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Word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575095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9.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Word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Word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Word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Word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Word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Word版.docx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Word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Word版.docx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Word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Word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

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星星

臧克家

我爱听

人家把星

叫作星星。

夜空是另一个世界,

星星是它的子民,

谁也不排挤谁,

彼此密密地挨近。

它们是那么渺小,

渺小得没有名字,

它们用自己的光圈,

告诉自己的存在。

仰起脸来,

向着那白茫茫的银河,

一,二,三,你数!

呵,它们是那么多,那么多……

1946年8月4日午于沪

(1)“谁也不排挤谁,彼此密密地挨近”传达出诗人希望现实生活中________。

(2)诗人用“星星”象征________,二者之间有许多共同之处,如________;________。

(3)第三节诗中“自己的光圈”指什么?

(4)这首诗要表达的主旨是什么?

【答案】

(1)人与人之间要平等、友爱、团结合作

(2)现实生活中的人民群众;都非常渺小,默默无闻;数量都很多

(3)星星对夜空的贡献,象征人民对社会的贡献。

(4)诗人通过对星星的描绘,表达自己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赞美了默默奉献的平凡的民众,号召人们应平等、团结,各尽其能,为社会做贡献。

【解析】【分析】

(1)结合这首诗内容和主旨分析,这是一首咏物抒情诗,诗人通过“托物言志”的写法,寄托了诗人美好的理想和追求,透露出他对黑暗社会的憎恶及对人民主宰的世界的热切期望。

“排挤”,利用势力或手段使不利于自己的人失去地位或利益想把他的合伙人从挤出去。

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互相排挤,而诗人创设的这个理想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没有排挤,彼此之间都是平等的,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团结互助。

据此分析答题即可。

(2)结合诗歌内容和主旨分析,这是一首咏物抒情诗,诗人通过“托物言志”的写法,寄托了诗人美好的理想和追求,透露出他对黑暗社会的憎恶及对人民主宰的世界的热切期望。

把现实和理想联系起来即可知道诗人用“星星”象征现实生活中的人民群众;二者的共同之处比较多,如数量都非常多;都非常渺小,都很平凡,默默无闻等。

(3)星星虽然很渺小,但也有自己的光圈,也能给浩渺的夜空做出自己的贡献,联系其象征意义可知,“自己的光圈” 也象征人民对社会的贡献。

(4)结合诗歌写作背景和诗歌内容分析,诗人给我们创设了一个理想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与人之间都是平等的,他们互相帮助,团结合作,每个人都能做出自己的贡献。

诗人之所以创设这个理想的境界,就是他对当时黑暗现实的不满,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不满。

据此理解答题,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

⑴人与人之间要平等、友爱、团结合作

⑵现实生活中的人民群众;都非常渺小,默默无闻;数量都很多

⑶星星对夜空的贡献,象征人民对社会的贡献。

⑷诗人通过对星星的描绘,表达自己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赞美了默默奉献的平凡的民众,号召人们应平等、团结,各尽其能,为社会做贡献。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内涵的能力。

答题时要在理解诗歌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体会诗句的内涵。

⑵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诗歌的形象一定要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而要把握诗歌的象征意义,则需要结合诗歌内容和写作背景进行分析。

⑶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关键语句的能力。

答题时要在理解其表面意义的基础上再结合诗歌的象征意义进行分析。

⑷本题考查分析诗歌主旨的能力。

分析诗歌的主旨,要在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诗歌的意象来确定诗文的感情基调,从诗歌所表现的意境中去体会作者的情感。

诗词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大多较为含蓄,诗人往往将感情融入景、物、人、事的描写中。

【附诗歌鉴赏】

   《星星》是一首咏物抒情诗,诗人通过“托物言志”的写法,表达自己深切的感受。

诗歌赞颂了大自然中茫茫银河里不可胜数的“星星”,它们是那样的纯洁、无私,寄托了诗人美好的理想和追求,全诗采用了象征的手法,以“星星”象征广大的人民群众,它们亲密无比、纯真团结。

“星星”虽然渺小,但它们却用它们的光圈,驱赶黑暗和邪恶,充分展示了它们的存在和价值。

从诗人对“星星”的赞美中体现了诗人对人民的历史作用的深刻认识,同时又从诗人对“星星”所聚居的“另一个世界”的赞美中,透露出他对黑暗社会的憎恶及对人民主宰的世界的热切期望。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王维这两首诗的意境有什么相同之处?

