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庚创办集美学校纪事.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486390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6.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陈嘉庚创办集美学校纪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陈嘉庚创办集美学校纪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陈嘉庚创办集美学校纪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陈嘉庚创办集美学校纪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陈嘉庚创办集美学校纪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陈嘉庚创办集美学校纪事.docx

《陈嘉庚创办集美学校纪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陈嘉庚创办集美学校纪事.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陈嘉庚创办集美学校纪事.docx

陈嘉庚创办集美学校纪事

陈嘉庚创办集美学校纪事

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于1913年首创集美小学,成为集美学校之肇始。

后来又创办了女子小学、师范、中学、幼儿园、水产航海、女子师范、幼稚师范、乡村师范、商业、农林、国学等专门学校,并设立了为各校服务的图书馆、科学馆、体育馆、美术馆、音乐馆、医院、银行、大礼堂等,使他的故乡集美成为著名的学村。

集美大学即是由集美学校原集美航海学院、厦门水产学院、福建体育学院、集美财经高等专科学校、集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联合组建而成的一所省属多科性大学。

1994年10月20日正式挂牌成立,实现了陈嘉庚的遗愿。

1912年9月,在辛亥革命的鼓舞下,陈嘉庚抱着兴学报国的宏愿,第四次从新加坡回到阔别九年的故乡。

当年,集美社共有2000多人,一律姓陈,分为七房,划地而居,不仅“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而且还常常械斗,势同水火。

因此,各房自办一私塾,只收男生一二十人,老师学识平庸,塾费又多,儿童上学不过是“关蛮”而已。

要创办新式的小学校,首先必须改变这种与邻为壑的现状。

陈先生满怀热情地奔走各房,循循善诱地劝说房长们消除宿怨,停办私塾,把全村的学生集中在一起,设立一个统一的小学,由他独资负担。

在他的精诚感召下,各房终于捐弃前嫌。

1913年1月27日,乡立集美小学校,借集美大祖祠四处为校舍,敲响了第一声学钟。

小学虽然办起来了,但校舍分散,学生上学很不方便。

当时集美社内住宅较密,空地不多,且三面环海,村外坟墓遍布,没有余地可建校舍。

于是陈嘉庚出资2000元买下村外西边那口面积数十亩的半废大鱼池。

他亲自指挥工人,在池四周开挖深沟,将挖出的泥土在池中填造一个人工岛屿;又招工匠建筑一座可容七班学生的木质校舍,其余场地辟为操场。

当时,陈嘉庚的全部业产只有四五十万元,而仅此一项就耗费了14000元。

1913年秋季开学后的第三天,陈先生肩背行囊、手执雨伞,深情地和师生们告别,第五次出洋。

集美学校兴办初期,师资缺乏。

以1912年为例,全同安县教师中,师范生仅寥寥四人。

陈先生费了很大的力气,只聘来简易师范毕业的两名教师。

为了解决师资问题,1916年,他写信委托江苏第二师范学校校长代聘教师,又派胞弟陈敬贤回乡筹办师范和中学。

陈敬贤于1917年和1918年,曾两次到浙江等七省延聘教师。

兄弟俩不惜重金礼聘名师,如创办集美农林学校时,就聘了德国留学生1人,美国留学生2人,日本留学生2人。

除了从外地“输血”外,陈嘉庚更注重自身“造血功能”。

他先后创办了普师、女师、简师、高师、幼师和乡师等各类师范学校,选送毕业生升学或留学,等他们学成以后,再聘来集美任教。

早在1917年,集美水产航海学校创办以前,他就预先选送上海吴淞水产学校考取第一名的冯立民到日本留学,聘他毕业后来集美执教。

1924年至1934年间,集美学校还设立了“成美储金”(“成”是成人之美的简称),资助毕业生升学或出国深造。

这些人学成后,绝大多数回母校服务。

由于陈嘉庚的努力,集美学校的师资力量是很雄厚的。

如国学家钱穆、文学家王鲁彦、汪静之,教育学家朱智贤、罗廷光,哲学家吴康,历史学家王伯祥、杨筠如,生物学家伍献文、经济学家陈灿,地理学家盛叙功,农林专家章文才、叶道渊,画家顾一尘,体育专家吴振西等人,都曾经在集美学校当过教师。

