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扣式模板方案修改.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497593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70 大小:1.0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轮扣式模板方案修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轮扣式模板方案修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轮扣式模板方案修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轮扣式模板方案修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轮扣式模板方案修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轮扣式模板方案修改.docx

《轮扣式模板方案修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轮扣式模板方案修改.docx(7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轮扣式模板方案修改.docx

轮扣式模板方案修改

轮扣式模板支撑施工方案

 

工程名称:

盛世城北区一期项目

项目经理:

潘光龙、刘召叶

编制人:

李强林、王家业

编制日期:

二零一七年五月一日

8.模板工程设计计算22

1.编制依据

1.1《建筑法》、《安全生产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山东省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

1.2《危险性较大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办法》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省住建厅、市住建局的相关规范性文件;

1.3《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4-2002(2011版));

1.4《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13);

1.5《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工艺标准》(DBJ/T61-31-2005);

1.6《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术规范》(JGJ162-2008);

1.7《建筑施工承插型盘扣式钢管支架安全技术规程》(JGJ231-2010);

1.8《建筑施工碗扣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66-2008);

1.9《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11);

1.10《建筑施工直插盘销式模板支架安全技术规范》(DB37/5008-2014);

1.10《建筑施工手册》第五版;

1.11设计院设计的本工程施工图纸;

1.12本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等。

2.工程概况

2.1建设各方主体:

工程名称:

盛世城北区一期项目

建设单位:

山东桂华锦鸿置业有限公司

设计单位:

山东卓远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监理单位:

中冶焦耐(大连)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施工单位:

日照市方兴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2.2工程基本情况

工程名称

盛世城北区一期项目

工程地点

青岛路以西,岳石路以北

建筑面积(m2)

163694.59

建筑高度(m)

10.2、21.48、24.58、27.68

基础形式

独立基础

主体结构

剪力墙结构

抗震等级

三级

抗震设防烈度

8度

地上层数

地下层数

地上3、5、6、7层

标准层高(m)

3.1米

其它层高(m)

2.48米

3.模板工程安装基本概况

3.1本工程轮扣式钢管模板支撑体系只用于标准层结构施工,其架体节点构造要求:

轮扣式插销采用8mm厚的型钢成品支撑,盘口及插销与主要立杆及纵横杆之间采用双面满焊焊接,连接盘的厚度为19㎜,焊接接头有现场取样作节点抗压、抗拉试验,试验值为纵向抗压15KN,横向抗拉25KN,符合要求。

立杆纵横杆采用φ48×3.0钢管作主要的骨架构件,立杆上的第一个轮扣件距离地面为300mm,第一道水平拉杆作为扫地杆300mm,第二个轮扣件距离第一个盘扣件1700mm作为第二道水平拉杆;由于该工程开间大小不规则,一般纵横水平杆长度采用1200mm、900mm、600㎜、300㎜四种规格布置。

3.2本工程模板梁、板采用木胶合板辅以50mm×80mm方木,模板支撑体系采用轮扣式顶托支撑架,剪力墙加固采用50mm×80mm方木及Ф12mm对拉螺栓作为木楞箍,墙和截面较大的梁采用Ф12mm对拉螺栓加固。

3.3材料要求:

3.3.1钢材的选用

3.3.1.1钢材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碳素结构钢》GB/T700和《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GB/T1591的规定。

3.3.1.2钢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直缝电焊钢管》GB/T13793或《低压流体输送用焊接钢管》GB/T3092中规定的Q235普通钢管的要求,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碳素结构钢》GB/T700中Q235A级钢的规定。

不得使用有严重锈蚀、弯曲、压扁及裂纹的钢管。

3.3.1.3轮扣节点应由焊接于立杆上的连接盘、水平杆杆端扣接头组成,如下图:

3.3.1.4连接盘、扣接头、插销以及可调螺母的调节手柄采用碳素铸钢制造时,其材料机械性能不得低于现行国家标准《一般工程用铸造碳钢件》GB/T11352中牌号为ZG230-450的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延伸率的要求。

3.3.1.5钢管的尺寸和表面质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有产品质量合格证;

(2)应有质量检验报告,钢管材质检验方法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金属拉伸试验方法》GB/T228的有关规定;

