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字音是中考语文每年必考的内容.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560052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8.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字音是中考语文每年必考的内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精选字音是中考语文每年必考的内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精选字音是中考语文每年必考的内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精选字音是中考语文每年必考的内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精选字音是中考语文每年必考的内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选字音是中考语文每年必考的内容.docx

《精选字音是中考语文每年必考的内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字音是中考语文每年必考的内容.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选字音是中考语文每年必考的内容.docx

精选字音是中考语文每年必考的内容

同学们应该如何关注国内国际的重大事件?

又该如何将其转化为中考“库存”?

我们认为,同学们至少应该做到以下两点:

  一、注重积累,从语文的角度去关注。

  同学们务必要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对时事热点的关注不要满足于将其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而是要注意发掘其中蕴含的语文属性。

同学们务必牢牢掌握一个前提:

无论命题人选取哪一方面的热点,无论他们从热点的哪一角度命题,无论题型如何千变万化,无论题目如何综合交叉各学科知识,其根本的考查点都是语文的,也只能是语文的。

譬如说,一道中考题目要求补全一副以热点为主题的对联,如果一名考生事先对这一热点非常熟悉,那对答题一定有所帮助;但也许这位考生事先并未接触过这一热点,那么只要他熟悉对联的基本规律和知识,拥有丰富的词汇量,那么他也完全有可能根据题目所给的信息完成答题。

反过来说,如果一位考生对题目涉及的热点非常了解,但欠缺对联的基本常识,那么他补出的内容很有可能上下联根本不搭调,这样的答案所能获得的分数可想而知。

  二、积极思考,从理性的角度去关注。

  让考生发表对某人某事的看法,发表个性见解,是近年来中考试卷的一类重要题型。

重大热点时事本身就是人们最热衷于讨论的话题,因此也最容易被中考命题人拿来作为发表见解的素材。

 具体来说,同学们可以这样去做:

  1.学着从参与讨论某话题的各方观点中提取有共识的部分。

很多话题的讨论各方不是完全水火不容的,总有着一些各方共同的认识,这些认识往往就建立在人们都认同的基本准则之上,这些准则是人们发表意见的基本立足点,也可以成为你树立个性见解的根本。

  2.重点关注某一话题讨论结束之后,媒体特邀的专家所做的总结性发言。

专家的发言往往是对各方观点归纳之后的综合评价,也包含了他建立于基本原则之上的专业认识,因此值得同学们仔细咀嚼个中含义。

一、字音题

1、字音是中考语文每年必考的内容。

字音考查主要是要求学生掌握多音字、容易误读的以及生活中常用常见的字的读音。

这道试题的难度一般都不大。

建议大家关注以下几类易读错的字:

A、受习惯错误读法影响错读的字。

如,“符(fú)合”常被错读为“符(fǔ)合”,“档(dàng)案”常被错读为档(dǎng)案,“粗犷(guǎng)”常被错读为“粗犷(kuàng)”。

怎样避免这种错读呢?

一种方法是换词识别。

像“符(fú)号”这个词一般都不会读错,我们又知道“符”不是个多音字,那就能确定在“符合”这个词中“符”也读“fú”。

另一种方法是谐音记忆。

像“档(dàng)案”这个词,我们在读的时候可以在头脑中把“档”想象为“荡”。

还有一种方法是根据“声旁”来确定。

如“粗犷”的“犷”是个形声字,其声旁“广”的读音与整个字“犷”的读音相同。

记住了这一点大家就不会再读错“犷”这个字了。

B、没有准确、全面掌握多音字的读音而错读的字。

如,“处(chǔ)理”常被错读为“处(chù)理”,“强(qiǎng)迫”常被错读为“强(qiáng)迫”。

怎样避免错读呢?

一种方法是依据词性辨别。

如,“处”读(chǔ)时多作动词,读(chù)时多作名词。

所以,像“处理”、“处罚”、“处世”、“处惊不变”、“处心积虑”、“处之泰然”等词语中的“处”都读“chǔ”。

另一种方法是根据字义判断。

如,“强”理解为“迫使”或“硬要”之意时都读“qiǎng”。

所以,像“强迫”、“强辩”、“勉强”、“强词夺理”、“强人所难”、“强颜欢笑”中的“强”都读“qiǎng”。

C、形近字区别不清错读或依据形声字的“声旁”妄测而错读的字。

如,“内疚(jiù)”的“疚”与“针灸(jiǔ)”的“灸”读音分辨不对,“友谊(yì)”的“谊”依据声旁“宜”妄测而错读为“yí”。

怎么避免这种错读呢?