集美学校创办初期,福建省的教育制度一片腐败。

全省惟一培养小学师资的福州省立师范学校,不公开招考,所收学生都是官僚富绅的膏粱子弟,他们只想混一张文凭,根本不想毕业后去当穷教师。

使得这所声誉素隆的学府,成了纨绔子弟的镀金场所。

1913年,陈嘉庚亲自到省立师范考察,对此深有感触。

他决心兴办师范学校,“以挽救省教育之颓风”。

集美师范部于1918年开办后,为了防止弊端,陈嘉庚首先从招生制度上大刀阔斧地加以改革,他特地从新加坡发函通知闽南30多县,要求每一大县招选贫寒子弟五六人,每一小县三四人,所选学生须有志教职,详填履历,到校后加以复试,凡违背定章或不及格者决不收纳。

经过严格挑选,师范生的质量得到了保证。

(到1920年,学生的质量较稳定,才取消了各县代选新生制度。

)陈嘉庚还从各方面为贫苦青年创造就学条件,他规定;师范生不但学宿膳费可免,还由学校发给学生被席、蚊帐和统一制服。

当时,闽西南以及广东潮州、梅县一带,许多寒门子弟纷纷报考集美师范。

从集美师范毕业出来的人,大都品学兼优,成为闽南初等教育的中坚力量。

集美师范还涌现了一大批革命先驱,如早期的共产党人李觉民、罗明、罗扬才等。

“五·四”运动以前,“重男轻女”、“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观念严重地禁锢着人们的思想。

地处海隅的集美渔村,这种陈规陋习更是根深蒂固,女子根本没有上学的权利。

具有革新精神的陈嘉庚,敢于标时代之新、立社会之异,于1917年2月创办了集美女子小学。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堪称开风气之先。

具体负责筹办女子小学的,是陈敬贤夫人王碧莲女士。

她每天带着一张小板凳,躬身各家各户,苦口婆心地动员学龄女子上学。

往往为了招收一个女生,必须不厌其烦地说服一家几代人。

那时,女子为了求得“三寸金莲”,都缠小脚。

王碧莲煞费苦心,反复地讲道理,像慈母一样地把女孩子的脚放在自己怀里,亲手为她们解掉又长又臭的裹脚布。

她以一片诚心,为创办女学扫除了一个个封建“堡垒”。

集美人主要以讨海为主,女孩子因为剖海蛎,可得微利帮助家庭,不少只顾眼前利益的家长,不肯让女儿上学。

为此,学校特规定女生上学免费,校方每月还给每个女生津贴二元或三元。

这在私人创办的学校中,是绝无仅有的。

1921年,陈嘉庚又增办了集美女子师范部(后来改名为女子中学)。

来自各地的女生,扬眉吐气地跨进校门,在文化科学的新天地里呼吸着清新的空气。

陈嘉庚曾说:

“盖有教无类,乃教育之目的。

”他倾资兴学,眼光不仅盯在在校生身上,而是希望能使校外广大民众都有学习机会。

早在1914年他创办集美小学后不久,就在集美大祖祠开设通俗夜校,对成年人进行教育;还在“二房祖祠”另设阅报室,供人学习。

1923年,集美学校开办了“校工工读夜学校”,招收本校和校外工人,由师范部教员和学生义务授课,所用书籍、粉笔等物,均由校方提供;1924年,集美学校举办了“平民工读夜学校”,学生有100多人。

从1926年开始,集美学校的毕业生,纷纷在他们的原籍创办公学,进行地方普及教育。

1930年2月,集美学校专门成立了“民众教育委员会”,发出《为识字运动告民众书》:

“不要你们的钱,只要你们快来。

有先生教你们读书,有先生教你们写字,有先生教你们打算盘,有先生教你们写信……”为了便利村民的学习,还开办了4所“民众学校”,派人进行流动教学。

1937年,集美学校举办了“妇女夜学校”,参加人数达110多名。

八年抗战中,集美学校迁往内地,在艰苦的条件下又开办了各种“民众夜校”,分“儿童班”、“成年班”、“妇女班”等等。

陈嘉庚创办集美学校,其用意还在于让它成为闽南推广教育的中心。

1920年,陈嘉庚在集美学校里设立同安教育补助处,当时同安开办了30多所学校,所有助学经费,均由陈嘉庚独力负责。

1924年,陈嘉庚将同安教育补助处,改名为教育推广部,继续拨款补助并且从教学上指导闽南各县的一些中、小学。

从1924年到1932年八年间,受到集美学校教育推广部补助指导的学校共计28个县市73所,其中除福州三民中学、泉州中学外,其余的都是小学。

1924年7月和1926年7月,集美学校又专门举办了两届暑期学校,招收闽南的小学教师,利用空余时间集中在一块学习,从北京聘请专家讲学,参加人数几百人。

通过教育推广部和暑期学校的活动,传播了新的教育思想,提高了闽南初等各校教师的水平。

集美学校真正起到了闽南教育领头羊的作用。

早年,陈先生看到船舶川行如织,但航权都操在洋人手里,他痛心疾呼:

“吾国人口居世界第一位,沿岸领海环抱万里。

所有船舶之数尚不足与最少船舶之国比拟,甚至数十国航业注册我国竟无资格参加,其耻辱为何如?

故今后我国欲振兴航业,巩固海权,一洗久积国耻,沿海诸省,应负奋起直追之责”。

他认为:

“欲振兴航业,必须培育多数之航业人才”。

看到国内航业学校很少,他于1920年在集美学校里增设水产科,后又发展为水产部、高级水产航海部、集美高级水产航海学校。

(1958年,集美水产航海学校分为集美航海学校和集美水产学校;1978年,集美航海学校改为集美航海专科学校。

)水产航海学校创办后,为了保证学生的教学实习,陈先生于1922年雇人建造“集美一号”实习船;1926年,他又从法国购进全国第一艘拖网渔轮,定名为“集美二号”。

著名演员王人美主演的进步影片《渔光曲》,很多镜头就是在这艘载重274吨的渔轮上拍的。

90年来,集美航海学校的毕业生遍布国内外,在航海界素享盛誉。

20世纪60年代世界最大、最豪华的客轮“伊丽莎白皇后号”等巨轮的船长,都是集美航海学校的校友。

有着战略家眼光的陈嘉庚,于1920年在集美学校增办商科,后来又发展为商业学校。

当时,他是这样考虑的:

福建华侨众多,大多数都是做生意的,但由于文化不高、观念老旧,在商战剧烈的时代,难免缺乏竞争力。

那时,日本南进派就有如此论调:

“白种人是劲敌,不容易同他竞争。

那无知识、无组织、无后盾的中国人,一挥就去,可以取而代之。

”他们还聚集了许多商界精英,研究制定种种针对我们的商战阴谋。

为了长中国人的志气,陈嘉庚决意创办集美商业学校,并选送优秀学生,到南洋进入商界。

陈先生说:

“这种奋斗,实在不够,尚望华侨有雄厚严密的组织,又有强有力的政府来做后盾。

”为了使学生掌握商科实际知识,陈嘉庚还在校内开办了实习银行、实习商店等。

90年来,南洋商界领袖,不少是集美校友,这应该感谢校主的苦心栽培。

早在1918年,陈嘉庚就明确表示,南洋华侨小学毕业生,如有志回国升入中学的,一概收纳。

到校时如考试未及格,则另设教习班给他们补习。

“此例永存不废”。

在陈嘉庚的倡导下,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就有不少侨生从欧美日和东南亚等地到集美求学,1927年,集美学校还特地在厦门公学里设立回国侨生招待所。

到了1931年,集美中学的侨生共375人,占该校学生的40%。

抗战胜利后,南洋侨生来集美就学的与日俱增。

为此,校方制定了《集美学校特约南洋各属集美校友会保送侨生入学暂行办法》,进一步优待侨生求学。

解放后,海外侨生纷纷投向祖国的怀抱,仅1955年一年,集美中学的侨生就多达1100多人,占全校学生总数的54%。

从1954年至1966年12年中,集美学校共接待海外侨生18000多名。

1982年又增设了“集美中国语言文化学校”。

几十年来,一批又一批侨生不远万里来集美就学,这里成为侨生温暖的大家庭。

集美学校在解放前被公认是“全国设备最完全的中等学校。

”陈嘉庚注重办学条件,除了建筑几十座教学楼以外,还兴建了各校公用的图书馆、科学馆、体育馆、美术馆、音乐馆、俱乐部等,规模都相当可观。

1920年建成的图书馆,面积有2300多平方米,分上中下三层,四面有窗,光线明亮,收藏中外图书13746种;科学馆里置有物理器械近700种,化学器械350多种,化学药品670多种,动物标本750多种,植物标本1630多种,以及几百种矿物、化石、地质学标本和人体生理标本等;至于大型足球场和有400米跑道大操场,连草坪上的草籽,他都特地从新加坡购回。