(3)钢管表面应平直光滑,不应有裂缝、结疤、分层、错位、硬弯、毛刺、压痕和深的划道;

3.3.1.6钢管外径、壁厚、断面等的偏差,应符合现行规范的规定;

(1)钢管必须涂有防锈漆。

3.3.1.7旧钢管的检查在符合新钢管规定的同时还应符合下列规定:

(1)表面锈蚀深度应符合现行规范《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11的规定。

锈蚀检查应每年一次。

检查时,应在锈蚀严重的钢管中抽取三根,在每根锈蚀严重的部位横向截断取样检查,当锈蚀深度超过规定值时不得使用;

(2)钢管弯曲变形应符合现行规范《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11的规定;

(3)钢管上严禁打孔。

3.3.1.8钢铸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一般工程用铸造碳钢件》GB/T11352中规定的ZG200-420、ZG230-450、ZG270-500和ZG310-570号钢的要求。

3.3.1.9连接用的焊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碳钢焊条》GB/T5117或《低合金钢焊条》GB/T5118中的规定。

3.3.1.10连接用的普通螺栓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六角头螺栓C级》GB/T5780和《六角头螺栓》GB/T5782。

3.3.1.11组合钢模板及配件制作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组合钢模板技术规范》GB50214的规定。

3.3.2木材的选用

3.3.2.1模板结构或构件的树种应根据各地区实际情况选择质量好的材料,不得使用有腐朽、霉变、虫蛀、折裂、枯节的木材。

3.3.2.2模板结构应根据受力种类或用途选用相应的木材材质等级。

木材材质标准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木结构设计规范》GB50005的规定。

3.3.2.用于模板体系的原木、方木和板材要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木结构设计规范》GB50005的规定,不得利用商品材的等级标准替代。

3.3.2.3主要承重构件应选用针叶材;重要的木质连接件应采用细密、直纹、无节和无其他缺陷的耐腐蚀的硬质阔叶材。

3.3.2.4当采用不常用树种作为承重结构或构件时,可按现行国家标准《木结构设计规范》GB50005的要求进行设计。

对速生林材,应进行防腐、防虫处理。

3.3.2.5当需要对模板结构或木材的强度进行测试验证时,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木结构设计规范》GB50005的标准进行。

3.3.2.6施工现场制作的木构件,其木材含水率应符合下列规定

(1)制作的原木、方木结构,不应大于15%;

(2)板材和规格材,不应大于20%;

(3)受拉构件的连接板,不应大于18%;

(4)连接件,不应大于15%。

3.3.3竹、木胶合模板板材的选用

3.3.3.1胶合模板板材表面应平整光滑,具有防水、耐磨、耐酸碱的保护膜,并应有保温性良好、易脱模和可两面使用等特点。

板材厚度不应小于10mm,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模板用胶合板》ZBB70006的规定。

3.3.3.2各层板的原材含水率不应大于15%,且同一胶合模板各层原材间的含水率差别不应大于5%。

3.3.3.3胶合模板应采用耐水胶,其胶合强度不应低于木材或竹材顺纹抗剪和横纹抗拉的强度,并应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

3.3.3.4进场的胶合模板除应具有出厂质量合格证外,还应保证外观尺寸合格。

4.施工工艺流程

4.1技术参数

【墙模板(木模板)】

新浇混凝土墙名称

标准层墙

新浇混凝土墙墙厚(mm)

180

混凝土墙的计算高度(mm)

2980

混凝土墙的计算长度(mm)

4770

对拉螺栓类型

M12

小梁间距(mm)

180

面板材质

覆面木胶合板

小梁材料

矩形木楞

小梁一端悬臂长(mm)

1580

主梁一端悬臂长(mm)

1580

主梁材料

双钢管

主梁间距(mm)

180

【板模板(轮扣式)】

新浇混凝土板板厚(mm)

120

模板支架高度(m)

3.1

模板支架纵向长度(m)

60

模板支架横向长度(m)

11.7

主梁布置方式

平行立杆纵向方向

支撑立柱钢管型号(mm)

B-LG-2500(Ф48×3.0×2700)

立杆纵向间距(mm)

1200

立杆横向间距(mm)

900

水平杆步距(mm)

