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平管理学原理讲义.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476069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73 大小:97.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王利平管理学原理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王利平管理学原理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王利平管理学原理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王利平管理学原理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3页
王利平管理学原理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王利平管理学原理讲义.docx

《王利平管理学原理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利平管理学原理讲义.docx(7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王利平管理学原理讲义.docx

王利平管理学原理讲义

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2、4、6、8章是重点,尤其第4章,要花本科80%时间复习,1、3、5、7章非重点

第1章管理的历史发展

自从有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生活,就有了管理的实践和经验总结,此时的管理被称为史前的管理。

近代管理学,则是在自然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伴随着工业革命和市场经济的出现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在西方主流的管理学观点看来,自泰罗率先在管理研究中采用试验、分析方法开始,管理学成为一门科学。

本章沿着历史脉络对管理的思想和历史发展的主要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这些问题包括:

管理的两种角度、史前的积累、古典管理理论、近代管理的发展、当代管理理论、管理思想发展和历史发展、管理思想演进的主要线索、管理涉及到的层次和侧面等等。

1、把握管理的两种角度,明确管理学广义和狭义的区别

管理的思想和智慧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种角度把握。

广义上,管理学是人类所有集体化、社会化行为中积累起来的一般的人文学科。

自有了人的社会生活,就产生了关于管理的学说。

狭义上的管理学指一个世纪以来,特别是近代工业革命以来主要通过自然科学分析方法调查、试验、研究提炼归纳形成的理论和知识体系。

2、理解史前积累的含义,了解史前积累对近代管理学的影响

历史上的管理实践主要发端于四个方面:

始于解决生存需要的大规模集体活动实践,始于政治控制、社会管理实际,始于战争过程,始于宗教的世界。

这些史前的管理实践和管理思想为工业革命以来的近代管理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阐述古典管理理论的主要思想和代表人物

古典管理主要包括泰罗----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管理职能及一般管理和马克斯•韦伯——理想的行政组织理论。

泰罗----科学管理理论

泰罗(FrederickTaylor,1856-1915),美国著名管理实践家,管理学家,科学管理之父。

他率先在管理实践和管理问题研究中采用观察、记录、调查、试验等近代分析科学方法,开创了科学管理先河。

泰罗制包括八个要点:

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需要挑选和培训第一流的工人,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采用刺激性的工资报酬制度;工人和雇主的“精神革命”;把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分开,以科学工作方法取代经验工作方法;实行职能工长制;实行例外原则。

法约尔——管理职能及一般管理

法约尔(HenriFayol,1841-1925)法国著名管理实践家,管理学家,古典管理理论创始人之一。

法约尔第一个明确提出管理的五大要素或五大职能,提出管理是一种专业化的,具有一般性的工作,为管理过程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他提出的关于管理五大要素或五大职能的思想,成为后来人们认识管理职能和管理过程的一般性框架。

马克斯•韦伯——理想的行政组织理论

马克斯•韦伯(MaxWeber,1864-1920),著名德国思想家、社会学家。

其理论通常被称作“官僚制”、“科层制”、或“理想的行政组织”的理论,对工业化以来各种不同类型组织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现代大型组织广泛采用的一种组织管理方式。

被誉称为“组织理论之父”。

马克斯•韦伯深刻揭示了管理过程中制度权威的地位,奠定了制度化管理的基础,奠定了现代管理的一个基本方面。

更为重要的是,他在理想的行政组织理论中倡导的理性精神、合理化精神,揭示了科学管理的精髓。

4、阐述近代管理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经历了古典管理理论发展和传播,进入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管理学步入新的发展时期。

这一阶段最突出的成果,是以巴纳德、西蒙、马奇为代表的近代组织管理理论,和由梅奥发端的早期人际关系——行为科学理论。

巴纳德——一般组织管理原理

巴纳德(ChesterI.Barnard,1886-1961),美国人,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马尔登,被誉为近代管理奠基人。

巴纳德开创的组织管理理论研究,揭示了管理过程的基本原理,其主要思想包括组织论的管理论,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组织平衡和管理人员的职能。

