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作文之校企合作开题报告.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550924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6.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合作作文之校企合作开题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合作作文之校企合作开题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合作作文之校企合作开题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合作作文之校企合作开题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合作作文之校企合作开题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合作作文之校企合作开题报告.docx

《合作作文之校企合作开题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合作作文之校企合作开题报告.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合作作文之校企合作开题报告.docx

合作作文之校企合作开题报告

校企合作开题报告

【篇一:

机械专业部《校企合作生产性实训规范实行》课题开题报告】

大邑县职业高级中学机械专业部

《校企合作生产性实训规范实行》

二〇一四年四月

大邑县职业高级中学机械专业部

《校企合作生产性实训规范实行》

开题报告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你们好!

2014年4月我校机械专业部承担了县级课题《校企合作生产性实训规范实行》。

为此,专门成立了课题组,课题组成立后,在学校领导大力支持和老师们的积极配合下,经过一个月的前期准备工作,确定了课题研究的方向、内容和主要的方法与手段。

今天我受课题组委托,向各位领导和老师们汇报我们对课题研究的探讨、设想以及前期所做的准备工作。

一、课题的提出:

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进一步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推进职业教育若干工作的意见》精神,我校从大邑本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认真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在现有的实践设施建设的基础上,从2007年重点投入机械加工专业的实训基地建设,到目前为止本专业有实训室4个。

分别为:

车工实训室、钳工实训室、焊工实训室、数控实训室,其中车工实训室与数控实训室位于学校二产实训基地,有普通车床30台,普通铣床7台,摇臂钻一台,带锯床一台,立钻一台,平面磨床与外圆磨床各一台,刨床1台,数控车床13台,数控铣床6台,加工中心1台。

钳工实训室与焊工实训室位于实训楼二楼,有钳工工位120个,焊机42台。

实训室的总面积有3千多平方米,能同时满足360名学生同时进行实训。

设备的引进,教师队伍的壮大,机械专业在教学的同时也积极的与企业进行沟通和交流。

因为只有通过和企业的合作,专业才能了解市场的动态,行业的发展,才能预知市场需求的人才类型。

只有走出去,不断地完善自己,才能立足于现在,发展于将来。

机械专业是四川省重点专业,校企结合进行得很不错。

但在实际教学,实训生产中却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在学生的管理、教学任务、生产任务的按时完成等方面让专业部颇感费神。

虽在积极寻求解决办法,但从实际效果看,并没有多大改关,且有时还感混乱不堪。

为了让生产实训与老师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从而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与社会有了零距离接触,为了保证实训的质量,实训任务按时完成,降低物耗、能耗,生产成本。

为了解决学生实训的不连续性与生产任务的限时性这一矛盾。

为了让学校教育管理能站在一定的高度上,对教学一线真正起到引领、指导作用,因而我们必须进行此问题的研究。

二、课题界定:

校企合作是根据教育部《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为指导,校企之间共同培养学生,共建实训基地,合作培养师资,联合开发教材,组织顶岗实习,共建产品设计中心、研发中心和工艺技术服务平台。

生产性实训是指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校企合作联合设计和系统组织实训教学的实践教学模式。

规范实行是建立基础实训、生产实训、顶岗实习三阶段任务、目标、考核评价以达到长久有效的运行机制。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国家自2002年下半年到2004年下半年连续两次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4]12号),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意见》(教职成[2005]1号),结合《成都市职业教育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等文件,已就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办学指导思想、办学机制、办学模式、工作重点、工作要求、管理体制、经费渠道、舆论环境都已经明确指示和要求。

结合我校积极推行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项目式教学和为了推行理论实践一体化、项目式教学的教学方法,建立起一套科学的评价考核体系与引进企业管理的“8s制度作为研究探索理念,开展具体研究和实施工作。

1、项目式学习具有研究性、综合性和创造性,在充分利用资源、自主发现和协同合作中,使学生在知识的活化形态中吸收和创新,在“学中做”“做中学”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中心”,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为了推行理论实践一体化、项目式教学的教学方法,必须建立起一套科学的评价考核体系,学生不完全以期末考试定成绩,而是按项目指标进行考核,更真实地考察教学质量和学习质量。

我们对每门项目课程均制定出相应的项目完成考核体系,按应知应会的项目要求进行分阶段考核评定,最后综合评定出学生的成绩,这样的成绩是真实客观的,可信的。

全面体现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水平从而真实反映教学的成败。

3、科学的完善的科学考核体系。

过去乃至当前的中职教育在学生质量的考核、检验上,一直是学校考核、企业考察两张皮,即学校按照自己规定的教学计划、大纲和选定的教材进行教学和考试,企业等用人单位录用时按企业的选人、用人标准进行面试,面试合格的录用。

