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北洋军阀统治的继续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开始.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547811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6.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 北洋军阀统治的继续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开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第一章 北洋军阀统治的继续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开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第一章 北洋军阀统治的继续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开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第一章 北洋军阀统治的继续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开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第一章 北洋军阀统治的继续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开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章 北洋军阀统治的继续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开始.docx

《第一章 北洋军阀统治的继续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开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 北洋军阀统治的继续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开始.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章 北洋军阀统治的继续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开始.docx

第一章北洋军阀统治的继续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开始

第一章北洋军阀统治的继续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开始

第一节五四前夜的中国

一、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政治背景)

①军阀割据称雄,诸侯林立,而北洋军阀把持着中央政权。

②人民是灾难深重,毫无民主权力。

③严重的民族危机。

《二十一条》的内容主要有五大方面:

①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山东省不得让与或租借他国。

②承认日本人有在南满和内蒙古东部居住、往来、经营工商业及开矿等项特权。

旅顺、大连的租借期限并南满、安奉两铁路管理期限,均延展至99年为限。

③汉冶萍公司改为中日合办,附近矿山不准公司以外的人开采。

④所有中国沿海港湾、岛屿概不租借或让给他国。

⑤中国政府聘用日本人为政治、军事、财政等顾问。

中日合办警政和兵工厂。

武昌至南昌、南昌至杭州、南昌至潮州之间各铁路建筑权让与日本。

日本在福建省有开矿、建筑海港和船厂及筑路的优先权等等。

二十一条要求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袁世凯不敢立即表示接受。

后经谈判,日本撤回第五方面的要求,袁世凯答应了其他全部要求。

补充:

关于中国近代军阀产生的原因

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近代军阀产生的经济基础。

②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裂统治政策——近代军阀产生和发展的外部条件。

③武力基础和兵员基础——近代以前,中央政府是靠削弱地方武力,以维系统治。

④传统的文化心理因素的影响。

⑤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近代军阀产生的加速器。

⑥中国土地广阔、交通落后,各地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为军阀割据提供了自然条件。

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经济背景和阶级背景)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阶段

①19世纪六七十年代,洋务派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标志着民族资本主义诞生。

②1895年至辛亥革命前,是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时期。

③20世纪初期,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时期。

④30-40年代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资本主义发展。

⑤建国初期,即过渡——改造时期的资本主义(消灭)。

2、20世纪初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

①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洋军阀政府较为宽松的经济政策,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政治环境。

②辛亥革命后,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此起彼伏,使得“实业救国”思想和抵制洋货运动有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基础。

③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美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3、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

①近代民族工业在数量上迅速增长:

②在发展地域上,民族资本主义已向全国广大地区域发展,并向西北、西南地区延伸。

③开始摆脱托庇于外国侵略者和封建势力的依附地位,逐步变为华商自主经营的独立经济成分。

④从行业上看,各行业普遍增长和大批新行业不断涌现,逐渐改变着中国社会的经济关系,开始起着推动社会前进的作用。

4、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作用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政治后果,主要是为新的政治力量的增长(表现为民族资产阶级自身力量和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商会会员数和工人数的增多)和革命运动的发展提供了社会基础。

5、中国工人阶级的发展壮大

①壮大概况与作用。

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工人阶级迅速发展壮大,其中产业工人人数在1913年只有60万,到1919年已达200万。

这种发展不仅带来中国阶级关系的重大变化,而且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阶级基础。

②特点。

中国工人阶级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由于其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所决定,它就有着自己的特点。

其特点分为共性、个性(优点)和局限性三个方面。

无产阶级的共性即全世界无产阶级都具有的性质,即同最先进的经济形式(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富于组织性、纪律性,没有私人占有的生产资料。

中国无产阶级的个性即特点:

有三点:

第一,深受三座大山的三重压迫,因此,他们在斗争中最坚决、最彻底;第二,中国无产阶级地域集中,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少数城市和一些大企业中,高度集中,便于团结战斗;第三,中国无产阶级主要来源于破产的农民,他们同农民具有天然的联系,便于结成工农联盟。

中国无产阶级的弱点(局限性):

人数少(与农民相比)、年龄较轻(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阶级相比)、文化水平低、容易受到农民意识和封建思想的影响。

另外,中国无产阶级没有得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共产主义学说创始人的亲自指导,缺乏理论修养,因而在革命斗争中,对左右倾机会主义缺乏敏锐的观察力,容易受到它们的干扰。

这些弱点对中国工人阶级来说,虽是次要方面,但它也不可避免地要给中国工人阶级的斗争带来不利的影响。

③对工人阶级先进性的现实思考。

中国工人阶级是中国最革命最先进的阶级(教材P10)依据是:

与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代表了社会的先进生产力及其发展要求,与其他阶级相比更富有彻底的革命精神和高度的组织纪律性。

我理解主要是政治上。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对工人阶级及其先进性提出了越来越多的疑问。

如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工人阶级从无产者也变成了有产者,如何称呼工人阶级?

