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资料课后练习答案同步练习作文指导.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498664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106 大小:143.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资料课后练习答案同步练习作文指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6页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资料课后练习答案同步练习作文指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6页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资料课后练习答案同步练习作文指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6页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资料课后练习答案同步练习作文指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6页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资料课后练习答案同步练习作文指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资料课后练习答案同步练习作文指导.docx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资料课后练习答案同步练习作文指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资料课后练习答案同步练习作文指导.docx(10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资料课后练习答案同步练习作文指导.docx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资料课后练习答案同步练习作文指导

七年级(下)语文第一单元

单元目标知识与能力:

1.能读会写课文中的生字,养成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的良好习惯。

2.能运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法。

熟读课文,获得对自己有益的启示,对作品中的人物能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学会利用图书馆、网络拓宽自己的阅读面和搜集自己需要的资料和信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能学会观察不同的人物特点,运用多种描写手法生动鲜明地展示出人物的个性并养成自己修改作文的好习惯。

4.能依据不同的对象、场合采用恰当的谈话方式与自己采访的对象进行文明得体的交谈,培养自己的口语能力和提高自己的应对能力。

5.能就单元中感兴趣的问题开展活动或确定主题进行探究,学会质疑和审美评价。

重点难点知识:

1、童年的朋友

(1)学习抓住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

(2)学习作者生动细腻而又饱含感情的语言特点。

2、一面

(1)学习本文抓住外貌特征,刻画人物精神面貌的写作方法。

(2)学习鲁迅同情、爱护劳苦大众,和工农站在一起的崇高精神和坚定立场,激励学生以鲁迅为榜样,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3、我的老师

(1)学习本文用朴素的语言表达真情实感、围绕中心选择感受最深的事写人的写作方法。

(2)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树立尊师爱生的思想。

4、展示华夏文化魅力

(1)贝聿铭大师在建筑设计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2)贝聿铭在建筑设计中所表现出来的革新创造精神和他的一片爱国之心。

(3)精心选材,详略得当,记叙、描写、说明、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5、赵普

(1)准确地翻译全文,背诵全文。

(2)认识运用细节描写人物、叙事简洁的写作方法。

一、童年的朋友

一、字音字形:

(一)字音:

噗(pū)     兜(dōu)     绺(liǔ)     马鬃(zōng)

瞧(qiáo)   胀(zhàng)   镶(xiāng)   嗅(xiù)

驼(tuó)背  睁(zhēng)   颊(jiá)诅咒zǔzhòu 颊jiá

(二)多音字:

zhàn颤栗lù露珠jué觉醒pú胸脯

chàn颤抖lòu露馅jiào睡觉fǔ果脯

二、词语解释:

惩罚:

严厉地处罚。

自言自语:

自己跟自己说话。

敏捷:

迅速而灵敏。

终身:

一辈子。

知心:

知己。

咕哝:

小声说话(多指自言自语,并带不满情绪)。

稀疏:

(物体、声音等)在空间或时间上的间隔远。

绺:

量词,线、麻、头发、胡须等许多根顺着聚在一起。

歪扭:

形容歪斜不正的样子。

夸耀:

向别人显示(自己有本领、有功劳、有地位势力等)。

诅咒:

原指祈祷鬼神加祸于所恨的人,后来泛指咒骂。

丰润:

丰茂滋润。

熄灭:

燃料停止燃烧。

敏捷:

(动作等)迅速而灵敏。

柔软:

柔和,不坚硬。

五光十色:

形容色彩鲜艳,式样繁多。

三、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高尔基——苏联作家.1892年开始发表作品.其中剧本《小市民》,散文《鹰之歌》,《海燕》等作品引起巨大反响.后因参加革命工作几次被捕.1906年发表长篇小说《母亲》被视为第一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品.1934年当选为苏联作家协会主席.还写有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自传三部曲不仅反映了作家本人的生活经历以及他接受马克思主义以前艰苦的思想探求过程,而且广泛概括了19世纪70—80年代的俄国社会生活,描写了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和遭遇,歌颂了他们的优秀品质。

高尔基的最后一部作品是长篇小说《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各种体裁的作品,为无产阶级文学宝库留下了一笔巨大的财富。

2、写作背景:

本文写阿廖沙与外祖母在轮船上发生的故事。

在高尔基的童年,曾是织花边女工的外祖母是他最亲近的人.不知道多少个夜晚,外祖母常常坐在炕炉沿上,望着被小洋灯的亮光照耀着的小外孙,滔滔不绝地讲述着童话故事.这些童话正如高尔基后来回忆的:

"我的头脑里充满了外祖母的童话,就像蜂房里充满甜蜜一样."