这已经不适应当前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模式的要求了,必须改革。

四、研究目的:

1、各类调查资料、论文集。

2、生产性实训实行方案。

3、各学科可实施性任务书和实训报告成册。

4、规范实训基地学生实训按照企业“8s”进行管理。

5、培养专业部教师的科研能力。

五、研究主要内容:

1、学习研究国家制订的中等职业类机械专业职业技能训练教学大纲和要求与我校实际相结合的情况;

2、了解并掌握市场和行业对在未来五年中对学生职业技能的总体需求;

3、研究并制定出适合我校实际情况的机械类专业职业技能实训的制度与考核体系;

4、实践实训方案、评价体系行修订;

六、研究对象:

2013级机械1班、2013级数控1班、2013级数控2班

七、研究方法:

1、现场调查法

与相关企业紧密合作,对行业专家、从业人员、毕业生,对从事岗位,工种、从业人员所具的知识和技能加以调研,为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的改革提供第一手资料。

2、行动研究法

本课题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采用边实践边研究的方法,在调研的基础上确定项目,在教学中以项目为载体,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在这一研究的实施过程中,对项目的合理性、实施项目研究过程的合理性、与后续项目之间衔接的合理性、理论实践整合的合理性等诸多问题进行反思,发现问题加以调整,来优化研究过程。

3、实验研究法

实验研究是某个项目的选择班级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验,搜集与其有关的情况,并分析这个项目进行过程中的得失,提出处理问题的详细的方法。

4、文献研究、调查研究、实践总结、教学反思、集体研讨等方法进行。

这些研究方法基本要贯穿在整个课题研究过程中。

八、课题研究措施:

1、做好专业部教师动员工作。

2、开展教研活动、走访调查、参观访问等。

3、收集、整理省重申报中的科研资料供参考学习。

4、建立合理的评价标准和多样化评价方式。

九、课题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2014年04月——2014年05月)

调查当前本地机械行业对学生职业技能总体要求,认真写出调查分析报告,论证课题方案可行性;召开研讨会,拟定初步研究方案;课题组分工,提出改进意见;申请立项。

2、实施阶段(2014年05月——2014年09月)

开展课题实践研究,制定督导评估机制,制定校企合作生产性实训总体方案,严格按研究内容逐步开始实施。

分学科制定校企合作生产实训任务书和实训报告(包括考核评价机制即题库)。

3、总结阶段(2014年09月——2014年12月)

【篇二:

职业教育课题开题报告】

山东省教学研究课题

开题报告

课题编号

课题类别综合课题名称

课题负责人负责人所在单位

填表日期二○一○年五月

一、课题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的变革与经济的发展,教育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

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和中小学基础教育的教学改革全面展开,而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却相对滞后,无论在教育观念、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都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职业教育中的文化基础课程合理定位的问题尤为突出。

在中等职业学校中,“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加注重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训练,文化课的课时比例应当压缩;学生在文化课学习上已经是失败者,再不能用文化课去难为学生;在省、市一级取消主要文化基础课程统一考试后,谁来评价文化课程的教学质量;没有文化课程质量标准与考核要求,是否会出现新的取消文化课程的做法……。

实际上,对文化基础课程合理定位问题的不同看法一直伴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1997年教育部提出的中等职业教育文化课教学要求,和统一教材、统一课时、统一考核的做法,是应对社会反映和高职需求的,一方面,它保证了文化基础知识教学的质量,也稳定了教学秩序;另一方面,随着生源总体水平的下滑,片面追求水平测试通过率,使文化课教学走入了应试的歧途。

针对于上述情况的出现,2000年3月,国家教育部职成教司《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指出:

“加强文化基础教育、改革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是我国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对中等职业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当地实际,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指

导和教学质量的监督检查。

当前既要注意克服随意降低教学要求,忽视文化基础教育的倾向,又要防止盲目加大文化基础教育比重、削弱职业技能训练,片面追求对口升学的做法。

”2004年,在《教育部关于在职业学校逐步推行学分制的若干意见》中专门对文化课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思路:

“调整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目标,实施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学。

根据职业学校学习者的实际文化程度和劳动就业的实际需要,按照有利于学习者发展的原则,在满足专业教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各地和职业学校应对语文、数学、外语等文化基础课程实施不同的课程目标,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和学分。

