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基本省情.doc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66051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州省基本省情.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贵州省基本省情.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贵州省基本省情.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贵州省基本省情.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贵州省基本省情.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贵州省基本省情.doc

《贵州省基本省情.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州省基本省情.doc(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贵州省基本省情.doc

贵州省基本省情

(2011年9月)

  

一、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

  贵州国土面积17.6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和丘陵占93%,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

全省辖9个市(州、地)、88个县(市、区、特区),常住人口3479万人,有49个民族,其中世居少数民族17个,少数民族人口1254.8万人,占全省常住人口的36.1%。

  贵州能源矿产资源蕴藏丰富,水能储藏量1814万千瓦,居全国第六位,煤炭保有储量549亿吨,居全国第五位,有27种矿产储量居全国前五位。

贵州有发展装备制造业和特色产业优势,是我国重要的航空、航天和电子工业基地,“三线建设”以来,积累了大量人才和技术成果,具有一定的装备制造业基础。

贵州还是我国重要的动植物种源地和中药材四大产区之一,发展民族制药和食品工业潜力巨大。

贵州旅游资源优势独特,自然风光与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特别是红色文化相结合,加上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宜人气候,旅游和会展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贵州地理位置重要,是我国西南联结华南、华中和华东地区的前沿,近年来以快速铁路和高速公路为重点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不断加快,在我国西南地区的陆路交通枢纽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

良好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后发优势,使贵州成为一片充满活力、充满魅力、充满潜力的投资创业热土。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在国家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帮助下,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

2010年与2005年相比,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由2005亿元增至4594亿元,实现了翻番;财政总收入由366.2亿元增至969.7亿元,一般预算收入由182.5亿元增至533.9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1.6%和24%。

二是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突破。

公路通车里程由10.7万公里增至15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由576公里增至1507公里,已有96.9%的乡镇和29.6%的建制村通油路或水泥路。

铁路通车里程1983公里,在建里程1216公里。

三是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新提高。

减少农村贫困人口272.4万。

全面实施了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年平均保障标准达到1186元,城市低保月平均保障标准达到231元,实现了应保尽保。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覆盖,参合率达96.3%,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面推行。

城镇新增就业9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中央和省级财政投入103.6亿元,完成60.17万户农村危房改造,解决了近14万户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

  今年以来,我们按照中央领导同志对贵州工作的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经济发展呈现出“速度较快、效益较好、位次前移、后劲增强、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

上半年,全省生产总值2278亿元,同比增长15.3%,为我省近20年来同期最高增速。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84.2亿元,同比增长21%;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9.4%,拉动经济增长7.5个百分点。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64.9亿元,同比增长83.3%。

一般预算收入391.4亿元,同比增长50.9%。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94亿元,同比增长18.1%。

进出口总额19亿美元,同比增长46.3%。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284.9元,增长14.2%,比去年同期高5.8个百分点;农村居民现金收入1893.1元,增长23.2%,比去年同期高10.7个百分点。

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同比分别增长20%和20.3%,电信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3.5%,民航货邮、旅客吞吐量同比分别增长16.1%和14.5%。

上半年全省万元GDP能耗比上年同期下降4%,规模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8.5%。

进入7月份以后,我们坚持一手抓抗旱,一手抓发展,全省经济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虽然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由于自然环境恶劣,投入长期严重不足,基础条件差,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水平仍处于比较落后的地位,“欠发达、欠开发”仍是我省的基本省情,加快发展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

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八个方面:

  第一,经济增长速度慢、人均水平低,与全国发展差距不断拉大。

“十五”和“十一五”期间,我省生产总值年均分别增长10.4%和12.6%,分别比西部平均增速低0.8和1.3个百分点。

2010年,全省户籍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3.1%,但生产总值仅占全国的1.15%,经济总量居全国倒数第6位;人均生产总值13119元,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46.2%,居全国倒数第1位。

与1978年相比,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下降了0.15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比重下降了2.1个百分点。

2000—2009年,我省人均年固定资产投资3312.1元,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39.5%,四川的56%、云南的67%、重庆的37%、湖南的64%、广西的67%。

  第二,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任务重。

新阶段扶贫开发以来,我省贫困人口占全国的比重不降反升,由2000年的9.1%上升为2010年的15.6%,达到418万人。

贫困发生率12.1%,比全国高9.2个百分点,居全国第2位;有5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占全省县级总数的56.8%;有13973个贫困村,占全省行政村总数的58.2%,占全国重点贫困村的9.3%。

特别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相当突出,在全省5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中,有36个属民族自治地区;在100个一类贫困乡中,有79个属民族自治地方或民族乡;民族地区贫困人口占全省贫困人口的65.6%。

2009年,我省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59.4%,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7.7个百分点。

全国大致已在2000年实现总体小康,而我省到2009年才基本实现总体小康,小康进程与全国大体相差10年。

  第三,基础设施落后、基础产业薄弱,瓶颈问题十分突出。

交通方面,铁路、公路规模小、技术等级低。

2010年末,全省铁路路网密度1.13公里/百平方公里,仅为全国(不包括新疆、西藏、青海3个地广人稀省区)的80.4%。

除了以贵阳为中心的十字形铁路干线以外,大部分铁路只经过我省省界边沿,四个象限的大块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缺少铁路覆盖,长期处于封闭落后状态。

高速公路路网密度仅0.86公里/百平方公里,不及东部地区的三分之一、中部地区的三分之二。

在全省公路通车里程中,二级以上公路和等级公路分别占3.5%和47.9%,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5.5%和58%。

