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优秀教案模板.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536456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8.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历史优秀教案模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初中历史优秀教案模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初中历史优秀教案模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初中历史优秀教案模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初中历史优秀教案模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历史优秀教案模板.docx

《初中历史优秀教案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历史优秀教案模板.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历史优秀教案模板.docx

初中历史优秀教案模板

初中历史优秀教案模板

  导语:

历史是什么:

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是将来对过去的反映。

以下是品才网小编整理的初中历史优秀教案模板,欢迎阅读参考。

初中历史优秀教案模板一美国的独立战争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英国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了13个殖民地。

美利坚民族的形成。

英国对殖民地经济发展的压制。

第一届大陆会议。

来克星顿之战。

第二届大陆会议。

华盛顿。

《独立宣言》。

萨拉托加战役。

约克镇战役。

1787年宪法。

美国联邦政府的成立。

思想认识:

通过美国独立战争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独立战争是北美人民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正义战争;既是民族解放运动,又是资产阶级革命战争。

战争的结果,摧毁了英国的殖民枷锁,赢得了国家的独立,为美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同时,对欧美的革命特别是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起了推动作用。

能力培养:

美国独立战争是以弱胜强的战争。

通过作战双方力量的对比,可以培养学生的辩证认识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美国是世界上的重要国家,综合国力强大。

它为什么能够在短短200多年的时间内有如此迅速的发展。

要找到答案,就需要从美国的起点入手。

而独立战争正是美国的起点极大地促进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从当时大的历史环境看,美国独立战争是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近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重点分析:

北美独立战争的起因。

北美独立战争爆发的原因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有所不同。

北美资本主义的发展不是受到本国封建势力的阻挠,而是受到外来势力英国的压制。

这是美国独立战争区别于英国和法国的重要特点。

了解它就可以理解美国独立战争为什么具有双重性质。

对于把握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亦有很大帮助。

难点分析:

种植园经济的性质。

种植园虽然是用黑人奴隶劳动但种植园进行的是商品生产,生产的直接目的是面向市场,它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资本主义的经济形式。

不明确这一条就无法理解北方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南方种植园经济为什么在这一时期的反英斗争中能够达成一致。

当然这两种经济形式的巨大差异又为日后的美国内战打下伏笔。

美国独立战争胜利的原因。

在敌强我弱,战争形势极端险恶的情况下,美国能够反败为胜绝对不是偶然的,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通过这样的讨论,可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使他们明确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很多,不可以简单化。

重点突破方案:

教师在授课中可以要求学生自己总结北美独立战争爆发的原因。

培养他们自己阅读教材并提炼知识点的能力。

然后提出问题:

美国独立战争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相同的地方有哪些?

明确一点,即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是资产阶级革命出现的共性。

学生由此得出一些规律性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分析两国资产阶级革命原因的差异有哪些。

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前提下,教师进行总结。

北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时候北美地区并未形成统一国家;美利坚民族在这一过程中形成,民族意识加强;在独立战争爆发前,北美人民的反英斗争已经出现高潮;北美人民的斗争是反对外来压迫而非本国封建势力。

难点突破方案:

a种植园经济的性质涉及历史概念,和后面的内容有必然的联系。

宜以教师讲述为主。

b美国独立战争胜利原因的分析对初中学生有一定难度。

教师在设问的时候不宜过于直白,要引导学生通过美国相对弱小但最终获胜而英国强大却最终失败的原因的探讨,明确“孤证不利”的观点。

即分析战争胜负要从史实出发,从战争对立双方的具体情况去寻找原因。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

北美独立战争的起因

难点:

种植园经济的性质。

美国独立战争胜利的原因。

教法设计:

讲述法;讲解法;历史情境设计法:

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人新课】让学生回忆前课《欧洲殖民扩张和殖民主义罪恶》情况。

引出新课。

教师首先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的课前提示,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学。

同时教师应当指出,美国的独立战争不是一次偶然的事件,而是一次必然的事件,这是为什么呢?

(1).战争的起因

边演示课件边讲述

1.英属北美殖民地经济的发展

美洲最早的居民印第安人,与从欧洲来的大批移民共同开发,经过一百多年的开拓、各地经济往来与交流,北美十二个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开始发展,特别是北部资本主义工商业比较发达,造船工业成为主要的工业部门。

南部种植园经济,主要种植烟草、蓝靛、甘蔗等以商品为主的经济作物,主要供应欧洲市场。

这里教师应当提出:

种植园经济性质是什么呢?

