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的现场鉴别与描述手册.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517207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289.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岩土的现场鉴别与描述手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岩土的现场鉴别与描述手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岩土的现场鉴别与描述手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岩土的现场鉴别与描述手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岩土的现场鉴别与描述手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岩土的现场鉴别与描述手册.docx

《岩土的现场鉴别与描述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岩土的现场鉴别与描述手册.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岩土的现场鉴别与描述手册.docx

岩土的现场鉴别与描述手册

岩土的现场鉴别

与描述手册

2012—09—20发布

湖北国土工程地质勘察0904

岩土的现场鉴别与描述

粘性土、粉土的现场鉴别    表B-1

鉴别方法

粘土

粉质粘土

粉土

湿润时用刀切

切面非常光滑,刀刃有粘腻的阻力

稍有光滑面,切面规则

无光滑面,切面比较粗糙

用手捻摸的感

捻摸湿土有滑腻感,当水分较大时极易粘手,感觉不到有颗粒的存在

仔细捻摸感觉到有少量细颗粒,稍有滑腻感,有粘滞感

感觉有细颗粒存在或感觉粗糙,有轻微粘滞感或无粘滞感

粘着程度

湿土极易粘着物体(包括金属与玻璃),干燥后不易剥去,用水反复洗才能去掉

能粘着物体,干燥后容易剥掉

一般不粘着物体,干后一碰就掉

湿土搓条情况

能搓成小于0.5mm的土条(长度不短于手掌)手持一端不致断裂

能搓成0.5~2mm的土条

能搓成2~3mm的土条

干土的性质

坚硬,类似陶器碎片,用锤击才能打碎,不易击成粉末

用锤易击碎,用手难捏碎

用手很易捏碎

粘性土状态的现场鉴别    表B-2

稠度状态

坚硬

硬塑

可塑

软塑

流塑

粘土

干而坚硬,很难掰成块

1、用力捏先裂成块后显柔性,手捏感觉干,不易变形

2、手按无指印

1、手捏似橡皮有柔性

2、手按有指印

1、手捏很软,易变形,土块掰时似橡皮

2、用力不大就能按成坑

土柱不能直立,自行变形

粉质粘土

干硬,能掰开或捏成

块,有棱角

1、手捏感觉硬,不易变形,土块用力可打散成碎块

2、手按无指印

1、手按土易变形,有柔性,掰时似橡皮

2、能按成浅坑

1、手捏很软,易变形,

土块掰时似橡皮

2、用力不大就能按成坑

土柱不能直立,自行变形

粉土湿度的现场鉴别    表B-3

湿度

稍湿

湿

很湿

鉴别

特征

土扰动后不易握成团,一摇即散

土扰动后能握成团,摇动时土表面稍出水,手中有湿印,用手捏水即吸回

用手摇动时有水流出,土体塌流成扁圆形

砂土现场鉴别    表B-4

鉴别特征

砾砂

粗砂

中砂

细砂

粉砂

颗粒粗细

约有1/4以上颗粒比荞麦或高梁粒(2mm)大

约有一半以上颗粒比小米粒(0.5mm)大

约有一半以上颗粒与砂糖或白菜籽(>0.25mm)近似

大部分颗粒与粗玉米粉

(>0.1mm)近似

大部分颗粒与小米粉近似

干燥时的状态

颗粒完全分散

颗粒完全分散,个别胶

颗粒基本分散,部分胶结,胶结部分一碰即散

颗粒大部分分散,少量

胶结,胶结部分稍加碰

撞即散

颗粒少部分分散,大部分胶结(稍加压即能分散)

湿润时用手

拍后的状态

表面无变化

表面无变化

表面偶有水印

表面有水印(翻浆)

