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吴起高级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562035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82.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吴起高级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陕西省吴起高级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陕西省吴起高级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陕西省吴起高级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陕西省吴起高级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陕西省吴起高级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docx

《陕西省吴起高级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吴起高级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陕西省吴起高级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docx

陕西省吴起高级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

陕西省吴起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1、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三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指的是产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体。

它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声律,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

不过唐人的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杂言也多以七言为主体。

五七言古诗自汉魏以来已经有了悠久的传统,至唐代又发生了新变。

唐代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复杂化,要求诗歌作品在表现范围上有较大的开拓,加上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的近体诗走向定型化,更促使这种少受时空限制的古诗朝着发挥自己特长的道路迈进。

一般说来,较之魏晋六朝诗歌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唐人的古诗则趋向笔力驰骋、气象峥嵘、边幅开阔、语言明畅,不仅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还直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铺排场景,生发议论,使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发挥。

唐代诗人中也有接近于汉魏古诗含蓄淳厚作风的,如王、孟、韦、柳,但较为少见。

不构成唐人古诗的主流。

另外,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

所以明代格调论者以唐人古诗为汉魏以来古诗的“变体”,并不算错。

只是他们从伸正黜变、荣古虐今的传统观念出发,贬抑唐人古诗的成就,甚至宣言“唐无五言古诗”(李攀龙《唐选诗序》),那就太过分了。

清王士禛《古诗选》在五言古诗部分选了一百多位汉魏六朝作家的作品,于唐人只取陈子昂、张九龄、李白、韦应物、柳宗元五家,还说是“四唐古诗之望,可以略睹焉”(《古诗选·五言诗凡例》),显示出同一偏见。

倒是明末许学夷在《诗源辨体》中强调指出“唐人五古自有唐体”,它以铺陈充畅为特色,不能拿汉魏古诗委婉含蓄的作风来硬加绳尺,可谓通达之见。

至于同属唐人古体,五言和七言又有所差别,这个问题比较微妙,须细心体察。

我们看五七言的区分,虽只在每句相差两个字上,但造成的节奏感和韵调感却很不一样。

五言字少,念起来有一种安详舒缓的气度,近乎平时的语调;七言音促,上口时会给人以发扬蹈厉的感觉,类似于朗诵或歌唱表演的声腔。

试读“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

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或者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杜甫《石壕吏》)这样的句子,无论叙事还是抒情,口气何等自然平实,不带任何拖腔。

但如“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杜甫《哀江头》),以至于“中兴诸将收山东,捷书夜报清昼同。

河广传闻一苇过,胡危命在破竹中”(杜甫《洗兵马》)则不管是悲慨还是喜颂,是仄脚还是平收,念起来都有一种异乎寻常说话的调门。

抑扬顿挫,铿锵成韵。

我国古代传统上有读诗和歌诗的区分,西洋歌剧音乐亦有宣叙调与咏叹调的歧异,五言和七言在调式上的分别大抵如此。

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尽管都起源于民歌,而五言诗在东汉叶以后即日渐脱离音乐,取得独立的发展,七言诗却长时期停留在乐府歌行体的范围内,直到唐代还常以七言短章合乐歌唱的缘故。

(节选自陈伯海《唐诗学引论》,有删改)

1.下列关于“汉羲古诗”和“唐人古诗”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汉魏古诗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唐人古诗不仅抒写心理活动,还直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铺排场景,生发议论,因此,唐人古诗表达的思想更深刻,情感更丰富。

B.就含蓄淳厚的作风而言,汉魏古诗略胜一筹;就表情达意的功能而论,唐人古诗则更具优势。

C.唐人古诗有的在今体诗的影响下表现为声律和谐与对仗工整,有的继承汉魏古诗有意“反律化”。

D.由汉魏古诗到唐人古诗,是变化,是拓展;经过不断变化和拓展后的唐人古诗更具艺术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2段中,作者从诗歌的表现范围和音节两方面比较了汉魏和唐人的古诗,认同了明代格调论者以唐人古诗为汉魏以来古诗的“变体”的观点。

B.对“同属唐人古体,五言和七言又有所差别”这一分论点,作者主要是引用杜甫的五言、七言古体诗为例来进行证明的。

C.本文第3段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明确了唐人古体诗中的五言和七言在节奏感和韵调感方面的不同。