教师接着指明,它进行的是商品生产,它又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种植园主既是地主、奴隶主,又是农业资本家。

这就是它的性质。

2.美利坚民族的形成

从欧洲到北美殖民地移民主要是英国人,其次还有德、法、荷兰、瑞典等国人。

他们经过长期开拓和经济的频繁交流,初步形成了统一市场,英语作为统一的语言,这样就由来自欧洲的移民融合的新民族--美利坚民族形成了。

3.英国殖民压迫、掠夺

英国政府面对着北美人民的反抗采取了什么政策呢?

疑问性的提出问题后,教师指出:

是严厉地采取了掠夺、压迫的高压政策,对北美人民的反抗斗争,派军队武力镇压。

北美人民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组织起来准备武装斗争。

4.北美人民积极要求摆脱英国压迫争取民族独立

北美殖民地人民,对英国竭力压制北美经济发展和永远把北美十三个殖民地作为它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表示极大不满,反抗斗争日益高涨。

让学生看课本84页《波士顿倾茶事件》插图。

教师指出:

北美人民的反英怒火,到了一触即发的时刻了。

这样,波士顿的倾条事件就成了美国独立战争的导火线。

综合上述因素,美国的独立战争这一事件的爆发不是偶然的。

1775年4月来克星顿的枪声,是北美独立战争的开始。

教师可以将美国独立战争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进行比较。

培养学生比较问题的能力。

(2)、独立战争的经过

1.爆发-一来克星顿的枪声

由于人民群众的积极参战,在来克星顿打败了偷袭康科德的英军,这一战役就是独立战争的爆发。

让学生记住"1775年4月"这个战役的时间。

它也是美国独立战争开始的时间。

教师结合自制的教学课件让学生明确来克星顿的位置。

2.建军-一大陆军、华盛顿

教师讲述,独立战争爆发后,1775年5月在费城召开了第二届大陆会议。

会议决定建立大陆军。

任命华盛顿为大陆军总司令。

教师疑问性的提出:

华盛顿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呢?

设计让学生讲述,然后教师补充。

3.建国--《独立宣言》发表

大陆会议于1776年7月4日发布了《独立宣言》。

利用课件讲述。

4.转折--萨拉托加大捷

这次战役增强了美国人民争取战争胜利的信心,也为美国抗英战争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成为独立战争的转折点。

5.胜利--约克镇战役

6.和约--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3)、1787年宪法的制定和联邦政府的成立

教师结合以文简要讲述这两个问题,向学生交待清楚即可,不必过多的展开。

教师只说明:

美国独立后。

在1787年制定了一部宪法,历史上称"1787年宪法"。

现在的美国宪法,就是1787年制定的。

根据宪法的规定成立了联邦政府.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

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让学生阅读课文小字,加以理解。

(4)、独立战争胜利的原因、性质及其意义

1.胜利原因

教师讲述胜利原因时,首先启发学生分析战争初期美英双方力量的对比,美方处于不利地位,教师利用教学课件中的柱状示意图分析英美双方的力量对比,通过数字加深学生的印象。

明?

quot;孤证不利"的观点。

即分析战争胜负要从史实出发,从战争对立双方的具体情况去寻找原因。

对北美独立战争胜利原因的探讨可采取历史情境设置的办法。

将全班分成两大阵营分别代表美英双方。

站在本方立场上总结得失。

为活跃气氛可以选出两方的统帅整理本方观点。

2.意义

教师启发性提问,大家分析思考独立战争的意义影响是什幻回答课本上提出的间题。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如下;

(1)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使美国赢得了独立;

(2)有利于美国的资本主义发展,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开辟了道路;(3)对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起了推动作用。

明确美国独立战争具有双重性质。

这是美国独立战争的突出特点。

【巩固小结】

美国是世界上的重要国家,综合国力强大。

它为什么能够在短短300多年的时间内有如此迅速的发展。

要找到答案,就需要从美国的起点入手。

而独立战争正是美国的起点极大地促进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从当时大的历史环境看?

拦?

懒⒄秸?

窃缙谧什?

准陡锩?

闹匾?

槌刹糠郑?

谑澜缃?

?

飞险加兄匾?

匚弧?