即使在抗战内迁的艰苦环境中,集美学校仍保持着“全国设备最完全的中等学校”荣誉。

如当时水产航海学校的航海仪器、海洋仪器、制图仪器、渔具及模型标本等,就有千余件。

周恩来下令保护集美学校

华侨领袖陈嘉庚用毕生心血浇灌而成的集美学校,90年来培育了大批建设国家的栋梁之才。

早在1923年,孙中山曾电饬闽粤两省省长:

“倘有战事,幸勿扰及该校,俾免辍废,则莘莘学子永享和平之利矣!

”然而,在兵慌马乱的旧社会,这一良好愿望竟难以实现;在抗日战争中,集美学校更是遭日寇飞机、大炮轰炸,学校内迁,师生疏散。

这两篇文章的作者一个是当年解放军的指挥员,一个是集美战斗的亲历者,他们的回忆为我们解密了一段宝贵史实。

1949年9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253团奉命进驻同安,准备解放集美。

集美半岛,是福厦公路的终端、厦门岛的前哨阵地,驻有国民党第55军下辖的一个加强营。

当时,我是团政治处主任,奉命带三营为前卫营,沿福厦公路攻击前进。

21日上午,我部分别攻占了潘涂、美人山、天马山、英埭头。

下午,一营追击国民党军一部,在集美西北孙厝附近的一个高地将其包围,在准备攻击的土工作业时,三连指导员郑涤寰牺牲。

22日拂晓,被围的国民党兵突围,团长徐博带一营追击,占领了孙厝和孙厝东面公路旁的阵地,将敌人三面包围在靠近集美学校北面的一个高地。

由于敌人在集美学村北面约600米处(后来的集美区水电局招待所后面),东起“浔江”(东海),西至银港(杏林湾),挖通了一道3米宽、2米多深的壕沟,把集美半岛拦腰截成“全岛”,并且在壕沟内外两侧都构筑了钢筋水泥的地堡系列,沿壕沟内侧又架设了屋脊形的鹿寨铁丝网,成为厦门岛外围一个易守难攻的重要据点。

22日上午,85师政治部要正在一线指挥的我亲自接电话,向我传达了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的指示:

“集美学校是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创办的,一定要保护好。

”我立即向团长、政委报告。

团党委书记陈利华同志立即召开党委会研究,大家一致认为:

周副主席的指示体现了党的侨务政策和文化政策,我们一定要坚决执行,宁愿部队伤亡,也一定要保护好享誉海内外的集美学校。

团党委决定由我具体负责。

可是,国民党军队竟以集美学校为堡垒,妄图顽抗,他们从浒井、孙厝、集美一带,筑起了三道防线。

在集美还有电源接通电厂,东西延伸海底高架铁丝网;在北端高地挖掘了既深且宽的大濠沟,有密集的钢筋混凝土明碉暗堡群;在同集公路内侧布设随时可以引爆的地雷;在集美学校东西北各高楼上架设机枪和隐蔽在建筑群后的炮兵阵地,防御布置堪称严密。

为了执行周副主席的命令,我们决定不组织炮兵火力摧毁靠近集美学校北面的高地上的国民党军队的防御设施和敌人的炮兵阵地,因为如果集中炮火轰击,就有可能打坏集美学校的某些建筑。

为此,我们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22日下午2时左右,国民党炮兵轰击我攻击部队,我们只是用重机枪还击。

