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杨浦区届高三下学期等级考模拟质量调研二模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464900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659.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杨浦区届高三下学期等级考模拟质量调研二模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上海市杨浦区届高三下学期等级考模拟质量调研二模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上海市杨浦区届高三下学期等级考模拟质量调研二模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上海市杨浦区届高三下学期等级考模拟质量调研二模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上海市杨浦区届高三下学期等级考模拟质量调研二模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市杨浦区届高三下学期等级考模拟质量调研二模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

《上海市杨浦区届高三下学期等级考模拟质量调研二模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杨浦区届高三下学期等级考模拟质量调研二模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海市杨浦区届高三下学期等级考模拟质量调研二模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

上海市杨浦区届高三下学期等级考模拟质量调研二模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

杨浦区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中等级考模拟质量调研

高三历史试卷

本试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

一、选择题(共40分,每小题2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铁器使用、地主与自耕农、列国变法……以及百家争鸣、礼崩乐坏这些新现象,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

A.君主开明

B.政治统一

C.思想繁荣

D.社会转型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这些新现象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大的社会转型和变革,故D项正确;材料中无法体现出君主的开明,故A项排除;政治上统一是秦朝实现的,故B项排除;C项包含在D项之中。

2.下图所示政令出自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宋太祖

【答案】B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此时期分封制度发生了变化,由子承父业到封地平均分封给子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制度是指推恩令,出自于汉武帝,故B项正确;A项在地方推行郡县制,排除;CD项在地方上都没有推行分封制,排除。

3.7—9世纪,日本先后派遣13批遣唐使,当时接待这些使节的机构是

A.政事堂

B.门下省

C.礼部

D.市舶司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代实行三省六部体制,尚书省统辖下的六部具体负责政务的执行,其中礼部负责各种礼仪和科举考试,因此日本向唐朝派遣的遣唐使由礼部负责接待,故C项正确;A项是唐朝宰相的办公机构,排除;B项负责封驳审议,排除;D项是管理海上对外贸易的机构,排除。

4.下列历史现象发生在宋代的是

A.各国先接受朝廷册封才获准与华贸易

B.江南地区大量种植玉米等高产作物

C.西方传教士将中国的儒学传播到欧洲

D.广东农家子弟赴东京参加科举考试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宋朝广东农家子弟赴东京参加科举考试,故D项正确;AC项是明清时期,排除;玉米等高产农作物是明朝中后期进入中国的,故B项排除。

点睛:

关键时间点是“发生在宋代”。

5.明末,广东巡抚林富奏疏:

“正德十二年,有佛郎机夷,突入东莞县界。

”“佛郎机夷”当指

A.葡萄牙人

B.英国人

C.法国人

D.德国人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明末”并结合新航路开辟的相关知识可知,“佛郎机夷”当指是葡萄牙人,故A项正确;BCD项是清朝年间的事情,排除。

点睛:

“明末”是解题的关键时间点。

6.清史学家章学诚强调治史最要紧的是

A.史才

B.史学

C.史德

D.史识

【答案】C

........................

7.19世纪的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说:

“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比美国更多运用18世纪哲学家在政治问题上的种种最大胆的学说。

”其中“最大胆学说”的提出者是

A.洛克

B.伏尔泰

C.孟德斯鸠

D.狄德罗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美国更多运用18世纪哲学家在政治问题上的种种最大胆的学说”和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是按照“三权分立”、“制约与平衡”的原则建构本国的政治框架的,此学说来自于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故C项正确;洛克是17世纪英国的启蒙思想家,主张分权学说,故A项排除;伏尔泰是法国启蒙思想家,主张开明君主制,故B项排除;狄德罗是18世纪法国百科全书派代表人物,杰出的启蒙思想家主编《百科全书》概括了18世纪启蒙运动的精神,故D项排除。

点睛:

材料“美国更多运用18世纪哲学家在政治问题上的种种最大胆的学说”是解题的关键。

8.第二次鸦片战争时,美国未与清政府签署《北京条约》,这是因为它正忙于

A.民族解放战争

B.应对国家分裂

C.解决经济危机

D.反击德国纳粹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京条约》是1860年英法联军攻进北京后,英、法、俄强迫清政府分别签订的结束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不平等条约;而此时美国正在忙于南北战争,应对国家分裂,故B项正确;A项是指1775年—1783年的美国独立战争,排除;C项是指20世纪30年代的罗斯福新政,排除;D项是指二战,排除。

