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湖南湖北八市十二校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调研联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509050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64.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详解湖南湖北八市十二校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调研联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详解湖南湖北八市十二校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调研联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详解湖南湖北八市十二校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调研联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详解湖南湖北八市十二校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调研联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详解湖南湖北八市十二校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调研联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详解湖南湖北八市十二校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调研联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

《详解湖南湖北八市十二校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调研联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详解湖南湖北八市十二校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调研联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详解湖南湖北八市十二校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调研联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

详解湖南湖北八市十二校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调研联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含答案

2019年5月

湖南湖北八市十二校2019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联考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1.有学者总结了汉初的经济政策,如下表所示。

这些政策

时期

经济政策

汉文帝

丁男徭役减为“三年而一事”

“纵民得铸钱、冶铁、煮盐”

汉景帝

复收田租(“十五税一”)之半,即三十税一

 

A.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确立

B.促进了盐铁官营的实施

C.有利于自耕农经济发展

D.协调了农工商业的关系

【答案】C

【详解】依据材料中“丁男徭役减为“三年而一事””“三十税一”可知西汉初期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减轻了农民的税收负担,有利于自耕农经济发展,C正确;土地私有制确立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推动,A错误;材料中“纵民得铸钱、冶铁、煮盐”是鼓励民间盐铁发展,不是盐铁官营,故B项错误。

西汉时期仍然执行重农抑商政策,不是协调了农工商业发展,故D项错误。

2.厘金是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30年代中国国内贸易征税制度之一,厘金中商税完全出自华商而不及外商。

厘金制度的推行

A.解决了清政府财政收入不足问题

B.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

C.有利于西方国家占领中国的市场

D.成为阻碍中国经济近代化的根本因素

【答案】C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厘金征收对象是华商,对中国商品征税重,商品的成本高;而此时期中国民族工业的竞争力要弱于西方国家,故厘金的推行对西方国家对华市场占领更有利,故C项正确。

厘金制度是一种商业税制度,无法解决清政府财政收入不足问题,故A项错误。

洋务运动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不是厘金制度的推行,故B项错误。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才是阻碍中国经济近代化的根本因素,故D项错误。

点睛:

抓住关键信息“厘金中商税完全出自华商而不及外商”,理解厘金制度的内涵,结合近代中国经济的相关史实,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3.据考证,商代青铜铭文的内容较简单,一般不含重要意义。

到了西周,青铜铭文记载着王室的政治谋划、历代君王事迹、祭典训诰、征伐方国、政治动乱、赏赐册命以及家史、婚媾等等。

据此可知,西周时期的青铜铭文

A.推动了文字体系创新

B.促进了宗法分封制的形成

C.具有明确的书史性质

D.使甲骨文失去了存在价值

【答案】C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西周时期的青铜铭文记载了大量的政治及社会活动,其中包含了有关于奴隶制度、土地制度、宗族制度、分封制度、军事制度、官制、周人与周围各族的关系以及其他重要问题的大量史料,反映了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所以西周时期的青铜铭文具有明确的书史性质,因此C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铭文内容的变化,不是字体的创新;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西周青铜铭文记载内容及重要性的增加,与宗法分封制的形成无关;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甲骨文的相关信息。

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4.唐宋以来,宰相出任藩镇节度使或藩帅带宰相官衔者,称为使相。

据下表可知。

时间阶段

数量(单位)

出身

所在

结果

唐玄宗(44年间)

8

多科举制出身;安史之乱后奖赏军功

大部分都为宰相,一直在中央

代天子巡边

唐肃宗-唐懿宗(100年间)

36

几乎都是藩镇节度使

多数在藩镇,不在中央

形成大量强藩

唐僖宗-唐哀帝(34年间)

67

强薄霸臣推荐

几乎全部在藩镇,不在中央

藩镇之间频繁征战

 

唐代中后期使相变化

A.藩镇割据导致使相出现

B.地方的独立性逐渐加强

C.使相分割了宰相的权力

D.使相致使唐代战争不断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中“多数在藩镇,不在中央”“几乎全部在藩镇,不在中央”“形成大量强藩”“藩镇之间频繁征战”等信息,可以看出地方的独立性逐渐加强,B项正确;A项逻辑关系错误,应该是使相出现是藩镇割据的原因之一,排除A项;使相主要在地方,并没有涉及分割相权,排除C项;材料无法得出是使相导致战争不断,这样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

5.恩格斯曾这样评价,罗马法是纯粹私有制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里,生活条件和冲突的十分经典的法律表现,以致一切后来的法律都不能对它作任何实质性的修改。

