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轼词的创作风格.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569058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苏轼词的创作风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论苏轼词的创作风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论苏轼词的创作风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论苏轼词的创作风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论苏轼词的创作风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苏轼词的创作风格.docx

《论苏轼词的创作风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苏轼词的创作风格.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苏轼词的创作风格.docx

论苏轼词的创作风格

论轼词的创作风格

摘要:

在北宋词坛上,轼享有巨大的声誉,轼词的创作风格一直以来也都是学者们重点研究的对象。

轼词的创作风格一言以蔽之就是“以诗为词”,具体表现为多样化的题材和独特的创作手法;前人创作传统、儒释道三家结合的思想以及轼曲折的人生经历是词的创作风格形成的原因;词“以诗为词”的创作风格对后世词人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键词:

轼;创作风格;以诗为词;原因;影响

轼是中国词坛上别具一格的作家。

轼基于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大胆的对词进行了变革并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词的创作风格可以凝练成四个字—“以诗为词”,轼“以诗为词”的创作风格又有具体两方面的体现,即多样化的题材和独特的创作手法;再通过对轼词创作风格形成的原因和其影响的具体分析,进而领略轼旷达的情怀和豁达的人生态度。

一、轼词创作风格的具体体现

在北宋词坛上,轼既继承了前人传统突破了传统樊篱,将诗文革新运动扩大至词的领域,在原有词风的基础上实现了标志性的突破与创新,为词的进一步发展开拓了全新的境界。

轼用词这一新型的音乐性文体,表现诗歌原始而古老、历久而弥新的题材,并将赋、比、兴等诗歌手法运用于词的创作,最大限度地挖掘了词的审美潜力,为宋词成为与唐诗比肩的一代文学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故而,一言以蔽之,轼词创作风格的集中体现就是“以诗为词”,取词的躯壳而赋以诗的神气。

具体体现在以下两点:

(一)多样化的题材

轼“以诗为词”的表现手法是他变革词风的主要武器。

所谓“以诗为词”,就是以诗之法,运词之意,以诗之器,显词之艺,将诗歌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作当中,消解诗词界限,合二为一,达到了诗词一体的艺术效果,进而拓宽了词的表现空间,提升了词的表现能力,词同样可以无事不可写,无意不可入。

故而形成了词多样化的题材,无论是豪放词、旷达词还是男女恋情词,都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极具风韵,回味无穷。

轼在词创作方面最难能可贵而且也是最具闪光点的一点,就是将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融入到词的创作当中,这在他多种题材的词作当中都有展现。

1、展现建功立业的豪情

在轼众多的豪放词当中,《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1]可谓是东坡平生第一快词,整首词塑造了一个英姿飒爽、希望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英雄志士的形象。

这首词作于熙宁八年(1075),此年轼四十岁,“老夫”是轼的自称,有宦海浮沉的疲惫之意;词的首句充分描述了轼出猎时的装束,“千骑”形容出猎的队伍之盛大,声势之雄壮,此处有夸之语;词的第二句意谓作者自己出猎的勇猛姿势可以像当年权射虎那样。

词的下片意在抒情,“酒酣胸胆尚开”意谓胸怀开阔,豪气勃发;“持节云中,何日遣唐?

”此句一语中的,意谓不知朝廷何时才能重用自己。

此时的轼正在遭受贬谪期间,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渴望早日得到朝廷重用,展现出想要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如果说《江城子·密州出猎》是东坡平生第一快词,那么《念奴娇·赤壁怀古》可以说是他豪放词当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轼的这首词之所以具有永恒的魅力,是因为它完全符合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层含义。

每个人生来都有现实的抱负和人生的寄托,即将自己的存在价值最大限度的放大,彰显自我的存在感,换而言之,就是平凡大众的英雄情结。

然而轼又不仅仅是将一副豪迈的英雄图景展现在我们面前,而且是携带深沉的历史悲剧意识面对长江发出的苍凉的慨叹。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豪放气势以及对赤壁之战和周瑜的具体描绘无一不透露着作者的慷慨壮志和想要建功立业的豪情。

2、展现人生际遇、表达旷达的情怀

从词给世人留下的印象方面来看,我们很容易将他归为豪放派,但在轼一生创作的众多词作当中,豪放词并不占多数,反而是清雄旷达之作占据了大部分,词的旷达情怀具体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方面,超然自适、与大自然合二为一的情怀。