(2)请分别说出两首诗在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

【答案】

(1)两首诗都以“空山”为背景,写出了清幽静美的意境。

是一幅色彩冲淡的山水画,具有鲜明的画面感。

(2)《鹿柴》在表达上的特点是“反衬”,以“人语”反衬其静,用“返景”反衬其幽暗。

《山居秋暝》则是运用烘托手法并兼用比兴。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体味诗歌的意境。

《鹿柴》第一句“空山不见人”,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

王维特别喜欢用“空山”这个词语,但在不同的里,它所表现的境界却有区别。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侧重于表现雨后秋山的空明洁净;而“空山不见人”,则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泠。

由于杳无人迹,这并不真空的山在诗人的感觉中显得空廓虚无,宛如太古之境。

“不见人”,把“空山”的意蕴具体化了。

两首诗都以“空山”为背景,写出了清幽静美的意境。

是一幅色彩冲淡的山水画,具有鲜明的画面感。

(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

《鹿柴》“但闻”二字写寂静的空山尽管“不见人”,却非一片静默死寂。

人语响过,空山复归于万籁俱寂的境界;而且由于刚才那一阵人语响,这时的空寂感就更加突出。

三四句由上幅的描写空山中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色,深林,本来就幽暗,林间树下的青苔,更突出了深林的不见阳光。

一二句是以有声反衬空寂。

《山居秋暝》表面看来,这首诗只是用“赋”的方法模山范水,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通篇都是比兴。

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故答案为:

(1)两首诗都以“空山”为背景,写出了清幽静美的意境。

是一幅色彩冲淡的山水画,具有鲜明的画面感。

(2)《鹿柴》在表达上的特点是“反衬”,以“人语”反衬其静,用“返景”反衬其幽暗。

《山居秋暝》则是运用烘托手法并兼用比兴。

【点评】

(1)本题考查体味诗歌的意境。

答题时应注意,比较阅读是将两篇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文章诗歌,加以比较分析、对照鉴别地阅读。

在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中达到提高学生迁移思维能力和深入分析问题能力的目的《鹿柴》和《山居秋暝》两首诗都以“空山”为背景,写出了清幽静美的意境。

是一幅色彩冲淡的山水画,具有鲜明的画面感。

(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

答题时应注意,《鹿柴》写无声的静寂、无光的幽暗,一般人都易于觉察;但有声的静寂,有光的幽暗,则较少为人所注意。

诗人正是以他特有的画家、音乐家对色彩、声音的敏感,才把握住了空山人语响和深林入返照的一刹那间所显示的特有的幽静境界。

《山居秋暝》中间两联同是写景,颔联侧重写物,颈联侧重写人,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运用烘托手法并兼用比兴。

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旅宿

杜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断雁①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②,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注释】①断雁:

失群的雁,这里是失群孤雁的叫声。

②侵晓:

破晓

(1)诗中________、________等物象表明这是一首羁旅诗。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你是如何看出来的?

