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数学试讲教案模板共6篇.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474967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数学试讲教案模板共6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教师资格数学试讲教案模板共6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教师资格数学试讲教案模板共6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教师资格数学试讲教案模板共6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教师资格数学试讲教案模板共6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数学试讲教案模板共6篇.docx

《教师资格数学试讲教案模板共6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数学试讲教案模板共6篇.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资格数学试讲教案模板共6篇.docx

教师资格数学试讲教案模板共6篇

教师资格数学试讲教案模板(共6篇)

第1篇:

教师资格试讲教案

申请高校教师资格证试讲教案

试讲人:

试讲内容:

普通话语音和播音发声

1工作单位:

试讲时间:

第五章声调

【学习目标】:

1.使学生了解声调的相关内容2.准确掌握普通话的声调和声调的辨正

3.不同方言区学生进一步了解方言与普通话的声调区别【教学重点】:

1.了解声调的作用和调值、调类2.五度标记法【教学难点】:

1.声调的辨正

2.方言区学生准确掌握调值【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示范,互动练习。

【讲授课时】:

15分钟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互动提问:

2问题1:

您来自哪里?

问题2:

掌握几门外语(发音)?

这些语言固定字或词有固定字调吗?

世界上许多语言是没有声调的,目前明确的只有汉藏语系的语言有声调。

在中古汉语就有四个声调,隋代《切韵》(qiēyùn)一书为我们提供了完整而确切的资料。

至于上古汉语有没有声调,如果有的话,有几个声调,由于文献不足,比较难以确定。

声调这也是汉语区别于其他语言的重要特征。

汉语普通话讲究的是声、韵、调的完美结合和灵活掌握,学习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掌握普通话不仅要会说,还要说得准确、说得清晰、说得动听。

声调在其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

我们今天要一起进行学习和实践。

二、教学过程

(一)声调的定义和作用1.什么是声调

声调就是音节中具有区别意义的音高变化。

要注意的是声调的音高是相对的,不是绝对。

相对音高是用比较的方法确定的同一基调上的音高变化形式和幅度,也就是说声调高低升降的比例关系则是固定的。

2、声调的作用

(1)一个音节或同样的两个音节,由于声调不同就完全可以表示两种甚至更多的意思。

普通话中音节大概是400多个,声调在区别语意方面尤显重要。

3

(2)汉字因为有了抑扬顿挫的声调变化,汉语的音韵美才得以体现和发挥,才能充分地用来表达情感。

(众里寻她千XX,幕然回首她在灯火阑珊处)

(3)声调还可以用来调节气息,纯正字音。

可以通过对两字词及四字词的夸张练习来体会气息的运动,使字音准确、响亮。

(王菲改名)

(实例2)电台工作中的实际事例

(二)调类和调值(五度标记法)

调类:

即声调的分类。

普通话里有四种基本的调类,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是根据古汉语“平、上、去、入”的名称沿用下来的

当前最公认的七大方言区是:

官话方言(又称北方方言)区,吴语区,湘语区,赣语区,粤语区,闽语区、客家话区。

北方方言一般以4个声调为多,少数5个声调,西北有的地方少至3个。

长江以南保持4个声调,其余各方言的声调都在5个以上:

湘方言5~6个,吴方言一般7~8个(只有上海是5个),客家方言、赣方言都是6个,闽方言7~8个,粤方言8~10个。

来自不同方言区的学生准确规范的掌握普通话四个调类,是讲好普通话的重要基础。

以四川话为例,除了调类不同,各方言区之间调值也有很大区别。

问题3:

您觉得外国人说中国话最难的是什么?

(请学生模仿)

4(实例1)大部分外国人在学习汉语普通话的过程中最难掌握的就是声调。

这不是说外国话就没有调子,主要因为他们的语音系统中不太会出现用声调区别语意的现象。

所以在外国友人的眼里有时候“同窗”和“同床”也许没什么区别,“答辩”和“大便”也许是一回事。

调值:

声调的实际读法,即声调高低升降的具体变化。

调值有五度:

低(1度)-半低(2度)-中(3度)-半高(4度)-高(5度)。

一般采用赵元任先生的“五度标记法”来表示。

(图解)

如果以12345来表示相对音高从低到高的五个等级,那么阴平是一个高平调,调形为[55];阳平是一个高升调,调形为[35];上声是一个降升调,调形为[214];去声是一个全降调,调形为[51]。

