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中考语文真题全解析.docx
《江苏省苏州市中考语文真题全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苏州市中考语文真题全解析.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省苏州市中考语文真题全解析
2019年江苏省苏州市中考语文真题全解析
时间:
150分钟 满分:
130分
第一部分(26分)
1.阅读下面一则短文,按要求答题。
(7分)
不除糟粕,何来精华
目睹朋友加工琥珀,一块105克的原石,本来是黯淡的深褐色,其貌不_______(yáng),切除边角后余82克,隐约可见内在的微光,继续打磨,最终诞生一枚30克的大圆珠,清洁光亮,晶_______(yíng)剔透,质地柔美,色泽温润。
不除糟粕,何来精华?
人也是这样。
不经历风吹雨打,不历事炼心,又如何在蜕变中实现华丽转身?
愈来愈璀璨的那条路,必然是一个层层磨砺淬炼的过程。
越经世事的打磨,生命越圆润,越精致,越美丽,越有品质的芳香。
那些风雨,其实,都是人生的抛光与包浆,所以,只要勇于承受,选择忍耐,那些疼痛,都会变成生命的滋养。
不改变错误的认知,便难有正确的信念;不清理心灵的污垢,便无法彰显圣洁的华彩;不剔除思想的糟粕,便不会拥有灵透的智慧。
弃糟粕,留精华,也是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
(1)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①其貌不_______(yáng)
②晶_______(yíng)剔透
③蜕变_______(A.duì B.tuì)
④污垢_______(A.gòu B.hòu)
【答案】
(1)①扬 ②莹 ③B ④A
【解析】其貌不扬:
拼音是qímàobùyáng,扬:
指长得漂亮,形容人或器物的容貌漂亮。
指长得不漂亮,相貌普通。
出处:
出自“唐·裴度《自题写真赞》:
“尔才不长,尔貌不扬,胡为将,胡为相?
”五代·孙光宪《北梦琐言》:
“礼部侍郎郑愚,以~,戏之曰:
'子之才学甚富,如一目何?
”典故:
公元866年,32岁的皮日休去京城长安考进士,由于他不愿奉承权贵,结果没考上。
第二年他又进京应试,主考官礼部侍郎郑愚很欣赏他的文章,还没发榜就叫他到府上,见他其貌不扬,眼睛不对称就讥笑他,皮日休立即反唇相讥回敬。
例句:
1.远看这人其貌不扬。
2.他脸盘狭小,其貌不扬。
3.其貌不扬的或丑陋的人。
3.虽然这种夜蝴蝶其貌不扬,远不如其他的蝴蝶那样五彩缤纷,惹人喜爱,但是人们对他们感激不尽,怀有崇敬和感激之情。
4.选自《种春风》虹莲摘自《读者》---虽然这种夜蝴蝶其貌不扬,远不如其他的蝴蝶那样五彩缤纷,惹人喜爱,但是人们对他们感激不尽,怀有崇敬和感激之情。
晶莹剔透:
拼音是jīngyíngtītòu,形容器物精致、光亮通明,结构细巧。
可以透过光,常指各种宝石。
晶莹:
光亮而又透明,剔透:
孔穴明晰,形容器物精致、结构细巧,光亮通明,可以透过光,常指各种宝石。
【例句】1.这件冰雕作品真是晶莹剔透。
2.博物馆展出的这件玉器晶莹剔透,价值连城。
3.它就像珍珠一样晶莹剔透。
4、这个小姑娘的皮肤晶莹剔透,让人爱怜不止,大家都很喜欢。
【近义词】玲珑剔透
蜕变:
拼音是tuìbiàn。
意思本指蝉蜕壳变。
后比喻事物发生形或质的改变。
又指衰变。
详细解释:
①动词,本指蝉蜕壳变。
见文选˙夏侯湛˙东方朔画赞序。
后比喻事物发生形或质的改变。
例句:
痛苦的蜕变是成长的契机。
②动词,衰变。
指大量原子核因放射性而陆续发生转变,最后变为另一种元素。
(参照《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3版1336页对该词的解释。
)此外,《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第1325页对上述①的解释为(人或事物)发生质变,但举例仍为向不好的方向发生变化。
附例:
一个优等生蜕变为小偷儿,这个教训值得记取。
污垢:
拼音:
wūgòu,解释:
身上或物体上积累的脏东西。
1.亦作“汚垢”。
1.积在人身或物体上的脏东西。
《仪礼·既夕礼》“燕养馈羞汤沐之馔”汉郑玄注:
“汤沐所以洗去污垢。
”老舍《同堂》六一:
“小衣服上的污垢被日光照得发亮,倒好像穿着铁甲似的。
”《十月》1981年第5期:
“他觉得周身轻松,好像积在躯体里的尘埃和污垢都被彻里彻外地清扫干净了一样。
”2.污浊;肮脏。
宋文天祥《正气歌》序:
“骈肩杂遝,腥臊污垢,时则为人气。
”郭沫若《虎符》第一幕:
“服装污垢,面目憔悴。
”3.引申为卑鄙、丑恶。
章炳麟《定复仇之是非》:
“今有负气愤事,愿吾党与彼党俱仆,此至洁白者也;愿吾党胜而彼党败者,此洁与汚参半者也;于一胜一败之馀,复求吾党之得而彼党之丧者,此最汚垢者也。
”4.比喻卑鄙龌龊的人或思想。
欧阳予倩《馒头庵》第三场:
“佛门岂许藏污垢,速送官衙不可留。
”杨沫《》:
“难道我不应该用大自然的绝美瀑布来荡涤心头的污垢,使它洁净,使它美化?