《定风波·沙湖道中遇雨》在这方面最具代表性。

这是一首物我同化的忘情之歌,由上片的雨中情景过度到下片的雨中所感,由景到情表现的自然贴切,遗世独立之意和羽化成仙之情溢于字间。

作者因沐浴微凉的春雨,而变得宁静澄澈,无声情愫巧遇有形之雨,灵魂的芬芳馨香,由向外,沁人心脾。

由“一蓑烟雨任平生”到“也无风雨也无晴”便是这种豁然开悟的过程和之后的心理状态。

“一蓑烟雨任平生”这句话有双重含义,从表面上来看,是指不在乎眼前的烟雨,而实际上是说人的一生唯有自己的心灵是依靠,并不因为宦海沉浮、仕途坎坷而改变自己的人生志趣。

词的末句“也无风雨也无晴”同样具有双重含义,表意是说风雨过后天空阴晴不定,实则是说回首自己坎坷的仕途,因不以世俗的价值标准来衡量自己的人生,所以心中一片宁静。

另一方面是善于思考、寻求自我超脱的情怀。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2]则最具代表性。

高低浮沉,天上人间,终归何处?

这一切使作者心生茫然,在辗转踌躇之后,受到当时特定历史背景条件和政治生活的限制又不得不回到现实当中。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发饮酒化泪之言,但写超脱自适之语,寄人情以景语,托外物显己志,乐观之情,细语暗传,放达之意,娓娓道来。

中秋月圆之时,登楼放目,触景而生怀念亲友之情,作词以寄兄弟手足之义。

袒露荣辱穷通之困,又借酒力而问语青天,望月兴叹,瞬息万变般的人生面对无限的宇宙,渺小的个人置身包罗万象的自然,七尺之躯的终极意义,是非论断,任凭造化。

由此看来,整首词充满了传统的乐观主义精神和旷达的人生情怀,使得这首词具有了永恒闪耀的魅力。

3、表现男女恋情的爱情题材

轼打破传统婉约词的轻薄靡艳,变俗为雅,淀浊澄清,以爱恋替情欲,变缠绵为旖旎,语浅情深,景美意真,情韵悠长,情深意笃。

轼的言情名篇《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便是这方面的代表作之一。

词的上片以清新的笔触描绘初春的自然风光,由近及远渐渐展开,富有层次感,从深层意义上可以理解为作者对精神归宿的追寻。

词的下片由自然景象转写男女恋情,墙里佳人的笑声牵动着墙外行人的情思,转瞬即逝的怅惘恋情也使得整首词所抒发的情感悠远缠绵,寓意深刻。

纵观全词,作者将男女之间懵懂的微妙恋情与人生感悟相结合,可谓是一篇情韵幽婉的佳作。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3]这首词是轼为悼念亡妻王弗而作。

词的上片看似写“实”,但完全是出于想象,之所以“记梦”,是因为轼对亡妻永远难以忘怀的思念之情。

其中虽无一字直接写对亡妻的思念,但细细读来,其透露出的深切的孤独悲凉之意令人为之震撼。

词的下片记梦,作者通过回忆亡妻日常生活的情态来怀念王弗,虽是记梦,但轼突破了生死和时空的界限,在梦中与王弗相会,同时整首词也融进了作者十年宦海沉浮的坎坷遭遇,融合了对亡妻无比思念的精神折磨,想象与现实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可谓是千古第一悼亡词!

(二)独特的创作手法

轼词多样化创作风格的形成与其自身独特的创作手法是密不可分的。

首先,轼从理论层面出发,破除了诗尊词卑的传统观念,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诗与词虽然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别,但它们的表现功能和文学本质应当是一致的;其次,轼还常常将诗与词相提并论,由于他从文体观念上将词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这就为他“以诗为词”的创作风格以及实现诗与词的相互渗透提供了理论依据。

具体说来,其独特的创作手法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诗语、文语、口语都熔铸在词的体式中

词语言上的“以诗为词”,为词的表现功能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拓展了词的表现题材,加强了词的表现能力。

词的章法句法、炼字炼意等语言表现方式,因容不同而呈现出千姿百态,大开拓了词境,使词跳出花间旧格,驰骋纵横,无意不入,取得新颖变化的效果。

如在轼的代表作《水调歌头》中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此处化用的便是唐代诗人白《把酒问月》中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二句,同样是这首词,“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也是化用的白《月下独酌》中的“已悟化成非乐界,不知今夕是何年”二句;这样,轼将诗语、文语、口语都巧妙地熔铸到词的容和体式当中,达到了浑然天成的境界,寓意深刻,韵味无穷。

