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课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558333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22.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第课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高中历史第课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高中历史第课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高中历史第课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高中历史第课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第课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docx

《高中历史第课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第课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第课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docx

高中历史第课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高中历史第2课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考试总分:

220分考试时长:

120分钟)

一、单选题(本题共计30小题,共计120分)

1、(4分)《墨子》记载: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纴……”,农民如此兢兢业业劳作主要是

①商品交换的需要②缴纳租税的需要

③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④手工业发展的需要

①②③B.②③C.①④D.②③④

2、(4分)《抱朴子·吴失篇》说,东吴大姓“僮仆成军,闭门成市,牛羊掩原隰,田池布千里”。

这说明当时东吴

A.地主田庄自给自足B.不注重保护环境

C.士族制度十分腐朽D.农业商品化加强

3、(4分)陆游在《稽山行》中写道:

“村村作蟹椴(簖),处处起鱼梁。

陂放万头鸭,园履千畦姜。

”这反映出当时

A.南方经济相对落后且与外界隔绝B.农村经济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C.耕织结合仍是主要生产方式D.农副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

4、(4分)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五年五月诏告天下:

“今州县城市乡村,或有冻馁不能自存者,令里中富室假贷钱谷以资养之,工商农业皆听其故。

”此规定

A.旨在落实重农抑商政策B.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恢复

C.体现了农工商并重思想D.反映了明初社会经济困难

5、(4分)明清时期手工作坊主赚钱后多买田置地,18世纪的英国商人在经商致富后第一件要做的事也是在乡村购买田地或与土地贵族联姻。

导致这种现象的共同原因是

A.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B.农业经营方式落后

C.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D.土地贵族掌握政权

 

6、(4分)下面为清朝前期获鹿县地权分配情况表。

据表可知,当时该地

A.土地集中现象严重B.小农经济较为盛行

C.流民问题日趋严重D.人地矛盾非常激烈

7、(4分)“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

”这主要体现了小农经济

稳定性强B.生命力顽强C.基础脆弱D.生产工具简单

8、(4分)宋代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普遍以兼业的方式从事手工业小商品生产、小商业经营、小雇佣劳动,从而出现小农、小工、小商的三位一体化趋势。

这一趋势

A.冲击了地主所有制经济B.增强了小农经济的韧性

C.扩大了农民的人身自由D.制约了农业生产的提高

9、(4分)“《夏小正》言二月,殆因农业经济社会交易物品,必在秋收冬藏之际。

农忙既毕,女家始肯令之适人。

”这一现象折射出

A.小农经济男耕女织的基本结构B.古代举办婚礼都在秋收后

C.社会习俗受重农抑商政策制约D.古代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10、(4分)下面是从汉到宋的地域人口比例变化情况表。

据此可知

A.政治中心变动推动经济重心南移B.黄河流域水患致人口流失

C.海上对外贸易超过陆上对外贸易D.社会稳定有利于人口增长

11、(4分)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统治者总是把对土地和人口的直接控制放在他全部行动的首位,“限田”、“占田”、“均田”、“方田”等记载,史书中接踵而至,承继不断。

统治者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

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B.巩固专制统治的经济基础

C.稳定基层统治秩序D.限制封建地主对农民剥削

12、(4分)据考证,秦汉时期维持一日两餐生活,上午用餐大致在9点左有。

下午用餐则在15点左右。

直到汉末,曹操享用“一日三餐”都是尊荣。

汉代以后,一日两餐逐渐变为三管甚至四餐。

据此可知汉代以后

A.社会大众物质生活更为丰富B.古人健康水平呈上升趋势

C.农民普遍贫困现象愈演愈烈D.各地区贫富分化现象减轻

13、(4分)建立在农耕文明基础上的中国文化,具有“安土重迁”的特征,对传统的中国人来说,“背井离乡”是一种悲惨的遭遇。

但明清时期却出现了“自发性移民”,即移民现象的山现不是出于政府的强制,而是人口密集地区的人民自己决定到异乡去寻找生存空间。

这一移民现象的出现反映了

A.资本主义萌芽加速了人口的自由流动

B.政府的赋税改革使人身依附关系消失

C.人口的逐渐增加给社会带来巨大压力

D.土地兼并的严重使人地矛盾日益尖锐

14、(4分)据资料统计:

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

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

其中内在的和人为的原因在于

A.地理环境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B.农耕经济的封闭性和落后性

C.鸦片的流入致使白银大量外流

D.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和“闭关禁海”政策的压制

15、(4分)汉朝张安世虽食邑万户,但是自己的衣着仍然是其夫人所织;中山恭王教导自己的妃妾“纺绩织纫”应该是家人之事;许多士大夫在衣食以外的器物仍然多雇工匠在家自造。

由此可推测

A.汉朝手工业发达B.庄园经济盛行

C.自给自足主义盛行D.官营手工业垄断了市场

16、(4分)东晋南朝时期,分产异炊的现象在以建康为中心的江南地区十分突出。

《宋书·周朗传》云:

“今士大夫以下,父母在而兄弟异计,十家而七矣。

庶人父子殊产,亦八家而五矣。

”这从根本上反映出江南地区

A.传统家庭观被颠覆B.已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

C.生产力水平的提高D.商业发达推动风俗变化

17、(4分)日本学者内藤虎次郎提出唐代是中世纪的结束,而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

他认为隋唐时代开始,“人民从贵族手中得到解放”……“唐代中叶开始,……改为两税制,人民从束缚在土地上的制度中得到自由解放”。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中国从宋代开始已向近代社会过渡B.两税法取消了人头税

C.唐宋时期中国封建社会进一步发展D.唐朝更具有中世纪特点

18、(4分)《浙江通志》等记载:

明万历时嘉善县“纺织为纱,织之为布者,家户习为恒业……男妇或通宵不寐”。

(松江一带)“田家收获,输官偿息外,未卒岁,庐已空,其衣食全赖此(纺织)矣。

”材料反映出当时江南一些地区

A.男耕女织的劳动分工格局发生变化B.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萌芽

C.私营纺织业取代官营纺织业成为主体D.政府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19、(4分)元代文学家张养浩在《山坡羊》中写道:

“一头犁牛半块田,收也凭天,荒也凭天。

粗茶淡饭饱二餐,早也香甜,睡也香甜。

布农得暖胜丝棉,长也可穿,短也可穿。

草屋茅舍有几间,行也安然,睡也安然。

雨过天晴驾小船,鱼在一边,酒在一边。

日上三竿犹在眠,不是神仙,胜似神仙。

”对这首词的解读正确的是

①反映了古代小农经济的具有落后性和保守性

②反映了古代小农经济下农民不思进取的心态

③反映了古代小农经济下农民生活的富足惬意

④反映了中国古代传统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

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20、(4分)汉代农业生产效益不高,农民在省吃俭用的情况下,“三年耕而余一年之食”。

同时据记载,汉代实行全国皆兵,男子20岁成丁,可以独立耕种和服役,但要到23岁才开始服兵役,期限一年,这反映了汉代

A.专制皇权不断加强B.生产力水平低下

C.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D.边疆不稳,战事频繁

21、(4分)15.以下是河南内黄杨庄西汉时期属魏郡繁阳县(繁阳西接内黄,今天内黄县的大部地区属繁阳境)农村聚落遗址宅院分布图。

该聚落遗址表明出当时

A.小农经济相对安定富足B.自然村落聚居相对分散

C.重农政策得到较好贯彻D.小农经济崇尚封建迷信

22、(4分)下表为据《汉书·食货志》简编而成的《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支出情况表》。

该表信息主要反映出西汉

项目

数量

备注

收入

粮食

8500

折算为货币后的大致值

支出

田租(上缴实物)

283

同上

算赋和口赋(上缴货币)

406

兵役和徭役

2300

除部分兵役必须亲身应役外,其余可亲身应役或上缴货币代役,2300钱为代役的货币数量

日常

4918

据战国比例推算

开支

2732

同上

祭祀等仪式

300

以战国数据为参考

A.小农经济的根基脆弱B.耕织结合的经营方式

C.生活成本的居高不下D.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

23、(4分)中国古代的移民主要是由北部和西部地区向中原地区移民,由山区向平原地区移民。

但明清时期,长江流域和南方各省的移民趋向,则主要是从人口稠密的大河下游三角洲地区向大河中游和上游山地逐渐推进。

促进移民具有这一趋向的主要原因是

A.外来农作物的传入和推广B.人口的地区分布严重不平衡

C.政府对开发西南地区的有效推进D.初步出现区域经济分工

24、(4分)宋代以后的中国古代的民间信仰中,陕北地区主要以祭祀掌管行云布雨之权的龙王为主,杭嘉湖地区则以祭祀蚕神嫘祖较为普遍,闽广地区一般主要供奉保佑海上平安的妈祖。

