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陵君窃符救赵2.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555374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2.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陵君窃符救赵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信陵君窃符救赵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信陵君窃符救赵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信陵君窃符救赵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信陵君窃符救赵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信陵君窃符救赵2.docx

《信陵君窃符救赵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陵君窃符救赵2.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信陵君窃符救赵2.docx

信陵君窃符救赵2

《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商榷

  《信陵君窃符救赵》一文多次入选教材,然其译文,尚有值得推敲处。

今将新版《教师教学用书》译文(出此不注)与有关注释本译文作一对照,可以看出正确的取舍。

  公子引侯生坐上座,遍赞宾客。

  公子引侯生坐在上座,把宾客一个个介绍给他。

  意谓向所有的宾客称赞侯生。

(刘盼遂、郭预衡主编《中国历代散文选》)

  如从语法关系看,“遍赞宾客”可以理解为“(信陵君)遍赞宾客(于侯生)”,也可以理解为“(信陵君)遍赞(侯生)(于)宾客”。

何种理解正确,实取决于语境。

从当时情况看,与会宾客急切地想知道,信陵君如此隆重恭请的究竟是何人,信陵君急释众惑向与宴者推介侯生是很自然的事。

读者不能不注意到一个事实:

公子“置酒大会宾客”,“魏将相宗室宾客满堂,待公子举酒”,如果还要“把宾客一个个介绍”给侯生,那要耗费很长时间,恐怕也不符合“隐士侯赢”的心态。

“公子引侯生坐上座”已有得罪“魏将相宗室”之嫌,再将与会宾客“一个个介绍”给一个“夷门监者”,岂非抬高了侯生却怠慢了宾客?

这宴会何时才能正式进行?

因此,揆情度理,还是将原文理解作信陵君一次性,“把侯生介绍给众宾客”为好。

课本注释源于洪亮吉《四史发状》:

“此盖公子遍以宾客名赞于侯生前耳。

故下言‘宾客皆惊’也。

”洪氏所云因果关系其实并不具有确定性。

“宾客皆惊”之“皆惊”,为“一同惊讶”之意,当信陵君于众人广坐之中推介侯生之时,“宾客”翘首以待之人竟为一“夷门监者”,故举座皆惊。

  今日赢之为公子亦足矣。

  今日候赢为公子(打算)已经足够了。

  难为你也够了。

(王伯祥《史记选》)

  “为”的用法较为复杂,上列不同译文涉及其读音和意义。

此宜训为动词“难为”。

第一,从下文可知,侯东所言实交代“难为”公子之具体做法。

一是“于众人广坐之中”,“有所过”;二是“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

“然赢欲就公子之名”,这才说到采取这些“难为”公子做法的目的,即“为公子打算”。

一个“然”字,文意方明显产生转折,由交代情况转入说明理由。

第二,视“为公子”之“为”作介词“替”,必补一动词“打算”,这种关键动词省略的情形在文言文中毕竟不多,此有增字解经之嫌。

第三,《史记集解》引徐广说:

“‘为’一作‘羞’。

”“羞”与繁体“为”(爲)字形相近,古代刻本误“羞”作“为”的情况可能存在,“羞公子”不就是“难为公子”吗?

《史记》异文至少可以说明,古人认为“为公子”和“羞公子”意思接近。

如此,“今日侯赢为公子(打算)已经足够了”这一说法显然难以成立。

  今邯郸旦蓦降秦。

  现在邯郑城朝夕之间将要归服秦国。

  现在邯郸很快就要被秦军攻破。

(吴树平等《全注全译史记》

  在赵国形势万分危急的情况下,平原君赵胜派使者给信陵君送了一封信,内云:

“今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

”《教师教学用书》将句中的两个“降”均解释为“归服”,似不妥当。

既然赵国“邯郸城朝夕之间将要归服秦国”,那还要魏国救兵干什么?

既然平原君已有“归服秦国”之意,又何必“冠盖相属”至魏请信陵君谋划救赵?