四、课文内容分析:

(一)题目解说:

《童年的朋友》是阿廖沙与外祖母在轮船上发生的故事。

小说以儿童特有的眼光描写了外祖母漂亮的金发、温顺的语言和可爱的面孔,歌颂外祖母善良仁慈、热爱生活、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表达我对外祖母的无比热爱和感激之情,并把她当作自己“终身的朋友”,“成为最知心的人,成为我最了解、最珍贵的人”。

(二)结构分析:

文章以外祖母对我的爱为线索,叙述了外祖母对我无微不至的关爱,表达了我对外祖母的无限感激之情。

可以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6段),写外祖母对我无微不至的关爱。

可以分三层。

第一层(第1段),着重描摹外祖母的长发,揭示慈祥、可爱的性格特征。

第二层(第2~5段),写我和外祖母的交谈,突出外祖母对我的疼爱和关心。

第三层(第6段),写外祖母的外貌和动作,表现她的年轻、仁慈、善良和可敬。

第二部分(第7段),点题,外祖母成为我的“终身的朋友”、“最知心的人”、“我最了解、最珍贵的人”。

(三)整体感知:

1、重点段落分析:

(1)她用一只手从地上把头发兜起来提着,挺费劲地把稀疏的木梳齿儿梳进厚厚的发绺里;她的嘴唇歪扭着,黑眼珠儿闪耀着气愤的光芒,她的脸在大堆的头发里变得又小又可笑。

【鉴赏】这段外貌描写,重在描摹外祖母头发的长而密,突出她体质之好,精力之充沛。

“用一只手从地上把头发兜起来提着”,说明头发出奇的长;“挺费劲地把那把稀疏的木梳齿儿梳进厚厚的发绺里”,说明她头发的厚密;“她的脸在大堆的头发里变得又小又可笑”,一方面衬托头发的长而密,另一方面也说明她很可爱;“她的嘴唇歪扭着,黑眼珠儿闪耀着气愤的光芒”,是对长发的讨厌,从中也能窥见到她年轻时漂亮的金发。

(2)“你昨天怎么把牛奶瓶子打破了?

你小点声说!

”外祖母说话好似在用心地唱歌,字字句句都像鲜花那样温柔、鲜艳和丰润,一下子就牢牢地打进我的记忆里。

【鉴赏】这段语言描写,突出外祖母的仁慈和对我的疼爱,以及她在“我”心中留下的永不磨灭的印象。

“用心地唱歌”,说明外祖母从内心深处关心“我”,喜欢“我”;“字字句句都像鲜花那样温柔、鲜艳和丰润”是一个比喻句,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外祖母的和蔼可亲,温柔慈祥,与“你小点声说!

”相吻合;“一下子就牢牢地打进我的记忆里”,说明外祖母在“我”心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是不可磨灭的,“牢牢”、“打进”两个词语强调了外祖母在“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3)在她没来以前,我仿佛是躲在黑暗中睡觉,但她一出现,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领到光明的地方,用一根不断的线把我周围的一切连结起来,织成五光十色的花边。

【鉴赏】这段心理描写,采用比喻和对比的手法,强调了外祖母在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在她没来以前,我仿佛是躲在黑暗中睡觉”,说明我孤苦伶仃,没有人关心和照顾,是黑暗中的“流浪儿”;“她一出现,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领到光明的地方”,说明外祖母的仁慈和爱心给我带来了希望,让我见到了光明,并燃起了生活的信心和勇气;“用一根不断的线把我周围的一切连结起来,织成五光十色的花边”中的“一根不断的线”,就是指外祖母无私的爱,“织成五光十色的花边”,就是指我的生活充满着阳光,充满着温暖,充满着希望。

简而言之,就是外祖母无私的爱,为我驱走了黑暗,融化了坚冰,砍掉了荆棘,为我铺开了一条充满希望的光明之路,并最终“成为我终身的朋友”。

  

2、重点问题点拨:

(1)朗读课文,说说“外祖母”和我的关系。

点拨:

①要了解一篇文章的主旨,重要的是要抓住文章的“文眼”。

即文章的关键句。

在记叙文中,就要多观察文题和文章的最后一段。

②在每读完一段时,要及时概括段落的中心意思,这样就能尽快的把握文章的中心意思。

[明确]:

外祖母是我终身的朋友,最知心的人,最了解、最珍贵的人。

……

(2)读课文,结合人物描写片段,说说你所认识的外祖母。

①有人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写人最好是写眼睛。

课文中三次写了外祖母的眼神,把有关的句子画出来。

体会这些描写表现人物怎样的内心世界。

②外婆在孩子的眼里是长辈,可作者在文章中说外婆是他的“朋友”,而且是“最知心”“最珍贵”的“终身朋友”。

为什么?

明确:

①黑眼珠儿闪耀着气愤的光芒;那黑得像黑樱桃的眼珠儿睁得圆圆的,闪出一种难以形容的愉快光芒;但通过她的眼睛,从她内心却射出一种永不熄灭的、快乐的、温暖的光芒。

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充满活力、愉快、温暖。

②因为她不仅善良,有爱心。

还把我领到光明的地方,给了我关怀,给了我生活的勇气和力量。

3、主题:

这篇自传体小说,通过“我”的体验与感受,表现外祖母这个人物形象,他富有活力,充满幽默感,对年幼的“我”关心备至,用平等、关爱的心态关注着我的成长,给了“我”最大的支持与安慰,是“我”“最珍贵”的“终身朋友”。

4、写作特点:

1.善于通过生动细腻又饱含感情的语言把外祖母的形象写得独具魅力、光彩照人。

例如,“她今天样子很凶,但当我问起她的头发为什么这样长的时候,她还是用昨天那样温暖而柔和的腔调说”,她“样子很凶”是因为长而厚的头发使她生气,而“温暖而柔和的腔调”则是说明她十分喜欢我,对我充满着爱。

又如,“‘你昨天怎么把牛奶瓶打破了?

你小点声说!

’外祖母说话好似在用心地唱歌,字字句句都像鲜花那样温柔、鲜艳和丰润,一下子就牢牢地打进我的记忆里”,这是一段语言描写,突出外祖母的仁慈和对我的疼爱,以及她在我心中留下的永不磨灭的印象。

再如,“她腰弯得几乎成为驼背,肥肥胖胖,可是举动却像一只大猫似的轻快而敏捷,并且柔软得也像这个可爱的动物”,这一比喻句,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外祖母可敬可爱的个性,也表达了我对外祖母的爱戴之情。

2.善于通过刻画人物的眼睛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在不长的篇幅中,文章先后三次描摹外祖母的眼睛,表现了她仁慈、善良、公正的内心世界,可爱可敬的“终身的朋友”形象十分清晰地屹立在读者面前。

“她的嘴唇歪扭着,黑眼珠儿闪耀着气愤的光芒,她的脸在大堆的头发里变得又小又可笑”,表现出她对长发的讨厌;“她微笑的时候,那黑得像黑樱桃的眼珠儿睁得圆圆的,闪出一种难以形容的愉快光芒”,表现了她善良、仁慈的性格;“她的衣服全是黑的,但通过她的眼睛,从她内心却射出一种永不熄灭的、快乐的、温暖的光芒”,凸现她温柔、乐观的性格。

5.体验拓展

模仿课文写法,根据人物性格特点展开合理想像,把"你昨天怎么把牛奶瓶子打破了你小点声说!

"拓展成一段具体的祖孙对话.

友情提示:

6.课后练习答案:

(一)外婆尽管是我的长辈,但是她仁慈,善良,可爱,可敬,就像朋友那样,和我亲切交谈,无微不至地关怀着我,把我从黑暗中“领到光明的地方”,“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使我充满了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的”,所以,外祖母成了我“最知心”、“最珍贵”的“终身朋友”。

《朋友》例文

A是个开朗的女孩,认识她或许是一种缘分,真可谓“缘,妙不可言”。

我们在性格、爱好上有许多相似点,同学们说我们像一对双胞胎。

那天,A告诉我,她被老师训了一顿,然后两眼泪汪汪地说,她并没有像老师说的那样做,她是受委屈了。

但我没有想到她会找老师谈,我想,这下可糟了,老师以后对她好才怪呢?