”5.比喻卑下的地位。
《三国志·吴志·吴主传》:
“且布衣韦带,相与交结,分成好合,尚汚垢不异。
”
(2)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哪一句是病句?
( )
A.愈来愈璀璨的那条路,必然是一个层层磨砺淬炼的过程。
B.弃糟粕,留精华,也是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
【答案】
(2)A
【解析】A项,搭配不当,主语宾语不是处于同一范畴的事物,“路”不是“过程”。
要做对此题,首先要找出句子中的主谓宾,然后看三者搭配是否妥当。
该句精炼后是:
那条路是一个过程。
“一个层层磨砺淬炼的过程”是一个抽象的存在,应该改成:
那条路愈来愈璀璨,必然是一个层层磨砺淬炼的过程。
【病句之搭配不当】
1.江西贵溪县一头原本默默耕田的母牛,最近因勇斗野猪救主人而被广为流传。
2.蚂蚁治疗类风湿专科门诊开诊不久……小小蚂蚁的神效开始走向世界。
3.冬季天寒,乘客迅猛增大。
4.广东湛江市举行首届教育艺术节。
5.据广州中心气象台资料显示:
广州市……创1984年以来广州春节的最高气温。
6.在娘娘庙前感受了旺盛的香火和虔诚的气氛。
7.他们之所以激动,是因为他们终于看到了他们经历过的、听说过的、想象过的感受和状态。
8.这里大有藏龙卧虎的人才啊!
9.他对科研事业的无限执著经常浮现在我眼前。
10.这个县的小麦生产,由于改良品种,合理种植,科学管理,长势一直不错。
11.虽然家境贫寒,父母多病,但是学习千万不能荒废。
12.这家电厂的发电量,除了满足本市用电需要外,还不断向周边地区输送。
13.市委和市政府责成工作组,务必竭尽全力抢救事故,认真做好善后工作。
14.《青春之歌》这部小说塑造了共产党员卢嘉川、江华、林红等人的英雄事迹。
15.我队在比赛中充分发挥了自身的水平和风格,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和不足。
16.根据客流量日益增加的实际情况,航空公司新近开辟了从上海直达旧金山的航班。
17.他本来有充沛的理由把事情推卸得一干二净,是他自己非负担起那一种责任感的。
18.小老头干干巴巴的,精致设计的头发,仍无法将头皮全部遮蔽。
19.我虽然比您年轻得很,却明白感情用事的危害性。
20.老师问清了原因,沉思了少许,慢慢地踱到我身旁。
21.我国政府在谈判过程中以合法手段争取来的正当权利,是保护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宝贵机会。
22.世界是一个永远不停地运动、变化和转化的过程。
23.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却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阶段。
24.这个持续了百余年的国际争端至今得不到国际社会应有的、严厉而有效的支持。
答案:
1紧缩后的句子主干为:
母牛被流传。
这明显不对,被广为流传的应是母牛的故事。
2可缩减为:
神效走向世界。
“神效”只能震动或传遍世界,用“走向”来搭配不妥。
3“乘客”不能增大,增大的是乘客的数量,所以在“乘客”后加上“流量”二字即可。
4应把“举行”改为“举办”。
5“创”与“气温”明显不搭配。
《现代汉语词典中》中“创”解释为:
开始(做);(初次)做。
对象必须跟“做”联系上,气温是客观的,不能“做”,改为“创1984年以来广州春节的气温最高记录”,句子就通顺了。
6“感受气氛”是正确的,但绝不能“感受香火”,应改为:
在娘娘庙前目睹了旺盛的香火,感受了虔诚的气氛。
7依此类推可改为:
他们之所以激动,是因为他们终于感受到了他们经历过的、听说过的、想象过的心情,看到了他们经历过的、听说过的、想象过的状态。
8定语“藏龙卧虎”与中心语“人才”搭配不当。
“龙”、“虎’嘟比喻人才,再去修饰“人才”便重复了;且“藏”、“卧”含“有”之意,与谓语重复。
整句可改为:
这里真是藏龙卧虎之地啊!
