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II卷考试.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501189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73.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II卷考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重庆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II卷考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重庆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II卷考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重庆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II卷考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重庆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II卷考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重庆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II卷考试.docx

《重庆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II卷考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II卷考试.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重庆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II卷考试.docx

重庆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II卷考试

重庆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II)卷

姓名:

________班级:

________成绩:

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共3题;共48分)

1.(12分)(2019高二下·阜新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基于生态环境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推动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生态环境的维护和生态问题的治理,形成全社会协同效应,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所在。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逐步实现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使得生态治理被提升到更高的战略高度。

生态治理不仅是政府和社会的责任,更需要人民群众的内在认同与积极参与。

广大人民群众是社会建设的主体和实践者,其环保认知水平如何,直接关系到生态治理能否顺利推进。

不可否认,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对于周边生态环境越来越重视,尤其对于环境污染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但现实中人们对于环保认知的深度、广度和准确度还有所不足。

生态文明价值观整体呈积极良好态势,但多数人更关注一些负面环保问题,而且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于国家、社会和他人一般拥有较高的环保期望,但自我行为约束意识较差,对于一些“环境不友好”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早已习以为常,这些都是当前提升人民群众生态环保认知不可回避的问题。

人民群众应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国家环保事业。

但调查中发现,人们在一些行为习惯性方面,仍然表现为生态行为能力较弱的状况,个体生态行为习惯的养成更多与自我需求相关,虽认知面广但参与程度较低,行为跟进的广度不够,主动参与环保行动和环境监督的意愿不强,环保自觉性还有着较大的提升空间。

强化人民群众生态行为的主体自觉性,需要注意在生态治理的实践中积极完善环保的奖惩机制,通过各种积极的政策鼓励并培育绿色生活方式,努力提高个体生态行为的主体自觉性。

生态环境治理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社会合力作用。

构建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是发挥人们合力的必要保证。

这就需要积极畅通群众的参与渠道,不断健全举报、听证、舆论监督等制度,引导环保领域各类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地发展,为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提供更多的组织依托,提高人们参与的组织化、规范化水平。

同时,还要在其组织性、行动力、社会影响力等方面进一步加强。

需要采取相应的扶持政策,积极支持各类民间环保组织的运营和发展,使它们凝聚更多的民众力量,对于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发挥更多作用。

总之,持续、有效地推动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形成社会协同效应,是化解生态危机的关键所在。

只有每个个体从自身做起,提升生态认知水平,积极参与环保行动,才能促进生态治理各项重要任务的完成,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就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来看,只有推动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才能更好地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B.人们对周边生态环境越来越重视,环保期望越来越高,这体现出令人满意的环保认知度。

C.只有在生态治理的实践中积极完善环保奖惩机制,才能强化全民生态行为的主体自觉性。

D.建立各类民间环保组织比其他形式能更有效地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发挥出社会合力作用。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就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来看,只有推动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才能更好地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B.人们对周边生态环境越来越重视,环保期望越来越高,这体现出令人满意的环保认知度。

C.只有在生态治理的实践中积极完善环保奖惩机制,才能强化全民生态行为的主体自觉性。

D.建立各类民间环保组织比其他形式能更有效地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发挥出社会合力作用。

(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从生态环境问题的特征谈起,提出了引导全民积极参与生态治理的观点。

B.文章对生态问题进行辩证论证,在看到人们环保认知增强的同时,也不忽视存在的问题。

C.文中用大量篇幅阐述生态理论,使论点建立在普遍性、规律性的认识上,更准确可靠。

D.围绕着生态治理问题,文章从三个角度逐层深入地论述全民参与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4)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从生态环境问题的特征谈起,提出了引导全民积极参与生态治理的观点。

B.文章对生态问题进行辩证论证,在看到人们环保认知增强的同时,也不忽视存在的问题。

C.文中用大量篇幅阐述生态理论,使论点建立在普遍性、规律性的认识上,更准确可靠。

D.围绕着生态治理问题,文章从三个角度逐层深入地论述全民参与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澄清对生态治理的错误观点,认识到治理不会一蹴而就,同时也不只是政府的责任。