积极开发面向不同专业的文化基础课程。

在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学组织中,要尊重学习者意愿,允许学习者根据学业进展情况对文化课程进行多次选择。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习者顺利完成所选定的课程目标。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机构应当加强对职业学校教学过程的科学管理,避免简单化地组织和安排文化基础课程的统一考试。

二、课题研究目的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明职业教育中文化基础课程定位不合理的原因。

2、针对文化基础课程定位不合理的原因,运用现代的教育理论与教育思想,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探讨适合职业教育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

3、运用现代教育理论,探索职业教育中文化基础课程合理的方法、途径、策略。

4、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探索提高中职学生学习文化基础课程兴趣的教学方法。

5、提高教师的教研能力和科研能力,使我校教科研工作再上新台阶。

三、课题研究意义

随着我国教育格局发生的根本性变化,高等教育和高中教育招生规模逐年扩大,人们的教育需求得到满足。

处于高等教育和高中教育“夹缝”位臵的中等职业教育的生源几乎全部来自初中生,而且绝大多数是升入高中无望才选择上中等职业学校学习的,他们普遍存在着文化基础知识水平偏低的问题,相当一部分学生数学、语文、理化、英语、政治等科目加起来都不足百分。

这些文化基础知识“先天不足”的学生普遍存在着到中等职业学校学习是为了“混张文凭”好找个工作的思想,他们对文化基础课由听不懂到听不进直到很反感,提起文化基础课就“头疼”。

因此,职业学校要摆正“专业课”与“文化课”之间的关系,准确定位文化基础课,加强文化基础课学科价值认识,切实改变文化基础课程目前的尴尬局面。

1、理论研究价值

学习外地成功职业教育理论、教育教学经验和多元智能论等理论,以及如何合理定位文化基础课程的方法,将这些先进经验和理论与本校教育实践相结合,通过教育案例提炼在职业教育中文化基础课程合理定位的相关理论。

2、实践研究意义

文化基础课程是学生基本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认识和理解社会的基础。

面对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职业学校学生,没有一定的文化基础知识和素养是很难在社会长期立足的。

在系统学习职业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将文化基础课程的合理定位理论运用于教育实践之中,利用有效的方法转变观念,通过文化基础课程的合理定位,使学生专业技能能得到稳步快速的发展、就业能力得到提升,力争达到让学校的每个学生都全面发展的理想教育目标,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通过案例研究,促进教师的专业得到迅速成长。

四、课题研究现状与趋势分析

随着我国高等院校的扩招,由原来中专、技校合并升格和成人高校改制而成的职业院校,以及其他各种类型的职业院校,发展十分迅猛。

但随之而产生的诸如办学体制、机制、模式、师资、教材、教法以及硬件设施条件、软件管理思想观念、理论政策导向等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在诸多问题中,基础课如何定位才能确保学生的基本素质合格的问题,已成为亟待研究与解决的根本性问题。

首先,针对职业院校学生现状的基本调查和分析,我们认为,职业教育面对的学生是一个学习不良现象大于90%以上的特殊异质群体。

形成这一异质群体的影响因素是非常复杂的,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应试教育。

根据多年来从事“两课”教学作业批改的积累统计:

仅标点符号不能准确使用者,初中入校生平均达9

4%,高中入校生平均达81%。

经过七至八周的反复矫正,可分别降到10%和23%。

能够准确审题答问、书写认真工整、文字通顺、层次条理分明、表述完

【篇三:

科研课题开题报告】

科研课题开题报告

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

开题报告

课题研究开题报告格式

目录

说明:

目录至少包含到二级目录

一、课题目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课题研究纲要

是一个研究构想的基本框架。

可采用整句式或整段式提纲形式,目的是让人清楚课题的基本框架。

四、课题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与途径

五、研究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重点难点)

要指明难点和前人尚没解决的问题。

六、预期的目标和结果(含阶段性成果)以及创新之处

七、课题研究内容任务分工

八、课题的经费筹措及管理

九、进度安排

十、参考文献

相关参考文献的目录

课题名称

《化工实训建设与企业生产衔接的模式探讨》

课题立项号

fz2013gh197

课题承担人

张星春

所在单位

福州工业学校

2013年9月

开题活动简况

2013年09月25日接到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申请立项审批书后,2013年09月26日,张星春老师组织《化工实训建设与企业生产衔接的模式探讨》课题组全体成员就本课题做开题报告,首先介绍了课题的思路,构建课题的框架和课题的研究方案,指出本课题研究具有重要性、针对性和创新性。