D.第2段后半部分引述李攀龙、王士禛等人的言论观点,其作用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不同时代古体诗形式和内容的异同。

3.关于古体诗,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唐代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复杂化,要求诗歌作品表现范围有较大的开拓,这就促使古诗体的特长得到发挥。

B.古体诗的形式上有四言、五言、杂言等多种;唐人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但与五言、七言的绝句、律诗有别。

C.古体诗的格律限制并不严格,因而形成了篇幅可长可短,押韵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与声律的特点。

D.五、七言古体至唐而新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唐人古体虽名为“古体”,其实已经与以往古体有所不同。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高一手

蒋世平

菜市场后街来了一个流浪老人。

他整天醉意昏沉,一醒来,就向路人和店家讨钱买酒喝。

问他情况,老人说不清楚,大家就都叫他“醉酒爷爷”。

这天,郑晓亮买菜经过,醉酒爷爷伸出黑乎乎的手说:

“哥,有钱没有,给点买酒喝。

”郑晓亮说:

“大爷,您跟我走,我请您喝酒。

”郑晓亮在建筑工地做钢筋工,几个工友看见脏兮兮的醉酒爷爷,都指责郑晓亮。

郑晓亮说:

“他是我离家出走多年的爷爷。

”郑晓亮带他洗了澡,换了干净衣服。

吃饭时,醉酒爷爷问:

“酒呢?

”郑晓亮拿出半瓶酒,喝时问大爷情况,醉酒爷爷只说姓高。

第二天,老板林勇问包工头,喝酒的老人是谁。

包工头说是郑晓亮的爷爷。

郑晓亮笑着说:

“那个不是我爷爷。

我看他在外流浪遭罪,就带他来照顾几天。

”林勇对包工头说:

“留下管理工具吧,工资每月2000元。

”又对郑晓亮说,“老人的生活,你就多关照了。

郑晓亮对高大爷照顾得很周到。

高大爷虽不多说话,但没有醉过酒了,不过,高大爷对自己的身世还是守口如瓶。

那一天,郑晓亮被钢筋架砸断了腿。

高大爷飞一样跑来,手指疾点血海、髀关、足三里、解溪等几个穴位,郑晓亮疼痛马上缓解。

接着,高大爷一手轻按断骨处,一手握着小腿,往后一拉,然后迅雷不及掩耳地往前一送。

一旁的民工和包工头都看得目瞪口呆。

高大爷笑道:

“放心吧,我包他一个月就好。

”30天后,郑晓亮真的就好了。

郑晓亮对高大爷又钦佩又感激,待高大爷如同亲爷爷一般。

可是,高大爷酒后总唉声叹气。

郑晓亮想问,但又怕问到高大爷的伤心处。

有一天,林老板出车祸了,右腿粉碎性骨折,医院要进行截肢。

高大爷听说了,马上来到医院,说:

“林老板这么好,那条腿无论如何我也要给他保下来。

”高大爷让林老板躺好,然后推、摁、掰、揉,林老板只觉有一股柔力渗入体内,可清晰地听到骨头对接时轻轻的“嚓嚓”声。

林勇大惊:

这高大爷果然是江湖异人。

足足忙了一个多小时,高大爷道:

“好了。

”林勇瞧着高大爷问:

“高大爷,您是否认识高一手?

”高大爷淡淡地说:

“我就是。

”林勇大喜,说:

“高大爷,我就是您资助读书的林勇呀!

”原来,高一手年轻时就是名震一方的骨科郎中。

看见邻居林家贫困,便出资让林家小孩读书。

后来,医院各种设备更新,来找高一手推拿接骨的人越来越少。

高一手心灰意冷,快70岁时,便不再开诊所了。

老伴去世后,他伤心过度,便离家出走了。

从医院回来后,郑晓亮见人就称赞高大爷,照顾他尽心尽力,高大爷反而不高兴了,总是唉声叹气。

那天,高大爷生气地把酒杯重重一磕,叹息道:

“晓亮,你说我这正骨医术怎么样?

”郑晓亮说:

“好,好啊!

”高大爷“哼”了一声,说:

“有什么好?

你也不喊一声师父!

”郑晓亮一听,慌忙双膝着地磕头,恭恭敬敬地喊:

“师父!

