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考试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496623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0.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考试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教育学考试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教育学考试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教育学考试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教育学考试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考试复习提纲.docx

《教育学考试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考试复习提纲.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考试复习提纲.docx

教育学考试复习提纲

教育学考试复习提纲

第1章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第一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的特性

1、教育具有历史性2、教育具有阶级性3、教育的继承性4、教育的不平衡性

教育学研究的对象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

规律

教育规律的层次性,可分为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

教育的一般规律

(一)教育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规律。

(二)教育适应并促进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

(三)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规律。

教育的特殊规律

教育的特殊规律是指不同时期、不同领域或教育过程不同阶段存在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

(如不同社会形态下教育发展的不同规律;不同领域教育活动的规律,如德育规律、教学规律、体育规律等。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填空、选择)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代表人物和著作:

中国——孔子与《论语》

学思结合温故知新学行结合举一反三因材施教

《学记》:

世界上最早的教育著作。

孟子的《孟子》朱熹的《四书集注》韩愈的《师说》

西方—

苏格拉底:

产婆术柏拉图:

《理想国》、《法律篇》

亚里斯多德:

《政治学》昆体良:

《论演说家的培养》

二.教育学的创立阶段

代表人物和著作:

<英>培根,首次提出“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是教育学独立的标志。

提出“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主张(让一切男女儿童都受教育的普及教育思想)

<英>洛克的《教育漫话》

<法>卢梭的《爱弥尔》,主张人的本性是善的,让儿童顺其自然的发展才是好的教育。

<德>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最早以教育学命名的专著,是教育学成为一门规范学科的标志。

以心理学为基础论述了教学过程阶段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提出了“教学的教育性原则”

传统教育的三中心:

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德>康德,著有《康德论教育》

三、教育学发展的多样化阶段

<英>斯宾塞出版了《教育论》。

<德>梅伊曼首先提出“实验教育学”一词。

<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学校与社会》、《我的教育信条》、《我们是如何思维的》

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等口号。

提出“以儿童为中心、以兴趣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的三中心。

四、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产生

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教育学奠定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

第三节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和方法

一、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1)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

(2)指导教育实践

(3)指导教育改革

(4)培养热爱教育事业的思想

二.学习教育学的方法

(1)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2)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3)要学、思、练结合

(4)要努力掌握理解教育问题所必需的有关学科知识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第一节教育的功能

教育的主要功能:

1、经济功能2、政治功能3、文化功能4、育人功能

第二节我国教育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

教育作用:

1、提高劳动者素质2、培养科技人才3、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学校的特质:

(1)目的性

(2)系统性(3)科学性

(4)适时性(儿童时期是受教育的适当的年龄,学校教育就是在这一时期对儿童进行教育,时效性特别大。

“三岁之魂,百岁之才”,就是强调学校教育工作的时效性。

(5)持久性(从幼儿园开始到大学的教育+成人教育。

(6)全民性(九年义务教育是全体适龄儿童都必须接受的)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一节人的发展概述

一、人的发展

人的发展的内容包括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两个方面。

二、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诸因素及作用(大题)

1、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方面:

遗传、环境、教育、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遗传的作用及地位

遗传是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

(1)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过程及阶段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

(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环境的作用及地位

环境是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条件。

(1)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各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对象等。

(2)环境对人的发展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教育的作用及地位

教育是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导因素。

(1)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人们施加影响的活动。

(2)教育是在受过专门训练和有经验的教师指导下进行的。

教师受社会委托,按照国家所制定的方针、政策以至法令教书育人。

(3)教育能够根据科学的要求,协调影响人的发展的诸因素。

(4)教育的主导作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社会影响、家庭教育、学生主动性、遗传素质等。

教育可以影响社会环境,但不能决定和改变整个社会环境。

所以教育不是万能的。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及地位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

1.人作为主体是通过他自身的实践活动来参与和接受客观的影响,从而获得主体自身发展的。

2.人们是按照自己的认识、经验以及需要、兴趣等来对客观事物作出反映,并为了实现自己的意向,自觉地、有目的地开展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的活动。

