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注册安全工程师案例牛人总结重点推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564294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5.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注册安全工程师案例牛人总结重点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最新注册安全工程师案例牛人总结重点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最新注册安全工程师案例牛人总结重点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最新注册安全工程师案例牛人总结重点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最新注册安全工程师案例牛人总结重点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注册安全工程师案例牛人总结重点推荐.docx

《最新注册安全工程师案例牛人总结重点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注册安全工程师案例牛人总结重点推荐.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注册安全工程师案例牛人总结重点推荐.docx

最新注册安全工程师案例牛人总结重点推荐

第1章安全生产事故预防知识

1、安全生产相关概念

1、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

¢Ù同一个单位、¢Ú500m以内、¢Û等于过超过临界量。

2、危险化学品分类:

根据——------------------细化

¢Ù爆炸品:

¢Ú压缩气体或液化气体

¢Û易燃液体

¢Ü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

¢Ý氧化剂

¢Þ有毒品

¢ß放射物品

¢à腐蚀品

3、重大危险源——与¡°临界量¡±对比(500m以内,不同物质)

A百分比+B百分比¡Ý1时,即为重大危险源;存量/临界量

注意:

没有特殊说明在同一单元时或不能证明在同一单元时——不在同一单元;

¢Ù计算所得;

¢Ú特种设备:

长输管道(200km+300mm)、工业管道、蒸汽锅炉(2.5Mpa+10t/h)、热水锅炉(出水120°)、压力容器(0.1mpa,中毒以上)、高瓦斯矿井;

¢Û危化品临界量:

乙炔1t、氢、氯、硫化氢5t、氨10t、苯50t、汽油200t、甲苯、甲醇、乙醇500t、柴油5000t;

4、重大事故隐患:

危害、整改难度大,需要全部或局部停产停业,并经过一定时间才能排除事故隐患;(辨识依据:

危险特性、数量)

5、重大事故隐患报告内容:

现状及产生的原因、危险程度、整改难易程度分析、治理方案;

6、危险源VS事故隐患:

危险源可能存在事故隐患,也可能不存在事故隐患;事故隐患一定是危险源;

2、危害因素辨识

1、危险有害因素分类:

——GB/T13861-2009(重点)

¢Ù人的不安全行为:

指挥错误、误操作、监护有误、违章作业;

¢Ú物的不安全状态:

(物理)设计缺陷、防护缺陷、标志缺陷、信号缺陷、噪声、振动、辐射、高低温、有害光照;(化学):

爆照品、压缩气体、氧化剂、有毒品、粉尘;

¢Û管理因素:

组织机构、责任制、规章制度、应急预案、安全培训、安全投入;

¢Ü环境因素:

(作为补充)场地、照明、地滑、不适应;

 

2、事故类别分类(按起因物分20类):

——GB6441-1986(重点)

¢Ù物体打击:

不包括:

机械设备、车辆、起重机械、坍塌引发的物体打击;

¢Ú车辆伤害:

不包括:

起重设备提升、牵引车辆、车辆停止发生的事故;

¢Û机械伤害:

不包括:

起重机械引起的机械伤害;

¢Ü起重伤害:

起重安装、检修、试验、作业中坠落引起的物体打击;

¢Ý触电:

雷击伤亡;——————————————(必写)

¢Þ淹溺:

包括高出坠落淹溺,不包括矿山、井下透水;

¢ß高处坠落:

高处作业中发生的伤亡事故,不包括触电坠落事故。

¢à坍塌:

如脚手架、土方倒塌,不包括矿山冒顶片帮,车辆其中伤害、爆破引起的坍塌。

¢á灼烫:

不包括触电、火灾引起的。

¢â中毒;

11、其他爆炸:

汽油爆炸、粉尘爆炸、纤维爆炸、混合物爆炸;(重要)

12、火灾

v写清楚爆炸类别:

锅炉爆炸、容器爆炸、瓦斯爆炸(甲烷)、火药爆炸;

3、职业(病)健康危害因素分类——重点

第一种分类:

(可以得满分的回答)

¢Ù粉尘类:

各种尘

¢Ú化学物质类:

铅、苯、氯气、氨气、CO、硫化氢、甲醛、中毒

¢Û物理类:

高/低温、高压、高湿、振动、噪声、高原、

¢Ü职业性耳聋:

噪声(机械、设备)

¢Ý放射性物质类:

辐射(焊接)

¢Þ职业性眼病、¢ß职业性皮肤病:

(柴油)¢à职业性肿瘤、¢á生物;

¢â职业中毒:

液氨

第二种分类:

(回答的最简单,容易记忆)

¢Ù化学因素:

粉尘、有毒物质铅、苯、氯气、氨气、CO、硫化氢、甲醛、柴油;

¢Ú物理因素:

高/低温、高压、高湿、噪声、振动、辐射;

 

3、危险有害因素控制基本知识

注意:

问题如果安全措施(整改措施),应从¡°技术¡±、¡°管理¡±措施分类回答。

1、安全技术措施(事故预防对策)——从¡°事故¡±或¡°隐患¡±的角度回答

¢Ù消除、¢Ú预防、¢Û减弱、¢Ü隔离、¢Ý连锁、¢Þ警告、¢ß个体防护(顺序)

1)消除:

通过合理的设计和科学的管理,尽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危险、危害因素。

如采用无害工艺技术、生产中以无害物质代替危害物质、实现自动化作业、遥控技术等;

2)预防:

当消除危险、危害因素有困难时,可采取预防性技术措施,预防危险、危害发生,如使用安全阀、安全屏护、漏电保护装置、熔断器、防爆膜、事故排风装置、接地(防触电)、防护罩防护网(机械)防明火防静电(防爆防火);

3)减弱:

在无法消除危险、危害因素和难以预防的情况下,可采取减少危险、危害的措施,如局部通风排毒装置、生产中以低毒性物质代替高毒性物质、降温措施、避雷装置、消除静电装置、减振装置、消声装置等;

4)隔离:

在无法消除、预防、减弱的情况下,应将人员与危险、危害因素隔开和将不能共存的物质分开,如遥控作业、安全罩;防护屏、隔离操作室、安全距离、事故发生时的自救装置(如防毒服、各类防护面具)等;

5)联锁:

当操作者失误或设备运行一旦达到危险状态时,应通过联锁装置终止危险、危害发生;

6)警告:

在易发生故障和危险性较大的地方,配置醒目的安全色、安全标志;必要时,设置声、光或声光组合报警装置。

7)个体防护、避难和救援。

2、安全管理措施:

(结合案例内容-参考回答)

1)建立或完善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和人员配置

2)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并落实(通用)

3)完善各项规章制度(通用)

4)加强安全教育培训(通用)

5)加强安全生产检查

6)编制或完善应急预案+整改措施方案

7)建立健全安全生产投入的长效机制

 

第2章安全生产事故相关管理知识(选择题为主)

第一节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

1、矿山、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存储)及300人以上单位,必须设置安全管理机构或配备安全管理人员;(无使用单位)

第二节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1、综合安全管理制度:

1)安全生产责任制度2)安全生产管理目标、指标和总体原则

3)安全管理定期例行工作制度4)承包与发包工程安全管理制度

5)安全措施和费用管理制度6)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

7)危险物品使用管理制度8)消防安全管理制度

9)隐患排查和治理制度10)交通安全管理制度

11)防灾减灾管理制度12)事故调查报告处理制度

13)应急管理制度14)安全奖惩制度

2、人员安全管理制度:

1)安全教育培训制度2)劳动防护用品发放使用和管理制度

3)安全工器具的使用管理制度4)特种作业及特殊作业管理制度

5)岗位安全规范6)职业健康检查制度

7)现场作业安全管理制度

3、设备设施安全管理制度:

1)三同时制度2)定期巡视检查制度

3)定期维护检修制度4)定期检测、检验制度

5)安全操作规程

4、环境安全管理制度:

1)安全标志管理制度2)作业环境管理制度3)职业卫生管理制度

第3节安全生产许可制度与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

1、安全生产许可证-程序

¢Ù申请¢Ú受理申请及审查¢Û决定¢Ü期限及延续¢Ý补办及变更¢Þ公告

2、安全生产许可-规定

¢Ù一级发证:

由国务院国防科技工业主管部门颁发管理——爆破器材生产企业;

¢Ú两级发证:

由国务院安全生产管理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安全管理部门发证;(煤矿、非煤矿、烟花爆竹、危化品、建筑施工)

注:

煤矿——国家煤矿安监部门;非煤矿及其他——国家安监部门;

建筑——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爆破器材——国防科技工业主管部门

3、安全生产许可证-申请条件

(1)制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2)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

(3)安全投入符合安全生产要求

(4)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5)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经考核合格

(6)取得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资格证书

(7)从业人员经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合格

(8)有安全生产事故应急体系和应急救援预案

4、安全条件论证和安全预评价

(1)非煤矿山建设项目;

(2)生产、储存危险化学品(包括使用长输管道输送危险化学品,下同)的建设项目;

(3)生产、储存烟花爆竹的建设项目;

(4)国家和省级重点建设项目(化工、冶金、建材、机械、轻工、纺织、烟草、商贸、军工、公路、水运、轨道交通、电力);

5、安全认证报告的主要内容

(1)建设项目内在的危险和有害因素及对安全生产的影响;

(2)建设项目与周边设施(单位)生产、经营活动和居民生活在安全方面的相互影响;

(3)当地自然条件对建设项目安全生产的影响;

(4)其他需要论证的内容。

第四节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其他单位培训时间=3/4高危)

1、煤矿、非煤矿山、危化品:

生产经营存储(包括焦化厂)、烟花爆竹、建筑施工单位生产经营单位:

主要负责人+安管人安全培训时间不得少于48学时,每年再培训时间不得少于16学时;新上岗的从业人员不得少于72学时,每年再培训不得少于20学时;

2、其他单位生产经营单位:

主要负责人+安管人安全培训时间不得少于32学时,每年再培训时间不得少于12学时;新上岗岗前培训时间不得少于24学时;

第五节特种作业与特种设备

1、特种作业种类(11类):

电工、焊接+切割、高处(架子工)、制冷空调、煤矿、金属矿、石油+天然气、冶金、危化品、烟花爆竹;

2、特种设备(8种)

¢Ù承压类特种设备:

锅炉(30L)、压力容器(含气瓶\氧舱)、压力管道(0.1\25mm);

¢Ú机电类特种设备:

电梯、起重机械(0.5t\高2m)、客运索道、大型娱乐设施(2m/s)、场内专用机动车辆;

 

1、安全检查

1、安全生产检查类型:

定期性安全生产检查、经常性安全生产检查、季节性安全生产检查或节假日前后检查、专项安全生产检查、综合性安全生产检查;

2、安全生产检查内容:

¢Ù查软件:

查思想、查意识、查制度、查管理、查事故处理、查隐患、查整改;

¢Ú查硬件:

查生产设备、查辅助设施、查安全设施、查作业环境;

2、安全评价

1、安全评价过程:

辨识危险源、分析有害因素、预测危险度、提出措施建议、作出评价结论活动;

2、安全评价程序(也是评价内容:

1~6条)

1)前期准备:

明确评价对象,收集各种资料;

2)辨识与分析危险有害因素:

辨识分析危险危害因素存在的部位、方式、事故发生途径及其变化规律;

3)划分评价单元:

划分应科学合理,便于实施评价、相对独立具有明显的特征界限;

4)定性、定量评价:

根据评价单元的特征,选择合理的评价方法,评价其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和严重度;

5)安全对策措施建议:

根据辨识结果和评价结果,提出消除或减弱危险有害因素的安全技术和管理对策措施;

6)安全评价结论:

列出评价结果,指出应重点防范的危险因素,明确应重视的安全措施;

7)安全评价报告的编制:

依据安全评价结果编制安全评价报告。

 

第三章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

第1节安全生产事故应急基本概念

1、预警

1、预警等级信号(红橙黄蓝)

¢Ù1级预警:

表示安全状况特别严重,红色表示;

¢Ú2级预警:

表示受到事故的严重威胁,橙色表示;

¢Û3级预警:

表示处于事故的上升阶段,黄色表示;

¢Ü4级预警:

表示生产活动处于正常状态,蓝色表示。

2、应急管理:

预防、准备、相应、恢复;

 

3、响应:

¢Ù一级响应:

所有部门;

¢Ú二级响应:

两个或两个以上部门;

¢Û三级响应:

一个部门;

4、应急救援任务(措施):

营救人员、控制事态、消除危害后果、恢复现场、查清原因、评估危害程度;

第2节应急预案制定与演练(重点)

1、应急预案

1、应急预案分类(应急体系构成):

¢Ù综合预案:

总体预案;

¢Ú专项预案:

针对具体的某种事故类别;(如煤矿瓦斯爆炸、危化品泄露事故)

¢Û现场处置方案:

根据具体情况,具体装置、场所、岗位的应急处置措施;

2、应急预案主要内容:

¢Ù应急预案概况;②事故预防;

¢Û准备程序;④应急程序;

¢Ý现场恢复;⑥预案管理+改进;

3、应急预案编制程序:

(重点)

¢Ù成立编制工作组;②资料收集;

¢Û危险源与风险分析;④应急能力评估;

¢Ý应急预案编制;⑥评审+发布;(本单位+外部评审、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签署-发布)

4、应急演练(重点)

¢Ù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演练——1年1次;

¢Ú现场处置方案——0.5年1次;

5、应急预案演练的类型

¢Ù桌面演练:

是指参演人员利用地图、沙盘、流程图、计算机模拟、视频会议等辅助手段,针对事先假定的演练情景,讨论和推演应急决策及现场处置的过程,从而促进相关人员掌握应急预案中所规定的职责和程序,提高指挥决策和协同配合能力。

¢Ú实战演练:

是指参演人员利用应急处置涉及的设备和物资,针对事先设置的突发事件情景及其后续的发展情景,通过实际决策、行动和操作,完成真实应急响应的过程,从而检验和提高相关人员的临场组织指挥、队伍调动、应急处置技能和后勤保障等应急能力。

注:

¢Ù应急演练应采用模拟情景,不能采用真的有毒气体。

¢Ú提前通知周边群众及相邻工厂。

¢Û演练发生意外,应立即终止演练;

¢Ü演练结束后,要形成书面报告;

第四章安全生产事故调查与分析

第一节生产安全事故报告

一、安全事故等级

¢Ù特大:

30以上、100重伤、1亿;(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

¢Ú重大:

10~29、50~99人伤、5000万~1亿;

¢Û较大:

3~9、10~49人伤、1000万~5000万;

¢Ü一般:

3人以下、10人以下伤、1000万以下;

2、事故分类:

按GB6441-86分为20类

01物体打击02车辆伤害03机械伤害04起重伤害05触电06淹溺07灼烫08火灾09高处坠落010坍塌011冒顶片帮012透水013放炮014火药爆炸015瓦斯爆炸016锅炉爆炸017容器爆炸018其它爆炸019中毒和窒息

2、生产安全事故报告(较大事故以上时,电话快报-1小时)

1、事故上报期限:

单位1小时、县级~市级2小时、市级~省级2小时、省级~国务院管理部门2小时、管理部门~国务院2小时;(特大事故:

共9小时)

2、事故报告:

(最低设区市级)

¢Ù特大、重大:

逐级上报至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国家煤矿安全监察;

¢Ú较大事故: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安全监督管理部门;

¢Û一般事故:

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3、事故报告内容:

事故发生单位概况、发生时间+地点+现场情况、简要经过、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情况、已经采取的措施;

4、事故补报:

¢Ù除道路交通事故、火灾事故外,自事故发生之日起30日内,造成伤亡人数变化的,应当及时补报;

¢Ú道路交通事故、火灾事故发生之日起7日内,造成伤亡人数变化的,应当及时补报;

 

第二节生产安全事故调查组织

1、事故调查步骤(程序)

¢Ù事故报告;¢Ú成立事故调查组;¢Û事故现场处理;¢Ü人证、物证的收集;¢Ý事故原因分析;¢Þ事故调查报告编写+归档;

2、事故调查:

¡°按级别国、省、市、县¡±

¢Ù特大:

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有关部门调查;报告至国务院安监

¢Ú重大:

省级人民政府;报告至国务院安监

¢Û较大:

市级人民政府;报告至省、自治区、直辖市;

¢Ü一般:

县级人民政府;报告至设区市级

3、事故调查组(调查人员):

¢Ù人民政府、¢Ú安监、¢Û监察机关、¢Ü公安机关、¢Ý工会、¢Þ检察院、¢ß上级主管部门、¢à工会——⑨可以聘请专家;

4、事故调查组职责:

¢Ù查明事故发生经过、原因、人员伤亡及直接经济损失;

¢Ú认定事故责任性质和事故责任分析;

¢Û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建议;

¢Ü总结事故教训;

¢Ý提出防范和整改措施;

¢Þ提交事故调查报告;

5、事故调查期限(最长120天):

发生之日起60天内提交事故调查报告,特殊情况经批准延长60天;

6、事故调查报告批复期限(特大最长60天):

¢Ù重大、较大、一般事故接收到事故调查报告起15日内作出批复;

¢Ú特大事故30日内作出批复,特出情况经批准延长30日;

7、事故调查期限+批复期限(特大+最长时间)=120天+60天=180天;

 

第3节生产安全事故原因分析(必考)

1、事故原因分析(回答分:

¢Ù直接、¢Ú间接)

1、事故直接原因分析(注:

回答加上单位、部门、人员)

¢Ù人的不安全行为:

¢Ú物的不安全状态:

2、事故间接原因分析(注:

回答加上单位、部门、人员)

¢Ù技术设计上的缺陷;

¢Ú培训不够,未经培训,缺乏安全操作知识;(通用)

¢Û劳动组织不合理;

¢Ü缺乏检查或指导错误;(通用)

¢Ý安全规程不健全;

¢Þ事故隐患整改不及时、不到位;

¢ß未认真实施事故预防措施,责任制落实不到位;(通用)

¢à安全投入资金不足;

3、事故预防(整改)措施

技术方面:

(根据生产过程思路写)

¢Ù制定方案措施;

¢Ú防爆装置、接地装置、防静电措施、防雷击措施等;

¢Û防治粉尘产生的措施:

改革工艺流程,实现生产自动化;湿式作业、机械设备密闭,生产场所通风、除尘、增加个体防护;

¢Ü机械传动部件采用防护罩、防护网等措施,防治机械伤害;

管理方面:

¢Ù加强作业人员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工作技术水平和安全意识;

¢Ú制定相应的作业方案和事故应急预案;

¢Û严格制定操作规程,杜绝违章作业;

¢Ü有关部门加强安全生产监督;

¢Ý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

¢Þ派专业人员监督检查:

杜绝违章作业,违章操作;

 

第4节生产安全事故统计分析(必考)

1、伤亡事故分类

¢Ù轻伤:

损失工作日低于105日的失能伤害;

¢Ú重伤:

损失工作日¡Ý105日的失能伤害;

¢Û死亡:

¡Ý6000日;

2、伤亡事故经济损失的统计

1、直接经济损失(必须准确记忆)(必考)

✓人身伤亡后所支出的费用:

(注意人数)

¢Ù医疗费用(含护理费用)

¢Ú丧葬及抚恤金;

¢Û补助及救济费用;

¢Ü歇工工资;(注意)

✓善后处理费用:

¢Ù处理事故费用;

¢Ú现场抢救费用;

¢Û清理现场费用;

¢Ü事故罚款和赔偿费用;(注意)

✓财产损失价值:

¢Ù固定资产损失;

¢Ú流动资产损失;

2、间接经济损失

¢Ù停产减产损失;(注意)

¢Ú处理环境污染费用;(注意)

¢Û补充新员工的培训费用;

¢Ü资源损失价值;

¢Ý工作损失价值;

三、事故统计评价指标:

(伤害:

包含死亡人数)

1、千人死亡率=(死亡人数/从业人数)*103

2、千人重伤率=(重伤人数/从业人数)*103

3、百万工时死亡率=[死亡人数/(总人数*250*8)]*10(6次方)

4、百万吨死亡率=(死亡人数/实际产量)*10(6次方)

