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考点.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548891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9.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考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考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考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考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考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考点.docx

《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考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考点.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考点.docx

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考点

2021年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考点

自己整理的2021年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考点相关文档,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第一条】2021年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考点

[内容介绍]

本章考察考生对基础知识和教育原理的掌握情况,要求考生具备教育基础理论、义务教育、教育目标、教育研究基本方法等基础知识。

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和理论来分析和解决中学教育教学和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问题。

本章内容主要以单项选择题、分析题和材料分析题的形式考查。

考生应重点了解教育的含义和要素、教育目的理论,并牢记国内外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和主要教育思想。

第一部分是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高频测试站点总结】

1.教育的意义;2.教育的属性;3.教育的起源和发展。

[高频测试现场速记]

一、教育的意义

(一)教育一词的由来

“教育”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

(二)教育理念

教育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

广义来说,一切增强人的知识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的活动,都可以称为教育。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是指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健康施加影响,促使其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向所期望的方向转变的活动。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

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是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第三,教育的属性

教育的基本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二)教育的社会属性

1.教育是永恒的

2.教育是历史性的

3.教育相对独立

第四,教育的起源和发展

教育的起源

1.神话的起源

2.生物起源理论

生物起源理论的代表有19世纪法国的利特尔诺埃尔、美国的桑代克和英国的培希能。

根据生物起源理论,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各种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

3.心理起源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门罗是心理起源理论的代表,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4.劳动的起源

劳动起源理论的代表主要是前苏联的米丁斯基和凯洛夫,他们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是社会生产需要和人在劳动过程中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二)教育的发展

1.原始社会的教育

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阶级性,教育活动是在生产生活中进行的。

2.古代社会的教育

古代社会的教育包括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两个时期。

(1)奴隶社会教育

中国

夏、商、西周:

教育内容为“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西方古希腊教育

斯巴达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强壮的战士。

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跑、跳、摔、掷铁饼、投标枪”,称为“五项”。

雅典的学习主要包括阅读、写作、数学、音乐、文学、政治、哲学等等。

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是雅典教育的显著特征。

(2)封建社会的教育

中国

《四书》,《五经》,特别是《四书》:

《大学》,《论语》,《中庸》,《孟子》作为基础教材和科举考试的基础。

西方

在西方封建社会,教育分为教会学校和骑士学校两种。

(3)古代学校教育的特点

(1)古代学校教育脱离了生产劳动,是非生产性的。

适应古代经济政治发展的古代学校教育,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也是分等级的。

古代学校教育适应了时代的发展

3.20世纪后的教育

20世纪后教育的新特点

第一,终身教育。

第二,普及教育。

第三,教育民主化。

第四,教育多元化。

第五,教育技术现代化。

【第二条】2021年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考点

【高频测试站点总结】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2.教育学发展中的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

《学记》,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昆体连,夸美纽斯,卢梭,康德,裴斯泰洛齐,洛克,赫尔巴特,杜威,陶行知。

[高频测试现场速记]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和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和揭示教育规律的社会科学。

教育是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阐明教育的基本知识和理论,揭示教育的基本规律,为教育理论家和实践者提供理论支持,为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服务。

二,教育学的发展

(a)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1.中国教育思想的萌芽

(1)《学记》

《学记》是中国古代和世界上最早的教育教学专著。

认为:

“化人为俗,必学”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

(2)“建国富民,教学为先”阐述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启发式教学用“道领,强而抑,开而达”来解释。

“学不够”要求教学要循序渐进地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2)孔子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集中在《论语》这本书里。

2.早期西方教育思想

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以他的口才和与年轻智者的对答,也被称为“助产术”。

(2)柏拉图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中。

柏拉图是最早的“游戏中学习”的倡导者。

(3)亚里士多德

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首先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

(4)昆蒂连

古代西方国家最早的教育理论著作是古罗马的《雄辩术原理》(又名《论演说家教育》)和昆蒂连。

(二)教育学的创立阶段

17世纪以后,教育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逐渐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建国阶段的代表人物和教育思想主要有:

1.夸美纽斯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被誉为“教育学之父”。

夸美纽斯于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形成。

他的主要观点可以归纳如下:

第一,关于教学原则:

他提出教育应遵循人的自然发展原则;

第二,关于教学体系:

他首先提出并系统地论述了课堂教学体系以及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第三,关于教学思想:

他提出开展“泛智教育”,向普通人传授广泛的自然知识。

2.卢梭

卢梭的代表作是《爱弥儿》。

卢梭倡导自然教育和儿童本位的教育观。

3.康德

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从康德开始。

4.裴斯泰洛齐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教育代表作:

《林哈德和葛笃德》。

他的主要观点可以概括如下:

第一,倡导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二是首次提出“教育心理学”的理念;

第三,提倡情感教育和爱情教育;

第四,西方教育是第一个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5.洛克

英国哲学家洛克的主要观点可以概括如下:

第一,提出“白板理论”。

第二,提倡君子教育。

6.赫尔巴特

1806年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的出版,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确立。

赫尔巴特被认为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

他的主要观点可以归纳如下:

第一,他把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其次,他强调教师的作用和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的三中心理论:

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和课堂中心;

第三,提出“四阶段教学”理论;

第四,他提出了教育教学原则。

7.杜威

美国教育家杜威和他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是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著作。

作为现代教育的代言人,他的主要观点可以概括如下:

一、新三中心理论:

“儿童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体验中心”;

二、“教育是生活”、“教育是成长”、“教育是经验的转化”;

第三,提倡“做中学”;

第四,学校就是社会;

第五,提出五步教学法。

8.陶行知

陶行知被毛泽东称为“人民教育家”。

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个命题。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

(三)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1.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

(1)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总结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前苏联教育的正反经验,论述了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对建国初期的教育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马卡连科写了《教育诗》和《论共产主义教育》。

他对流浪儿童和罪犯的改造做出了突出贡献,其核心是集体主义教育思想。

中国的用李的化名写了《新教育大纲》,这是中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教育学著作。

2.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

(1)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写了《教学与发展》,其理论核心是“以教学效果使学生达到最理想的发展水平”,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个教学原则,即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得到全面发展。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撰写《教学过程》,提出结构主义教学理论;提倡发现教学法。

(3)因为《范例教学原理》,瓦根舍创立了范式教学理论。

(4)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夫雷什中学》等著作中系统论述了其全面和谐的教育思想。

他的作品被称为“生活教育学”。

(5)Bloom写了《教育目标分类学》,提出了掌握学习理论。

【第三条】2021年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考点

【高频测试站点总结】

1.教育的功能;2.教育与人口的关系;3.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4.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5.教育与精神文化的关系。

[高频测试现场速记]

第一,教育的功能

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制度对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a)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功能

(二)正功能和负功能

(三)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第二,教育与人口的关系

(a)人口对教育的制约和影响

1.人口影响教育的规模、结构和质量

2.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

3.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结构

4.人口流动挑战教育

(二)教育在人口再生产中的作用

1.教育是人口结构合理化的手段之一

2.教育提高人口素质和国民素质

第三,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

(a)生产力对教育有限制作用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着教育目的的确定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和教学内容的选择

3.生产力水平决定了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4.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学校结构

5.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2.科学知识的教育再生产

四、关系

(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1.政治和经济制度决定了教育目的的性质

2.政治和经济制度决定了教育的领导权

3.政治和经济制度决定了受教育权

4.政治和经济制度影响一些教育内容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1.教育和培养合格的公民和各种政治人才。

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和经济体系的舆论力量。

教育可以改变政治经济体制的发展方向。

【回答要点】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本课题考察教育与政治经济体制的关系。

首先,政治经济体制对教育有制约作用,决定了教育目的的性质、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的权利和一些教育内容。

其次,教育对政治经济体制有影响,但不能改变政治经济体制的发展方向。

五、教育与精神文化的关系

(a)教育和文化是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

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第二,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第三,文化影响教学方法的使用。

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播和保存文化的功能。

第二,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功能。

第三,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功能。

(二)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特殊性

1.文化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力量

2.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三)学校文化

1.学校文化的概念

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或部分成员获得并分享的思想和行为。

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中所有群体的观念和行为,其中观念尤其是价值观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可以细分为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组织制度文化、学校精神文化等。

学校精神文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