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3课 享誉世界的手工业名师公开课优质学案 北师大版必修2.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521194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75.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3课 享誉世界的手工业名师公开课优质学案 北师大版必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3课 享誉世界的手工业名师公开课优质学案 北师大版必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3课 享誉世界的手工业名师公开课优质学案 北师大版必修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3课 享誉世界的手工业名师公开课优质学案 北师大版必修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3课 享誉世界的手工业名师公开课优质学案 北师大版必修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3课 享誉世界的手工业名师公开课优质学案 北师大版必修2.docx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3课 享誉世界的手工业名师公开课优质学案 北师大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3课 享誉世界的手工业名师公开课优质学案 北师大版必修2.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3课 享誉世界的手工业名师公开课优质学案 北师大版必修2.docx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3课享誉世界的手工业名师公开课优质学案北师大版必修2

 享誉世界的手工业

[课标要求] 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一、官营手工业与民营手工业的消长

1.官营手工业

(1)产生与发展

①夏、商、西周时期,手工业为官府所垄断。

商、周王朝实行“工商食官”制度。

②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

(2)特点

①由政府直接控制和经营,主要生产武器等军用品和供皇室、贵族消费的生活用品。

②工艺水平和技术水平高。

③生产不计成本,工匠无偿劳动,生产效率低下,日益萎缩。

[历史认识]

专制王朝在对匠户进行严格管理的同时,采取强制劳动和超经济手段等方式加强剥削,极大地制约了古代手工业的发展。

2.民营手工业

(1)发展历程

①夏、商、西周时期出现。

②明中期居于主导地位。

(2)特点

①由民间私人经营,有较大的主动性。

②劳动者有较多的人身自由,有一定报酬,劳动兴趣比较高。

③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产品投放市场。

3.家庭手工业

(1)产生: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小农经济的形成而出现。

(2)特点

①与农耕相结合,以纺织为主。

②产品主要供自己消费和缴纳赋税,到明代中期,日渐商品化。

深化探究

探究点1 家庭手工业

材料 “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

蔬果之畜,园场之所产;鸡豚之善,埘圈之所生。

爱及栋宇器械,樵苏脂烛,莫非种殖之物也。

至能守其业者,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但家无盐井耳。

”——《颜氏家训》

思考

(1)该记载反映了一种什么样的经济形态?

(2)人们的生活资料是如何“闭门”而“足”的?

答案 

(1)自然经济。

(2)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探究点2 官营手工业

材料 (元朝)国家初定中夏,制作有程,乃偁(纠集)天下之工,聚之京师,分类置局……匠以籍为定,世承其业,其子女……婚嫁皆由政府控制。

——《元史》

思考

(1)材料反映的是我国古代哪种手工业经营形态的内容?

(2)试从产品流向、生产规模、所耗成本、产品质量以及劳动者方面评价这一手工业经营形态的特点。

答案 

(1)官营手工业。

(2)特点:

①产品是供官府专用和皇帝私用,技术发明和革新不能服务于社会。

②生产规模大,所耗费用较多,加重了朝廷财政支出。

③产品质量较高,达到了当时手工业技术水平的顶峰,但技术传承封闭,往往失传,难以推广。

④匠户没有人身自由,劳动创造性受到束缚。

探究点3 民营手工业

材料 明初,瓷都景德镇有官窑58座,资金充足,设备先进,民窑不过20座。

但官窑管理腐败,成本高昂,很快衰落下去。

为完成上贡任务,只好改行“官搭民烧”,由民窑烧造,官府给予报酬。

与此同时,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迅速崛起,明末达到二三百座,窑身比官窑大三四倍。

清代御窑仅6座,沿袭“官搭民烧”,到乾隆以后更加衰败了。

而民窑的规模和产量都远胜官窑,工艺水平也大为提高,产品畅销海内外。

思考

材料反映出手工业生产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结合材料和教材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

答案 变化:

明朝中叶后在制瓷等行业中,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原因:

(1)官营手工业自身的弊端。

(2)明清时期生产力及商品经济的发展。

[名师指津]

家庭手工业和田庄手工业都是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之上的,以自给自足为主要目的。

往往规模小,技艺封闭落后,但却根深蒂固,对商品经济的发展起了很大的制约作用。

[归纳总结]

造成中国古代民间手工业艰难经营的因素有哪些?