2、常用典故

在词量使事用典,始于轼。

词中使事用典,既是一种替代性、精炼性的叙事方式,又是一种深婉含蓄的抒情方法。

比如,《江城子·密州出猎》就具有较浓厚的叙事性和纪实性,词的上阕和下阕各运用到一个典故来写,写出猎打虎的过程并不是三言两语就能叙述清楚的,轼便巧妙地借用权射虎的典故来比喻自己的出猎打虎的飒爽英姿,言简意赅而形象传神,通过读者对权的想象达到再现自我的目的。

词的下阕用“唐”故事来抚今追昔,通过人我对比,虚写历史事实,实喻心抱负,虚实相生,寓意深刻。

词中寓意深广的典故,使词的语言表现力得以扩展延伸,丰富和发展了词的表现手法,总揽万物,跨越古今,起到了深化语言涵的作用,这也是轼在词的创作方面创造性的探索。

3、常用题序

轼之前,词被视为小道,只是音乐的附属品和衍生物,音乐性占首位,注重合乐可歌,意不惊人但以歌取胜,只谈调名唱法而不言缘由寄托,可有可无的意蕴涵若隐若现于字句的抑扬顿挫之中。

词至轼,声色渐隐,性情大开,打破了原有形式和格律的束缚,标题小序正文,三位一体,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言情写景,无所不能,说理叙事,无所不包,词声被词意替代,作词开始重言外之意而轻韵之声,这也是轼对词所做出的突出贡献和创新性的发展。

先作词也善用题序,但轼和他的不同点在于,先词作中的题序仅仅是交代了词创作的时间和地点,并不涉及其他方面的容,轼则赋予了词的题序以新的功用,使其构成与词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直接服务于全词的表情达意,隐含了创作原因,委婉地旨归词意,情感逻辑和叙事条理,渗透其中,微妙地传达出必要的写作背景和词作的发生动机。

比如他的代表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题序,不仅交代了创作的时间、缘由,也表明了词的末尾两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所怀念的对象是其弟弟子由。

另外还有一些词的题序与原文在容上有互补的作用,比如《满江红》(忧喜相寻)和《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这两首词,题序都是用来纪事的,词的原文则着重抒发由所述之事所引发的情感。

题序本身就文才斐然,具有独立审美意义,联属正文,相映成趣,便具有双重的艺术魅力,故而,词常用题序,无形之中就达到了丰富和深化词的审美涵的积极作用。

二、轼词创作风格形成的原因

(一)欧阳修、柳永等人创作传统的影响

欧阳修作为宋代文坛的领袖人物,他的文才和创作实践,对当时以及后代的影响是不容低估的,成为人们学习的典。

轼词的创作风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欧阳修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欧阳修作词很喜欢作小词来吟唱,这样一来,欧阳修的词肯定给轼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轼在他的词作当中也会时而提到,例如在《西江月》(三过平山堂下)[4]中,“平山堂”为欧阳修任太守时所建,词的上片叹惋时光易逝,物是人非,在伤悼欧阳修时也寄寓了自伤之情,下片即景凭吊欧阳修,寄寓了人生如梦的慨叹;

其次,遭受贬谪后旷达的人生态度,欧阳修的词大体呈现两种风格,一是深婉含蓄,一是清新疏隽,他除了写适于歌者演唱的艳词之外,还把坎坷仕途的人生感受寄寓到词中,虽然遭受贬谪,但不愿因忧郁苦闷而陷入其中无法自拔,故而还要保持一种豁达开朗的胸怀,表现在作品中,自然而然也就形成了“疏隽”的气势,轼把欧阳修的这些种种作为他遭受贬谪之后自我疏导、排解的一种力量,所以说词创作风格的形成受欧阳修的影响就是显而易见的了。

柳永的词对轼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他的豪放词方面,并且这种影响又是极其微妙的。

首先,我们可以来看轼对柳永词的态度,一方面,轼对柳永的慢词极为赏识并且也非常重视,但对他的淫靡之词又表现出了不满的态度,这也就间接的促使轼大胆的对词体进行变革,想自成一家与其互争高下;另一方面,柳永在词体和词调方面的开创,为宋词在表现功能和艺术风格的拓展奠定了基础,为把词提升至与诗同等的地位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这一点又得到了轼的赏识。