此后经西蒙(HerbertAlexanderSimon)、马奇(JamesGardnerMarch)、赛尔特(RichardMichaelCyert)等人进一步发展,形成管理学领域的组织管理流派。

梅奥——人际关系学说

梅奥(GeorgeEltonMayo,1880-1949)是原籍澳大利亚的美国行为科学家。

他与罗特利斯伯格(FritzG.Roethlisberger,1898-1974)通过霍桑试验,提出著名的“早期人际关系学说”,开辟了行为科学研究的道路。

5、了解当代管理理论的主要流派,明确当代管理发展的新趋势

经历了上世纪30年代——40年代的发展时期后,管理学进入蓬勃发展阶段。

特别是二战后,管理领域中出现百花齐放,百家纷呈局面。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孔茨(HarordKoontz)将之概括为“管理理论的丛林”。

当代管理理论的主要流派包括:

管理过程流派、管理科学流派、组织管理流派、行为科学流派和经验管理流派等等。

此外按照孔茨的划分,还有社会技术系统学派,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经理角色学派等学说和主张等。

进入80年代,管理领域又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

其中最为突出的,一是企业文化热潮的兴起;二是发展中的信息技术对管理的影响。

6、给出管理思想发展和历史发展的粗略线索

应该用什么样的历史观去把握和解释管理思想的历史发展?

马克思关于历史发展的思想至少可以给出一种令人信服的解释: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大的阶段性变化的最终力量。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变化发端于技术变化,然后是劳动生产方式改变,再后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发生变化。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发生变化后,才是结构制度层面的变化,最后是意识形态、文化层面的变化。

这是一条管理发展与历史发展的粗略线索。

7、把握管理思想演进的主要线索

到目前为止管理发展有4条较为显著的线索:

科学化、理性化线索;重视人的趋势;管理过程线索和实证分析线索。

我们可以通过这几条线索更好的把握管理学的发展和演变。

8、了解管理涉及到的层次和侧面

首先管理学涉及到社会、技术、经济、政治、文化5个侧面,包含了人类社会活动的基本方面。

此外,管理分化为不同的层次,即通常所说的高层管理、中层管理、和基层管理。

关键概念和原则

例外原则

日常事务授权部下负责,管理人员只对例外事项(重大事项)保留处置权力。

五大管理职能

法约尔指出管理包含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五大要素或职能。

法约尔的14条管理原则

包括:

1、劳动分工原则,2、权力与责任对等原则,3、纪律原则,4、统一指挥原则,5、统一领导原则,6、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的原则,7、员工报酬原则,8、集权原则,9、等级系列原则,10、秩序原则,11、公平原则,12、人员稳定原则,13、首创精神原则,14、团结合作原则。

官僚制的主要特征

包括6点:

1.在劳动分工基础上,规定每个岗位的权力和责任,把这些权力和责任作为明确规范而制度化。

2.按照不同职位权力的大小,确定其在组织中的地位,形成有序的等级系统,以制度形式巩固下来。

3.明确规定职位特性以及该职位对人应有能力的要求。

根据技术资格挑选组织成员。

4.管理人员根据制度规范赋予的权力处于拥有权力的地位,原则上所有人都服从制度规定,不是服从于某个人。

5.在实施管理时,每个管理人员只负责特定的工作;拥有执行自己职能所必要的权力;权力受到严格的限制,服从有关章程和制度的规定。

6.管理者的职务是他的职业,他有固定报酬,有按业绩表现晋升的机会,应忠于职守而不是忠于某个人。

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

在对个体基本特征和协作过程分析基础上,巴纳德提出著名的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理论。

认为正式组织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个人的有意识协调的行为或力的系统。

而非正式组织是个人相互接触中无意识地带有体系化、类型化特征的多种心理因素的体系。

管理人员的职能

管理人员最根本的职能是协调,实现组织三方面的平衡。

管理人员有三方面的基本职能:

建立和维持一个信息联系的系统,从组织成员那里获得必要的努力,规定组织的共同目标。

第2章组织管理原理

管理从何而来,为什么会有管理存在?