3.正确处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直接影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的充分发挥。

第二节中小学生的发展和教育

一、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1、小学生的生理发展

(1)身体的发展比较平稳

(2)身体组织和器官迅速变化(3)大脑发育快

2、小学生的心理发展

(1)认识有了明显的变化

(2)情感和意志发展较迅速

(3)思维由具体形象向逻辑思维过渡(4)自我意识在发展

二.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征

1.初中生的生理发展

(1)身体迅速生长

(2)性成熟开始(3)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发生巨大变化

2.初中生的心理发展

(1)认识能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2)情感丰富,性的成熟

(3)意志行为更为复杂(4)自我意识有了新的特点

如何对中小学生进行教育?

(一)学校、社会、家庭应该为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二)减轻过重的课业负担,生活要有节奏

(三)培养稳定而积极的情绪和情感

(四)进行青春期生理、心理和性道德、性法制的教育

(五)加强中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六)重视生命,科学教育

(七)重视安全教育,防止意外伤亡事故

人的身心发展有哪些规律?

顺序性和阶段性(顺序性切忌“拔苗助长、凌节而施”;阶段性切忌“一刀切,一锅煮”。

差异性和不均衡性(差异性切忌“一把钥匙开多把锁”;不均衡性切忌“亡羊补牢”。

稳定性和可变性

第四章教育目的、学制和培养目标

第二节我国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

我国教育目的和总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马克斯主义关于人的发展学说

1、人的发展是与社会生产的发展相一致的

2、旧式分工是造成片面发展的根源

3、大工业机器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和物质基础

4、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

5、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是一个历史过程

第三节我国的学制和学制改革(了解、熟记)

我国现代学制的变迁和改革

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亲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我国第一个学制)

1904年,又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正式实施的第一个学制)

1922年,壬戌学制,(六三三制;以美国为模式)

1951年,公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规定了我国新的学制

1977年、78年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学制走上正轨,高校恢复择优录取恢复六、三、三制

我国现行的各级各类学校及其培养目标

1、幼儿园的学前教育——一般三年,分小班,中班,大班

2、义务教育,小学教育和初中

6岁入学,6+3年

3、高级中学教育

全日制普通高中(3年)、中等职业技术学校(3年,个别专业4-5年)P65

4、高等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各种高级专门人才。

(全国统一的高校入学考试)专科2-3年,本科4年,硕、博2-3年。

5、成人教育——普及教育,培养中、高级人才(低中高三级)特点:

办学形式、教学形式和修业年限灵活多样。

6、特殊教育——残障青少年的初中等教育。

初级8-10年,初中和高中3-5年

第四节我国的民办教育和“两条腿走路”方针

两条腿走路方针——国家办学与厂矿、企业、农业合作社办学并举。

”。

第五章我国的中等教育、义务教育和中等教育结构改革

第一节中等教育概述

中等教育的组成部分:

初等中级教育和高等中级教育。

中等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1、中等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民族素质

2、承上启下——出人才的基础

3、中等教育——受教育者终身发展(关键期)

第二节义务教育概述

义务教育诞生于欧洲。

1619年德意志魏玛公国颁布教育法令,是全世界第一个实施义务教育的法律。

义务教育的特点:

1、强迫、免费2、普及、平等、基础性3、民族性和公民性(灵魂)

4、阶级性和政治性5、时代性和历史性6、需长期努力

7、政府行为(查清数量、稳定经费、师资、家长)

第三节《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诞生及其实施

我国实行义务教育法的历史:

戊戌变法康有为、梁启超——首次明确提出实行义务教育的主张P76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首次由国家确定在全国普及初等义务教育P77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法律保障P77

《义务教育法》的主要内容和实施:

1、指导思想——相关教育方针(目的:

提高全民素质)

2、适用范围——适龄,6-7岁

3、实施步骤——因地制宜

4、学制——六三、五四、9年一贯制(没有规定初级职业中学是否属于)