5、重大事故率=(重大事故起数/事故总数)*100%

6、万车死亡率=(机动车造成的死亡人数/机动车数)*10(4次方)

7、亿客公里死亡率=[死亡人数/(运营旅客数*运营公里数)]*10(8次方)

8、伤害严重率=[总损失工作日/(总人数*250*8)]*10(6次方)

 

第五章安全生产事故的处理与整改措施

第1节事故性质认定与责任划分

1、事故性质:

责任事故(答题点)、非责任事故;

2、事故责任分类:

¢Ù直接责任者:

事故发生当下的违章作业人;

¢Ú主要责任者:

上一层管理者(违章指挥者、违法转包者)

¢Û领导责任者:

企业负责人

注:

处理意见:

刑事责任、民事责任、行政责任;

3、事故处原则

✓¡°四不放过¡±的原则:

¢Ù事故原因没有查清楚不放过;

¢Ú事故责任者没有受到处理不放过;

¢Û群众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

¢Ü防范措施没有落实不放过

✓公正公开原则

2、安全技术措施(消除、减弱、隔离、连锁、个体防护)

1、防火防爆技术措施:

¢Ù防止可燃物质、助燃物质、引燃能源同时存在。

¢Ú加强对可燃物的管理和控制,利用不燃或难燃物料取代可燃物料;

¢Û防止空气和其他氧化性物质进入设备内或防止泄漏的可燃物料与空气混合;

¢Ü杜绝引燃引爆能源。

¢Ý消除、控制引燃能源。

参考答案:

1)防止燃烧、爆炸系统的形成。

注意保持包装完整密闭,库房保持良好通风,设置可燃气体报警仪等;

2)消除点火源。

避免库房内出现明火和高温表面,采取措施防止摩擦和撞击火花,采用防爆电气设备,静电接地。

3)防火墙、泄爆装置等等;

2、电气技术措施:

¢Ù接零、接地保护系统②漏电保护

¢Û绝缘④电气隔离

¢Ý安全电压(或称安全特低电压)

¢Þ屏护和安全距离⑦联锁保护

3、粉尘安全技术措施:

1)防治粉尘达到爆炸浓度,技术上可进行:

¢Ù改革输送工艺,降低产尘量;

¢Ú实行湿式作业;

¢Û密闭输送系统;

¢Ü保持良好通风,及时除尘。

2)防治产生点火源:

¢Ù杜绝携带火种;

¢Ú防治电气火花;

¢Û防止静电火花;

3)加强管理:

¢Ù规章制度,操作规程;

¢Ú责任制;

¢Û安全教育培训;

¢Ü粉尘浓度检测;

¢Ý粉尘爆炸应急预案;

增加1

1、出现事故后,安全管理上的问题:

¢Ù没有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安全措施或安全方案;

¢Ú安全教育培训不到位;

¢Û单位管理上混乱,相应制度落实不到位,安全检查不到位;

¢Ü人员未按照操作规程作业,存在违章作业‘

¢Ý未配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或安全生产管理机构;

¢Þ施工资质、作业人员资格

增加2

2、安全评价内容:

(1)评价前期准备,搜集相关资料。

(2)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与分析。

(3)评价单元划分。

(4)选择评价方法,进行定量、定性分析。

(5)提出科学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建议。

(6)得出评价结论,撰写评价报告。

增加3

3、安全验收内容

 

增加4

4、现场安全管理过程控制要求

(1)生产过程的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与分析,并使危险有害因素得到有效控制;

(2)起重作业、高处作业、受限空间作业、临时用电作业实行作业许可证制度。

(3)作业许可证上应有危险有害因素分析和安全措施。

(4)爆破、吊装作业要派专业人员现场监督,保证操作规程的遵守和安全措施的落实。

增加5

特种劳动防护用品的¡°三证¡±、¡°一标志¡±:

安全鉴定证、生产许可证、产品合格证+安全标志。

增加6

安全员配备办法:

¢Ù1万㎡以下——不少于1人;

¢Ú1万~5万——不少于2人;

¢Û5万以上——不少于3人;

¢Ü专业承包——1人;

¢Ý劳务分包:

50人-1名、50~200-2名、200以上-3名;(千分之五)

增加7

安全工程师主要职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