这说明古罗马法律

A.与时代内容密不可分

B.仅适用于当时的时代

C.对公有制社会无益处

D.不能被后世充分借鉴

【答案】A

【详解】从材料中的“罗马法是纯粹私有制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里,生活条件和冲突的十分经典的法律表现”来看,恩格斯认为古罗马法律是对当时社会状况的反映,说明古罗马法律与时代内容密不可分。

故答案为A项。

罗马法对后世影响深远,“仅适用于当时的时代”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罗马法对公有制社会也能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排除C项;当代许多法律制度中的原则和做法都可在罗马法中找到源头,排除D项。

【点睛】由于罗马奴隶制下商业活动的发展,罗马法不得不规范商品经济关系,规范商品经济下的社会秩序。

特别是罗马共和国后期征服地区的扩大以及帝国建立后所统治的辽阔的疆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间交往日益增多,商业往来日益频繁。

在帝国境内,商品经济逐渐发展起来。

作为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罗马法采取措施对商品经济秩序进行规范。

正是因为罗马法中包含着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当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兴起时,它便应运而生,再次获得“用武之地”,充分地为后来的资产阶级民法采纳和应用。

6.“起初,英国对欧洲经济共同体是抱敌视态度的,还在西欧六国酝酿筹组共同市场时,英国政府就赶忙于1956年10月抛出了所谓的‘C’计划,企图用一个包罗欧洲经济合作组织所有成员国在内的‘工业自由贸易区’,把拟议中的六国共同体‘化’掉。

”英国此举

A.确立了其在欧共体中的核心地位

B.旨在抗衡美国主导的关贸总协定

C.为欧洲联盟成立提供了基本框架

D.体现了西欧一体化进程的复杂性

【答案】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在1973年才加入欧洲共同体,这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据此可排除A;B的说法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可排除B;《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为欧洲联盟成立提供了基本框架,而不是英国的‘C.’计划,故排除C;依据材料的意思可知,英国企图用所谓的‘C.’计划把欧洲经济共同体取代掉,这就体现了西欧一体化进程的复杂性,故选D。

7.1923年,在中国革命问题上陈独秀提出“二次革命论”,认为革命的前途是资产阶级取得胜利,无产阶级只有等到资本主义在中国高度发展之后,才能搞社会主义革命。

这种观点

A.符合中国国情,在中国共产党党内占主导地位

B.与中国共产党一大纲领精神致,得到普遍认同

C.是导致1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的主观原因

D.直接指导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的形成

【答案】C

【详解】陈独秀“认为革命的前途是资产阶级取得胜利,无产阶级只有等到资本主义在中国高度发展之后,才能搞社会主义革命”,则在民主革命阶段无产阶级不应当争取领导权,这一认识导致陈独秀在国民革命运动中放弃领导权,是国民大革命失败的主观原因。

故答案为C项。

这一认识不符合中国国情,当时无产阶级应当争取领导权,排除A项;中共一大认为要推翻资产阶级统治,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这一认识是国民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与“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无关,排除D项。

【点睛】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认为,由于中国的社会性质,近代中国只能进行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后由资产阶级掌权走资本主义道路,等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社会主义革命条件具备时再开展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

根据这种观点,在民主革命阶段,无产阶级不应同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民主革命取得胜利后,应当建立资产阶级政权。

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把中国革命过程中两个紧密联系的阶段割裂开来,只看到两者之间的区别,没有看到两者之间的联系,并且在两个阶段之间硬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和发展资本主义的阶段。

持这种观点的人在开展民主革命斗争时,往往主动放弃革命的领导权,认为无产阶级只应协助资产阶级斗争,从而容易犯保守、妥协、退让的右的错误。

8.下表摘编自《中国统计年鉴》1950—1965年中国农业税征收情况表(税额单位:

细粮亿公斤),对表格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时段

农业实产量

实征农业税

农业税占实际产量%

合计

正税

附加

合计

其中:

正税

经济恢复时期

3806.05

494.54

443.88

50.66

13.00

11.70

“一五”时期

8017.80

933.21

847.45

85.76

11.60

10.60

“二五”时期

6983.20

833.32

745.66

87.66

11.90

10.70

1963—1965年

5004.50

374.02

333.42

40.60

7.50

6.70

A.1950—1965年中国实征农业税始终呈现下降趋势

B.“一五”时期农业税增加是农业合作化运动的结果

C.“二五”时期农业产量下降反映经济领域已出现“左”倾错误

D.1963—1965年农业产量下降说明当时国民经济混乱不堪

【答案】C

【详解】A项中“始终呈现下降趋势”与材料数据不符,排除;“一五”计划时期实征农业税有所提高,因为“一五”时期国家重点发展重工业,农业为工业发展提供资金,不是农业合作化运动的结果,故B项错误;“二五”时期正处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经济领域已出现“左”倾错误,故C项正确;1963—1965年处于我国国民经济的调整时期,“国民经济混乱不堪”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9.《陕甘宁边区土地所有权证条例》规定,在已完成土地革命的地区推行土地登记,发放所有权证,保证农民的土地所有权,同时,对逃亡地主的态度变得较为温和,妥善安排他们的生计。

这种做法

A.体现“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B.有利于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

C.适应了民族革命战争新形势

D.扩大了解放战争的群众基础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对逃亡地主的态度变得较为温和,妥善安排他们的生计”可知在抗战期间中共的土地政策有利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适应了民族革命战争的新形势,C选项符合题意。

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是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实行的,A选项排除。

根据《陕甘宁边区土地所有权证条例》结合相关背景知识可知,此时的土地政策主要是为抗日战争服务的,B选项排除。

结合背景知识可知,此时处于抗日战争时期,D选项排除。

10.八柱国是南北朝北周时期的权力中枢,贞观年间编撰的《周书》将八柱国排序为宇文泰、李虎、元欣、李弼、独孤信、赵贵、于谨、侯莫陈崇,对此,中国历史学界历来少有怀疑。

日本学者前岛佳孝发现中国传世文献记载八柱国顺序并不一致,如宋朝的《文献通考》将李虎降至元欣之后,同时代的《资治通鉴》更是将李虎序于李弼之后,而除李虎外,诸书记载其他七人顺序则都一致,前岛佳孝据此认为《周书》因李虎为李唐先祖,故将其拔高。

这说明

A.时代靠后的文献因态度中立更加客观

B.史料批判为辨析史实提供了重要视角

C.中外学术交流促使历史解释发生变化

D.只用传世文献史料很难复原历史真实

【答案】B

【详解】“日本学者前岛佳孝发现中国传世文献记载八柱国顺序并不一致”,是对《周书》所记载史料的批判,这为辨析史实提供了重要视角,故B项正确。

时代靠后的文献也可能因为立场等因素导致失真,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日本学者观点形成原因的信息,C项错误;通过对传世文献史料的研究,可以发现历史真实,D项错误。

11.甘蔗种植需要猛烈的阳光和长时间的密集劳动,且甘蔗园往往疟疾肆虐,因此,蔗糖在中世纪的欧洲是难得的奢侈品。

15世纪,英国人年均糖摄取量接近于零;到19世纪初,这一数字已上升至8公斤,蔗糖不再是奢侈品。

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人口增长与医疗水平的提高

B.新航路开辟使东西方贸易更加便捷

C.殖民扩张与黑奴贸易的兴盛

D.工业革命大幅提升民众的消费能力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西方殖民掠夺与扩张的影响。

依据材料可知,甘蔗种植属于劳动密集型工作,需要大量劳动力,而且劳动条件恶劣。

结合所学可知,欧洲人在征服美洲后建立了大批甘蔗种植园,为降低劳动力成本,适应恶劣条件下的劳动强度,大量使用从非洲贩来的黑奴进行甘蔗种植,使得甘蔗的生产成本下降,产量提高,蔗糖不再是奢侈品,逐渐普及,因此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殖民扩张和黑奴贸易的兴盛,C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甘蔗生产成本下降对蔗糖价格的影响,欧洲人口增长与医疗水平的提高与蔗糖价格下降无关;B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蔗糖逐渐普及主要是生产环节成本下降的影响,新航路开辟导致东西方贸易便捷不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D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甘蔗生产成本下降对蔗糖价格的影响。

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提升了工业资产阶级的消费能力,但广大普通民众生活水平提高有限,不是蔗糖逐渐普及的主要原因。

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2.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政府对外国人在华企业,采取按国籍、系统、行业区别对待的办法,分别轻重缓急给予正当处理;又有计划、有步骤、有区别地处理了外资企业和外国政府或外国人在中国兴办或津贴的各种文化、教育、卫生与救济机构。

这些措施

A.融洽了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关系

B.确立了新民主义的革命纲领

C.奠定了与各国平等交往的基础

D.实现了对国民经济命脉的掌握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中“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外国在华的各项事务进行系统的分类处理,结合所学可知,实质上是清除一些帝国主义以不平等条约取得在华的特权利益,其目的就是为了能与这些国家在平等基础上建立新的外交关系作准备的。

