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14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33课探究世界的本质教师用书.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6460048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12.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14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33课探究世界的本质教师用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14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33课探究世界的本质教师用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14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33课探究世界的本质教师用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14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33课探究世界的本质教师用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14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33课探究世界的本质教师用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14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33课探究世界的本质教师用书.docx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14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33课探究世界的本质教师用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14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33课探究世界的本质教师用书.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14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33课探究世界的本质教师用书.docx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14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33课探究世界的本质教师用书

第三十三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考纲预览:

1.哲学的物质概念:

(1)自然界的物质性;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哲学的运动概念:

(1)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2)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3.物质运动的规律:

(1)规律的概念;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3)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考点

 世界的物质性

1.世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①从产生上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没有劳动就没有人,就没有人类社会。

②从本质上看,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

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

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③从发展上看,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其客观规律。

而规律具有客观物质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④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2.哲学的物质概念

(1)含义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图示

名师指导备考

物质的外延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万事万物的总和。

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客观存在不仅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现象,还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精神、意识现象。

[深度思考]

1.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

(1)物质的概念。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正确方向,与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坚持了可知论;“客观实在”,则既与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又表明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不能将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混同。

客观实在

客观存在

区别

客观实在是指不管人们承认不承认、喜欢不喜欢、知道不知道,它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实实在在地存在着的特性。

它是对世界万事万物和现象共同特性的抽象和概括,相对于意识来说,它是第一性的东西,不包括精神、意识现象

客观存在是相对于主观而言的,它既可以指具体的物质形态,也可以指具体的思想。

对于任何人来说,客观存在的东西除了物质现象之外,还有精神、意识现象

联系

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客观存在不仅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现象,还包括不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精神、意识现象

(3)物质与具体物质形态的关系

哲学上的

物质概念

具体的物质形态

特性

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除客观实在性以外,还有其自身的个别属性

存在状态

不生不灭、永恒存在

有生有灭、暂时存在

联系

物质是对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概括抽象;物质依赖于具体的物质形态,离开具体的物质形态,就没有了物质。

不能用物质代替具体的物质形态,否则就看不到世界的丰富多彩。

同样,也不能用具体的物质形态代替物质,否则会抹杀世界的物质性

提醒:

(1)物质是对物质具体形态共性的概括,与物质具体形态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的关系,而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2)要明确哲学的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的关系:

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只涉及自然界中的物质形态的具体特征,而哲学上讲的物质概念则概括了世界上所有物质具体形态的共同特点,即客观实在性。

2.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1)哲学意义上的世界,可分为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

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主观世界是指人的意识。

(2)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提醒:

关于世界的物质性,有以下几种正确说法: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是物质的。

3.运用世界的物质性知识解释下列问题

(1)[填空]2015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幅达到近几十年来的新高,这再次引起人们对全球变暖问题的担忧。

有研究指出,二氧化碳浓度的暴增,部分可能是厄尔尼诺现象造成的,但主要是人类活动中二氧化碳的持续排放导致的。

这表明________(①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②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③人类在自然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④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2016·浙江卷改编]

提示:

人类活动中排放的二氧化碳持续暴增,破坏了地理环境,引发了全球气候变暖。

这表明人类社会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人类活动应该尊重地理环境这一客观要素;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是相互联系的,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②④正确。

①强调的是事物发展的趋势,与题意无关。

规律是客观的,但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世界,造福人类,③错误。

(2)[判断]地球上生物细胞的直接能源为三磷酸腺苷。

最近,研究人员将含磷陨石放置在模拟的早期地球环境中与酸性流质物等进行反应,产生了原始的、可供生命使用的能量源——三磷酸腺苷分子的早期形式。

该发现为解开地球上的无机环境如何进化出最初的生命物质这一生命起源之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上述实验进一步证明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的规律具有同样的表现形式。

[2014·全国新课标卷Ⅱ改编]

提示:

× 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的规律有其不同的表现形式,故错误。

4.运用物质概念知识解释下列问题

(1)[填空]雾,是指在接近地球表面、大气中悬浮的由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水汽凝结物;霾,是指原因不明的因大量烟、尘等微粒悬浮而形成的浑浊现象。

雾与霾常常相伴而生,但是二者在相对湿度、边界特征、日变化等方面有区别。

据此,以下判断正确的是________(①雾与霾都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②对雾与霾的分析抓住了矛盾的特殊性;③哲学不关注作为自然现象的雾与霾;④雾与霾定义的差异决定了二者本质的区别)。

[2014·广东卷改编]

提示:

材料中以定义的形式指明了雾和霾的不同,这把握住了二者的特殊本质,②正确;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指的是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物质的具体形态,①错误;哲学以整个世界为研究对象,自然界是世界的一部分,③错误;雾与霾的区别是客观存在的,不是由概念的差异决定的,④观点属于唯心主义,说法错误。

(2)[判断]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这里的“客观实在性”是指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2014·上海卷改编]

提示:

×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故错误。

一 历年备考发现的易错易误问题

1.世界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

纠错:

世界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自然界及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的思维规律是主观的。

纠错:

任何规律都是客观的。

3.哲学上的物质即具体科学中物质的总和。

纠错:

物质与具体科学中的物质是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4.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

纠错: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客观实在”不同于“客观存在”,“客观实在”的东西一定是物质,“客观存在”的东西既可能是物质,也可能是意识。

二 选取好题精准练习考点知识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世界是物质的。

”对这个“物质”的理解,下列观点中正确的是(  )

①物质不依赖人的意识 ②物质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 ③物质就是各种各样的具体的物质形态 ④物质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

A.②③B.①③

C.①④D.②④

答案:

C 解析:

②错误,物质是永恒的,物质的具体形态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

③错误,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不能等同。

2.下列漫画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它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当人类看到第一棵树的时候,文明开始了。

当人类看到最后一棵树的时候,文明结束了。

①自然界是按其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 ②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必然会造成对自然的破坏 ③顺应自然就一定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④联系具有客观性,不能人为臆造或割断联系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③④

答案:

C 解析:

砍伐树木、破坏生态环境,最终会导致人类文明的灭亡,这说明自然界的发展是有其自身规律的,①正确;也说明人类改造自然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④正确;人类对自然的改造未必就会破坏自然,②错误;顺应自然未必就一定能实现与自然的和谐相处,③错误。

3.引发人们广泛关注的电影《狼图腾》与纪录片《穹顶之下》内容虽然迥异,但主题都是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

围绕这一主题我们应深刻把握(  )

①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②尊重客观规律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前提 ③自然生态与人类发展的矛盾不可协调 ④人存在于自然系统之中并给予重大影响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答案:

D 解析:

电影《狼图腾》与纪录片《穹顶之下》内容虽然迥异,但主题都是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因此要正确把握人和自然的关系,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①④正确;②说法错误,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③本身说法错误,可以做到人与自然协调。

4.现行理论认为,宇宙从大爆炸中诞生时产生了等量的正物质和反物质,但我们很难在宇宙中找到反物质。

后来,欧洲科学家成功制造出多个反氢原子,并使其存在了0.17秒,这是物理学界的突破性发现,也是人类首次捕获到反物质。

材料表明(  )

A.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可知性

B.正物质和反物质都具有客观实在性

C.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主要标准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的实验验证了反物质的存在,说明不管是正物质还是反物质,都包含着一切物质所共有的客观实在性,B正确。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A混淆了物质的可知性与客观实在性。

意识有正误之分,C说法错误。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D中“主要标准”的说法错误。

故选B。

5.2016年7月21日,上海交通大学鸿文讲席教授、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PandaX(熊猫计划)实验负责人季向东博士在英国举行的国际暗物质大会上正式公布了PandaX二期500公斤级液氙暗物质探测器运行的第一个物理结果,在3.3万公斤·天的曝光量下,未发现暗物质粒子踪迹,对可能的暗物质候选对象得出了最新的限制。

这一探测的灵敏度处于当前世界最高水平。

这进一步佐证了(  )

①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世界是可知的 ②实践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手段推动认识的发展 ③认识中产生的新问题、新要求推动实践的发展 ④认识工具的日益完备成为实践不断发展的动力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答案:

A 解析:

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是可知的,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工具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③④错误,①②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

考点

 哲学的运动概念

1.运动概念

(1)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在与运动的具体形式的关系中把握运动的概念

2.全面理解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关系

理解

强调

误区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侧重强调物质离不开运动

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承担者或者叫载体。

脱离物质载体的运动是不存在的

侧重强调运动离不开物质

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

3.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运动

静止

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两种情形:

一是指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保持不变;二是指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不变

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联系

①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②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名师指导备考

全面认识相对静止:

①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特殊的运动。

②是事物处于量变状态。

③是构成事物的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矛盾主次方面的地位没有发生易位。

[深度思考]

1.区分物质的“唯一特性”与“根本属性”

(1)含义。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客观实在”是指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事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存在,没有运动就没有事物,运动属性是物质其他属性存在的前提。

物质除了运动这一属性外,还有可知性、永恒性、无限性等许多属性,这些属性都与物质密不可分。

(2)表现形式。

物质的客观实在性,是从千差万别、千变万化的物质具体形态中抽象出来的共同的唯一特性,万事万物都是物质的具体表现。

运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各种运动形式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但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人们既不能凭空创造运动,也不能使运动化为乌有。

(3)所回答的问题。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在研究物质与意识相互关系的问题时提出来的,这是从物质本质上讲的,它是相对于人的意识、精神而言的;物质的“根本属性”,是就物质和运动的相互关系而言的,这是从物质存在的状态上讲的。

(4)地位。

物质的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最高、最普遍、最根本的特性,物质世界不能脱离客观实在性而存在。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任何运动都有物质承担者。

离开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就谈不上物质的运动。

2.区分辩证法、形而上学和相对主义

类别

基本观点

辩证法

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相对主义

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

形而上学

用静止、孤立、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3.运用运动与物质的关系知识解释下列问题

[填空]世间万物,变动不居。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

”这说明①运动是________的,静止是________的;②一切要以________为转移。

[2015·江苏卷改编]