300;1700;400

主梁材料

钢管

荷载取值和设计计算依据

《建筑施工承插盘扣式钢管支架安全技术规程》JGJ231-2010

可调托座内主梁根数

1

面板材质

覆面木胶合板

板底支撑小梁材料

矩形木楞

【梁模板(扣件式,梁板立柱共用)】

新浇混凝土梁计算跨度(m)

4.26

结构层高(m)

3.1

混凝土梁截面尺寸(mm)

180×400

梁侧楼板厚度(mm)

120

梁跨度方向立柱间距(mm)

/

梁两侧立柱间距(mm)

/

步距(mm)

1700

梁底增加立柱根数

1

梁底增加立柱依次距梁左侧立柱距离(mm)

900

梁底支撑小梁材料

方木

荷载传递至立杆方式

可调托座

主梁材料

钢管

 

4.2工艺流程

【板模板】

弹出板轴线并复核→搭支模架→调整托梁→摆主梁→调整楼板模标高及起拱→铺模板→清理、刷油→检查模板标高、平整度、支撑牢固情况。

【墙模搭设】

单块就位组拼安装工艺流程:

组装前检查→安装门窗口模板→安装第一步模板(两侧)→安装内楞→调整模板平直→安装第二步至顶部两侧模板→安装内楞调平直→安装穿墙螺栓→安装外楞→加斜撑并调模板平直→与柱、墙、楼板模板连接。

预拼装墙模板工艺流程:

安装前检查→安装门窗口模板→一侧墙模安装就位→安装斜撑→插入穿墙螺栓及塑料套管→清扫墙内杂物→安装就位另一侧墙模板→安装斜撑→穿墙螺栓穿过另一侧墙模→调整模板位置→紧固穿墙螺栓→斜撑固定→与相邻模板连接。

【梁模板】

弹梁轴线并复核→搭支模架→调整托梁→摆主梁→安放梁底模并固定→梁底起拱→扎梁筋→安侧模→侧模拉线支撑(梁高加对拉螺栓)→复核梁模尺寸、标高、位置→与相邻模板连固。

5.模板施工技术要求

5.1操作要点

5.1.1梁、板模板

5.1.1.1在楼面上弹出主梁及次梁的中心线,同时复核柱模上梁槽口处中心线位置,在柱模上弹出梁底标高,对准标高钉上梁底托木。

5.1.1.2按照设计间距搭设轮扣式钢管支撑架,钢管支撑底部应铺设垫板。

设计要求安装纵横两个方向的水平拉杆,并在钢管立柱上弹好标高线。

5.1.1.3根据梁底标高及起拱要求,确定梁底大横担标高,安装好大横担。

在大横担上铺设梁底木楞。

按同样的方法铺好板底木楞。

5.1.1.4对准柱模槽口中心线,在托木上铺设主梁底模,轴线复核无误后安装。

5.1.1.5侧模,主梁侧模上应开好次梁槽口,在槽口上划好次梁中心线,对准中心线安装次梁底模。

次梁轴线位置核对无误后,安装侧模。

5.1.1.6主次梁模板安装加固完毕,铺设板底模。

5.1.1.7梁高度较大时,侧模可先安装一面,待梁钢筋安装完毕,再安装另一面侧模。

5.1.1.8梁高度大时,应设置对拉螺栓,待梁钢筋安装完毕,在侧模上钻孔,安装对拉螺栓。

5.1.2墙模板

5.1.2.1先弹出墙的中心线和两边线。

5.1.2.2安装墙的内侧模板,钉横档,支斜撑。

在顶部用线锤吊直,拉线找平,撑牢钉实。

清理墙底杂物,绑扎墙体钢筋。

5.1.2.3待钢筋扎好后,立外侧模板。

将钢筋、横档等撑好,找平吊直后固定。

在模板底部留出清扫口。

5.1.2.4在墙壁最下部和模板上口先支钉控制墙厚的小木条,再用螺栓将两侧模板的横档拉紧加固,螺栓间距按模板设计方案布置。

5.1.3梯模板

采用九夹板,支撑前先根据层高放好大样,搭好支撑架,先支平台梁底模板,再支梯梁底模板、外帮侧板,在外帮侧板内侧,放出楼梯底板厚度线,用样板划出踏前侧板的档木,再钉侧板。

