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刷题4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练习.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6505687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17.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刷题4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届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刷题4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届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刷题4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届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刷题4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届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刷题4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刷题4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练习.docx

《届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刷题4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刷题4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练习.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刷题4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练习.docx

届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刷题4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练习

训练4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一、选择题

1.(2018·全国卷Ⅰ)下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

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

这表明当时(  )

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

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

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

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

答案 B

解析 图中的动物是长颈鹿,而明朝君臣则认为这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麒麟在中国传统中被视为祥瑞之物,这说明明朝君臣用传统文化解读朝贡贸易的贡品,故B项正确。

图画仍属于传统的绘画类型,故A项错误;明朝初年,东南沿海倭患严重,政府下令实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故C项错误;明朝君臣用中国传统文化解读外国贡品,体现的依然是“天朝上国”的传统观念,故D项错误。

2.(2017·全国卷Ⅱ)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

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答案 A

解析 明初严禁宦官读书识字到明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反映出明代宦官在中枢决策过程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故A项正确。

材料反映出宦官地位提高,其实质是皇权的加强而非衰落,B项错误;内阁与司礼监相互制约,其议政功能并没有丧失,C项错误;宦官虽然权力增强,但是最后的决策权仍在皇帝手中,D项错误。

3.(2018·全国卷Ⅲ)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

“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

”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

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  )

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B.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

C.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D.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中现象说明书籍在人们的生活和日常交往中影响较大,体现出当时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故D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只是书籍的普及,不能得出学术文化水平的高低,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士大夫地位及经世致用的思想,排除B、C两项。

4.(2019·福建泉州二模)明朝前期,内阁成员大多是资历浅、品阶低的官员,对皇帝的旨意绝对服从。

明朝中后期内阁成员中有不少资历深、品阶高的元老,对皇帝的决策形成严重制约。

不少皇帝采取“打老提新”的手段,频繁更换内阁成员,却始终无法改变这种局面。

这说明了明朝(  )

A.君权与相权矛盾不断激化

B.君主专制程度不断强化

C.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D.专制皇权不断受到挑战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朝中后期内阁对皇帝的决策形成了严重制约,皇帝始终无法改变这种局面,这说明明朝中后期专制皇权不断受到挑战,因此D项正确。

明朝初期已经废除宰相,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皇权受到制约,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君主专制演进情况,并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C项错误。

5.(2019·安徽A10联盟4月模拟)明朝隆庆元年(1567年)开关后,以福建漳州月港为出口港,海上贸易出现了福建船只自月港出发到货源地装载货物,然后运送到海外目的地的三角贸易形式。

这种贸易形式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A.西方殖民扩张威胁明朝统治

B.闽商已经垄断了海上贸易

C.江南手工业发达且物产丰富

D.政府对外贸易政策的影响

答案 D

解析 结合材料可知,明末隆庆开关划定固定的港口进行对外贸易,这是这种三角贸易形式出现的主要原因,D项符合题意。

西方殖民扩张威胁明朝统治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闽商已经垄断了海上贸易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江南手工业发达且物产丰富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

6.(2019·福建厦门二检)洪武元年颁布的《大明令》申明,“不许乞养异姓为嗣,以乱宗族”。

明朝后期修订的《问刑条例》则规定,“其财买义男,如恩养年久,配有室家者,照例同子孙论”。

这一变化可以说明当时(  )

A.纲常伦理受到严重冲击

B.宗法关系渐趋松弛

C.异姓承继取代嫡子继承

D.社会风俗急剧转变

答案 B

解析 从明朝初年禁止收养“异姓为嗣”到明朝后期承认并且保护养子权益,说明当时社会血缘观念淡化,B项正确。

国家规范收养,不会严重冲击封建人际关系,不会败坏纲常伦理,A项错误;异姓承继的存在是传统的嫡子继承的补充,是没有嫡子的情况下传宗接代的办法,与嫡子继承不矛盾,C项不符合史实;国家修改法律是顺应民情,不存在社会风俗“急剧转变”,D项不符合史实。

7.(2017·全国卷Ⅰ)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

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

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答案 B

解析 饮食器具使用标准的差异反映的是一种等级秩序。

明朝前中期,朝廷对饮食器具的使用有严格规定,到明朝后期这种规定被打破,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源在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着原有的等级秩序,故选B项。

A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市民兴起的根源也在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D项说法过于绝对,材料只是说低级官员也使用玉制器皿,不能说明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排除。

