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基础知识考试汇总.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533935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61.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基础知识考试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基础知识考试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基础知识考试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基础知识考试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基础知识考试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基础知识考试汇总.docx

《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基础知识考试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基础知识考试汇总.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基础知识考试汇总.docx

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基础知识考试汇总

基础知识学习要点

基础知识部分涉及四大学科门类,知识点多而杂,考分所占比例极低,所以学习重点在于拓展知识视野,丰富知识内涵,理解企业中的困惑现象,并对企业管理产生宏观的认知。

考试侧重于基本概念的理解与应用.

历年考题

08.11二级

26、()是指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按价格计算的货币价值总量。

  (A)总需求(B)总需求价格(C)总供给(D)总供给价格

27、以下不属于劳动标准法的是()。

  (A)劳动争议处理法(B)工资法(C)劳动安全卫生标准法(D)工作时间法 

28劳动法律关系的主要形态是()。

  (A)劳动行政法律关系 (B)劳动合同关系 (C)劳动服务法律关系 (D)劳动监督关系 

29、顾客力量分析是企业特定经营环境分析的重要内容,不包括()。

  (A)顾客购买动机分析(B)市场商品消费结构分析(C)顾客消费承受能力分析(D)企业产品消费群体分析

30、阿伦和梅耶所进行的综合研究提出的承诺不包括()。

  (A)感情承诺(B)继续承诺 (C)规范承诺 (D)口头承诺

31、以下不属于员工动态特征的是()。

  (A)员工学习(B)员工自我保护机制(C)员工激励 (D)员工的成熟和发展

86、阻碍互惠交换实现的主要障碍包括()。

  (A)体制障碍(B)市场缺陷 (C)诚信问题(D)经济滞后(E)信息障碍

87、战略控制的方法包括()。

  (A)全程控制 (B)事前控制(C)局部控制(D)事后控制(E)事中控制

88、有领袖魅力的管理者的关键特征包括()。

 (A)是变革的代言人(B)自信和远见(C)行为不循规蹈矩(D)对环境敏感(E)有清楚表达目标的能力

89、人力资源开发的根本目标包括()。

 (A)有效促进人的发展(B)有效运用人的潜能(C)有效促进组织的发展

(D)有效开发人的潜能(E)有效开发组织的潜能

08年5月二级

26、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功能是()

(A)调节资源的配置(B)决定就业量与工资(C)解决生产什么的问题(D)解决如何生产的问题

27、以下不属于劳动法基本原则特点的是()

(A)指导性(B)权威性(C)稳定性(D)唯一性

28、劳动法的立法宗旨在于()

(A)规范企业的行为(B)规范劳动者行为(C)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D)规范劳动力市场

29、()是指预定的战略目标或标准,是战略控制的依据

(A)战略测评标准(B)战略实施标准(C)战略评价标准(D)战略计划标准

30、森德斯罗姆和麦克英蒂尔认为,团队的有效性要素构成不包括()

(A)团队学习(B)绩效(C)成员满意度(D)薪酬

31、对员工而言,绩效管理不具有的功能是()A互相沟通B互相激励C互相促进D互相竞争

86、对摩擦性失业表述正确的是()。

(A)是高效率利用劳动资源的需要(B)是一种正常性失业(C)是动态性市场经济的一个自然特征

(D)是一种岗位交换之间的失业(E)表明劳动力经常处于流动过程之中

87、企业目标管理的特点主要包括()。

A一种系统化管理模式(B)更富于参与性(C)有明确完整目标体系(D)强调自我控制(E)有完善员工福利计划

88、满足亲和需要的行为可以是()。

(A)控制他人和活动(B)受到许多人的喜欢(C)战胜对手或敌人(D)成为团队的一分子(E)比竞争者更出色

89、人力资源理论体系包括()。

(A)心理开发(B)生理开发(C)伦理开发(D)技能开发(E)环境开发

07.11二级

26、()是政府通过调节利率来调节总需求水平.以促进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经济增长的一种宏观经济管理对策.(A)财政政策(B)收入政策(C)金融政策(D)货币政策

27、()是劳动权的核心。

(A)择业权和劳动报酬权(B)就业权和择业权(C)休息休假权和劳动保护权(D)劳动保护权和职业培训权

28、()不具有法律效力。

(A)立法解释(B)任意解释(C)司法解释(D)行政解释

29、企业资源优势具有()的特点,企业要不断投入以保持和创新其优势。

(A)绝对性和时间性(B)相对性和时间性(C)绝对性和暂时性(D)相对性和持续性

30、()与缺勤率和流动率呈负相关.(A)组织效率(B)组织承诺(C)工作绩效(D)工作分析

31、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三大基石不包括()。

(A)定编定岗定员定额(B)员工的绩效管理(C)员工的引进与培养(D)员工的技能开发

86、企业战略的实质是实现()之间的动态平衡.