探究活动

北美独立战争时开国元勋故事会

步骤:

1.教师选出有一定水平的同学几名。

2.分配任务:

查找华盛顿,富兰克林,杰斐逊,汉密尔顿等开国元勋的资料。

3.在教师的指导下,加以整理,口语化形成故事稿件。

4.选择时间和教室。

5.开展故事会。

北美独立战争胜利原因

采取历史情境设置的办法对北美独立战争胜利原因进行探讨。

将全班分成两大阵营分别代表美英双方。

站在本方立场上总结得失。

为活跃气氛可以选出两方的统帅整理本方观点。

初中历史优秀教案模板二  教学目标

  1911年武昌起义;湖北军政府成立;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民国临时约法》;清帝退位;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通过了解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创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伟大历史功绩,是孙中山领导的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使学生明确由于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勾结破坏,以及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辛亥革命的失败,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不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彻底胜利。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成立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高潮阶段的最顶峰,但由于帝国主义各国采取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等手段,对革命政府施加压力,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篡夺。

从此开始了北洋军阀对中国的统治。

革命的失败证明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重点分析:

  1.武昌起义的背景

  一是全国革命形势发展的结果;

  二是四川的保路运动发展成为武装斗争,为武昌起义的爆发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是革命党人在湖北新军中进行了大量的宣传和组织工作。

  武昌起义之所以成功发动,充分体现出革命士兵的英勇首创精神。

因为在临近起义的时刻,起义的领导机关被破坏,起义风声泄漏,全城戒严,反动派大肆搜捕,起义领导人或在监狱,或被迫逃亡,有些还不幸被捕,甚至英勇就义。

当时如果畏缩退却,延缓起义,则等于束手待毙。

湖北革命党人果断地决定:

立即发动起义。

革命士兵的英勇首创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革命领导机关被破坏的损失,他们主动相互联络,在1911年10月10日晚发动了举世闻名的武昌起义。

经过奋战,终于赢得了起义的光辉胜利。

  2.中华民国的成立

  中国在历经XX多年的封建王朝之后,终于迎来了“民国”的建立。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在孙中山的领导下,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和社会改革,颁布了许多有利于发展经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文化教育的法令。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对辛亥革命的伟大的历史功绩的掌握是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作为重点的主要内容: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不仅推翻了清朝的腐朽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而且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难点分析

  1.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的理解的难点主要在于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性:

辛亥革命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这次革命对近代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也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

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它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后来无论是袁世凯复辟帝制,还是张勋复辟,都遭到全国人民的唾弃,没有逃出失败的下场。

  然而,从本质上讲,它又是一次失败的革命。

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更为重要的是,这场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2.南京临时政府对待帝国主义的政策和态度

  限于认识能力,学生不易理解该政权的对外政策及其与辛亥革命的反帝性质之间的关系。

作为资产阶级的革命政权,南京临时政府在对外政策方面表现得十分软弱。

它不敢正面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甚至还不惜以承认清政府与帝国主义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和保护列强在华的各种权利、利益等为条件,寻求帝国主义的承认与支持。

尽管如此,由于革命党人致力于推翻“洋人的朝廷”,所以,南京临时政策仍不失为一个资产阶级的革命政权,辛亥革命不失为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教师应使学生认识到:

南京临时政府的上述对外政策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软弱性、妥协性的典型表现,也是由当时的客观条件决定的。

  教法建议

  关于“中华民国的成立”

  教师应讲清基本历史要素,时间:

1912年1月1日;地点:

南京;国旗:

五色旗(红黄兰白黑——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公元纪年(1912为中华民国元年):

成立临时参议院。

  重点讲解中华民国的性质是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革命政府。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南京临时政府的人员构成、从南京临时政府采取的革命措施以及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三个方面来分析。

同时指出,革命政府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关于“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建议教师边设问,边讲述:

首先,关于辛亥革命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确定革命性质的标准:

由哪个阶级领导?

推翻哪个阶级的统治?

建立哪个阶级的专政?

其次,关于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可根据教材内容分析,从三个方面:

国内政权和政治体制的变化;人民的权力和观念;社会经济的发展;可以适当提示其对国际社会的影响。

最后指出辛亥革命的教训:

辛亥革命的失败不仅体现在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更主要地表现在它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务,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并没有改变。

进而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是行不通的。

  关于“南京临时政府对待帝国主义的政策和态度”

  教师可以补充指出:

革命党人所采取的措施中的局限性:

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斗争,在《告各友邦书》中,承认清政府与帝国主义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

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可设问:

有一个人被称为:

(1)中国国民党"国父";

(2)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3)20世纪中国三大伟人之一。

你知道他是谁吗?