一种方法是将形近字集中起来辨识它们各自的读音。

另一种方法是记住与“声旁”读音不一致的一些常见形声字,如“锲(qiè)而不舍”这个词大家经常会遇到,但好多时候都会疑惑“锲”到底是读“qiè”,还是读“qì”。

“契(qì)”的读音我们都知道,如“契约”,如果我们再记住“锲”的读音与其声旁“契”的读音不一样,自然就会肯定其读“qiè”了。

属于这种情况的常见字还有像“缜(zhěn)密”、“悲恸(tòng)”、“违(wéi)背”、“祛(qū)斑”、“绮(qǐ)丽”、“发酵(jiào)”等。

D、不清楚字音的变读而错拼的字。

读三声的两个字组成的词,在读的时候第一个字都会变读为二声。

如果不清楚这一点,只是根据读音来判断拼音就会出错。

如,“窈(yǎo)窕(tiǎo)”的“窈”常被错拼为“yáo”,“匕(bǐ)首(shǒu)”的“匕”常被错拼为“bí”,“侮(wǔ)辱(rǔ)”的“侮”常被错拼为“wú”等。

当然,不是所有第一个字读二声、第二个字读三声的词都是“变读”的结果。

如“祈(qí)祷(dǎo)”这个词,第一个字本来就读“qí”。

实际上常见的“变读词”并不多,大家只要在遇见其时,刻意记忆一下就可以了。

2、南宁市最近几年字音考查题如下:

2013(选择正确项)

多音字误读、形近字(半边字)误读

2012(选择正确项)

形似异音字、形近字(半边字)误读

2011(选择正确项)

形近字(半边字)误读

2010(选择错误项)

形近字(半边字)误读

2009(选择错误项)

形近字(半边字)误读

建议考生侧重形近字读音及多音字复习。

二、字形题

中考对字形考查的重点是常用字和常用词,它们主要来源于语文课本,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的学习和复习中,重视课文中的字词,加强积累,做一个有心人,仔细辨析,对自己经常写错的字要加强训练,随时翻翻,巩固记忆,夯实基础,过好字词关。

将多音字、同音字、易错字、别字、形似字、音似字、以及重点字词进行归纳,定好范围。

针对南宁市最近几年的字形考查题,考生要抓好同音形近字、异音形近字的复习。

2013(没有错别字)

同音形近字、同音异形字、异音形近字

2012(没有错别字)

同音形近字、同音异形字

2011(没有错别字)

同音形近字

2010(没有错别字)

同音形近字、异音形近字

2009(没有错别字)

异音形近字、同音形近字

三、成语运用及病句修改题

常见的病句有以下几种情况:

(1)成分残缺:

这种句子缺少必要的成分、意思不完整。

如:

“放声歌唱。

”同学们知道一个句子一般可以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说的是“谁”或“什么”,后一部分说的是“是什么”、“做什么”或“怎么样”,这两个部分是句子的基本成分,缺一不可。

(2)意思重复:

这种句子是前边说了一个意思,后边又重复说一遍,意思重复了。

如:

“我把不正确的错别字改正过来了。

”这里“不正确”和“错别字”意思一样,连着用就显得重复多余。

(3)用词不当:

这种句子是由于对词义理解不清、用错了近义词等,造成词不达意,违反了句子的结构规律。

如:

“同学们热心欢迎新老师。

”“热心”一词的意思是:

有热情、有兴趣、肯尽力,用在“欢迎”前面显然不合适。

(4)词序颠倒:

词序是词语在句子中排列的顺序,这种顺序反映了词语在词句结构中所处的地位。

每一个词语在语言结构中都有它特定的位置,离开了自己的位置,就犯了词序不当的毛病。

如:

“今年的麦子丰收在望,长势喜人。

”小麦长势喜人,才能丰收在望,词序颠倒了就不符合客观规律了。

2.修改病句的步骤。

(1)读懂原句,弄清本意。

首先要仔细读病句,弄明白它要表达的主要意思。

(2)查找病因,确定病症。

围绕句子的主要意思找出病句的原因所在,弄懂属于哪种类型的病句。

(3)对症下药,修改病句。

弄清病因后,要针对句子存在的问题,想好删去什么、添上什么、更换什么,然后动手改病句。

(4)仔细检查,完成练习。

读修改后的句子,看是否正确,是否保留了句子的原意。

3.修改病句的方法。

(1)修改成分残缺的句子,最主要的是要了解缺少哪个部分。

如:

“放声歌唱。

”这一句缺少了基本成分“谁”,所以句子表达的意思不明确,修改的办法是补上这一部分,可改为:

“同学们放声歌唱。

(2)修改意思重复的句子,最主要的是要了解哪个部分的意思是重复多余的。

如:

“我把不正确的错别字改正过来了。

”显然“不正确”重复了“错别字”的含义,修改的办法是把“不正确”或“错别”去掉一个,保留一个,成为:

“我把不正确的字改正过来了。

”或者:

“我把错别字改正过来了。

(3)修改用词不当的句子,最主要的是找出哪个词语使用不当,以及错误的性质(用错了近义词,范围使用不当,词语搭配不当)。

如:

“小刚十分爱护时间。

”“爱护”的意思是:

爱惜并保护,用在“时间”前面不恰当,可改用“爱惜”(意思是因为重视而不糟蹋),成为:

“小刚十分爱惜时间。

(4)修改词序颠倒的句子,最主要的是找出哪个词语的位置错了,如:

“我们讨论了并且听了校长的报告。

”读句子后就能发现先讨论报告再听报告是不符合事情的先后顺序的,必须是先听报告再讨论报告,成为:

“我们听了并且讨论了校长的报告。

 

成语运用题

 综观各地中考试题,对成语运用的考查主要是以选择题为主,要求选出成语运用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

解答好此类试题,关键在于识别“误用”成语。

现从各地中考语文试题中撷取部分“成语误用”题作简要解析。

  一、褒贬不分

  例1:

为了在科技比赛中体现创新精神,许多同学处心积虑,设计了一套令人赏心悦目的《安徒生童话》邮票。

(江苏扬州市试题)

  “处心积虑”指存心已久,费尽心机,千方百计地谋算;是贬义词,用在同学身上不合适。

  二、表意重复

  例2:

听到这个幽默的故事,他忍俊不禁地笑了起来。

(江苏泰州市试题)

  “忍俊不禁”的意思是忍不住笑,与后面的“笑了起来”意思雷同,纯属多余。

  三、轻重失当

  例3:

考前每个考生都应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否则上了考场,一旦有个三长两短,就会影响正常水平的发挥。

(甘肃省试题)

  “三长两短”指意外的灾祸或事故,这里指代考场上考生答题遇到的困难,显然过重。

考点:

在具体语境中正确使用成语。

找加点词语不正确的一项或者是正确的一项。

成语误用有几种情况:

在文章中,成语误用现象较多,本文归纳了常见的八种成语误用类型,试以例说。

  一、张冠李戴:

每个成语都有其适用的范围和对象,若使用不当,就要出差错。

  ①古人中不乏刻苦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汗牛充栋。

(“汗牛充栋”是形容“书籍”很多,此用于“人”,适用对象误)

  ②翘首西望,海面托着的就是披着银发的苍山。

苍山如屏,洱海如镜,真是巧夺天工.(“巧夺天工”适用于描述人工制作的东西,此对象错用于自然物)

  ③他从小就喜欢画画,常在纸上信笔涂鸦,现在他画的鸟已是栩栩如生。

(“信笔涂鸦”是指写字,不是画画)

  ⑤突然,一个影子如白驹过隙般地一闪而过,快捷如飞。

(“白驹过隙”比喻时间过得很快,此指“影子闪得快,对象错)

  二、望文生义:

对一些成语,想当然地从字面上认定其意思,导致误用。

  ①这部精采的电视剧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街上显得静悄悄的。

(“万人空巷”是说人们都从巷子里出来到大街上,多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本句从语势上看,要表述的是人们闭门不出在家里欣赏电视剧。

②成都五牛俱乐部一二三线球队请的主教练及外援都是清一色的德国人,其雄厚财力令其他甲B球队望其项背。

(“望其项背”是“能够望见脖子和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此当作“只能望见项背,形容差得远”来用了)