点睛:

明确《北京条约》的签订时间;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美国的当时的状况。

9.在吸收佛、道思想成果基础上对儒学加以改造,从而形成了

A.孔孟之道

B.汉代经学

C.阴阳学说

D.宋代理学

【答案】D

【解析】根据所需知识可知,儒学在吸收佛、道思想成果基础上,形成了宋明理学,故D项正确;A项是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排除;汉代经学是儒学吸收了阴阳学说、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故BC项排除。

10.下图两种交通工具的动力来源分别是

A.煤炭/石油

B.电力/煤炭

C.内燃机/蒸汽机

D.蒸汽机/内燃机

【答案】C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第一幅图是飞机,动力来源于内燃机,以石油为能源;第二幅图是汽轮,动力来源于蒸汽机,以煤炭为能源;因此C项正确。

11.2018年是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170周年,这本著作最早翻译成中文是在

A.洋务运动时期

B.辛亥革命时期

C.新文化运动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0年陈望道全文翻译了我国第一个中文译本《共产党宣言》,此时中国正是新文化运动时期,故C项正确;A项是指19世纪60-90年代,排除;B项是1911年,排除;D项是指1945-1949年,排除。

12.导致欧洲版图发生以下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拿破仑战争的后果

B.第一次世界大战

C.近代殖民体系的形成

D.第二次世界大战

【答案】B

【解析】由两幅地图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

该事件前后欧洲政区的变化主要是指德国和奥匈帝国的版图上在该事件后产生了一些新的国家,并且俄国变为苏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一战期间,奥匈帝国瓦解和战后协约国集团通过《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分解以及俄国十月革命,因此B项正确;AD项不符合“俄国”的变化,排除;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主要在亚非拉地区,故C项排除。

点睛:

从图片中可以分析出,该事件前后欧洲政区的变化主要是指德国和奥匈帝国的版图上在该事件后产生了一些新的国家,并且俄国变为苏联。

13.英国从“大英帝国”到“英联邦”反映的实质是

A.殖民统治的衰落

B.世界霸权的确立

C.工业社会的形成

D.政治制度的完善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避免帝国体系彻底瓦解,伦敦不得不再次做出重大让步,在1931年颁布了《威斯敏斯特法》,根据这项法律,自治领在内政自由的基础上,进一步获得了外交上的完全平等,英帝国实质性地转变成为英联邦,故A项正确;18世纪下半叶英国确立了世界霸权地位,故B项正确;CD项是19世纪中期,排除。

14.1843年与1858年中国进口棉花及棉纺品税率表

货物

单位

1843年税率

1858年税率

棉花

6.54%

5.72%

棉纱

6.94%

4.86%

印花布

14.25%

4.98%

 

上表中税率的变化导致了

A.外国资本大举进入中国

B.清政府财政收入不断增加

C.中国小农经济完全解体

D.外国纺织品占领中国市场

【答案】D

【解析】从表格数据可知1843—1858年间,中国进口棉花及棉纺织品税率不断下降,这有利于西方棉纺织品在我国的倾销,这说明外国纺织品占领中国市场,故D项正确;材料中强调的是外国商品的大量涌入,没有体现出资本的进入和清政府的财政收入的增加,故AB项排除;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完全解体是在三大改造之后,故C项错误。

点睛:

解题首先分析表格,依据棉花、印花布和棉纱在1843年和1858年进口税率的变化,进而联系所学知识分析棉花、印花布和棉纱进口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5.今年是周恩来诞辰120周年,下列由周恩来参与的重大历史事件有

①南昌起义

②中共“一大”

③亚非会议

④中美正式建交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B

16.下列摘要出自1943年《开罗宣言》的是

A.“售卖、转移、交换、租赁、借出、或交付任何防卫物资,予美国总统认为与美国国防有至关重要之国家政府。

B.“他们希望促成所有国家在经济领域内最充分的合作,以促进所有国家的劳动水平、经济进步和社会保障。

C.“每一政府各自保证与本宣言签字国政府合作,并不与敌国单独缔结停战协定或和约。

D.“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出自《租借法案》,排除;B项出自《大西洋宪章》,排除;C项出自《联合国家宣言》,排除;D项出自《开罗宣言》,符合题意。

17.“西欧国家希望通过建立一个经济共同体,来振兴经济并降低未来战争的可能性。

”促成这一“经济共同体”建立的第一步是

A.煤钢共同体

B.欧洲共同体

C.欧洲联盟

D.发行欧元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建立是欧洲一体化的“第一步”,故A项正确;B项成立于1967年,排除;C项成立于1993年,排除;D项是2002年,排除。

