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2农业知识综合四答案11.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471853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34.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342农业知识综合四答案1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342农业知识综合四答案1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342农业知识综合四答案1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342农业知识综合四答案1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342农业知识综合四答案1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342农业知识综合四答案11.docx

《342农业知识综合四答案1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42农业知识综合四答案11.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42农业知识综合四答案11.docx

342农业知识综合四答案11

342农业知识综合四答案11

河南科技大学

2011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考试科目代码:

342考试科目名称:

农业知识综合(四)

第一部分:

发展经济学

一、简答题:

1、答: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主要有两种:

进口替代战略和出口导向战略。

这两种发展战略的原因、条件、政策体系、产业的侧重点皆不相同。

两种战略各有其优缺点。

(2分)

进口替代战略又称“内向发展战略”。

是指用本国产品来替代进口品,或者说,通过限制工业制成品的进口来促进本国工业化的战略。

由于实施该战略必须伴以贸易保护政策,因而不利于促进本国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工业技术进步,更不利于产品的出口。

时间过长,不利于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出口导向战略也称出口替代战略。

是指国家采取种种措施促进面向出口的工业部门的发展,以非传统的出口产品来代替传统的初级产品的出口,扩大对外贸易,使出口产品多样化,以推动工业和整个经济的发展。

(5分)

两种经济战略各有优缺点。

出口导向战略可以充分利用国外的资源,并与本国具有绝对优势的劳动力资源相结合,生产并出口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缓解外汇压力。

也通过贸易有利于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并以出口换取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新型机器设备和资金,加速本国经济增长速度加快本国工业化进程。

也可以增加就业改善收入分配,可以通过对外贸易,互通有无,使本国居民享受到更多的经济福利,提高其生活水平。

最后还可以在国际分工中节约劳动,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在全球性的产业结构调整中,促进本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获取因分工而产生的规模经济效益。

但出口导向战略也存在问题如外资依存度过高、以贸易带动经济的持续发展具有局限性、国内产业结构布局贸易出现畸形等。

进口替代战略的优点有:

有利于民族工业体系的迅速建立、有助于提高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为本国发展战略产业和实现工业化创造必备条件。

而其存在的问题是:

高贸易保护使进口替代部门容易滋生不思进取的心态和作风金属进步和创新的动力被削

 

第二部分:

农村社会学

一、简答题:

1、答:

人地关系是指人口与土地的关系,它贯穿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主线,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条件和基础,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还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促进或者限制的作用,涉及到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从历史长时段观察,人地关系演变的总体趋势越来越紧张。

现阶段,人地矛盾异常尖锐,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吸取和总结前人经验教训,正确处理好人口与土地、人口与环境的关系,直接关乎中国未来发展。

(3分)

当前我国人地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如下几点:

一是地少人多的矛盾。

我国虽然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但是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世界的四分之一;二是农村的圈地运动。

一些地方政府打着开发区的旗号,肆意乱占耕地,浪费大量的土地影响农业生产;三是农村土地的抛荒问题比较严重。

由于经济、自然、社会、政策等方面的原因,我国出现较为严重的土地抛荒现象,导致大量耕地的生产和经济功能丧失,严重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四是农村人口过剩问题。

中国农村劳动年龄人口大约为5.8亿,如果按照每人耕种10亩土地计算,农村土地只能容纳大约1.8亿左右的劳动力,加上企业用工和进城务工人员,农村目前剩余劳动力大约为1.5亿。

这不利于土地的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和机械化操作。

(6分)

缓和人地关系可以采取如下方式:

一是严格控制农村人口增长,降低人口增长率;二是开发后备土地资源,增加耕地面积;三是搞好农村人口的社会保障,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四是确立农民的土地产权,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五是加快农村土地的流转,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业生产效率。

(6分)

2、答:

社会流动(socialmobility)指一个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从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转到另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从一种社会地位向另一种社会地位,从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的转变的过程叫做社会流动。

它是社会结构自我调节的机制之一。

(5分)

社会流动的表现形式主要有纵向流动、、横向流动、、、代际流动、结构性流动与自由流动、自发流动等形式。

(定义和举例略。

10分)

二、论述题:

答:

贫困即意味着由于自身或外部的种种发展障碍或制约因素而得不到发展机会,进而陷入到一种持续的基本生活资料贫乏的生存危机和生活困苦状态或不能被社会所接受的最低生活标准的状态。

贫困是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完全根除的社会问题,同时也是现阶段世界各国所急需解决的难题。

(2分)

就贫困地区的现状来看,农村致贫原因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先天自然环境的劣势。

自然环境的劣势严重制约着农民的温饱;二是后天发展的社会因素制约。

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的积蓄期中,在生产力落后,工业化水平低下,城市化进程缓慢的大背景下,牺牲了广大农村的应得利益。