(1)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以自给自足为主要目的。

(2)规模小,世代严守技艺秘密,生产技术难以提高。

(3)统治者政策的限制。

(4)官营手工业征调优秀工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间手工业的发展。

[归纳总结]

我国古代手工业的主要形态及其基本特点。

(1)主要形态:

中国古代手工业包括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三种基本形态。

(2)基本特点:

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主要生产武器等军用品和供应官府与皇帝消费的生活用品;民营手工业由民间私人经营,主要生产供应民间消费的物品;家庭手工业是农户的一种副业,其产品主要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剩余部分才拿到市场上出售。

二、巨大的规模与细密的分工

1.概况: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生产,地区分布广泛,生产规模巨大。

如商代晚期的司母戊鼎、郑和下西洋乘坐的宝船等。

许多手工业品如丝绸和瓷器,远销亚、非、欧各大洲。

中国被西方国家称为“丝国”和“瓷器大国”。

2.主要手工业部门

(1)纺织业

①距今约四五千年我国已学会养蚕织丝。

②战国时已能织出锦、绣、罗、纱等多类织品。

③汉代,增加绮、绫、纨等。

(2)制瓷业

①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商代已有原始瓷器。

②制瓷业不断发展,东汉时出现青瓷,北朝烧出白瓷,元代烧成青花瓷,明代则有彩瓷。

③分工越来越细。

[重点精讲]

纺织业在我国古代得到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

(1)政府重视的结果:

商朝曾设专职官员经营丝织业,汉代设“东西织室”。

(2)官营手工业水平高,规模大;私营作坊的兴起及发展。

(3)技术的不断革新:

如元代的黄道婆创造了新式纺车。

(4)汉代丝绸之路的开通,进一步推动了丝织业的发展。

三、先进的技术和精湛的工艺

1.冶炼业

(1)商代青铜冶炼技术发达,战国、秦汉时期更广泛使用装饰工艺。

(2)人工冶铁技术在西周晚期发明,春秋时期能冶炼生铁,东汉杜诗发明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南北朝发明的灌钢法世界领先。

2.采煤业

(1)汉代已开始用煤作燃料。

(2)北宋时煤的产量大增。

(3)明代发明排除瓦斯的办法,懂得把煤炼成焦炭。

3.造船业

(1)商代创制出木板船,出现了帆,汉代广泛使用。

(2)唐代在世界上首先创建水密舱。

深化探究

探究点1 纺织业

材料一 

采桑画像砖   东汉纺织画像石  西汉锦袍 马王堆出土的素纱

材料二 唐代诗人张籍《凉州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凤林关里水东流,白草黄榆六十秋。

边将皆承主恩泽,无人解道取凉州。

思考

(1)材料一中四幅图反映了什么问题?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

(3)根据上面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简要归纳出中国古代丝织业发展的特点。

答案 

(1)中国古代丝织业十分发达,丝织品精美。

(2)反映了丝绸之路上商业兴盛,我国的丝和丝织品通过丝绸之路远销西亚诸国。

(3)历史悠久,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丝的国家;生产技术水平高,如西汉的锦袍、明代的花楼机等,具有深远的世界影响;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的丝绸开始大量外销,长盛不衰,受到各国的欢迎。

探究点2 先进的冶金技术

材料 

            

    元代王祯所著《农书》中的水排鼓风冶铁图

思考

(1)该机械装置的名称是水排,它创造于何时?

它的用途是什么?

(2)该机械装置的出现有何意义?

答案 

(1)东汉。

借用水力作为动力的鼓风装置,进行冶铁。

(2)提高了冶铁生产效率;从自然通风到人力、畜力鼓风,发展到利用水力等自然力量鼓风,表明我国古代冶铁生产在供风形式上有了革命性的变化;古代中国的冶铁技术先进。

探究点3 陶瓷业的成就

材料 1987年8月在广东省阳江海域发现的一艘古代沉船,被我国考古人员命名为“南海一号”。

目前,从“南海一号”打捞出水的文物,大多数是瓷器,有碗、盘、碟……分别产自浙江龙泉、福建德化、江西景德镇等,品种超过30种。

思考

(1)假如“南海一号”是我国宋元时期的沉船,推测可能从它那现已打捞出水的船舱中找到哪些种类的瓷器?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你的推测依据。

(2)假如“南海一号”是我国宋元时期的远洋货船,“南海一号”在沉没之前可能到过当时中国的哪几个港口?

请结合所学知识和上述材料进行推测并说明理由。

答案 

(1)青瓷、白瓷、青花瓷、釉里红。

依据:

东汉末期已出现青瓷,唐代邢窑的白瓷制作精美,唐代晚期,长沙铜官窑首创釉下彩绘,并用于瓷器装饰。

(2)到过的港口:

宁波、泉州、广州。

理由:

它装载有大量产自浙江龙泉、福建德化、江西景德镇等地的瓷器。

[重点精讲]

春秋时期发明的冶炼生铁技术对社会的进步有何积极作用?