这种现象反映了

A.迷信思想影响经济发展B.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明显

C.南方经济已经超过北方D.民间信仰信众具有广泛性

25、(4分)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

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

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26、(4分)北宋江南一些地区有“计产育子”的习俗,即根据家产的多寡来决定子女养育数量的多少。

一些贫苦农户生子却不敢抚养,将其溺死,以此来进行人口的自我调适。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佛教、道教对儒学正统地位的冲击B.经济重心南移,人口增殖过度

C.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不断D.赋役名目繁多,百姓负担沉重

27、(4分)广东地区在唐朝时“岭南之田,所种惟稻”,到了清朝前期,“乡民以种稻收薄,故为它种(棉花,甘蔗,桑树)以为利。

”这一变化带来的巨大影响是

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B.小农经济开始逐渐解体

C.农村经济结构发生变化D.缓解了人多地少的矛盾

28、(4分)美国地理学家葛德石在《中国地理基础》一书中说:

“给华北平原带来灾难的同样因素也推动特牧民族越过长城,尽管南面的土地已遭受灾害,对炙热沙漠上的人来说仍是有吸引力的。

”材料的核心思想是

A.自然灾害导致社会动荡B.地理之手推动民族迁徙

C.民族冲突不可避免D.文明演进呼唤社会和谐

29、(4分)下表是1931年《申报》发表的关于华北三省农村耕地占有情况抽样调查统计表。

这一调查结果表明在华北地区

A.土地集中在大地主手中B.农村产业结构已发生初步改变

C.农业经济地域差异很大D.农村主要经济形态是小农经济

30、(4分)下表是根据东汉《四民月令》统计的田庄内商业贸易(部分月份)状况。

材料可以说明东汉

二月

可粜粟、黍、大小豆、麻、麦子,收新碳

三月

可粜粟,买布

四月

可粜穰及大麦,收敝絮

五月

可粜大小豆、胡麻,籴大小麦,收敝絮及布帛

A.土地兼并现象盛行B.地方经济独立性强

C.田庄自给自足特征D.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计10小题,共计100分)

31、(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管仲在辅助齐桓公建立霸业时就曾极力推行鼓励人口增加的政策,下令“丈夫二十而室,妇人十五而嫁”(《国语·齐语》),驱使男女早婚早育。

墨家的创始人墨翟是最早详细论述人口问题的思想家。

他主张,缺少人口耕种的土地,只是一种得不到收获的“虚地”,要生产处足够的衣食必须用“力”(劳动),而“力”则来自劳动人口,所以,贤明的统治者应当使国家富,人口多,“人民寡则从事乎众之”。

——摘编自《墨子·节葬下》

材料二1982年3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最近发出《关于进一步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指示》,要求国家干部和职工、城镇居民,除特殊情况经过批准者外,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农村普遍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某些群众确有实际困难要求生育两胎的,经过审批可以有计划地安排。

不论哪一种情况都不能生三胎。

中央将计划生育做为一项长期基本国策,坚定不移地坚持下去。

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提出:

“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

全面实施二孩政策,有利于优化人口结构,增加劳动力供给,减缓人口老龄化压力。

同时,有利于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促进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

——摘编自网络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管仲和墨翟为代表的春秋战国时期人口问题观点产生的历史背景。

(2)依据材料二,归纳新中国人口政策的演变趋势,简要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人口政策制定的认识。

32、(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康熙五十一年“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政策与雍正元年“摊丁入地”政策的相继颁布、执行,刺激了人口的增长。

……著名学者洪亮吉在1793年提出了他的人口论,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

(一)耕地的增长不及人口增长的速度;

(二)他主张以“天地调剂之法”与“君相调剂之法“来解决过剩人口,即水旱瘟疫等灾害的自然淘汰,政府人为调整与救济,如移民、开荒等;(三)他认为听任人口激增会引起社会动乱。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1798年发表了《人口论》……他认为,生活资料按算术级数增加,而人口是按几何级数增长的,因此生活资料的增加赶不上人口的增长是自然的、永恒的规律(这被称为“马尔萨斯陷阱”).只有通过饥饿、繁重的劳动、限制结婚以及战争等手段来消灭社会“下层”,才能削弱这个规律的作用。

