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市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课《观潮》教学资源包教案说课稿课堂实录.docx
《邵阳市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课《观潮》教学资源包教案说课稿课堂实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邵阳市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课《观潮》教学资源包教案说课稿课堂实录.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邵阳市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课《观潮》教学资源包教案说课稿课堂实录
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第1课观潮
备课资源包,包括
相关资料
说课稿
课堂实录
教案1
教案2
类文
相关资料
钱塘江大潮是三大涌潮之一,是天体引力和地球自转的离心作用,加上杭州湾喇叭口的特殊地形所造成的特大涌潮。
浙江省海宁盐官镇为观潮第一胜地(最佳观潮胜地),故亦称"海宁潮"。
钱塘江大潮:
钱塘潮(QientangBore)——最壮观的海潮。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涌潮地有三处:
山东青州涌潮、广陵涛和钱塘潮。
而在世界上,钱塘潮是世界三大涌潮之一,这三潮分别是印度恒河潮,巴西亚马逊潮与中国钱塘潮。
诗云:
“钱塘一望浪波连,顷刻狂澜横眼前;看似平常江水里,蕴藏能量可惊天。
”潮头初临时,江面闪现出一条白线,伴之以隆隆的声响,潮头由远而近,飞驰而来,潮头推拥,鸣声如雷,顷刻间,潮峰耸起一面三四米高的水墙直立于江面,喷珠溅玉,势如万马奔腾。
观潮始于汉魏,盛于唐宋,历经2000余年,已成为当地的习俗。
清费饧璜(1664-年)《广陵涛辩》云:
“春秋时,潮盛于山东,汉及六朝盛于广陵。
唐、宋以后,潮盛于浙江,盖地气自北而南,有真知其然者”。
钱塘潮比广陵涛出现的时间晚一些,至迟在东汉就已形成。
王充《论衡·书虚篇》提到“浙江、山阴江、上虞江皆有涛”。
又说当时钱塘浙江“皆立子胥之庙,盖欲慰其恨心,止其猛涛也”。
但是,王充只说“广陵曲江有涛,文人赋之”,没有说赋钱塘江潮。
可见,东汉时,钱塘潮远没有广陵涛出名。
估计,当时还未形成钱塘观潮风俗。
第1课《观潮》说课稿
[说教材]
《观潮》一课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读者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
文章思路清晰,语言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是一篇进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培养留心周围事物习惯的好教材。
[说学生]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与人交流,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对文中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仅凭想象难以深刻感受,需教师提供直观的图象帮助理解。
[说目标]
依据大纲的要求,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体会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强烈的情感。
2.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提高学生品味词句的能力。
3.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是理解“潮来之时”的记叙。
教学难点是体会钱塘江大潮的雄壮的磅礴的气势。
[说教学]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让学生在读、悟、议这种宽松民主中的氛围中学习。
作为教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架设生活与教材的桥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参与其中,推动学生去深入地感受。
因此,我的教学设计如下:
一、运用电教媒体,直观感受,激发情感和兴趣。
1.导入:
在我国,有许多奇特的自然景观,钱塘江大潮就是其中一处,有谁知道钱塘江大潮?
见过吗?
2.放录像,直接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和壮观。
3.请学生谈观看钱塘江大潮后的感受。
运用电教媒体,让学生直接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磅礴雄壮的气势,学生的激情马上被调动起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利于学生理解词句。
二、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
课文脉络非常清楚,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能很快理清文章的顺序,在此基础上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组织教学。
三、创设情境,体会观潮人的感受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的体会到观潮人的急切、激动的心情。
因此,我设计这么几个问题:
如果你就是观察人中的一员,想到就要见到大潮了,你心情如何?
你会怎么做?
观潮的人群又是怎么做的呢?
四、通过“读、悟、议、赏、再读”,重点体会潮来时壮观景象。
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是难点。
学习这一部分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读,体会,并发动学生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因此,我设计如下环节:
1.读。
学生自由读潮来时这一部分,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地方读,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把时间和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
2.悟。
读中感悟,说说自己的体会,学生在读书时联系已有生活经历,体会感悟,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3.议。
即教师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讨论交流,让学生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见解,允许有不同意见,并鼓励创新,围绕“哪些景象最吸引你,说说体会,并把体会到的读出来”这一问题,全班交流,大家各抒已见,如读到“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时,有同学说那情景像发生了海啸,有同学说像发生了地震,感受到地在震动,有的同学感受到大潮涌动的速度。
“议”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老师搭设的学习舞台上发挥、表演。
4.赏。
再次展现大潮来时的雄壮的情景,在体会文中描绘的情景的基础上再次直观感受到大潮的气势。
5.再读。
在学生深入体会感受后,把自己体会到的朗读出来。
使学生在读中欣赏品味,既激发了学生读书的欲望,提高品味词句的能力,又再一次为大潮的雄壮所折服。
6.想。
如果你就在观潮的人群中,看到一条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最后犹如千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你的心情又如何呢?