表面有显着翻浆现象

粘着程度

无粘着感

无粘着感

无粘着感

偶有轻微粘着感

有轻微粘着感

砂土湿度的现场鉴别     表B-5

湿度

稍湿

很湿

饱和

鉴别

特征

呈松散状,用手握时感到湿、凉、放在纸上不会浸湿,加水时吸收很快

可以勉强握成团,放在手上有湿感、水印,放在纸上浸湿很快,加水时吸收很慢

钻头上有水,放在手掌上水自由渗出

碎石、卵石土密实度的现场鉴别     表B-6

天然陡坎或坑壁情况

骨架和充填物

挖掘情况

钻探情况

说明

天然陡坎稳定,能陡立,

坎下堆积物少;坑壁稳定,无掉块现象

骨架颗粒含量大于总重的70%,呈交错排列,连续紧密接触,孔隙填满,坚硬密实,掏取大颗粒后填充物能成窝形,不易掉落

用镐挖掘困难,用撬棍方能松动,用手掏取大颗粒极困难

用镐挖掘困难,用撬棍方能松动,用手掏取大颗粒极困难

1、密实程度按表列各项综合确定

2、本表不包括半胶结的碎石、卵石土

3、本表未考虑风化和地下水影响

天然陡坎不能陡立或陡坎下有较多的坍塌物,自然坡大于颗粒的安息角

骨架颗粒含量占总重的60~70%,呈交错排列,大部分接触,疏密不均,孔隙填满,填充砂土时掏取大颗粒后填充物难成窝形

用镐可挖掘,用手可掏取大颗粒

钻进较困难,冲击钻探时钻杆和吊锤跳动不剧烈

不能形成陡坎,自然坡接近于颗粒的安息角坑壁不能稳定,易发生坍塌

骨架颗粒含量小于总重的60%,排列混乱,大部分不接触,而被填冲物包裹填充砂土时,掏取大颗粒后砂随即坍塌

用镐易刨开,手锤轻击即可引起部分塌落

钻进较容易,冲击钻探时钻杆稍有跳动

ASTM

1.干强度试验

塑制一个立方体或球形的土样,在太阳下或空气中风干,也可以在不超过110℃的烘箱内烘干,用手指捏压的方法试验土的干强度。

干强度等级

手感特征

无干强度或干强度很低

仅用手压就碎

低干强度

用手指能压成粉末

中干强度

要用相当大的压力才能将土样压得粉碎

高干强度

用手指虽然能压碎,但不成粉末状

极高干强度

不能在大拇指和坚硬表面土之间压碎

2.剪胀性-摇震反应

制备很软但不粘手的土膏,做成饼状,放在手中,手掌作水平摇动,并用这只手的手背有力地敲击另一只手,记下土膏的反应,然后用手指侧向挤压土样并记下其反应。

摇震反应等级

观察到的反应

反应迅速

摇动时水很快在表面渗出(表面发光),挤压时很快消失(表面变暗)

反应缓慢

如果需要用力敲打才能使水从表面渗出,且挤压时外表改变甚少

无反应

看不出试样有什么变化

3.塑性搓条试验-韧性

将做完剪胀性试验的土样搓成直径3mm的土条,然后将土条迭成团在滚搓,至3mm时如不断裂则继续折迭成团后再滚搓,直到土团碎裂,记下滚搓时的压力大小和土条软硬的手感。

韧性等级

土条滚搓的成型特点

弱和软

在接近塑限含水量时,只能用很轻的压力搓滚,土条极易碎裂,碎裂以后土条不能再重塑成土团

中等

在接近塑限含水量时,需要用中等压力搓滚,几英寸长的土条能支持其自身的重量,并在碎裂以后可以捏拢重塑成土团,但轻搓又碎裂

很硬

在接近塑限含水量时,需要用相当大的压力搓滚,几英寸长的土条能支持其自身的重量,在碎裂之后土条可以重塑成土团

4.ASTM按目力鉴别结果划分土类

土名

干强度

摇震反应

韧性

可塑性描述

砂质粉土

无—很低

弱—软

无—稍有

粉土

很低—低

弱—软

无—稍有

粘质粉土

低—中

快—慢

中硬

稍有—中等

砂质粘土

低—高

慢—无

中硬

稍有—中等

粉质粘土

中—高

慢—无

中硬

稍有—中等

粘土

高—很高

很硬

有机粉土

低—中

弱—软

稍有

有机粘土

中—很高

中硬

中—高

1979《土质学及土力学》

光泽反应:

用小刀切开稍湿的土,并用小刀抹过土面,观察土面有无光泽以及粗糙的程度。

摇动试验:

用含水量接近饱和的土搓成小球,放在手掌上左右摇晃,并以另一手震动该手,如土球表面有水渗出并呈现光泽,但用手指捏土球时水分与光泽很快消失,称摇震反应。

反应迅速的表示粉粒含量较多,反之粘粒含量较多。

韧性试验:

将土调成含水量略高于塑限、柔软而不粘手的土膏,在手掌中搓成约3mm的土条,在搓成土团二次搓条,根据再次搓条的可能性,分为低韧性、中等韧性、高韧性三种。

干强度试验:

将风干的小土球,用手指捏碎的难易程度来划分。

土的目力鉴别

土类

光泽反应

摇动试验

韧性试验

干强度试验

粉土

土面粗糙

摇动时出水与消失都很迅速

土条不能在搓成土团后重新搓条

易于用手捏碎和碾成粉末

粉质粘土

土面光滑但无光泽

反应很慢或基本上没有反应

可以再搓成土团,但手捏即碎裂

用力才能捏碎,容易折断

粘土

土面有油脂光泽

没有反应

能再搓成土团后再次搓条,用手指压不碎

捏不碎,抗折强度大,断后有棱角,断口光滑

土的简易鉴别、分类和描述

第一节简易鉴别方法

1.2条本方法用目测法代替筛分析法,以确定土颗粒组成及其特征;用干强度、手捻、搓条、韧性和摇震反应等定性方法,代替用仪器测定土的塑性。

1.4条确定土粒粒组含量时可将研散的风干试样摊成一薄层,凭目测估计土中巨、粗、细粒组所占的比例。

再按第三章中的有关规定确定其为巨粒土、粗粒土(砾类土或砂类土)或细粒土。

1.5条干强度试验时应将一小块土捏成土团,风干后用手指捏碎、掰断及捻碎。

根据用力的大小区分为:

  一、很难或用力才能捏碎或掰断者为干强度高;

  二、稍用力即可捏碎或掰断者为干强度中等;

  三、易于捏碎和捻成粉末者为干强度低。

  注:

当土中含碳酸盐、氧化铁等成分时会使土的干强度增大,其干强度宜再用湿土作手捻试验,予以校核。

1.6条手捻试验时应将稍湿或硬塑的小土块在手中揉捏,然后用拇指和食指将土捻成片状,根据手感和土片光滑度可区分为:

  一、手感滑腻,无砂,捻面光滑者为塑性高;

  二、稍有滑腻感,有砂粒,捻面稍有光泽者为塑性中等;

  三、稍有粘性,砂感强,捻面粗糙者为塑性低。

1.7条搓条试验时应将含水量略大于塑限的湿土块在手中揉捏均匀,再在手掌上搓成土条,根据土条不断裂而能达到的最小直径可区分为:

  一、能搓成直径小于1mm土条者为塑性高;

  二、能搓成直径为1~3mm土条而不断者为塑性中等;

  三、搓成直径大于3mm的上条即断裂者为塑性低。

1.8条韧性试验时应将含水量略大于塑限的土块在手中揉捏均匀,然后在手掌中搓成直径为3mm的土条,再揉成土团,根据再次搓条的可能性,可区分为:

  一、能揉成土团,再搓成条,捏而不碎者为韧性高;

  二、可再揉成团,捏而不易碎者为韧性中等;

  三、勉强或不能再揉成团,稍捏或不捏即碎者,为韧性低。

1.9条摇震反应试验时应将软塑至流动的小土块捏成土球,放在手掌上反复摇晃,并以另一手掌振击此手掌,土中自由水将渗出,球面呈现光泽;用二手指捏土球,放松后水又被吸入,光泽消失。

根据上述渗水和吸水反应快慢,可区分为:

  一、立即渗水及吸水者为反应快;

  二、渗水及吸水中等者为反应中等;

三、渗水吸水慢及不渗不吸者为反应慢或无反应。

第二节鉴别分类

细粒土的简易分类       表4.2.2

半固态时的干强度

硬塑—可塑态时的手捻感和光滑度

土在可塑态时

软塑—流动态时的摇震反应

土类代号

土条可搓成的最小直径(mm)

韧性

低—中

粉粒为主,有砂感,稍有粘性,捻面较粗糙,无光泽

>3或3~2

低—中

快—中

ML

中—高

含砂粒,有粘性,稍有滑腻感,捻面较光滑,稍有光泽

2~1

慢—无

CL

中—高

粉粒较多,有粘性,稍有滑腻感,捻面较光滑,稍有光泽

2~1

中—高

慢—无

MH

高—很高

无砂感,粘性大,滑腻感强,捻面光滑,有光泽

<1

CH

注:

凡呈黑灰色有臭味的土,应在相应土类代号后加代号“O”,如MLO、CLO、MHO、CHO。

第三节土状态描述

3.1条在现场采样和试验室开启试样时,应按下列内容描述土的状态:

  一、粗粒土:

通俗名称及当地名称;土颗粒的最大粒径;巨粒、砾粒、砂粒组的含量百分数;土颗粒形状(圆、次圆、棱角或次棱角);土颗粒的矿物成分;土颜色和有机质;细粒土成分(粘土或粉土);土的代号和名称。

  二、细粒土:

通俗名称及当地名称;土颗粒的最大粒径;巨粒、砾粒、砂粒组的含量百分数;潮湿时土的颜色及有机质;土的湿度(干、湿、很湿或饱和);土的状态(流动、软塑、可塑或硬塑);土的塑性(高、中或低);土的代号和名称。

3.2条土的状态应根据土的不同用途按下列各项分别描述:

  一、当用作填料时:

不同土类的分布层次及范围。

二、当用作地基时:

土的分布层次及范围、结构性、密实度和稠度。

 附录一基本代号

  漂石(块石)      B  卵石(碎石)      Cb

  砾           G  砂           S

  粉土          M粘土          C

  细粒土(C和M合称)  F  混合土(粗、细粒土合称)Sl

  有机质土        O  黄土          Y

  膨胀土         E  红粘土         R

  级配良好        W 级配不良        P

高液限         H  低液限         L

A.0.5土根据有机质含量可按表A.0.5分类。

岩石风化程度的现场鉴别      表B-7

岩石

类别

风化

程度

野外观察的特征

开挖或钻探情况

组织结构基本未变,仅节理面有铁锰质渲染或矿物略有变色。

有少量风化裂隙,岩体完整性好。

开挖需爆破

组织结构部分破坏,矿物成分基本未变化,仅沿节理面出现次生矿物。

风化裂隙发育,岩体被切割成20~50cm的岩块,锤击声脆,且不易击碎。

不能用镐挖掘,岩芯钻方可钻进

组织结构已大部分破坏,矿物成分已显着变化,长石、云母已风化成次生矿物,裂隙很发育,岩体被切割成2~20cm的岩块,可用手折断。

用镐可挖掘,干钻不易钻进

组织结构基本未变,仅节理面有铁锰质渲染或矿物略有变色,有少量风化裂隙,岩体完整性好。

开挖用撬棍或爆破

组织结构部分破坏,矿物成分发生变化,节理面附近的矿物已风化成土状,风化裂隙发育,岩体被切割成20~50cm的岩块,锤击易碎。

开挖用镐或撬棍

组织结构已大部分破坏,矿物成分已显着变化,含大量粘土矿物,风化裂隙很发育,岩体被切割成碎块,干时可用手折断或捏碎,浸水或干湿交替时可较迅速地软化或崩解。

用镐或锹可挖掘,干钻可钻进

岩石硬度的现场鉴别     表B-8

硬度

鉴别特征

很软的

用手指易压碎,锤轻击有凹痕

软 的

用手指不易压碎,用笔尖刻划可有划痕

中等的

用笔尖难于刻划,用小刀刻划有划痕,用锤击有凹痕

中硬的

用小刀难于刻划,用锤轻击有击痕或破碎

坚硬的

用锤重击出现击痕或破碎

很坚硬

用锤反复重击方能破碎

3.2岩石的分类和鉴定

3.2.1在进行岩土工程勘察时,应鉴定岩石的地质名称和风化程度,并进行岩石坚硬程度、岩体完整程度和岩体基本质量等级的划分。

  

  标准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50218)执行。

 2当岩体整程度为极破碎时可不进行坚硬程度分类。

3.2.3当缺乏有关试验数据时,可按本规范附录A表A.0.1和表A.0.2划分岩石的坚硬程度和完整程度。

岩石风化程度的划分可按本规范附录A表A.0.3执行。

3.2.4当软化系数等于或小于0.75时,应定为软化岩石:

当岩石具有特殊成分、特殊结构或特殊性质时,应定为特殊性岩石,如易溶性岩石、膨胀性岩石、崩解性岩石、盐渍化岩石等。

3.2.5岩石的描述应包括地质年代、地质名称、风化程度、颜色、主要矿物、结构、构造和岩石质量指标RQD。

对沉积岩应着重描述沉积物的颗粒大小、形状、胶结物成分和胶结程度;对岩浆岩和变质岩应着重描述矿物结晶大小和结晶程度。

  根据岩石质量指标RQD,可分为好的(RQD>90)、较好的(RQD=7590)、较差的(RQD=5075)、差的(RQD=2550)和极差的(RQD<25)。

3.2.6岩体的描述应包括结构面、结构体、岩层厚度和结构类型,并宜符合下列规定:

  1结构面的描述包括类型、性质、产状、组合形式、发育程度、延展情况、闭合程度、粗糙程度、充填情况和充填物性质以及充水性质等;

  2结构体的描述包括类型、形状、大小和结构体在围岩中的受力情况等;

  3岩层厚度分类应按表3.2.6执行。

  

3.2.7对地下洞室和边坡工程,尚应确定岩体的结构类型。

岩体结构类型的划分应按本规范附录A表A.0.4执行。

3.2.8对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Ⅳ

  1对软岩和极软岩,应注意是否具有可软化性、膨胀性、崩解性等特殊性质;

  2对极破碎岩体,应说明破碎的原因,如断层、全风化等;

  3开挖后是否有进一步风化的特性;

3.3土的分类和鉴定

3.3.1晚更新世Q3及其以前沉积的土,应定为老沉积土;第四纪全新世中近期沉积的土,应定为新近沉积土。

根据地质成因,可划分为残积土、坡积土、洪积土、冲积土、淤积土、冰积土和风积土等。

土根据有机质含量分类,应按本规范附录A表A.0.5执行。

3.3.2粒径大于2mm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50%的土,应定名为碎石土,并按表3.3.2进一步分类。

  

3.3.3粒径大于2mm的颗粒质量不超过总质量的50%,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50%的土,应定名为砂土,并按表3.3.3进一步分类。

  

3.3.4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质量不超过总质量的50%,且塑性指数等于或小于10的土,应定名为粉土。

3.3.5塑性指数大于10的土应定名为粘性土。

  粘性土应根据塑性指数分为粉质粘土和粘土,塑性指数大于10,且小于或等于17的土,应定名为粉质粘土;塑性指数大于17的土应定名为粘土。

  注:

塑性指数应由相应于76g圆锥仪沉入土中深度为10mm时测定的液限计算而符。

3.3.6除按颗粒级配或塑性指数定名外,土的综合定名应符合下列规定:

  1对特殊成因和年代的土类应结合其成因和年代特征定名;

  2对特殊性土,应结合颗粒级配或塑性指数定名;

  3对混合土,应冠以主要含有的土类定名;

  4对同一土层中相间呈韵律沉积,当薄层与厚层的厚度比大于1/3时,宜定为“互层”;厚度比为1/10~1/3时,宜定为“夹层”;夹层厚度比小于1/10的土层,且多次出现时,宜定为“夹薄层”。

  5当土层厚度大于0.5m时,宜单独分层。

3.3.7土的鉴定应在现场描述的基础上,结合室内试验的开土记录和试验结果综合确定。

土的描述应符合下列规定:

  1碎石土应描述颗粒级配、颗粒形状、颗粒排列、母岩成分、风化程度、充填物的性质和充填程度、密实度等;

  2砂土应描述颜色、矿物组成、颗粒级配、颗粒形状、粘粒含量、湿度、密实度等。

  3粉土应描述颜色、包含物、湿度、密实度、摇震反应、光泽反应、干强度、韧性等;

  4粘性土应描述颜色、状态、包含物、光泽反应、摇震反应、干强度、韧性、土层结构等;

  5特殊性土除应描述上述相应土类规定的内容外,尚应描述其特殊成分和特殊性质;如对淤泥尚需描述嗅味,对填土尚需描述物质成分、堆积年代、密实度和厚度的均匀程度等;

  6对具有互层、夹层、夹薄层特征的土,尚应描述各层的厚度和层理特征。

A.0.1岩石坚硬程度等级可按表A.0.1定性划分。

  