B.提升环保认知,要关注正面环境议题,多做建设性工作,而不是去关注负面环保问题。

C.生态治理上,个人是责任主体,不仅仅要有认知,还要积极主动参与环保行动和监督。

D.引导全民参与生态环境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教育、政策、治理能力等诸多方面。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澄清对生态治理的错误观点,认识到治理不会一蹴而就,同时也不只是政府的责任。

B.提升环保认知,要关注正面环境议题,多做建设性工作,而不是去关注负面环保问题。

C.生态治理上,个人是责任主体,不仅仅要有认知,还要积极主动参与环保行动和监督。

D.引导全民参与生态环境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教育、政策、治理能力等诸多方面。

2.(24分)(2019高一下·广西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杨绛的美丽人生

黄薇

2012年的7月17日,是杨绛先生的101岁生日。

2016年5月25日,杨绛先生逝世,享年105岁。

1932年初,东吴大学因学潮停课,21岁的杨绛与朋友一起北上,当时大家都考上了燕京大学,准备一起入学。

但杨绛临时变卦,毅然去了清华当借读生。

当年3月初,杨绛去看望老朋友孙令衔,孙也要去清华看望表兄,这位表兄不是别人,正是钱钟书。

当时两人只是匆匆一见,甚至没说一句话,但当下都彼此难忘。

钱钟书写信给杨绛,约在工字厅相会。

一见面,他的第一句话就是:

“我没有订婚。

”杨绛答:

“我也没有男朋友。

”从此两人便开始鸿雁往来。

1935年7月13日,钱钟书与杨绛在苏州庙堂巷杨府举行了结婚仪式。

随后,钱钟书考取了中英庚款留学奖学金,杨绛毫不犹豫地中断清华学业,陪丈夫远赴英法游学。

钱的母亲感慨这位儿媳,“笔杆摇得,锅铲握得,在家什么粗活都干,真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入水能游,出水能跳,锺书痴人痴福。

”杨绛的同乡费孝通暗恋着杨绛,钱钟书去世后,费孝通去拜访杨绛,送他下楼时,杨绛一语双关:

“楼梯不好走,你以后也不要再‘知难而上’了。

1946年初版的短篇小说集《人·兽·鬼》出版后,在自留的样书上,钱钟书为妻子写下这样无匹的情话:

“赠予杨季康,绝无仅有的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

妻子、情人、朋友。

”钱钟书的小说《围城》有段名言:

“围在城里的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出去。

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

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被无数人时常引用,实际上就出自杨绛之手,她可谓是最懂《围城》的人。

1969年,他们被下放至干校,安排杨绛种菜,这年她已年近六十了。

杨绛白天看管菜园,她利用这个时间,坐在小马扎上,用膝盖当写字台,看书或写东西,总是笑嘻嘻的。

其实十年“文革”,钱杨夫妇备受折磨:

杨绛最亲的小妹妹杨必被逼得心脏衰竭辞世,女婿王得一也在批斗中不堪受辱自杀。

而在此期间,钱钟书仍写出了宏大精深的传世之作《管锥编》,杨绛也完成了译著讽刺小说的巅峰之作八卷本《唐吉诃德》。

八年后从干校回来,杨绛动笔写了《干校六记》,名字仿拟自沈复的《浮生六记》,记录了干校日常生活的点滴。

这本书自1981年出版以来在国内外引起极大反响。

胡乔木很喜欢,曾对它下了十六字考语:

“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缠绵悱恻,句句真话。

1958年,47岁的杨绛,利用大会小会间隙,开始自学西班牙语,打算从原文翻译《唐吉诃德》。

译稿历经“文革”的摧残,“被没收、丢弃在废纸堆里”,最后“九死一生”,逃过劫难。

1978年4月,杨绛翻译的《唐吉诃德》出版。

同年6月,西班牙国王和王后访华,她应邀参加国宴。

写于1980年的《洗澡》,是杨绛迄今为止唯一一部长篇小说。

“洗澡”是建国初“三反”运动中的专有名词,指的是知识分子需要对自己思想“肮脏”面彻底“清洗”。

这部18万字的小说被施蛰存誉为“半部《红楼梦》加上半部《儒林外史》”。

1994年,钱钟书住进医院,缠绵病榻,全靠杨绛一人悉心照料。

不久,女儿钱媛也病中住院,与钱钟书相隔大半个北京城,当时八十多岁的杨绛来回奔波,辛苦异常。

一年后,钱钟书临终,一眼未合好,杨绛附他耳边说:

“你放心,有我呐!