由单独的个体到大规模集体化协作行为是通过哪些手段、哪些环节构成的?

管理工作的基础以及对管理的要求是什么?

这些,都是学习管理学必然碰到的基本问题。

要想理解管理的诸多职能、过程、环节,首先需要学习管理的基本原理——组织管理原理。

本章将讲述以下有关组织的问题:

个体假设,行为和学习,心理能量,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组织平衡,管理,管理职能等。

1.介绍管理学的假设

管理学是关于人类集体化协作行为的协调的科学。

出发点首先是人自身。

如何看待个体,以一种什么样的个体假设前提作为决定管理方针,运用管理手段的基础,从基本的方面制约着管理的逻辑、方式和效果。

迄今为止,各派管理学家对个体行为作出了几种不同的假设。

这些假设依次是:

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管理人假设。

2.定义行为和学习,并讨论它们之间的关系

行为强调个体的所作所为,管理学意义上的行为主要关注个体在组织中活动、所作所为的状态和程度。

虽然人的行为是背后的需求、动机驱使导致的结果,但从影响、调节人的行为角度,即管理的角度出发,首先直接面对的,只能是人的行为。

分析个体的行为,行为的方向和强度是两个基本点。

方向解决“干什么”和“为什么要干”的问题;强度解决通常所谓工作积极性的问题。

个体的行为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由于时间、场合、情境的变化,个体的行为也会发生变化。

个体通过行为过程,通过行为的结果,可以获得新的技能、知识,会导致新的判断,从而导致行为的改变。

这种由于时间、场合、情境变化和行为过程以及结果导致的行为改变,我们称之为个体的学习过程。

这种学习,或者是通过直接的实践,或者是通过其他人经验的提示,或者是通过专门的理论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实现。

其中,来自直接实践的学习对掌握管理能力尤为重要。

行为和学习,是组织管理中个体的两个最基本的特征。

其中,行为关系到现阶段的企业状态,学习则更多地对将来的企业发展起影响作用。

通过现时的行为,可以促进成员的学习;学习的结果又会提高未来的行为能力,二者是相互促进的。

3.界定管理所指心理能量

心理能量或心理力量是促使人意识到自己的需求和主体性,驱使人采取适当行为的心理力量。

组织中每一个个人都存在一定的心理能量,其中有一部分表现为为组织努力工作的协作意愿、工作热情。

由这个显在的部分有机结合而成的整体,就是企业组织整体的能量。

企业整体能量作为一种“大于部分之和”的能量,不是个体力量的简单相加,而是经过调节和作用综合而成的整体力量。

整体能量和个体能量需要协调和调节机制,这种协调和调节的过程和机制主要包括:

(1)个人与组织及组织价值观的一体化过程。

(2)相互影响的机制

(3)集团的活力

4.讨论正式组织的概念

正式组织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的有意识地加以协调的行为或力的系统。

正式组织概念包含的基本点是:

(1)构成正式组织内容的,是人的行为。

不是个人自由独立行事,体现个体人格的行为,而是个人作为组织成员行事,以组织人格为特征的行为。

(2)个人所提供的行为或力的相互作用,是正式组织的本质特征。

它是包含各种人与人之间对立、利害关系在内的相互作用的行为体系。

(3)正式组织是个人行为在时间、空间、社会结合,质和量,各方面都经过有意识的调整而体系化的系统。

它不同于个别的行为,不能归结为个体行为的相加,正式组织行为可能大于、小于或异于个体行为的累计;是具有一定结构、统一目标、特定功能的行为整体。

正式组织所指行为系统,是组织在一定的目标、计划、协调综合作用下有意识结合而成的集体化行为系统。

5.说明非正式组织的形成

组织活动中,人与人之间除了按照正式确定的组织关系交往外,还会发生正式组织关系之外的交往和接触。

这种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交往、相互作用会给个人的经验、知识、态度、感情等心理因素以重要影响。

人与人之间长期的社会性接触和影响会形成共同的观念、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

形成具有一定同质性的心理状态。

换言之,人与人之间长时期的接触、交往和相互作用会给这些个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赋予一定的组织化、体系化特征,这就形成了非正式组织。