”高大爷“哈哈”大笑,端起酒杯,一口干了说:

“我这绝技,终于有了传人!

一个月后,林勇痊愈。

他的腿行动如初,高一手的名声也传遍了城乡。

林勇给高大爷一笔丰厚的酬金,但高大爷却分文不取。

半年后,林勇带高大爷参观一栋两层小白楼,说:

“这栋小楼是专为您和晓亮行医设计建造的,楼上生活起居,楼下行医煎药,你们搬进来吧。

郑晓亮中途学艺,却技压四方。

接骨、正骨的人渐渐多了起来,高大爷还叫郑晓亮在门头挂了一块牌子:

郑一手。

(选自2017年8期《小小说月刊》,原载《故事林》)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开头先从高大爷是一个流浪汉,并且整天醉醺醺的,连自己的情况也说不清楚写起,目的是设置悬念,为下文情节的发展作铺垫。

B.高大爷先是因为可怜得到郑晓亮照顾,后来治疗晓亮和林勇之后,更是得到晓亮的悉心照顾,但他还是唉声叹气,是因为晓亮不明白他的心意。

C.小说写了郑晓亮帮助高大爷和林勇留高大爷管理工具这些事情,都能反映他们的善良,接着写他们都得到了高大爷的救助,反映了好人有好报的主旨。

D.小说采用了先抑后扬的方法,最后又用插叙的手法,介绍高大爷的身世,既使故事情节曲折离奇,又有着世事变迁,物是人非的感喟。

5.文中的郑晓亮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对写高大爷有什么作用?

请作简要分析。

(6分)

6.从“高一手”到“郑一手”,中间有许多曲折。

请找出有哪些曲折,并说说作者这样写的匠心。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6月25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46颗北斗导航卫星。

截至目前,北斗三号已成功发射21颗卫星,包括18颗MEO卫星,这一轨道的卫星因小巧灵活加之英文简称谐音而被网友称为“萌星”;1颗GEO卫星,这一轨道的卫星被北斗人称为“吉星”;以及两颗IGSO卫星,被北斗人称为“爱星”。

“萌星”是全球组网的主力,不辞辛劳地绕着地球满场跑,以求覆盖到全球更广阔的区域;“吉星”则始终随着地球自转而动,以便时刻聚焦祖国;“爱星”则像辛勤的蜜蜂一样,让自己的星下点轨迹始终聚焦亚太地区跳8字舞。

此次发射的第46颗北斗导航卫星,是北斗三号系统的第二颗“爱星”。

(摘编自2019年6月27日“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应用管理中心”网站)

材料二

第十届中国卫星导航年会5月22日在北京召开,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北斗最新成果得到全方位展示。

据了解,我国今年还将发射6至8颗北斗三号卫星,继续加快全球组网步伐。

20余年来,我国北斗导航实现“三步走”。

去年,北斗三号卫星更是以一年19星的佳绩在太空中刷新了“中国速度”。

在北斗背后,是一支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为主的研发团队,他们秉持“北斗精神”为国家托举国之重器。

北斗一号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范本尧回忆,国产化从北斗一号的太阳帆板做起,“当时很多卫星都不敢上,北斗是第一个‘吃螃蟹’的,硬着头皮上。

”以总指挥李祖洪、总设计师范本尧等为代表的老一辈北斗人逐一攻克难题,于2003年建成了北斗一号系统,使我国成为继美、俄之后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北斗二号研制在国产化的道路上迈出更大步伐。

为实现快速形成区域导航服务能力的国家战略,以谢军、杨慧等为代表的北斗人设计了国际上首个以GEO/IGSO卫星为主、有源与无源导航多功能服务相融合的卫星方案,攻克了以导航卫星总体技术、高精度星载原子钟等为代表的多项关键技术,建成了国际上首个混合星座区域卫星导航系统。

北斗三号更是一马当先,开始了从并跑到领跑的征程。

五院卫星团队在谢军、迟军、王平、陈忠贵等的带领下,率先提出国际上首个高中轨道星间链路混合型新体制,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星间链路网络协议、自主定轨、时间同步等系统方案,填补了国内空白。

(摘编自2019年5月27日《经济参考报》)

材料三

作为一个重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北斗直接牵引带动着数百家单位、上万名研制人员。