(A)外部环境(B)内部环境(C)企业实力(D)战略目标(E)长近发展

87、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因素包括().

(A)富有挑战性的工作(B)公早的报酬(C)支持性的工作环境(D)融治的人际关系(E)个人特征与工作的匹配

88、群体决策的优点有().

(A)能比个体需要的时间少(B)能增加决策的可接受性(C)能增加决策过程的民主性

(D)能提供比个体更为丰富和全面的信息(E)能提供比个体更多的不同的决策方案

89、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测量技术包括().

(A)工作岗位研究(B)KPI技术(C)关键事件访谈(D)BSC技术(E)人员素质测评

07.5二级

26、劳动力供给弹性是()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

(A)劳动力需求量(B)劳动力需求增长量(C)劳动力供给量(D)劳动力供给增长量

27、实际工资计算公式是()

(A)货币工资/价格(B)货币工资/价格指数(C)货币工资X价格(D)货币工资X价格指数

28、劳动法的首要原则是()

(A)保障报酬权(B)保障物质帮助权(C)保障劳动者的劳动权(D)保障休息休假权

29、决策树的分析程序包括①剪枝决策②计算期望值③绘制树形图。

排序正确的是()

(A)①②③(B)③②①(C)③①②(D)①③②

30、()是指员工对自己的工作所抱有的一般性的满足与否的态度。

(A)工作成就(B)工作绩效(C)工作态度(D)工作满意度

31、从管理形式上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

(A)静态管理(B)动态管理(C)权变管理(D)权威管理

86、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有()。

(A)充分就业(B)同质劳动力获同样工资(C)体现工资差异

(D)劳动力资源的最优分配(E)增大工资总额

87、劳动权保障具体体现为()。

(A)基本保护(B)平等就业权(C)全面保护(D)自由择业权(E)优先保护

88、组织公正与报酬分配要求()。

(A)分配公平(B)程序公平(C)互动公平(D)法律公平(E)组织公平

89、下列对人力资本不理解正确的是()。

(A)人力资本具有创造性(B)人力资本具有时效性(C)人力资本具有累积性

(D)人力资本具有收益性(E)人力资本具有个体差异性

 

第一章劳动经济法

第一节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市场经济制度中的劳动力市场现象及劳动力市运行规律的科学。

一、劳动资源的稀缺性

资源的有限性称为资源的稀缺性即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限需要而言,客观上存在着制约满足人类需要的力量。

劳动力资源三个属性:

相对稀缺性、绝对性、本质表现为支付手段和支付能力的稀缺

现代劳动经济学产生于劳动资源的稀缺性与成本的存在,其研究对象正是这种客观存在所决定的。

二、效用最大化

个人追求的目标是效用最大化,即在个人可支配资源的约束条件下,使个人需要和愿望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

企业追求的是利润的最大化。

三、劳动力市场

劳动力市场是生产要素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就业量和工资的决定是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功能。

劳动力市场的功能是通过商品的供给和需求来决定价格的机制,实现、调节资源的配置;解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这一经济社会的基本课题。

劳动经济学的主要任务:

要认识劳动力市场的种种复杂现象,理解并揭示劳动力供给、劳动力需求,以及工资和就业决定机制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作用原理。

四、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两种,主要是实证研究方法和规范研究方法。

㈠实证研究方法

重点:

研究现象本身“是什么”的问题。

实证研究方法试图超越或排斥价值判断,只提示经济现实内在的构成因素及因素间普遍联系,归纳概括现象的本质及其运行规律。

特点:

①实证研究方法的目的在于认识客观事实,研究现象自身的运动规律及内在逻辑②实证研究方法对经济现象研究所得的结论具有客观性,并可根据经验和事实进行检验。

主要步骤:

确定研究对象,设定假定条件,提出理论假说,验证四个步骤。

㈡规范研究方法

规范研究方法特点:

①规范研究方法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说明经济现象及其运行应该是什么的问题②规范研究方法往往成为为政府制定社会经济政策服务的工具。

互惠交换障碍:

①信息障碍②体制障碍③市场缺陷

实践表明:

规范研究方法脱离不开实证研究方法对经济现象的客观分析,实证研究方法也离不开价值判断的指导。

第二节劳动力供给和需求

一、劳动力与劳动力供给

㈠劳动力与劳动力参与率的概念

劳动力——在一定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与就业要求,从事或能够从事某种职业劳动的全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