所以说,基于这种矛盾复杂的态度,柳词对词就产生了极其微妙的影响。

仁宗嘉佑二年,轼初到汴京,此时正值柳永的词盛行之际,这种情形势必给年轻的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轼所写的第一首长调《沁园春·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5],从结构布局到意象蕴再到写景状物都或多或少地和柳永词的形神风骨不谋而合。

柳永的词对轼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轼的豪放词上,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这与轼的性格特征是密不可分的,以他旷达洒脱、超然物外的天性,对柳词中的绮靡之作自然会有一定程度上的排斥,因此他致力于词体的变革,独辟蹊径,将词的气象拓展到恢弘和豪放的境界。

(二)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影响

轼的一生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早期,时期和岭海时期。

这三个时期,轼分别不同程度上都受到了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影响。

轼早期的思想尚未成熟,主要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较深。

儒家思想的核心主便是“仁”,望君主治理天下施行仁政。

在轼早期入仕的很多优秀的政论文中,轼就主刑赏当以忠厚为本,以德治国的儒家思想后来也成为他创作词作的一种导向。

“乌台诗案”是轼人生道路上的一块儿重要的里程碑,被贬之后,他的思想相对于前期发生了重大变化,不论在对待思想、心灵,还是在对待社会、现实方面都与前人不同,佛家主的人生观是乐观的,积极向上的,富有创造性的,要求我们净化生命的本性,发扬人性的光辉。

轼得时代风气之先,受到佛家思想的影响,建立了自由的人格,这种人格,也就是他对现实的超越与执着的生活态度,这也成为他丰富自我和发展自我的一种手段,这一点在他的词作中便有体现,例如:

《定风波·沙湖道中遇雨》(莫听穿林打叶声)。

而到了岭海时期,轼则达到了人格上的至高境界,这种境界,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审美人生。

很显然这一时期的轼从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道家主“无为而治”,“返璞归真”,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要顺应自然规律和民意,这样才能长寿,才能国运昌盛。

充满苦痛的人生经历使轼悟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在饱经人世沧桑、对人生进行了深刻反思之后,轼不再同命运抗争,而是时刻保持豁达的心态去对待人生,感恩生活。

轼对待佛家思想及心灵的态度是豁达的。

轼“归诚佛僧”是为了建立更加旷达和洒脱的人生态度,通过艺术的表现方式来表达心的愤懑之情。

事实上,轼的一生都没有陷入迷狂,而是以一种十分理性的态度来对待,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他仅仅借用佛教的思维方式对现实人生进行多层次、多方位的思考,比如他在《与子由书》中写到:

“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凡尽心,别无胜解…”[6]这无疑是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并把“任性逍遥,随缘放旷”看作人生的至高境界;其次,他拜读佛经,也是为了追求现实生活中的实用。

轼把超脱世俗的佛教哲学赋予了世俗的色彩,将其改造成为适用于现实生活中实用性的思想,并付诸实践,运用于词的创作当中,再次,他对佛教思想有着清醒的认识,十分谨慎的权衡受其影响的利弊,并且经常自我省察,并以自诫诫人,可谓用心良苦。

轼心向佛道,不为隐身遁世,只是借其出世之法消解儒家入世之累,从而达到和谐、圆融、通达的人生境界。

总而言之,轼参禅悟道不为弃世隐遁,只是将之与儒家思想相互融合,于对立中求共生,从而使自我以万全之策应对多变世事,将其作为一种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升华自我的理论根据,做到外界环境改变而心之境不动,从而进一步影响了他对词的创作,并逐渐形成了其独特的创作风格。

(三)充满苦痛的人生经历

如果说每个人的人生经历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那么对于轼来说,这笔“财富”积累的过程是充满苦痛和坎坷的,不过正是这样独特丰富而又充满苦痛的人生经历对轼词的创作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出生于眉州眉山,其父是位于“唐宋八大家”之列的洵。

公元1057年,他与弟弟辙一同进士及第,一举成名并得到了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赏识。

公元1071年,此时正直王安石变法,轼虽然同意当时革新政治,但是从一定程度上还是反对王安石的变法,所以引起新党的不满而被流放外任,通判,之后又知、密州。

公元1079年,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新党中的一些政客将其逮捕,在狱中饱受折磨后又被贬为团练副使。