北斗三号工程副总设计师谢军告诉记者,“这是一项团队工程,在过去20多年的研制过程中,没有个人英雄,航天事业的成功是一个团队的成功。

”谢军说,即便是团队中的泰斗和“明星”人物,也不“藏着掖着”。

他们相信“教会徒弟才能解放师傅,一代更比一代强”,从而醉心于推进知识转移和人才培养。

(摘编自《中国北斗的自主创新之路——将“命脉”牢牢把握在自己手里》)

材料四

北斗系统被称为“太空丝绸之路”。

英国皇家联合军种防务与安全研究所的亚历山德拉·斯蒂金斯表示:

“这期间肯定有涉及扩大影响力的因素,但更多则是关于经济安全的。

”他认为,能够与全球定位系统(GPS)匹敌的全球导航系统,是中国成为太空领域全球领导者雄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2018年9月25日网易科技报道《BBC:

中国北斗导航系统走向全球》)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北斗三号的三种卫星发挥着不同的功能,我国发射的第46颗北斗导航卫星是北斗三号的第21颗卫星。

B.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从无到有,从并跑到领跑,体现了中国速度,目前,已经全面领先世界其他导航系统。

C.中国成为继美国和俄罗斯之后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这和北斗团队的接力奋斗密不可分。

D.北斗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团队工程,它的研制发展走过了20多年的历程,对国家的发展意义重大。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2018年是北斗卫星高密度发射期,2019年再发射6至8颗卫星之后,将开启北斗导航系统全球组网的时代。

B.太阳帆板是北斗卫星国产化的开端,这之后北斗卫星国产化步伐逐渐加快,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不断出现。

C.由材料二和材料四可知,从北斗一号到北斗三号,北斗“三步走”的规划是由区域覆盖到全球覆盖,为全球提供服务。

D.随着北斗系统由区域导航发展到全球导航,西方有人从不同角度对中国发展卫星导航系统的目的作出自己的判断。

9.“北斗精神”的内涵是什么?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

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

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徙知徐州。

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轼曰:

“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

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

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

朝廷从之。

徙知湖州,上表以谢。

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

御史李定等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

锻炼久之,不决。

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

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四年知杭州。

杭本近海,地泉咸苦,居民稀少。

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于水。

白居易又浚西湖水入漕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顷,民以殷富。

湖水多葑,自唐及钱氏,岁辄浚治,宋兴,废之,葑积为田,水无几矣。

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

复造堰闸,以为湖水蓄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

以余力复完六井。

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

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

杭人名为苏公堤。

轼二十年间,再莅杭,有德于民,家有画像,饮食必祝。

又作生祠以报。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B.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C.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D.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和有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冠又称“加冠”“弱冠”,指男子二十岁。

古代男子成年时举行加冠的礼仪。

后代冠礼虽废,但仍保留“加冠”“已冠”“弱冠”等说法。

B.元昊,党项族,西夏的开国皇帝,在位时对北宋作战,连续夺得胜利,扩展、确立了西夏的疆域。

C.苏轼的《赤壁赋》中,“七月既望”的“既望”是指农历的十五日。

D.生祠是古代信仰民俗,指为活着的人建立祠庙,而加以奉祀。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轼家教良好,学识广博。

母亲程氏亲口把书上知识传授他,等到弱冠,博通经史,写文章每天可以写数千字。

B.苏轼恪尽职守,不因循守旧。

任职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时,百姓贫困差役繁重,衙吏相继破产。

苏轼访察其利弊所在,修订衙规,从此害处减少了一半。

C.苏轼虽受小人陷害,却随缘自适。

苏轼遭受陷害,被捕入狱,但出狱被贬黄州后,却能与农夫老翁融洽相处,并自号“东坡居士”。

D.苏轼一心为民,政绩卓著。

在杭州首次任职时,苏轼就疏通茅山、盐桥二河来通航运,建造了坝堰闸门,用来作为只积蓄湖水的枢纽。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5分)

(2)轼二十年间,再莅杭,有德于民,家有画像,饮食必祝。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1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于“僵卧孤村”,且风雨大作,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万念俱灰、哀叹连连。

B.“风吹雨”既写实,扣题“风雨大作”,又象征了南宋朝廷风雨飘摇。

C.“戍轮台”“铁马冰河”,这都是诗人的意想,并非身临疆场。

D.全诗奔放雄沉而又略带苍凉,爱国之情,感有肺腑。

1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一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氓》中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年轻貌美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