尚有42个乡(镇)、14879个建制村未通油路(水泥路),645个建制村未通公路,建制村通油路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0个百分点。

民航运输发展滞后,机场少,设施不完善,贵阳通达全国一线城市的航班时刻分布不均,航班密度小,与其他省会及重点城市开通航线比例低。

2010年,全省机场进出港旅客637.6万人次,仅为四川的21.5%、重庆的39.7%、云南的24.3%、湖南的45%、广西的53.1%。

全省至今没有一条全线畅通的渠化河流,通航河流上有碍航闸坝104座,碍航里程1600多公里。

  水利方面,工程建设严重滞后,工程性缺水问题十分突出。

主要表现在:

一是供水能力不足,与加速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

全省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仅9.6%,年供水量仅92亿立方米,约占全国总量的1.5%;人均年供水量264立方米,仅占全国平均水平的59.2%。

农村人口人均有效灌溉面积0.64亩,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54亩。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加快实施,全省需水量将大幅度增加。

据测算,2015年和2020年全省需水量分别为139.7亿立方米和159.4亿立方米,即使考虑在建水利工程新增供水量,届时仍将分别缺水40.9亿和60.6亿立方米。

二是洪旱灾害频发,与水利保障的要求不相适应。

我省洪枯水量的比值可达数百倍到数千倍,由于水利建设严重滞后,调蓄能力弱,极易造成洪涝灾害,并诱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多数城镇沿江顺河谷分布和建设,有近40个市区或县城急需解决防洪问题。

同时,大江大河切割深,取用水困难,地表水渗漏严重,又极易发生旱灾。

三是安全饮水困难,与改善民生的要求不相适应。

全省仍有1299.8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占农村人口总数的56.5%。

高产稳产农田数量少,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变。

四是水土流失严重,与生态保护的要求不相适应。

我省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岩溶出露面积、水土流失面积分别占全省国土面积的62%和42%,石漠化面积3.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9%,居全国各省区市之首。

坡耕地占总耕地面积的54.7%。

年均土壤侵蚀量达2.5亿吨,相当于每年流失40多万亩耕地的表层土。

五是治水理念落后,与现代水利的要求不相适应。

还没有改变传统的水利观念,不善于用市场经济的办法去调动社会各方面投资建设水利的积极性,大中型骨干水源工程少,地下水开发利用率低,大江大河大湖库提水设施建设滞后。

新中国成立以来,贵州没有建一座大型水库,平均两年才建一座中型水库,全省仅500余口机井。

在投入上,历史欠账多,过去10年,我省共投入水利建设资金293.3亿元,其中“十五”59.7亿元,“十一五”233.6亿元(2010年102亿元)。

  通信方面,由于地理条件差,行政村通宽带、自然村通电话建设周期长、投资大,建设成本和建设难度比平原地区要高出2—3倍,电话普及率仍处于全国较低水平。

政府主导、企业推进、社会应用的信息化建设“三推体系”没有形成,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信息技术普及应用水平低,省内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群体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和网络普及程度不平衡,城乡、区域和行业的差距较大。

  能源方面,贵州水能资源和煤炭保有储量分别居全国第6位和第5位,但2010年贵州电网统调装机容量仅2825万千瓦,发电量1358.7亿千瓦时,居全国第12位,资源储量与发电量不匹配。

电网建设严重滞后于负荷发展,电网可靠性相对较低,2009年贵州500千伏变电站仅11座,主变容量1325万千伏安,安全隐患大。

同时,煤炭产业集中度不高,平均单个矿井规模17万吨/年左右,装备水平低、工艺落后,安全条件差。

随着我省工业强省战略和城镇化带动战略的实施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供应紧张的问题将越来越突出。

  第四,农业结构调整缓慢、种植结构不合理,抗风险能力弱。

广大农村基本上是用传统的生产方式种植传统的农作物。

突出表现为“四低”:

一是林牧渔比重低。

2010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77.82亿元。

其中,农业产值587.31亿元,占60.1%;林牧渔业产值358.99亿元,占36.7%。

二是经济作物比重低。

2010年,在全省7334.45万亩的农作物播种面积中,粮食作物种植面积4559.25万亩,占62.2%;油料、烟叶、药材、蔬菜播种面积2101.49万亩,占28.6%。

三是农产品商品率低。

2009年,我省农村居民家庭主要产品商品率,粮食19.1%、油料36%、蔬菜27.7%、茶叶41.9%、出售和自宰猪肉61.3%、禽蛋33.1%。

在许多偏远的农村,基本上还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吃饭靠种田、养猪为过年、喂鸡喂鸭换油盐”。

四是产业化程度低。

目前,我省农业生产还是以一家一户为主,土地集中、集约度不高,生产方式粗放。

  第五,工业发展滞后、城镇化水平低,辐射带动能力不强。

与全国比较,贵州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大致要落后10—15年。

2009年,我省工业增加值1252.7亿元,总量排全国倒数第6位。

人均工业增加值3298元,仅高于西藏,排全国倒数第2位。

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32%,比全国平均水平低7.7个百分点,排全国倒数第4位。

2010年,生产总值的三次产业之比为13.7∶39.2∶47.1,以工业为主的二产占比明显偏低。

从1990年到2009年,全省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从1.4%下降到1.1%,这一时期,全省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从1.2%下降到0.9%,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48%下降到30.8%。

由于工业发展滞后,城镇规模扩张没有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