——互动百科《马尔萨斯人口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代早期中国人口激增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洪亮吉与马尔萨斯在人口论内容方面的相似点。

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史上英国安全绕过“马尔萨斯陷阱”的措施。

33、(10分)户籍制度是中国历史上对全国人口进行管理,并据以征调赋税、劳役和征集兵员以及区分人户职业和等级的重要制度。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据甲骨文记载,商王朝已开始实行人口登记制度,有“登人”或“登众”,即临时征集兵员的记载。

《尚书·多士》篇说: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扩大兵源,增加赋役,稳定社会秩序,纷纷建立严格的户籍登记制度,即“书社制度”和“上计制度”。

“书社制度”的内容是以百姓25家为一社,“社之户口,书于版图”。

“上计制度”是指郡、县长官每年于年底前将下一年度的农户和税收的数目作出预算,书之于木券上,呈送国君。

材料二中国传统社会曾出现过特权户种、民籍户种和贱籍户种等类别,界线分明。

特权户种以宋代的官户最为典型,可享受荫补(即做官的资格)、减免某些税收、差役免除和减免刑罚等特权。

民籍户种是平民百姓拥有的户籍,包括民户、匠户、灶户和铺户等。

贱籍户种的社会地位低于平民,包括军户、录户、杂户、乐户和丐户等。

明初社会庶民百姓大致可分为民籍、军籍、匠籍三类,规定:

“其令四民务在各守本业。

医、卜者土著,不得远游。

”全国人民都按职业划分户籍,永代世袭,不得变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严格户籍制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户籍管理的特点;指出制约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

 

34、(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农业虽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它毕竟主要是在小农分散经营的条件下形成的……由于传统农具明清后没有继续得到改进,由于人口增加、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减少,由于经营规模的狭小和分散,劳动效率低下,这极大地限制了其他经济文化事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

另一方面,尽管中国古代很早就出现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业生产的思想……但在封建制度和分散经营条件下,不可能更大规模合理利用经济资源协调发展。

——李根蟠《中国古代农业》

材料二史学家戴逸指出:

“18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可当时中国没有人认识这一历史真相。

历史的悲剧只有在悲剧造成以后很久时间,人们才会感到切肤之痛。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

(2)材料二中作者说它“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的经济依据是什么?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的原因。

 

35、(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代手工业发达,特别是煤炭的大量使用,导致空气污染。

宋代生齿日繁,对土地、林木资源难免出现过度开发之趋势,这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水土流失与生态破坏。

宋代设有专门的环境保护部门——虞部,聘请通晓农林知识者担任“农师”,为民众种植作物、林木提供技术指导。

朝廷还制订一系列涉及生态保护的法令,如宋太祖曾下诏,“令民二月至九月无得采捕虫鱼,弹射飞鸟,有司岁申明之”。

宋政府对绿化尤其重视,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朝廷任命谢德权领护汴河,在京师河段“植树数千万(株),以固堤岸”,促进了汴京沿河商业环境的改善。

——摘编自吴钩《宋:

现代的拂晓时辰》

材料二英国是典型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国家……企业生产和利润的最大化成为支配企业的法则。

如何解决生产越多环境污染越严重的难题,英国人在立法上对企业的社会责任进行规定,使企业成为环境保护的主体。

议会的立法行动也促使了政府从指导思想上由原来被动的自由放任转变为在法律的前提下积极主动地干预。

……1848年英国颁布了《公共卫生法》,1878年通过了《公共卫生条例》,至此英国基本上建立起了完整的水资源污染防治的法律体系。

……在英国环境治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的还有包括工人阶级在内的社会各个群体的不懈努力,最终所有的努力使人们重新获得享有良好环境的权利。

——摘编自李宏图《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时代背景,分别概括古代中国宋朝和近代英国出现环境问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宋朝与近代英国在环境保护措施方面的相同之处。

 

36、(10分)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理科试题,说明:

此题仅为理科生作答)

材料一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

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黄梅戏《天仙配·夫妻双双把家还》

材料二

材料三1949年,中国开启了新的篇章……过去20年(改革开放以来),是自鸦片战争以来国际环境最好的时期,也是中国国内最稳定、经济最为发展的时期,可谓一百多年来未曾有过的新局面

——马晓军《走出寻梦的历史阴影》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这种农业经营模式是什么?