请结合诗句简析。

【答案】

(1)断雁;家书、或者旅馆

(2)抒发作者羁旅的孤寂心情和对家乡的深切思念。

诗人羁旅他乡,没有亲人作伴,只能面对着“寒灯”,听着“断雁”的鸣叫声,内心很是忧伤,旅途的孤寂之情跃然纸上。

诗人更是在半睡半醒、迷迷糊糊中见到了家乡美丽的风光,以乐景写哀情,表达他对故乡的思念。

【解析】【分析】

(1)诗中的具体物象有很多,如“旅馆”,“寒灯”,“断雁”,“家书”等。

(2)这是羁旅怀乡之作。

离家久远,目睹旅馆门外的渔船即加以艳羡。

幽恨乡愁、委实凄绝。

颈联“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意思曲折多层,实乃千锤百炼的警句。

首联与颔联极言乡关遥远,幽愁满怀。

梦见自己回到家中,因路途遥远,梦醒时分天已大明,家书须隔年才能寄到旅馆,可见离家之远,表达出对家乡深沉的思念。

颈联与尾联看似跳出了乡愁,艳羡门外沧江鱼船的清闲自在,其实是借他乡之物,更曲折地表达出诗人思乡之情。

全诗层层推进,写景抒情都有独到之处。

【点评】此题考查诗歌赏析。

(1)物象即是客观事物,不依赖于人的存在而存在,它有形状、颜色,有声音、味道,是具体可感的。

通读全诗,具体物象较多。

(2)此题考查诗歌表情达意。

做此类题,可以抓住重点诗句或词语进行分析。

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秋风引

(唐)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

萧萧退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注】刘禹锡曾在偏远的南方过来一段时期的贬谪生活。

“引”是古代的一种诗体。

(1)一,二两句,写出了秋天________的特点。

(2)评“孤客”二字,“使无限情思,溢于言表”。

这“孤客”二字,传递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萧瑟凄凉

(2)孤客二字,传递出诗人彷徨孤独、思乡心切之情。

【解析】【分析】⑴考查诗句所描绘的意境特点。

“何处秋风至?

萧萧退雁群”:

秋风不知从哪里吹来,萧萧地送来了大雁一群群。

诗句从闻雁思归之人的对面写起,就秋风送雁构思造境。

描绘了秋天萧瑟凄凉的特点。

由此表达了思乡的思想感情。

⑵考查诗人炼字的艺术魅力。

“孤客最先闻。

”诗写到这里,写足了作为诗题的“秋风”,诗中之人还没有露面,景中之情还没有点出。

“孤客最先闻”画龙点睛,说秋风已为“孤客”所“闻”。

作为“孤客”,他不仅会因颜状改变而为岁月流逝兴悲,其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更是可想而知的。

 故答案为:

⑴萧瑟凄凉;⑵孤客二字,传递出诗人彷徨孤独、思乡心切之情。

【点评】⑴考查诗句所描绘的意境特点。

答题时应注意,描摹物象,联想和想像再现画面;点明景物的氛围特点;揭示寓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主旨。

“秋风、萧萧、雁群”描绘了秋天萧瑟凄凉的特点。

⑵考查诗人炼字的艺术魅力。

答题时应注意,需要读懂诗歌的内容,并且能够根据重点语句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

“孤客”传递出诗人彷徨孤独、思乡心切之情。

5.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后面问题。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1)诗歌前两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请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出来。

(2)诗的尾联表达了这样的情感?

【答案】

(1)旅途路过苍苍的北固山下,船儿泛着湛蓝的江水向前。

春潮正涨两岸江面更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2)尾联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和自己流落异乡的孤独。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能力。

这两联描述的画面为:

旅途路过苍苍的北固山下,船儿泛着湛蓝的江水向前。

春潮正涨两岸江面更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2)此题考查学生体会诗歌情感体验的能力。

做此类题目应在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抓住诗中关键词、主旨句来体验作者的情感。

经分析可得: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自问自答,运用了设问的修辞。

寄去的家书不知何时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乡书”是家书的意思,所以可以看出寄托了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故答案为:

(1)旅途路过苍苍的北固山下,船儿泛着湛蓝的江水向前。

春潮正涨两岸江面更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2)尾联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和自己流落异乡的孤独。

【点评】在描绘诗歌的画面时,应首先能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然后同时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运用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切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6.诗词赏析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这首小令在写作上运用了________的写法,能显示全篇主旨的一个词语是________。

(2)小令中“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

【答案】

(1)寓情于景;断肠

(2)深秋晚景图

【解析】【分析】

(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前三句写景,“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小桥流水人家”使人感到幽雅闲致。