一发炮弹落在一营的重机枪工事里,一营长沙杰负伤,重机枪排长牺牲。

是日黄昏,三连从西北面向国民党军阵地攻击,一连和二连从北面和东南攻击。

由于不能组织炮兵火力掩护,结果,身先士卒、带头冲锋的三连连长凌锡甫同志牺牲,三连伤亡也较大,以致当晚没有将高地攻下。

23日拂晓,由二营四连(李堡英雄连)接替三连。

上午,该连在攻击时,遭到猛烈炮火的隔阻。

为了保护集美学校免受破坏,我们依然不使用重武器,仍以轻武器歼灭核心工事里的敌人。

在连长温绍荣的出色指挥下,终于拿下了高地,歼敌一个连又一个排共200余人。

当时,我们也曾研究不正面攻击这个高地,从公路右侧插进集美镇,这样既能全歼国民党守军,又可减少伤亡。

但是这样打,就会把集美学校打坏,投鼠忌器的我们否决了这个方案。

23日下午,三营向集美镇正面攻击,二营插向西南码头,断敌退路。

在集美地下党同志的配合下和集美人民的大力支援下,于下午5时,我们终于解放了集美镇,完好无损地保存了集美学校,校舍和民宅均未受到任何损坏。

我随突击营进入集美镇,找了当时学校的负责人。

这位负责同志戴眼镜,脸瘦瘦的,大约在40岁左右。

我向他传达了周副主席给253团的命令,通报了我团执行命令的情况。

(1991年9月20日,我到厦参加集美解放42周年纪念会,才知道他就是当时集美学校董事长陈村牧先生。

)与此同时,253团的干部、战士帮助学校转移重要设备、教职员工及其眷属,预防国民党飞机轰炸和炮火袭击。

集美解放后,85师师部进驻集美,立即发布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八十五师司令部、政治部保护集美学校的布告》。

布告原文是:

查集美学校为华侨民主人士陈嘉庚先生所创办规模较大之学校,希望各部人员应尽量不必进驻该校,并坚决予以保护,严禁搬移或损坏该校的一切教育用具及房屋、树木,仰各切实遵照为要!

此布!

师长朱云谦

副政委晏成山

政治部主任朱群

一九四九年十月。

这张布告现在还完好如初地陈列在集美陈嘉庚先生纪念堂中。

据悉,朱云谦老师长曾为此感慨不已:

“当年我们根据周副主席的指示,发扬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保护了集美学校,学校长期保存这张布告,说明群众对子弟兵的热爱,我们应当永远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253团在解放集美战斗中,伤亡200多人,其中牺牲80多人,烈士用鲜血和生命保护了集美学校。

为了让集美人民和学校师生永远怀念革命烈士,陈嘉庚先生建造了集美解放纪念碑,并请毛主席书写了碑名,以慰忠魂。

在集美战斗中牺牲的同志,当时没有棺材,都是用白布裹缠埋葬,起初安葬在浒井村西南侧榕树下和英埭头东南隅台两处,在墓前插了木牌。

在漫长的岁月里,集美群众把烈士墓保护得很好。

1976年由民政部门将凌锡甫、郑涤寰等81位烈士的忠骨埋葬在兑山红树林,修建了烈士墓和纪念碑,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叶飞书写了碑文。

现在,每年清明节,当地干部群众都去悼念他们!

烈士泉下有知,定会欣慰不已。

战火中的集美学村

1949年7月,蒋介石在福州召开作战会议,决定固守厦门。

集美学村是当时厦门岛外围的重要据点。

9月20日晚上8点左右,解放集美的战斗拉开了序幕。

国民党守军由于防线很短(大约1000多米),又有坚固的工事,还有飞机配合,加之地形地物也对他们有利:

集美学校的葆真楼(幼稚园)、尚忠楼、诵诗楼(后来的集美财经专科学校校舍)、立德楼、立功楼、立言楼(后来的集美小学校舍)、科学馆等校舍以及教职员住宅,当时是集美学村北面的“围墙”,大部分校舍又被国民党军进驻,并被作为屏障和制高点(司令部设在科学馆)。

尤其是解放军要遵照上级指示,不能使用任何重武器,进攻难度就更大了。

解放军白天分散到兑山、浒井等村庄隐蔽休息,避免遭到空袭,夜间组织进攻。

经过三个夜间的浴血奋战,国民党守军伤亡惨重。

9月22日午后,他们开始抓船工,利用集美的渔船向高崎撤退。

黄昏,解放军数路整队跑步进入集美学村,受到群众自发的热烈欢迎。

然而,进入学村的解放军,没有进驻校舍,只在几幢校舍的走廊打地铺。

紧接着司令部和政治部张贴布告,要求各部人员保护集美学校房屋、教具、树木。

集美学村解放以后,各校于10月底开学。

不料,11月11日下午1点45分左右,国民党8架美国制造的B—29型轰炸机临空,在当时仅一平方公里多的集美学村泻下32颗重型炸弹。

一连串的巨响,一团团腾空而起的硝烟,使人们不知所措,师生和村民们都紧急向野外疏散。

这场轰炸,炸平了居仁楼(在敬贤堂前面,东西两端分别与瀹智楼和尚勇楼连接),炸毁了其他一些校舍,集美大社东半部连片的民宅被炸成废墟,陈嘉庚先生于1913为创办集美学校而邀集乡贤开会议事的尊亲堂(集美陈氏大祠堂)也被炸毁。