”内心之沉稳和强大,令人肃然起敬。

“钱钟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里去呢?

我压根儿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

2003年,《我们仨》出版问世,这本书写尽了她对丈夫和女儿最深切绵长的怀念,感动了无数中国人。

而时隔4年,96岁高龄的杨绛又意想不到地推出一本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探讨人生的价值和灵魂的去向,被评论家称赞:

“九十六岁的文字,竟具有初生婴儿的纯真和美丽。

钱钟书留下的几麻袋天书般的手稿与中外文笔记,多达7万余页,也被杨绛接手过来,陆续整理得井井有条:

2003年出版了3卷《容安馆札记》,178册外文笔记,20卷的《钱钟书手稿集·中文笔记》也于2011年面世!

杨绛有篇散文名为《隐身衣》,文中直抒她和钱钟书最想要的“仙家法宝”莫过于“隐身衣”,隐于世事喧哗之外,陶陶然专心治学。

生活中的她的确几近“隐身”,低调至极,几乎婉拒一切媒体的来访。

2004年《杨绛文集》出版,出版社准备大张旗鼓筹划其作品研讨会,杨绛打了个比方风趣回绝:

“稿子交出去了,卖书就不是我该管的事了。

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

钱钟书去世后,杨绛以全家三人的名义,将高达八百多万元的稿费和版税全部捐赠给母校清华大学,设立了“好读书”奖学金。

九十岁寿辰时,她专门躲进清华大学招待所住了几日“避寿”。

她早就借翻译英国诗人兰德那首著名的诗,写下自己无声的心语: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原载《文史参考》,有删改)

(1)下列对全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笔杆摇得,锅铲握得,在家什么粗活都干,真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入水能游,出水能跳。

”这里正面表现了杨绛先生的才女贤妻良母的特性。

B.这篇人物传记语言朴实,契合了传主杨绛先生的高贵精神。

C.杨绛先生以小说《洗澡》、散文《干校六记》等奠定了她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卓越地位。

D.杨绛先生和谁都不争,和谁都不屑,表现了她的淡泊名利,与世无争的高贵品质。

(2)下列对全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笔杆摇得,锅铲握得,在家什么粗活都干,真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入水能游,出水能跳。

”这里正面表现了杨绛先生的才女贤妻良母的特性。

B.这篇人物传记语言朴实,契合了传主杨绛先生的高贵精神。

C.杨绛先生以小说《洗澡》、散文《干校六记》等奠定了她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卓越地位。

D.杨绛先生和谁都不争,和谁都不屑,表现了她的淡泊名利,与世无争的高贵品质。

(3)钱钟书先生去世后,杨绛说“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

杨绛先生是如何“打扫现场”的?

(4)钱钟书先生去世后,杨绛说“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

杨绛先生是如何“打扫现场”的?

(5)杨绛先生说:

“我和谁都不争。

”“不争”表现在哪里?

你是如何看待杨绛先生的“不争”行为?

(6)杨绛先生说:

“我和谁都不争。

”“不争”表现在哪里?

你是如何看待杨绛先生的“不争”行为?

3.(12分)(2019高三上·厦门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一颗未出膛的枪弹

丁玲

“娃娃,甭怕,咱是一个孤老太婆,还能害你?

”老太婆亲热地望着面前张皇失措的孩子,“你是……嗯,咱知道。

”这孩子大约十三岁大小,迟疑地望着老太婆。

远处一望无际的原野,没有一个人影,连树影也找不到一点。

“还是跟咱回去吧,天黑了,你往哪儿走,万一落到别人手上……”

窑里黑魆魆的,他不敢动,听着她摸了进去。

“不要怕,娃娃!

”她把灯点着了。

灶里的火光舔在他们脸上,锅里有热气喷出来。

陕北的冬天,孤冷的月亮那黯淡的光辉涂抹着无际的荒原,流落的孩子却拥抱着甜美的梦:

他又回到队伍,继续当他的马夫,继续同司号兵玩着……

孩子跟在老太婆后边去割草。

蒙着尘土的沙路上,寻不到杂乱的马蹄和人脚的迹印。

他热切地望着远方,他们——大部队到底走得离他多远了呢?