平原君的这封信,要表达的是形势的危急和赵国拼死抵抗的意志,绝不可能表示一丝一毫软弱的立场。

关键是对“降”的解释。

《说文解字段注》:

“降,下也。

”这里的“降”应解释为“攻下”。

“降秦”即“被秦攻下”。

《史记•平原君列传》“邯郸急且降,平原君患之”的“且降”也是“将要攻下”之意。

这样理解符合赵国拼死抵抗的历史事实,也吻合平原君赵胜信中自塑的形象。

所以,该句应理解为:

邯郸很快就要被秦军攻破。

同理,下文之“弃之降秦”也应理解为:

抛弃赵国,眼看着赵国被秦攻下。

  晋鄙合符,疑之。

举手视公子。

  晋鄙合上兵符,怀疑这件事,举手看着公子说。

  晋鄙合上兵符,对此事表示怀疑,抬起头望着公子说。

(吴树平等《全注全译史记》)

  魏国老将晋鄙“举手”这一动作令人费解。

太史公行文审慎,不会去写晋鄙“举手”这一无意识的动作。

“举手”这一动作应当与“疑之”、“视公子”具有一种逻辑上的联系。

将“举手”与现代汉语中的“举手”视同一律,就完全看不出晋鄙系列动作间的逻辑联系了。

《说文解字段注》:

“《礼仪》:

古文假借手为首。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陈知其罪,授手于我,用敢献功。

”清代阮,元《校勘记》:

“按《家语》(即《孔子家语》—笔者)作‘授首于我’,惠栋云,手,古首字。

《礼仪•大射仪》、《士丧礼》并以手为古文首字。

”《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皆列“首”为“手”义项之一。

据此,“手”可训“首”,“举手”即“举首”,抬头的意思。

视,仔细察看。

晋鄙原先是低头合符,此时抬起头来,因为心中存疑,又无确凿证据,所以对近在咫尺的信陵君察颜观色,进行言语试探,发出“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

”的疑问。

“举手”一词准确写出此时此地晋鄙的神态举止,译为“抬起头来察看公子神色”,方足以表现晋鄙这位老谋深算的老将的怀疑神态。

  勒兵,下令军中。

  约束士兵,在军中传达命令。

  整顿部队,在军中发布命令。

(韩兆琦《史记选注集说》)

  “勒”,本指“马头络衔也”(《说文解字》),即有嚼口的马络头,这是“勒”的本义。

“约束”系由本义转训。

但撰诸情理,“勒兵”中的“勒”应解释为引申义“整顿”。

“勒兵”在《史记》中出现多次,无一可释为“约束”。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子之十三篇,我尽观之矣,可以小试勒兵乎?

”(史记•司马穰苴列传》:

“三日而后勒兵,病者皆求行,争奋出一为之赴战。

”引例中的“勒兵”均为“整顿”意。

“公子遂将晋鄙军。

勒兵,下令军中”一句话有三个动词“将”、“勒”、“下令”,应分别解释为“统率”、“整顿”、“发布命令”。

令曰:

“父子俱在军中,父归,兄弟俱在军中,兄归。

得八万人。

”这正是得军心而能提高战斗力的一种“整顿”措施。

译为“约束”,未能表现出信陵君对原晋鄙军采取的雷厉风行的整军举措。

课文说明

这篇课文节选自《史记•魏公子列传》,记叙了信陵君礼贤下士和窃符救赵的始末,表现出信陵君仁而下士的谦逊作风和救人之困的义勇精神。

信陵君窃符救赵这件事,发生在周赧王五十七年,即公元前258年,当时属战国末期,秦国吞并六国日亟,战争进行得频繁而激烈。

公元前260年,在长平之战中,秦国大破赵军,坑杀赵降卒40万。

秦又乘胜进围赵国首都邯郸,企图一举灭赵,再进一步吞并韩、魏、楚、燕、齐等国,完成统一中国的计划。

当时的形势十分紧张,特别是赵国首都被围甚急,诸侯都被秦国的兵威所慑,不敢援助。

魏国是赵国的近邻,又是姻亲之国,所以赵国只得向魏国求援。

就魏国来说,唇亡齿寒,救邻即自救,存赵就是存魏,赵亡魏也将随之灭亡。

信陵君认识了这一点,才不惜冒险犯难,窃符救赵,抗击秦兵;终于挫败了敌人的图谋,保障了两国的安全。

赏析一:

第一部分(第1、2段),概述信陵君的身份、为人和他在当时的威望。

“公子为人仁而下士”,正因为他“下士”,所以“士”才“争往归之”;因为他手中的人才多,智谋广,所以诸侯“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第二部分(第3、4段),具体写信陵君亲迎侯生和数请朱亥,表现他仁而下士的谦逊作风。

详写信陵君与侯嬴的交往过程,略写信陵君与朱亥的交往过程。

关于侯嬴,作者记叙了两件事。

第一件事是“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不肯受”。

侯嬴说:

“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表现了侯嬴“穷且益坚”的高尚情操。

第二件事是写信陵君大摆酒宴,亲自驱车去请侯嬴,而侯嬴却故意过访朱亥,“久立与其客语”,信陵君则是“执辔愈恭”“颜色愈和”,最后引他“遍赞宾客”,并且“为寿侯生前”。

这一系列行动,没有丝毫勉强,没有丝毫伪装。

正是由于一片真诚,终于感动了侯生,乐意为他的“上客”,并且说出他的心曲:

“市人皆以嬴为小人,而以公子为长者,能下士也。

”这段描写生动地表现了信陵君的“礼贤下士”和侯嬴的智慧与忠诚。

侯嬴不惜损伤自身的名誉而成就信陵君的名声,用心良苦又富于情趣,终于同信陵君肝胆相照,其情感人。

关于朱亥,作者作了两次描写,一是侯嬴过访时,同他站在市中久久谈话;二是侯嬴介绍朱亥的贤能,信陵君“数请之”,而朱亥“不复谢”,写出他的骨气,他的坚贞,同后文相照应,表现他不以“小礼”回报恩义,而终能舍身相报的义勇精神。

作者对于朱亥也是热情歌颂的。

“公子怪之”一句,写出信陵君对朱亥的做法颇不理解,这里既表现出两人由于地位不同而形成隔阂,同时又以信陵君这样一位“仁而下士”的人来衬托朱亥的高尚品格。

第三部分(第5段至篇末),叙述侯嬴献计及信陵君窃符救赵,表现信陵君急人之困的义勇精神。

课文的前两部分是这部分的铺垫。

从人物看,前两部分写信陵君“仁而下士”的品德,这部分写他“仁而下士”的品德所获取的成果;前两部分侧重写侯嬴的忠诚,这部分侧重写侯嬴的智慧;前两部分写朱亥的骨气,这部分写朱亥的义勇。

侯嬴和朱亥在信陵君的事业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信陵君的“下士”是为国家长远打算的,而他所得到的“士”也能不负国家长远打算的。

由此可以得出信陵君“下士”的规律:

下士(为国求贤)得士士为国用。

课文的前两部分和这第三部分正是在这一意义上紧密衔接的。

作者写信陵君窃符救赵,说明信陵君深明“唇亡齿寒”,救邻即是自救的道理。

如他先“数请魏王,及宾客辩士说王万端”,因为魏王“终不听”,他才万不得已,“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最后采用了侯嬴的计策,也还是冒了极大的风险,承受欺君杀将的罪名,才夺得晋鄙的兵权,击退强秦的进攻,保卫了赵、魏的安全。

没有急人之困的大无畏精神和远见卓识,是不能做到的。

信陵君平生的大节在此(十年后还有抗秦保魏的行动),最值得肯定的也在此。

在作者的笔下,侯生也写得栩栩如生。

他的故作倨傲,他对公子的试探与窥伺(“欲以观公子”“微察公子”“视公子”),表现了他的机智。

试探明白以后,才把自己的想法和做法端了出来,这里又表现了他的坦率与真诚。

后来信陵君拟赴秦军,他起先是不表态(也是进行观察),等信陵君再次回来,他才缜密周详地替他划策,荐朱亥并助他成功,最后自己也以死相报,体现了“士为知己者死”的时代风尚。

赏析二:

曲折回环情思盎然──读《信陵君窃符救赵》 (张朴俊)

有史公作传如生,爱客若君,真令读者慨慷悲歌不已;

其门馆风流未谢,于今视昔,闻谁能拔抑塞磊落之才?