9.中主语“他对科研事业的无限执著”是抽象事物,与“浮现”不能搭配,可改为“他执著于科研事业的情景……”。
10.中主语“这个县的水稻生产”与谓语“长势一直不错”不能搭配,“长势良好”的应该是“水稻”,而不是“水稻生产”,可改为“这个县的小麦,由于改良品种……”。
11.后一分句中主语“学习”与谓语动词“荒废”不能搭配,可改为“……学业千万不能荒废”。
12.“发电量”不能“使用”和“输送”,可改为“这家发电厂发的电,除了满足……”。
13.中“抢救”与“事故”不能搭配,可改为“……务必竭尽全力抢救伤病员,认真……”。
14.中“塑造”不能支配“英雄事迹”,可改为“……塑造了共产党员卢嘉川、江华、林红等人的英雄形象”。
15.中“发挥”与“风格”不能搭配,可改为“……发挥了自身的水平……”。
16.中“开辟”与“航班”不能搭配,可改为“……开辟了……航线”。
17.中定语“充沛”不能修饰“理由”,应将“充沛”改为“充分”。
18.中状语“精致”不能修饰“设计”,应将“精致”改为“精心”。
19.中“比您年轻”与“很”不能搭配,应改为“我虽然比您年轻得多……”。
20.中“少许”表示数量少,不能与“沉思”搭配,应改为“……沉思了片刻……”。
21.“权利”与“机会”在意义上不能搭配,可改为“……是保护和发展国民经济的有利条件”。
22.“世界”与“过程”在意义上不能搭配,可改为“世界的发展是……”。
23.“改革和发展”与“阶段”搭配不当,可将“却是”改为“却经历了”。
24.“争端”与“支持”搭配不当,可将“支持”改为“介入”
(3)不改变原意,把“不出糟粕,何来精华?
”改成陈述句,然后说说原句的表达效果。
【答案】(3)改句:
不除糟粕,就没有精华。
原句的表达效果:
采用反问的形式,比一般的陈述句语气更加强烈,更能引起人们的深思。
【反问句详解】
反问句就是用疑问的句式,表达肯定的观点。
反问句表面看来是疑问的形式,但实际上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答案就在问句之中。
反问的形式比一般的陈述句语气更加强烈,更能引起人们的深思与反思。
反问句是修辞手法中的一种。
意思就是把答案藏在问题里,且答案是唯一的,也是肯定的(明知故问)。
反问句结尾时正常情况下用问号,而有些特殊的句子也可以用感叹号。
反问句分为肯定反问句和否定反问句。
肯定反问句表示否定的意思,否定反问句表示肯定的意思。
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把本来已确定的思想表现得更加鲜明、强烈。
反问句式不但比一般陈述句语气更为有力,而且感情色彩更为鲜明。
反问句,就是明知故问,一般由陈述句改变而来,句子中充满了说话人的充沛强烈的感情,或肯定或否定,且只问不答。
特点编辑
通常反问句是陈述句的改版,是为了强调语气。
如:
那怎么是一样的呢?
这个反问句改为陈述句就是:
那是不一样的。
相比之下,前一个句子语气就强烈多了。
除此之外,一些反问句还要有反问词,如:
难道怎么这么……除了反问词,还要在最后加上语气词如:
呢吗……而且为了表示与陈述句的区别,还要在最后加上问号(?
