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庆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寒假开学检测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514388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95.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大庆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寒假开学检测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寒假开学检测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寒假开学检测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寒假开学检测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寒假开学检测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黑龙江省大庆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寒假开学检测历史试题.docx

《黑龙江省大庆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寒假开学检测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大庆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寒假开学检测历史试题.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黑龙江省大庆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寒假开学检测历史试题.docx

黑龙江省大庆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寒假开学检测历史试题

大庆一中高二年级下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

历史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每小题2分,24小题,共48分。

1.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指出:

“封建之道,盖有三端,慑服他部,责令服从,一也。

替其酋长,改树我之同姓、外戚、功臣、故旧,二也。

开辟荒地,使同姓、外戚、功臣、故旧移植焉,三也。

”由此可知,西周“封建之道”

A.传承了商朝的统治体系

B.扩大了周文化的影响力

C.形成三类不同等级地位的诸侯国

D.集中在黄河中下流地区

【答案】B

【解析】

【详解】分封制与周朝的内外服制度不一样,排除A;封建之道指的是分封制。

根据材可知,周朝对地方统治有三种形式:

一种是征服其他部落,让其臣服;一种是更换原有首领,进行分封;一种是开辟荒地后进行分封,再分封的过程中,分封的诸侯将周朝典章制度、文化、风俗习惯等带到地方,进而扩大周文化的影响力,故选B;诸侯等级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级,C错误;材料未体现分封的诸侯集中在黄河中下流地区,D错误。

2.台湾学者许悼云评价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

“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

”该论断强调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A.“家天下”与“公天下”共存

B.君主专制和官员任期制相结合

C.官僚政治开始取代贵族政治

D.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答案】A

【解析】

【详解】君主专制的刚性即皇权专制,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实为选官的手段,不断补充新鲜血液进入专制集权制度体系之内,君主专制下实行皇位世袭,体现了家天下的特征,在官僚政治体制下,按照才能、政绩任免官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的原则,体现公天下特征,故选A;我国古代并没有实行官员任期制,B错误;郡县制标志着官僚政治开始取代贵族政治,而材料没有涉及郡县制,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君主专制的问题,没有涉及地方问题,排除D。

3.秦末,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孔子后裔孔甲率一批儒家士人携带孔门礼器往投陈胜、吴广,最后战死在反秦战场上。

一大批这样的知识分子,向秦王朝发起了拼死反抗。

材料说明

A.秦朝因文化专制政策付出代价

B.儒家力图去争夺主流意识形态

C.儒家士人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

D.秦朝文化专制为西汉提供借鉴

【答案】A

【解析】

秦朝推崇法家思想,“焚书坑儒”,打击儒家和其他学派,因此儒生借陈胜、吴广起义之机,向秦王朝发起了拼死反抗。

故答案为A项。

儒生是因为遭到镇压而反抗,不是为争夺主流意识形态,排除B项;C、D项不符合史实,均排除。

4.下图为唐宋时期政府钱币与实物收入数量统计图。

其变化趋势说明

A.政府收入因动乱明显减少B.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该时期商品经济快速发展D.自然经济趋于解体边缘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在国家收入中,钱的数量逐年上升,而谷物和布帛逐渐降低,从侧面反映出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C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政府收入减少,而是强调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钱币收入增加,排除A。

材料没有涉及经济重心南移信息,且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排除B。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渐瓦解,与材料不符,排除D。

5.宋代泉州港市舶司官员每年都要会同地方官去西郊的延福寺,共同为中外海舶的安全航行举行祈风仪式,祭海神通远王以祈求顺风。

这一现象说明当时

A.佛教的祈福观念深入人心

B.政府重视海外贸易的发展

C.东南沿海社会影响力上升

D.政府放弃重农抑商的政策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市舶司官员举行祈风仪式,无法体现佛教的祈福观念深入人心,排除A;根据宋代泉州港市舶司官员每年都要会同地方官去西郊的延福寺,共同为中外海舶的安全航行举行祈风仪式,祭海神通远王以祈求顺风可知,政府重视海外贸易,每年市舶司官员都要为中外海舶的安全航行举行折风仪式,故B正确;材料反映市舶司官员举行折风仪式无法体现东南沿海社会影响力上升,排除C。

宋代政府仍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D错误;