题写在信陵君祠内的这副对联,不仅深情地赞颂了“能拔抑塞磊落之才”的信陵君,也高度地评价了太史公司马迁所著《史记》中的名篇之一《信陵君列传》。

高中语文课本上的《信陵君窃符救赵》,就是节选自《魏公子列传》。

由于此段故事极其生动,历来被作为戏剧题材搬上舞台。

信陵君富有政治远见,又具有军事才能。

虽然他与赵国平原君、齐国孟尝君、楚国春申君并称战国四公子,但他的声誉却远在其他三公子之上。

司马迁就赞道:

“天下诸公子亦有喜士者矣,然信陵君之接岩穴隐者,不耻下交,有以也。

名冠诸侯,不虚耳。

”说信陵君的声名能够盖在当时诸侯之上,确有他实在的道理,并非浪得虚名。

正如茅坤说:

“信陵君是太史公胸中得意人,故本传亦太史公得意文。

”司马迁就是用这样的凝情之笔,写下了《信陵君列传》,通篇称呼信陵君的“公子”,共计一百四十七个,赞誉之情真是溢于言表了。

节选自《信陵君列传》的《信陵君窃符救赵》,作为历史传记,确实颇为出色;作为文学散文,也十分优美。

它不仅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读之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人物形象跃然目前,信陵君为国忘身、谦逊待士、虚心纳谏的品格,“真令读者慨慷悲歌不已”。

信陵君一生四处交游,可叙写之事甚多,但司马迁在为他立传时,并非事无巨细,兼收并蓄,而是根据信陵君为人处世的性格特征,对纷繁的史料,众多的事迹,做了严格的取舍,精心的安排,该取则取、该舍则舍、该详则详、该简则简,做到了取舍适宜、详略得当。

作者把信陵君的政治远见写在了《魏世家》中,对信陵君的军事才能,虽然写入了列传,但只以“魏王……以上将军印授公子”,“公子率五国之兵破秦军于河外”等寥寥数语一带而过,传记的重点放在了信陵君性格特征的主要方面──“仁而下士”上,并以信陵君一生中最主要的事件──救赵为主线,组织材料,展开情节。

作品以峰回路转、曲折回环的结构,曲尽其意、情思盎然地写出了深深感人的故事情节。

一开始,作者按照传记的惯例首先叙述了人物的姓名、身世。

之后,就突出地对信陵君的性格特征作了介绍:

“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

信陵君的礼贤下士,是关系到魏国的安危的,不同于平原君的养士“徒豪举耳”;也不同于孟尝君所养之士多“鸡鸣狗盗”之徒,虽有一个较杰出者冯谖,也只能效狡兔为主子筑三窟。

而信陵君礼贤下士却是在为国求贤。

“公子与魏王博”一事,就充分说明了信陵君礼贤下士对巩固魏国国防的客观作用。

然而,此事却引起了魏王的疑忌,“畏公子之贤能,不敢任公子以国政”。

文章以一连串的生动情节,描写信陵君与他的门客的事迹,充分表现了信陵君“下士”与“不敢以其富贵骄士”的高尚品格。

宴请夷门抱关者侯嬴以及侯嬴为信陵君策划“窃符救赵”是信陵君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件,所以作者把此事作为中心事件来写,写得极为详尽,也极为精彩。