3岩体基本质量的分级因素

3.1分级因素及其确定方法

  3.1.1岩体基本质量应由岩石坚硬程度和岩体完整程度两个因素确定。

  3.1.2岩石坚硬程度和岩体完整程度,应采用定性划分和定量指标两种方法确定。

  3.2岩石坚硬程度的定性划分

  3.2.1岩石坚硬程度,应按表3.2.1进行定性划分。

岩石坚硬程度的定性划分               表3.2.1

名称

定性鉴定

代表性岩石

硬质岩

坚硬岩

锤击声清脆,有回弹,震手,难击碎;

浸水后,大多无吸水反应

末风化~微风化的;

花岗岩、正长岩、闪长岩、辉绿岩、玄武岩、安山岩、片麻岩、石英

片岩、硅质板岩、石英岩、硅质胶结的砾岩、石英砂岩、硅质石灰岩等

较坚硬岩

锤击声清脆,有轻微回弹,

稍震手,较难击碎;

浸水后,有轻微吸水反应

1.弱风化的坚硬岩;

2.末风化~微风化的;

熔结凝灰岩、大理岩、板岩、白云岩、石灰岩、钙质胶结的砂岩等

软质岩

较软岩

锤击声不清脆,胸回弹,较易击碎;

浸水后,指甲可刻出印痕

1.强风化的坚硬岩;

2.弱风化的较坚硬岩;

3.末风化~微风化的;

凝灰岩、千枚岩、砂质泥岩、泥灰岩、泥质砂岩、粉砂岩、页岩等

软岩

锤击声哑,无回弹,有凹痕,易击碎;

浸水后,手可掰开

1.弱风化的坚硬岩;

2.末风化~强风化的较坚硬岩;

3.弱风化的较软岩;

4.末风化的泥岩等;

极软岩

锤击声哑,无回弹,有较深凹痕,手可捏碎;

浸水后,可捏成团

1.全风化的各种岩石;

2.各种半成岩

岩石风化程度的划分           表3.2.2

名称

风化特征

末风化

结构构造末变,岩质新鲜

微风化

结构构造、矿物色泽基本末变,部分裂隙面有铁锰质渲染

弱风化

结构构造部分破坏,矿物色泽较明显变化,裂隙面出现风化矿物或存在风化夹层

强风化

结构构造大部分破坏,矿物色泽明显变化,长石、云母等多风化成次生矿物

全风化

结构构造全部破坏,矿物成分除石英外,大部分风化成土状

3.3岩体完整程度的定性划分

 

  岩体完整程度的定性划分             表3.3.1

  注:

平均间距指主要结构面(1~2组)间距的平均值。

  结构面结合程度的划分               表3.3.2

名称

结构面特征

结合好

张开度小于1mm,无充填物;

结合好

张开度1~3mm,为硅质或铁质胶结;

张开度大于3mm,结构面粗糙,为硅质胶结

结合一般

张开度1~3mm,为钙质或泥质胶结;

张开度大于3mm,结构面粗糙,为铁质或钙质胶结

结合差

张开度1~3mm,结构面平直,为泥质或泥质和钙质胶结;

张开度大于3mm,多为泥质或岩屑充充填

结合很差

泥质充填或泥夹岩屑充填,充填物厚度大于起伏差

3.4定量指标的确定和划分

3.4.1岩石坚硬程度的定量指标,应采用岩石单轴饱和抗压强度(Rc)。

Rc应采用实测值。

当无条件取得实测值时,也可采用实测的岩石点荷载强度指数(Is(50))的换算值,并按下式换算:

  Rc与定性划分的岩石坚硬程度的对应关系          表3.4.2

Rc(MPa)

>60

60~30

30~15

15~5

<5

坚硬程度

坚硬岩

较坚硬岩

较软岩

软岩

极软岩

Jv与Kv对照表                  表3.4.3

Jv(条/m3)

<3

3~10

10~20

20~35

>35

Kv

>0.75

0.75~0.5

0.55~0.3

0.35~0.15

<0.15

  Kv与定性划分的岩体完整程度的对应关系          表3.4.4

Kv

>0.75

0.75~0.55

0.55~0.35

0.35~0.15

<0.15

完整程度

完整

较完整

较破碎

破碎

极破碎

3.4.5定量指标Kv、Jv的测试,应符合本标准附录A的规定。

 

4岩体基本质量分级

  4.1基本质量级别的确定

  岩体基本质量分级                 表4.1.1

基本质量级别

岩体基本质量的定性特征

岩体基本质量指标(BQ)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少儿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