6.下表反映了中国古代历代政府的部分农业措施。

这些措施体现出

A.土地集中趋势已失控

B.政府直接控制农户生产

C.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

D.古代农业可持续性发展观念

【答案】D

【解析】

休耕是为提高耕种效益和实现土地可持续有效利用,采取的以恢复地力为目的的更换作物或不耕种措施,“尽地力之教”指在农业种植上应采取多种经营方式,如若一种作物受到自然灾害,还有其他作物可以收获,“禁捕青蛙”是保护生态的措施,“桑基鱼塘”为充分利用土地而创造的一种挖深鱼塘,垫高基田,塘基植桑,塘内养鱼的高效人工生态系统,从中国古代历代政府的部分农业措施体现出古代农业可持续性发展观念,D正确;材料不能看出土地集中,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政府直接控制农户生产”“农产品的商品化”,排除BC。

7.明朝理学家王艮认为“百姓日用即道”。

“愚夫愚妇”都“能知能行”,“百姓日用条理处,即是圣人之条理处”,“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凡有异者,皆谓之异端”。

这表明王艮的思想

A.体现出浓厚的民本主义色彩

B.有利于形成思想解放的潮流

C.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D.形成了鲜明的实用主义特征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百姓日用条理处,即是圣人之条理处”“百姓日用即道”,可见以平民社会作为思考基点,体现出浓厚的民本主义色彩,故选A;王艮的思想是对传统儒学的继承与发展,并没有否定传统儒学,没有造成形成思想解放的潮流,排除B;当时我国资本主义经济尚未产生,排除C;从材料来看,没有体现追求实际效果的信息,排除D。

8.《民法大全》编纂时参考了许多法学著作,罗马法学家从理论上探讨了法的本质,对法律做了精辟的定义,他们还担负着解释和答复法律上的疑难问题、编纂合法证书、指导当事人起诉等任务。

这表明罗马法学家

A.注重法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B.重视罗马法在现实中的运用

C.热衷于法学理论的阐释论证

D.乐于担任罗马法的普及工作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罗马法学家从理论上探讨了法的本质,对法律做了精辟的定义,他们还担负着解释和答复法律上的疑难问题、编纂合法证书、指导当事人起诉等任务”,说明罗马法学家一方面从事法学研究和立法工作,另一方面参加司法实践,故选A;BCD均只是对古罗马法学家工作的片面认识,不符合题意,排除。

9.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中写道:

“它没有大炮那么可怕,但比大炮更有力量,它不像思想那么感染人心,但却比思想更广泛地走到每一个人的生活里去。

当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之后,它同时成了人们生活的一个部分了。

”文中的“它”最有可能指

A.宗教信仰

B.启蒙思想

C.西方商品

D.民主制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它没有大炮那么可怕,但比大炮更有力量,……但却比思想更广泛地走到每一个人的生活里去”,联系所学,工业革命后,英国生产力大大提高,用廉价的工业商品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深入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故C正确;根据“它不像思想那么感染人心”可知,“它”不属于思想方面的,因此不可能是宗教信仰、启蒙思想,排除AB;结合所学,直到19世纪末中国才学习西方民主制度,并且民主制度不可能“成了人们生活的一个部分了”,排除D。

10.孙中山在《大总统宣言书》中宣布了合五族共建民国的思路,但1920年《在上海中国国民党本部会议的演说》中说中国不止五族,应该合各族成为一大民族。

1921年认为“不能笼统讲五族,应该讲汉族的民族主义,使其他各民族同化为汉族”。

1924年又指出,中国应通过联合各宗族,而成为一个民族。

这一变化

A.表明孙中山仍然坚持大汉族主义的狭隘观念

B.明确了孙中山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立场

C.推动了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第一次合作实现

D.适应了中国民族独立与国家统一的时代要求

【答案】D

【解析】

【详解】“中国应通过联合各宗族,而成为一个民族”表明孙中山已经脱离了狭隘的大汉族主义的观念,故A错误;明确了孙中山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立场在材料中没有涉及到,故B错误;推动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第一次合作实现的是共产国际,故C错误;中国成为一个民族表明孙中山把国家统一和民族独立放在了一起,符合时代的潮流,故D正确。

11.针对洋务派的“中体西用”,严复主张“体用不二”,提出“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