三是自身传统观念中的惰性。

区位劣势加之交通,通讯等的落后所导致的必然结果是经济上的封闭停滞和观念上的保守陈旧。

安贫乐道、不思进取是农村改变自身贫困环境的一大障碍。

四是农民的身体及文化素质。

贫困地区是各种地方病的多发区,文化教育的贫瘠区。

身体健康不佳、科技文化知识缺乏是农民致富的拦路虎。

(5分)

我国政府为解决农村贫困问题采取了多种措施,主要的扶贫模式有救济性扶贫、开发型扶贫和文化型扶贫三种类型。

(5分)

针对扶贫工作,虽然投入力度很大,但是目前我国扶贫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以政府为主导,民间力量参与不够;二是扶贫对象的确定和动态管理方面存在溢出和漏出现象,不够规范;三是由于贫困人口自身的脆弱性,返贫问题比较严重;四是针对贫困人口的教育与专业培训十分缺乏,扶贫效果不够持久。

(8分)

第三部分:

农村政策学

一、简答题:

1、答:

从提供的机遇而言。

我国入世后可获得良好的外部环境,享受各成员方授予的最惠国待遇和各种权利。

有利于我国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有更多机会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可以在下一轮WTO多边谈判中参与制订新规则。

我国畜牧业大多数产品包括猪、牛、羊肉类,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我国现在是最大渔类产品生产国,发展势态良好,竞争力强;我国劳动力低廉,成本低,水果、蔬菜和花卉产品类,售价都低于世界市场。

入世后因市场空间扩大,将会取得更大的发展。

(7分)

加入WTO也面临许多挑战。

一是《农业协议》中规定的很多规则,与我国多年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奉行的农业政策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差异。

因而入世后对我国现行的农业贸易规则和有关运行机制及管理制度等,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二是要放开我国的农产品市场和改变我国对部分农产品长期由国营企业垄断的经营体制。

在农产品市场准入方面,长期以来,我国对农产品进口的调控政策采用“配额”和“许可证管理制度”为主的非关税措施,配额内进口的农产品税率很低。

我国农产品市场扩大开放后,势将会受到一定的冲击,但承受较大压力的主要是种植业中的粮食类产品,尤其是小麦、玉米、大米、菜油、食糖等;在有关动植物卫生与检疫标准方面。

三是,入世后将带来我国动植物的卫生与检疫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的新课题。

比如根据《中美农业合作协议》的规定,对美国小麦的“矮腥黑穗病”(TCK)和柑橘、肉类和检验标准上,我国必须在农业技术和防疫水平等方面迅速提高,才能适应这些即将来临的新情况。

(8分)

2、答:

建国50多年来,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模式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迁,即土地保障+国家救助模式—→集体保障+国家救助模式—→土地保障+国家、社区扶助+现代社会保障试点模式。

这个变迁过程,是传统社会保障制度逐步走向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过程,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逐步纳入法制化、社会化、规范化建设轨道的过程。

(3分)

我国现行的农村社会保障模式存在的问题是,从1984年到现在,土地保障一直是农村“土地保障+国家、社区扶助+现代社会保障试点模式”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

土地保障的重要性源于我国经济的发展状况,更源于政府正式社会保障制度供给的不足,进一步说,是政府正式社会保障制度供给的不足,凸显了土地保障的重要性,强化了其主体地位。

今后应强化政府为农民提供社会保障的责任,逐步推开目前正在试点的一些具有现代性质的社会保障项目,扩大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等的实施范围和比重,在新旧体制转轨中解决模式转换的“路径依赖”问题,为建立城乡一体化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奠定坚实的基础。

(10分)

只有加大政府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强制性变迁的责任和力度,才能使农村保障制度走出传统路径并向现代型迈进。

(2分)

二、案例题:

答:

日本构筑新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积极影响主要有:

(1)促进我国企业提高生产管理水平。

日本构筑的新贸易壁垒,科技含量很高,这就使得我国企业必须加大对科学技术的投入,同时注重自主创新,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提高技术、安全和环保标准,从根本上提高出口产品竞争力。

新贸易壁垒促进我国农业企业努力提高环境管理水平,实施农业标准化发展战略,冲破新贸易壁垒,达到环保与贸易的双赢;

(2)有利于增强我国农产品的竞争优势。

日本试图通过制定苛刻的食品卫生检测标准,将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作为“瓶颈”,来制约我国农产品的进入。