发高音时,声带相对紧张;发低音时,声带相对松弛。

其中上声的音长在四个声调中最长,去声则是最短。

1、阴平念高平,用五度标记法来表示,就是从5到5,写作55。

声带绷到最紧,始终无明显变化,保持音高。

例如:

青春光辉春天花开公司通知新屋出租

2、阳平念高升(或说中升),起音比阴平稍低,然后升到高。

用五度标记法表示,就是从3升到5,写作35。

声带从不松不紧开始,逐步绷紧,直到最紧,声音从不低不高到最高。

例如:

人民银行连年和平农民犁田圆形循环

5

3、上(shǎng)声念降升,起音半低,先降后升,用五度标记法表示,是从2降到1再升到4,写作214。

声带从略微有些紧张开始,立刻松弛下来,稍稍延长,然后迅速绷紧,但没有绷到最紧。

例如:

彼此理解理想美满永远友好管理很好

4、去声念高降(或称全降),起音高,接着往下滑,用五度标记法表示,是从5降到1,写作51。

声带从紧开始到完全松弛为止,声音从高到低,音长是最短的。

例如:

下次注意世界教育报告胜利创造利润

总之,普通话的声调特点可以概括为:

“一平、二升、三曲、四降”,调型差别较大,不易混淆

课后练习:

1.绕口令

2.试用同声调字词造句

6

第2篇:

教师资格面试试讲辅导:

数学试讲技巧

2014年教师资格面试试讲辅导:

数学试讲技巧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在准备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考试时,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把选定的课题内容用科学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讲清楚,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如何展现自己的教学魅力、突出新课标理念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中公教师考试网提醒考生应该及时、积极地总结试讲的注意事项、试讲如何做好师生互动、试讲如何做好预设和学生评价等内容。

下面中公教师考试网就来给大家说说面试试讲注意事项。

首先,教学的内容应完整。

模拟试讲教学内容少、时间短,但是不管要教学的是哪一部分内容,一定要有几个基本的程序,如导入、新授、巩固练习、小结、作业等,要保证教学内容的完整。

当然,在你备课及编写教案时,你还要确立恰当的教学目标,要明确本教学内容的重难点,还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体现数学课程的特点,加强观察、交流、分析归纳、数形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训练等等。

其次,讲课的内容要有重点。

如果在面试试讲严格给定的那么短的时间限制内面面俱到,只能蜻蜓点水,尤其数学这个学科,如果只是点到为止,很难讲清楚,学生很难理解,显然不可能是一堂好课,所以选定内容时要把重点突出,试讲时选定一至两个重要知识点,把重点内容讲透彻即可。

再者,注意巧妙手势等肢体语言的运用,表现的自然大方,注意语音语调的变化,声音要洪亮,充满激情,以便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兴趣,把严谨的、“枯燥”的数学生动化、丰富化,也以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真诚的态度去打动去感染评委。

另外,多结合生活实际,或者讲授中结合实际例子,或者结合图像,利用数形结合思想,把抽象的数学形象化、直观化,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贯彻新课标精神。

最后,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多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体现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尤其对于数学,应该多采用启发式、层层深入、从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或从一般到特殊)、从现象到本质引发学生自己思考,这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与心理特点,也加强师生互动,多给与评价与肯定,培养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增强同学间的交流,体现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在试讲中注意这些点,向评委展示自己对新课标的深刻领悟。

第3篇:

教师资格证试讲教案

教师资格证试讲教案

学科:

八年级《数学》(上)沪科版

课题:

14.1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

试讲人:

张磊

试讲地点:

城西小学

试讲时间:

2014年5月10日

编写时间:

二零一四年四月二十三日

第4篇:

教师资格试讲经典教案

等差数列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等差数列》是《高中数学第一册》第三章第二节第一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数列的有关概念和给出数列的两种方法——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的基础上,对数列的知识进一步深入学习。

数列是高中数学重要内容之一,是前一章《函数》内容的延伸,体现教材编排的连续性,它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实际应用,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良好题材。

等差数列作为数列部分的主要内容,是学生探究特殊数列的开始,对后续内容的学习,无论在知识上,还是在方法上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2.教学目标的确定及依据

(1)教学参考书和教学大纲明确指出:

本节的重点是等差数列的概念及其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和应用。

本节先在具体例子的基础上引出等差数列的概念,接着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最后根据这个公式去进行有关计算。

可见本课内容的安排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猜想、应用能力。

(2)从学生知识层面看:

学生对数列有了初步的接触和认识,对方程、函数、数学公式的运用具有一定技能,函数、方程思想体会逐渐深刻。

(3)从学生素质层面看:

我从高一年级新生开始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学生思维活跃中,课堂参与意识较浓,且高一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理解、分析、推理的能力。

鉴于上述分析原因,我制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重点:

等差数列的概念及通项公式。

难点:

(1)理解等差数列―等差‖的特点及通项公式的含义。

(2)从函数、方程的观点看通项公式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了解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及思想,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并能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猜想归纳、应用公式的能力;

(2)在领会函数与数列关系的前提下,渗透函数、方程的思想。

情感目标:

(1)通过对等差数列的研究,体会从特殊到一般,又到特殊的认识事物规律,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发现的求知精神。

二.教法设计和学法指导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结合本节课特点,我采用指导自主学习方法,即学生主动观察――分析概括――师生互动,形成概念――启发引导,演绎结论――拓展开放,巩固提高。

在学法上,引导学生去联想、探索,同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学会探究。

三.教学程序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尽可能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及其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为更好地使不同层次学生形成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结合本教材特点,我设计如下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由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二)新课探究,推导公式

(三)应用例解

(四)练习反馈强化目标

(五)归纳小结提炼精华

(六)课后作业运用巩固,六个教学环节构成。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1.复习回顾:

从函数观点看,数列可看作是定义域为__________对应的一列函数值,从而数列的通项公式也就是相应函数的______。

2.利用粉笔如图堆放,共放7层,自上而下分别有

4、

5、

6、

7、

8、

9、10根粉笔。

写成数列:

4,5,6,7,8,9,10

3.某电影院第一排座位号是:

48、

46、

44、

42、40、

38、

36、

34、

32、30。

写成数列:

48,46,44,42,40,38,36,34,32,30

②引导学生观察:

数列①、②有何规律?

引导学生得出―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都是同一个常数‖,我们把这样的数列叫做等差数列.(板书课题)(教学设想:

通过练习1复习上节内容,为本节课用函数思想研究数列问题作准备;练习2和3引出两个具体的等差数列,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能力。

使学生认识到生活离不开数学,同样数学也是离不开生活的。

学会在生活中挖掘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使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二).新课探究,推导公式等差数列的概念.

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开始它的每一项与前一项之差都等于同一常数,这个数列就叫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通常用字母d来表示。

强调:

①它是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从第2项起)必须是同一个常数。

②公差可以是正数、负数,也可以是0。

所以上面的①、②都是等差数列,他们的公差分别为

1、-2。

[练习一]判断下列各组数列中哪些是等差数列,哪些不是?

如果是,写出首项a1和公差d,如果不是,说明理由。

(1)1,3,5,7,……

(2)9,6,3,0,-3,……(3)-8,-6,-4,-2,0,……

(4)3,3,3,3,3,……(5)1,,,,,……

(6)15,12,10,8,6,……(教学设想:

通过练习,加深对概念的理解)2.等差数列数学表达式:

如果等差数列{an}首项是a1,公差是d,那么根据等差数列的定义可得:

a2-a1=d,a3-a2=d,a4-a3=d……an+1a1=da3-a2=da4–a3=d……

an–an-1=d将这(n-1)个等式左右两边分别相加,就可以得到an-a1=(n-1)d即an=a1+(n-1)d

(Ⅰ)当n=1时,(Ⅰ)也成立,所以对一切n∈N﹡,上面的公式(Ⅰ)都成立,因此它就是等差数列{an}的通项公式。

(三).应用例解

例1

(1)求等差数列8,5,2,…的第20项;

(2)-401是不是等差数列-5,-9,-13,…的项?

如果是,是第几项?

