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选择题 1.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523406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6.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选择题 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马克思选择题 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马克思选择题 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马克思选择题 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马克思选择题 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选择题 1.docx

《马克思选择题 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选择题 1.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选择题 1.docx

马克思选择题1

1、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c )

A 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B 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C 全部哲学的基本问D 一部分哲学的基本问题

2、物质的本质特性是(A)

A 客观实在性B 实物性C 结构性 D可分性

3、古代哲学家荀子说: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D )

A 物质运动规律具有普遍性B 物质运动规律具有重复性

C 物质运动规律具有稳定性D 物质运动规律具有客观性

4、“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是(A)

A 前者是辩证法,后者是诡辩论B 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

C 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D 二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

5、印度一位教授曾对一棵树算了两笔不同的帐:

一棵正常生长50年的树,按市场的木材价格计算,最多值300美元;但从它产生的氧气、减少大气污染、涵养水源、可以为鸟类与其他动物提供栖息环境的生态效应看,则值20万美元。

这种算账方法体现了(C )

A 事物存在的客观性B 人类认识的主观性

C 事物联系的多样性D 事物运动的规律性

6、矛盾的基本属性是(B )

A 普遍性和特殊性B 斗争性和统一性C 变动性和稳定性D绝对性和相对性

7、“一个志在有大成就的人,他必须如歌德所说,知道限制自己。

反之,那些什么事都想做的人,其实什么事都不能做,而终归于失败。

”这段话体现(D )

A 要学会分清事物矛盾的性质B 要懂得对事物进行矛盾分析

C 要学会解决不同矛盾用不同的方法D 要抓住主要矛盾,不要平均使用力量

8、“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两句诗的哲学道理是(D )

A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 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 事物的发展是质变和量变的统一D 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9、对于下列何种问题的回答决定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野(C )

A 世界的运动发展问题B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

C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D 世界的可知性问题

10、时间和空间是“人类感性直观中的先天形式”。

这种观点是(A   )

A、唯心主义时空观B、唯物主义时空观

C、机械唯物主义时空观D、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

11、只承认绝对运动,不承认相对静止的观点是(C)

 A 主观唯心论B 形而上学C 相对主义和诡辩论D 客观唯心主义

12、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B)

A 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B 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

C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的观点D 矛盾的对立面既统一又斗争的观点

13、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A )

A 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B 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C 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D 事物联系的普遍性

14、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C )

A 两点论和一点论的统一B 重点论和均衡论的统一

C 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D 均衡论和一点论的统一

15、肯定就是绝对的肯定,就是肯定一切;否定就是绝对的否定,就是否定一切,这种观点是( A)

A 形而上学的观点B 诡辩论的观点C 唯物辩证法的观点D 相对主义的观点

16.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是( B )

A、唯心主义的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C、形而上学的观点D、旧唯物主义的观点

17、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是一种(D  )

A、神学历史观B、自然主义历史观C、唯心主义历史观D、唯物主义历史观

18、唯物主义一元论与唯心主义一元论的分歧在于:

( B )

A、世界是否有统一的本原B、世界统一于物质还是精神C、世界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D、世界是否存在矛盾

19、“存在就是被感知。

”这是 (A)

A、主观唯心论B、客观唯心论C、庸俗唯物论D、辩证唯物论

20.“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是说(  A)

A.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B.物质和运动的统一C.运动的有限性、无限性的统一    D.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21.时间和空间“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只是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空洞的观念、抽象。

”这段话是说(  B )

A.时间、空间的主观性         B.时间、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形式

C.时间、空间是相对性和绝对性的统一  D.时间、空间离开物质只是形式

22.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基本思想原则的理论基础是(B)

A.事物发展的内因与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   B.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原理C.矛盾同一性和矛盾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的原理

23.“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

这在哲学上符合(  B  )

A.内因和外因关系的原理             B.量变和质变关系的原理

C.重点论和两点论相统一的原理       D.认识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

24.唯物辩证法认为否定之否定过程是(B )