5、管理体制:

国家领导、地方负责。

农村:

以县为主

6、办学条件:

经费和师资

7、责任、义务:

国家(重要责任)、社会、学校(基本单位)、家庭(监护人义务)

8、强制性和处罚措施:

规定体现法律法规的严肃性、完整性和有法必依、依法行政、违法必究的精神。

可以免学或缓学。

我国实施义务教育的主要经验:

1、统一认识,制定地方性法规、条例

2、因地制宜,分步实施

3、调查研究,分区规划

4、实行以县为主,省、地(市)、县(市、区)和乡(镇)分工负责的管理体制

5、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保证农村义务教育投入

6、建设一支数量足够的、能胜任教育工作的、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

7、建立督导制度,不断地进行检查督导

8、保证入学,制止辍学,严禁雇用童工和实行“两免一补”

9、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10、不断地调整学校网点布局,使学校保持最有利于教育的适度规模

11、减少大量留级、复读现象,科学地管理学籍

第四节我国的中等教育结构

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职业技术教育—薄弱环节。

第六章课程

第一节课程概述

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最主要的有社会需求、科学知识的进步和儿童身心的发展三个方面。

课程类型(概念理解)

学科课程也称分科课程。

它是以学科为中心设计的课程,由一定数量的不同学科组成。

每一门学科都同一门科学相对应。

学科是将该门科学中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按照一定顺序编排起来,供学生学习。

各学科有一定的学习时数和学习时限。

课程则是把众多学科,按照一定顺序组织起来,彼此有一定的联系,使学生能先后或同时学习各学科。

相关课程:

仍采取分科形式,只是加强了学科之间的联系。

例如,在语文与历史,历史与地理,数学与物理、化学,化学与生物等相邻学科之间确定科际联系点,使各学科之间保持密切的横向联系。

融合课程:

这种课程将性质相关的学科合并,构成一种新学科。

例如,将地理、历史、政治合并为社会学科,将物理、化学,生物合并为自然学科。

建立这种融合课程的目的,在于尽量保持知识的完整性,以满足人类适应实际生活环境的需要。

倡导和编制融合课程,意在把有着内在联系的不同学科合并为一门新学科,这在西方的初等学校相当普遍。

广域课程:

这是依据学科及活动的性质,将学校课程分为若干类,例如,将学校课程分为普通社会科话通理科、普通技能、体育与保健等几个大类。

它较融合课程更具有综合性。

采用广域课程可减少课程设置中的分科数目,使教给学生的知识不至过于零碎,而且更加接近生活。

核心课程也称中心课程、轮形课程。

它是以个人或社会生活的现实问题为核心,将其他学科的内容围绕核心组织起来,由一位教师或教师小组连续教学的课程。

活动课程也称经验课程、经验本位课程、生活课程、儿童中心课程。

它是从学生的兴趣需要出发,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为改造儿童的经验而设计的课程。

第二节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1、课改的目标

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2、六大转变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和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3、课改设计

(1)明确区分义务教育与非义务教育的课程标准

(2)优化课程结构

(3)改变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发展

(4)加强育德

(5)建立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的评价体系

(6)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管理课程,提高课程的适应性

第三节课程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

我国普通学校的课程表现为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

课程计划的基本部分组成:

1.课程设置

2.学科开设顺序和活动课的安排

3.各门学科和活动的教学时数

4.地方安排的课程

5.学年的学周安排

编写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要求:

1.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

2.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

3.理论与实际统一

4.传授知识、技能与培养能力相结合

5.教科书的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第七章教师与教师专业发展

第一节教师工作是一种专门职业

一、教师的任务

教师的基本任务就是教好学生。

具体任务:

(1)教好功课

(2)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纪律、法制教育工作

(3)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课外活动

(4)参与学校管理,关心学校工作

(5)积极参加教育科研和各种进修活动

(6)协调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关系

二、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一)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两种不同观点