现在我们的中心工作是经济建设而不是阶级斗争,再提出工人阶级的先进性有没有必要和现实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工人阶级已经失去了对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中产阶级才是社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允行“六种人”中的优秀分子入党,特别是允许私营企业主中的优秀人员入党,是不是对工人阶级主人翁地位的否定?

对此同学们可以作一些考察。

三、新文化运动兴起(思想背景)

1、中国新的知识分子阶层的出现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和近代知识的传播,中国新的知识分子阶层出现了。

其来源有两部分:

1留学生。

②中国国内各类学校培养出来的知识分子。

2、《新青年》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3、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A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迷信,对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旧礼教、旧道德发动了猛烈的攻击。

(注意民主和科学的含义)

B进行文学革命,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C对妇女问题、家庭问题、婚恋问题等进行了热烈讨论,并广泛宣传了男女平等和个性解放的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思想。

4、新文化运动的作用

思想启蒙作用:

民主主义觉悟——科学思想的传播——对青年知识分子的影响——为中国接受十月革命的影响、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传播准备了条件;为五四运动做思想准备。

评析:

五四前夜的新文化运动,从其主要内容来看,仍然属于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性质,它是对几千年来的封建专制统治的批判和否定,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程度最深的一次思想启蒙和思想解放运动,对中国近代自由民主思想的发展,具有开天辟地的作用。

但是,新文化运动也有它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

所使用的武器是资产阶级的人权自由平等的学说;运动主要局限于知识分子阶层,没有发动工农群众;它对传统文化也基本是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

四、十月革命的影响(外部影响)

1、形成了“俄国式革命的概念”——表现为,一是对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向往(第二天变宣布放弃沙俄在华一切特权)。

2、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3、认识到工农劳动群众的伟大力量4、认识到中国的问题必须由人民自己起来“直接解决”正是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在中国社会内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变动的基础上,爆发划时代的五四爱国运动。

第二节五四运动

一、关于“五四运动”概念

第一种意见认为:

五四运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政治角度考察,五四运动是指1919年5月4日天安门游行至6月28日北京政府拒签和约。

这段时间叫五四爱国运动(教材第29页就是如此说法)。

从文化的角度考察,五四运动是指五四新文化运动,它包括文学革命运动和思想启蒙运动。

时间从1915年《新青年》创刊到1919年反帝反封斗争取得重大胜利。

第二种意见认为:

五四运动是指从1915年新青年创刊至1921年中共成立。

持这种观点的人,把五四前后的历史分为三个阶段:

五四新文化运动——五四爱国运动——五四时期。

二、五四运动的具体过程

三、关于五四运动的导火线和拒签和约问题

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四、五四运动的意义

第一点突出的是民族精神,反帝爱国精神,不惧军阀当局的高压政策;

第二点突出的是思想启蒙意义,是指五四新文化运动。

将几千年来奉若至高无上的封建专制思想和封建礼教、儒家思想,统统踩在地下,蔑视一切封建传统和封建礼教,敢于冲破一切封建罗网,为人民的自由和民主而英勇奋斗,不惜牺牲一切乃至生命;

第三点突出的是对中国工人阶级的影响,其中“独立”的含义:

所谓“独立”是指无产阶级不再根据资产阶级提出的口号进行斗争,而是提出了本阶级独立的政治纲领;无产阶级独立地登上了历史舞台,成为社会的主要力量和领导阶级;

第四点,突出中国革命性质的转变。

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①从世界革命看,它发生在十月革命之后,目标发生变化,即从资产阶级共和国转到建立人民民主共和国;②领导力量是无产阶级;③指导思想开始从西方民主思想转变为马列主义)。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最初传入与介绍(19世纪末至1917年前)

1、最早向中国传入和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是外国传教士2、中国人中最早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是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1917-1921年)

1、传播过程

第一阶段,为初步传播阶段。

中国第一个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人是李大钊。

第二阶段,从五四运动到1921年中共成立,为广泛传播阶段。

五四以后,新文化运动以前所宣传的民主与科学发生了重大转变:

由宣传民主转变为重点宣传革命;由宣传科学转变为重点宣传马克思主义,这也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理论条件。

2、传播的特点(相对于其它国家的传播而言)

①时间比较晚。

②传播者不同。

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

③实用性强。

④传播过程中存在某些原理的失真和变形的情况。

⑤在传播过程中斗争激烈。

4、传播的历史作用

主要是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四节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一中共成立的历史条件

第一,从历史发展的大势来看,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历史的必然。

第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第三,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中,中国共产主义知识分子充当了重要的桥梁和媒介作用。

第四,共产国际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中共一大的召开

3、一大的主要议题(注意其核心:

体现了党的共产主义性质)

1、关于党的纲领和奋斗目标:

一大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性质是无产阶级政党。

任务是领导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产阶级国家机器,消灭私有制,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党纲规定:

①由无产阶级军队消灭资产阶级,消灭资产阶级国家,消灭阶级。

②没收一切生产资料归社会所有。

③联合第三国际。

4、一大的历史意义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件,它是中国革命的转折点,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保证,是中国人们觉悟和进步的保证,是中国人们获得解放的保证。

四中共二大的召开,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中共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就说在保持中共一大制定的党的最高纲领即消灭资产阶级消灭剥削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目标的前提下,提出了党在当时的纲领和目标,这就为党在当时的斗争行动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这也是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情况的初步结合,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示范意义。

第五节军阀混战和政治争斗,中国革命的新局

一、帝国主义侵华的新形势——协同侵略

1、背景:

一战期间,日本利用欧美列强忙于战争的机会,大力向中国和太平洋地区扩张势力,造成独占中国的状态。

为此,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主要是通地组建新四国银行团和召开华盛顿会议,来打破日本独占中国的局面。

2、组建新四银行团(1920年10月)

3.华盛顿会议

①原因和时间:

为了压制和削弱日本,控制中国,美国又提议召开华盛顿会议,来讨论限制军备,以维持太平洋和远东地区安全问题。

对于美国这一招,日本就招架不住。

1921年11月12日至1922年2月6日,华盛顿会议召开,有九个国家参加(美英日法意中荷葡比)。

这次会议实质是巴黎和会的继续。

②内容:

各帝国主义为了各自利益,在会上展开激烈争吵,经过讨价还价,先后鉴订了:

A《四国公约》[英、美、日、法]:

规定互相尊重在太平洋上岛屿地的权益,废除1902年的英日同盟。

(教材P51)

B《五国海军协定》[英、美、日、法、意]:

规定五国主力舰吨位比例为5:

5:

5:

3:

1.75。

(教材P51)

C《中日解决山东悬案条约》:

日本在胶州德国旧租借交通中国,由中国全部开为商埠,允许外人在该区域内自由居住、经营工商业及其它职业;日军撤出山东;中国以五千三百四十万金马克赎回胶济铁路。

同时日本同间意放弃“二十一条”中的某些条款(教材P52)。

D《九国公约》:

“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下之完整”;“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

对中国代表团提出的取消治外法权、撤退外国军警、恢复关税自主权、取消势力范围等,一概未列入公约。

(教材P52)

③结果极影响:

A美国迫使英日拆散同盟,同时取得与英国相等的主力舰吨;B打破了日本独占中国的局面,迫使日本承认其海军居于二流地位。

C对中国来说,山东主权并未完全收回,中国又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即“协同侵略”。

这是一战后中国形势的重大变化。

此后一段时间,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和对外关系同这种形势是分不开的。

二、军阀混战与北京政府权力的更迭

1、直皖战争(名词解释,教材P53-54)

2、直奉战争(共有两次,)

第一次发生于1922年(教材P55)第二次发生于1924年。

三、民族经济发展的迟滞

1、原因:

一是帝国主义重新加紧侵略;二是军阀混战(如赋税不断增加,附加税超过正税数倍

2、表现:

一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迟滞;二是农村经济凋敝(教材P57-58)

四、资产阶级各种改良主张(教材P59-60)

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与国内的政治、经济危机,一些不满现状而又不赞成以暴力革命手段改造现实社会的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的改良派,企图通过改良来谋求中国的出路,消弭兵患,造成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条件。

于是改良思潮一时广为传播。

当时提出的主要政治主张有好人政府、省自治和联省自治、制宪救国、废都裁兵等。

 1、 好人政府。

1922年5月蔡元培、胡适、梁漱溟、王宠惠等16人在《努力周刊》上发表《我们的政治主张》,提出将好人政府作为中国政治改革的最低要求。

中国致乱的原因之一:

就是“好人自命清高”,不与恶势力进行斗争。

2、省自治和联省自治

鼓吹联省自治的有两种人,一是军阀政客;一是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改良派(章太炎、胡适等)。

前者借此对付武力统一,巩固自己的地盘;后者借此来实现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

中国致乱的原因:

主张省自治和联省自治的人认为(一大两无):

军阀权力太大,中央政府无力制裁军阀,民众无权,地方无权。

3、制宪救国。

从清末以来,制宪问题经常被提出来的问题。

1922年前后两三年中制宪活动是一个高潮。

中国致乱的原因:

军阀掌权,人民无权,政治混乱,其原因在于中国没有一部根本大法——宪法。

办法:

通过制定一部民主宪法,达到救国治国的目的。

有了宪法,就能绝乱源,定国基,国家即可强盛起来。

4、废都裁兵。

“废督裁兵”是民国初年一种流行的政治口号,允其在1920年代初,随着国内政争及各派系军事对抗的加剧,废督裁兵运动异常热烈。

中国致乱的原因:

军阀拥兵自重,连年混战,成为国家极大祸患。

办法:

由人民和政府,还可请外国人帮助,组织裁兵机关,实行和监督军阀裁兵,裁下来的兵,去从事农、工矿业生产。

这样不但除去了永远的祸根,国与民还可以从中得到莫大好处。

七、孙中山的奋斗与国共合作的酝酿(线索)

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但革命被袁世凯夺走,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继续进行斗争。

其基本线索如下:

11913年7月,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讨伐袁氏,结果失败。

②1914年7月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坚持反袁斗争。

③1917年-1918年领导护法运动。

④1919年10月改组中华革命党为中国国民党。

⑤1920年11月孙在广州开始第二次护法运动。

⑥共产国际、苏俄和中共对孙中山的帮助(教材P74-76)

第二章国民革命北洋军阀的末路

第一节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

1、中共统一战线政策的形成过程

①党的一大对其它政党采取“独立、攻击、排他的态度”——不与其它党派建立任何关系。

②党的二大通过《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决议》,开始提出同国民党及其他社会团体建立“民主的联合战线”的主张——坚持党外合作。

来历:

A:

列宁和共产国际的影响。

B:

马林方式——以个人名义加国民党。

C:

达林的方式——整个组织加入国民党。

③杭州西湖会议——由党外合作到党内合作的转变④中共三大——国共合作方针的正式确定

但中共三大也存在不足之处:

A:

对国民党的力量估计偏高,把它当作国民革命的领导力量

B:

没有重视农民问题,特别是土地问题及工农联盟问题,没有具体指导和政策。

C:

三大虽然克服了以张国焘为代表的关门主义左倾错误,但忽视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以致对后来的革命造成危害。

2、孙中山联俄联共政策的确立

苏俄这时积极与孙中山联系,主要有下列几点原因。

根据列宁关于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的理论,帮助中国的进步资产阶级实现民族民主革命,打到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建立人民民主国家。

为中共寻找一个革命的助手和合作的对象;

同英美日等帝国主义争夺中国,打破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独占和对苏俄的战略包围。

(二)国民党一大的召开,国共合作的形成

2、大会的主要内容

①通过了国民党一大宣言,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

②通过了国民党党纲、党章和改组国民党的各项具体办法:

正式确认共产党员可以个资格加入国民党,同时保留共产党党籍。

但孙中山本意似乎还是想从组织上容纳共产党,为国民党输送新鲜血液。

③选举产生了国民党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会(24人)和监察委员会(5人)。

P82

3、国民党一大召开的历史意义(P82)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大会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使国民党有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军阀的政治方向;大会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确认了共产党员可以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这些,标志着国民党正式改组和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成为中国革命高潮的起点。

4、五权宪法与建国三时期

①五权宪法。

立法权,即国家制定、修改或废止法律的权力,由议会行使(立法院)。

行政权,即治理整个国家内政外交的权力,由中央政府行使(行政院)。

司法权,即监督法律的执行和行使审判的权力,由法院行使(监察院)。

考试权就是通过考试制度来挑选国家人才,使优秀人才掌管国家,从而避免无才能的人进入国家政权机关。

监察权就是“裁判官吏”的权力。

孙以西方国家司法对行政监督不力为教训,决定另高监察权,以防止行政权的专横。

③建国三时期:

A军政时期:

以积极武力,扫除一切障碍,而奠定民国基础,即革命时期。

B训政时期:

“以文明法理督率国民,建设地方自治”,其实质是指军事管制时期。

C宪政时期:

俟地方自治完成之后,乃由国民选举代表,组织宪政委员会,创制宪法,宪法颁布之日,即为革命成功之时。

二、黄埔军校的创办(1924/5-1927/8)

①黄埔军校,成立于1924年5月,全称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位于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上的黄埔,故通称“黄埔军校”。

是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的产物。

在当时是与美国西点军校、日本士官学校、英国皇家军官学校、苏联伏龙芝红军事学院齐名的世界著名军校之一。

三、国共合作建立后革命运动的恢复和发展

(一)工人运动:

二七惨案后转入低潮的工人运动,从1924年开始恢复和发展。

3、五卅运动:

①导火线:

顾正红案。

1925年5月15日,上海日资内外棉纱厂第七厂资本家枪杀共产党员顾正红

②经过:

5月16-30日。

5月28日,中共中央召开紧会议,决定把工人的经济斗争转变为政治斗争。

30日,上海学生2000多人在公共租界举行游行示威,结果100多人遭逮捕。

于是有万余群众聚集在南京路老闸捕房外(图片),高呼打倒帝国主义,要求立即释放被捕学生。

英国巡捕向群众开枪射击,当场打死4人,伤后不久身亡者9人,重伤15人,轻伤无数,被捕50多人,造成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

从6月1日开始,以工人为主体的“三罢”斗争,由上海波及到全国。

并得到苏联等国民众的支持(图片)。

直到9月底,各业工人才相继复工。

③意义:

(教材P92)这是五四后出现的又一次全国规模的反帝斗争高潮。

它显示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力量和革命统一战线的作用,提高了中国人民的觉悟,对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是一个沉重打击。

4、省港大罢工。

在五卅反帝斗争的高潮中,影响最深、规模最大、坚持时间最长的是广州、香港工人的大罢工,即省港大罢工。

在中华全国总工会的领导下(苏兆征、邓仲夏),省港大罢工(广州、香港)从1925年6月19日坚持到1926年10月,达16个月之久(是世界工运史上时间最长的一次大罢工),仅香港参加罢工的工人达25万。

不仅在政治上、经济上沉重地打击了英帝国主义(罢工期间英平均每月损失达2.1亿元),而且有力地支持了广东革命政府,促进了广东国民革命根据地统一和巩固。

(二)农民运动

1、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开办

(三)废除不平等条约与国民会议运动

1、废除不平等条约①《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

(P18)1917年十月革命后的第二天,苏俄发表外交声明,宣布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放弃沙俄在国外攫取的全部特权。

当1918年2月这一消息传到中国,中国人民形成了“俄国式革命”的概念。

③性质:

(教材P88)它是一个包括有不少上层人士参加的广泛的群众性的帝国主义运动,它起到了动员人民进行反帝国主斗争的作用。

1924年11月孙中山应冯玉祥之邀北上后,废除不平等条约运动同召开国民会议运动结合在一起,形成更为巨大的群众运动洪流。

2、国民会议运动

①首倡:

1923年7月中共在《第二次对于时局的主张》中,提出召开国民会议反对军阀政权,以解决中国时局问题的主张。

②响应:

1926年11月10日,孙中山发表《北上宣言》,提出了两大口号:

废除不平等条约和召开国民会议。

③经过:

在国共两党的大力推动下,全国很快掀起促成国民会议运动的高潮。

1925年3月1日,全国20多个省区的120多个地方的国民会议促成会的200余名代表,在北京召开国民会议促成会全国代表大会。

会议讨论了有关反帝反军阀斗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并做出了相应的决议。

这些决议当然不会被军阀政府接受。

但它在宣传和组织群众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

(段祺瑞政府以“善后会议”相对抗,教材P86)

④性质:

是一次大规模的反军阀争民主运动。

四、中共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的初步形成

1、中共四大的召开,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的提出

2、中共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的初步形成

1940年1月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标志着这一思想的最终形成,也是毛泽东思想的最终形成。

第二节北伐战争国民革命的失败

一、北伐战争

1、北伐的原因

为什么要进行北伐战争呢,主要有下列几个原因。

北伐是为了实现孙中山先生的夙愿。

建立名副其实的统一的中华民国

北伐是为了打破北洋军阀联合围攻的计划。

③进行北伐是国民革命在全国取得胜利的需要,是人心所向。

④国共两党都为北伐进行了积极的准备,北伐的条件已经成熟。

3、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

①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坚强领导和全国人民的支援是北伐取胜的最根本保证。

②广大官兵奋勇杀敌。

③苏联的大力援助。

④北洋军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