侯生年老家贫,是一个地位卑下的“夷门监者”,在当时的社会中,这样的人是为世俗所不齿的。

然而,信陵君听说他是个贤者,就“往请,欲厚遗之”,侯生“修身洁行”不肯受。

信陵君就专为他“置酒大会宾客”,并亲自赶车去迎接他,还为他赶车到屠户中拜访朋友朱亥,而侯生见朱亥后,却“俾倪,故久立与客语”。

这时,“从骑皆窃骂侯生”,而“公子色终不变”。

到家后,信陵君又引侯生“遍赞宾客”,并且“为寿侯生前”,待侯生为上宾。

这一系列的行动,没有丝毫勉强。

侯生对信陵君多方试探,信陵君表现出来的只是“执辔愈恭”“颜色愈和”“色终不变”。

信陵君这种礼贤下士的真诚态度,深深感动了侯生,侯生终于把信陵君当成了知己,愿为他谋划,并为他献身。

作品对朱亥、毛公、薛公等都采用了略写的手法。

然而,就在三言五语的描写中,也显示了信陵君礼贤下士的谦逊作风。

作品不仅表现了信陵君的礼贤下士,而且还描写了信陵君急人之难、救人之危、爱民如子的仁爱思想。

信陵君的“仁”是贯穿全篇的。

当秦围邯郸,赵求救于魏,而魏王畏秦不救时,信陵君“计不独生而令赵亡”,决心“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当侯生为他策划“窃符救赵”,估计晋鄙老将军“往恐不听,必当杀之”时,信陵君难过地掉下了眼泪;矫杀晋鄙后,他下令:

“父子俱在军中,父归;兄弟俱在军中,兄归;独子无兄弟,归养。

”这些都充分表现了信陵君的仁爱。

司马迁的《史记》是忠实于历史真实的。

他的作品“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他对信陵君这个历史人物是十分敬佩的,他是满怀敬意为信陵君作传的。

但作者并没有把他笔下的人物神化,而是写成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情、有成功、也有失误的活生生的人物。

当矫杀晋鄙救赵后,赵王“以五城封公子”时,信陵君“意骄矜而有自功之色”。

这时有门客劝告他“物有不可忘,或有不可不忘,夫人有德于公子,公子不可忘也;公子有德于人,愿公子忘之也。

”于是他“立自责”“似若无所容者。

”当他留赵十年,“秦闻公子在赵,日夜出兵东伐魏”,魏王派人请他回国时,他下令门下:

“有敢为魏王使通者,死”。

为此事毛公、薛公二人去责备他,“语未及卒”,他“立变色”,“告车趣驾归救魏”。

这些描写,一方面表现了信陵君的一些弱点,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他从善如流、勇于改过的精神。

这些描写,无损于人物形象,相反,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了,而且也进一步深化了主题思想。

这篇作品的情节是十分生动而感人的,作者对材料的处理颇费匠心,结构很完整,又不平铺直叙,而是曲折回环,波浪起伏。

如宴请侯生一段,公子为侯生“置酒大会宾客”,当公侯将相已“坐定”后,公子却亲自赶车去迎接地位卑微的“夷门侯生”,情节顿生波折;侯生坐车赴宴途中,又要求“枉车骑过之”去看朱亥,又是一折;在见朱亥后又故意“久立、与其客语”,真有些使人等得心急。

再如“窃符救赵”一段中,邯郸被围,赵王求救于魏,魏王派晋鄙领兵救赵。

然而,秦王又告魏王说:

“诸侯有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

”于是魏王“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

”使文章再生波折。

公子力劝魏王救赵,“魏王畏秦,终不听公子”,公子无奈,决心“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这等于以卵击石,人们不能不为公子担心。

公子“行过夷门,见侯生”,“辞决而行”,侯生出人意料地只说:

“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

”情节发展到这里为之一顿。

公子“行数里,心不快”,以为“我岂有所失哉?

”于是“复引车还,问侯生”,文章又一波折,这一波折,引出了侯生为公子策划“窃符救赵”,并推荐朱亥同行。

人们预感到情节发展的前景:

为了救赵存魏,屡立战功、受人崇敬的老将军晋鄙不得不被杀,真是惊心动魄,不能不使人为之心动。

救赵后,《魏公子列传》的描写仍是曲折回环。

如公子留赵期间,魏国受敌,公子却不回国救魏。

这样的行为,不像公子素来的为人,情节发展到这里又生波折,使人对这个可崇敬的人物很失望。

然而,经人劝说后,公子“立变色”,“归救魏”,情节顺理成章发展了下去。

公子回国后,魏王“以上将军印授公子”,继而“公子率五国之兵破秦军于河外”。

公子战功赫赫,威震天下,抑制着秦兵不敢东出。

就在魏国政权巩固、国威大振之时,魏王却听信了秦国的反间计,“使人代公子将”。

情节又骤生波折,回应了开头“魏王畏公子之贤能,不敢任公子以国政”。

历史人物传记,虽然是以历史事件为主的实录,然而司马迁的历史人物传记却很重视、而且也很善于刻画人物。

本文中,作者就塑造出了几个活生生的人物形象。

信陵君是作者用力刻画的历史人物。

作品既写出了信陵君作为贵公子,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战国末期,为巩固本阶级的统治,以养士网罗人才的阶级共性;又写出了信陵君不同于其他贵公子的独特的个性──仁而下士、急人之危、从善如流、勇于改过。