没想到第二天上课,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向她道歉哩,还要同学们学习A敢于给老师提出缺点的做法。

我可真服了她了。

(二)(参见“重点段落分析”部分)

(三)1.对眼神描写的语句(参见“写作特点”部分)

2.《会说话的眼睛》

我的温老师很漂亮,美中不足的就是眼睛小了点儿,但是她的目光很敏锐。

温老师的眼睛还会说话呢!

开学不久,有一段时间,不知怎的我上课经常走神。

每当这时,温老师敏锐的目光一定在注视着我,她的眼睛在说话:

“孩子,学习是自己的事情,要认真听讲呀。

”我心里好惭愧,温老师,我知道您的意思,我要专心听讲。

一次,我们复习《丰碑》这篇课文,我的发言很精彩,老师用鼓励的眼神望着我,她的眼睛在说话:

“孩子,你的进步很大,要继续努力,不能骄傲呀。

”这眼神让我心里好舒服。

我喜欢温老师这会说话的小眼睛,因为这双眼睛里充满了教师的责任感,写满了母爱般的关怀。

(四)(略)

同步训练:

(100分90分钟)

一、基础知识与运用(28分)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9分)

发dōu()发liǔ()马zōng()

诅咒()两颊()皱()纹

镶()银嗅()烟草稀疏()

2、给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8分)

颤()_________露()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觉()_________脯()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3、积累:

(11分)

①《童年的朋友》节选自小说《_________》,该书与《_________》、《_________》共同组成作者_______的_______体三部曲,他是_____(国籍)的________家。

②外祖母坐在我身旁梳头,皱着眉头,老是自言自语地______着。

③她微笑的时候,那黑得像黑樱桃的眼珠儿睁得圆圆的,闪出一种难以形容的_____光芒。

④她的衣服全是黑的,但通过她的眼睛,从她内心却射出一种永不熄灭的、快乐的_____的光芒。

⑤——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使我充满了_____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的。

二、课内语段阅读(13分)

(一)外祖母说话好似在用心地唱歌,字字句句都像鲜花那样温柔、鲜艳和丰润,一下子就牢牢地打进我的记忆里。

(A)她微笑的时候,那黑得像黑樱桃的眼珠儿睁得圆圆的,闪出一种难以形容的愉快的光芒,在笑容里,快活地露出坚固的雪白的牙齿,虽然黑黑的,两颊有许多皱纹,但整个面孔仍然显得年轻,明朗。

但这面孔却被松软的鼻子、胀大了的鼻孔和红鼻尖儿给弄坏了。

她从一个镶银的黑色鼻烟壶里嗅烟草。

她的衣服全是黑的,但通过她的眼睛,从她内心却射出一种永不熄灭的、快乐的、温暖的光芒。

(B)她腰弯得几乎成为驼背,肥肥胖胖,可是举动却像一只大猫似的轻快而敏捷,并且柔软得也像这个可爱的动物。

(二)在她没来以前,我仿佛是躲在黑暗中睡觉,但她一出现,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领到光明的地方,用一根不断的线把我周围的一切连结起来,织成五光十色的花边,她马上成为我终身的朋友,成为最知心的人,成为我最了解、最珍贵的人,——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使我充满了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的。

1、解释文中的词语:

(4分)

光芒()熄灭()

轻快()应付()

2、第

(一)段中作者刻意描写外祖母的“黑衣服”与“她的眼睛”,主要运用的写法是:

_________,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

3、对引文中划线(B)句子的解说比较符合文意的是:

(3分)()

A、那是为了表明外婆已经年老力衰了。

B、这是作者对人物所作的传神的动作描写。

C、记载着她所承担的繁重的劳动和艰辛的生活。

D、与下文的“大猫”形象非常吻合。

4、选文主要使用的表达方式:

(2分)()

A、记叙、描写B、描写、议论

C、抒情、描写D、议论、抒情

三、课内迁移探究(10分)

1、为什么说“外祖母说话”“一下子就牢牢地打进我的记忆里”?

(3分)

2、上文中两个词语加点“黑暗”与“光明”,该如何理解其中的含义?

(4分)

“黑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光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说外祖母在我心中是“终身的朋友、最知心的人与最了解、最珍贵的人”?