此主张的目的是

A.反对学习西方技术

B.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C.完整系统引入西学

D.中西体用完全对立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可知严复并非反对学习西方,故A项错误;材料说的是严复提出的对“体”与“用”的看法,而并非明确建立君主立宪政体,故B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若要以西学为用,则必需同时接受西学之体,“体”“用”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与不可随意嫁接的道理,故C正确;中西体用完全对立,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错误。

12.据统计,1600-1609年,意大利威尼斯和米兰的毛纺布年均产量分别为22430匹和15000匹,而从1640-1649年,两地毛纺布年均产量分别降为11450匹和3000匹。

与同时期的英法比较,意大利威尼斯和米兰毛纺布产量下降的原因是

A.“价格革命”的影响

B.“商业革命”的影响

C.意大利不重视技术革新

D.英法重视技术革新

【答案】B

【解析】

【详解】价格革命指美洲的白银大量流入欧洲,物价迅速上涨,货币贬值,材料中并未体现,故A错误。

题干中,意大利威尼斯和米兰的毛纺布年均产量1640-1649年时较之前下降,结合所学知识,新航路开辟后,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至大西洋沿岸英法诸国,传统的东方贸易萎缩。

意大利市场缩小,生产下降。

这是商业革命的体现,故B正确。

材料中仅反映了意大利毛纺布年均产量的下降,不能推断出经济发展缓慢,故C错误。

材料中并未提到该现象与科技有关,而且当时第一次工业革命尚未开始,英法还没有重视技术的革新,故D错误。

13.斯塔夫里阿诺斯说,尽管达尔文受到宗教界和其他集团的敌视,它还是对西方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对最适者生存和生存斗争的强调极妙地与时代倾向相适应。

材料意在说明达尔文主义

A.促进了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

B.成为西方列强殖民侵略的借口

C.推动了亚洲国家的社会变革

D.加快西方列强资本输出的进程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题干中“它还是西方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对最适者生存和生存斗争的强调极妙地与时代倾向相吻合”的意思是达尔文的思想之所以在西方有深远影响是因为他的“适者生存”“生存斗争”能为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对外殖民扩张提供一个完美的借口。

1859年这个时间刚好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时间段,迫切需要对外侵略和扩张来满足迅速提高的生产力要求。

故B项正确;启蒙思想在17、18世纪得到广泛的传播,1859年,达尔文的巨著《物种起源》出版,时间不符合,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西方社会”,亚洲国家很明显不符合,故C项错误;资本输出加快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1859年时间不符合,故D项错误。

考点:

近代科学技术•进化论•达尔文

14.1871年宪法作为德国政治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一环,有学者认为.作为一部“约定性的宪法”,不乏“现代民主政治”的色彩。

该学者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1871年宪法

A.赋予人民选举权

B.规定成立联邦制国家

C.限制了皇帝权力

D.确立内阁对议会负责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德国的议会由选举产生,人民一定的选举权,所以说德国的民主不乏“现代民主政治”的色彩,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联邦制国家是政治体制的形式,和“现代民主政治”的色彩无关,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德国保留了封建残余,皇帝权力大未受限制,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内阁对皇帝负责,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名师点睛】1871年宪法①保留了很多封建专制主义残余,皇帝拥有极大的权力,议会无实权,内阁对皇帝负责。

②保留了普鲁士的军国主义传统,最终导致德国引起两次世界大战,给世界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③阻碍了民主政治改革的彻底完成。

15.1890年,美国国会制定了第一部反托拉斯法,即《谢尔曼反托拉斯法案》,这也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授权联邦政府控制、干预经济的法案。

但在随后的10年里,美国的工业垄断组织却从24家增加到157家,资金总额增加了近7倍。

这表明当时的美国

A.放弃了自由资本主义经济政策

B.国会力图维护美国中小企业的利益

C.反垄断法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D.垄断组织适应了大工业发展的需要

【答案】D

【解析】

【详解】美国反垄断的措施及法律没能阻止垄断组织的进一步发展,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垄断组织有利于大工业的发展,故D项正确;美国放弃了自由资本主义经济政策是在罗斯福新政时期,排除A项;B项只符合材料中“美国国会制定了第一部反托拉斯法,即《谢尔曼反托拉斯法案》”的信息,并不符合材料的主旨信息,排除B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出反垄断法的社会基础程度,故排除C项。

16.据学者饶斯基估算,1914-1934年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率为2%-2.5%。

按此推算,1933-1953年20年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应增加1.63倍,而实际上这一时期只增加了28%。