③“国足挂帅”一说的准确性到目前依然无从核实,但人们都相信这决非空穴来风。

(“空穴来风”指消息、传闻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这里误解为“虚假传闻”)

④兴华实业公司与菇农的纠纷,有关方面调解无果后,不得不对簿公堂。

(“对簿公堂”是指“到公堂上受审讯”,此误解为“到法庭对质”)

  三、重复赘余:

与成语相同意思的在句子上下文已有表述,导致语意重复。

  ①他只不过在做自己的事情,顺便帮了一下别人,没想到却受到了不虞之誉。

(“不虞”就是“没料到”的意思)

②看到黄宏表演的小品,一向严肃的父亲也忍俊不禁地笑起来。

(“忍俊不禁”就是“笑起来”之意)

③夜深人静,王小东独自孑然一身地匆匆穿过小巷,闪进了巷口的一个漆黑的大门。

(“孑然一身”就是“独自”)

  四、自相矛盾:

在运用中,有些成语的意义与句子其他部分表达的语意不是一回事,前后矛盾。

  ①我本来就对那里的情况不熟悉,你却硬要派我去,这不是差强人意吗?

(从上文的语势看,末一分句要表达是“你这样做是强迫我”的意思,但“差强人意”的意思是“这勉强让我满意”,前后矛盾,当改为“强人所难”)

②他对工作一向拈轻怕重,勇挑重担。

(前后语意矛盾)

③为了让分别多年的老同学不期而遇,我们精心组织了这次同学会。

(“不期”即没有约定,与“精心组织”矛盾)

④那是一张两人的合影,左边是一位英俊的解放军战士,右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

(“莘莘”有“众多”意,与定语“一位”矛盾)

  五、不分轻重:

成语与上下文描述的情景相比,夸大其辞,轻重失调。

  ①刚一起跑,高三

(2)班的夏丰就滑倒了,他爬起来奋力追赶,离终点20米时终于成为后起之秀,夺得3000米跑的第一名。

(“后起之秀”所指后出现或新成长起来的优秀人物,此大词小用)

  ②洪水冲垮了李老汉的房子,全村人都很难过,村前村后,哀鸿遍野。

(“哀鸿遍野”比喻旧社会到处是呻咛呼号,流离失所的灾民。

程度太重)

  六、不辨色彩:

不辨色彩主要表现在褒贬误用、语体色彩不当等方面。

  ①这些年轻的科学家决心以无所不为的勇气,克服重重困难,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无所不为”是指“什么坏事都敢干”,此误将贬义词用作褒义词了)

②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竞相观摩,艺术爱好者也趋之若鹜。

(“趋之若鹜”是指“许多人追逐坏东西”,此误将贬义词用作褒义词)

③他出狱后,仍不思悔改,和一个盗车犯同心同德,半年之内偷了三辆摩托车。

(误将褒义词作贬义词用)

④陕西剪纸粗犷朴实,简练夸张,同江南细致工整的风格相比,真是半斤八两,各有千秋。

(口头语“半斤八两”常含贬义,且语体色彩也不妥)

  七、不合逻辑:

有些成语从意义上看似乎符合句意,但从逻辑推理角度推敲则存在问题。

  ①这位责任编辑敢对文字部分负责任,书籍的其他环节,如插图装订等,他就望尘莫及了。

(“望尘莫及”比喻远远落后,与上文不构成转折关系)

②他的演说不仅内容充实,而且闪烁其辞,全场观众无不为之动容。

(“闪烁其辞”形容“说话吞吞吐吐”,同“内容充实”不构成递进关系)

  八、不当搭配:

成语与句中其他成分搭配不当(既有主干的搭配,也有修饰语的搭配)

  ①那是一张两人的合影,左边是一位英俊的解放军战士,右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

(“莘莘学子”是集体概念,与数量短语“一位”不能搭配)

②当登上黄山天都峰的鲫鱼背时,人们都常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那种恐惧之感。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表示小心、谨慎、不能修辞“恐惧”这一中心语)

③兄弟俩原来关系亲密,好得不可开交,但是自从弟弟结了婚,不知怎的,两兄弟渐渐形同路人。

(“形同路人”表现的是一种结果,不能受“渐渐”限制)

④参加座谈会的同志,对中央的方针政策表示坚决拥护,还与调查组的同志畅所欲言,反映了不少问题。

(“畅所欲言”与前边的“还与调查组的同志”不搭配)