它有怎样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上述材料反映了怎样的信息。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调整的具体措施。

 

37、(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封驳就是封还君主失宜的诏令而不下行,驳正臣下有误的奏章而不呈递,其中包含了对公文权力运行的审查与监督,驳正违失指对中央及地方官员的权力监察。

北宋前期通进银台封驳司主管公文的传递、审查、新闻发布和档案的整理留存等,是公文传递审查权和封驳权的合一,机密公文必须要经过此机构的审查才能发送,皇帝的诏命、宰相和枢密的公文都要经过此机构的审查,才能发放有关部门执行。

——孟宪玉《宋代封驳制度权力制约的精神的当代价值》

材料二明清时期,迫于沉重的人口压力,大批破产贫民涌入长江流域的山区,进行垦殖,政府发给路费、耕牛、种子等并免征赋税。

甘薯、玉米等对自然条件要求较低、南方种植更为便利的作物推广,也加速了长江流域山区的开垦。

随着南方农村经济发展和劳动力供应增加,经济出现了一些新趋势。

租佃制和货币地租也开始推广,城市工商业进一步繁荣,江南新兴市镇星罗密布。

流民的垦殖方式十分原始,开辟农田采用撂荒式农业,砍伐林木也是不间株,只伐不植,破坏性开垦引发了长江中下游河道泥沙淤塞和水患频发

——摘编自齐涛《中国通史教程教学参考:

古代卷》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封驳制度的内容和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时期流民涌入长江流域的原因。

 

38、(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得。

——摘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材料二亚当・斯密曾说:

“中国历来是世界上最富,也是一个最肥沃、耕耘最得法、最勤奋而人口最众多的国家……然而,马可・波罗在500年前游历这国的记述,与今日旅行该国者所说几乎一模一样。

可能迟在当日之前,这国法律与组织系统容许她聚集财富的最高程度业已到达。

——摘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所反映的中国古代经济模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其特点。

(2)材料二中亚当・斯密认为中国传统经济存在什么现象,试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

39、(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墨子》中说: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

妇人夙兴业寝,纺绩积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縿,此其分事也。

材料二小农的经济行为,绝非西方社会一般人心目中那样懒惰、愚昧,或没有理性。

事实上,他是一个在“传统农业”(在投入现代的机械动力和化肥以前)的范畴内,有进取精神并对资源作最适度运用的人。

传统农业可能是贫乏的,但效率很高……小农作为“经济人”,毫不逊色于任何资本主义企业家。

——西奥多·舒尔茨《传统农业的改造》

(1)材料一描述的是中国古代社会怎样的生产方式?

这种生产方式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社会有利于和不利于自耕农经济存在的因素。

40、(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传统户籍制度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采用“编户”和“定籍”等办法进行人口控制。

秦国确立了以“使民无得擅徙”等为内容的户籍管理制度。

西汉时期随着口赋、算赋等的征收,因而家庭资产也成为户籍登录内容……《唐律·户婚律》规定“父母在,子孙别籍、异财者,徒三年”,元朝的户籍制度将居民按职业划分为若干种户,各户具有不同特权。

明代户分军民匠三等……所有人户不得随意迁居或者是外出,出门须持有路引(通行证)。

随着清代“摊丁入亩”的实行,人口统计遂与“保甲编户”正式结合起来,以弭盗安民为要任的保甲法也从此为清查户口所倚重。

——摘编自《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人口税演进》等

材料二进入20世纪以来,户籍制度发生重大变化。

清政府在参考欧美等国的户籍法规的基础上,于1911年初制定了第一部现代法律意义的《户籍法》。

1912年《临时约法》明确规定“人民有居住迁徙之自由”……清末民初制定的户籍法律,将欧洲关于个人主义的个人身份证书和体现中国家族主义的传统户籍相结合,使户籍有了个人私权保障功能;还规定民众对户籍吏处置不当行为有诉讼抗告权利,民众不再只是义务载体。

新的户籍法律解脱了过去的人身束缚,促进了社会的流动,大批农民来到城市,成为了第一批城市化的新市民

——摘编自《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现代化演进路径的历史考察》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20世纪早期户籍制度的变化带来哪些影响。

一、单选题(本题共计30小题,共计120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