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地质学.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540331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1.1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构造地质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构造地质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构造地质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构造地质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构造地质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构造地质学.docx

《构造地质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构造地质学.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构造地质学.docx

构造地质学

第一章 沉积岩层的原生构造

一、简述层理的识别标志。

1.成分变化:

沉积物成分的变化是显示层理的重要标志。

2、结构变化:

绝大多数碎屑沉积岩层都是由不同粒度、不同形状的颗粒分层堆积而成,根据碎屑粒度和形状的变化可以识别层理。

3、颜色变化:

在层理隐蔽、成分均一、颗粒较细的岩层中,如有颜色不同的夹层或条带,可以指示层理。

4:

层面原生构造:

波痕、底面印模、暴露标志等层面原生构造也可以作为确定和识别层理的标志。

二、简述地层层序的主要判别标志。

1、交错层理、粒序层理

①交错层理确定岩层面向的判别特征:

弧形斜纹层向圆心方向为顶面;斜纹层顶部被截切,与层面呈高角度相交,下部逐渐收敛、变缓与底面小角度相交。

②递变(粒序)层理:

特点是在一个单层中,从底面到顶面粒度由粗到细,如由底部的砾石或粗砂向上递变为细砂、粉砂以至泥质。

层理的顶面与其上一层的底面是突变的。

2、层面的原生构造标志:

波痕、泥裂、雨痕、冲刷面、底面印模

①波痕标志:

波峰指向岩层的顶面,波谷的圆弧凹向底面。

②泥裂:

上覆沉积物填充,楔状裂缝的尖端指向岩层底面。

③雨痕:

雨痕被上覆沉积物填充掩埋并成岩后,岩层面上会留下凹坑,在上覆岩层底面形成凸起印模。

④冲刷面:

固结和半固结的沉积层的顶面,会因水流冲刷而成为凹凸不平的冲刷面。

⑤底面印模:

冲刷槽被砂质沉积物充填,成岩后在泥质岩层之上的砂岩底面形成的凸起印迹称作底面印模。

3、生物标志

三、简述软沉积变形的构造类型及启示。

软沉积变形:

指沉积或成岩作用过程中形成的非构造应力作用而形成的变形。

沉积物此时尚未固结成岩,处于塑性或半塑性状态,故称之为软沉积变形。

1、压模与火焰状构造

①压模:

又称重荷模,一般发育在泥质物之上的砂层底面。

②火焰状构造:

与压模密切相关,也是由于重力负荷而引起。

主要表现为下伏的泥质层向尖灭形成一排尖舌,如同火焰。

2、球状与枕状构造

多发育于泥岩或粉砂岩之上的砂岩底部。

特征:

砂岩层的底部破裂成紧密排列或孤立分布的球状或枕状体。

3、滑塌构造与卷曲层理

①滑塌构造是指松散的沉积物在未固结成岩前,在重力作用下沿斜坡向下滑塌(或滑动)形成的各种构造。

有断裂和褶皱伴生。

②卷曲层理:

是具有强烈卷曲或复杂褶皱的强烈纹层。

无断裂。

4、砂岩墙、砂岩床、碟状构造

成因:

1、内因:

未固结沉积物力学性质高度塑性,抗剪(切)强度极差。

2、外因:

一定角度的斜坡地形和地震、风暴、海啸等外部诱发因素。

四、软沉积变形鉴别

1、几何学

与相邻层位变形不协调、层位局限、定向性较差、受重力控制,与区域构造力无关

2、构造环境

盆地边缘,隆起边缘,地形相对陡峭处

3、综合研究

沉积作用、构造环境、构造变形

第二章沉积岩的基本产状

面状构造的产状要素

①走向:

倾斜平面与水平面的交线两端延伸的方向。

②倾向:

倾斜平面上与走向线相垂直的斜线(倾斜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所指的平面倾斜的方位。

③倾角:

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倾向线)之间的夹角D。

④倾向∠倾角,如135º∠35º(常用);

⑤图示法:

⑥倾伏向:

(指向)某一直线在空间的延伸方向,即某一倾斜直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所指示的该直线向下倾斜的方位。

⑦倾伏角:

直线与其水平投影线间所夹的锐角。

一、论述不同产状的岩层在地质图中的表现形式,即与等高线的关系。

1、水平岩层

(1)水平岩层在地形图中的表现特征为其层面界线与等高线平行

(2)岩层出露宽度是其上下出露界线间的水平距离。

同一厚度的岩层,其出露宽度取决于地面的坡度。

在岩层层序正常的情况下,地质时代较新的岩层叠置在较老的岩层之上。

2、倾斜岩层

(1)当倾斜岩层的地质界线与沟谷或山脊直交或大角度相交时,形成“V”字形。

(2)当倾斜岩层的走向与沟谷或山脊大体垂直时,地质界线的“V”字的形态大体对称;若斜交时,则“V”字的形态是不对称的。

3、直立岩层

直立岩层的地质界线不受地形影响,宽度等于厚度

二、名词解释:

不整合接触、角度不整合接触

1、不整合接触:

不整合接触是指呈沉积接触关系的上下两套地层之间有明显的沉积间断,或两套地层之间有明显的缺失。

2、角度不整合接触:

年轻沉积岩层覆盖于褶皱或掀斜的早期地层之上而形成的不整合。

三、简述平行不整合与角度不整合的成因差异。

1、平行不整合:

由两套平行的沉积岩形成的不整合称这为平行不整合。

特点:

地层有缺失;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地层产状平行。

2、角度不整合:

年轻沉积岩层覆盖于褶皱或掀斜的早期地层之上而形成的不整合。

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特征:

①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地层——地层缺失;②产状不同;③变形强弱程度不同;变质程度等不同;④上覆地层的底面切过下伏构造和不同时代地层的界面。

四、不整合时代的确定

不整合接触形成时代指不整合面上下地层间缺失地层的时代,即下伏最年轻地层到上覆最老地层的时代。

角度不整合接触的时代是构造运动相对强烈的时期。

不整合形成的时代通常相当于呈不整合接触的上下两套地层之间所缺失的那部分地层的时代。

五、简述不整合接触基本特征、野外识别标志及研究意义

1、不整合接触包括:

平行不整合和角度不整合。

不整合接触是指呈沉积接触关系的上下两套地层之间有明显的沉积间断,或两套地层之间有明显的缺失。

不整合面出露界线为不整合线。

2、野外地层标志:

①时代、岩性、古生物;地层产状的不同;②古风化面;③变形特征;④变质和岩浆岩特征;⑤底砾岩(岩层底部的砾岩,风化作用、河流沉积等成因)。

3、研究意义:

①反映地壳变动时期,同时反映古地理特征。

②在岩石地层薛上,不整合接触是划分地层单位的依据之一;③不整合面上及邻近的岩层中,可形成多种矿床;④不整合面是油气运移的重要通道,附近岩层也是油气良好的储集层。

第三章褶皱的几何分析

一、所有的概念必须吃透,褶皱要素能熟练指出。

1、背形:

两侧相背倾斜的上凸弯曲。

2、向形:

两侧相向倾斜的下凹弯曲。

3、枢纽:

同一褶皱面上最大弯曲点的连线。

4、轴迹:

轴面与任何面的交线。

5、轴面:

各相邻褶皱面的枢纽连成的面,即轴面。

6、拐点:

不同凸向的转折点,即拐点。

7、槽线:

同一褶皱面上最低的连线,即槽线。

二、根据转折端形态,褶皱可描述为哪几种类型?

请分别描述其构造特征。

1、圆弧褶皱——转折端呈圆弧形弯曲的褶皱。

2、尖棱褶皱——转折端为尖顶状,常由平直的两翼相交而成。

3、箱状褶皱——转折端宽阔、平直,两翼产状较陡,形如箱状。

有两个枢纽和两个轴面,如果箱状由两个共轭的轴面组成,则称共轭的箱状褶皱。

4、挠曲——在平缓岩层中,一段岩层突然变陡而表现出的褶皱面呈膝状弯曲。

三、根据枢纽的产状,褶皱可描述为哪几种类型?

