烤烟中后期管理与烟叶烘烤技术.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514719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7.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烤烟中后期管理与烟叶烘烤技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烤烟中后期管理与烟叶烘烤技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烤烟中后期管理与烟叶烘烤技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烤烟中后期管理与烟叶烘烤技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烤烟中后期管理与烟叶烘烤技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烤烟中后期管理与烟叶烘烤技术.docx

《烤烟中后期管理与烟叶烘烤技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烤烟中后期管理与烟叶烘烤技术.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烤烟中后期管理与烟叶烘烤技术.docx

烤烟中后期管理与烟叶烘烤技术

烤烟中后期管理与烟叶烘烤技术

今年来,随着先进生产技术的引进和烟农素质的不断提高,我县烟叶的生产水平不断提高,这是生产优质烟叶的基础。

田间获得的优质烟叶叶片,如果没有科学的调制过程与之配合,也很难生产出色香俱佳的优质烤烟。

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讲,烟叶烘烤调制过程是生产优质烟叶的关键步骤。

科学的烘烤调制技术是以烟叶的次数采收、烤房的标准化建设以及科学的烘烤工艺为基础的。

一、适时移栽,规范栽培

1、烟苗苗龄达60—65天,茎杆10—13cm高,有烟头粗,无病虫害的烟苗移栽。

2、移栽规格按120×50cm,地烟墒高5cm以上,田烟墒高30cm,墒高40cm以上。

适时中耕培土,烟墒饱满,墒高达60cm以上。

二、适时封顶、合理留叶

1、封顶时机

(1)通过对烟株的营养诊断(长势长相、土壤肥力、施肥量、气候、品种、工业需要),来确定采取适时、合理的封顶留叶措施。

(2)封顶时间和方法:

在晴天和阴天无露水时进行,不可雨天进行;先封健康株,后封病株。

封顶时打去烟顶及第一花枝下的三片小叶。

封顶后抹除≥2cm的小杈,及时采用化学抑芽剂进行化学抑芽。

2、留叶数量

烟株长势差、肥料不足,应早封顶,一般在全田50%烟株现蕾后,进行全田一次性水平封顶,有效叶片数18—22片左右;烟株营养正常,长势中等或中偏上的地块,全田50%以上烟株第一朵中心花开放时,进行全田一次性水平封顶,留叶数22片以上,有效叶片数20片左右。

3、封顶注意事项

(1)在晴天和阴天无露水时进行,不可雨天进行;先封健康株,后封病株。

(2)封顶时打去烟顶及第一花枝下的三片小叶。

封顶后抹除≥2cm的小杈,及时采用化学抑芽剂进行化学抑芽。

4、适时使用化学抑芽剂

(1)化学抑芽剂分为两类:

第一类为内吸剂,要求在封顶后待烟叶长到30cm以上时才能使用,一般在封顶后5—7天。

第二类为触杀剂,要求在封顶后及时使用,即在封顶当天就杯淋或涂抹化学抑芽剂。

(2)化学抑芽剂使用注意事项:

a、杯淋或涂抹化学抑芽剂后确保有30分钟晴天或降雨。

b、杯淋或涂抹化学抑芽剂过程中减少抑芽剂与顶叶接触。

杯淋或涂抹化学抑芽剂过程中要求涂抹到每一个腋芽位点。

c、因普洱热量资源比较丰富、采烤期较长,在发现有大量腋芽重新生长时,进行第二次化学腋芽。

(3)使用化学抑芽剂可以为烟农节约劳动成本,技术人员在科技指导过程中,必须加大化学抑芽剂应用的指导力度。

三、烤房性能要求

1、烤房围护结构(墙体、门、窗、房顶及泥楼保温层)做到密封不漏气,这是烤烟好烟叶的前期。

因此,对密封性能不合要求的烤房在烤前进行普查修补涂抿密封。

2、底台距1.8m,台距75—80cm。

底台距<1.8m,底台烟叶易受火管辐射影响而呈青尖青叶。

因此在烤前应及早调整不合理的底台距或台距。

3、平面温度均匀基本一致,要求平面温差40℃时五点测试≤2℃;50℃时≤3℃。

这是烤好烟叶的基础。

应及早抽查,找准原因,及时重新调整安装平面温差过大的火管。

4、2.7m×2.7m的5台烤房,进风总面积0.11㎡,排湿总面积0.1㎡。

进风通道及出风口位置及面积必须严格对称,可控性高。

5、安装增温、散热充分的火管,在密闭或通风状态下力求平面层温度均匀一致。

要求安装火管做到支砌材料厚薄、内径大小、坡度严格中心对称。

火管散热面积每100杆烟(竿长1.33m、5—7㎏/杆烟)≥5㎡。

四、烟叶的采收要求

(一)烟叶的采收标准及掌握原则

1、采收的共性标准

(1)叶色变浅,由绿→黄绿→绿黄→淡黄。

(2)主脉变白发亮,支脉退青变白。

(3)茸毛部分脱落或基本脱落,有“油润”感。

(4)烟叶采下后断面呈“马蹄形”。

(5)叶尖下垂,茎叶角度增大。

(6)根据烟叶田间长势长相,下部叶适时早采,掌握成熟标准宜宽;中部叶适熟采收,掌握成熟标准宜严;上部叶充分成熟采取。

烟叶采收后不曝晒、不挤压,确保鲜烟质量。

2、具体掌握的原则

(1)叶色:

下部叶呈现绿黄色;中部叶呈现浅黄色;上部叶呈现淡黄色。

(2)采取时间:

早晨采收,易识别成熟叶,易保湿。

旱天采露水烟,以利保湿变黄。

烟叶成熟后,若遇降雨,可在雨后立即采收,以防返青。

若降雨时间较长并出现了返青烟,应等其重新落黄后再行采收。

3、采收要求:

做的“四看三坚持三不漏一突出”。

(1)四看:

看部位成熟特征采收;看土壤气候条件采收;看水肥条件采收;看烤房容量,计划采收。

(2)三坚持:

坚持封顶后3—5后开始采收;坚持无效叶、病叶(病斑占叶面40%)、不熟叶,三不采收;坚持上部叶4—5片一次性采收。

(3)三不漏:

不漏墒、不漏株、不漏叶。

(4)一突出:

突出以烟叶色泽变化为主,灵活掌握,不采生叶、过熟叶。

4、采收方法:

采后叶背与叶面相靠,叠垛整齐。

注意保湿,不损伤烟叶。

(二)烟叶分类编烟、排队入炉要求

1、分类编烟,排队入炉是烤好烟叶,提高整个烘烤质量的关键环节。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被烟农和烘烤师傅忽视了,不认真做好这一环节是极端错误的。

(1)分类编烟要求

编竿前一定要严格进行鲜烟叶分类,做到编后同一杆同一鲜烟叶质量(以下简称同质)。

具体做法是:

把同品种、同叶位、同土壤条件、同移栽期、同施肥水平、同受光条件、同颜色及同一成熟度和大小一致的烟叶编在一竿上。

做到先分类后编烟。

(2)编烟稀密度要求:

一般133.3cm烟竿两头各空15cm,编45—50撮;150cm烟竿编50—55撮;166.7cm烟竿编55—60撮。

下部叶片、含水多的叶片,雨天采收叶片适当减少撮数编稀。

要求2片一撮,大小一致,主脉茎基部对齐,叶背相靠,编扣牢固,撮间距均匀一致。

编时轻拿轻放,编后分类于临时档烟架上,防止堆积、日晒灼伤烟叶。

(3)排队装烟的要求

①准确统计竿数,按上下稀密一致,计划装烟。

②不同品种、不同叶位、不同成熟度以及不同土壤条件和受光条件等的烟叶,各有不同的烘烤特性。

因此,必须严格实行同烤房、同品种、同叶位、同成熟度、同土壤及受光条件的烟叶不仅编在同一竿上,而且必须装在同一平面层上。

做到同竿同质,同层同质。

③在严格分类编烟,同竿同质的基础上,根据气流上升烤房的特点,将成熟稍差部位较高的装在顶层,适熟叶装在中间层,过熟叶装在底层,尽可能在底台平面层装成熟度较高的烟叶,并在干湿球温度计周围装同层代表性烟叶,以便烘烤观察掌握。