A.在原有基础上周而复始的过程     B.事物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过程

C.事物经过两次否定重新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过程

D.甲变乙、乙变丙、丙变丁……的无穷发展过程

多项选择:

1、恩格斯说:

“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个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这说明(BC )

A 物质范畴和具体的实物无关B 物质范畴是普遍的哲学范畴

C 物质范畴和具体的实物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D 物质范畴是各种具体事物的简单相加E、物质是人的主观产物

2、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表现在(CE)

A 必然性可以脱离偶然性而单独存在B 偶然性可以脱离必然性而单独存在

C 偶然性的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必然性支配着偶然性D 偶然性必须通过必然性来体现E 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并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

3、在关于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的两种表现形式为(BC)

A 矛盾双方的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矛盾双方的对立是同一中的对立

B 只见对立,不见同一,在绝对对立中思维

C 只见同一,不见对立,在绝对同一中思维

D 矛盾双方既对立又同一E 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4、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中,否定方面就是指(AB)

A 事物本身所包含的促使其终结的方面B 现存事物所包含的促使其转化为他事物的方面C 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D、肯定事物为它自身而不是他事物的方面

E 事物中包含的不合理的、具有消极作用的因素

5、“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说明对待中外文化应该持有的态度是(AD )

A 既克服又保留B 照搬照抄C 全盘否定

D 去其糟粕,取其精华E 批判与继承相分离

6、在事物的周期性发展中,第三阶段仿佛向旧事物回归   (BD)

A 这种回归是真正意义上向旧事物的回归

B 这种回归仅重复了第一阶段的某些特征

C 这种回归说明事物又回到了出发点

D 这种回归是形式上的回复、内容上的提高

E 这种回归重复了第一阶段的所有特征

7、物质运动和时间空间的不可分离主要表现为(AB  )

A 物质运动一定要在时空中进行B 时间空间不能离开物质运动而独立存在

C 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主体D 时间、空间是人们考察物质运动的先天形式

E 时间、空间可以先于物质运动而独立存在

8、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重要意义在于(ABCDE)

A 坚持了唯物主义客观性原则,与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哲学划清了界限

B 揭示了物质的可知性,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C 正确理解了物质范畴与具体的物质结构学说之间的关系,克服了形而上学物质观的缺陷

D 对现代科学发展有着重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

E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9、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在于(ABCD )

A 不理解静止就不能理解运动B 不理解静止就不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C 静止是科学分析的条件D 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与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划清界限

E 只有了解静止才能防止唯心主义

10、联系的普遍性包括以下几点含义(ACD )

A 任何一个事物内部的诸要素是相互联系的B 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C 整个世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D 任何一个事物都处在与其他事物的相互联系之中E 事物有时处于联系之中,有时不处于联系中

11、规律的客观性包含以下几点(ABDE)

A 规律是客观事物运动过程本身固有的联系B 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 规律是可以任意创造和消灭的D 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E 社会规律也是客观的

12、事物的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ACDE )

A 任何一个事物都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B 共性是个性的总和

C 个性比共性丰富D 个性包括共性,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E 共性不能包括个性

13、形而上学的基本观点是(ACDE)

A 事物之间彼此孤立,没有联系B 否认世界的物质性C 用静止的观点看世界D 用片面的观点看问题E 否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源和动力

14、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是(BCDE )

A 主观性B 机械性C 片面性D 形而上学性E 不彻底性

15、割裂质变与量变的辩证关系必然导致:

(A E)A、庸俗进化论或激变论B、经验主义与教条主义C、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D、可知论或不可知论E、社会改良主义或冒险主义

16、关于龙的形象,自古以来就有“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的说法。

这表明(A D)

A 观念的东西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B 一切观念都是现实的模仿C 虚幻的观念也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D 任何观念都可以从现实世界中找到其“原型”

17、商务印书馆1917年版的《新华字典》在解释了“雉”就是“野鸡”之后,紧接着说“肉可以吃,羽毛可以做装饰品”。

2008年版删去了这句话。

这表明人们的意识( ACD)