6.阐释组织平衡的基本原理

组织平衡是有关组织生存、发展的原理,是对组织生态的说明。

不论具体组织形态如何,如果一个组织在内外环境条件变化中有效地实现了组织与个体、与环境的平衡,就说明组织中存在有效的管理过程。

组织平衡是组织生存发展和管理职能之间的关键所在。

组织平衡可以从组织内部平衡、组织与环境的平衡、组织动态平衡三方面考察。

组织内部平衡,指组织整体与个体之间的平衡。

组织内部平衡是诱因与贡献的平衡,即组织提供给个人的可用来满足个人需求,影响个人动机的诱因必须等于或大于个人对组织的贡献。

是诱因与贡献的平衡。

组织与环境关系的基本方面,是适应性行为。

从环境侧面看,组织与环境的平衡在于组织是否在环境系统中承担了部分必要职能,以及实现职能的状况。

是否环境系统一个合理组成部分。

从组织侧面看,是组织是否适应环境、确定合理的目标和战略,有效地实现了组织目标,即组织效率如何。

实现组织动态平衡,最关键的是处理稳定和变革的矛盾。

组织生存发展过程中,随着内外平衡实现程度提高,有一种围绕原有目标和战略趋于程序化、类型化、模式化、稳定化的倾向,这一方面是组织内外平衡实现程度提高,管理水平提高的结果,表明组织围绕一定时期的战略目标管理达到了新的水平。

另一方面,这种程序化、类型化、模式化、稳定化的倾向潜伏着丧失环境敏感性、丧失活力、不能随环境变化调整自身的危险。

7.阐发管理的概念

管理是组织中维持集体协作行为延续发展的有意识的协调行为。

管理概念建立在组织理论基础之上。

管理概念的基本点包括:

(1)管理是组织的特殊器官

(2)管理的实质是协调

(3)管理协调是有意识的协调

(4)管理是维持集体协作延续发展的行为

作为一种连续不断的,包括目标战略决策、调整、转化、实现过程的行为,管理是维持集体协作延续发展的行为,是一种维持组织生存发展的行为。

可见,管理是组织当中的一种职能。

它产生与集体协作活动的需要,产生于组织活动的需要,随着集体化组织活动的发展和进步而发展和成熟起来。

离开集体化的组织活动,管理没有生存基础。

8.讨论管理职能的划分

按照巴纳德关于组织三要素的理论和组织平衡理论,管理的主要职能包括:

(1)组织目标的设定和转化;

(2)确立和维持信息沟通系统;(3)确保必要的活动;(4)领导过程。

当代管理过程学派继承法约尔开创的管理职能、管理过程思想,吸收管理学发展的新成果,丰富和发展了管理职能的内容,以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五大职能概括管理的职能和过程,在管理领域被广泛采纳。

上述两种职能划分的角度不同,表述方式不同,但基本内容是相同的。

关键概念和原则

心理能量或心理力量是促使人意识到自己的需求和主体性,驱使人采取适当行为的心理力量。

组织中每一个个人都存在一定的心理能量,其中有一部分表现为为组织努力工作的协作意愿、工作热情。

由这个显在的部分有机结合而成的整体,就是企业组织整体的能量。

企业整体能量作为一种“大于部分之和”的能量,不是个体力量的简单相加,而是经过调节和作用综合而成的整体力量。

非正式组织:

组织活动中,人与人之间除了按照正式确定的组织关系交往外,还会发生正式组织关系之外的交往和接触。

这种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交往、相互作用会给个人的经验、知识、态度、感情等心理因素以重要影响。

人与人之间长期的社会性接触和影响会形成共同的观念、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

形成具有一定同质性的心理状态。

换言之,人与人之间长时期的接触、交往和相互作用会给这些个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赋予一定的组织化、体系化特征,这就形成了非正式组织。

