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汇报之流动党员管理情况汇报.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495979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03.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作汇报之流动党员管理情况汇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工作汇报之流动党员管理情况汇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工作汇报之流动党员管理情况汇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工作汇报之流动党员管理情况汇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工作汇报之流动党员管理情况汇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工作汇报之流动党员管理情况汇报.docx

《工作汇报之流动党员管理情况汇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作汇报之流动党员管理情况汇报.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工作汇报之流动党员管理情况汇报.docx

工作汇报之流动党员管理情况汇报

工作汇报之流动党员管理情况汇报

LT

的双向联系。

“温馨之家”网络社区的建立拉近了支部与党员之间的联系,为支部和党员打开了了解信息、交流信息、宣传信息的新视窗。

4、提供优质便捷服务,确保忘忧不忘本

我辖区内的流动党员主要以无业人员为主,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我社区主动为其提供优质服务,尽量减少其在再就业和创业过程中的麻烦和忧愁。

免费提供劳务咨询并且为其联主动联系各中培训机构,从而自觉做到忘忧不忘本。

截止目前为止,我社区已帮助两名流动党员在成功就业,一名在粮机医院工作,另一名自己经营“亮博士”擦鞋店。

二、主要成效

1、大力开展党员志愿者活动

我社区党支部积极协助流入党员管理,把流动党员纳入党员志愿者的同时,还使其主动参与流入地的平安社区、文

明城市创建工作中去,引导流动党员积极参加社区组织的各项活动。

一方面建立了优秀党员与后进党员结对抓帮扶、老党员与新党员“一帮一”抓带动、流动党员“手拉手”抓共进等帮带机制,充分发挥辖区党组织及广大党员参与创先争优活动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针对辖区下岗失业人员多、困难群众多的实际,通过社区党建联谊会、“结队连心”活动,采取“一帮一”、“多帮一”等形式开展帮贫扶困活动,以解决那些弱势群体最基本的生活问题。

近年来,流动党员通过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慈善超市、社区小课堂等场所参加志愿服务不下40次,帮扶资金达8万多元,受助人数达300多人次。

通过社区文化艺术节参加文艺汇演不下5次。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不仅提高了广大流动党员的积极性,也让流动党员感受到了社区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2、有效实施承诺点评活动

结合创先争优活动,大力开展了公开承诺和双向评议活动,明确努力方向和争优事项,同时在社区公开栏公布,接受居民群众的监督;开展党员集中会议点评工作,召开组织生活会,邀请街道纪工委书记对社区的创先争优活动进行点评,指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同时社区党支部也对流动党员进行点评,通过完善承诺点评机制,树立起党员先锋模范形象得同时,也激励广大党员更加积极的为民服务。

三、几点思考和下一步打算

一是流动党员管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将管理与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

流动党员党组织在对流动党员进行教育、管理和监督的过程中,要摒弃视流动党员为管理包袱的错误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强化服务意识,寓教育管理于服务当中。

流动党员党组织通过帮助流动党员解决在就业、居住以及子女入学等方面遇到的困难,以此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党员的归属感,促进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使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取得实效。

二是对流动党员必须坚持双向管理,将流出地管理和流入地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

流动党员作为党员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具有一身牵两头的特点。

流出地或流入地任何一方党组织的单向管理,都有局限性。

只有当流出地与流入地党组织密切配合、构建有机衔接的双向管理机制,才能充分发挥出流动党组织和流动党员的“两个作用”,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

根据区委、区政府的要求,我社区党支部提出了“夯实基础、强化队伍、服务群众、构建平安和谐社会”的工作目标,对于流动党员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要继续加强党支部和党员队伍的自身建设,建立和完善民主生活、组织生活、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度;要关心下岗党员的再就业问题;加强党员之间的互相沟通,发动党员积极参与平安和谐社区的建设,发挥流动党员的作用。

通过各方面的努力,为社区建设献计献策作出一份努力。

【篇二:

流动党员管理调研报告】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日趋频繁和广泛,农村党员的流动性也在不断增大,流动速度加快。

如何加强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确保外出流动党员管住、管好、管活,使流动党员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是新时期党员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党员教育管理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佳阳畲族乡流动党员基本情况及特点

截止2011年8月,佳阳畲族乡共有党员384名,流出党员有78名(男65名,女13名),占党员总数的20.3%,其中:

跨省流动64名,省内流动10名,市内跨县流动4名,流动时间6个月以内的7名,6个月以上的71名。

主要特点:

一是流动党员数量较多。

全乡外出务工经商的流动党员数量占到党员总数的五分之一,且流动党员以中青年党员为主,文化水平以高中(中专)、初中学历为主,部分党员具有一定的经济头脑和一技之长。

二是流动党员的就业范围广。

随着社会经济的逐步发展,私营企业的快速扩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流动党员就业渠道进一步拓宽。

我乡党员的流动范围已从省内转向省外流动;流向以农村向城市流动为主,从业的单位主要以私营企业为主;分布的行业主要以工业、建筑业、商业及饮食服务业为主。

三是流动党员流动的时间长。

78名流动党员中,外出6个月以上的71名,占91%,一些党员已连续多年在外较为固定地点务工经商,飘泊游子正在逐步减少。

二、存在问题

从调查情况看,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最主要是“五难”。

一是去向难掌握。

一些党员外出前不向党组织报告,有的外出后不与党组织保持联系。

据统计,在外出务工经商的党员中,近半数党员在外出前未向党组织报告,加之外出党员的流动性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因素,党组织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通过其家人、亲戚、同学、朋友等方式掌握他们的去向。

二是活动难开展。

一方面,流动党员远离属地党组织,无法参加原党支部的活动,就是春节回家过年,也是来去匆匆。

另一方面,大部分外出党员不愿参加所去地方党组织生活,有的流入地党组织对流入的党员不闻不问。

由此造成流动党员的正常组织生活以及教育培训等,都难以落到实处。

三是管理难落实。

在流动党员中,有的还处于预备考察期,预备考察期间的表现难掌握,培养考察难落实,转正手续难办理;有的大学生党员,毕业后无法落实工作单位,只能将组织关系挂靠在原户籍所在地党组织,人却长期在外,难以管理。

四是党费难按时收缴。

绝大部分的流动党员是在春节返乡时一次性补交全年党费或外出前一次性提前交纳全年党费,有的是由其亲属代为交纳,还有少数流动党员不愿交纳党费。

五是作用难发挥。

相当部分流动党员存在着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一意去挣钱的心态,外出期间对原党支部的工作不闻不问,对家乡建设关心不够、支持不够,为家乡建设献计献策以及带动作用弱化。

三、原因分析

1、思想认识不深。

一些村党支部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认识不深,重视不够。

有些流入地的党组织对流入党员不闻不问,或者不愿接纳他们参加组织生活。

2、党性观念不强。

部分流动党员党性观念淡薄,组织纪律性不强,外出时不愿向党组织报告,不愿暴露党员身份,怕受约束,把自己置于党组织之外。

有的党员意识逐渐淡漠,忽视党组织生活,平时既不参加所在地的党组织生活,也不向原党组织汇报思想工作情况。

3、教育管理不力。

一些村党支部没有制定切实可行的流动党员管理措施,致使部分流动党员学习活动和思想教育几乎等于空白。

在流动的党员中,多数从业于个体私营企业,但目前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党组织建设还不够健全完善,适应不了对流动党员管理的要求,且有的地方党组织对流入党员管理也不够重视。

相对于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而言,流动党员的管理则差距太大。

四、构建城乡一体化的流动党员动态管理机制

1、建立健全工作网络。

一是构建县、乡、村三级流动党员管理网络。

县、乡、村三级分别建立流动党员动态信息管理库。

层党组织为每个流动党员建档立卡,掌握党员各方面的情况。

人才交流中心、劳动力市场和工商、计划生育等基层党组织建立流动党员信息资料库,配合搞好流动党员的动态管理,实施规范化管理。

二是建立双向互动管理体系。

一方面,市里主要依托流动党员管理领导小组、乡村流动党员服务中心和在“两新”组织建立党组织,加强流动党员的管理。

三是建立乡村流动党员服务中心和村党支部领导下的关怀理事会。

建立健全关怀服务流动党员和外出务工青年的网络。

四是延伸管理链,实施“红色阳光”工程,培养关怀外出务工青年和在校学生的网络。

2、建立健全工作制度。

一是建立流动党员登记制度。

基层党支部每季度将外出、外来流动党员登记情况上报上级党组织,实行动态管理。

二是建立流动党员联系制度。

实行在家党员和流动党员“一联一”结对。

三是建立流动党员目标管理制度。

结合党员承诺制目标责任书,要求流动党员做出承诺,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流动党员的积极性。