他懊恼着自己。

那天正在野外放马,突然飞机来了,他藏在一个小洞里,听着外面连绵不断的爆炸声。

洞口塌了。

等他好不容易爬了出来,就只剩他一人了。

他大声地叫喊,凭着感觉一路狂奔,却没遇到一个认识的人……后来才遇着老太婆。

有人送来包谷做的馍,还有人送来羊毛袜子。

有着红五星的帽子仍揣在怀里,他不敢拿出来。

大家都高兴地盘问着:

“你这么一个娃娃,也当红军,你娘你老子知道么?

天真的、热情的笑浮上了孩子的脸。

他暂时忘去忧愁,重复着在小组会学来的话:

“红军是革命的军队,是为大多数工人农民谋利益的,要团结一切不愿做亡国奴的人去打日本……”

看见那些围着他的脸露出无限的羡慕,他就更高兴了。

老太婆也扁着嘴笑:

“咱一眼就看出了这娃娃不是咱们这里的人,你们看他那张嘴多灵呀!

有一夜,跟着狂乱的狗吠,院子里响起了庞杂的声音,马嘶声、脚步声和喊声一齐涌了进来。

烧着火的孩子,心在剧烈地跳:

“难道自己人来了么?

“呯!

”窑门被枪托撞开了。

冲进来的人一边骂,一边走到灶边,“哼,锅里预备着老子的晚饭吧。

孩子悄悄看了一眼,他认得那帽子的样子,那帽徽是不同的。

他的心一下紧缩起来。

有人眼光扫到老太婆脸上。

她瑟缩地坐在地下,掩护她身后的孩子。

“这老死鬼干嘛老挨在那儿,藏着什么!

”老婆子一动,露出了躲在那里的孩子。

孩子被抓到跟前。

一个兵打了他一耳光。

“老子有枪先崩了你!

”孩子大声嚷叫,因为愤怒,倒一点也不惧怕了,眼睛里燃烧着火焰。

“什么地方来的!

”拳头又落在他身上,“听口音,他不是这里人!

”孩子一声不响,只是咬紧牙。

门突然开了,门口直立着一个人,屋子里顿时安静下来。

“报告连长,有一个小奸细!

连长走了进来,审视着孩子,默然坐到矮凳上。

“可怜咱就这一个孙子,咱要靠他送终的。

”老太婆嚎哭起来。

几个围观的老百姓壮着胆子附和:

“是她的孙子。

连长凝视着那双直射过来的眼睛,下了一道命令:

“搜他!

几十双眼睛都集中在连长手上:

一把小洋刀、两张纸票子、一顶黑帽子。

纸票反面有一排字,“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国家银行”。

帽子上闪着光辉的红色五星。

看着它,孩子心里更加光亮了,静静地等待判决。

“这么小也做土匪!

“招来吧!

”连长问他。

“没有什么招的,任你们杀了吧!

不过红军不是土匪,我们不骚扰老百姓,四处受人欢迎。

我们对东北兵也是好的,争取你们一道打日本,有一天你们会明白过来的!

“这小土匪真顽强,红军就是这么凶悍!

”他的顽强虽说激怒了一些人,但也得了许多尊敬。

连长仍是冷冷地看着他,又冷冷地问道:

“你怕死不怕?

”这问话似乎羞辱了他,他不耐烦地昂了一下头,急促地答道:

“怕死不当红军!

围拢来看的人一层一层地在增加,多少人在捏一把汗。

连长不动声色,只淡淡地说道:

“那末给你一颗枪弹吧!

老太婆又嚎哭起来了。

许多人的眼皮沉重地垂下了,有的便走开去。

但没有人,就连那些凶狠的家伙也没有请示,要不要立刻执行。

“不,”孩子却镇静地说,“连长,还是留着那颗枪弹吧,留着去打日本,你可以用刀杀掉我。

忍不住了的连长,跑过来用力拥抱着这孩子,他大声喊道:

“大家的良心在哪里?