  成语误用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对成语理解不准确。

要准确地运用成语,必须靠平时日积月累。

这里的八种误用类型,是从词义、对象、范围、色彩及搭配运用等不同角度来归纳的。

对报刊上的“常见病”,要特别注意纠正。

如“对簿公堂”,常误用为“打官司”;其实,该词意为“受审问”;又如“空穴来风”,该词是“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没有原因的”,但常被错作“没有依据的传闻”来用;“美轮美奂”是指建筑物之美,却常误用为服装或工艺品的美。

“美轮美奂”出自《礼记·檀弓下》,这一成语用来形容高大华美,一般多用于赞美新屋,在例句中却用这来形容石刻作品上一些花鸟虫兽、人物形象的神态、显然不当。

"

考语文修改病句专题复习

一、常见语病:

1、成分残缺:

指句子缺少必要的主谓宾(中心词)成分和介宾结构残缺。

例①:

春节联欢晚会增设了为大熊猫取名。

(缺少宾语,应在后面加上“的环节”。

例②:

经过昨夜一场大雨,使空气清新了。

(缺少主语,把“昨夜”或“使”删去。

例③:

当我看到王丹在赛场上摔倒后又忍着剧痛继续比赛时,被她那顽强的精神折服了。

(缺少主语,在“被她那顽强的精神折服了”加上“我”。

2、语序不当

例①:

他的作文不但在全校冒尖,而且常常居全班之冠。

(将“在全校冒尖”和“居全班之冠”换位)

例③:

第一节班会课,我们健全并建立了班委会。

(“健全并建立”应为“建立并健全”)

3、重复累赘

例①:

学校门口新开了一家买汽水和饮料的商店。

(将“汽水和”删去)

例②:

我写这篇作文用了大约一个小时左右。

(将“左右”删去)

4、前后不一致

例①:

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

(在最前面加上“是否有”)

例③:

能否全面推进素质是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之一。

(将“能否”删去)

5、搭配不当:

主谓搭配不当;动宾搭配不当;修饰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和主语宾语搭配不当等。

例①:

他的音容笑貌经常在我耳边萦绕。

(将“音容笑貌”改为“笑声”)

例②:

杭州的阳春三月更加显示出这个美丽的旅游城市。

(将“美丽的旅游城市”改为“旅游城市的美丽”)

例③:

今年报考计算机类的学生比去年减少了一倍。

(将“一倍”改为“一半”)

例④:

当前的主要任务是提高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将“提高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改为“增加产品的数量、提高产品质量”)

6、双重否定

例②:

我们无时无刻在努力复习,准备迎接6月17号的挑战。

(在“无时无刻”后加上“不”字)

例③:

为了避免打架的事件不再发生,学校决定处分一些同学,以示警告。

(把“不”删去)

7、关联词使用不当

例①:

他因为摔了一跤,所以还是坚持跑完全程。

(关联词应改为“虽然……但是”)

命题选材全部出自课外,即报刊、电视、日常生活中常见而容易用错又常常用错的那些成语。

题型设计是固定的四选一,即"选出使用恰当的一项",着重考查一些常见成语的运用以及学生对成语的语境义的把握能力。

成语的正确使用是中考的热点题型,解答这类题,应在理解成语的基础上,结合句子的结构,感情色彩及搭配关系等判断成语使用正确与否,题型以选择题为主。

明确成语误用的原因有:

望文生义,褒贬颠倒,范围不当,逻辑脱节,句式不合,敬谦错位,词性误用

2013(使用有误)

使用对象不当

2012(使用正确)

语境义不符

2011(使用正确)

望文生义、使用对象不当

2010(使用正确)

褒贬颠倒、望文生义、使用对象不当

备考策略

根据先前分析,成语备考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1、可能多地掌握成语

中国成语浩如烟海,考生复习任务又重,所以有必要寻找一些小窍门来更多地掌握成语,如化整为零,少记但坚持每天都记;建立专门的成语本来反复识记等。

2、要全面掌握成语意义

成语题重点考查成语词典意义的理解和掌握及该成语适用范围。

因此不仅要弄清楚成语各语素含义,从整体上把握成语含义,而且还要掌握附加意义尤其是成语的适用范围。

3、强化正确使用成语意识

命题选材转向社会上常见且又容易用错的成语,所以考生一方面严格要求说话作文中要正确使用成语,如不把握便去努力弄明白,另一方面留心留意报刊上所读、电视上所看、同学们所谈当中出现的成语,尤其是自己所感觉"不妥"的成语绝对不要放过。