A 是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B 取决于词语含义的变

C 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D 需要借助于语言这一物质外壳表达出来

18、下列有关时空相对性的判断,正确的是:

(ABCE)

A、时空的具体特性受物质运动具体特性的制约B、人们的时空观念是可变的

C、时空的具体特性是可变的、有条件的D、否认时空的相对性会导致唯心主义时空观

E、否认时空的相对性会导致形而上学的时空观

19.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和意识关系的全面看法是(A,C,D)

A.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B.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D.物质是意识的根源,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20.在人类和人类社会形成的过程中,劳动所起的作用有( A,B,C,D )

A.劳动创造了人脑  B.劳动创造了人手

C.劳动推动了语言的产生与发展    D.劳动形成了人类的社会关系

21.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A,B,C,D    )

A.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B.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C.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手段和物质条件  D.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有机统一

2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两者的区别在于 (ABCD)

A、唯物辩证法用联系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用孤立的观点看世界

B、唯物辩证法用发展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用静止的观点看世界

C、唯物辩证法用全面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用片面的观点看世界

D、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内部的矛盾,形而上学否认矛盾是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E、唯物辩证法承认世界是可知的,形而上学不承认世界的可知性

23、掌握事物度的重要性在于:

(ABCD)

A、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做到“胸中有数”B、它可以克服“过”与“不及”的错误

C、它可以避免“左”或右的错误D、才能更深刻准确地认识事物

24、“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BCD)

A、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B、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C、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D、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25、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分别是(ABC)

A、马克思主义哲学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科学社会主义D、社会学E、西方哲学

26、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理论来源是:

(ABC)

A、德国古典哲学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C、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D、古希腊哲学E、中世纪神学

一、单项选择题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 B)

A 唯物主义观点B 实践的观点C 矛盾的观点D 普遍联系的观点

2、真理一元论就是对于一个确定的认识对象:

( B )

A 只能有一种认识B 正确的认识只有一个

C 正确的认识能一次获取

3、最初人们把文盲定义为不识字的人;后来又把文盲确定为看不懂现代信息符号、图表的人;而现在联合国把文盲确定为不能用计算机交流的人。

从哲学上看,这表明( C )

A 人在确定事物的标准上起主导作用B 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

C 人的认识随着社会实践的变化而变化D 人的认识是一个反复曲折的过程

4、要正确实现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这是因为(B)

A 群众是人口中的大多数B 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C 群众的意见都是正确的D 群众的行动都是合理的

5、现代科技日新月异,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这一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是( A  )

A 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

B 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要求

C 证明现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已经臻于完美,能够指导我们解决今后遇到的任何问题。

D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作出了否证

6、“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C  )

A 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B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C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D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7、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C )

A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B 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C  “源”与“流”的关系

D 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8、承认我们的一切知识具有相对性,就会     ( D )

A 陷入诡辩论B 导致怀疑主义C 防止相对主义D 防止绝对主义

9、“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句话的意思是       ( B )

A 认识和实践的同一性B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C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 实践创造了认识的必要条件

10.法国科学家巴斯德说:

“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这句话强调了(B  )

A.人们对每一件事物都要细心观察     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的指导

C.人们获得感性认识的重要性         D.人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1.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过程是( C)

A.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B.由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

C.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辩证运动 D.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2、把认识的客体看作是进入实践活动领域,并和主体相互作用的客观事物,这是( C )

A 旧唯物主义的观点B 唯心主义的观点

C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D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可以承认的观点

13、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具有不确定性,这是因为   ( C )

A、有些真理是根本无法通过实践来加以检验的

B、任何实践检验都需要一定的逻辑证明作为其补充手段

C、作为检验标准的社会实践总是要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

D、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以及同一阶级的不同阶层都有其不同的实践

14、“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

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

”这表明人的才能   ( B )

A 与人的先天生理因素没有关联B 主要来源于后天的实践

C 取决于人的主观努力的程度D 是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的

15、“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这表明:

   ( A )

A 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B 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