日本人占了我们的家乡,杀了我们的父母妻子,我们不去报仇,却老在这里杀中国人。

看这个小红军,我们配和他相比、配叫他土匪吗?

谁还要杀他,先杀了我吧……”声音慢慢地由嘶哑而哽住了。

孩子觉得有热的东西滴落在他手上,衣襟上。

他的眼也慢慢模糊了,隔着一层水雾,那红色的五星浮漾着,渐渐地高去,而他也被举起来了!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环境描写富有表现力。

“没有一个人影”的原野衬托孩子与大部队走散后的彷徨,“孤冷的月亮”则反衬孩子做美梦时的温馨。

B.有着“红五星”的帽子先被隐藏,后被发现,最后“红五星”“渐渐地高去”,“红五星”的多次出现隐含人物心理变化,暗示小说主题。

C.老太婆一开始就了解小孩的身份却对他呵护备至,百姓也乐意与这个小红军亲近、为他打掩护,这些都反映人们对红军的信任与拥护。

D.小说结尾看似突兀却在情理之中。

连长和他的东北军一开始对红军与抗日心存排斥,孩子的视死如归、英勇无畏让连长彻底改变了立场。

(2)小说标题“一颗未出膛的枪弹”具有丰富的内涵。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小说在塑造“小红军”的形象时是如何做到真实可信的?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22分)

4.(22分)(2019高一下·桂林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王锷,字昆吾,太原人。

始隶湖南团练府为裨将,嗣曹王皋为团练使,俾锷诱降武冈叛将王国良,以功擢邵州刺史。

皋之节度江西也,李希烈南侵,皋与锷兵三千,使屯寻阳,而皋全军临九江,袭蕲州,尽以众渡,乃表锷为江州刺史。

锷小心善刺军中情伪事无巨细皋悉知之因推以腹心虽家人燕居或预焉。

皋攻安州,使伊慎围之,贼惧,而遣锷入城约降,使杀不从者以出。

翌日城开,慎以贼降乃己功,不下锷,锷称疾避之。

从皋朝京师,皋奏锷文用虽不足,而他可试。

德宗擢为鸿胪少卿。

先是,天宝末,西域朝贡酋长及安西、北庭校吏岁集京师者数千人,陇右既陷,不得归,皆仰禀鸿胪礼宾,月四万缗,凡四十年。

至是,锷悉籍名王以下四千人,蓄马二千,奏皆停给。

宰相李泌尽以隶左右神策军,以酋长署牙将,岁省五十万缗。

帝嘉其功,迁岭南节度使。

诸番舶至,尽有其税,于是财蓄不资。

日十余艘载犀象珠贝,与商贾杂出于境。

数年,京师权家无不富锷之财。

进兼太子太傅,徙河东。

河东自范希朝讨镇无功,兵才三万,骑六百,府库残耗。

锷补完啬费,未几,兵至五万,骑五千,财用丰余。

锷自见居财多,且惧谤,纳钱二千万。

李绛奏曰:

“锷虽有劳,然佥望不属,恐天下议以为宰相可市而取。

”不听。

卒。

子稷,历鸿胪少卿。

锷在番,稷常留京师,视势力高下以纳资焉。

长庆二年,用稷为德州刺史,悉金宝、媵侍以行。

节度使李全略利其货,因军乱杀稷,纳其女为媵。

(《新唐书·列传九十五》)

(1)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锷小心善刺/军中情伪事/无巨细/皋悉知之因/推以腹心/虽家人燕居/或预焉

B.锷小心/善刺军中情伪/事无巨细/皋悉知之/因推以腹心/虽家人燕居或预焉

C.锷小心善刺/军中情伪/事无巨细/皋悉知之/因推以腹心/虽家人燕居/或预焉

D.锷小心/善刺军中情伪事/无巨细/皋悉知之因/推以腹心/虽家人燕居或预焉

(2)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锷小心善刺/军中情伪事/无巨细/皋悉知之因/推以腹心/虽家人燕居/或预焉

B.锷小心/善刺军中情伪/事无巨细/皋悉知之/因推以腹心/虽家人燕居或预焉

C.锷小心善刺/军中情伪/事无巨细/皋悉知之/因推以腹心/虽家人燕居/或预焉

D.锷小心/善刺军中情伪事/无巨细/皋悉知之因/推以腹心/虽家人燕居或预焉

(3)对下列有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裨将”,在古代是“副将”的意思,“裨”,古代次等的礼服。