这样既增加了词汇量,又能及时帮自己全面得掌握成语的意义和用法。

第6题·衔接排序:

2009~2013句子的衔接与排序考情分析

2013(排序恰当)

衔接

不连续挖空,4选2

2012(排序正确)

衔接

不连续挖空,4选2

2011(句子与上文衔接最恰当)

衔接

一个空

2010(句子与上文衔接最恰当)

衔接

一个空

2009

未考

怎样做语句衔接题

河北省献县一中语文组燕金城062250

句子衔接题是高考考查的重点,目的在于考查考生语言连贯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分值一般设为3分。

一些考生做此类题时不得要领,盲目应对,或是一看选项就发慌,因而白白地丢分,也正是由于这看似不起眼的3分,使一些考生无缘进入理想的大学。

做句子衔接题,总体来说要认真阅读所给的语段,把握其内容要点,然后认真分析所给的选项,找出规律,结合上下文的具体语境,恰当地做出判断。

具体来说,可按下面的方法去做:

1.注意话题的统一,陈述对象的一致;2.上下文的文意合理,语句合乎逻辑,尤其是要注意语句间的关系,如,是否有先后顺序,关联词的搭配,看是否有总分、因果、转折、递进等关系;3.如有比喻,要看本体喻体应一致;4.注意前后句式应相同,前后语序要一致;5.注意语句的前后照应,感情色彩要一致;6.注意前后音节和谐,语句结构要完整;7.一般来说音节少的在前,音节多的要在后。

[实例展示]

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天鹅悠闲自在、无拘无束,它时而在水上遨游,,,,,,——它似乎是很喜欢接近人的,只要它觉得我们不会伤害它。

①时而沿着水边,②回到有人的地方,

③时而到岸旁嬉戏,④享受着与人相处的乐趣,

⑤时而离开它的幽居,⑥藏到灯芯草丛中

A.③①⑥⑤②④ B.①④⑤⑥③② 

C.①②③⑥⑤④ D.③②①④⑤⑥

选自(2007年全国卷I)

[答案]A

[解析]

该题重点考查考生的语言连贯能力,能力层级D级。

解答语句衔接题必须结合上下文语境,一般采用三步法:

第一步,依词分组,合并同类项。

从所给的六个句子看,可分三组:

②和④都含有“人”,可分在一组,结合语境分析、比较,可看出②④句是紧承⑤的,据此②④⑤分为一组;通过分析句子间的逻辑关系,灯芯草是长在水边的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因此可把①⑥分成一组;而③则单独为一组。

第二步,进行组内排序。

⑥是紧接着①的动作,应排成①⑥;“离开”,“回到”,“享受”三个动词,十分连贯,所以应该排成⑤②④;③可单独。

第三步,根据句子排层序。

破折号起提示下文的作用,后面说天鹅“很喜欢接近人”,表明⑤②④应放在最后。

原句前面只有一句“时而在水上遨游”,接③这单独一句,然后再接①⑥,句数从一句到两句,再到三句,音韵和谐。

因此正确答案为A。

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任何国家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粮食安全问题。

中国多年来,

,,,。

①实现了粮食供应从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

②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

③使粮食产量不断攀升

④坚持以自力更生为主的粮食安全战略

⑤推广良种、改善水利条件、精耕细作

⑥在上世纪末突破5亿吨大关

A.④⑥②⑤③①B.④⑤③⑥①②

C.⑤①⑥④③②D.⑤④③⑥②①

选自(2008年全国卷I)

[答案]B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辨析语言连贯和句间逻辑顺序安排的能力,能力层级D级。

做此题时,考生要通读所给文句,理清思路,把握文段内容和要点,然后认真分析备选项。

本段主要讲了我国在重视粮食安全问题上所采取的举措和收效,因此,排列时,应注意按照先举措,后收效的顺序,同时要顾及句子间的因果、总分关系,据此可选答案为B。

[跟踪练习]

1.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语意连贯、音节和谐的一组是()

这是一片生命的风景,整个的底色是绿。

_______________,每座山都像一个披着哈达的丽人。

江流如带,_________________,带着一股野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