(4)装烟稀密度要求

①根据鲜烟质量、烟叶携水量和烤房具体的烘烤性能灵活掌握,各层装烟竿距稀密均匀一致,上下稀密基本一致。

一般采收烟叶,下部叶竿距21—24cm,中部叶距20—21cm;上部烟叶竿距18—20cm。

靠墙一竿距离墙体不得少于10cm,平面稀密要灵活。

②不装潮炉:

潮炉子要烧小火烘干冷却后再装烟。

③不装潮炉:

装烟前打开门窗、风洞散热,必要时洒水降温,待降温至30℃以下再装烟。

(三)干湿球温度计的使用要求

1、每座烤房选用两支干湿球温度计(读数高差≤0.5℃),用清洁水把湿球纱布管装满,把湿球白纱布润湿后置入管内,并固定稳。

一支挂在底层正中或偏移至大龙与二龙之间,使火表感湿球与底层叶尖齐平。

火表周围装有代表性烟叶。

另一支挂在顶台,直立在平顶泥楼中间排湿口下的两竿烟之间,并用细铁线或麻线悬挂稳。

2、加火后或进风排湿后,火表干湿球温度无变化,应重新校对火表,有问题的及时更换。

3、湿球纱布要保持清洁。

装湿球纱布的管内保持有清洁水。

4、感温球不能与金属壳支架接触,更不能把包白纱布的湿球置入盛水的管内。

(四)烘考原则:

在烘烤的具体操作过程中,即要掌握烘烤的一般规律,又要结合当时当地烟叶的烘烤特性灵活运用。

总的烘烤原则是依鲜烟质量和烟叶在烘烤过程中的变化,来确定温度和相对湿度。

烟农在长期的烘烤实践中总结了“四看四定”,“四严四灵活”,概括了烘烤工艺的基本原则。

(1)“四看四定,四严四灵活”的原则即是:

看鲜烟叶质量定烘烤方法:

各类不同情况下形成的鲜烟叶,具有不同的烘烤特征,采用与其相适应的烘烤工艺,才能保证应有的烘烤质量。

按鲜烟质量确定适宜的烘烤方法要严,具体实施要灵活。

看烟叶变化程度定干湿球温度高低:

干球温度必须与烟叶变黄程度与干燥程度相适应,烟叶变化达不到规定的程度,温度不得超出相应的范围,烟叶变化快,升温快,烟叶变化慢,则升温慢,确保干球温度与烟叶变化相适应眼严,各温度阶段维持的时间长短要灵活。

看干球温度定烧火大小:

干球温度偏高时控火,偏低时提火,适宜时稳火。

烧火大小以干球温度为指标,并以确定干球温度控制在适宜范围为目的。

确保湿球温度适宜稳定要严,天窗、地洞开关大小要灵活。

看湿球温度定天窗、地洞开关大小:

湿球温度可以近似地代表湿叶片自身温度,是制约烘烤质量的关键。

湿球温度偏高时,往往容易导致烤黑;湿球温度偏低时,又容易导致烤青,只有湿球温度适宜并稳定才能确保烘烤质量。

而天窗、地洞开启的大小,直接确定了湿球温度的高低。

当湿球温度偏高时,应开启天窗、地洞,偏低时则应关小天窗和地洞,确定干球温度的规定范围要严,烧火大小要灵活。

(2)“三表一计”相对照的原则。

即:

烘烤技术图表、钟表、记录表与干球温度计相对照的原则。

(3)在各烘烤阶段保持湿球温度适宜且稳定的原则。

对进风洞与排气窗的开关调节,在变黄前期以逐步开启天窗排湿,当开到1/3时未能得到满足,方可微开进风洞排湿。

烟叶烘烤过程中的进排风洞开启原则是单次开启小,可开多次。

严禁猛开猛关行为。

(4)坚持“两长一短”的原则。

即:

合理延长变黄期、定色期的时间,缩短干筋期时间的原则。

(5)坚持慢升温、稳升温、促变黄、控变坏,操作规范的原则。

五、三段式烘烤工艺及烘烤操作要点

(一)烘烤工艺:

按三段式烘烤技术并结合当地实际和烟叶烘烤特性进行科学烘烤,推行“三表一计”配套措施,每次烘烤烟农要有记录,并认真组织烟农做到炉炉总结。

1、烘烤三段式烘烤技术操作要点:

变黄阶段:

装烟后关闭后进风洞烧火,在1—2小时内使干球温度上升至30—32℃,保持湿球温度低于干球温度1—2℃。

当热气透顶时,把排气窗关闭至稳温延时,使底台烟叶叶尖变黄达5—7cm。

然后以每小时0.5℃速度升温到36—38℃稳定,保持湿球温度低于干球湿度2—3℃,直至底台烟叶基本全黄,并发软。

再以每小时0.5—0.7℃的速度升温至40—42℃,保持湿球温度低于干球温度3—4℃,直到底台烟叶充分变黄并达到变软凋萎,且叶尖、叶缘开始卷曲时,转火进入定色阶段。

变黄阶段要慢升温、稳升温。

(二)变黄期的操作要求

1、起火要求

(1)平稳起火,严防底台青尖,起火温度30—31℃,叶尖叶缘明显变黄3—5cm,再进入32—33cm,稳温至底台叶尖变黄10cm。

(2)起火前,要求关闭进风洞、排气窗。

特别是还保留的墙脚冷风洞的烤房要严格封闭,使之不能漏气。

若底台烟叶成熟度较高,可微开排气窗。

(3)含水量大的下部叶,起火前关闭进排风洞,烧火后用1—2h把干球温度升到33—34℃,再迅速先开天窗,后开进风洞,尽快使热气通顶,当热气通顶后,迅速关闭进风洞排气窗,把干球温度调整到32—33℃,湿球温度30—31℃。

(4)含水量适中至偏少的中上部叶,先稳步起火,把干球温度调到29—30℃,对烟叶进行预热,使烟叶叶尖、叶缘开始变黄至3—5cm,再把干球温度缓慢升到32—33℃,干湿差1—2℃,稳定干湿球温度,待底台烟叶稍为变软,有温暖和微粘的感觉,叶尖变黄10cm左右结束,一般需18—24h。

2、主要变黄期要求

(1)当底台烟叶叶尖变黄10cm后,应特别注意慢升温、稳温和保湿。

每2h升温1℃,将干球温度升到37—39℃,以稳定在38℃为宜,湿球温度35-36℃。

烤到手摸下两台烟叶有发热感觉,并稍有雾气,底台烟叶变软变黄7-8成,仅叶基部及主侧脉附近还有青色;顶台烟叶变黄3-4成时转入变黄后期。

一般需要24-28h。

(2)主要变黄期底台烟叶变黄不到7-8成,干球温度不要超过40℃,湿球温度应稳定在35-36℃。

若出现叶面结露,可先逐渐开启排气窗,经多次开启至1/3时,若仍不能满足排湿需要,再灵活打开进风洞(注意开进风洞后,出风口分风不匀对平面温差的影响!

)和排气窗进行间歇性通风排湿;若温度偏低,就关小或密闭进风洞、排气洞、门、观察窗等,保持烟叶变黄的适宜环境条件。

3、变黄后期与定色前期的衔接及要求

(1)掌握好适宜的变黄温度及烟叶失水速度,为定好色做准备。

重点是将底台和二台烟叶残余的叶绿素分解,促进中上台烟叶变黄。

(2)每2h升温1℃,将底台干球温度有38℃升到40-41℃,不要超过41℃,湿球温度控制在36-37℃,进行小量排湿,稳定干湿球温度使烟叶继续脱水变黄,粘性消退,底台叶片完全变黄凋萎,主脉柔软。

中上台下部叶变黄5-6成,中部叶7-8成,上部叶9成黄开始转入定色。

一般需要10-12h。

(3)由变黄转入定色前期,要求每2h升温1℃,把干球温度由40℃上升到44-45℃,湿球温度控制在36-37℃,这是解决底台特别是二台烟叶青筋和叶背浮青的关键环节,也是促上台(顶台)烟叶加快变黄的关键,要求烘烤师傅特别注意,不能盲目快速升温。

按照升温速度要求,均匀升温,慢升温,稳升温;排湿速度适宜。

做到不掉温、不猛升。

不这样操作,定色效果就不好。

稳定底台干球温度44-45℃、湿球温度36-37℃,进行适量排湿,使底台烟叶勾尖卷边,二台烟叶主脉退青变白、变软,顶台烟叶全黄发软,再升温,一般需要8-12h。

定色阶段:

干球温度由变黄后期的40-42℃以每小时0.5℃升温至45-47℃,保持湿球温度37-38℃,使底台烟叶卷筒、顶台烟叶全部变黄。

然后以每小时升温0.5℃速度把干球温度升到50-52℃时稳定,保持湿球温度为38-39℃,待底台烟叶部分干燥、顶台烟叶卷筒后,再以每小时0.5℃速度把干球温度升到54-55℃时稳定较长时间,湿球温度保持在39-40℃,直到顶台叶面积有3/4以上干燥、主脉有1/3以上干燥,形成和积累更多的致香物质后,才转入干筋阶段。

定色阶段温度只能逐步上升,不能下降,以免在烟叶上形成“花片”或“挂灰”。

(三)主要定色期掌握要求

1、继续使已经变黄的烟叶失水干燥,没有完全变黄的烟叶在逐渐失水过程中边变黄边干燥。

2、以每2h升温1.5℃的速度缓慢而均匀地将干球温度上升到48-49℃,湿球温度控制在下部叶36-37℃,中上部叶37-38℃,待底台烟叶开始卷缩打筒,顶台烟叶完全变黄,主脉开始变白时结束,一般需要18-20h。

3、在主要定色期通风排湿量大,每次开风洞前要适当加大火力,然后开天窗后开进风洞。

开启大小以控制适宜的湿球温度稳定为宜。

4、防止掉温,排湿不畅。

掉温常使烟叶周围的湿空气水分下落凝结于叶面,同时使冷气团形成或加大。

使变黄的烟叶不易凋萎,开始勾尖卷边的烟叶仍然粘湿,若持续时间长,烟叶会转褐变黑以及放出腥气味等。

因此,当二台以上烟叶变黄但主脉不变软的情况,底台干球温度不得超过50℃,必须逐步开大进风洞排气窗,坚持稳温排湿。

做的炉内加火二房内底台烟层不升温、不掉温,稳步排除烟叶多余水分。

5、防止急升温、猛升温。

急升温易使残留叶绿素不能完全分解消失而导致青筋或叶背浮青;猛升温易使烟叶活细胞急剧破裂烤坏烟叶,因此,在操作观察中,应注意变黄与干燥、稳温与排湿、火力与进风洞开关大小相互配合协调,克服盲目性,提高科学性。

6、定色后期干筋前期的衔接及要求

(1)定色后期要求以每一小时升温1.5℃把干球温度由48-49℃升到下部叶54-55℃,中部叶52-53℃,上部叶50-51℃。

湿球温度控制在37-38℃。

使顶台叶片干燥7-8成,主脉变白色,干燥1-2成,中下层烟叶干燥大卷筒,方可转入干筋期,一般需要16-20h。

(2)在干筋前期,以每1h升温1℃,连续升到59-60℃,湿球温度控制在37-38℃,待底台主脉基本干燥,顶台叶片干燥,再升温进入主要干筋期。

干筋期:

使干球温度以每小时1℃的速度,由原来的54-55℃升到65-6℃左右时稳定,使湿球温度稳定在39-41℃,待全炉烟叶完全干燥。

烘烤温度不超过68℃,湿球温度一直稳定在39-41℃,直至全炉烟筋干燥。

(四)干筋期掌握的要求

1、以每小时升温1℃连续升到67-68℃,或1h升3℃,保持5h,再重复升到67-68℃,湿球温度控制在下部叶37-38℃,中上部叶38-39℃,稳定干湿球温度直到全炉烟叶烘干,一般需要18-22h。

2、干筋期要做到五防:

一防掉温;二防猛升温;三防火灾;四防干球温度大于70℃,湿球温度大于40℃;五防风雨影响,破坏平面温度。

3、烟叶烘烤,干筋期要谨慎闭火,防止火红烟和烧炉。

(五)烧火技术原则

烧火要能做到小火能保住,中火能稳定,大火能赶上。

应看烟叶的变化,看房内的温度、湿度,看天气变化,看烤房状况,看煤质特点等。

灵活且准确进行,当烟叶变化快时,烧火宜大,快升温;烟叶变化慢时,烧火宜缓,慢升温。

烟叶变化正常时,烧火宜稳,稳升温。

当房内温度偏低时,提火升温;偏高时,压火控温;适宜时,稳定火力,维持房内温度稳定。

天气阴晴风雨,昼夜冷热变化,对烤房温度会产生明显的影响,必须根据天气变化相应调节火力大小,才能维持房内温度适宜,晴天,日出后气温逐渐回升,尤其是上午10时至下午4时左右,升温更为明显,此时火力不变,温度也随之升高;日落后,室外温度逐渐下降,尤其是凌晨,降温更明显,此时火力不变。