12个字画出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

“古道西风瘦马”,诗人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加一层荒凉感。

所以说前三句运用了“寓情于景”的写法。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句在前面写景的基础上,借景直抒胸臆,表达了强烈的思乡之情。

所以能显示全篇主旨的一个词语是“断肠”。

(2)这篇作品在布局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

前三行全是写景,没有提到抒情主人公,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他眼中所见;“古道”是他的经行地;“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正吹在他身上。

把这些细节联结在一起,就会出现这样一个境界:

一个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飞;道旁,缠着枯藤的老树上,鸦雀已经回巢,不时地啼叫几声;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们正在准备着晚餐,炊烟缕缕。

这时,一个人牵着一匹瘦马独自缓缓行进在夕阳照耀的古道上。

由此可概括为描绘了一幅动人的深秋晚景图。

故答案为:

⑴寓情于景;断肠

⑵深秋晚景图

【点评】⑴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诗歌的写作手法或作者的情感态度。

注意根据诗歌内容,明确所写景物及表达的感情。

⑵通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各个意象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7.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各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李白在诗的开头写景,为什么选取“杨花”“子规”来写?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该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分析。

【答案】

(1)杨花漂泊不定给人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啼鸣暗含悲痛之情。

诗人选取暮春时节的这两种景物,渲染了悲伤的气氛,融情入景。

(2)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月亮以人的特性。

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不幸遭遇的急切关照和安慰之情。

【解析】【分析】

(1)首句描绘“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是一句自然环境描写,可从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来分析:

表明的时间季节,渲染了凄凉冷落的气氛,烘托了离别忧伤的心情。

(2)通过丰富的想象,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运用拟人修辞手法,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不幸遭遇的关心和安慰之情。

故答案为:

⑴杨花漂泊不定给人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啼鸣暗含悲痛之情。

诗人选取暮春时节的这两种景物,渲染了悲伤的气氛,融情入景。

⑵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月亮以人的特性。

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不幸遭遇的急切关照和安慰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意象的把握,注意本内容,体会意象。

⑵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注意结合诗句内容,明确修辞方法,分析写出的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8.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诗的前二联中,描写远景的句子是________。

(2)诗的颈联和尾联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3)品读本诗,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B.诵读颔联时应该使用上扬的语调,体现诗句平野开阔、大江直流的宏天气势。

C.颈联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通过拟人手法,在描写景物和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D.尾联紧承颈联,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4)“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得到人们的好评,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答案】

(1)潮平两岸阔

(2)颈联:

喜悦、高兴。

尾联:

淡淡的乡思愁绪。

(3)D

(4)“入”和“生”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日”和“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蕴含着新事物必须取代旧事物的生活哲理,表现了诗人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

(1)读懂诗句大意是作答的基础。

如诗的前二联中,描写远景的句子可提取“潮平两岸阔”作为答案。

“潮平两岸阔”,“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

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

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

(2)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也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所以可答喜悦、高兴或积极、乐观、向上。

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我的家书应该送到什么地方呢?

北去的归雁啊,请给我捎回洛阳那边!

直抒胸臆,以归雁传书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

所以可答:

淡淡的乡思愁绪。

(3)“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错。

诗人泛舟东行,停船北固山下,见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而引发的怀乡情思。

并没有“将回到家乡”的意思。

故选D。

(4)“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

好的文字都在下字之准确。

如这里的“生”与“入”二字,不仅使得这一联对仗工稳,更妙在这两字一出,才使得“海日”和“残夜”、“江春”与“旧年”两不相干之事物有了联系,而且还因之而生动起来。

太阳从幽暗的大海上一点点升起,如子之脱离母腹而渐现,这一“生”字实在是形象极了。

太阳刚升,大地还基本处于黑暗之中,但黑夜已撕破,这个“残”字写出了不可抗之消失。

夜是被动的,却又是无可奈何的,它生了太阳,却又因太阳而消退!