铁器的使用,增强了人们征服自然的能力,促进了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使以个体家庭为单位的劳动成为可能,大大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封建生产关系的形成,促进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

[易混易错]

中国古代手工业虽技术发达,领先世界,但却没有像近代西方那样出现技术革命。

其根本原因在于古代手工业的自给自足性,缺乏革新的动力与社会基础。

[归纳总结]

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1)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分工越来越细,技术不断进步。

(2)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海外。

(3)手工业生产与农业发展息息相关,重农抑商政策制约了手工业的发展。

(4)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济形态并存。

课堂小结

1.《国语·晋语》中说:

“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该材料说明西周时期(  )

A.手工业被官府垄断

B.私营手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C.家庭手工业是主要经营方式

D.手工业开始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答案 A

解析 B项结论与西周不符,C、D两项与材料不符。

材料中“工商食官”反映了西周时期手工业和商业由官府统一管理的史实。

2.下图是甲骨文中的三个字,依次是丝、桑和蚕。

能正确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

①中国的丝织业不晚于商朝 ②商朝的农业比较发达 ③本材料可用来直接证明商朝已有种桑养蚕的历史

④商朝时人们的主要衣料是丝织品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

答案 D

解析 甲骨文出现于商朝,依据材料中甲骨文的内容可以判断出①、③项是正确的;②项从材料中反映不出来;④项不符合史实,故D项为正确选项。

3.清代学者王应奎在《柳南续笔》中说:

“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

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

”这一记载反映了(  )

A.棉花种植由边疆地区向内地扩展

B.棉布已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

C.棉纺织技术不断革新并日益推广

D.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的手工业部门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此处应该重点指棉布的用途,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项。

4.唐人有诗云: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但直到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出土了十多件精美的秘色瓷,最终印证了唐代就生产秘色瓷而非五代。

以上材料说明获取史料的有效途径有(  )

①文学记载侧面反映 ②考古发掘 ③史书记载 ④民间传说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 A

解析 唐代生产秘色瓷而非五代的史实,可以从“唐诗”(文学记载侧面反映)和“法门寺出土的文物”(考古发掘的正面反映)得到印证。

5.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木工技术得到迅速发展,锯子、刨子、钻子等木工器械都是这一时期发明的。

这些发明主要得益于(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井田制的瓦解

C.冶铁技术的进步

D.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

答案 C

解析 “锯子、刨子、钻子等木工器械”属于生产工具,金属制品的普遍使用得益于冶铁技术的进步。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阖闾……请干将铸作名剑二枚。

干将者,吴人也,与欧冶子同师,俱能为剑……莫邪,干将之妻也。

干将作剑,采五山之铁精,六合之金英……而金铁之精,不销沦流,于是干将不知其由……干将之妻乃断发剪爪,投于炉中,使童男童女300人,鼓橐装炭,金铁乃濡,遂以成剑,阳曰干将,阴曰莫邪。

——《吴越春秋》卷四《阖闾内传》

材料二 吾闻楚之铁剑利而倡优拙。

夫铁剑利则士勇,倡优拙则思虑远。

夫以远思虑而御勇士,吾恐楚之图秦也。

——《史记·范睢蔡泽列传》

请回答:

(1)材料一讲述了什么历史现象?

这一记载有何特征?

(2)从材料二中,你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

(3)上述材料说明当时中国手工业有了什么进步?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种进步对社会发展产生的主要影响。

答案 

(1)历史现象:

春秋时期,吴国已掌握了炼钢技术,能够铸造钢剑。

特征:

具有神话色彩。

(2)历史信息:

楚国的炼钢技术已达到较高水平;楚国军队的战斗力提高,并对秦国构成威胁;冶炼技术的高低与军队战斗力息息相关。

(3)进步:

掌握了先进的炼钢技术。

影响:

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增强了诸侯国的实力;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农业的发展;为后来中国炼钢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选择题

1.《国语·齐语》:

“昔圣王之处士也,使就闲燕;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处农,就田野。

”这则材料反映的我国古代手工业形态是(  )

A.官营手工业B.家庭手工业

C.民营手工业D.官营和民营合并的手工业

答案 A

解析 从材料中提取与手工业发展相关的信息是“处工,就官府”,由此判断手工业是受官府控制的,A项符合题意。

2.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

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生产的产品(  )

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

B.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

C.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

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

答案 C

解析 江宁织造局由皇帝派人管理,可见其属官营性质,因此其产品不投放市场,全部供皇室使用。

3.据《周礼·考工记》记载,妇女的纺织生产被称为“妇功”,从事这种劳作的人与王公、士大夫、百工、商旅及农夫并列,称做“国有六职”。

这反映出在战国时期(  )