温度也可能随之下降。

所以,晴天日出后开始应适度控火,至日落后则应适当加火;烤房升温灵敏时,应注意火力勿过大,加火勿过早;烤房升温困难时,应注意加火勿过迟,火力勿过小。

根据烤房湿球温度的变化进行火力控制是十分重要的。

当然湿球温度偏高,需要加大天窗、地洞排湿时,在排湿操作前要先加火,以防排湿时房温下降,还要注意,煤质不同,烧火方法各异;对粘性强、易结渣的煤,宜烧“散火”,加煤时撒开、撒匀,以防结大渣;对粘结性弱、易流炉的煤,宜烧“堆火”;对细粉状面煤,需拌湿烧,以防止灰损失;烧无烟煤时,宜兑适量煤土,最好制成烧饼用。

(六)排湿技术原则

(1)先开天窗,后开地洞

烘烤初期,要关严地洞,仅以天窗的开闭控制湿球温度,直至天窗完全打开。

天窗未完全打开之前,一般不开地洞。

烟叶水分较大时,当底台烟叶大量变黄后,可开始开启地洞。

天窗已开完,湿球仍偏高时,必须打开地洞,用天窗地洞配合,使热空气上升,缩小上下层温差,把湿球温度控制在要求的范围内。

(2)地洞开完,控温排湿

如果地洞已开完,湿球仍偏高,应控制烧火,使干球温度不再上升,继续进行排湿,称为控温排湿。

此时烤房排湿能力已至最大,火力宜适当控制,主要靠延长时间来降低湿度,直至湿球温度下降后,再根据烟叶的变化,提火升温。

如果地洞不开完就已稳定了湿球温度,则不应盲目开大地洞,也无需控温排湿。

烘烤后期,湿球偏低时,先关地洞控制湿球,而不动天窗。

直至地洞关严后,湿球仍偏低时,再关天窗,以天窗控制湿球,直到烘烤结束。

(七)仔细观察出炉烟叶,进行炉炉总结。

六、特殊类型烟叶的烘烤

(一)干旱烟

1、旱地烟和旱天烟

采收与装烟:

成熟采收是发挥旱天烟和旱地烟的优势,增质节能、增加效益的关键。

在成熟采收、正常编竿基础上,应适当稠装烟(可装10-12成炉),以利于保湿变黄。

烘烤要点:

低温慢烤是烘烤旱天烟的基本策略,在变黄阶段应加强保湿,保持干球温度35℃,当湿球偏低时,应注意及时加水补湿,并大胆提高变黄程度,促进烟叶内含物转化完全。

转火后在烟叶含水多和变黄残留任务大时,慢升温,也可以在48-49℃延长一段时间。

随烟叶含水量下降和变黄完全,逐渐加快升温,防止回青与挂灰。

定色期间宜控制较高的湿球温度,增进烟叶外观色泽,湿球温度可控制在39-41℃。

在54℃时充分延长时间,直至全炉所有叶片都定色后,转入干筋期,干筋期温度应控制在68℃,湿球温度保持在42-43℃,干球温度不可高,湿求温度不可低,以防烤红和香气大量遗失,还可节约煤。

2、旱黄烟

采收装烟:

旱黄烟是长时间干旱造成的假熟烟,若能解除干旱,烟叶仍会恢复生长,为此,应千方百计灌溉补水,等其真正成熟时再采收;若无灌溉条件,应尽可能推迟采收,等待降雨;若烟叶已出现枯尖焦边,应及时采收,旱黄烟含水少,应装满炉(10成炉),以利保湿变黄,但也不宜装烟过稠。

烘烤要点:

变黄稳温段温度宜稍高(如39℃),促进烟叶脱水变软,同时增加炉内湿度,等叶片发软后,再适当降低温度(降至37℃)保湿变黄,否则烟叶失水过多,难以变黄。

转火后,升温不可快,防止出现回青与挂灰。

同时,升温不能慢,以防内含物过度消耗而变黑。

通常,在46℃以前以平均2-3小时升温1℃的速度升温,之后以1-2小时升温1℃的速度升温。

变黄阶段湿球温度宜稍高,保持干湿差1-2℃,必要时还应及时向炉内加水补湿。

在干球温度50℃之前,湿球温度控制在38℃左右,在干球温度50℃之后湿球温度控制在39℃左右,以利烟叶排湿定色。

转火时,烟叶变黄程度要比正常烟叶略低一些,但干燥程度不能低,达到青筋黄片、叶片基部微带青、主脉尖部1/3变软即可。

残留的青色在定色升温段继续变黄,所以,转火后的升温要慢中求快,确保烟叶含水多时慢变黄,缓慢达到干叶,烘烤中的一般情况下不需要太大的通风与烧火,但是,若发现烟叶变黄超过失水程度,有可能变黑时,即应采取大通风、大烧火、大排湿的措施,加速叶片干燥。

(二)含水量大的烟叶

1、下二棚烟

采收装烟;下二棚烟采收时,成熟度的判断应以叶面颜色变化为主要依据。

一般叶面呈现绿中泛黄至黄绿色即视为成熟,特别是在田间郁蔽程度较大时,更应注意适当早收,并注意不采露水烟。

由于下二棚烟叶往往叶片大而薄,含水量多,定色时排湿较困难,因此编竿和装烟时,宜稀不宜稠,确保烟叶能顺利定色。

烘烤要点:

装烟后及时点火升温,以每小时升温1℃的速度把干球温度升到37-38℃,水分较大的下二棚烟起点温度应再高一点。

保持干湿球温度差2-3℃,使烟叶失水凋萎。

待底台烟叶变黄5成左右,主脉1/3以上变软后,仍以每小时1℃的速度把干球温度升高到40℃,保持湿球温度36℃,使二台烟叶变黄5成左右,干燥至主脉1/2以上变软。

然后,升干球温度至42℃,仍保持湿球温度36-37℃,使底台烟叶变黄至黄片青筋微带青,干燥至主脉发软,充分塌架,再将干球温度升至45-47℃,保持湿球温度37-38℃,使烤房内烟叶全部变黄、干燥,达小卷筒。

以后按正常烟叶烘烤方法进行,下二棚烟叶烘烤时间不宜过长,一般4天左右烤一炉烟。

2、返青烟

采收装烟:

返青烟最好等天晴之后,让烟叶在较好的光照、通风条件下自我调整,再次表现落黄成熟特征时采收。

若天气连阴、盼晴无望,且烟叶再拖可能烘坏时,要立即采收年,返青烟耐烤性差,故装烟宜稀不宜稠,通常以装8成炉为宜。

烘烤要点:

烤返青烟的技术诀窍之一是高温变黄、低温定色。

变黄稳温段的温度应达40℃左右,保持干湿球温度差4℃,以次加速烟叶失水与变黄。

要防止温度偏低、水分难以汽化脱除,变黄慢且消耗养分较多而出现硬变黄,给定色造成困难,又要防止点火后升温过高(如超过42℃)造成青烟蒸片。

转火时,升温不能快,也不能过慢,以防出现蒸片和糟片。

42℃前以3-4小时升温1℃的速度升温,46℃前以2-3小时升温1℃的速度升温,在46-47℃充分延长时间,大量排湿,使烟叶干燥程度达到叶片2/3干燥,即小卷筒,之后,干球温度再超过48℃时转入常规烘烤。

整个定色期间湿球温度宜控制在37℃左右,不宜超过38℃。

特别是要注意在40℃左右以前,烟叶的变黄程度不能不高、干燥程度不能低,以防烟叶后期脱水定色来不及而烤黑。

3、多雨地区或多雨季节成熟的烟

采收装烟:

首先是要适时早收,含水多的烟往往内含物欠充实,故应及时早收,勿使过熟。

二是要稀编竿、稀装烟。

含水多的烟排湿任务大,只有适当稀编竿、稀装炉才能顺利排湿和及时定色。

烘烤要点:

烘烤过青烟叶时,蒸发和排除烟叶过多的水分是烘烤操作的核心和关键,高温快速排湿、开窗烘烤均有很好的效果,在温湿度和烟叶变化要求方面:

(1)干球温度:

只要不属特别难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