故答案为C项。

A项,材料并不是针对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排除;B项,新中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义的革命任务基本完成,排除;D项,材料对外国在华企业和机构进行系统、行业区别对待的处理,不能说明对国民经济命脉的掌握,排除。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庄园是英国中世纪的基层组织。

12世纪,随着工商业经济发展,城市的创建和复兴活动,不少农奴逃离庄园进入城市。

农奴还常利用领主法庭及国王法庭等进行合法斗争。

1200年英国王室法令明确规定,如果农奴在城里住满一年零一天,就获得自由身份。

“城市的空气让人自由”,成为当时流行谚语。

但对于大多数村民而言,他们的生计是与耕地、牧场联系在一起的,很难一走了之。

13世纪末兴起的货币地租是关键性变革。

此后劳役折算为货币,农奴实际上成为领主的承租人,与自由佃农已没什么区别。

1348—1354年发生的黑死病,英国人口下降之一,越来越多的农奴要求摆脱庄园,发起了群众抵抗,14世纪末英国农奴制全面崩溃,英国社会逐渐形成一个富裕农民阶层。

此后经过宗教改革和圈地运动,英国逐渐确立土地私有制和大租佃制的经营模式。

到1750年英国被誉为“欧洲的粮仓”。

——摘编自候建新《资本主义起源新论》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当中国农民家庭棉手工业开始受到洋布洋纱的冲击时,即引起人们的注意。

1846年,包世臣就说:

“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之一。

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江)太(仓)布市削减大半”。

从非产棉区到产棉区,洋纱洋布的市场逐渐扩大。

随着自然经济解体,大量失业人口只能涌向本已紧张的土地之上:

失去副业的农民无力支付高额地租,乡村的租佃关系变得异常紧张。

部分人口流入城市,推动城市畸形繁荣,但作为消费型城市,工业产业并不发达,其结果是大部分人只能过着寄生虫般的闲人生活,或者沉迷于追逐权力;传统士人讲究叶落归根,而现代大学学到的东西常常是来自西方的知识,当学生毕业回到乡村后无人与他讲话,没有人理解他,也就不再回乡。

乡村流失的不仅是金钱,更是人才。

——摘编自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费孝通《中国士绅》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相比,中国自然经济解体过程的特点。

(3)结合上述材料,分别说明中英两国自然经济解体带来的不同影响。

【答案】

(1)原因:

商品经济发展和城市复苏;欧洲多元法律体系提供保障;农奴的不懈斗争;货币地租的推动;黑死病的影响;宗教改革和圈地运动的影响。

(2)特点:

主要受西方侵略所致;棉纺分离,纺织分离,耕织分离;带有地域性和不均衡性。

(3)影响:

中国:

乡村人地关系和租佃关系紧张;乡村人才和财富流失严重;城市畸形繁荣,城乡差距不断拉大。

英国:

推动了农村经济迅速发展;改变了乡村阶级结构,推动封建制度的瓦解;推动英国由农业文明转变为工业文明。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西方自然经济的解体。

从英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以及影响、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等方面来分析。

【详解】

(1)从材料“工商业经济发展,城市的创建和复兴活动”“农奴还常利用领主法庭及国王法庭等进行合法斗争”“13世纪末兴起的货币地租是关键性变革”“1348-1354年发生的黑死病”“宗教改革和圈地运动,英国逐渐确立土地私有制和大租佃制的经营模式”中可以概括出答案。

(2)根据材料“棉手工业开始受到洋布洋纱的冲击”“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中国自然经济解体主要受西方侵略所致;棉纺分离,纺织分离,耕织分离;带有地域性和不均衡性。

(3)从材料“乡村的租佃关系变得异常紧张”“推动城市畸形繁荣”中可以概括出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影响;从材料“欧洲的粮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概括出英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影响。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

中国

外国

1640年

李自成提出“均田免粮”口号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1689年

康熙皇帝组织雅克萨之战反击沙俄

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

1840年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英国基本完成工业革命

1844年

中法《黄埔条约》、中美《望厦条约》

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1848年

洪秀全写成《原道党世训》

欧洲革命《共产党宣言》发表

1856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

克里米亚战争

1859年

太平天国颁布《资政新篇》

英国科学家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

1861年

设立总理衙门俄国公使入驻北京

美国南北战争俄国农奴制改革

1866年

方举赞创办发昌机器厂

德国人西门子研制成功发电机

1898年

戊成变法

美西战争

1905年

同盟会成立废除科举制度

俄国资产阶级革命

——《中外历史大事年表》(部分)。

从表中提取三条及以上中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井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