(3分)

四、课外拓展阅读(15分)

作为学生,我最害怕在课堂上回答问题,而且我发现周围的同学也和我一样。

每次上课的时候。

当教授提问时,我们总是习惯把头低下去,生怕教授的眼光扫到自己。

一次外语课上,一位来自商业银行的专家做讲演。

做讲演的人总是希望有人配合自己的,于是他问道,教室内有多少学经济的同学。

可是没有一个人响应。

但我知道,我们当中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是学习经济的,可是由于怕被提问的原因。

大家都沉默着。

专家苦笑了一下说,我先暂停一下。

插个故事讲给你们听“我刚到美国读书的时候,在大学里经常有讲座,每次都是请华尔街或跨国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来讲演。

每次开讲前,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我周围的同学总是拿一张硬纸,中间对折一下,用极其醒目的颜色大大地用粗体写上自己的名字,然后放在座位上。

当讲演者需要听者响应时,他就可以直接看名字。

我不解,便问前面的同学。

他笑着告诉我讲演的人都是一流的人物,认识他们就意味着机会。

当你的回答令他满意或者吃惊时,很有可能就预示着他会提供更多的机会。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

“事实也如此,我确实看到我周围的几个同学因为出色的见解得以到一流的公司供职:

这件事对我影响很大,机会不会自动找到你,你必须不断地醒目的亮出你自己,吸引别人的关注才有可能寻找到机会。

我发现中国学生在这方面实在是不令人满意.他们太过含蓄,或者说是怯懦,他们不习惯让别人看到自己,或许这样你会过得很轻松,但是你绝不会得到更大的成功。

你们中的每个人都会有凌云壮志。

但是你的第—步必须是找到赏识你的人。

这对沉默的人是非常重要的……”

他的话结束后,有人笑了,有人不屑一顾,但我明显看到有更多的同学举起了手或做一些暗示:

我可以回答。

1、结合全文回答,为什么“周围的同学也和我一样,每次当教授提问时,总是习惯把头低下去”?

(5分)

2、简要概括来自商业银行的专家做讲演时所讲故事的主要内容,他插讲故事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5分)

3、通过阅读本文,请回答中美学生对待提问各有什么不同表现?

(5分)

4、文章题目“亮出你自己”有什么含义?

(5分)

5、假如在课堂上当老师提问而周围的同学都没有举手时,你是否敢“亮出你自己”?

请用30字左右描述一下你那时的心理。

(6分)

五、中考题(12分)

1、与例句破折号的用法一致的一项是(3分)()

例句:

你睡吧!

还早着呢,——太阳睡了一夜刚起来……

A、原来这华贵的头巾竟然是一张蜘蛛网——普普通通的蜘蛛网。

B、又对她丈夫说:

“叙利奥不知怎么了,你看他的脸色发青呢!

——叙利奥!

你怎么了?

C、我们曾经把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这种民主的方法具体化为一个公式,叫做“团结——

批评——团结”。

D、于是她使劲地张了张嘴:

“浩——波——。

2、下列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句是:

(3分)()

A、今天是阴天,一直很闷热,明天像是要下雨。

B、我的随身小包里带了许多东西,像手机、电话本、钢笔之类的,都是生活必需品。

C、小明慢慢长大了,粗一看,像他爸爸一样帅气。

D、母亲就在沙发上躺着,脸朝上,身子像一根弦。

3、下面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

(3分)

荷花与菊花都是文学作品中经常描写的对象,它们各有所长:

________,________。

A、菊花没有荷花那么素雅,荷花没有菊花那么芬芳。

B、荷花没有菊花那么芬芳,但它比菊花素雅。

C、荷花比菊花素雅,菊花比荷花芬芳。

D、荷花比菊花素雅,但它没有菊花那么芬芳。

4、根据句子的文意,适合填入的一项是:

(3分)

大运河,你是那么古老,几乎想象不出你昔日的容颜,________你奔流的激情,谛听

不到你生命的呐喊……

A、欣赏不到B、描绘不出C、感受不到D、形容不出

六、片段作文(30分)

眼睛是人心灵的窗户,请你认真观察给你上课老师的眼睛,练习写一段话。

同步训练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与运用(28分)