教师指出:

孙中山领导了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

  讲授新课

  一、武昌起义

  1、武昌起义

  面对轰轰烈烈的四川保路运动,清政府惊恐万状,急忙调动湖北新军入川镇压。

这就造成湖北守备空虚,为湖北革命党人提供了发动起义的绝好机会。

湖北地区,革命基础较雄厚。

当地16000多名湖北新军中,参加革命组织的占2/5。

这为革命党人发动起义积蓄了力量。

  1911年9月底,他们在武昌设立起义总部,布署起义。

10月9日,因革命党人不慎,起义计划泄露;次日,起义总部又被破坏,军警到处搜捕革命党人。

在失去指挥机关的紧急情况下,革命党人自行联络,自发起义了。

经过一夜激战,起义军占领了武昌。

接着,驻汉阳、汉口的新军也先后起义,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

因为这一年是旧历辛亥年,故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

  2、湖北军政府成立和各省的响应

  10月11日,武昌城内的战斗一结束,起义军就成立了湖北军政府,推举新军将领黎元洪做都督,宣布废除宣统年号,建立中华民国,并签发安民告示。

  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响应,全国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

清政府陷于土崩瓦解的局面。

  二、中华民国的成立

  1、中华民国的成立(1912年1月1日)

  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

随着武昌起义成功和各省的纷纷响应和独立,要求建立一个统一的共和政府。

1911年12月,各省代表齐集南京,推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选黎元洪为副总统。

1912年元旦,孙中山赴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并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元。

(交待民国纪年与公元纪年的关系,并举例说明其换算方法)接着,又成立了参议院。

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南京临时政府建立起来了。

  2、《临时约法》的颁布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颁布了由参议院制订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展示《临时约法》的史料)(并阅读约法的内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

它规定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国家制度、政府组织机构和人民的自由民主权利,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

  三、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1、袁世凯东山再起

  武昌起义后,帝国主义看到清政府已难以维持,便从封建统治集团内部选中袁世凯,作为其侵华的新工具。

与此同时,面对汹涌澎湃的革命浪潮,清政府也不得不起用袁世凯,利用其控制下的北洋军维系清王朝的统治。

这样,袁世凯就在帝国主义支持下,乘革命势力迅猛发展之机,迫使清政府任命他为内阁总理大臣,掌握了清朝的军政大权。

  2、"南北和谈"和清帝退位

  袁世凯掌权以后,对革命党人采取了一打一拉的狡猾伎俩。

他一方面派兵攻打武汉,占领汉口、汉阳,对革命势力进行武力威胁;另一方面,又在帝国主义配合下,派人南下和谈,利用革命党人的软弱,采用欺骗的手段,诱使其交出政权。

1912年1月,孙中山在中外反动势力的夹击和革命阵营内部妥协派的压力下表示,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凯绝对赞成共和,就可把临时大总统的职位让给他。

袁世凯在得到革命势力同意让权的保证后,又回过头来对清皇室施加压力,武力逼宫,迫使清帝退位。

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

  3、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清帝退位后,袁世凯声明"赞成共和",孙中山向参议院提出辞职。

接着,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孙中山提出了新大总统到南京就职等条件。

为此,袁世凯在帝国主义支持下,故意在北方制造紧张局势,迫使参议院同意他在北京就职。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

袁世凯在共和国的招牌下,建立起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四、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埋葬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树起了民主共和国的旗帜,其功不可没。

但是,由于这次革命的领导阶级--资产阶级十分软弱,没有依靠和发动广大群众,在关键时刻向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妥协,致使革命果实落入了袁世凯手中,故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侵略势力和特权丝毫没有触动,地主买办的权势依然存在,民主革命的两大任务均未完成。

  (小结)辛亥革命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长期进行革命宣传和斗争的结果。

孙中山及其领导的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将永载史册。

辛亥革命没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表明了资产阶级无力领导中国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务,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板书设计:

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一、武昌起义  1、武昌起义  2、湖北军政府成立和各省响应

二、中华民国的成立  1、中华民国成立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三、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1、袁世凯东山再起  2、“南北和谈”和清帝退位  3、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四、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

  

  探究活动

  为什么黎元洪会被起义的革命士兵推举为湖北军政府的都督,这反映了什么?