四是建立规范服务管理制度。

建立服务承诺制度、分类教育制度、持证管理制度。

五是建立流动党员服务中心和关怀理事会管理制度。

3、建立健全承诺服务体系。

一是着力营造环境。

对流动党员提供一站式服务,支持、引导和保护党员合理流动。

同时,通过劳动等部门,及时为外出党员提供劳务信息服务,并有计划地组织党员开展劳务输出。

及时了解外出、外来流动党员的实际困难,积极为他们排忧解难,使流动党员安心务工经商。

二是努力提供保障。

为流动党员提供技能、物质等方面的保障,既提供技术技能方面的培训,也及时与流入地党员组织取得联系,使流动党员外出有依靠。

流动党员外出前,基层党组织指定专人进行行前谈话教育,重点引导党员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等,进一步强化党员的宗旨观念和党性意识。

三是积极打造平台。

加大对流动党员的关怀力度,通过开展“我为家乡献一策”等主题实践活动,增强流动党员的家乡观念,激发他们回乡创业、发挥作用的激情和愿望,真正发挥流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充分发挥各种商会、专业协会等群团组织的作用,在外来流动党员中开展“亮身份、树形象”主题实践活动,引导他们诚信经营、守法致富、扶贫济困。

四是积极吸收外来流动党员参加所在地党组织的党员代表会议,推荐优秀外来流动党员进入企业(协会)管理层,把外来流动党员纳入各级评选表彰范围,切实保障流动党员的权利。

【篇三:

农村流动党员管理情况调研报告】

农村流动党员管理情况调研报告

农村组织处

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日趋频繁广泛,农村流动党员的数量也越来越多。

加强对农村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已成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的紧迫问题。

按照部里的安排部署,我们选择舒兰市,就农村流动党员管理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农村流动党员流动趋势及管理现状

舒兰市共有乡镇街区党委22个、村党支

部312个、农村党员9594名。

2003年,全市农村外出流动党员1192名,占农村党员总数的12.4%。

其中,在省内流动的469名,占39.4%,在省外流动的339名,占28.4%,在境外流动的384名,占32.2%。

当前农村流动党员流动有三个趋势:

一是数量逐年增加。

舒兰市2001年有农村流动党员532名,占农村党员总数的6.5%,2002年增加到931名,占10.4%,2003年1192名,占12.4%,数量和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

二是流动范围更广。

外出党员的流动范围已从本乡本土流动逐步向省内、国内乃至国外流动,流动范围日趋广泛。

比如,平安镇在国外打工党员89名,域外143名,占全镇农村党员总数的22%,分散在韩国、俄罗斯、日本等五六个国家和全国各大城市、乡村,打工地点极为分散。

三是流动时间更长。

部分流动党员流动地点相对比较固定,有的已连续多年在一个地方务工经商,短时间流动现象正在逐步减少。

全市在外地一年以上的流动党员占流动党员总数的44.8%左右,有的甚至已在外地安家落户。

如平安镇金星村一些党员在韩国打工已5、6年,打工地点基本固定。

由于农村流动党员具有队伍逐步扩大、流动范围广、流动时间长、居住地分散等特点,给基层党组织对流动党员的管理造成了极大困难。

目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基本上是通过电话、书信、向流入地发函、返乡教育等形式,不定期了解他们的思想、工作情况,管理比较松散。

其中,以电话联系的占66.9%,以书信联系的占12%,从外地回来后联系的占11.3%,能主动与党组织取得联系或党组织能够联系上的占90.2%,绝大多数流动党员能够自己主动交纳或通过亲友按时交纳党费。

但对有些长年在外失去联系的流动党员,党组织处于失管、失控状态,一年以上联系一次或失去联系的流动党员占58%。

二、农村流动党员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影响

目前农村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有“四难”。

一是去向难掌握。

有些外出务工经商的党员,不辞而别,一走就是几年,他们不与党组织联系,党组织也就无从了解他们的思想、工作情况。

据统计,在外出务工经商的流动党员中,近半数在外出前未向党组织报告,有10%的党员没有与所在党支部保持联系。

加之这些外出党员的流动性比较强,不确定因素比较多,有的无固定地点且居无定所,因此,党组织很难随时掌握外出党员的去向。

二是管理难落实。

一方面流动党员远离原居住地,即使返乡也是来去匆匆,无法参加原居住地党组织活动;另一方面大多数流入地党组织对外来流入党员不闻不问,有90%以上的流动党员不能参加流入地党组织活动,使流动党员管理工作出现了盲区。