1、兜绺鬃zǔzhòujiázhòuxiāngxiùshū

2、zhàn颤栗chàn颤抖lù露珠

lòu露馅jué觉醒jiào睡觉pú胸脯fǔ果脯

3、严厉地处罚。

自己跟自己说话。

咒骂。

迅速而灵敏。

一辈子。

知己。

4、①《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高尔基自传体苏联作家②咕哝③气愤④温暖⑤坚强

二、课内语段阅读(13分)

1、眼神明亮。

停止燃烧或发出光线。

不费力。

对人对事采取措施。

2、肖像描写以衣服的黑反衬眼神明亮。

3、C

4、B、

三、课内迁移探究(10分)

1、①外祖母性格开朗,心态年轻、明朗,生活乐观。

②由于外祖母的关爱之切以及留给我一生的影响。

2、黑暗:

指幼年时候的懵懂无知。

光明:

外祖母使我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暗示外祖母在我的生活中极为重要和特殊的地位。

3、外祖母给予我的深厚的爱和对我一生影响至深,也抒发了我对外祖母的热爱、感激之情。

四、课外拓展阅读(15分)

1、因为最害怕在课堂上回答问题。

2、我周围的同学通过在硬纸上写自己的名字并积极响应演讲者的提问,又因见解出色得以到一流的公司供职。

机会不会自动找到你,你必须不断地醒目的亮出你自己,吸引别人的关注才有可能寻找到机会。

3、中国学生一旦遇到提问就习惯把头低下去。

美国学生却在提问中积极地表现自己。

4、每个人都会有凌云壮志,但是第—步必须是找到赏识你的人,这对沉默的人是非常重要的。

5、略

五、中考题(12分)

1、A

2、D

3、C

4、C

六、片段作文(30分)略

二、一面

一、字音字形:

(一)字音:

地窖(jiào)   赫然(hè)   嵌(qiàn)

捻(niǎn)     抖擞(sǒu)  虐待(nuè)

窘(jiǒng)    摩挲(suō)   颓唐(tuí)

(二)形近的字:

窑(yáo)窑洞   虐(nuè)虐待   厉(lì)再接再厉

窖(jiào)地窖   虏(lǔ)俘虏    历(lì)历史

辩(biàn)辩证   陡(dǒu)陡峭  板(bǎn)黑板

辨(biàn)辨析   徙(xí)迁徙   版(bǎn)出版

辫(biàn)辫子   徒(tú)徒弟

二词语解释:

①莽撞:

鲁莽冒失。

②殷勤:

热情周到。

③颓唐:

精神不振。

④抖擞:

振作。

⑤地窑:

保藏薯类、蔬菜等的地洞或地下室。

⑥赫然:

形容令人惊讶或引人注目的事物突然出现,在课文里有鲜明的意思。

⑦嵌:

把较小的东西卡进较大东西的凹处。

⑧踌躇:

犹豫,拿不定主意。

⑨优遇:

优待;优惠待遇。

⑩捻:

用手指搓。

11鞠躬:

弯身行礼。

12抖擞:

振作。

13断定:

下结论。

三、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阿累,真名朱凡,原名朱一苇,1909年1月生,江苏涟水县人。

在南京金陵大学附中、上海立达学园、同文书院学习过,最后毕业于上海艺术大学。

1931年参加反帝大同盟。

1932年参加“左翼剧联”,同年8月考入上海英商公共汽车公司当售票员,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3年因参加工人罢工运动而被捕。

1935年出狱,到马来西亚参加革命活动。

1936年返回上海,从事写作和翻译工作。

1937年抗战开始,参加了新四军,一直在部队和地方做文教和行政工作。

解放后,历任湖南革命大学副校长、省文教厅厅长、省委宣传部部长、湖南大学校长。

1983年离休。

2、写作背景: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逝世,人们用各种方式表达沉痛的悼念。

作者与鲁迅仅仅见过一面,但鲁迅的外貌和言行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作者满怀着对鲁迅先生的敬仰和怀念,写下了这篇回忆性文章。

文章写成于鲁迅逝世的当月,情真意切,十分感人。

四、课文内容分析:

(一)题目解说:

本文写的是在悼念鲁迅先生的日子里,一位电车工人回忆了四年前和鲁迅先生的一面之缘,但这“一面”,却表现了作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伟大人格和战斗精神。

《一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