B.“节度”,管辖、治理。

唐朝设置的节度使,是集地方军政大权的官职。

C.“鸿胪”,官职名,专管朝廷庆贺吊丧赞导之礼,汉武帝时始称。

D.“缗”,本义是计量金银的单位,在本文中是穿铜钱用的绳子。

(4)对下列有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裨将”,在古代是“副将”的意思,“裨”,古代次等的礼服。

B.“节度”,管辖、治理。

唐朝设置的节度使,是集地方军政大权的官职。

C.“鸿胪”,官职名,专管朝廷庆贺吊丧赞导之礼,汉武帝时始称。

D.“缗”,本义是计量金银的单位,在本文中是穿铜钱用的绳子。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锷屡立战功,却不争功。

王锷先后在平定王国良叛变、李希烈南侵中建立勋业;面对伊慎贪功的言行,王锷称病回避。

B.王锷精明能干,善于理财。

任鸿胪少卿时,他成功协助李泌处理天宝年间数千外宾陈案,每年为国家节省五十万缗开支。

C.王锷聚敛财富,沦为贪官。

在岭南节度使任上,王锷广征诸国船舶之税,中饱私囊,利用职权,贿赂权贵。

D.王锷受到弹劾,祸及子女。

他因财多惧谤,讨好朝廷,献出家财两千万缗,但仍受到弹劾,儿子王稷最终也因财货被杀。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锷屡立战功,却不争功。

王锷先后在平定王国良叛变、李希烈南侵中建立勋业;面对伊慎贪功的言行,王锷称病回避。

B.王锷精明能干,善于理财。

任鸿胪少卿时,他成功协助李泌处理天宝年间数千外宾陈案,每年为国家节省五十万缗开支。

C.王锷聚敛财富,沦为贪官。

在岭南节度使任上,王锷广征诸国船舶之税,中饱私囊,利用职权,贿赂权贵。

D.王锷受到弹劾,祸及子女。

他因财多惧谤,讨好朝廷,献出家财两千万缗,但仍受到弹劾,儿子王稷最终也因财货被杀。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至是,锷悉籍名王以下四千人,蓄马二千,奏皆停给。

②锷虽有劳,然佥望不属,恐天下议以为宰相可市而取。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至是,锷悉籍名王以下四千人,蓄马二千,奏皆停给。

②锷虽有劳,然佥望不属,恐天下议以为宰相可市而取。

三、诗歌鉴赏(共1题;共12分)

5.(12分)(2019高一下·宜昌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各题。

惜 花

韩偓

皱白离情高处切,腻红愁态静中深。

眼随片片沿流去,恨满枝枝被雨淋。

总得苔遮犹慰意,若教泥污更伤心。

临轩一盏悲春酒,明日池塘是绿阴。

(1)全诗围绕“惜”字,唱出一曲春去花落的挽歌。

请从内容上加以分析。

(2)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煞白”“腻红”均指代花朵,“离情”、“愁态”写残花的心理。

前者用“高处切”形容那种紧迫的危殆感,后者用“静中深”传达那种脉脉无语的愁思。

B.颔联以诗人感受写景,寓情于景。

眼睛追随着坠落的花瓣顺流而去,再抬头望见残留在枝上的花朵还在遭受风雨推残。

这满目狼藉的景象,怎不教人满怀怅恨?

C.颈联设想落花的两种遭遇:

青苔遮蔽和污泥沾染。

两句诗一放一收,波澜顿挫,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落花命运的深切关怀和悼惜。

D.全诗虚实结合,层次分明地展现了春去花落的过程。

诗人借花寄慨,将咏物、抒情融为一体,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3)全诗围绕“惜”字,唱出一曲春去花落的挽歌。

请从内容上加以分析。

四、默写(共1题;共8分)

6.(8分)(2015高二上·江苏期中)补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①我决起而飞,________。

《逍遥游》

②________,而后乃今将图南。

《逍遥游》

③朝菌不知晦朔,________。

《逍遥游》

④然后施行,________,有所广益。

《出师表》

⑤宫中府中,俱为一体,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