教师中心说:

强调教师在学生学习中的权威作用。

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

学生中心说:

主张从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出发来设计教学,教师不加干涉。

代表人物是卢梭和杜威。

2、教师在教育中起主导作用

学生起主体作用

(二)教师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传递人类社会文化成果的作用

2、巩固和发展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作用

3、塑造年轻一代心灵的作用

4、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

三、教师劳动的特点

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

2、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3、教师劳动的长期性

4、教师劳动的示范性

5、教师劳动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集体性

第二节国家教师制度和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二、教师资格

1、教师资格分类:

幼儿园教师资格、小学教师资格、初级中等学校教师资格、高级中等学校教师资格、学生实习指导教师资格、高等学校教师资格。

2、教师资格条件

3、教师资格考试:

每年进行一次。

4、教师资格的认定:

教师资格证终身有效,全国通用。

三、教师职务制度

1、职务系列规定2、任职条件规定3、评审规定

四、教师聘任制度

2、教师聘任的形式

(1)招聘

(2)续聘(3)解聘(4)辞聘

3、教师考核内容

(1)政治思想

(2)业务水平(3)工作态度(4)工作成绩

五、教师的权利和义务(选择)P115

(一)教师的权利

1、教育教学权2、科学研究权3、管理学生权

4、获取待遇报酬权5、民主管理权6、进修培训权

(二)教师的义务

1、遵纪守法2、教书育人3、进行宪法教育,组织开展社会活动

4、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人格5、制止有害行为6、提高教学水平

第三节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一、师生关系的特点

1、民主平等2、尊师爱生3、双向反馈4、教学相长

二、师生关系的建立

1、理解学生

2、以身作则

3、深入细致地工作

4、做好家长及社会有关部门的工作

第四节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教师专业素养

(一)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

1、爱岗敬业2、热爱学生3、教书育人4、为人师表

(二)提高教师的文化知识水平和教育工作能力

1、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2、比较广博的文化修养3、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

4、进行教育工作的实际能力5、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

(三)增强教师的体质,提高教师的健康水平

二、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系统学习:

新教师——适应型教师——知识性——准学者型——学者型——智慧型

经验积累:

新教师——适应型教师——技能型——准学者型——学者型——智慧型

第八章德育原理

第一节德育概述

德育的功能

1、社会功能2、个体功能3、教育功能

第二节德育的目标和内容

制定德育目标的依据

1、社会需要2、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3、现代教育理论4、法律政策依据

德育目标的特点

1、社会性2、客观性3、实践性

德育的主要内容

1、政治教育2、思想教育3、道德教育4、法制教育5、心理健康教育

第三节德育过程

德育过程是“内化”和“建构”的统一过程。

德育过程的现代转换

1、尊重与倾听2、接纳与同感3、理解与对话4、期望与等待

第四节西方道德发展理论的主要流派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认知)

(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四个年龄阶段)

1、自我中心主义(2-5岁)2、权威阶段(6-8岁)

3、可逆阶段(8-10岁)4、公正阶段(11-12岁)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三水平六阶段)

1、前习俗水平2、习俗水平3、后习俗水平

精神分析理论(情感)

(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

1、本我遵循“快乐原则”2、自我遵循“现实原则”3、超我遵循“至善原则”

(二)埃里克森的新精神分析理论

1、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0—1岁)2、自主对羞怯和疑虑(1—3岁)

3、主动对内疚(4—5岁)4、勤奋对自卑(6—11岁)

5、周一性对角色混乱(12—20岁)6、亲密对孤独(20—24岁)

7、繁殖对停滞(25—65岁)8、自我整合对失望(65—死亡)

社会学习理论(行为)

(一)斯金纳的新行为主义品德理论

(二)班图拉的社会学习品德理论

德育如何回归生活(促进学生发展)

道德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没有脱离生活的纯道德活动。

儿童的道德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与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道德学习才能引发内心道德需要,获得到的体验,提升道德认知,建构道德品质。