这说明

A.世界经济危机和国共内战对经济影响不大

B.日本的侵略导致了中国现代化道路的转型

C.日本的侵略战争打断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D.两次世界大战都严重阻碍了中国经济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题干中“1933-1953年20年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应增加1.63倍,而实际上这一时期只增加了28%”,说明中国的经济受到了影响,故A项错误。

由于日军的侵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没有达到预期的增长,说明日军侵华战争打断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但无法说明其导致了中国现代化道路的转型,故B错误,C正确。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欧洲列强忙于争夺利益,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中国的工业化有了一定发展,故D错误。

17.中共创始人李大钊曾说:

“在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的中国,农民占人口的90%以上,农业依然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因此,当我们估计革命力量时,我扪必须强调农民是一个重要部分。

”此材料意在说明()

A.中国革命依靠的主要力量是农民B.农民将是中国革命的最大障碍

C.中国革命必须铲除封建小农经济D.中国的革命必须依靠无产阶级

【答案】A

【解析】

李大钊根据中国国情得出结论,认为农民是中国革命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意在说明中国革命依靠的主要力量是农民。

故答案为A项。

李大钊认为农民是革命力量,不是障碍,排除B项;C项材料不能反映,李大钊只是强调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性,排除;D项说法绝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18.1920年12月,列宁说,“不使小农经济在实际上得到大量的改善,我们就没有出路,因为没有这个基础,任何经济建设不能进行,无论多么伟大的计划都会落空”,也“不应该奢想向社会主义和集体化的过渡”。

这说明列宁

A.试图实现向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

B.看到了当时经济政策的一些弊端

C.认为推行新经济政策时机不成熟

D.在经济政策取舍上明显过于保守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图实现向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而材料显然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反思,故A错误。

材料中的“1920年12月”“不使小农经济在实际上得到大量的改善,我们就没有出路”说明列宁注意到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表明推行新经济政策的时机即将出现,故C错误,B正确。

列宁对于沙俄经济的认识是正确的,并不是保守的,故D项错误。

19.1985年5月,国家科委向国务院提出了“关于抓一批短、平、快科技项目促进地方经济振兴”的请示,在请示中引用了中国的一句谚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星火计划”由此诞生。

“星火计划”的寓意为科技的星星之火,必将燃遍中国的农村大地。

该计划的提出是为了

A.适应两弹一星的战略目标

B.改变农村经济建设粗放式经营的状况

C.推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D.配合“科教兴国”战略的全面实施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科技的星星之火,必将燃遍中国的农村大地”可以看出,星火计划主要是为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变农村经济发展粗放型的特点,故B正确;1964年原子弹研制成功,1967年氢弹研制成功,1970年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1985年两弹一星的战略目标已经实现,A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应该是90年代,排除C;“科教兴国”战略是90年代提出的,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D。

20.20世纪五六十年代,法国著名经济学家马塞提出,国家对经济调节的最好方式是计划化,所谓“法国式计划化”就是寻求一条中间道路,把人对自由的追求、个人创造性的发挥与发展经济的共同方向统一起来。

马塞的“法国式计划化”

A.把“计划”定义为计划经济

B.是国家协调所有社会力量的发展方式

C.主张实行完全的市场调节

D.是对“滞胀”引发经济危机的反思

【答案】B

【解析】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计划指的是制定经济计划,并不是计划经济体制,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把人对自由的追求、个人创造性的发挥与发展经济的共同方向统一起来”得出是由政府协调和调动社会力量发展经济,故B项正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用政府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并不是完全由市场调节,故C项错误;“滞胀”是在20世纪70年代后出现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点睛:

解答本体的关键信息是“20世纪50年代末”“把人对自由的追求、个人创造性的发挥与发展经济的共同方向统一起来”,然后联系所学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知识分析解答。

21.据统计:

1950-1964年,西德、意大利和法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分别为7.1%、5.6%和4.9%,而美国只有3.5%;1948-1962年,西欧在自由世界的黄金中所占份额从15%上升到44%,而美国已从71%下降到40%。

这一现象的出现

A.表明美国世界霸主地位的动摇

B.表明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开始分化

C.加剧了美国对欧洲的经济渗透

D.主要和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相关

【答案】D

【解析】

【详解】美国霸主地位受到冲击,始于20世纪七十年代,故A错误。

经济增长速度的不同不能表明资本主义世界分化,故B项错误。

美国通过1947年开始实施的马歇尔计划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对西欧经济确实有渗透。