元丰八年,宋神宗死,哲宗即位,此时王安石变法只能以失败而告终,这时由于轼属于旧党而被朝廷召回并重新得到重用,一举成为朝中翰林学士。

但轼在多年的贬谪生涯中认识到,旧党的变法某些地方还是可取的,由于司马光等人尽废王安石变法,故而与轼又发生冲突,轼又被放外任,历任、等地的知州。

高太后去世,哲宗亲政,之前的“新党”再度执政,轼又一次遭受迫害,先被贬,继而被贬到琼州。

三年后徽宗即位,轼被赦免,病逝于北归的途中。

纵观轼的一生,我们可以看出,他的一生心系国事,为朝廷尽心尽力,清廉纯白,了无心机,渴望得到朝廷的重用但当时的社会背景没能给他机会,却是一再遭到贬谪和迫害。

但轼终生不渝,在遭贬谪为官期间为当地百姓做出了巨大贡献,从而树立起了崇高的人格。

从轼的大部分词作当中我们不难发现,他的众多代表作正是在他遭受贬谪期间写作而成,也是在这个期间轼对人生有了全新的认识,并没有因遭迫害而倒下,而是以一种更加积极向上,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点滴,从而将这种豁达、笑对人生的生活态度融入到词作当中,进而形成了词独特的创作风格。

可以毫不夸的说,正是他这种充满苦痛的人生经历和面对生活的旷达心胸,促使了词创作风格的形成。

四、轼词的创作风格对后世的影响

轼在北宋文坛上享有巨大的声誉,他非常重视发掘和培养人才,受到当时众多年轻作家的尊敬和爱戴,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门四学士”,轼的文学才能不拘一体,诗词文赋,相生共荣,其大家手法,似羚羊挂角般无迹可求,同辈和后人无不潜移默化的受到其影响,各尽其才力而自成一家,开宗立派,蔚然成风。

在北宋词坛享有“婉约之宗”美誉的观长于词,故而在词的创作方面受影响较大的就是观。

轼卓越的文学成就,伟岸的巨匠身影,穿越浩瀚时空,跨越古今,投射到后代文人的意识之中,进而变得更为高大,其影响随时而长,因地而远,流传于后世,成为一代文豪。

(一)词的“用典”对后世的影响

作为轼的得意门生,观作词必定潜在地受到轼的影响。

观词的“用典”便是词“用典”对后世影响的集中体现。

观词之用典,灵活自然,如同己出,并非刻意为之,融入了强烈的个人思想情感和审美情趣。

例如《南乡子》(妙手写徽真),在这首词中便是引用了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中这样一个典故:

“天下的美女,没有谁能比得上楚国女子,楚国美丽的女子,又没有谁能比得上我那家乡邻家的那位小姐漂亮。

邻家那位小姐,无论身材还是相貌都可谓倾国倾城的美女,无人企及,她趴在墙上窥视我三年,而我至今仍未答应和她交往。

”表面看来,观用这则典故来说明徽的容貌就像宋玉所描述的邻家女一样曼妙多姿,实则是由画像是半身而联想到邻家女窥视宋玉的形象来补充对徽刻画的不足之处。

这样借彼言此,主客一体,形象生动的将所要表现的东西跃然纸上。

(二)词的语言表现方式的影响

轼将诗语、文语、口语都熔铸在词的体式中,使词的语言表现方式从单一化的格局中挣脱来出,取得新颖的效果。

这一点在南宋词人“辛弃疾”那里有集中的体现,辛弃疾的农事词在题材的选择和表现手法的运用上都对轼的农事词有所继承,但相对于轼又对其有所发展,辛弃疾扩大了农事词的表现容和围,将诗语、口语运用的更加灵活、自然,表现出更为广阔而细腻的农村自然风光,例如《清平乐·村居》中的“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等等,庄谐杂,文白相映,写出一代英豪辛弃疾的细腻柔情和功成身退后热爱生活、然田园的隐居情怀。

综上所述,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轼词的创作风格。

首先,通过词多样化的题材和独特的创作手法阐释了轼词创作风格的具体体现;其次,从前人的创作传统、儒释道三家结合的思想以及充满苦痛的人生经历三个角度分析了轼词创作风格形成的原因;最后,着重从词的用典和词的语言表现方式两方面进一步展现出词的创作风格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轼以旷达的胸怀和独特的审美眼光去拥抱大千世界,这对后世影响深远,所以说轼受到后世文人的普遍热爱,也是历史的必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