)。
且通常都要把句子(判断句)的意思倒过来后,再加上反问词。
反问和设问的区别:
设问和反问都是无疑而问,但是有明显的区别:
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反问明确地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
设问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反问主要是加强语气,用确定的语气表明作者自己的思想。
设问是自问自答,有问有答,答在问外;反问寓答于问,有问无答。
加强语气,更明显的表达出自己所要表达的东西。
经常使用反问句的人语言攻击性较强,自我保护意识比较强烈。
这可能是一种自卑的表现,在与异性的交流中显得尤为突出。
这在择偶过程中也会产生负面的影响,因此建议在日常生活中不要频繁使用反问句。
反问就是通过思考使自己的思想更确定。
也就是说,他认为自己的思想不确定,还需要思考,还可以反驳,还有转机。
所以,人们都说反问是不自信的表现。
可如果都自信了,那就没思考了,没反驳了,没转机了。
2.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写出相应的作家、篇名。
(10分)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________________。
(《诗经·关雎》)
(2)采菊东篱下,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饮酒》)
(3)________________,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
(4)________________,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登飞来峰》)
(5)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________。
(晏殊《浣溪沙》)
(6)落红不是无情物,________________。
(龚自珍《己亥杂诗》)
(7)子曰:
“三军可夺帅也,________________。
”(《〈论语〉十二章》)
(8)苔痕上阶绿,________________。
(刘禹锡《__________》)
【答案】
(1)君子好逑
(2)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
(3)长风破浪会有时
(4)不畏浮云遮望眼
(5)似曾相识燕归来
(6)化作春泥更护花
(7)匹夫不可夺志也
(8)草色入帘青 陋室铭
3.名著阅读。
(5分)
(1)《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各有绰号,有研究者从不同角度把它们进行了分类。
请依据分类标准和示例,在横线上各写出一个绰号。
(2)阅读《小王子》选段,回答问题。
第二天,小王子回来了。
“你每天最好在相同的时间来,”狐狸说,“比如说你定在下午四点来,那么到了三点我就会开始高兴。
时间越是接近,我就越高兴。
等到四点,我会很焦躁,坐立不安;我已经发现了幸福的代价。
但如果你每天在不同时间来,我就不知道该在什么时候开始期待你的到来……”
①小王子回来找狐狸做什么?
②狐狸为什么对小王子提出这样的要求?
【答案】
(1)①小李广、小霸王等 ②及时雨、智多星等 ③大刀、双鞭等
(2)①小王子来驯化(驯养)狐狸。
②狐狸以此告诉小王子讲究(有)“仪式”是驯养对方的条件之一。
【解析】
(1)考查对《水浒传》中人物绰号的识记能力。
解答时,首先要了解名著的主要内容和各个人物的主要相关事迹,明确人物绰号的由来,然后根据题干的具体要求进行作答即可。
(2)考查名著故事情节的积累。
解答此类题目要熟悉文学名著的主要故事情节,平时看名著要识记作家,熟知故事情节,分析人物性格。
解答本题要注意题目给的文段所对应的主要人物和故事情节,能结合相应的内容分析才行。
题干中“第二天,小王子回来了”这是提示语,首先要明确第一天他干了什么,这就需要我们联系文章的内容进行作答。
4.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4分)
材料一
4月26日,麦肯锡发布了基于银联交易数据做参考的《中国奢侈品报告2019》,以下是其中的两张图表。
图一全球个人消费品市场变化趋势(单位:
十亿元)图二各年龄段奢侈品消费者总数及年度消费额
材料二
美国《华盛顿邮报》最近评选出十大奢侈品,它们是:
①生命的觉悟
②一颗自由、喜悦与充满爱的心
③走遍天下的气魄
④回归自然,有与大自然连接的能力
⑤安稳而平和的睡眠
⑥享受真正属于自己的空间与时间
⑦彼此深爱的灵魂伴侣
⑧任何时候都有真正懂你的人
⑨身体健康,内心富有
⑩能感染并点燃他人的希望
(1)概括材料一中两张图表的主要信息。
(2)综合材料一与材料二的内容,写出自己的观点。
【答案】
(1)图一:
自2012年以来全球奢侈品市场的增幅一半来自中国;预计到2025年,中国还会保持这样的增长态势。
图二:
“80后”是中国奢侈品消费的主力军。
(2)示例:
在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也要追求内心的丰富和精神的健康。
【解析】
(1)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要弄清楚图表中的纵向、横向所表示的内容,然后观察图表中的特殊信息,如最高的和最低的。
由第一张图表可以看出2012年到2018年全球奢侈品市场的增幅大多数来自中国,而且预计2025年将会保持继续增长的趋势;第二张图表可以看出80后是奢侈品的主要群体。
据此作答即可。
(2)考查对材料的分析能力。
材料一用两张图表展示出了人们对物质生活的一种超高的追求,尤其是80后。
材料二展示的奢侈品是关于人的精神追求的东西,据此可以看出我们不仅要追求高质量的物质生活,更应该追求高质量的精神生活。
第二部分(44分)
(一)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8分)
赠苏绾书记①
杜审言
知君书记本翩翩,为许从戎赴朔边?