请分别描述其构造特征。

1、水平褶皱——枢纽的倾伏角在0°—10°,在水平面上,其同一褶皱面的两翼迹线相互平行。

2、倾伏褶皱——枢纽的倾伏角在10°—70°,倾伏褶皱的同一褶皱面的两翼在平面上汇合,汇合部称为倾伏端。

3、倾竖褶皱——枢纽的倾伏角在70°—90°。

四、根据轴面和两翼产状,褶皱可描述为哪几种类型?

请分别描述其构造特征。

1、直立褶皱——两翼倾向相反、倾角近相等、轴面近直立。

2、斜歪褶皱——两翼倾向相反、倾角不等、轴面倾斜。

3、倒转褶皱——两翼向同一方向倾斜,一翼地层倒转和轴面倾斜。

4、平卧褶皱——轴面与两翼近水平,一翼地层正常及另一翼地层倒转。

五、褶皱的平面形态分为哪几种类型,各自的特征是什么?

1、等轴褶皱——长与宽之比近于1:

1的褶皱。

等轴背斜又称穹窿构造,褶皱面从中心向周缘倾斜,常无法确定枢纽。

等轴向斜又称构造盆地,褶皱面从周缘向中心倾斜。

2、短轴褶皱——长与宽之比为3:

1的褶皱。

3、线状褶皱——长度远大于宽度的各种狭长的褶皱。

六、简述褶皱位态(空间方位)分类依据以及褶皱位态分类的基本类型

分类依据:

褶皱在空间的位态分类取决于轴面和枢纽的产状,以纵坐标表示枢纽倾伏角,横坐标表示轴面倾角,将褶皱分为七种(命名原则:

轴面产状+枢纽产状+褶皱=褶皱名称)。

1、前三类褶皱轴面直立,表示褶皱两翼倾向相反、倾角相等。

2、第Ⅳ、Ⅴ类两类褶皱轴面倾斜,表示褶皱两翼倾角不相等。

3、第Ⅵ类平卧褶皱和第Ⅶ类斜卧褶皱中的一翼地层的面下。

斜卧褶皱的特征是枢纽和轴面两者的倾向及倾角一致,轴面倾角20°—80°,枢纽倾伏角10—70°。

1、

七、论述褶皱横截面形态分类(Ramsay分类)的依据及其类型,并评述其优缺点。

1、①褶皱形态的变化主要反映在褶皱面形态的变化或褶皱层的厚度变化上。

兰姆赛(J.G.Ramsay)1967年根据褶皱层上、下界面的相对曲率及其变化按等斜线的排列型式,提出形态的系统分类。

②I型:

等斜线向内弧收敛,内弧曲率总是比外弧大,为典型的平行褶皱。

(IA型:

等斜线向内弧强烈收敛,顶薄褶皱。

IB型:

等斜线向内弧收敛,并与褶皱面垂直,平行褶皱。

IC型:

等斜线向内弧轻微收敛,两翼有变薄的趋势,过渡型。

)II型:

等斜线互相平行且等长,褶皱层的内弧和外弧的曲率相等,为典型的相似褶皱。

III型:

等斜线向外弧收敛,向内弧撕开,外弧曲率大于内弧,为典型的顶厚褶皱。

2、等斜线是褶皱在正交剖面上褶皱层的上、下界面的相同倾斜点的连线。

等斜线的做法:

①在正交剖面上,用透明纸描绘出各褶皱的迹线;

②在枢纽处,平行岩层的方向作零度基准线

③在褶皱层上、下界面作出与基准线方向成α角的切线,将这两切线相连,即为α角的等斜线;

④按一定的角度作出等斜线

3、

 