又会说些什么呢?
“想”既利于学生在头脑中再现大潮的雄壮,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五、结束
学完全文后,我再次让学生自由读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并给予时间让学生展示,这样既巩固了学生的感受,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
六、作业设计:
让学生把自己观赏到的钱塘江大潮的景象及感受讲给家长听,既锻炼学生运用词汇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说效果]
可以看到,通过充分读,学生实现了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读中展示;通过自己领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体验;通过自由评,使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
“读中感悟,议中深入”学生不仅读懂得了课文,而且体会到祖国河山的壮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第1课《观潮》课堂实录
师:
今天,我们一块儿来学习:
观潮。
课文写的是哪儿的潮?
生:
(齐答)钱塘江大潮。
师:
钱塘江在我们祖国的浙江省,远离你们可爱的家乡——云南有好几千里。
如果说云南的石林举世闻名,那么浙江的钱塘江大潮就可称为“天下奇观”了。
(板书:
天下奇观)
师:
“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
生:
“观潮”的“观”是“看”的意思。
“天下奇观”的“观”……
师:
快请教一下字典,查查是什么意思。
生查字典:
“奇观”的“观”是“景象”的意思。
师:
那么“奇观”的意思呢?
生:
“奇观”就是奇特的景象。
生:
“奇观”就是奇异的景象。
师:
谁能说说“天下奇观”的意思。
生:
“天下奇观”就是世界上奇妙的景象。
生:
“天下奇观”就是天底下奇异的景象。
师:
回答正确。
师:
昨天,你们回家预习了课文,自己再把课文读一遍,一边读一边想,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学生自读课文)
生:
作者先写潮来之前,再写潮来之时,最后写潮过之后。
三、观看录像,感受情景
师:
学得真不错,你们对钱塘江大潮一定很感兴趣吧?
有没有见到过?
生:
(遗憾地摇摇头)没见过。
师:
别遗憾,我呀,把这大潮给录下来了,想不想看?
生:
想。
师:
我们就一块儿来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一下这一天下奇观。
(学生看钱塘江潮录像,不时发出惊叹声。
)
四、突破重点,指导朗读
师:
刚才录像里潮水的景象,咱们课文里也有,在哪儿呀?
生:
课文3、4自然段。
师:
自己读读3、4自然段,你觉得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特别喜欢的,就努力地把它读得精彩些,待会儿读给大家听。
生:
(自由读)
生:
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
师:
读得不错。
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气势越来越大,你的心情越来越……
生:
激动。
师:
读出这种感觉来。
生:
(齐读)
生:
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
师:
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多么壮观!
你们能读出壮观的感觉吗?
生:
(分组比赛读)
生:
(齐读)
生:
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
师:
喜欢这句的举手。
(学生全体举手)
师:
(举手)再加上我一个,我也特别喜欢。
多精彩的语句呀!
不过,要把它读好还真不容易。
你们在下边也再准备一遍,待会儿我们来比赛,看谁把这种雄伟的气势给读出来了。
(指名学生个别赛读,教师加以鼓励,并与学生一起为朗读进步者、优秀者鼓掌。
)
师:
你们读得真不错,能让我试试吗?
(学生高兴地点头叫好。
教师朗读这一句。
学生热烈的掌声响起。
)
师:
谢谢鼓励,该你们了,让我为你们喝彩,行吗?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
师:
棒极了!
生:
我特别喜欢这句。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
师:
闪雷滚动的声音是什么样儿的?
谁来学学看。
生:
轰隆隆隆……
师:
还学得真像,雷的声音比较的沉闷,我们一起学学看。
生:
(一齐模拟)轰隆隆……
师:
这声音作者用哪个词来形容?
生:
闷雷滚动。
师:
课文中用这个词语来形容潮水的声音,用得多形象啊!
我们一块儿来读读这个句子。
(学生齐读)
师:
读得真好,再来一遍,闭上眼睛,想象一下。
(学生闭眼齐背)
生:
我特别喜欢这一句。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
师:
人群又沸腾起来。
看到那条白线,人们怎么沸腾的?