作者在刻画这个人物时运用了多种手法。

除以人物自身的语言行动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外,在公子亲迎侯生一段里,还采用了明写侯生,暗写公子的烘云托月的手法。

此外,作者还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如公子率门客赴秦军、见侯生“辞决而行”,“复引车还”时的心理活动:

“我岂有所失哉?

”完全没有对侯生冷淡态度的责怪,而只有自责,这就深刻地表现了信陵君虚怀若谷、严于律己的可贵精神。

略写的方面,作者一般采用了概括性的介绍方法,如开头写的“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等,只是作了粗线条的点染,而没有作具体的描绘。

在这篇作品中,司马迁不仅满怀喜爱与敬佩之情塑造了信陵君这个人物形象,并以很高的热情描写了侯生、朱亥等人物。

在作者笔下,侯生也刻画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当他还不深知公子的为人时,故作倨傲,对公子进行了一系列的试探,“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这些似乎不近人情的举动,都表现了他过人的机智;当他深知公子的为人以后,就与公子真诚相待,为公子策划“窃符救赵”,表现了他出众的才智;公子临行,他推荐朱亥同行,以助公子成功,表现了他考虑问题的周全;最后,他“北乡自刭”,表现了他“士为知己者死”的思想,同时也表现了他对不得已而杀晋鄙的自责,“自刭以附魏国”的义士气质。

写朱亥着墨不多,但是一个豪爽、侠义、旷达的人物形象已突现在读者面前,使人读后难以忘怀。

就连没有正面出场的如姬,司马迁也通过旁人的叙述,从侧面为我们塑造出一个有胆有识、见义勇为的“绝代佳人”的艺术形象。

正如郭沫若在《虎符》的《写作缘起》中说的:

“司马迁替我们留传了一位值得赞美的女性──如姬。

凡是稍有历史常识的人,提到信陵君,没有不知道如姬的。

”如姬为了救赵存魏,也为了报信陵君的知遇之恩,冒死帮助信陵君盗出了兵符,完成了救赵也即自救的伟业。

但是,事后如姬的结局如何呢?

作品没有写。

这就给人留下了一个悬念,同时也给了读者想象与再创造的广阔天地。

正是这样,郭老在1942年通过丰富的想像,完成了如姬的艺术形象,创作了五幕历史话剧《虎符》。

作品除塑造了以上这些正面人物外,还以简练的笔触写了刚愎自用、忌贤妒能的魏王的形象。

有人论《史记》说:

“读一部《史记》,如直接当时人,亲睹其事,亲闻其语,使人乍喜乍愕、乍惧乍泣,不能自止,是子长叙事入神处。

”这话一点不假,《信陵君窃符救赵》就是这样,真可以说,通篇充满诗情画意,使人百读不厌。

(选自《课文分析集》,广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赏析三:

历代名家评《信陵君窃符救赵》

唐顺之

此传不袭《国策》,是太史公得意之文。

公子为人一段,一篇纲领,而“贤”、“多客”三字又此段之纲领。

二十年,公子却秦存赵;三十年公子破秦存魏,存赵正所以存魏,存赵后存魏,而燕韩齐楚相继而获俱存矣,此天下之大机也,故史公特笔大书安王某年某年,正见公子之系乎天下安危,非浅鲜也。

(《精选批点史记》卷三)