组织平衡是有关组织生存、发展的原理,是对组织生态的说明。

不论具体组织形态如何,如果一个组织在内外环境条件变化中有效地实现了组织与个体、与环境的平衡,就说明组织中存在有效的管理过程。

组织平衡是组织生存发展和管理职能之间的关键所在。

组织平衡可以从组织内部平衡、组织与环境的平衡、组织动态平衡三方面考察。

管理是组织中维持集体协作行为延续发展的有意识的协调行为。

管理概念建立在组织理论基础之上。

管理概念的基本点包括:

(1)管理是组织的特殊器官

(2)管理的实质是协调

(3)管理协调是有意识的协调

(4)管理是维持集体协作延续发展的行为

管理职能:

按照巴纳德关于组织三要素的理论和组织平衡理论,管理的主要职能包括:

(1)组织目标的设定和转化;

(2)确立和维持信息沟通系统;(3)确保必要的活动;(4)领导过程。

当代管理过程学派继承法约尔开创的管理职能、管理过程思想,吸收管理学发展的新成果,丰富和发展了管理职能的内容,以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五大职能概括管理的职能和过程,在管理领域被广泛采纳。

上述两种职能划分的角度不同,表述方式不同,但基本内容是相同的。

第3章中国的管理

管理既是世界的,也是民族的。

首先是民族的,其次才可能是世界的。

中华管理传统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历史长河中对创造、巩固和发扬光大中华文明发挥了非常重要的历史作用。

但一定程度上也存在阻碍、制约管理现代化、民族现代化发展的方面。

科学、客观地认识中华文化历史传统,把握历史机遇,变革和创新中国管理传统,建设新世纪中国式的管理,是我们今天实现管理科学化、实现管理现代化的历史使命。

1.阐述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分析三种管理思想的优缺点

传统中华管理思想最基本的特征,是一体化管理、“安人”的管理和“中庸”的管理。

一体化管理的思想源于“天人合一”的观念,它将不同领域的管理过程看作相统一,重在悟“道”,使行为符合道的要求,在管理过程中以对人的教化、训练为起点,没有技术规范和职业规范,也没有理性化的职能分工体系;“安人”的管理以稳定、安定为最高价值,以协调、和谐和生存延续为最终理想,强调稳定压倒一切;“中庸”的管理强调凡事要保持中和、适度、协调、平衡,管理行为上力求使事物不致处于过分偏离稳态,不“过”,在个人行为观念上,则表现为凡事不为先,“外圆内方”之类的人生哲学和行为方式。

2.在管理思想的基础上解释三种中国传统的管理思维

基本管理思想同时也是管理思维方式。

除此而外,具有显著特色的,是血缘伦理基础上形成的情感化思维方式,强调谋略,注重谋划的思维倾向和“执经达权”,“通权达变”的思维方式。

情感化思维强调“合情合理”,“理”中有“情”,“理”中要充分体现来自日常血亲、亲情的感性体验,“情”中有“理”,“情”不能超出和逾越儒家抽象、提炼形成的伦理道德;重谋略、善谋划是在管理中注重全局性、注重长远厉害关系、注重总体上的把握和控制,但一定程度上也忽视、甚至抑制了分析方法、分析工具的发展;“执经达权”,“通权达变”则要求根据一般的管理原则和“情理”,来选择和使用适宜的方法,根据变化了的情况来调整已有的手段和方式。

3.理解家族化及泛家族化的组织特征,了解其在日常管理中的表现

中华传统管理在管理组织方面最基本的基础,是家族化及泛家族化组织特征。

家族是有史以来中国社会最基本的基础,它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涉及直系、旁系的亲戚关系、并以父子关系为基线上下传承左右延展。