接下来全体课题组成员对本课题进行了讨论,探讨课题研究具体方案、课题实施计划、工作组织分工、课题进度规划、申请课题经费、课题研究预期目标和成果、设置课题研究的具体框架和内容。

在学校有关部门和校领导的支持下,课题调研和课题经费得到保障,使课题研究和课题开发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

本课题的主要思路是拓展和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研究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教学模式;研究职业教育培养模式与市场人才需求衔接机制。

清晰地界定本课题的核心概念,聚焦实训建设与企业生产衔接模式,以及职业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专业培养目标。

指出了本课题的预期三大亮点:

1、工学与校企合作的统一,2、职教理念与校企实践的整合3、实训建设与企业生产、培训的结合。

与会课题组成员表示明确了方向,达成了共识;课题组成员将进一步研讨,优化课题方案。

开题报告要点

一、研究意义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实训建设与企业生产衔接是国家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和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渠道,只有认真研究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教学模式;研究职业教育培养模式与市场人才需求衔接机制,探讨适合我国职业教育培养目标,适合企业生产人才需求;职业教育更好地为国家新时期的技术创新和行业转型服务。

因此,《化工实训建设与企业生产衔接的模式探讨》旨在加强校企联系、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实训建设与企业生产衔接,增强学校与企业的凝聚力,并让“职教理念与校企实践、职校实训建设与企业生产培训”的办学理念、办学思想形成共识,让职业教育适应国家发展需求,让职业教育为企业、为社会进步服务,让企业、社会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建设服务。

二、研究方案

(一)研究目标

1、理论研究和理念探究:

深化拓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实训建设与企业生产衔接”办学理念的内涵和外延。

2、实证研究和实践探索:

构建实施体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实训建设与企业生产衔接”办学理念的职业教育机制和发展机制,实现职教、企业、学生(职业人)三方之间的积极互动,共同实现和谐发展。

3、氛围营造和文化构建:

建设具有职教特色、能够引领职业发展的学校文化,使学校成为学生(职业人)健康成长的乐园;建设具有职业特色、能够引领行业发展的企业文化,使企业(职场)成为职工(职业人)健康成长的家园;构建和谐共进的素质发展教育目标。

(二)研究内容

学校文化,不仅包括各种静态的、具有一定逻辑结构的文化系统,更包括体现学生主动状态的活动方式,还包括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教师与领导的工作方式。

因此,本着“阳光学校”的核心追求,我们更着眼于“人”的发展,而不仅仅着眼于“事”的成功。

学校文化的建设将落实在如下三个方面。

(1)“快乐学习、阳光成长”的学生文化。

通过阳光人生行动研究项目,以班级文化建设、年级组教育活动的优化、学生社团文化建设为载体,将“阳光人生行动研究”落实到更深层次,以系列的主题活动等为载体,以优良的教育资源帮助学生文化发展,让学生以积极主动的状态提升精神生命质量。

学生成长为“人格健全、学力厚实、素养全面”的“阳光少年”。

他们具有充足的自信心和发展动力,并在充满兴趣的学习和交往活动中,形成主动学习的方法和能力,充满智慧、充满活力地实现全面和谐的发展。

从而形成乐观向上的学生文化,达到“班班有文化”。

(2)“博学笃行、幸福成长”的教师文化。

以“阳光教师自主发展行动研究”为主线,通过目标引领、价值凝聚、分层定位、分段实施、机制促进、自主发展的研究策略,在课程、教学、德育等领域实现教师专业发展,在专业发展中创造并享受教育事业的成功感和幸福感。

教师发展为“人格高尚、严谨笃学、追求卓越”的“阳光教师”。

逐步体会到教育事业的美丽和学校文化的魅力,在积极主动的教育工作中创造并享受着专业尊严和人生幸福,在创建“阳光学校”的过程中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其核心是职业归属。

高尚的人生追求,共同的价值取向,得以形成良好的教学风气,在教育活动中体现“阳光育人”的要求,培养“阳光少年”。

从而形成积极进取的教师文化,达到课堂“课课有文化”,教师“人人有文化”。

(3)“合”与“和”领导文化。

以协作实施项目工作运行方式来策划和执行各级层面的教育教学活动为主线。

要求从校级领导、中层干部到年级部、教研组的负责人,逐步转变管理职能和领导方式,在相对群体中起示范引领作用,从管“事”到导“人”,引领教师自主发展,同时也实现自身的自主发展。