红粉②楼中应计日,燕支山③下莫经年!
注:
①书记:
指官府或军幕中主管文书工作的人员。
诗句中的“书记”指文字、书籍、文章等。
②红粉:
这里指诗人好友苏绾的妻子。
③燕支山:
在今甘肃省山丹东南,泛指友人将要赴任之地。
(1)一二两句写出了苏绾怎样的特点?
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2)诗中“应计日”和“莫经年”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3)下面诗中的“闺中只独看”与“红粉楼中应计日”的写法有什么相似之处?
请作简要分析。
月 夜①
杜 甫
今夜鄜州②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注:
①本诗是诗人被禁于长安时望月思家之作。
②鄜(fū)州:
今陕西省富县。
当时杜甫的家人在鄜州的羌村。
【答案】
(1)特点:
文采出众,才华横溢。
用意:
突出了苏绾的才干,交代了“赴朔边”的原因;也蕴含了诗人对好友的离情别意。
(2)诗人设想离别之后苏绾的妻子会在家计算他的归期,劝说好友莫要长久不归,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眷恋和期待他早归的情感。
(3)两者都是诗人想象,借他人的行为和感受来表现自己的情思,含蓄婉转。
杜甫诗中想象妻子孤独望月,为他的处境而焦心的情景,实际上抒发了他自己的望月思家之情;杜审言设想苏绾的妻子计日盼归的情景,来抒发自己对友人的不舍之情。
【解析】
(1)考查对句意理解、赏析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时要明确诗句的意思,诗歌的意境及作者的感情。
本诗一二两句的意思为:
我知道你才思敏捷,文书写得非常漂亮,却为什么要赴北疆边地去参军呢?
由此可以看出苏绾的文采出众,第二句的问句则体现了诗人对友人的不舍。
(2)考查通过关键词推测诗人情感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时,需要结合词意、句意、诗歌的主旨进行分析。
诗的三、四句表面是写苏绾的妻子对他的不舍和思念之情,实则婉转抒情,道出惜别之意,希望友人早作归计。
(3)考查通过对比的方法对不同诗歌的理解能力。
《赠苏绾书记》委婉而又风趣地劝说友人切勿留恋边庭,应尽早归家团聚,表面上说妻子不忍分离,实则含蓄地表达诗人自己盼友人早归。
《月夜》诗人不写自己望月怀妻,却设想妻子望月怀念自己,含蓄的写出了自己内心的焦灼和对妻儿及家乡的思念之情。
【《赠苏绾书记》文学赏析】
诗的开头,不写自己对友人的依依不舍,却从赞美对方的风度和才华起笔。
曹丕《与吴质书》说:
“元瑜书记翩翩,致足乐也。
”又,陆厥《奉答内兄希叔诗》也有:
“书记既翩翩,赋歌能妙绝。
”诗的第一句即化用这些意思来形容苏绾其人——潇洒自得,文采出众。
文士相交,惺惺相惜,相互间自必有许多值得倾慕和书写之处,但诗中只突出“书记翩翩”这一点,这是由诗的主题决定的。
因为苏绾此时正要去北疆担任节度使府的掌书记。
友人是入军府任职,因此也可称为从戎。
诗的第二句并不承上而作平叙,而是出人意料地设问。
这一问乍看很突然,而且没有回答,似乎不着边际。
其实这里诗人故意使用了先答后问的曲笔,答案其实就是头一句。
正因为苏绾书记翩翩,才被元帅聘为书记。
这样的写法更突出了友人的风度与才干,而诗人对友人的的倾慕与留恋就蕴含其间,不言而喻了。
诗的第三、四句婉转抒情,道出惜别之意,希望友人在边庭不要逗留太久,而要早作归计。
但诗人不从行者方面着笔,而反从居者方面着笔;并非从正面写离情,而是从对面来映衬,同时在从居者着笔时又不直接从诗人自己着笔,而是从友人最亲近的人——他的妻子那一方着笔。
这是一联自然流动的对仗,它以燕支山泛指友人将要赴任之地,以红粉楼代指友人妻子,从设想红粉佳人计日而待丈夫的归期,委婉而又风趣地劝说友人切勿留恋边庭,应尽早归家团聚,表面上说妻子不忍分离,实则含蓄地表达诗人自己盼友人早归。
这就是不落俗套,不露痕迹,将前人反复吟咏过的离情别绪刻画得十分生动而细腻,表现出诗人高妙的抒情技巧。
清人袁枚《续诗品·取经》要求作诗“揉直使曲,叠单使复”,以避免使读者“一览而竟,倦心齐生”。
此诗之贵即在于“曲”,不过短短四句,却意婉而情深,富有含蓄之美。