2006年,日方以《肯定列表》为依据,加大检查力度,使得我国农产品进入日本市场的难度剧增,给我国农产品出口企业带来了压力。

当然,也正是因为这种压力,迫使我国农产品出口企业不断规范生产,优化产业结构,增强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优势。

(6分)

消极影响主要有:

(1)直接影响我国对日农产品出口的数量,增加了我国农产品出口成本。

从总体上说,我国农业生产的集约化程度还比较低,大部分农副产品质量也不高,农药残量等有害物质大多都严重超标。

由于《肯定列表》对所有农业化学品(个别豁免物质除外)在所有食品中的残留均制定了严格的限量要求,我国出口的农产品在短时间内很难达到标准,从而导致了对日农产品出口遭受极大阻碍。

此外,我国农产品的出口企业为了符合《肯定列表》的要求,输日农产品要经过自检、出口检验、进口商制定的第三方检验和日方进口检验等多重检测,项目增多,费用增高、时间增长,大大增加了我国农产品的出口成本;

(2)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产品开拓新市场。

近年来,日本为了保护本国农业的发展,不断对我国出口的农产品提出歧视性的、不合理的要求,在农产品的安全环保等方面制定了较高的标准,使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重重困难。

由于我国农业出口企业无法在短时期内适应这些新的技术标准和法规,也就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产品开拓新的市场;(3)不断引发贸易摩擦。

新贸易壁垒已经成为引发中日两国贸易争端的重要因素。

一方面,日本出于保护本国农业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设置了新贸易壁垒,阻碍我国农产品的进入。

另一方面,我国企业由于国内市场的局限性、与日本地理位置相邻并且交通便利,以及受利润因素的驱使,极力扩大农产品出口,进军日本市场,这就不可避免地引发了中日两国的贸易争端。

我国企业在向日本出口农产品的时候,不但要面临高不可攀的市场准入壁垒,还要面对因这些贸易壁垒所引起的贸易摩擦,企业承担的海外市场风险进一步加大。

(7分)

我国可以采取如下策略措施来应对日本新贸易壁垒:

在政府层面,需要

(1)提高环保意识,加大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力度。

通过优惠政策的实施,加快我国农业对外贸易的发展,培育和壮大农产品出口企业。

(2)完善相关质量标准体系和法律制度。

我国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快在农产品生产、销售、质量、包装、检验检疫等方面的立法工作,使农产品安全生产、安全销售,以实现与国际社会的接轨。

(3)培育和发展行业商会等中介组织。

商会、协会等行业中介组织可以反映企业的要求、收集企业的问题,组织制定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协调行业内企业之间的关系,避免国内企业间的恶性竞争,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起到很重要的协调作用。

因此,我国要尽快培育和发展这些行业中介组织,在农产品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组织农民成立专业合作社,组织企业成立行政协会,加强立法,保护行业中介组织的发展,为这些行业中介组织提供优惠的政策支持,促进其发展壮大。

在企业层面,需要:

一是要通过科技创新,提高自身技术与管理水平。

二是加快市场多元化的发展。

面对日本构筑的新贸易壁垒,我国农产品出口企业应不断开拓新的国际市场,把一些被日本拒之门外的农产品转移到环保水平相对低的国家和地区。

这不但能扩大我国农产品在新的市场上的出口,还能缓解来自日本市场的压力,分散农产品出口企业的经营风险。

三是重视农副产品的国际认证。

认证是证明企业所生产的产品、管理体系符合某种标准、法规的合格评定程序,是依据国际惯例对产品进行评价和管理的一项工作。

企业要突破日本的新贸易壁垒,必须加强国际认证意识,与国际标准接轨,赢得新的市场。

(7分)

第四部分:

农业经济学

一、简答题:

1、答:

政府进行农业调控的目标有4个:

粮食安全、农民收入、市场培育、生态环境保护。

(4分)

政府农业调控的领域有7个:

农产品质量标准和质量检测检验体系,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其他基础设施建设,粮食专项储备,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农业科研、教育、农业技术推广,产业政策引导。

(7分)

政府农业调控的手段有3类:

经济、法律、行政。

(4分)

2、答:

扩大农业用地的方法有

(1)扩大耕地面积,提高垦殖率;

(2)保护土地,节约用地;(3)扩大林地面积,提高森林覆盖率;(4)合理利用草原,草山和草坡;(5)合理利用水面。

(7分)

土地生产率是反映土地生产能力的一项指标,通常用生产周期内(一年或多年)单位面积土地上的产品数量或产值(包括产值、净产值)指标来表示。

当前提高土地生产率的主要途径是:

根据土地的适宜性(如宜农、宜林、宜牧等),因地制宜地确定土地合理利用方向,充分发挥不同土地类型的优势,做到地尽其利;不断采用先进科学技术、优良品种、科学管理方法,增加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量,实现土地持续增产和稳产高产。