八、论述平行褶皱与相似褶皱的异同点

根据褶皱层的厚度变化及各层之间的几何关系,将褶皱分为平行褶皱和相似褶皱。

这两种类型即相当于兰姆赛的分类中的IB和II型。

1、平行褶皱——褶皱作平行弯曲,等厚褶皱(同一褶皱层的厚度在褶皱各部分一致)、同心褶皱(各层的弯曲具有同一曲率中心)。

有中心向外,褶皱面的曲率半径逐渐变大,曲率变小,岩层平缓;向核部分曲率变大。

通常发育在岩性一致的强岩层和地壳的较浅构造层次中。

2、相似褶皱——各褶皱面作相似的弯曲,曲率相同,无共同曲率中心。

两翼薄,转折端加厚。

发育在较软弱岩层中和中深及较深沟构造层次中。

九、论述褶皱的组合型式的基本特征。

1、全形褶皱——特征:

Ø背、向斜同等发育,布满全区。

Ø线状,带状分布、走向平行于构造带。

Ø构成复背、向斜;正扇型或反扇型。

2、断续褶皱——特征

背斜和向斜不同等发育,以背斜为主。

向斜构造不明显,形态决定于背斜发育情况。

形态多为地层产状非常平缓的大型开阔褶皱(如穹隆构造和构造盆地)。

常独立产出或组合成雁列式。

3、过渡型褶皱——特征介于前二者之间,可分为:

隔档式褶皱:

背、向斜相互平行,但发育程度不同;背斜发育完整,窄而紧闭;向斜开阔平缓。

隔槽式褶皱:

向斜紧闭,形态完整,背斜开阔平缓;向斜紧闭,形态完整,背斜开阔平缓。

共同特点:

背斜和向斜的变形强度不同;较紧闭的褶皱和较开阔的褶皱相间排列。

第四章断层(fault)的几何分析

一、名词解释:

滑距、断距(要能在立体图上画出)

1、滑距:

断层两盘实际的位移距离,即错动前的一点在错动后分成的两个对应点之间的实际距离。

2、断距:

被错断岩层在断层两盘产状未改变的条件下其对应层之间的距离。

3、倾斜滑距:

总滑距在断层面倾斜线上的分量,cb

4、水平滑距:

总滑距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如am

5、总滑距、倾斜滑距、走向滑距在断层面上构成直角三角形。

6、两盘实际的位移距离,如图中的ab

7、总滑距在断层走向线上的分量,如图中的ac

8、地层断距(ho)、铅直断距(hg)、水平断距(hf)

二、论述断距与滑距的区别

三、名词解释:

0、断层走向:

1、走向断层:

断层走向与岩层走向基本一致。

①对于走向断层,老地层出露的一般是上升盘。

②断层面与岩层倾向相同,但断层倾角小于岩层倾角,新地层出露的是上升盘。

2、倾向断层:

断层走向与岩层走向基本直交。

3、顺层断层:

断层面与岩层层理面基本一致。

4、纵断层:

断层走向与褶皱枢纽延伸方向一致或与区域构造线方向基本一致。

5、横断层:

断层走向与褶皱轴向直交或断层走向与区域构造线方向基本垂直。

背斜上升盘核部变宽,而向斜上升盘核部变窄。

6、正断层:

断层的上盘沿断层面相对向下滑动,下盘相对向上滑动。

逆断层符号

7、逆断层:

断层的上盘沿断层面相对向上滑动,下盘相对向下滑动。

8、平移断层:

又称为走滑断层,两盘沿断层走向相对运动的断层,断层面产状一般陡立。

10、枢纽断层:

断层两盘绕一垂直于断层面的轴旋转形成的断层。

11、构造窗:

逆冲推覆构造形成后,遭受强烈侵蚀切割,部分外来岩块剥落而露出下伏原地岩块,表现为在一片外来岩块中露出一小片由断层圈闭的原地岩块,常常是较老地层中出现一小片由断层圈闭的年轻地层,这种被圈闭的地质体为构造窗。

12、飞来峰:

如果剥蚀强烈,在大片原地岩块上地势高的地方仅留下小片外来岩块,表现为原地岩块中残留一小片由断层圈闭的外来岩块,常常是较年轻的地层中出现一小片由断层圈闭的较老的地层,这种被圈闭的地质体为飞来峰。