解:

(1)由a1=8,d=5-8=-3,n=20得

∴a20=8+(20-1)×(-3)=-49

(2)分析:

要判断-401是不是数列的项,关键是求出数列的通项公式an,判断是否存在正整数n,使得an=-401成立。

解:

由a1=-5,d=-9-(-5)=-4,得

∴an=-5+(n-1)×(-4)=-4n-1令-4n-1=-401,解得n=100即-401是这个数列的第100项

[说明]

(1)强调当数列{an}的项数n已知时,下标应是确切的数字;

(2)实际上是求一个方程的正整数解的问题。

这类问题学生以前见得较少,可向学生着重点出本问题的实质:

要判断-401是不是数列的项,关键是求出数列的通项公式an,判断是否存在正整数n,使得an=-401成立

例2在等差数列{an}中,已知a5=10,a12=31,求首项a1与公差d。

(指导学生看书上的解题过程)

[说明]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中的a

1、d、n、an这4个量之间的关系。

当其中的部分量已知时,可根据该公式求出另一部分量。

例3梯子的最高一级宽33cm,最低一级宽110cm,中间还有10级,各级的宽度成等差数列。

计算中间各级的宽度。

[说明]让学生会用所学数学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练习反馈强化目标

1.P113练习第1题和第2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做完上述题目,教师提问)。

目的:

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

2.若数列{an}是等差数列,若bn=an+c,试证明:

数列{bn}是等差数列.证明:

设等差数列{an}的公差为dbn-bn-1=(an+c)-(an-1+c)=an-an-1=d(常数)∴{bn}是等差数列

目的:

对学生进行数列问题提高训练

(教学设想:

练习1培养学生的计算速度和计算能力;练习2如何用定义证明数列问题)

(五).归纳小结提炼精华[老师作适当引导(问题:

⑴本节课你们学了什么?

⑵要注意什么?

⑶在生活中能否运用?

),让学生反思、归纳、总结。

这样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表达能力。

]通过本课时的学习,首先要理解和掌握等差数列的定义及数学表达式:

an-an-1=d(n≥2);其次要会推导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n=a1+(n-1)d(n≥1).本课时的重点是通项公式的灵活应用,知道an,a1,d,n中任意三个,应用方程的思想,可以求出另外一个。

(六).课后作业运用巩固必做题:

课本P114习题3.2第1,2,6题

选做题:

已知等差数列{an}的首项a1=-2,第10项是第一个大于1的项。

求公差d的取值范围。

(教学设想:

通过分层作业,提高同学们的求知欲和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

四.板书设计§3.2等差数列

1、定义

2、数学表达式

3、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例1(略)

例2(略)例3(略)

本节课的重点是等差数列的定义及其通项公式与应用,因此把强调的问题放在较醒目的位置,突出了重点,同时还给学生留有作题的地方,整个板面看上去自然、清晰、美观,还能充分表现出精讲多练的教学方法。

第5篇:

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小学数学教案

上海华图

2015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小学数学教案范文

2015年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范文-小学数学,上海华图本文分享2015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面试小学数学教案:

《有趣的拼搭》

有趣的拼搭

(小班教学教案设计)教学内容

P28—29有趣的拼搭教学目标

1、通过滚一滚、堆一堆、摸一摸、搭一搭等实践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体、球、圆柱,感知这四种形体的特征。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

3、通过小组形式的活动,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

教学设计

一、复习引入

1、复习

师:

在“认物体”这节课上,我们认识了4个好朋友,它们分别是:

(教师出示模具,学生说出它的名称: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2、引入

师:

今天,我们要通过活动继续研究这些形体,看看它们有什么特征。

全班分为4组进行活动,每组选一种形体作为本组的代表。

哪个小组爱动脑、合作好,就从老师的智慧袋里摸出代表这组的一个形体,记一分,最后比一比哪组得分最多。

上海华图

●这里将教材中“摸一摸”这一教学环节贯穿于整节课中,在学生发言或小组活动评价后都可以进行摸一摸,增强了教学的整体性。

在“摸一摸”这一环节中,学生要将习得的形体表象与手中能触摸到的形体进行一一对应,才能将所需要摸的一种形体从众多形体中挑选出来,因此一个学生虽然只摸一种形体,事实上对四种形体都进行了识别。

二、活动安排

1、滚一滚

师:

老师这儿有个滚板,如果让这4种形体同时从上滚下来,小朋友们猜猜看,哪个会滚得快些?

哪个会滚得慢些?

不管学生预想的是什么样的结果,教师先不给予评价,让各小组进行活动,学生通过滚一滚、看一看可以发现:

球和圆柱滚得快一些,长方体、正方体滚不起来,只能从滚板上慢慢滑下来。

再让学生通过讨论、思考,说一说为什么球和圆柱滚得比较快,而长方体、正方体却不行呢?