最后是土地流转。

(8分)

二、论述题:

试析近期我国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原因、后果以及我国应采取的调控措施。

答:

自今年年初以来,我国多种农产品出现了价格上涨现象。

先是绿豆,紧接着是大蒜,随后苹果、猪肉、鸡蛋等多种农产品集体大幅度涨价。

(2分)

我国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原因有很多,分析起来不外乎自然和非自然等方面原因:

一是成本上升;二是需求增大;三是个人或者机构扰乱市场;四是季节和异常气候等外部原因。

等等。

(详细分析略。

6分)

在当前经济危机的背景下,我国农产品价格普遍上涨将会造成不良后果。

一是可能导致整个价格体系失控;二是有可能造成国内通货膨胀加剧;三是损害相关农业从业者的积极性;四是极大损害消费者利益。

(6分)

我国应当且可以采取的调控措施主要有:

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适当地放开一些粮食的收购价格市场;改革现有价格补贴政策和货币政策;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科技化、产业化进程;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和农田小水利的建设;(6分)

第五部分:

管理学

一、简答题:

1、答:

企业的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企业管理人员必须通过这些目标对下级进行领导并以此来保证企业总目标的实现。

凡是在工作成就和成果直接地、严重地影响企业的生存和繁荣的每个部门中,目标都是必需的,并且期望于经理取得的成就必须是从企业的目标中引申出来的,他的成果必须用他对企业的成就有多大的贡献来衡量。

(2分)

目标管理是一种程序,使一个组织中的上下各级管理人员会同起来制订共同的目标。

确定彼此的成果责任,并以此项责任来作为指导业务和衡量各自的贡献的准则。

一个管理人员的职务应该以达到公司目标所要完成的工作为依据;如果没有方向一致的分目标来指导每个人的工作,则企业的规模越大、人员越多时,发生冲突和浪费的可能性就越大。

(3分)

每个企业管理人员或工人的分目标就是企业总目标对他的要求,同时也是这个企业管理人员或工人对企业总目标的贡献。

只有每个人的分目标都完成了,企业的总目标才有完成的希望。

管理人员和工人是靠目标来管理,由所要达到的目标为依据,进行自我指挥、自我控制,而不是由他的上级来指挥和控制。

企业管理人员对下级进行考核和奖惩也是依据这些分目标。

(5分)

目标管理的实施步骤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确定目标。

首先根据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确定企业在一定时期(一般为一年)内总的经营目标(包括贡献目标、利益目标、市场目标、发展目标),然后自上而下地将总目标层层分解展开,确定各级的计划目标,形成一个上下左右项目之间协调平衡、相互衔接的计划目标体系。

(2)实施目标。

这是决定性阶段,主要是按照责权统一的原则,根据实现计划目标的需要,授予目标执行者必要的权力,以充分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精神,进行“自我控制”,促使目标完成。

领导者在此过程中主要任务是了然情况,组织协调,提供信息和服务,帮助发现和解决问题,支持下属搞好工作,实现计划目标。

(3)成果评价。

目的有二:

一是掌握各级目标完成情况,为正确进行奖励或批评提供依据;二是为了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以便发扬成绩,克服缺点,进一步提高目标管理水平。

进行成果评价的依据是目标的完成程度、目标的困难程度和为完成目标的努力程度。

(5分)

2、答:

导致组织变革的因素可以归结为两个:

其一是组织外部环境的变化;其二是组织内部条件的变化。

外部环境因素包括顾客、竞争、科技、经济、法律、政治等因素。

组织内部条件包括目标、规模、技术、管理等因素。

(5分)

组织变革的目标一是使组织更适应环境,二是管理者更适应环境,三是使员工更适应环境。

(5分)

组织变革的程序是:

首先,通过组织诊断,发现变革征兆;其次,分析变革因素,制定改革方案;第三选择正确方案,实施变革计划;第四,评价变革结果,及时进行反馈。

(5分)

二、案例题:

答:

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我们知道,人类的需要是分层的,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地位和受人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马斯洛认为只有当低级需满足以后才会有更高层次的需要。

主导需要决定了人的行为。

(5分)

案例中该民营企业的老板可能忽视了员工的较低层次的需要,如生理和安全需要,而这些需要很可能正是员工的主导需要。

由于没能够对症下药,才导致该民营企业老板激励做法的失败。

(详细分析略。

10分)

要使得激励有效,应当了解员工的真正需要,并加以满足。

在实施过程中,应当坚持物质利益原则,随机制宜,创造激励条件,把物质利益和精神鼓励相结合。

(5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