集美大社几乎80%的民宅也因受到剧烈震动或冲击波袭击而有不同程度的损坏。

在这次空袭中罹难的有集美高级中学校长黄宗翔等师生8名和村民21名,集美大社村民陈未友全家仅一人幸免于难。

这次事件,在集美学村的历史上称为“双十一”惨案。

事件发生后,集美各校搬迁农村。

11月20日,厦门市军管会专函人民解放军第十兵团:

为避免国民党军队飞机发现目标,“保障员工学生安全计,请转饬各部队暂勿进驻下店、珩山,使该校按期复课。

”学校到1950年5月才搬回集美。

陈嘉庚倡办国立侨师史话

1940年12月,陈嘉庚先生致电重庆国民政府教育部长陈立夫,建议在闽粤两省尽快创设两所国立侨师。

电文内容大意如下:

南洋现有华侨中小学校三千余所,男女学生三十余万人,闽粤两省人居多。

南洋历来未有正式师范学校设立,所需教师概从国内聘来。

以闽粤两省现状观之,所有师范学校毕业生,已不敷省内需求,而南洋华侨学校年需增加师资千余人,多向国内争聘,致闽粤师资愈形缺乏。

为此特建议在闽粤两省各创设华侨师范学校一所,闽省应设于闽南,多收闽南贫苦生,毕业后可来洋服务,希采纳实行。

针对陈立夫认为设置侨师地点不限于闽粤意见,陈嘉庚在此后函电中一再反复说明,如果国内华侨师范学校不设在闽粤而设在其他省份,则闽粤侨乡学子因路途遥远,往读不便,贫苦学生一年数次往返,旅费不易筹措,况且侨师学生毕业后,来南洋任教,须南洋有亲友依靠,以便供短期膳宿及协助推荐聘用,如系闽粤子弟,事情比较好办。

如系其他省籍子弟,在南洋无亲友,困难就多。

随后,陈嘉庚便以华侨界参政员身份,向国民参政会郑重提出在闽粤两省分别创设华侨师范学校的建议,建议中详列创办的充分理由及具体的实施办法。

国民参政会接到陈嘉庚提案后极为重视,高度评价说:

“陈氏此一建议,既适于抗战建设期中之客观需求,亦为改进侨教之久远善计,故极得政府当局及全国教育界之赞许。

”该案在1941年3月初召开的第二届国民参政会中获得通过。

“并决议请政府迅速施行。

”于是,全国领先的两所国立侨民师范学校,相继于1941年和1942年在闽粤两省创设。

闽省先办,称国立第一侨师;粤省后办,称国立第二侨师。

国立第一侨师初期定址闽西长汀。

该县地处闽粤赣交界,虽系山区,但有公路互通,出入方便。

既有内迁至汀的厦门大学相伴,又有东岳庙和南山寺可权当校舍应用。

1941年5月教育部派员出长侨师,并抓紧延聘一流教师和筹划在省内外招生,同年10月,招收首届新生164名,随即分4个班开学上课。

1945年初,赣州失守,长汀告急,学校迁入漳平。

该县地处九龙江畔,四周青山绿水环绕,教学环境亦佳。

县郊福满村有各姓祠堂可借用,师生住宿上课各得其所。

1945年日寇投降,为学校长远发展计,校址获准再迁厦门曾厝垵。

国立第一侨师,自1941年10月创办至1949年7月25日为国民党教育部电令停办止,历经八年风风雨雨,培养青年学子八百有余。

抗战期间,广大师生员工积极投入抗日救亡活动,不少同学还毅然投笔从戎;解放战争时期,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师生们踊跃参加爱国民主运动和奔赴内地参加人民游击战争。

侨师成为厦门爱国民主革命运动的一面旗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