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表述准确。

【答案】示例:

论题:

中国政治近代化进程落后于西方国家。

阐述:

政治制度方面:

英国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仍在强化;革命水平方面:

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兴起和发展,中国的革命仍然是农民革命;欧洲工人运动兴起,而且有了科学的革命理论做指导,中国的革命仍然是具有浓厚宗教色彩的农民革命;社会变革方面:

美国、俄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成功地变革了旧制度,中国的维新变法却以失败告终;民族危机方面:

美国、俄国不断摆脱危机,壮大国力,向外扩张,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日益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沉沦。

总之,多种因素影响下,中国政治近代化发展缓慢,落后于西方国家。

【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可以采取中西方在同一层面相对比,如:

在政治制度方面:

中国在加强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时候,英国已经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在革命水平方面:

中国仍然是农民革命的时候,西方已经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并且有了科学理论指导,在一次次失败的过程中,最终取得了胜利;在社会变革方面:

中国还在不断在探索中前进的同时,西方国家已经成功地推翻了旧的政治制度;在民族危机方面:

中国还在闭关锁国,并且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同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在不断向外扩张,壮大自身的国力。

15.【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指出: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新中国成立初期,三联书店和新华书店重印和再版了一批马列著作,同时,也翻译和从苏联引进了一些俄文版著作。

在党中央和毛泽东的号召下,从中央到地方,从机关到厂矿、企业、学校、部队,全国各部门各行业都掀起了学习热潮。

当时学习教材主要有《从猿到人》《历史唯物论——社会发展史》《政治经济学》等。

同年底,《人民日报》相继发表毛泽东在1937年写的《实践论》和《矛盾论》。

全国迅速掀起学习“两论”的高潮,在此基础上,中共中央于1955年1月发出关于在干部和知识分子中宣传唯物主义思想、批判唯心主义思想的通知,号召全体人民树立唯物主义思想,批判唯心主义思想。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文化建设。

【答案】

(1)确立了人民的大众的文化方针;马克思主义经典和毛泽东著作的出版;普及马克思主义知识;对知识分子进行思想改造;开展新民主主义的教育等。

(2)体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促进了我国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确立;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主人翁意识;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运动主要方面是积极的、健康的,但后期也出现了把思想学术问题与政治问题混淆的错误倾向等。

【详解】

(1)问根据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重印和再版了一批马列著作……翻译和从苏联引进了一些俄文版著作……各部门各行业都揪起了学习热潮……全国迅速掀起学习“两论”的高潮……号召全体人民树立唯物主义思想,批判唯心主义思想。

”从文化方针、理论学习、思想改造教育等角度分析阐述。

(2)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文化建设是加强意识形态深化,维护新生政权的需要,可从体现人民民主专政、工业化建设、思想改造的积极意义方面进行回答,但应同时注意思想学术问题划为政治问题的错误倾向。

16.【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二战后,苏联对东欧的政策可以概括成为“安全带政策”,这种政策在1943—1953年的斯大林执政时期是苏联对外政策的主要内容。

它是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在当时特殊的战争环境下形成的,同时又与传统的沙皇俄罗斯扩张主义又是一脉相承的。

二战后苏联在东欧建立缓冲地带,经历了这样的过程:

首先,苏联帮助解放其领土并驻军在东欧;其次,帮助建立联合政府;第三,使东欧各国的政治发展符合苏联的战略需要。

为此,1948年苏联把南斯拉夫从情报局开除;1944—1945年间苏联把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和罗马尼亚的部分领土划入了苏联的领土。

总之,这一政策对当时和以后的苏联历史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深远的意义。

——摘编自毕元辉《论1943—1953年苏联对东欧的安全带政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安全带政策”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全面评价苏联的“安全带政策”。

【答案】

【详解】

(1)根据“与传统的沙皇俄罗斯扩张主义又是一脉相承的”得出受近代以来沙俄扩张主义传统的影响;根据“二战后苏联在东欧建立缓冲地带,经历了这样的过程:

首先,苏联帮助解放其领土并驻军在东欧;……第三,使东欧各国的政治发展符合苏联的战略需要”得出二战后期,苏德战场上的战争形势以及苏军帮助解放了大部分东欧国家的有利条件;根据“它是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在当时特殊的战争环境下形成的”,结合所学得出德国两次入侵的历史经验总结。

(2)可从为战后苏联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提供了保障,巩固和扩大了社会主义阵营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