咱们来演演看,好吗?
生:
好!
师:
准备,开始!
生:
(跳着,叫着,挥舞着手,有的喊:
“噢!
”有的喊:
“快看,潮来啦!
”)
师:
沸腾了!
刚才这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形容,就在这个自然段里。
生:
(齐答)人声鼎沸。
师:
来,我们读出这种沸腾的感觉来。
生:
(齐读)
师:
把出现白线和白线横贯江面这两个句子连起来读读。
生:
(齐读)
师:
这些语句写得多精彩!
正如课文提示中所说,作者把钱塘江的大潮写得雄伟壮观,有声有色,使人如临其境。
师:
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
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
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
下面,我们就先来做一个听的练习。
师:
听老师读这段话(出示),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的。
待会儿,请你把听到的词语写下来。
师读生听: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大多高的白色城墙。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生:
(动笔在练习纸上填写)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教师用投影打出一位学生的作业,集体反馈校对。
)
师:
发现没有,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潮水的?
生:
作者从远到近描写潮水。
师:
是啊!
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随着位置的转变和时间的推移来描写潮水的变化。
来,王老师和你们一块儿读读这段话,再来体会一下。
(师生齐读这段话)
师:
现在,我只留下括号中的词语,你还能说出刚才那段话吗?
(学生自由准备背诵)
师:
能行的起立!
生:
(全体起立)
师:
真有信心!
给你们配上录像好吗?
生:
(兴奋地点头)
师:
配着录像,让我们带着对钱塘江大潮的无限赞叹之情来背诵这些描写潮水的精彩语句。
生:
(有感情地看录像背诵)
师:
背诵得多有感情啊!
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
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
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师:
今天,我们学习的两个自然段里,词语非常丰富,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
生:
想!
师:
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的反应快,老师语音刚落,就能很快地站起来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
(学生跃跃欲试)
师:
形容人的说话声,喊叫声,欢呼声,如锅中之水,一片沸腾。
生:
人声鼎沸。
师:
风和浪都很平静——
生:
风平浪静。
师:
形容水面辽阔,远处和天似乎连接在一起——
生:
水天相接。
师:
形容同时出发,同时前进——
生:
齐头并进。
师:
山上的岩石和土壤塌下来,地也裂开来,形容声音很响很响——
生:
山崩地裂。
师:
形容气势很大——
生:
(一时说不出,有个别学生答“白浪翻滚”,师提示“浩浩荡荡”)
师:
谁来当小老师,带着大家把这些词语读一遍。
(学生纷纷举手)
师:
都想当老师,那看来只有我当学生了。
生:
领读,师跟读。
师:
看得出,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还挺注意词语的积累,不过,会不会用了呢?
咱们来自我检验一下,我这儿有一段话,可是不完整,你们能不能在括号中用上今天学到的词语,使这段话表达得清楚通顺呢?
师出示一段话: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
潮来之前,江面上()。
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一浪一浪()。
湖水声犹如(),海堤上尽管(),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
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的地方。
(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讨论,然后选派一代表发言。
)
生: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
潮来之前,江面上(风平浪静)。
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像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一浪一浪(像千万匹白色战马)。
潮水声犹如(山崩地裂),海堤上尽管(人山人海),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
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很远)的地方。
(师生共同评价)
师:
这个词语用得真有水平。
生:
可以填一浪一浪(浩浩荡荡),一浪一浪(齐头并进)。
生:
可以填一浪一浪(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一浪一浪(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生:
可以填一浪一浪(漫天卷地地涌来)。
师:
真有水平,第5自然段的语句也能用了!
师:
“人山人海”这个词的运用有问题吗?
生:
(思索)应该用“人声鼎沸”,因为后边写的是“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所以应该和声音有关。
师:
每个人再练习说这段话。
(学生自由说这段话,进行巩固)
师:
今天,我们如临其境,观赏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我们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理解并积累了好些语句,还学着用了用。
你们学得真棒,那作者为什么还要写潮来前,潮过后呢?
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1课观潮(教案1)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2.能发挥想象,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3.能通过思考所提供的问题,理解长句子的意思。
4.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5.能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一处景物。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
教学难点:
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
说说海潮什么样?
(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
)教师进行充满感情的介绍:
钱塘江它是我们浙江省的第一大河,它位于浙江省北部,全长605公里,河域面积五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百分之四十三,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条著名江流。
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钱塘江边一睹为快。
2.看了这潮水,听了这潮潮声你觉得钱塘江潮怎么样呢?