泛家族化组织管理基于类似的亲缘性关系,如具有同乡关系的乡缘性、具有朋友关系的友缘性、具有同学关系的学缘性、具有同党关系的党缘性。

家族化组织管理文化不知不觉地渗透到社会管理和组织管理的各个方面。

很多企业看起来是现代化企业,实际上实行的是家族化或泛家族化的管理,尽管管理者未必有清醒意识。

4.阐述管理规范的三个主要特征,理解其在现实中的影响

管理规范或者说偏重制度角度的特征,是道德化、政治化、宗教化管理规范,情感化、经验化管理约束,和以德治国、儒法互用管理框架。

道德化管理强调个人自身内在的修为,强调“修身”,“德行”是最重要的标准。

管理过程更多依靠道德感化,榜样、楷模的力量,“身教重于言传”。

这些特征与政治化管理强调的忠心、服从,以及宗教化管理强调的观念、思想统一结合起来,构成中国传统管理规范的道德化、政治化、宗教化特征。

情感化管理下的中国人强调“礼尚往来”,注重同乡、同事、同学、邻里故旧,饮食文化、酒文化发达而不厌其烦,看重各种暗示的心理作用。

而经验化管理重视日常实践经验基础上的领会和领悟,重视事实、实践本身,重经验轻思辨。

以德治国、儒法互用则建立在中华2000多年道德规范管理的基础上:

“善恶”比“是非”价值更高;伦常比利害更重要;情义比讲理更要紧;教化比刑罚更关键;灵活性有余而规范严肃性、形式性不足。

5.辨明中国传统管理的优势和劣势

中国传统管理和西方现代管理各有其长处和短处。

中西两种管理由于不同的管理价值观和不同的管理类型,管理方法和手段也不同,甚至存在相左的成分,在借鉴西方管理的基础上比较传统管理的优劣势:

(1)长于整体而失之于个体。

(2)长于精神而失之于物质。

(3)长于协调而失之于功利。

(4)长于稳定而失之于变革。

(5)长于统合而失之于具体。

(6)长于人事而失之于理性。

6.论述中国管理变革和创新的实质,并分析原因

新时代,中国管理的变革和创新不是中华传统管理与西方现代管理选择基础上的人为组合,也不是一厢情愿的以我为主,自主选择,更不是全盘西化,完全照搬。

它应该是在认识历史必然性基础上,创造性地继承和发扬中华管理传统中具有现代和未来意义的,又与现代管理科学具有相容性的宝贵遗产,是传统在现时代的转化性创造或优化融合,是古老传统在新时代、新阶段的新生。

理由有两个:

一是管理传统与文化传统具有内在一致性;二是传统的传承有其内在的规定性。

7.理解变革和创新的六个方面,明确其在管理过程中的具体应用

中国管理的变革和创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含了众多的因素,这一部分我们从六个主要方面来分析:

一是变革和创新的层次构成,分别从操作执行、管理、制度三个层面分析未来中国企业管理变革和创新的基本构成和规定性;二是由“社会化组织”到“职能化组织”,强调技术理性、功能理性的地位;三是权威中心由“人”到制度,以理性的、正式化的制度规范为权威中心实施管理;四是管理由“政治过程”到“技术过程”,强调为了效率和效用,使原有的政治体系一定程度上向形式化理性体系转变;五是管理规范由“道德控制”到形式化制度约束,突出制度的基础约束作用;六是由“维持生存型”管理到“功利目标型”管理,是价值观和目标体系的变革。

8.分析现代管理确立所需的制度条件

从企业管理所需基本制度条件分析,关键需要解决三个基本问题:

一是塑造企业主体,二是建立现代企业财产制度,三是确立制度理性权威。

9.解释企业文化的含义,给出企业文化与管理传统的关系

企业文化(corporateculture)是一个组织的价值观、信仰和习惯体系,该体系与正式组织结构相互作用形成行为规范;企业文化是一种弥漫于企业组织各方面、各层次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传统文化、管理传统在企业管理过程中,主要通过企业文化实现、巩固和强化自身,延续自身的生命。

传统文化和传统管理方式在企业中实现自身的途径主要体现在个体、群体、管理三个层次。

10.论述文化建设中的变革和创新结构

在现代管理科学的制度条件具备,现代管理科学落地生根基础确立下来前提下,通过企业文化建设融合传统管理和现代管理,可以从管理的制度层、管理层、操作执行层三个层次来分析。

此外,还需要重视思维方式“化”的过程。

关键概念和原则

“天人合一”的管理观

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是和谐、协调的统一体。

人生在世,人类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