由于后来独立的各省仿效湖北,出现了很多类似的情况,这会对辛亥革命最终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要点:

虽然有客观原因,但也有主观原因,这正说明起义的准备不足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幼稚软弱。

旧官僚和立宪派的投机革命使革命一开始就埋下了隐患。

初中历史优秀教案模板三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教堂,学生要知道西域的地理位置;了解张骞通西域、班超经营西域;丝绸之路对中外交往的作用;汉与日本朝鲜交往的史实。

通过观察书中的《张骞通西域路线示意图》、《丝绸之路示意图》,

  2.在看图中引导学生注意图例的运用、识别地理方位、线路走向等,培养学生使用历史地图的技能。

  通过学生设计汉武帝招聘勇赴西域人才的诏书、结合《张骞出使西域图》设计情景对话、比较张骞班超共同点等活动锻炼学生对历史材料的分析、整理、归纳技能和运用材料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从张骞、班超的经历可以看出有作为的人都具有敢为天下先的大无畏精神,面对困难锲而不舍的顽强斗志。

教育学生只有有信心、恒心才能取得成功。

  通过秦汉中外交往的史实可以深切的感受到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我们应该为辉煌的中华文明骄傲自豪。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在本课中反映出的张骞、班固等人的勇于开拓积极进取的精神,表现出对外来物质文明、文化的渴望、兼容并收的气度,反过来,积极的对外交往又促使汉王朝更加强大。

通过西域,世界东方的古老中国不再是一个封闭的区域,正是由于与其他文明区域建立起密切的联系,东西方文化进行了广泛地交流,使中华民族不仅吸收了其他区域文明的许多精华,同时向世界展示了华夏文明的灿烂辉煌。

  两汉对西域的长期经营扩大了汉朝的疆域和统一。

辽阔的疆域首先有利于先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传播,如第18课中佛教的传播就是经过西域地区;其次有利于地区的开发;也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形成和民族融合的因素。

这为后边教材的北方民族内迁及民族融合高潮的出现埋下伏笔。

  重点分析:

  张骞通西域、班固经营西域从汉朝的初衷来讲主要是对抗匈奴。

汉对西域的开发和统治始终和匈奴斗争的成败紧密联系。

不过,从历史影响看,对西域开发和经营其历史功绩远远超出了当时人们的想象。

张骞通西域,以及丝绸之路的开通,加强了汉与西域和中亚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

随丝绸之路的扩大这种联系越来越密切。

  汉朝在西域统治地位的确立,对形成中国这个多民族的国家具有重大的意义。

从汉武帝到东汉末,经过350年的战争、和平,经过经济文化交往,不仅使汉族统治者认识到西域是汉朝的一部分,也使西域各族把自己当成汉朝的一部分。

西域都护的设立标志今日新疆在历史上划入中国版图。

从此以后,新疆的命运便和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难点分析:

  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史上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为什么会取名“丝绸之路”,说明什么?

学生肯定会有疑问。

丝绸之路的线路也比较复杂,况且本课还有一条《张骞通西域》线路示意图更容易混淆。

  重点、难点突破方案

  1.鼓励学生课前搜集与本课人物事件有关的历史资料,如新编历史剧的剧照、历史人物的图片、遗迹,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课本有一定了解,降低学习的难度。

  2.教师精心设计恰当的问题,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兴趣。

  3.讲张骞时,可让学生拟写汉武帝招募人员自愿赴大月氏的诏书,包括目的、人才的条件、会遇到的危险等。

还可结合书上“张骞出使西域图”设计一段汉武帝与张骞的对话。

  4.丝绸之路,可放映相关的影视资料或结合地图设计一条“丝绸之路旅游线路”

  5.讲班超时,鼓励学生讲他的故事。

然后,将张骞与班超进行比较。

  课内探究活动设计

  1.学生分组以丝绸之路为内容设计旅游线路。

  2.学生以政府的名义拟写表彰张骞、班超功绩的诏书。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

张骞和班超出使西域、丝绸之路

  教学难点:

丝绸之路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

  出示《汉初疆域》〈汉强大时的疆域〉让学生比较两副图在领土范围上的不同。

为什么到汉朝中期西汉疆域扩大了,而且主要集中在北方和西方。

这就是今天要了解的内容。

  讲授新课:

  一、张骞出使西域

  1.汉初的西域

  汉朝玉门关、阳关往西,今天新疆以及和新疆相邻的中亚各国,统称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