据统计,在1192名流动党员中,能较好参加本支部活动的党员429名,占36%,不能参加支部活动的655名,占55%,能参加外地党组织活动的108名,占9%。

三是党费难及时足额收缴。

大部分流动党员在春节返乡时一次性补交全年党费或外出前一次性提前交纳全年党费;有的委托家属代交党费,党组织因找不到本人也只好找其家属收缴党费;还有少数流动党员不愿交纳党费或与党组织失去联系,党组织无法收缴党费。

据统计,在流动党员中,未按时交纳党费的占一半以上,由亲属代交党费的占40%左右,不交纳党费的占2.3%。

同时,由于流动党员的真实收入很难掌握,党费收取标准也很难确定,只能按原标准收取,产生党费收缴不足额问题。

据了解,长期在外流动党员年均纯入最低的达到了3000元以上,有的可达几万元、十几万元,但由于无法了解流动党员的真实收入情况,只能按普通农民党员标准收取党费。

四是对“三不党员”难处理。

党章规定,党员如果没有正当理由,连续六个月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或不交纳党费,或不做党所分配的工作,就被认为是自行脱党。

支部大会应当决定把这样的党员除名,并报上级党组织批准。

但在实际操作中也遇到了一些现实情况,基层党组织难以一除了之。

其一,农村党员流动绝大多数是外出务工经商,对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是有益的,是应当鼓励和支持的;其二,他们不能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不能做党所分配的工作,是由于流动距离比较远等客观原因造成的,并非党员的主观故意,他们中绝大多数能够通过邮寄或由亲属代交党费,有的还经常汇报思想,只是不够及时而已。

其三,当前农村流动党员呈逐年增多的趋势,所占比例越来越大,简单地对“三不党员”一律除名,不利于农村党员队伍的稳定。

上述问题的存在,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受到很大的消极影响。

一是造成农村党员队伍年龄老化,后继乏人。

由于农村有活动能力的年轻党员和优秀青年的纷纷外出,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农村党员年龄结构老化,后备力量不足。

这种情况在朝族村尤为明显。

舒郊乡宏光村人口总数为435人,党员27名,在韩国打工的有114人,其中党员12名,在国内打工的党员2名,外出打工党员占全村党员总数的51.5%。

在家的13名党员大多是老弱病残,其中40岁以下3人、50岁以下6人、50岁以上4人,村党支部是一个典型的老龄化支部,并且由于优秀青年的外出,造成了党员队伍的后备力量缺乏。

这个村已有两年没有发展新党员。

平安镇金星村总人口2548人,党员81名,全村400多人在国外打工,600多人在国内打工,其中,20名党员在国外打工,8名党员在国内打工。

全村除9名村干部外,其他党员基本都是老弱病残。

据统计,舒兰市农村35岁以下青年农民85%以上都在外打工,给农村发展党员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二是影响村党组织作用的发挥。

优秀年轻党员的大量外出,使村党组织班子成员的整体结构失衡,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受到削弱。

个别村外出打工党员占全村党员总数的一半以上,村党组织召开党员大会党员不能达到半数,不符合党的组织规定,无法进行表决。

如金马镇团结村有党员25名,外出流动的有16名,只有9名老党员在家,党组织活动很难开展,党组织功能难以发挥。

三是党员的先锋模范作有所减弱。

部分流动党员“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一意挣大钱”的心态比较严重,外出期间,对村党支部的工作不闻不问,对家乡建设漠不关心,除客观上起到了带领群众闯市场,有效地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了农民收入的作用以外,其他方面的作用难以体现。

通过调查,在农村流动党员中,能较好发挥作用的仅占17%左右。

三、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农村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部分流动党员的党性观念不强。

一些流动党员党性观念淡薄,组织纪律性不

强,外出前不愿向党组织报告,外出后不愿暴露党员身份,怕受约束,把自己置于党组织的管理监督之外。

他们平时既不参加所在地的党组织生活,也不向原所在地党组织汇报思想和工作情况,两地党组织都无法掌握党员在流动地的政治思想动态及工作表现,不能进行跟踪管理教育,从而出现流动党员名义上没有离开组织,而实际上已经脱离党组织的混乱现象;部分流动党员对党员的责任义务存在模糊认识,认为只要按时交纳党费就算履行了义务,就应该保留其党员称号;还有流动党员的认为当党员限制多、好处少,有当不当无所谓的思想,自觉接受党组织的管理教育意识淡薄。