13、折离断层:

低角度的正断层。

14、逆冲断层:

位移量很大的低角度逆断层,倾角一般在30°左右或更小。

15、阶梯状断层:

由若干条产状基本一致的正断层组成,各条断层上盘依次向同一方向降落,构成阶梯状。

16、地堑:

凹面,由两条走向基本一致、相向倾斜的正断层组成,两条正断层之间有一共同的下降盘。

17、地垒:

凸面,由两条走向基本一致、倾斜方向相反的正断层组成,两条正断层之间有一共同的上升盘。

四、论述正断层的组合型式

1、阶梯状断层

2、地垒和地堑

3、环状断层(若干条弧形或半环状断层围绕着一个中心成同心圆状排列)和放射状断层(若干断层自一个中心呈辐射状排列)

4、雁列式断层(由若干条呈斜向错列展布的正断层构成)和块断型断层(两组方向不同的大中型正断层相互切割构成网络状的组合)

五、论述逆断层的组合型式

1、叠瓦式逆冲断层(由一系列产状相近的逆冲断层上盘依次向上逆冲组成,在剖面上呈叠瓦状)

2、对冲式断层(相反倾斜、相对逆冲的逆冲断层组成)和背冲式断层(两条或两组逆冲断层从一个中心分别向两个相反的方向逆冲)

3、楔冲式断层(老岩系一侧逆冲于新底层之上,另一侧则与新地层呈正断层接触,形成上宽下窄的楔形断片)

六、论述逆冲推覆构造的基本特征

大型逆冲断层的上盘因时从远处推移而来的,故称为外来岩块:

下盘因相对未动而称原地岩块。

推覆体是指外来岩块,因其总体呈平板状,又称逆冲岩席。

逆冲断层与推覆体共同构成逆冲推覆构造。

七、论述断层的识别标志

1、地貌标志:

断层崖和断层三角面;山脊错断与水系改向;串珠状湖泊和洼地与带状分布的泉水

2、构造标志:

构造线和地质体的不连续;构造强化带的出现,如强烈碎裂带

3、地层标志:

地层的重复或缺失

4、其它标志:

岩浆活动和矿化作用;岩相或厚度的变化

八、简述平移断层效应

倾向断层顺断层面走向滑动时,剖面会表现为正(逆)断层。

当倾向断层的上盘顺断层面斜向下滑动时,会有三种效应:

①当滑移线与岩层在断层面上的交迹线平行时,不论总滑距大小,在平面或剖面上岩层好像没有错移。

②当滑移线位于岩层在断层面上的交迹线的下侧时,在剖面上表现为正断层,而在平面上表现为平移断层。

③如果滑移线位于岩层在断层面上的交迹线的上侧,则在剖面上的表现为逆断层,在平面上的表现为平移断层。

九、简述如何利用断层遗迹或伴生构造现象判别断层两盘相对运动方向。

(一)根据两盘地层的新老关系

1、走向断层——对于走向断层,老地层出露的一般是上升盘;断层面与岩层倾向相同,但断层倾角小于岩层倾角,新地层出露的是上升盘。

2、横断层——背斜上升盘核部变宽,而向斜上升盘核部变窄。

(二)根据断层面(带)的构造特征

1、擦痕和阶步:

断层两盘岩块相对错动时在断层面上因摩擦和碎屑刻画留下的痕迹。

①擦痕总体表现为一组相互平行、较均匀、细密相间排列的脊和槽。

擦痕有时表现一端粗而深,一端细而浅。

由粗深到细浅的方向为对盘运动方向。

②断层活动中在断层面形成的与断层运动方向垂直的微小陡坎。

通常指示对盘的运动方向。

反阶步陡坎指示本盘运动方向,但反阶步一般在断层面形成初期形成,但以后会被磨掉。

2、牵引构造:

断层两盘沿断层面作相对滑动时,断层附近的岩层因受断层面摩擦力拖曳而产生的弧形弯曲现象;或是岩层先弯曲后被断裂。

褶皱弧形弯曲突出方向指示本盘的运动方向。

3、羽状节理和小褶皱——羽状张节理面与主断面所夹的锐角二面角指示其所在盘的运动方向。

4、

断层角砾岩——当断层角砾成规律性排列时,这些角砾的压扁面与断层面所夹锐角二面角指示对盘的移动方向(即:

锐角指向示相邻一侧断盘滑移方向)。

一十、简述同沉积断层的基本特征

1、一般为走向正断层,断层面上陡下缓,常呈凹面向上的铲状。

2、下盘地层明显增厚。

3、断距随深度增大,地层时代越老,断距愈大。

4、上盘常发育逆牵引构造,一般构成背斜,背斜的延伸方向与断层走向一致。

十一、简述断层两盘相对位移的判定规律

如上……

1、断层是地质体中沿着破裂面发生的断裂构造。

A.少量位移

B.明显位移

C.位移量没有限定

2、断层线是断层面与地面的交线。

断层线的几何形态

A.可能是一直线或是一条曲线

B.可能是一条闭合的圆或曲线

A和B均正确

5.按照断层走向与所切岩层走向的方位关系,断层可以分为断层、断层和断层。

A.走向,倾向,斜向

B.纵,横,斜

C.正,逆,平移

6.按照断层走向与褶皱轴向或区域构造线方向的关系,可分为断层、断层和断层。

A.走向,倾向,斜向

B.纵,横,斜

C.正,逆,平移

7、根据断层两盘的相对运动关系,断层可以分为断层、断层、断层。

A.走向,倾向,斜向

B.纵,横,斜

C.正,逆,平移

8、飞来峰和构造窗是断层的产物。

A.正

B.逆

C.平移

8.断层岩是断层两盘岩石在断层作用中形成的具有特征性结构、构造和矿物成分的岩石。

根据断层岩的特征、形成条件和形成机制,断层岩可以分为岩系列和岩系列。

A.断层角砾,断层泥

B.破碎,角砾

C.碎裂,糜棱

9.计算铅直地层、水平地层及地层断距时,需要考虑断层属于正断层、逆断层或平移断层吗?

为什么?

A.需要,因为不知道断层性质,不知道怎么算。

B.不需要,因为上述断距与断层的这些性质无关。

10.列举在野外实地观察时,识别断层的主要标志?

11、褶皱是指岩石中的各种面(如面理、层理等)的弯曲而显示的变形。

在未确定地层面向方向时,褶皱的基本形态用和予以描述。

A.向斜,背斜

B.向形,背形

C.向斜,背形

12、褶皱按照翼间角的大小可以分为

A.圆弧褶皱和尖棱褶皱

B.平缓褶皱、开启褶皱和中常褶皱

C.紧闭褶皱和等斜褶皱

13、褶皱枢纽的产状一般表示为

A.走向,倾角

B.倾伏向,倾伏角

C.倾向,倾角

14、褶皱按照枢纽的产状可以分为

A.直立褶皱、斜歪褶皱、倒转褶皱

B.平卧褶皱、倾伏褶皱、倾竖褶皱

C.水平褶皱、倾伏褶皱、倾竖褶皱

第五章应力与应变

一、名词解释:

应力、剪应力、正应力、应力摩尔圆、应变椭圆、简单剪切、纯剪切、均匀变形、不均匀变形、应变、构造应力场、共轴递进变形、非共轴递进变形、增量应变、剪应变、角剪应变、有限应变、应变主平面

1、应力:

单位面积所受的内力。

2、正应力:

垂直于截面ΔA的应力б。

3、剪应力:

平行于截面ΔA的应力t(剪应力的作用是使质点沿截面发生相对滑移)。

4、应力摩尔圆:

б为横坐标,t为纵坐标,圆心C点坐标为[(б1/2),0],位于б横坐标上,圆的半径为б1/2,则该圆为……

5、应变椭圆:

物体内部的一个单位球体,受均匀变形后就会变成一个椭球体,以这个椭球体的形态和方位来表示岩石的应变状态。

6、简单剪切:

一种无体应变的均匀非共轴变形,由物体质点沿彼此平行的方向相对滑动形成。

7、纯剪切:

一种均匀共轴变形,应变椭球体中主轴质点线在变形前后保持不变且具有同一方位。

8、均匀变形:

变形前后物体各部分的变形性质、方向和大小都相同的变形。

9、不均匀变形:

变形前后物体各部分的变形性质、方向和大小有变化的变形。

10、应变:

物体变形程度的度量。

11、构造应力场:

地壳在某一范围的应力分布状态。

12、共轴递进变形:

在递进变形中,增量应变椭圆主轴方向与全量应变椭球体主轴方向始终保持一致的变形。

13、非共轴递进变形:

在递进变形中,增量应变椭圆主轴方向与全量应变椭球体主轴方向每一瞬间都相互不平行的变形。

14、增量应变(瞬间应变):

递进变形中某一瞬间正在发生的小应变叫增量应变,也称无限小应变。

15、全量应变(总应变):

变形历史中的某时刻已经发生的应变总和,即物体变形最终状态与初始状态对比发生的变化,也称为有限应变。

16、有限应变:

某一时刻的应变状态与它的初始状态比较而得到的应变。

17、主平面:

包含任意两个主应变轴的平面为主应变面。

18、剪应变:

物体变形时,其内相交线段之间的夹角往往发生变化。

19、角剪应变:

两条交线原始夹角90°,则此直角变形后的偏斜量Ψ就称为。

二、简述应变椭球体的概念及其地质意义。

应变椭球体:

物体内部的一个单位球体,受均匀变形后就会变成一个椭球体,以这个椭球体的形态和方位来表示岩石的应变状态。

三、绘出应变椭球体,标出其各种构造要素并叙述其基本特征。

应变程度是给句变形椭球体的形状和大小与变形前圆球的大小来确定。

四、论述简单剪节与纯剪切的基本特征。

1、简单剪切特点:

①与剪切方向平行的方向上无线应变,三维上剪切面上无应变,故此简单剪切于平面应变。

②另外剪切带的厚度也保持不变。

8.根据代表应变主轴方向的物质线在变形前后方向是否改变,可以将变形分为()

A.旋转变形与非旋转变形

B.均匀变形和非均匀变形

C.递进变形和非递进变形

第六章岩石的变形习性

★一、库仑剪破裂准则-论据,表达式,图解

岩石剪裂极限剪应力:

︱τ︳=τ。

+μσn

τ——剪破裂发生时的剪应力

τ。

——当σn=0时岩石的抗剪强度(又称岩石内聚力)

σn为剪裂面上的正应力

μ为内摩擦系数

φ为内摩擦角,μ=tanφ

库仑剪破裂准则:

︱τ︱=τ。

+σn·tanφ

当岩石发生剪切破裂时,常沿两组剪裂面破坏,其交线平行于中间应力σ²的方向,两面间的锐角常被最大主应力σ¹平分。

剪裂角:

剪裂面与最大主应力σ¹方向之间的夹角θ。

二、岩石变形的三个阶段(应力-应变曲线)

⑴弹性变形——物体在外力作用下产生变形,当外力解除后,又完全恢复到变形前的状态。

符合虎克定律:

σ=Ee

⑵塑性变形——当应力超过弹性极限,再将应力撤去,变形岩石已不能恢复原来的形状,保留一定的永久变形,即塑性变形。

⑶断裂变形——任何岩石经过弹性或塑性变形后,当外力达到强度极限时,就会失去连续的完整性,产生破坏,即断裂变形。

三、名词解释:

塑性变形、蠕变、位错、动态重结晶、包络线

1、塑性变形:

当应力超过弹性极限,再将应力撤去,变形岩石已不能恢复原来的形状,保留一定的永久变形,即塑性变形。

2、蠕变:

岩石在应力长期作用下,即使应力在短期的屈服极限下,也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家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