梯踏步高度要均匀一致,特别要注意最上一步和最下一步的高度,要考虑楼地面装修层厚度的影响以及梯自身装修层的影响。

5.2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5.2.1梁、板模板:

梁、板底不平、下挠;梁侧模不平直;梁上下口涨模:

防止的方法是:

梁、板底模板的龙骨、支柱的截面尺寸及间距应通过设计计算决定,使模板的支撑系统有足够的强度和钢度。

作业中应认真执行设计要求,以防止砼浇筑时模板变形。

模板支柱应立在垫有通长木板的坚实的地面上,防止支柱下沉,使梁、板产生下挠。

梁、板模板应按设计或规范起拱。

梁模板上下口应设销口楞,再进行侧向支撑,以保证上下口模板不变形。

5.2.2墙模板

5.2.2.1墙体厚薄不一,平整度差:

防治方法是模板设计应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龙骨的尺寸和间距、穿墙螺栓间距、墙体的支撑方法等在作业中要认真执行。

5.2.2.2墙体烂根,模板接缝处跑浆;防治方法是,模板根部砂浆找平塞平,模板间卡固措施牢固。

5.2.2.3墙身超厚:

墙身放线时误差过大,模板就位调整不认真,穿墙螺栓没有全部穿齐、拧紧。

5.2.2.4墙体上口过大:

支模时上口卡具没有按设计要求尺寸卡紧。

5.2.2.5混凝土墙体表面粘连:

由于模板清理不好,涂刷隔离剂不匀,拆模过早所造成。

5.2.2.6角模与大模板缝隙过大跑浆:

模板拼装时缝隙过大,连接固定措施不牢靠,应加强检查,及时处理。

5.2.2.7角模入墙过深:

支模时角模与大模板连接凹入过多或不牢固。

应改进角模支模方法,严格控制模板上口标高。

5.3模板工程质量标准

模板安装完毕,应对其轴线、截面尺寸、垂直度、标高、平整度等进行全面检查,模板安装允许偏差应符合规范的要求。

5.4模板拆除

5.4.1侧模应在混凝土强度能保证其表面及棱角不因拆模而受损坏后,方可拆除。

5.4.2承重模板(梁、板底模)的拆除时间,详见7.1.2表。

5.4.3拆除模板应先支的后拆,先拆非承重部分,拆除大跨梁支撑柱时,先以跨中开始向两端对称进行,当立杆水平拉杆超过两皮时,应先拆两皮以上的水平拉杆,最后一道水平杆与立杆同时拆除,以确保柱模稳定。

5.4.4拆除跨度较大的梁底模时,应先从跨中开始,分别拆向两端

5.4.5模板拆除应按区域逐步进行,严禁猛撬,硬砸或大面积撬落的拉倒,模板支撑要随拆随运,严禁随意抛掷,拆除后分类码放,不得留有未拆除的悬空模板,并及时消除防止伤人。

5.4.6拆除模板作业比较危险,防止落物伤人,应设置警界线明显标志,并设专门监护人员。

5.5模板支架应符合下列规定:

5.5.1一般规定

5.5.1.1轮扣式模板支架的支撑高度不应大于24m。

5.5.1.2轮扣式模板支架应编制专项施工方案;支架设计应根据施工图纸进行统筹布置,不同开间的支架应进行可靠连接。

5.5.1.3轮扣式模板支架支撑高度(H)不大于3m、楼板厚度(D)不大于200mm、梁截面面积(S)不大于0.2m2时,可采用无剪刀撑框架式支撑结构;如超出此规定,应采用有剪刀撑框架式支撑结构;当高度(H)大于8m、楼板厚度(D)大于400mm、梁截面面积(S)大于0.4m2时,专项方案应进行专家论证。

5.5.1.4轮扣式模板支架的高宽比不应大于3。

当高宽比为2.0~3.0时,应采取连墙件与建筑物结构可靠连接;当四周不具备拉接条件时,应采取扩大架体下部尺寸或其他构造措施。

5.5.1.5支架的地基应符合下列规定:

(1)搭设场地应坚实、平整;应有排水措施,防止产生不均匀沉降;地基承载力应满足受力要求;

(2)立杆支架底部应设置木垫板,木垫板厚度应一致且不得小于50mm、宽度不小于200mm,垫板应被立杆压实不可活动。

5.5.1.6立杆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立杆间距不得大于1.5m;