8.(2019·安徽蚌埠二模)《明史》对巡抚制度形成脉络所作出的勾画与解读,曾被广泛认同,但仔细对比《明实录》等原始材料,就会发现这条线索太粗,遗失了许多重要的史实,易产生对巡抚制度的错误认识。

这说明(  )

A.官方史书解读历史的功利性强

B.史料占有的质量影响历史解释

C.利用原始史料可获得历史真相

D.相同史料允许多元化历史解释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但仔细对比《明实录》等原始材料,就会发现这条线索太粗,遗失了许多重要的史实,易产生对巡抚制度的错误认识”可知,史料占有的质量影响历史解释,故选B项。

根据材料可知,官方因原始史料占有有限影响其历史解释,与官方解读历史的功利性并无太大关系,排除A项;“利用原始史料可获得历史真相”说法绝对,排除C项;D项材料无法体现,故排除。

9.(2019·江苏4月模拟)明代思想家王艮提出“百姓日用即道”。

他认为“愚夫愚妇”都能知能行,“百姓日用条理处,即是圣人之条理处”,“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凡有异者,皆谓之异端”。

这表明王艮(  )

A.摆脱了宋明理学的藩篱B.旨在满足市民生活欲望

C.继承发展了王阳明心学D.与李贽的思想完全一致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愚夫愚妇’都能知能行”说明王艮的主张与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有相通之处。

结合所学可知,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故选C项。

材料反映的是王艮的主张继承了王阳明的心学而不是摆脱,排除A项。

材料中“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体现了王艮认为“道”并不是深不可测的神秘东西,而是就存在于老百姓的衣食住行中,并不是强调满足市民生活欲望,排除B项。

王艮的“百姓日用即道”体现了儒学的世俗化的思想,是对儒学的批判继承;李贽主张童心说,日常生活皆是理,反对以圣人之道作为标准,具有反传统的叛逆色彩,二人的思想并不是完全一致的,排除D项。

10.(2019·广东肇庆二诊)明万历《同安府志·物产》记载,福建同安县“往时市肆绸缎纱罗绝少,今则苏缎、潞绸、杭货、福机行市,无所不有者”。

由此可知,当时(  )

A.长途贩运比较发达B.同安县是福建商贸中心

C.福建丝织业发展快D.棉纺织业开始走向衰落

答案 A

解析 材料“今则苏缎、潞绸、杭货、福机行市,无所不有者”说明外地商品大量进入本地,反映出当时长途贩运比较发达。

故选A项。

其他三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B、C、D三项。

11.(2019·全国卷Ⅰ)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

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

A.交通方式的变革B.土地制度的调整

C.货币制度的改变D.地区经济的差异

答案 D

解析 由材料“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可知,北方的棉花作为原料运到南方,在南方加工生产成棉布后返销北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中后期,江南棉纺织业发达,民营纺织业甚至超过官营纺织业,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因此材料所述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地区经济的差异,D项正确。

由材料“沿运河运至江南”可知当时棉花、棉布的运输靠的是水运,材料中并未提到其他运输方式,也未反映交通方式的变革,A项错误;明朝中后期没有进行土地制度的调整,B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商品交易时的支付手段,C项错误。

12.(2019·安徽宣城二调)李贽在著作中把一向被斥为“聚敛之臣”的桑弘羊列为富国名臣。

在叙述桑弘羊的主要理财措施盐铁、均输(调剂运输)、平准(平抑物价)、酒榷之后,对昔日史家作出的“民不益赋(增加赋税)而天下用饶”的评价,李贽一再赞叹道:

“真,真!

”材料反映了(  )

A.桑氏理财措施促进市场竞争

B.汉朝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弛

C.明朝工商皆本观念开始出现

D.李贽重民安民的民本思想

答案 D

解析 材料“盐铁、均输(调剂运输)、平准(平抑物价)、酒榷”反映了汉朝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控制,这并不能促进市场的自由竞争,排除A项;汉朝重农抑商政策并不松弛,故排除B项;李贽对桑弘羊的肯定评价不能说明明朝工商皆本观念开始出现,排除C项;材料“民不益赋(增加赋税)而天下用饶……真,真”反映了李贽对百姓利益的关注,体现了重民安民的民本思想,故D项正确。