体现“阳光育人理念的领导文化的民主性,在公平、公正、公开人文的管理氛围中,充分调动校内成员的积极性,形成强烈的成员归属感和有特色的领导文化。

学校以“尊重、理解、宽容、协作、共存”作为价值基石,并不断渗透到管理工作中;深刻理解“阳光育人、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主动研究学校发展中的问题,在学校发展的整体格局中全面策划各领域、各层次的工作,并及时有效地完成各项任务。

通过研究打造具有高效能的策划能力和执行能力的管理团队,逐步形成一支向心力、凝聚力强的领导队伍。

从而形成“合”(合作、合力、合一)与“和”

(和平、和善、和谐)领导文化,实现“处处有文化”。

基于以上的认识,生成“阳光学校”的内涵,主要体现为师生发展状态和发展机制两个方面。

首先,学生和教师形成主动追求、积极进取的发展状态。

这既包括内在的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也包括外显的善于学习和工作的行为表现。

其次,学校形成民主关爱、相互合作的发展机制。

它以让学生自主发展的育人机制作为核心,在教学活动、德育活动和教师专业发展活动等方面形成特色,以此实现学生和教师的和谐发展。

以上述三方面的研究作为切入口,使学生和教师拥有阳光的心态。

以自信开朗、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主动追求和实现和谐发展的学校。

让“阳光育人”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行为落实在每一个教师和学生上。

首先树立“阳光育人”理念下的师生价值取向。

不仅关注教与学价值、观念和实践的改变,而且重视师生情感和互动的重要性。

其次注重提升师生的素养。

良好的素养能凝聚成积极向上的风气,形成一种优秀的文化组织环境,同时通过师生的习得与实践,提升自身主体的精神境界。

第三建立协作、共存的师师、师生、生生合作文化。

开诚布公的探讨教与学的体会、观点和看法,打破孤立主义的藩篱。

师生个体也不断积极学习、改革和创新。

最终营造师生守望相助的精神家园。

精神家园应具有五大支柱:

优雅的自然环境(环保:

关注、保持);专业的领导范式(领导:

专业、精细);浓厚的学术风气(治学:

思考、勤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人:

克制、宽容),和谐的工作氛围(处事:

无私、公平)。

(三)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

基于“学校文化建设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不同认识,学校通过问卷、访谈、统计、实验、观察等方式,结合学校实例,将隐性的观点逐步显性化,从而更好的落实“阳光育人,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

2、行动研究:

以学校“阳光育人,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通过计划、行动、考察、反思的行动步骤,以“学生文化、教师文化和领导文化”的实践研究为基本策略,体现其科学性、社会实践的改进功能及批判性。

3、案例研究:

将学校文化所生成的经典智慧与各种经验范式,通过学生、教师和领导三个层面的团队引领,以教育教学中鲜活的个案为载体,加之文化传承与理念创新的“阳光育人”策略,从而更好的省思以往的研究绩效,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范式,体现其应用价值。

(四)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

课题认知阶段(2008.09—2008.11)

此阶段目标:

初步了解体现“阳光育人”的学校文化基础和特征,达成建构“阳光育人”学校文化的共识。

此阶段的工作重点:

1)立项申报课题,得到课题组审批。

2)编制课题实验研究方案。

3)分工研究专题。

4)组织课题培训。

5)邀请专家讲座

第二阶段:

课题践行阶段(2008.11-2010.11)

此阶段目标:

行动探索体现“阳光育人”理念下的学校文化,并逐步推进学生文化、教师文化、领导文化三个项目,从而建构阳光学校文化。

此阶段的工作重点:

1)细化实施实验措施,通过多项工作布置,深入调查、收集有关实验资料,使课题进入实质性运转阶段;2)对研究过程中发现的消极因素如何转化的策略进行研究,不足之处进行补充;3)进行中期论证,写出阶段性实验报告或论文。

第三阶段:

课题总结与推广阶段(2010.11—2011.09)

此阶段目标:

形成体现“阳光育人”学校文化特征,完成阳光学校的指标体系,撰写结题报告。

此阶段的工作重点:

1)课题组成员在整理研究课题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后测,分析处理实验数据;2)在基本完成各项试验工作的基础上,找出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办法,进行全面总结,使研究课题更加条理化、系统化、科学化和理论化;3)撰写结题报告。

三、创新价值

(一)、对“阳光学校”概念的认识。

尝试着改变“学校”的传统涵义。

它不仅仅是教学组织形式和实施各种教育活动的组织单位,它更是师生的精神家园;它不仅发挥服务于教学和德育的工具价值,更发挥着直接产生教育作用的本体价值。

它还体现了我们对“阳光”内涵的深层理解,即:

学校应该是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充分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