C 人的认识能力是由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D 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

16、“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是   ( D )

A 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B 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

C 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D 人们群众的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

二、多项选择

1、实事求是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哲学思想,它体现了( ABCD )

A 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B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C 认识和实践的统一D 自由和必然的统一

2、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ABC)

A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B 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又要发展马克思主义

C 坚持继承与理论创新相统一D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永恒真理,只能坚持不能发展。

3、认识过程之所以还需要第二次飞跃,是因为(BD)

A 理性认识反映了事物的本质B 认识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C 理性认识具有抽象性和间接性的特点D、理论需要回到实践中去检验、修正、充实和发展    E 理性认识是从感性认识发展而来的

4、“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出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谬误。

”这句话意味着   ( BE )

A 任何真理都不存在绝对的因素B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使用条件和范围

C 真理和谬误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D 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的界限

E 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对于特定的认识对象才有意义。

5、19世纪英国作家惠兹里特说:

“一个除了书本以外一无所知的纯粹学者,必然对书本也是无知的。

”与这句话在内涵上相一致的名言还有   ( ABD )

A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B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C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即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深刻地感觉它

D 饱经风霜的老人与缺乏阅历的少年对同一格言的理解是不同的

6.对于同一棵大树,在木匠的眼中是木材,画家看到的是色彩和色调,植物学家看到的是它的形态特征,这是由于(ABD )

A.人的感觉受理性指导B.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

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D.已有的认识影响感觉活动E.意识构建认识对象

7、感觉和概念的区别在于 ( ABC )

A、感觉是感性认识的形式,概念是理性认识的形式

B、感觉是对事物现象的反映,概念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

C、感觉具有直接性,概念具有间接性

D、感觉不可靠,概念真实可靠

8、任何真理都具有:

( ABC )

A、客观性B、相对性C、绝对性D、多元性

9、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 ABC )

A、与唯心主义先验论根本对立B、与不可知论根本对立C、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有着原则区别D、同中国古代哲学认识论根本对立E、同古希腊哲学的认识论根本对立

单项选择题:

1.“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

”这句话是说( C )

A.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B.生产力直接决定生产关系

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D.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相适应

2、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 C )

A、生产和消费的矛盾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C、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

5.社会基本矛盾是(  B )

A.生产和消费的矛盾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C.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

6.在谁是历史的创造者问题上,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B)

A.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起决定作用       B.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C.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5、“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历史观是 ( B )

A、唯物主义B、宿命论C、唯意志论D、循环论

6、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范畴是标志(C)

A、人类进行生产活动、政治活动和科学实验能力的范畴

B、人类改造旧的社会制度、创建新的社会制度能力的范畴

C、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能力的范畴

D、人类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与外部物质世界能力的范畴

生产关系的各项内容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B)

A、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C、产品的分配形式D、产品的交换形式

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式中,全部属于意识形态的是 (D)

A、生物学、道德、宗教B、逻辑学、哲学、道德

C、法律思想、艺术、语言学D、政治思想、哲学、宗教

9、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是一种承认社会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的理论,它建立在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基础上,是能动的决定论。

这说明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B)

A、排斥了主体选择的作用B、与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不矛盾

C、把历史的发展看作是自发的过程D、否认人的思想动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10、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本质联系就是(D)

A、两者由基本适合到不适合B、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C、先进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D、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11、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B)

A、科学研究的发展水平B、生产工具的状况C、劳动对象的利用D劳动者的思想觉悟

12、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A)

A、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B、社会发展的自然前提

C、社会发展的政治关系D、社会精神生活的组成部分

13、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是(A)

A、经济标准B、政治标准C、思想标准D、文化标准

多项选择题:

1.生产资料包括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在劳动资料中生产工具的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  ABC )

A.生产工具是劳动资料中最重要的    B.是划分各种经济时代的主要标志

C.生产工具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D.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 ABCD )

A.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B.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本质关系

C.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D.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

E.是社会主义社会特有的规律

3.人民群众是指( ABC )

A.一个历史范畴,随历史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