13.(2019·湖北八校二联)在明晚期最受大众欢迎的劝善书,是经道教传入佛门,再转手至儒门的《功过格》。

它是一种将日常道德行为量化的实践手册,由晚明至清,乃至民国时期一直流传不息。

明代晚期以功过格为表征的劝善思潮的兴起,从侧面反映了(  )

A.统治者强化思想控制B.宋明理学的现实实践

C.现实社会的世风日下D.宗教信仰追求实用性

答案 C

解析 材料信息反映的不是统治者在加强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排除A项;宋明理学的现实实践不是从侧面反映的,而是直接反映的,排除B项;劝善思潮出现,从侧面说明现实社会中道德败坏,世风日下,故C项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在说宗教的实用性,排除D项。

14.(2019·四川南充二模)《农政全书》卷三十五记载:

“今之搅车(棉花去籽工具),以一人当三人矣,所见句容式,一人可当四人,太仓式两人可当八人。

”材料说明明朝(  )

A.私营手工业规模已超过官营手工业

B.纺织原料呈现出多样化

C.工具的改进大大提高棉纺织业效率

D.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今之搅车(棉花去籽工具),以一人当三人矣,所见句容式,一人可当四人,太仓式两人可当八人”可知,生产工具的改进大大提高棉纺织业效率,故选C项。

材料体现的是生产工具的改进,没有涉及生产主体、生产原料及雇佣关系的变化,排除A、B、D三项。

15.(2019·甘肃兰州二模)明末《沈氏农书》一书中记载:

在农历六月的夏收大忙季节,地主一定要与长工搞好关系,否则长工闹起情绪来,这一年的收成就成了大问题了。

这反映了当地(  )

A.人身依附关系日益松弛B.长工群体力量逐渐壮大

C.土地所有制发生变化D.法律制度约束已经无效

答案 A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明末地主与长工之间的关系演变。

材料表明,地主务必要与长工搞好关系,“否则长工闹起情绪来,这一年的收成就成了大问题了”,这从侧面反映出此时长工与地主间的关系越来越不紧密,如果地主不注意搞好关系,那么长工可以离开地主,从而导致地主损失,故选A项。

材料强调的是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明清时期土地所有制仍然是地主土地私有制,排除C项;D项材料无法体现,故排除。

16.(2019·四川4月百校联考)明代御史所谓的“风闻言事”较之于前代有一定的限制,明时规定“御史纠劾百司,须要明著年月,指陈实迹”,以防传闻繁衍,公报私仇。

这一变化(  )

A.削弱了监察部门职权B.促成了明朝吏治清明

C.杜绝了传闻断事病弊D.强化了行政机构职能

答案 D

解析 相对于前朝,明朝对监管官员“风闻言事”行为给予限制,这是对监察官员行为的规范,有利于行政机构官员积极履职,故排除A项,选D项。

B、C两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

17.(2019·青海西宁联考)明朝在江南市镇等关键要地设立巡检司管理日常治安;对一些规模比较大的江南市镇,直接委派县丞、主簿等县级官员驻镇管理;对那些体量特别大的江南市镇,还派遣同知等更高级别的官员驻镇管理。

这表明,明朝江南地区(  )

A.基层社会治理加强B.市镇发展威胁到中央

C.经济发展水平趋同D.市镇的军事功能凸显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明代加强了对江南地区的关键市镇的政治管理,因此明代江南地区基层社会治理得到加强,故A项正确。

根据材料可知,明代江南市镇受到中央的有效管理,并未威胁中央,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趋向相同,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明代派遣“巡检司”“县丞、主簿”“同知”等官员对江南市镇进行管理,这是政治管理的强化,与军事功能无关,D项错误。

18.(2018·全国卷Ⅱ)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

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  )

A.陆王心学广泛传播B.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

C.社会等级观念弱化D.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

答案 D

解析 由“官腔”“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郡邑大夫”等可以看出昆曲受宫廷和官府重视,宫廷和官府主要代表了封建士大夫的欣赏层次和品味,这说明昆曲流行的原因是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故D项正确。

心学强调本心体悟和致良知,主张内心反省和自我领悟,与题意不符,故排除A项;京剧形成于道光年间,而昆曲在明朝就流行了,故排除B项;“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体现了社会等级的分明,故排除C项。

19.(2019·甘肃二模)徐中约《中国近代史》记载:

“明清时期,总共有37.2%的进士来自于其祖上三代的教育背景很低或完全是白丁的家庭,而62.8%的进士则来自于三代以内有科举功名的书香门第或官宦之家。

”这反映了明清时期获得科举功名的人(  )