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在一定范围内的人口的比率,是衡量、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

总人口率参率=劳动力×100%

总人口

年龄(性别)劳参率=某年龄(性别)劳动力×100%

该年龄(性别)人口

劳动力供给变量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被定义为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简称为劳动力供给弹性。

 

供给无弹性Es=0无论工资率如何变动,劳动力供给量固定不变。

供给有无限弹性Es→∞工资率给定,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绝对值大于0。

单位供给弹性Es=1在这种情况下,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与劳动力变动的百分比相同。

供给富有弹性Es>1劳动力变动百分比大于工资率变动百分比

供给缺乏弹性Es<1劳动力变动百分比小于工资率变动百分比

㈡劳动力参与率的生命周期:

1、15~19岁年龄组的青年人口劳动参与率下降。

2、妇女劳动参与率上升。

3、老年人口劳动率下降。

4、25~55岁男性劳动参与率保持较高程度,没有什么变化。

男性成年人是稳定的高水平劳动力供给主体,在家庭经济内部的分工中处于最优先就业的位置。

㈢经济周期与两种劳动参与假说

经济周期——经济运行过程中繁荣与衰退的周期性交替。

两种劳动参与假说——附加性劳动力假说与悲观性劳动力假说

两种假说的前提观点是相同的——男性成年人的劳动力参与率与经济周期不存在敏感的反应性。

无论是否处于就业或非就业状态,总停留在劳动力市场中。

附加性劳动力经济假说认为:

在经济总水平下降的时候,由于衰退,一些一级劳动力(男性成年人)处于失业状态。

此时,为了保证家庭已有收入,二级劳动力(中年妇女)走出家庭,以期寻找工作。

因此,二级劳动参与率与失业率存在着正向关系:

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参与率提高。

悲观性劳动力经济假说认为:

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参与率下降。

二、劳动力需求

劳动力需求——企业在某一特写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够雇用的劳动量。

劳动力需求的派生性——真实、具体、有效的社会消费需求→社会生产→对劳动要素的需求→单位从事产品或劳务的生产并完成销售→得到利润↑

在假设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力需求与工资率存在着如下关系:

工资率上升,劳动需求减少,工资率下降,劳动需求增加。

需求无弹性:

Ed=0

需求无限弹性:

Ed→∞

单位需求弹性:

Ed=1

需求富有弹性:

Ed>1

需求缺乏弹性:

Ed<1

三、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

㈠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

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当把可变的劳动投入增加到不变的其他生产要素上,最初劳动投入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但是当其增加超过一定限度时,增加的产量开始递减。

㈡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

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中,资本等生产要素不变,唯一可变的是生产要素为劳动投入,故可变的成本也就是工资。

短期企业劳动力需求决定的原则:

MRP=VMP=MP*P=MC=W

四、劳动力市场的均衡

㈠劳动力市场的含义

广义与狭义之分。

狭义的劳动力市场是广义的劳动力市场交换关系的外在表现,是实现劳动资源配置的有效途径。

劳动力市场的性质:

1、劳动力市场是社会生产得以进行的条件。

2、劳动力是一种等价交换。

3、劳动力市场的交换决定了劳动力的价值——工资。

工资是实现和决定这种交换行为的必要手段。

4、通过劳动力市场的交换,实现劳动要素和非劳动要素的最佳结合。

劳动力市场的本质属性表现:

1、是在产权边界界定清晰的条件下的必然产物

2、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调节劳动力的配置,实现劳动要素与非劳动要素结合的最佳途径

3、劳动力通过劳动力市场的劳动交换,离开流通领域进入生产领域后,所开始的劳动过程是商品生产者的劳动过程

㈡劳动力市场的表态与动态均衡

局部均衡分析方法的代表人物是A马歇尔,一般均衡分析方法的代表人物是L瓦尔拉。

㈢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

1、劳动力资源的最优分配。

2、同质劳动力获得同样的工资。

3、充分就业。

五、人口、资本存量与均衡工资率

㈠人口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1、人口规模——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劳动力供给增加;如果劳动力需求不变,其结

果必然是均衡工资率下降。

2、年龄结构——通过劳动年龄组人口占人口总体比重的变化,影响劳动力供给;通过劳

动年龄组内部年龄构成的变动,影响劳动力供给内部构成的变化。

3、城乡结构——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的转移,使劳动力供给弹性趋向增大。

㈡资本存量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

资本存量→改变劳动力与资本的配置比例→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增加→劳动力需求扩大→均衡工资率提高