诗的主旨是送别,在古典诗歌中是一种平常的的题材,若泛泛设辞,平平而起,直率地抒写送行时的留恋和盼望之情,会显得毫无韵致,令人倦厌。
诗人不愧写情高手,他刻意求新,以复笔与巧笔绘出优美深远的抒情境界。
【《月夜》文学赏析】
这首诗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
字里行间,表现出时代的特征,离乱之痛和内心之忧熔于一炉,对月惆怅,忧叹愁思,而希望则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
在一二两联中,“怜”字,“忆”字,都不宜轻易滑过。
而这又应该和“今夜”、“独看”联系起来加以吟味。
明月当空,月月都能看到。
特指“今夜”的“独看”,则心目中自然有往日的“同看”和未来的“同看”。
未来的“同看”,留待结句点明。
往日的“同看”,则暗含于一二两联之中。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这透露出他和妻子有过“同看”鄜州月而共“忆长安”的往事。
安史之乱以前,作者困处长安达十年之久,其中有一段时间,是与妻子在一起度过的。
和妻子一同忍饥受寒,也一同观赏长安的明月,这自然就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当长安沦陷,一家人逃难到了羌村的时候,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共“忆长安”,已不胜其辛酸。
如今自己身陷乱军之中,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那“忆”就不仅充满了辛酸,而且交织着忧虑与惊恐。
这个“忆”字,是含意深广,耐人寻思的。
往日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虽然百感交集,但尚有自己为妻子分忧;如今,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遥怜”小儿女们天真幼稚,只能增加她的负担,不能为她分忧。
这个“怜”字,也是饱含深情,感人肺腑的。
孩子还小,并不懂得想念,但杜甫不能不念。
从小孩的“不念”更能体现出大人的“念”之深切。
颈联联通过妻子独自看月的形象描写,进一步表现“忆长安”。
雾湿云鬟,月寒玉臂。
望月愈久而忆念愈深,这完全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
当想到妻子忧心忡忡,夜深不寐的时候,自己也不免伤心落泪。
两地看月而各有泪痕,这就激起了作者结束这种痛苦生活的希望;于是以表现希望的诗句作结: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双照”而泪痕始干,则“独看”而泪痕不干,也就意在言外了。
题为“月夜”,字字都从月色中照出,而以“独看”、“双照”为一诗之眼。
“独看”是现实,却从对面着想,只写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而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包含其中。
“双照”兼包回忆与希望:
感伤“今夜”的“独看”,回忆往日的同看,而把并倚“虚幌”、对月抒愁的希望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
采用这种从对方设想的方式,妙在从对方那里生发出自己的感情,这种方法尤被后人当作法度。
全词词旨婉切,章法紧密,明白如话,感情真挚,没有被律诗束缚的痕迹。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9分)
后五年,伐越。
越王勾践迎击,败吴于姑苏,伤阖庐指,军却。
阖庐病创将死,谓太子夫差曰:
“尔忘勾践杀尔父乎?
”夫差对曰:
“不敢忘。
”是夕,阖庐死。
夫差既立为王,以伯嚭①为太宰,习战射。
二年后伐越,败越于夫湫。
越王勾践乃以余兵五千人栖于会稽之上,使大夫种②厚币遗吴太宰嚭以请和,求委国为臣妾。
吴王将许之。
伍子胥谏曰:
“越王为人能辛苦。
今王不灭,后必悔之。
”吴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