点睛:

““经济共同体”建立的第一步”是关键信息。

18.二战后,不合理的国际分工加大了世界范围内的贫富差距。

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发展中国家组建了

A.布雷顿森林体系

B.亚太经合组织

C.七十七国集团

D.世界贸易组织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发展中国家组建了七十七国集团,故C项正确;A项体现出美国特殊地位,排除;B项是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排除;D项是个国际性的贸易组织,既包括发达国家,也包括发展中国家,排除。

点睛:

关键的限制性条件“发展中国家组建的”。

19.某摄制组拟拍摄记录片《邓小平与上海》,最适合选用的内容是

A.租界市政

B.淞沪抗战

C.上海解放

D.浦东开放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指导下,1992年开放上海浦东,这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故D项正确;ABC项都与邓小平无关,排除。

20.标志着雅尔塔体制瓦解的历史事件是

A.东欧剧变

B.德国统一

C.柏林危机

D.苏联解体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雅尔塔体系本质就是二战后美苏两大军事集团的利益分配,德国统一标志着雅尔塔体制的瓦解,故B项正确;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标志两极格局的瓦解,故AD项排除;C项是两极对峙格局的表现,排除。

二、综合分析题(共60分)

(一)“要在中央”(10分)

21.周代以后,历朝统治者为了有效控制辽阔的疆域,不断推出强化对地方控制的举措,体现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的国家理念。

(1)完善制度以加强对地方控制是一种方式。

按照示例填写表中的制度名称。

朝代

举措

示例

西汉

中央官员巡视监察地方

推行①______________

隋唐

改革选官制度

推行科举制以抑制地方门阀

元朝

重建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地方行政创置②_____________

清朝

中央监督宗教首领的产生程序

在西藏实行③____________

 

(2)在加强政治控制的同时,统治者也重视对臣民的思想控制,如:

(A)大兴文字狱(B)倡导理学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焚书坑儒

将相应字母符号填入下列表格中。

皇帝

思想控制的方式

秦始皇

(1)

汉武帝

(2)

宋宁宗

(3)

乾隆帝

(4)

 

【答案】①刺史制度②行省制度③金瓶掣签制

(1)D

(2)C

(3)B

(4)A

【解析】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推行①刺史制度;元朝地方行政创置②行省制度;清朝在西藏实行③金瓶掣签制。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控制思想,秦始皇采取了焚书坑儒;汉武帝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宋宁宗倡导理学;乾隆帝大兴文字狱。

(二)十九世纪中期的世界

22.

(1)将与上图中对应国家代号(字母)填入相应位置。

题号

国家

言论

(1)

“分裂之家不能持久。

我相信我们的政府不能永远忍受一半奴役一半自由的状况。

我不期待联邦解散,我不期望房子崩溃,但我却期望它停止分裂。

(2)

“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来解放农民。

(3)

“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功力百倍,炮弹所到,无坚不摧,水陆关隘,不足限制,又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

(4)

“当前的重大问题不是靠演说和多数人的表决所能解决的,……要解决它只能依靠铁和血。

(5)

“破历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

 

(2)结合上述材料,概括五国发展道路上的主要障碍分别是什么?

【答案】

(1)D

(2)B

(3)C

(4)A

(5)E

美国:

南方黑人奴隶制;德国:

国家分裂;中国:

军事、经济落后;

俄国:

农奴制;日本:

封建幕府专制统治

【解析】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

(1)反映的是美国,对应图中是D;

(2)反映的是俄国,对应图中是B;(3)反映的是中国,对应图中是C;(4)反映的是德意志,对应图中是A;(5)反映的是日本,对应图中是E。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的主要障碍是南方黑人奴隶制;德国的主要障碍是国家分裂;中国的主要障碍是军事、经济落后;俄国的主要障碍是农奴制;日本的主要障碍是封建幕府专制统治。

(三)回望戊戌变法

23.2018年是农历戊戌年。

两个甲子之前的戊戌变法,既是晚清系统改革的一次尝试,也是一场思想文化运动。

至今仍有不少课题值得研究。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随后的问题。

材料一

(1)请对材料一中图片的史料价值加以判断。

(填入符号,

①对于研究戊戌变法措施的影响,较有价值的史料是:

___________

②对于研究戊戌变法的理论依据,较有价值的史料是:

_____________

③对于研究戊戌变法的结局,较为全面的史料是:

_____________

材料二政变之总原因,盖出于光绪帝之怯懦,无权无勇,积威所施,不克自拔,慈禧以玩偶视之,一有异动,则随其喜怒而置焉!