A.社会分布较为广泛B.都来自于书香门第

C.家庭教育背景较低D.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明清时期的进士的家庭出身和教育背景各不相同,社会分布较为广泛,故选A项。

材料“明清时期,总共有37.2%的进士来自于其祖上三代的教育背景很低或完全是白丁的家庭”表明,有一部分进士来自于教育水平低的家庭,排除B项;材料“62.8%的进士则来自于三代以内有科举功名的书香门第或官宦之家”表明,绝大部分进士祖上教育水平高,排除C项;进士录取的主要依据是精通儒家经典,排除D项。

20.(2019·广东二模)据学者研究,雍正朝有权向皇帝密折奏事的官员从康熙朝100多人增至1200多人。

除京官和地方督抚大员外,部分品位较低的官员也获得了上奏权。

这表明当时(  )

A.官员制衡机制初步建立

B.权力机构设置混乱失序

C.皇权专制制度得以强化

D.特务机构渗透领域广泛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雍正朝有权向皇帝密折奏事的官员从康熙朝100多人增至1200多人”可知,雍正朝加强了对官员的监督控制,体现了皇权的加强,故选C项。

A、B两项与材料无关,故排除;材料中所涉及的官员并非局限于特务机构,排除D项。

21.(2019·全国卷Ⅲ)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

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

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

由此可知,当时江南(  )

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

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

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

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

答案 C

解析 从材料“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可看出个体租佃经营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形式,故选C项。

材料不涉及土地所有权的变迁,排除A项;材料也没有涉及农业生产的利润问题,而佃农的普遍,客观上说明地主有利可图甚至利润丰厚,排除B项;材料信息没有说明农产品的动向问题,不能说明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排除D项。

22.(2019·全国卷Ⅱ)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

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

这表明清代中期(  )

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

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

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

答案 C

解析 材料反映出清朝大商人的资本远远超过明朝,表明清朝时期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C项正确。

清代商人的地位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A项错误;清代依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B项错误;“开始”说法错误,D项错误。

23.(2019·广东佛山二模)从16世纪中叶开始,玉米、番薯、马铃薯等原产于美洲的粮食作物先后传入中国,种植面积迅速扩大,逐步成为主导性的农作物品种。

据此可知(  )

A.缓和了明清人口增长压力

B.改变了明初的农业种植结构

C.精耕细作进一步走向成熟

D.对外开放加速明清经济发展

答案 A

解析 玉米等都是高产作物,大面积种植,可以增加粮食产量,供养更多人口,故选A项。

“16世纪中叶”是明代中后期,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有关“精耕细作”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明朝中后期,统治政策逐渐走向封闭,不再开放,排除D项。

24.(2019·湖南郴州二监)据图一和图二,清政府这一调整的主要目的是(  )

A.增加地方政区的层级B.限制省级官员的职权

C.缓解基层官员的冗滥D.防止地方势力的膨胀

答案 D

解析 从材料“康熙四年江南省政区图”“乾隆二十六年江苏省、安徽省政区图”中可以看出,江南省被划分为安徽、江苏两省,府(州)的数量增多,这体现出地方势力被削弱,加强了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

两幅图的地方政区都是“省”和“府(州)”,地方政区的层级并未增加,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省级官员的职权,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出地方官员的数量,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

25.(2019·广东深圳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训以“家书”或“遗令”的形式为主,世家大族重视对子弟的教育,内容从修身到治学,从处世到事君。

唐政府推广魏晋南北朝以来重视家训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

唐《柳氏家规》是家训史上最早的一部比较系统、完整的家法。

宋《袁氏世范》最初是袁氏家塾训蒙之作,因其“厚人伦,美习俗”,经版印后广泛流传。

这一时期还诞生了大量家训诗,内容涉及报国恤民、为官廉正、重节崇德、耕读传家等。

明清时期,上至帝王显宦,下至普通百姓,多有家训问世。

明代家训纷纷引用朱元璋亲制的《圣谕六言》,特别注意要求子弟修身养德,“做个好人”,“学而优则仕”。

同时还有宣扬勤谨、诚实等商德准则的,比如清代官商胡雪岩的“五字商训”。

此外当时社会上还出现了记录手工艺和科技的家训。

——摘编自徐少锦、陈延斌《中国家训史》等

材料二 被誉为“延安五老”之一的谢觉哉,以其严格的家风著称。

在他写给家人的115份家书中,谢觉哉常教育子女:

“我是共产党人,你们是共产党人的子女,不许有特权思想。

”“也希望你们这样,为人民服务,做人民的公仆,不辜负国家和人民对你们的培养。

”建国初,儿女们得知父亲做了“大官”,希望得到一些“照顾”,到城里工作。

谢觉哉写信告诫说服子女们,在农村老家搞好生产生活,安分守己,做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谢老的家书,反映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优秀的“红色家风”。

——摘编自郝建良《做官就要做“焦官”

——从〈谢觉哉家书〉看家风》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家训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家训所折射出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红色家风”的主要内容。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建设家训家风的社会意义。

答案 

(1)特点:

从创作主体看,中国古代家训的作者上至皇帝,下至百姓,来源广泛,身份多样。

从呈现形式看,中国古代家训形式丰富多样,比如“家书”“家训”“家训诗”等。

从主要内容看,中国古代家训与儒家思想关系密切,体现了忠孝仁义等儒家思想;中国古代家训与时代政治关系密切,比如在家训中引用朱元璋圣谕等;中国古代家训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变迁,比如商品经济发展,商人家训流行。

从主要功能看,中国古代家训重视教化功能,起到价值引领的作用。

从传承发展看,历史悠久,中国古代家训不断总结前人经验,吸取同时期人的经验,形成了特色表达;中国古代家训的传播借助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比如印刷术等。

(答出四点即可)

背景: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商品经济繁荣,商人群体壮大;程朱理学是官方正统思想;文化教育发达,民众受教育程度较高;手工业与科学技术取得突出的成就。

(答出三点即可)

(2)内容:

注重革命传统教育;强调廉洁自律的为官做事原则(或弘扬公仆精神);立足于培养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和革命与建设事业的接班人。

(答出三点即可)

(3)意义:

家风家训建设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注重家风家训建设有利于社会风气建设、社会安定和社会文明进步;继承发扬红色家风有利于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和党风政风建设。

解析 第

(1)问,第一小问,由材料一可知,魏晋时期家训主要来自世家大族,唐朝时期将家训基层化,明清时期“上至帝王显宦,下至普通百姓,多有家训问世”,据此可知,从创作主体来看,作者上至皇帝,下至百姓,来源广泛,身份多样。

从呈现形式来看,魏晋时期家训以“家书”或“遗令”的形式为主,宋朝还诞生了大量家训诗,说明中国古代家训形式丰富多样,比如“家书”“家训”“家训诗”等。

从主要内容来看,宋朝大量家训诗“内容涉及报国恤民、为官廉正、重节崇德、耕读传家等”说明中国古代家训与儒家思想关系密切,体现了忠孝仁义等儒家思想;“明代家训纷纷引用朱元璋亲制的《圣谕六言》”说明中国古代家训与时代政治关系密切,比如在家训中引用朱元璋圣谕等;由明代家训中有宣扬商德以及记录手工艺和科技的内容可知,中国古代家训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变迁,比如商品经济发展,商人家训流行。

从主要功能来看,由材料一中家训的内容与政府的推崇可知中国古代家训重视教化功能,起到价值引领的作用。

同时中国古代家训从魏晋时期到明清时期的发展,体现了传承发展,历史悠久,中国古代家训不断总结前人经验,吸取同时期人的经验,形成了特色表达的特点;由材料一中宋《袁氏世范》经版印后广泛流传说明中国古代家训的传播借助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比如印刷术等。

第二小问,结合史实可知,魏晋至明清,政治上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因而政府出于加强统治的目的大力推崇家训;经济上商品经济繁荣,商人群体壮大,因而家训中出现了商德内容;思想上程朱理学是官方正统思想,因而家训内容体现了忠孝仁义等儒家思想;教育上文化教育发达,民众受教育程度较高,也推动了家训的产生和传播;手工业与科学技术取得突出的成就,如印刷术的发展也推动了家训的发展。

(2)问,材料二“我是共产党人,你们是共产党人的子女,不许有特权思想……为人民服务,做人民的公仆”说明,“红色家风”注重革命传统教育及强调廉洁自律的为官做事原则;材料二“谢觉哉写信告诫说服子女们,在农村老家搞好生产生活,安分守己,做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说明,“红色家风”立足于培养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和革命与建设事业的接班人。

第(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