所以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道德要服务于生活

道德教育回归生活,要求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切生感受;道德教育离不开现实生活,而道德教育的目的服务于生活,是为了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二)道德学习生活化

道德教育回归生活,应关注儿童生活中的现实活动。

通过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儿童在生活中获得对道德价值的体验和感悟。

(三)创设愉悦的课堂生活

课堂是学生在校园中最主要的活动场所,关注学生的社会质量离不开对学生课堂生活的研究。

第九章学校德育的实施

第一节德育课程

现代德育课程的特征

1、生活化2、自主性3、整合性4、拓展性

德育学科课程的模式

1、单一的学科课程模式2、综合课程模式

综合实践活动德育课程特点

1、实践性2、探究性3、开放性

校本德育课程的开发

要整合学校具有德育意义的一切教育资源,从学校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激动人心的人和事中提炼出学校精神。

校本德育课程的开发要依据本校师生的特点,发挥师生的优势,针对学生的特殊要求。

第二节学科德育

一、学科德育的功能

1、学科知识是价值形成的前提2、各科教学本身包括诸多因素3、真、善、美的内在统一性

二、学科德育的特性

1、间接性2、情感性3、随机性

三、学科德育功能的发挥

1、人文学科凸显德育的精神性

2、自然学科凸显德育的神圣性

3、艺术学科凸显德育的享受性

如何回归生活?

教学中的民主与尊重

教学中的竞争与合作

教学中的精神愉悦

第三节德育方法

一、道德学习的主要方法

1、体验感悟2、情境感受3、实践明理4、价值辨析5、道德反思

二、创新

1、给传统德育方法注入时代精神2、多种德育方法组合运用3、借鉴其他领域的方法

第四节学校文化

显性文化

1、校园建筑的德育价值2、校园仪式的德育价值

隐形文化

1、校园人际环境2、校园精神生活3、书香校园

学生文化

1、尊重学生权利2、尊重学生需要

第五节德育评价

德育评价的功能

1、导向功能2、诊断功能3、强化功能4、调节功能

德育评价策略

1、多主体评价策略2、多种方式整合策略3、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策略

德育评价内容

1、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评价2、学校教育工作的评价

德育评价方法

1、问卷调查法2、行为观察法3、情境测验法

发展性德育评价?

一、发展性德育评价的理念

1、强调评价的真实感2、追求评价的激励性3、回归评价的反思性

二、发展性德育评价的操作

1、利用现实情境,捕捉真实道德信息

2、评价指标内隐化,排除动机干扰

3、创设适应性情境,采用生态评价

第一十章智育

智育过程

掌握知识的过程形成技能的过程发展智能的过程

第十四章教学工作(上)

第一节教学概述

教学的任务

1、传授和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的智能

3、创造才能和体力

4、陶冶学生的思想品德和美感

5、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特点

1、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

2、教学是一种情知的认识活动

3、教学是一种有规可循的科学认识活动

4、教学是一种限制性的创造性的艺术活动

教育过程的相关理论和代表人物

1、凯洛夫的教学阶段理论

2、巴班斯基关于教学过程的结构和环节的理论

3、达维多夫的发展性教学阶段理论

4、科拉耶夫斯基的教学过程阶段理论

第三节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1-8

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三、因材施教的原则四、循序渐进的原则

五、最优化的原则六、直观性的原则

七、启发性的原则八、巩固性的原则

第十五章教学工作(中)

第一节教学方法

常用的教学方法1-8

1、讲授法2、谈话法3、讨论法4、读书法

5、演示法6、参观法7、实验法律和实习作业法8、练习法

二、选择依据1-5

依据教学规律和原则

依据具体的教学目的和任务

依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心理特征

依据学科特点和具体教学内容

依据学校条件和教师特点

第二节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的类型

班级授课制是课堂教学的具体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的影响因素

1、学习的目的和类型2、班级中学生的能力和个异的幅度

3、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经验4、教学的行为和方式

5、教学环境与设备配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