(2)屈原在《离骚》中表达自己虽然遭到不公的待遇,但是为了自己心中追求的理想九死不悔的语句是:

,。

(3)在《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小题。

蓝蓝的天空,白云悠悠,草原上各色的野花盛开,牧民________,载歌载舞……在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之际,人们不难发现,科技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乌兰察布市兴和县苏木山人工植树造林为例。

苏木山位于内蒙古东南,属阴山山脉,平均海拔2000米以上,最高峰黄石崖2334.7米。

如今,( ),但当年植树造林之路并不顺利。

刚开始,当地政府并不知道苏木山上适合种什么树种,尝试过很多种树,种植效果都不好。

直到偶然发现苏木山脚下有一棵长势良好的华北落叶松,人们才意识到问题所在。

后来,当地政府请来林业专家,在专家的指导下,大家开始学习落叶松栽培技术,这才有了今天苏木山的郁郁葱葱。

如今,一千多万株树木迎风而立,________。

而合理利用生态资源更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比如商都县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土壤类型以栗钙土为主,对发展冷凉蔬菜有________的自然优势。

当地________,依靠农业栽培技术,大力发展冷凉蔬菜、甜菜等特色富民产业,实行品牌化营销、集团化运作,走出了一条富民之路。

还有,乌兰察布市回收草原上的风力资源和日照资源,打造“清洁能源输出基地”,并在集宁区率先采用清洁能源供暖,完成了630万平方米煤改电清洁能源供暖。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乌兰察布市接受草原上的风力资源和日照资源,打造“清洁能源输出基地”,并在集宁区率先采用清洁能源供暖,实施了630万平方米煤改电清洁能源供暖。

B.乌兰察布市接受草原上的风力资源和日照资源,打造“清洁能源输出基地”,并在集宁区率先采用清洁能源供暖,实施了630万平方米煤改电清洁能源供暖工程。

C.乌兰察布市利用草原上的风力资源和日照资源,打造“清洁能源输出基地”,并在集宁区率先采用清洁能源供暖,完成了630万平方米煤改电清洁能源供暖。

D.乌兰察布市利用草原上的风力资源和日照资源,打造“清洁能源输出基地”,并在集宁区率先采用清洁能源供暖,完成了630万平方米煤改电清洁能源供暖工程。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当地的生态恢复因为这里漫山遍野的松树而起到了重要作用

B.当地的生态因为这里漫山遍野的松树而恢复了

C.这里漫山遍野的松树对当地的生态恢复起到了重要作用

D.这里漫山遍野的松树起到了重要作用,恢复了当地的生态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衣食无忧 蔚为大观 得天独厚 因势利导

B.安居乐业蔚为大观得天独厚因地制宜

C.衣食无忧声势浩大天时地利因地制宜

D.安居乐业声势浩大天时地利因势利导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字。

(6分)

朱永新说,最好的教育是让孩子找到他自己,成为他自己,成就他自己。

但在现实中,中国不少的父母却是扬起手、错伸手、不放手,带给孩子的只能是人性的残缺。

莫扬手,①____,让孩子远离各种暴力。

莫伸手,不要试图控制孩子,让孩子有自己的空间,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

要松手,父母抓得越紧,②_____。

父母只有让家庭教育沐浴在人性的阳光下,孩子才不会在风雨中毁灭,才会在蓝天上翱翔;③____,才会成为顶天立地的参天大树。

21.下面文字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5分)

法官从那些烦琐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一定会专心办案,效率也就会提高。

办案效率提高了,审案也必定会更加公正。

审判更加公正了,人民群体对公平正义的获得感明显提升,对法院工作的认可度相应提高。

因此,司法改革要成功,我们只能从解放法官入手。

①法官从那些烦琐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不一定就会专心办案。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碰撞,生活中时有发生。

车与车的碰撞,鸡蛋与石头的碰撞,海浪与礁石的碰撞……当然,也有这样的碰撞:

情与法的碰撞,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传统和现代的碰撞,不同文化的碰撞……碰撞造成了损失,也擦出了火花,带来了成长,创造了奇迹……

要求:

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吴起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末考试

高一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解析:

选B [A项,“唐人古诗表达的思想更深刻,情感更丰富”推论错误。

C项,原文是说“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