●通过滚一滚这一活动,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曲面与平面的不同:

曲面可以滚动,而平面却不可以。

从而感知了球、圆柱与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

2、堆一堆

发给每组10个相同的形体,堆一堆,看哪组堆得稳、堆得好。

活动后,对堆的结果进行评讲:

正方体组与长方体组堆得比较顺利,而圆柱组与小球组未能堆成功。

师:

正方体组与长方体组堆得好,而圆柱组与小球组堆得不好,所以我们要给正方体、长方体组各加一分,同意吗?

上海华图

这时会立即引起学生的思辩:

圆柱组与小球组之所以没能堆好,不是小组合作得不好,而是材料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教师用这种方式很自然引导学生在思考:

为什么长方体、正方体能堆得好,而球与圆柱不容易堆得好,从而体会到曲面的不稳定性与平面的稳定性这一特征。

再让小球组、圆柱组分别与长方体组、正方体组交换材料,再次进行活动体验。

3、说一说

通过滚一滚、堆一堆的活动,学生已初步感知了四种形体的特点,再让学生说说这四种形体在生活中哪些地方得到了运用。

如:

汽车轮子的形状近似圆柱,为什么不把轮子做成正方体呢?

盖房子的砖头是长方体的,为什么不做成球的形状呢?

……

●通过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可以加强学生对各种形体特征的认识,并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是数学。

4、猜一猜

让这四种形体中的一种从窗口中露出它的一部分,让学生猜一猜这会是哪种形体,如图:

(长方体)(正方体或长方体)(圆柱)(圆柱)

●这样的练习不做统一要求,目前,学生是通过完整的观察来识别形体,而这里是通过局部的观察识别形体。

一部分学生有困难是正常的,但大部分学生可以进行正确的判断。

对于第2种情况,如果学生认为可能是正方体,也有可能是长方体,要给予表扬。

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体现了分层次教学的思想。

5、搭一搭

上海华图

学生分小组搭一搭,比比哪组搭的快搭得好。

评讲时,可以让学生说说选择积木的理由。

如房子为什么选择长方体或正方体,车轮为什么选择圆柱体等等。

6、数一数如图P29数一数。

这三幅图的出现是按由易—难的层次安排的。

在数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数,如从左往右,从上到下地数。

三、课堂小结

统计各组得分情况,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给予综合性评价:

是否有很好的合作意识;是否敢于与老师进行辩论;是否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等。

课前准备

1、4快滚板,4套积木;

2、完全一样的长方体积木、正方体木快、乒乓球、圆柱各10个;

3、4种形体模具;

4、准备一个智慧袋,里面装有4种形体各10个;

5、一个挖空的木版;

上海华图

第6篇:

教师资格证面试小学数学试讲教案

教师资格证面试小学数学试讲教案范例

资料仅供参考

圆锥的体积试讲教案范例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人教版

教学目标:

1.经过动手操作实验,推导出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公式计算圆锥体的体积。

2.经过学生动脑、动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个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掌握圆锥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具准备:

1、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6套,大小不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6套、水槽6套。

2、多媒体课件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

(板书:

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2.一个圆柱的底面积是60平方分米,高15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3.圆锥有什么特征?

拿出一个圆锥体,将它的底面、侧面、高和顶点指给学生看。

(二)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就利用这些知识探讨新的问题---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板书课题)

资料仅供参考

(三)进行新课

1、探讨圆锥的体积公式

教师:

怎样探讨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请同学们先想一想,我们是怎样知道圆柱体积公式的: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圆柱(转化)长方体

圆柱体积公式--(推导)长方体体积公式

教师:

借鉴这种方法,为了我们研究圆锥体体积的方便,每个组都准备了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

你们小组比比看,这两个形体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学生操作比较。

(1)提问学生:

你发现到什么?

(这个圆柱体和这个圆锥体的形状有什么关系)

(学生得出:

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

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用数学语言说就叫“等底等高”。

(板书:

等底等高)

(2)为什么?

既然这两个形体是等底等高的,那么我们就跟求圆柱体体积一样,就用“底面积×高”来求圆锥体体积行不行?

(不行,因为圆锥体的体积小)

教师:

(把圆锥体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