二是基层党组织对农村流动党员管理存在畏难情绪。

流出地党组织认为农村流动党员数量大、流动性强,又比较分散,管理难度大,管理太严还会引起流动党员不理解,导致对流动党员管理信心不足,劲头不大,消极等待上级出台更有效的管理办法。

流入地党组织担心流动党员不稳定,不好管理,怕麻烦,怕影响自己的工作,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所以一般不太愿意接转组织关系,对流入党员情况不闻不问,很少组织他们参加组织生活。

三是基层党组织设置还不适应党员流动性增强的需要。

农村流动党员绝大多数从业于个体私营企业,但目前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党的组织建设还不够健全,适应不了农村党员流动性增强的需要,长期在非公企业打工的农村流动党员,党组织关系无人接收,党的组织活动不能参加,权利、义务无法履行,作用不好发挥。

流动到境外的党员更是如此。

四是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

当前基层党组织对农村流动党员的管理方式上还处在以流出地党组织管理为主,互不沟通情况,各自为战的状态。

在管理措施上,主要还是采取电话、书信、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或开具《党员证明信》等传统办法,没有从制度、机制上建立起指导全局、协调统一运作的管理办法,造成了农村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杂乱无章的混乱局面。

五是部分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原则性不强。

有些村党组织负责人碍于情面,认为本人入党不容易,在外务工经商,不与组织保持联系,很多情况都是客观原因造成的,主观上对党是有感情的,并不想脱离党的队伍,如果予以除名在感情上过不去。

因此,对流动党员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大胆管理,而是用感情代替了原则,从而造成了“三不”党员数量的增多。

四、加强农村流动党员管理的建议及对策

通过调研和借鉴其他地区的先进经验,我们就加强农村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指定专人负责流动党员的经常性联系和管理。

有流动党员的各党支部都应确定专人负责与流动党员联系。

做好流动党员外出前的思想教育工作,明确纪律要求。

流动党员到达外出地后,必须及时向所在党支部和联系人提供联系电话号码和通讯地址。

指定的联系人每季度至少同流动党员联系一次。

联系的主要任务是:

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工作情况;向他们传达上级有关精神、党支部的活动安排及作出的决议,以及对他们的要求;通报支部工作情况;征求他们对党支部工作的意见、建议及对家乡建设的计策。

二是及时接转组织关系。

党员外出时间6个月以上,从业的地点和单位比较固定,且从业地和单位建立起党组织的,原居住地党组织应将党员正式组织关系转入流入地方或流入单位的党组织,以利于外出党员参加其组织生活并交纳党费。

与此同时,对流入本地的外地党员,各级党组织也应做好组织关系接转和对流入党员的管理教育工作。

三是组建临时党组织。

在流动党员相对集中的流入地建立临时党支部或党小组,是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一种有效办法。

流动党员临时党支部或党小组隶属于原所在地党组织领导,并协助原所在地党组织教育管理流动党员。

由于外出党员远离属地,临时党支部或党小组不能及时有效地接受原所在地党组织直接的指导和督促,所以各原所在地党组织要特别注意选配思想素质好、自律意识强、有一定威信和组织领导能力的党员作为临时党组织负责人,并加强与他们的联系。

四是继续坚持好《流动党员活动证》管理制度。

对未转移组织关系又没有临时党支部或党小组管理的流动党员,继续实行《流动党员活动证》管理。

党员外出前,必须向党组织报告,对外出时间6个月以内,或外出时间较长,但暂时无法转移组织关系的,办理《流动党员活动证》。

流动党员外出后,应及时将《流动党员活动证》交给外出所在地党组织,接受外出所在地党组织的教育管理。

外出党员返乡后,原党组织要认真查验《流动党员活动证》。

对外出时间3个月以内的党员,开具《党员证明信》。

对持有《流动党员活动证》和《党员证明信》的外来党员,流入地的党组织验证后,应按照就地就近、行业归口、便于管理的原则,将其编入有关党支部、党小组,同时报上级党组织备案,并组织他们参加党的组织生活。

五是开展好党员民主评议工作,及时处理不合格党员。

按照《党章》规定,结合全国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对农村流动党员进行认真的民主评议。

对那些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思想滑坡、党性观念较差、信念动摇、甚至违法违纪的党员,以及“三不党员”该退的退、该除的除,纯洁农村流动党员队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