——萧一山《清代通史》

材料三“维新派的目标正是我们的目标,他们的计划好倒是好,就是有些不切实际和操之过急。

——《泰晤士报》主编姬乐儿致该报驻北京记者莫里逊的信(1898年11月25日)

材料四在戊戌期间,康广仁曾批评其兄康有为:

“规模太大、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动太大。

——李书源、管书合《洋务派与戊戌维新运动》

(2)材料二、三、四都在解释什么问题?

(3)你认为120年前的戊戌变法有何价值?

【答案】

(1)C

(2)A

(3)D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勇于改革的精神、知识分子救亡图存的使命感或担当、传播新知新学的社会启蒙等。

(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也可适当赋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戊戌变法。

从戊戌变法的措施、影响等方面来分析。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对于研究戊戌变法措施的影响,较有价值的史料是C;对于研究戊戌变法的理论依据,较有价值的史料是A;③对于研究戊戌变法的结局,较为全面的史料是D。

(2)从材料“政变之总原因,盖出于光绪帝之怯懦”“维新派……的计划好倒是好,就是有些不切实际和操之过急”“规模太大、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动太大。

”中可以分析出答案。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从维新派的改革精神和社会担当,对社会的启蒙作用等方面来分析。

(四)中西文化“化合”说

24.1918年,梁启超赴欧洲游历。

1920年,游历归国的梁启超出版了名著《欧游心影录》,并提出了中西文化“化合”说,对当时中国文化界震动极大。

节选如下:

“……从前欧洲人民,呻吟于专制干涉之下。

于是有一群学者,提倡自由放任主义,说道政府除保持治安外不要多管闲事,听各个人自由发展,社会自然向上。

……然而社会上的祸根,就从兹而起。

现在贫富阶级的大鸿沟,一方面固由机器发明,生产力集中变化,一方面也因为生计上自由主义,成了金科玉律。

……到十九世纪中叶,更发生两种极有力的学说来推波助澜,一个就是生物进化论,一个就是自己本位的个人主义。

……所以就私人方面论,崇拜势力,崇拜黄金,成了天经地义。

就国家方面论,军国主义帝国主义,变了最时髦的政治方针。

这回全世界国际大战争,其起原实由于此。

将来各国内阶级大战争,其起原也实由于此。

……“当时讴歌科学万能的人,渴望着科学成功,黄金世界便指日出现。

如今功总算成了:

一百年物质的进步,比从前三千年所得还加几倍,我们人类不惟没有得到幸福,反带来许多灾难……欧洲人做了一场科学万能的大梦,到如今却叫起科学破产来。

……“救济精神饥荒的方法,我认为东方的——中国与印度——比较好,东方的学问以精神为出发点,西方的学问以物质为出发点。

”……“一个国民,最要紧的是把本国文化发挥光大。

……“拿西洋的文明来扩充我的文明,又拿我的文明去补助西洋的文明,叫他化合起来成一种新的文明。

”……

问题:

(1)材料中“全世界国际大战争”和“各国内阶级大战争”各指什么?

(2)你如何看待梁启超提出的中西文化“化合”说?

【答案】第一次世界大战社会主义革命或无产阶级革命

本题采用观点、论证、组织、逻辑的阅卷方式。

观点提炼;最高层次:

能够辩证综合分析

如,梁启超的中西文化化合说是近代先进知识分子重建文化自信的映射。

化合说反映了近代先进知识分子在对传统文明和西方文明作了纵向观察和横向比较后做出的理性思考。

化合说折射了中国人对西方文明的理解经历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它是解决社会转型时期中西文化冲突的一条路径。

化合说是对中西文化的调和。

化合说反映了当时中国知识界对西方文明有不同的看法。

内容层次:

(中西对比)

从物质与精神的层面;

从个人自由与社会和谐;

科技发展竞争与国际关系和谐。

叙述层面:

合乎逻辑,史论结合、表达流畅

【解析】

(1)从材料“1918年,梁启超赴欧洲游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材料中“全世界国际大战争”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战;“各国内阶级大战争”是指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

(2)从材料“东方的学问以精神为出发点,西方的学问以物质为出发点”中分析出观点;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论证观点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