生产率提高→行业的平均生产成本和边际生产成本降低→行业产品供给的增加→产品价格下降→劳动力需求减少

㈢人口、资本存量与劳动力市场均衡

在人口增长、资本存量增加的条件下,资本存量的增长率高于人口的增长率,结果是均衡工资率得到提高,就业也在扩大。

第三节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工资水平与工资结构

一、均衡价格论的一般原理及工资决定

均衡价格论——说明通过商品供给与商品需求的运动决定商品价格形成的理论。

工资——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的均衡价格,即劳动力的需求与供给价格相一致的价格。

工资作为劳动力要素的均衡价格是由劳动力的供给价格和需求价格的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的。

工资具有与劳动的净产品相等的趋势。

所以工资决定是以劳动力价值为基础,最终取决于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和劳动力再生产费用及劳动的负效用。

劳动力这一生产要素价格决定受社会的、历史的因素影响。

二、工资形成

生产要素分为四类:

土地、劳动、资本和企业家才能。

工资形式的关键是以何种方式准确地反映和计量劳动者实际提供的劳动数量。

工资形式:

基本工资+福利

㈠基本工资

基本工资是以货币为支付手段,按照时间或产量计算的报酬,是工资构成的主要部分。

1、工资率

工资率——单位时间的劳动价格。

2、货币工资与实际工资

货币工资——工人单位时间的货币所得

实际工资——经价格指数修正过的货币工资

实际工资=货币工资/价格指数

3、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

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是应用最普遍的基本工资支付方式。

①计时工资——依据工作的工资标准与工作时间长度支付工资的形式

货币工资=工资标准×实际工作时间

②计件工资——依据工人合格产品数量和计件工资率计算工资报酬的工资支付形式

货币工资=计件工资率(计件单价)×合格产品数量

计件工资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

计件工资的特点决定了:

低生产率的风险主要由工人承担,劳动过程的控制成本较低;但产品数量统计、质量检验、定额标准、生产组织和劳动组织等的管理成本较大。

㈡福利

福利是工资的转换形式和劳动力价格的重要构成部分。

福利和基本工资之和构成立了劳动报酬。

福利支付方式分为两类:

实物支付和延期支付(如:

保险支付、如退休金、失业保险等)。

福利实质上都是由工人自己的劳动支付的。

其特征如下:

1、福利支付以劳动为基础,不与个人劳动量直接相关;2、法定性;3、自定和灵活性

实物支付优点:

可以降低人工成本,变相的提高了个人所得税的纳税起点,从社会的角度看实物支付可以增加就业,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

延期支付当员工具备享受资格时,获得使用权。

延期支付优点:

①可使企业获得一种稳定的生产经营的外部条件;②增加企业对劳动力市场的多种适应性;③自定性强;④可使若干社保基金实现积累

第四节就业与失业

一、就业总量的决定

所谓就业或劳动就业一般是指有劳动能力和就业要求的人,参与某种社会劳动,并通过劳动获得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

㈠总供给、总需求与均衡国民收入

总供给——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按价格计算的货币价值总量。

总需求——指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对产品和服务需求的总和。

均衡国民收入=总需求=总供给=消费+储蓄=消费+投资

Y=C+S=C+I

㈡就业总量决定

总供给价格函数:

Z=ƒ(N)

总需求价格函数:

D=φ(N)

二、失业及其类型

所谓失业是指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在总量或结构上的失衡所形成的,具有劳动能力并有就业要求的劳动者处于没有就业岗位的状态。

正常性失业:

摩擦性失业——是高效率利用劳动资源的需要

技术性失业——是效率提高的必然结果。

解决办法:

推行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强化职业培训,普遍地实施职业技能开发。

结构性失业——在全部失业中占有很大比重。

解决办法:

超前的职业指导和预测、广泛的职业技术培训、低费用的人力资本投资。

季节性失业——表现为:

①气候对行业生产影响②气候对消费需求的影响。

三、需求不足性失业

㈠需求不足性失业的两种具体形式

非正常性失业:

增长差距性失业、周期性失业(最常见,最严重,最难对付)。

㈡缓解需求不足性失业的对策

刺激总需求及扩大有效供给是解决需求不足性失业的根本方向。

对非正常性失业,政府通过宏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结合产业政策,推行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来缓解需求不足性失业,进而实现充分就业。

四、失业的度量和失业的影响

 

 

失业的负面影响:

①造成家庭生活困难②是劳动力资源浪费的典型形式③直接影响劳动者精神需求的满足程度。

五、政府行为和劳动力市场

㈠政府支出

分为:

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两类

㈡劳动力市场的制度结构要素

1、最低劳动标准:

最低工资标准、最长劳动时间标准

2、最低社会保障。

3、工会。

工会在其发展中承担着多重功能,最基本的是与雇主或雇主组织进行集体谈判,参与决定基本劳动条件,并对各项劳动条件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

最低劳动标准、最低社会保障、工会权利义务等三个制度结构,以法律确定、保护

㈢就业与收入的宏观调控

对就业总量影响最大的宏观调控政策是:

财政、货币和收入政策

1、财政政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

2、货币政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3、收入政策——有利于宏观经济的稳定、资源的合理配置、缩小不合理的收入差距

收入差距指标——基尼系数:

洛伦茨曲线、库兹涅茨比率、帕累托定律等

基尼系数用来判断某种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的一种指数,亦即社会居民或劳动者人数与收入量对应关系的计量指标。

当基尼系数接近0时,收入便接近与绝对平衡,接近1时,则接近绝对不平衡。

基尼系数越大,表示收入越不平衡。

通常基尼系数在0.2~0.4之间。

收入政策措施:

1、调控收入与物价关系的措施:

制定工资—物价指导线。

冻结。

以税收为基础的收入控制政策。

2、收入平等化措施:

个人所得税制度。

其他税。

发展社会保障事业。

第二章劳动法

第一节劳动法的体系

一、劳动法的概念

狭义的劳动法仅指劳动法律部门的核心法律。

广义的劳动法则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一些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二、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㈠劳动法基本原则的含义和特征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的特点:

指导性、纲领性的法律规范;反映了劳动法律部门的本质和特点;高度的稳定性;高度的权威性。

㈡劳动法律基本原则的作用

1、指导劳动法的制定、修改和废止,保证各项劳动法律制度的统一、协调

2、指导劳动法的实施,正确适用法律,防止出现偏差

3、有助于劳动法的理解、解释,对认识劳动法本质有指导意义,可弥补劳动法律可能存在的缺陷。

㈢劳动法律基本原则的内容

1、保障劳动者劳动权的原则

平等的劳动就业权、自由择业权、劳动报酬权、休息休假权、劳动保护权、职业培训权。

平等的就业权和自由择业权是劳动权的核心。

劳动权受到国家的保障,这种劳动权保障具体的体现为基本保护,全面保护,优先保护等方面。

2、劳动关系民主化原则

劳动者有依据法律的规定享有参加和组织工会的权利;三方原则:

政府、工会和雇主协会(企业家协会)。

3、物质帮助权原则

物质帮助权的特征:

社会性、互济性、补偿性。

三、劳动法律渊源

我国宪法规定了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如劳动权、报酬权、休息休假权、劳动安全卫生保护权、物质帮助权、培训权、结社权等。

劳动法律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国务院劳动行政法规:

《工伤保险条例》、《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职工奖惩条例》、《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等。

正式解释:

根据解释主体的不同,正式解释分为立法解释、司法解释、行政解释。

集体合同是通过工会与雇主或雇主协会按照合法的程序,经过集体谈判达成的关于一般劳动条件的协议。

集体合同整体性地规定了工会会员和雇主的权利和义务,对劳动双方具有法律约束力。

分为产业集体合同、行业集体合同。

四、劳动法的体系

劳动法体系:

劳动关系法、劳动标准法、劳动保障法、劳动监督检查法。

第二节劳动法律关系

劳动法律关系是指劳动法律规范在调整劳动关系过程中所形成的劳动者(雇员)与用人单位(雇主)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即雇员与雇主在实现现实的劳动过程中所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劳动法律关系的当事人必须服从国家的意志,在确定劳动关系各方面的内容以及劳动关系当事人各自的行为时,如工时、工资、劳动条件等,以及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关系时,必须服从国家的意志的制约。

劳动法律关系的种类:

劳动合同关系、劳动行政法律关系、劳动服务法律关系。

劳动法律关系的双务关系:

劳动法律关系是一种双务关系,雇主、雇员在劳动法律关系之中既是权利主体,又是义务主体,互为对价关系。

雇员的权利即为雇主的义务,而雇主的权利也即雇员的义务。

劳动法律事实:

劳动法律行为、劳动法律事件

劳动法律行为:

是指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能够引起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具有一定法律后果的活动。

劳动法律事件:

指不以当事人的主管意志为转移,能够引起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具有一定法律后果的活动。

第三章现代企业管理

第一节企业战略管理

一、企业战略环境分析

㈠企业战略的概念与特征

企业战略是指企业为了适应未来环境的变化,寻求长期生存和稳定发展而制定的总体性和长远性的谋划与方略。

实质:

实现外部环境、企业实力和战略目标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

企业战略具有全局性、系统性、长期性、风险性和抗争性。

㈡企业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