A.纺织业技术工艺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B.纺织业已成为国家赋税收入的主要来源

C.纺织业生产在经济生活中已相当重要

D.纺织业已成为社会经济中最主要的部门

答案 C

解析 题干中的材料反映出,纺织业已成为“六职”中的一职,这充分说明它在经济生活中已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4.明朝中期,苏州东城“比屋皆工织作”,杭州城东北“机杼之声,比户相闻”。

这反映了(  )

A.民营丝织业的兴盛

B.官营丝织业的兴盛

C.民营制瓷业的形成

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形成

答案 A

解析 结合题干材料可知其反映的是丝织业的发达,从材料中的“比屋”“比户”可判定应是民营丝织业。

5.东汉南阳太守杜诗“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

“水排”主要应用于(  )

A.灌溉B.制瓷

C.耕种D.冶铁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造作水排,铸为农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水排是我国古代一种冶铁用的水力鼓风装置,故选择D项。

6.明代中期以后,私营手工业在许多行业取代以前占主导地位的官营手工业。

这主要是因为(  )

A.官营作坊产品有限B.私营作坊工人增加

C.资本主义的萌芽D.商业经济的发展

答案 D

解析 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管理,产品主要供宫廷和贵族需要,与市场联系不密切。

而私营手工业主要生产日用品用具,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私营手工业能够满足城乡市场迅速增长的需要,其地位日益重要,在许多行业逐渐超过官营手工业。

7.新疆吐鲁番等地发现的丝织品中,出现了一些中亚、西亚流行的对禽、对兽纹饰图案;明代烧制出了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

这主要是(  )

A.适应对外贸易的需求

B.适应中原贵族生活多样化的要求

C.反映了汉唐时期民族之间联系的加强

D.体现了唐朝兼收并蓄的对外政策

答案 A

解析 根据题干中情景的时间范围,可排除C、D两项。

B项也较容易排除,因为“中原贵族”与题干“新疆”等地不相符合。

由丝织品中出现中亚、西亚流行的图案,瓷器上有阿拉伯文字可判断出,主要是为了适应对外贸易的需求。

8.明朝时,太湖地区出现大量“以机为田,以梭为米”的家庭;苏州震泽镇及近镇各村居民“尽逐丝绸之利”;松江地区男女几乎均以棉织为业;景德镇有制瓷窑1000多座。

综合分析上述现象说明(  )

A.地区性分工扩大B.手工业生产力提高

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D.商品经济高度发展

答案 A

解析 明朝时期,太湖地区出现纺织家庭,苏州丝织业发达,松江地区发展棉织业,景德镇发展瓷器业。

反映出当时手工业的突出特点是区域性经济分工扩大,B、C、D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工匠集中在官府设立的作坊内,职业世袭,世代为官府劳作。

长期以来,官营作坊的工匠主要来自官奴婢、刑徒和征调来无偿服役的民间工匠。

元代实行匠籍制度,官府工匠世代不得脱籍,不允许从事私人生产。

材料二 唐代开始出现“和雇匠”,官营作坊因人手不足,出资临时雇佣工匠。

雇者和受雇者两厢情愿、公平交易。

中唐以后,应役匠人因纳资代役制度的实行而逐渐减少,和雇匠逐渐增多。

宋代的工匠大多系雇募而来,控制相对放松,官府按当时的通行标准付给工匠报酬。

明中期以后,官府工匠可交纳“班匠银”代替服役,政府再出钱雇募工匠进行生产。

材料三 明初,瓷都景德镇有官窑58座,资金充足,设备先进,民窑不过20座。

但官窑管理腐败、成本高昂,很快衰落下去。

为完成上贡任务,只好改行“官搭民烧”,由民窑烧造,官府给予报酬。

与此同时,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迅速崛起,明末达到二三百座,窑身比官窑大三四倍。

清代御窑仅6座,沿袭“官搭民烧”,到乾隆以后就衰败。

而民窑的规模和产量都远胜官窑,工艺水平也大为提高,产品畅销海内外。

——均引自《中学历史教学资料》

(1)材料一反映了官营手工业生产的什么问题?

从材料二看,针对这一问题,唐朝以来官营手工业生产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三反映出手工业生产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案 

(1)问题:

官营手工业在管理上采取强制劳动和超经济剥削的匠籍制度,不利于调动工匠的生产积极性。

变化:

从征役制到雇募制。

原因:

商品经济和私营手工业发展,官营手工业内部生产关系不得不加以调整。

(2)明朝中叶后在制瓷等行业中,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日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