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
说得真不错,这篇课文的作者在他眼里的钱塘又是怎么样的?
自由读课文,找出一个你认为最能体现钱塘江特点的词语。
(让学生让黑板板书)
3.(板书:
天下奇观)理解奇观
观潮的观是什么意思?
天下奇观的观呢?
打开字典查一查。
师:
很少有人能看到这壮丽的景观,你们想不想把自己了解到的说给大家听?
课文中有许多形象的词语,咱们讲的时候会用到,打开书,在写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用了很多形象的词语,你动笔画一画,然后在找小组读一读。
要放弃自己不成熟的想法,听取别人的建议。
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
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
(请查阅资料的同学介绍“潮的形成”、“潮的气势”“或观潮最佳地点”。
)
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特殊的壮丽景象,第22课就写了一次钱塘江大潮的过程。
师:
我有一个问题,我想问你为什么要在八月十八日观潮?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预习情况。
①读准多音字:
闷(mèn)雷薄(bó)雾风号(háo)浪吼(hǒu)
涨(zhǎng)起颤(chàn)动
②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横贯山崩地裂人声鼎沸漫天卷地
③指名读课文,正音。
④同桌互读,评定等级。
(2)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介绍钱江潮。
2.理清文脉。
(1)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2)同桌交流。
(3)说说各段的段意。
三、理清叙述顺序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
(板书)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
(板书)
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附:
板书
观潮 潮来前 潮来时 潮过后
(时间顺序)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
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观潮》。
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
(板书:
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二、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
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师生交流,品读。
潮来前笼罩薄雾风平浪静
(板书)观潮
潮来时闷雷滚动一条白线浩浩荡荡山崩地裂
潮去时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在这个环节,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朗读来体会钱塘江来前的平静、美丽,来时的汹涌、雄伟,去时的余威未减。
同时,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词义,体会作者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
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
(板书:
笼罩白雾风平浪静)指导朗读。
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从哪感受到的?
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
3.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4.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
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
注意品读结合:
(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板书:
远近)
(2)远:
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
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
潮虽远,但气势已现。
(板书:
声如闷雷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近:
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
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
(看图片)“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
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
(看图片)(板书:
白浪翻滚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
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
(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
)
(4)指导学生背诵:
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5.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
读第五自然段体会。
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
“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
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
指导学生朗读。
(适时板书:
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6.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
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四、总结
1.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
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2.(放录像)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
(可以加上自己收集的材料内容)
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小结
4.作业。
(1)按一定顺序,写一个描写景物(或景观)的片断。
(2)收集有关钱江潮的资料。
第1课《观潮》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2.学习抓住重点句子,按课文的表达顺序理解课文的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欣赏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课文3、4自然段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三、教学时间:
3课时。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吟诵古诗,导入新课:
1.同学们,古代诗人王在晋曾经在《望江台》中写道:
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水自天来。
唐代大诗人刘禹锡也曾经写道: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的脚步去钱塘江观潮。
(评析:
古诗的引入,可以让学生了解古人赞美钱塘江大潮的诗句,知道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称颂,同时,为学生营造出了一种浓郁的学习语文的氛围,让孩子们能够在一点一滴中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
)
2.课件出示:
引导学生体会“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观”字各是什么意思?
(评析:
让学生体会到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思是不一样的,从而感受到中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同时,也夯实了学生的基础知识。
)
(二)自主读文,探究识字:
1.自由小声读课文,画出生字和新词,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生字。
2.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自学生字的情况,争取做到把字音读准确。
3.全班齐读生字和新词。
4.全班共同交流生字中比较复杂的字形和容易读错的字音。
教师重点强调“卧”字的第六笔是“竖折”。
5.朗读全文,力争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评析:
要充分发挥学生识字的主动性,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来识字,重视对学生自主识字的引导和交流,激发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
)
(三)指名读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全班纠正读错的字音。
(四)默读课文,在读书的过程中遇到不懂的问题,请你用铅笔做个标记。
(评析:
学贵有疑,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给学生创造质疑问难的机会,要给足时间,让学生能够在读中生疑,并最终达到在读中释疑。
)
(五)变换身份,释疑解惑
1.同学们,你们在课前都搜集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现在就请大家来做一名“小小地理勘探家”,结合你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和老师下发的资料(见附文),看看刚才同学们提的问题你能解决哪一个,想想钱塘江大潮为什么被称作天下奇观?
2.学生结合资料,认真研读,充分交流。
(评析:
变换身份学习,让学生感受到了一种乐趣和新奇,同时也有效地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