(2)立杆接头应采用带专用外套管的立杆对接,外套管开口朝下;

(3)立杆的插接接头应交错布置,两根相邻立杆的接头不得设置在同步内。

5.5.1.7水平杆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模板支架水平杆必须按步纵横向通长满布设置,不得缺失;

(2)模板支架应设置纵向和横向扫地杆,底步水平杆作为扫地杆距地高度(h1)不应超过500mm;

(3)水平杆的步距不得大于1.8m。

5.5.1.8可调托座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可调托座伸出顶层水平杆的悬臂长度(h2)严禁超过650mm,可用水平杆连接加固;

(2)可调托座螺杆伸出长度不应超过300mm,插入立杆的长度不应小于200mm;

(3)可调托座上的主楞梁应居中,其间隙每边不大于2mm。

 

纵向立面图

 

横向立面图

 

可调托座伸出顶层

1—顶层水平杆;2—立杆;3—调节螺母;4—螺杆;5—可调托板

5.5.1.9模板支架立杆基础不在同一高度时,必须将高处的扫地杆与低处水平杆拉通。

5.5.1.10当梁底需要增设立杆时,梁底立杆与两侧盘扣式脚手架用扣件拉结,扣件距轮扣节点不得大于150mm;拉结水平杆应向两侧延伸不少于2跨

 

5.5.1.11当模板支架跨度为一跨时,模板支架侧向应采取可靠的稳固措施,与周围支撑体系做可靠连接。

5.5.2有剪刀撑框架式支撑结构构造

5.5.2.1模板支架的剪刀撑可采用扣件式钢管进行搭设。

5.5.2.2模板支架立杆间距应满足设计要求,且不应大于1.2m。

5.5.2.3模板支架水平杆步距应满足设计要求,且不应大于1.8m;顶部步距宜比标准步距缩小一个节点间距。

5.6模板支架搭设与拆除:

5.6.1模板支架搭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5.6.1.1应根据模板支架图纸进行定位放线;

5.6.1.2模板支架在搭设时要求地面必须平整,当地面平整度较差时,应采取找平措施,确保水平杆与立杆可靠连接,且水平杆在同一水平面上;

5.6.1.3垫板应平整、无翘曲,不得采用已开裂垫板,垫板应符合本规范6.1.6条的规定;

5.6.1.4模板支架搭设应先立杆后水平杆的顺序搭设,形成基本的架体单元,应以此扩展搭设整体支架体系;

吉木乃5.6.1.5水平杆直插头插入立杆的连接盘后,采用不小于0.5kg的手锤锤击水平杆端部,使直插头卡紧,保证盘销节点水平杆的抗拔力不小于1.2kN;

5.6.1.6每搭完一步支架后,应及时校正水平杆步距,立杆的纵、横距,立杆的垂直偏差和水平杆的水平偏差;立杆的垂直偏差不应大于模板支架总高度的1.5‰且不得大于30mm;

5.6.1.7混凝土浇筑前施工管理人员应组织对搭设的支架进行验收,并应确认符合专项施工方案要求后浇筑混凝土。

5.6.2模板支架拆除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5.6.2.1模板支架拆除前应经项目技术负责人同意方可拆除,立杆拆除前混凝土强度应达到设计要求,当设计无要求时,同条件养护的混凝土立方体试件抗压强度应符合表7.2.2的规定;

表7.1.2立杆拆除时混凝土强度要求

构件类型

构件跨度(m)

达到设计混凝土强度等级的百分率(%)

≤2

≥50

>2,≤8

≥75

>8

≥100

≤8

≥75

>8

≥100

悬臂构件

≥100

5.6.2.2模板支架水平杆应进行施工工况验算后方可拆除,作业层混凝土浇筑完成前,严禁拆除下层模板支架水平杆;

5.6.2.3拆除作业应按先搭后拆,后搭先拆的原则顺序自上而下逐层拆除,严禁上下两层同时拆除;设有附墙连接件的模板支架,连接件必须随支架逐层拆除,严禁先将连接件全部拆除后再拆除支架;

5.6.2.4分段、分立面拆除时,应确定分界处的技术处理方案,并应保证分段后架体的稳定;

