于是“核心”不核,“优势”也不优了。

有智慧的人往往能够及时警觉到这一点。

像前不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就主动实行“头衔瘦身”,目的当然是要把“核心优势”延续得长久一点。

不过,在我们的社会,“生活在别处”的人太多,想去烧下一壶或者别人那一壶的人太多,哪壶不开提哪壶的人太多。

真正能够坐冷板凳,在自己的专业方面能够精进了再精进的人并不多。

当然,要让人静下心来烧开自己这一壶,在社会方面来说,还要一些制度上的保证。

在一个理想的社会形态中,一个专业技艺精湛的人应该获得相应的待遇,不应该让人觉得只有做官才是最值得烧的水。

只有烧开自己水的人多了,整个国家才会有自己的“核心优势”吧。

13.读完全文,请说一下题目“烧开一壶水”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什么是“核心优势”?

如何建立“核心优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围绕“核心优势”,作者提出了四个问题,这四个问题实质上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题目是“烧开一壶水”,作者为什么还要分析烧开之后的问题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文章画线部分具体指的是哪四种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本文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有哪些?

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按照作者的说法,你认为自己适合烧哪一壶水,你打算如何把它烧开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1)格物:

推究事物的原理。

致知:

获得知识。

(2)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3)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2.四书是指《论语》《大学》《孟子》《中庸》;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

3.但是 因为 不是 而是

4.主要探讨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作者的结论是:

希望我们这一代人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5.示例:

中国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对我们今天的不良影响”略。

(一)

6.从科学发展的历史、实验的过程、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践,偏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的弱点这几个方面来论述说明的。

7.举自己的例子是为了证明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践,偏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这一观点。

8.不能。

这几个词都表明作者所说的是一般情况,不是所有情况,也不包括特殊情况,使语言表达严密。

9.第一层是第

①句,第二层是②③句,第三层是④—⑦句,第四层是第

⑧句 第一层承上启下,点明格物致知精神的意义;第二层从研究学术和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两方面来具体论述其意义;第三层揭示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含义;第四层得出结论,提出希望。

10.这意义有两个方面:

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像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11.示例:

应克服只空想只动脑而不动手的学习习惯;克服想当然的毛病,培养“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的探究精神。

(言之有理即可。

12.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

我们中学生目前最主要的弱点是缺乏责任心。

这主要是因为中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里大多都只享受权利而不承担义务,造成意志薄弱;在学校及社会教育中对于公民意识、责任意识的教育力度较为薄弱。

(二)

13.选择自己最适合的事业,并最终取得成功。

14.“核心优势”就是一个人跟别人比较起来,他最有优势的是什么。

建立“核心优势”首先要正确定位,看自己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到底有什么潜能,确立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为自己的目标而坚持奋斗,直到最后成功。

15.这四个问题实质上是:

自己的事业值不值得去做;要建立自己的核心优势;确立优势之后如何实现这一优势;实现优势之后如何保持这一优势。

16.烧开水之后,如果不保持的话,水还会变凉,变凉之后,也就失去了自己的优势;而要保持绝对不是容易的事,甚至比烧开水还要难。

17.分别是:

无所事事,缺乏事业心的人;用心不够专一的人;急功近利的人;一心一意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的人。

18.比喻论证和举例论证。

如:

用烧开水比喻事业成功;举围棋大师吴清源的条幅证明一个人只能有一个核心优势。

19.此为开放题。

只要答出“自己最适合做的事是什么”、“你应该如何把它完成”等意思即可。

--------DesignedByJinTaiColleg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自然景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