徐与乔

平原君,亦赵公子也,传首,则称平原君赵胜。

《信陵君传》,不称信陵君,而曰魏公子。

又云,魏昭王少子,而魏安王异母弟也。

既冠以魏,又叠言魏,若曰,无公子,是无魏也,此与传尾公子死,而秦遂攻魏,系以魏亡,首尾一线相引。

凡传中称公子一百四十七,无限唱叹,无限低徊。

曰魏王公子,又曰魏安王异母弟,止见公子以异母弟而一心魏王,一身存魏,魏王始也畏其贤能而不任,终也听秦间而废弃不用,可叹也。

(《经史辨体》史部《信陵君列传》)

李晚芳

战国四君,皆以好士称,惟信陵之好,出自中心,观其下交岩穴,深得孟氏不挟之者,盖其质本仁厚,性复聪慧。

聪慧则能知人用人,仁厚则待贤,自有一段慕不尽之真意,非勉强矫饰者可比,此贤士所以乐为用也。

余三君,孟尝但营私耳,平原徒豪举耳,黄歇愈不足道,类皆好士以自为,而信陵则好士以为国也。

好士为国,故其得士之效,亦动关乃国之奠定。

得侯生而救赵之功成,救赵即救魏也;得毛薛而救魏摈秦之功成,秦天下之仇,而魏则祖宗之国也。

以信陵之才,自足以存魏强魏,而所取之士,皆多奇谋卓见,足以赞其存魏强魏之功,故未任事,则天下畏其贤而多客,不敢窥魏,一任事,能使暴秦辄退走不迭,而天下诸侯皆亲魏,乃两以毁废,此天下之不祚魏也。

“竟病酒而卒。

”五字,太史公痛惜之声,泪溢笔下,即以魏亡缀诸传末,以其有系于魏之存亡也。

孟尝、平原、春申,皆以封邑系,独信陵以公子称,明其一心为魏,不失公子之亲,开端连缀三魏字,见魏止以信陵重耳。

篇中摹写其下交贫贱,一种虚衷折节,自在心性中流出。

太史公以秀逸之笔,曲曲传之,不特传其事,而并传其神。

迄今读之,犹觉数贤人倾心相得之神,尽心尽策之致,活现纸上,真化工笔也。

盖贤士在泥涂中,不知几经阅历,练成满腹知微知彰之学,本无求于人,非其人,即求之亦不吐也。

有抱璞终耳,惟遇当世之贤,中心好之,忘势而笃岩穴之交,隆礼而敦道德之好,于是不得不以知己许之,许以知己,则为之献谋,为之捐躯,亦不惜矣。

此修身洁行之侯生,不得不为信陵死,匿迹末业之毛薛,不得不为信陵用。

为之用者贤,则用之者之贤愈见,故不特当时诸侯重之,即隔代帝王亦重之。

高祖所以为之置守冢,而令民四时奉祠不绝也。

茅鹿门先生谓,信陵君是太史公胸中得意人,故本传亦太史公得意文,信哉!

(《读史管见》卷二《信陵君列传》)

汤谐

一篇是救赵抑秦两大截,起手将线路一一提清,已后一气贯注。

当时秦患已极,六国中公卿将相,惟信陵真能下士,从谏若流,故独能抑秦。

救赵正所以抑秦,而非其始能救赵,则后亦不能抑秦也。

文二千五百余字,而公子字凡一百四十余,见极尽慨慕之意。

其神理处处酣畅,精彩处处焕发,体势处处密栗,态昧处处郁,机致处处飞舞,节奏处处铿锵。

初读之爱其诸美毕兼,领取无尽;读之既久,更如江心皓月,一片空明。

我终不能测其文境之所至矣!

(《史记半解•信陵君列传》)

钱维城

信陵君发一介之使,而诸侯奔命,莫敢后者,仁义著于人心,而威信足以夺之也。

且信陵君岂遂能救民伐暴,效汤、武之所为哉?

徒不急于功利,有救灾恤患不忍人之心而已,威震天下,功业无与并。

夫秦虎狼之国,非仁义可治,以欺诈为政二十余矣,相如一匹夫耳,怀璧睨柱,廷叱之而不敢害,何者?

其气壮而辞直也,况率六国效死之众,仗大义而征之者哉?

故曰,事变异而成功大,秦之强,六国之利也。

孟子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

齐宣之时,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