5.6.2.5拆除的构件应及时分类、指定位置堆放,以便周转使用。

6.安全注意事项

6.1模板安装

6.1.1支模应按工序进行,模板没有固定前,不得进行下道工序。

禁止利用拉杆、支撑攀登上下。

6.1.2支撑立柱模板时,四周必须顶牢,操作时要搭设工作台。

6.1.3支设独立梁模应设临时工作台,不得站在柱模上操作和在梁模上行走。

6.1.4二人抬运模板时要相互配合,协同工作。

传送模板、工具应用运输工具或用绳子系牢后升降,不得乱扔。

6.1.5不得在脚手架上堆放大批模板等材料。

6.1.6纵横水平撑、斜撑等不得搭在门窗框和脚手架上。

6.1.7支模中如需中间停歇,应将支撑、搭头、柱头封板等钉牢,防止因扶空、踏空而坠落,造成事故。

6.1.8模板上有预留孔洞者,应在安装后将洞口盖好。

砼板上的预留洞应在拆模后将洞口盖好。

6.2模板拆除:

6.2.1拆除模板应经负责人同意。

操作时应按顺序分段进行,严禁猛撬、硬砸或大面撬落和拉倒,停工前不得留下松动和悬挂的模板。

6.2.2拆除檐口,阳台等危险部位的模板。

底下应有架子、安全网或挂安全带操作,并尽量做到模板少掉到架、安全网上,少量掉落在架、安全网上的模板应及时清理。

6.2.3拆模前,周围应设围栏或警戒标志,重要通道应设专人看管,禁人入内。

6.2.4拆模的顺序应自上而下,从里到外,先拆掉支撑的水平和斜支撑,后拆模板支撑,梁应先拆侧模后拆底模,拆模人应站一侧,不得站在拆模下方,几人同时拆模应注意相互间的安全距离,保证安全操作。

6.2.5拆下的模板应及时运到指定的地点集中堆放或清理归垛,防止钉子扎脚伤人。

6.3模板支架安全管理与维护:

6.3.1模板支架安装与拆除人员必须是经考核合格的专业架子工。

架子工应持证上岗。

6.3.2支架搭设作业人员必须正确戴安全帽、系安全带、穿防滑鞋。

6.3.3支撑结构作业层上的施工荷载不得超过设计允许荷载。

6.3.4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派专人观测模板支架的工作状态,发生异常时观测人员应及时报告施工负责人,情况紧急时应迅速撤离施工人员,并应进行相应加固处理。

6.3.5高度4m以上的柱、墙等竖向混凝土结构必须先浇筑,待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后,再浇筑梁、板等水平混凝土结构。

6.3.6梁应从跨中向两端、楼板应从中央向四周对称分层浇筑。

梁每层浇筑厚度不得大于400mm,楼板局部混凝土堆置高度不得超过楼板厚度100mm,以确保均匀加载,避免局部超载偏心作用使架体倾斜失稳。

6.3.7模板支架使用期间,严禁擅自拆除架体结构杆件,如需拆除必须报请工程项目技术负责人以及总监理工程师同意,确定防控措施后方可实施。

6.3.8拆除的支架构件应安全传递至地面,严禁抛掷。

6.3.9在模板支架上进行电气焊作业时,必须有防火措施和专人监护。

6.3.10模板支架应与架空输送电线路保持安全距离,工地临时用电线路及脚手架接地防雷击措施等按现行行业标准《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的有关规定执行。

7.应急预案

为对可能发生的事故能够快速反应、求援,项目部成立应急求援小组。

由项目经理张蕾任组长。

负责事故现场指挥,统筹安排等。

7.1工程项目部应急救援领导小组:

组长:

项目经理

副组长:

项目部安全员

组员:

现场施工员、技术员

7.2领导小组主要职责为:

7.2.1负责组织实施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定期安排现场和场外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演练,并根据实际演练经验及时补充、修改和完善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7.2.2安全危险源发生事故时,按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与安排,上报有能力处理的单位和机构进行处置。

7.2.3主持召开抢险救援协调会议,及时协调各方意见和应急救援工作中发生的争议,部署救援工作,决定紧急处理措施和重大问题。

7.2.4在整个事故应急处理过程中,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