而“入”字更生动,任你江南虽还是旧年的冬天,但是春天却已将江边的柳树涂上了一层春色。

这一“入”字很不客气,它几乎是带有强迫的楔入,写出了新生的锐气。

柳色近作者之舟,故可见,而特于“春”之前要界以“江”字,也点明了“次北固山下”的环境与所见。

这些字都下得简洁而极有分寸。

因为他不止是写出了岁暮腊残的景象,而且也写出了此一时具体的视觉之差距,故而显得生动鲜活。

旧年不肯退去,然而终于阻挡不住新生的力量;而新生者却又似乎并不管你愿不愿意,而要硬性地楔入,这一“入”字确有警人的不可阻挡之势。

张说好提携后进,锐意改革,和他之欣赏此新旧递替之诗意,恐不无关系。

这也许就是他要手题于政事堂的原因。

对仗工稳且隐含哲理。

“生”、“入”不仅为这联增添了动感,还使看似两对毫无关系的词有了联系。

“形容景物,绝妙千古”——王夫之。

这句既是写景,又是抒情。

象征。

海日:

光明、残夜:

黑暗、江春:

新、旧年:

旧。

两两对仗,表达了积极向上的态度。

故答案为:

⑴潮平两岸阔;

⑵颈联:

喜悦、高兴。

尾联:

淡淡的乡思愁绪;

⑶D;

⑷“入”和“生”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日”和“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蕴含着新事物必须取代旧事物的生活哲理,表现了诗人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

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回答本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再进行概括即可;

⑷本题考查了诗词的赏析,答题时注意分析名句中关键词的特点,根据具体情况从遣词、修辞、造句仔细揣摩、理解作者炼字的精妙。

答题格式:

(“?

”字运用了?

修辞(描写手法)写出了?

的景象,表达了诗人?

的感情或“?

”字不仅写出了剧中含义,而且表达了?

效果,抒发了诗人?

的感情。

9.阅读《潼关》,回答问题。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解不平。

(1)诗歌描绘了北方怎样的景象?

(2)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

(1)描绘了北方辽远而壮阔的景象。

(2)表现了作者渴望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解析】【分析】

(1)此题考查的是对古诗的理解。

这首诗写于公元1882年秋,十四岁的谭嗣同从湖南故乡赴甘肃兰州父亲任所途中,经过陕西潼关,在这里饱览了一番北国山河的壮丽风采,描绘了北方辽远而壮阔的景象。

据此作答。

(2)此题考查的是对诗人的感情的理解。

诗中所谓大河“犹嫌束”、群山“不解平”,全是黄河、华山的磅礴气势在诗人心理上所引起的感应,反映着这位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决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而这愿望,这激情,同当时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变革图强的社会潮流,是完全合拍的。

译文:

久远的高云拥簇着这个城,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秋风吹散。

河流入大荒野犹嫌拘束,秦岭山脉进入潼关也不知何谓平坦。

故答案为:

⑴描绘了北方辽远而壮阔的景象。

⑵表现了作者渴望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明确描绘的景象。

(2)本题考查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抓住能表现情感的句子联系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综合分析情感。

10.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小题。

新晴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1)从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昼梦”、“南风”等意象可知,这首诗写的是夏季的生活场景。

(2)本诗中“偷”字用得好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答案】

(1)青苔;绿树

(2)“偷”字用的好,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了南风这个旧相识的顽皮可爱,也表现了诗人闲适的心情。

【解析】【分析】

(1)在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筛选具体的意象填写作答。

这首诗写夏季的生活场景主要用“青苔”“绿树”“昼梦”“南风”等几个意象。

据此可填写作答。

(2)诗句“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中的“偷”字,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将“南风”赋予人的情态,写南风这个旧相识吹开了房门,吹动书卷的情景,写出了南风的顽皮可爱,表达了诗人闲适惬意的心境。

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

⑴青苔;绿树。

⑵“偷”字用的好,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了南风这个旧相识的顽皮可爱,也表现了诗人闲适的心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意象。

答题时应注意,不仅要着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还应透过它们的外表,看到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感情;注意主客观两方面融合的程度。

只有抓住作品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

⑵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炼字。

答题时应注意,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分析。

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1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夜雨寄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其它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