但题干描述的是这种西欧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比美国要快的现象,这种现象并不是美国加剧渗透的原因,故C错误。

由材料“1950年到1964年”并结合所学,1951年,法、意、荷、比、卢和联邦德国六国在巴黎签订了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

1957年,六国又在罗马签订了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

三个共同体建立,欧洲经济一体化逐步推进,因此欧洲各国国民生产总值迅速增长,故D正确。

22.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人数日益减少,而从事技术性、信息性和智力性工作的非生产性知识型人员的队伍却在不断扩大。

据此可以推断美国

A.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

B.体力劳动者逐渐退出劳务市场

C.产业结构发生革命性变化

D.阶级分化和贫富差距问题严重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的白领工人人数已占全国劳动力总数的一半以上……从事技术性、信息性和智力性工作的非生产性知识型人员的队伍却在不断地扩大”,可见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后,美国经济完成了向信息化的转变,产业构成出现革命性变化,故C项符合题意。

单凭白领工人人数占劳动力一半以上和非生产性知识型人员队伍不断扩大无法确定知识型阶层是否会成为社会主体,故A项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表述错误,故排除A。

B项是对材料表象解读,并非实质性推论,故排除。

D项,从事体力劳动人员减少与非生产性知识型人员的队伍扩大说明就业结构的变化而不能说明阶级分化和贫富差距问题,故排除。

23.2006年,《经济学家》周刊不仅把某两个国际组织比作“共享诸多内脏器官却有不同头部的连体双胞胎”,而且更称其中的一个组织为“美国和25个小矮人”。

这两个国际组织是

A.世界贸易组织与亚太经合组织

B.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C.欧洲联盟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北美自由贸易区与“关贸总协定”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欧洲联盟与北大西洋公约等国际组织。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共享诸多内脏器官却有不同头部的连体”指的是一些主权独立的国家却拥有很多共同的组织机构,体现的国际组织是欧盟,“美国和25个小矮人”则是指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两个组织均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两个组织均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两个组织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考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欧盟等

24.在美国拍摄的电影中,1952年的《撤离地狱》把解放军描写成人间地狱的制造者,1962年的《诺博士》塑造了醉心于发动核战争的中国人形象,而在2009年拍摄的一部关于全球毁灭的灾难电影《2012》中,中国成为世界人民的避难所。

美国电影中“中国形象”的变迁,折射出

A.求同存异方针成为国际外交准则

B.中西方意识形态已逐渐趋同

C.中美两国间的相互交流得到发展

D.美国电影不断摆脱政府控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五六十年代是冷战时期,中美分属不同阵营,美国电影中“中国形象”走向反面;70年代,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政治丑化减少;美国电影中“中国成为世界人民的避难所”,反映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越来越大重要的作用,一个和平、合作、负责任的中国形已经为美国认同;美国电影中“中国形象”的变迁,折射出中美两国间关系的发展,相互交流得到发展,故C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美国电影中“中国形象”的变迁,无法体现求同存异方针成为国际外交准则,排除A;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中西方意识形态已逐渐趋同”表述错误,排除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美国电影和美国政府的关系,排除D。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材料解析题:

(本大题共三小题,第25题22分,第26题15分,第27题15分,共52分。

要求:

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天文学兴盛颇早,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知识,是在农业生产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的又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

授时颁历一直是历代君主的要务,例如,北宋确定了西夏的附属地位后,宋真宗将新历和冬服赐予西夏。

在元政府的支持下,郭守敬吸取河拉伯天文历法的优点,创立《授时历》。

它所确定的地球公转时间比实际相差仅26秒。

明朝建立后不久,政府对《授时历》进行了微改,并将其命名为《大统历》。

清朝政府也将修改历法作为头等大事,传教士汤若望参与制定的《时宪历》很快被颁布实行。

——摘编自张培瑜等《中国古代历法》

材料二民国建立之初,以新历(西历)为官方历法,行政机关、城市采用新历,乡村民间可依旧历。

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继续推行中西(新旧)合历。

1928年至1934年间,南京国民政府集中力量废除旧历。

政府查禁旧历书、颁行新历书,取消“二十四节气”求商家按新历确定结账日期、签订契据等;废止旧历节日,代之以新的纪念节日。

此后,商家按新历确定结账日期、签订契据成为商界主流。

但在推行新历时,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中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