提示:

绝对 相对 时间、地点、条件

4.运用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知识解释下列问题

[填空]中国经济发展正在步入新常态。

新常态,就是中国经济将在速度上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在结构上体现为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在动力上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从哲学上看,新常态体现了________(①事物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②事物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③事物发展的状态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④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根本否定)。

[2015·天津卷改编]

提示:

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体现了①;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体现了②;新常态没有体现出曲折性的问题,排除③;④说法错误,排除。

一 历年备考发现的易错易误问题

1.既要承认运动的相对性,又要承认静止的绝对性。

纠错:

既要承认运动的绝对性,又要承认静止的相对性。

2.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纠错:

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3.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有条件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绝对的。

纠错:

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4.静止就是没有运动变化的状态。

纠错:

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二 选取好题精准练习考点知识

1.秋天,有修行的弟子问禅师:

“槿花带露,桐叶舞秋风,如何从这些现象中感悟人生的真实?

”禅师答道:

“不雨花犹落,无风絮自飞。

”禅师的意思是说(  )

①离开物质谈运动是无意义的 ②运动是绝对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③运动总是与静止相伴而生的 ④运动是有规律的,且规律是客观的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运动的特点、规律的客观性。

②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不雨花犹落,无风絮自飞”,说明运动是绝对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故入选。

④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不雨花犹落,无风絮自飞”,说明运动是有规律的,且规律是客观的,故入选。

①观点与题意不符,题中事例强调运动对物质的重要性,而不是物质对运动的重要性,故排除。

③表述不科学,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故排除。

2.据《列子》记载:

子贡倦于学,告仲尼曰:

“愿有所息。

”仲尼曰:

“生无所息。

”从哲学角度看下列选项与仲尼观点相近的是(  )

①“天子乃祈来年于天宗,劳农夫以休息之。

” ②“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

” ③“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

” ④“世间万物,变动不居。

明者因时而变。

A.①②B.②③

C.②④D.③④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了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生无所息”,是指只要生存于这个物质世界上,具有生命力的物质或是有生命的物质都不会停止活动,强调了绝对运动的观点,②④与本观点一致;“天子乃祈来年于天宗,劳农夫以休息之”反映了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排除①;“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反映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故排除③。

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

3.做好当前经济工作,就要“变”而不惑,“新”以破局。

变,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也是人类进步的基本方式。

时代在变,社会在变,唯有创新不变,新形势下要有新思路,新常态下要有新作为。

“时代在变,社会在变,唯有创新不变”体现了(  )

A.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B.运动属性与物质载体的统一

C.意识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D.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统一

答案:

A 解析:

“时代在变”意指运动的绝对性,“唯有创新不变”即相对静止,答案为A项;B、C、D项不为材料所反映。

4.国际标准时间UTC将在格林尼治时间2016年12月31日23时59分59秒(北京时间2017年1月1日7时59分59秒)之后,实施一个正闰秒,即增加1秒,然后才会跨入新的一年。

短短的1秒钟,火箭飞出了8千米,地球绕太阳转了30千米,光跑了近30万千米,但对人的生命无太大的影响。

这些现象说明(  )

A.事物的运动有时会偏离规律

B.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C.人的自然属性不受外界环境影响

D.运动是静止的一种特殊形式

答案:

B 解析:

在短短的1秒内,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中,体现了B观点。

A错误,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有规律;C错误,人的自然属性会受到环境的影响;D错误,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故选B。

5.2016年10月9日,2016年中国焦作国际太极拳高峰论坛在河南省焦作市隆重开幕。

太极拳是一项身体动静平衡统一的运动,动时存静势,静时寓动机,机中有势,势中成机,机势难分,此太极之妙也。

从哲学上看,太极拳运动体现了(  )

①动和静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②动亦静,静亦动,没有区别 ③绝对的运动和绝对的静止都是不存在的 ④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A.②③B.①②

C.①④D.③④

答案:

C 解析:

“动时存静势,静时寓动机”体现了①④。

②错误,动和静是有区别的。

③错误,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考点

 物质运动的规律

1.规律的概念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原理

①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②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

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名师指导备考

规律是客观的,说明规律无好坏之分。

规律是普遍的,但并非是永恒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

3.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原理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方法论

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名师指导备考

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要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一是“宿命论”,夸大规律的客观性,认为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二是“唯意志论”,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规律的客观性。

[深度思考]

1.正确理解规律的含义

(1)规律是事物固有的联系。

事物固有的联系是指事物在发展过程中自身所固有的联系,不是外部强加于事物的,也不是人们主观想象的,更不是上帝创造的。

(2)规律是事物的本质联系,不是现象的联系。

规律是通过现象来表现的,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能够被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本质无法直接感知。

如种瓜得瓜是现象,背后隐藏的遗传才是规律。

(3)规律是事物必然的联系。

事物发展过程中,有的联系是必然要发生的确定的联系,有的是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的偶然联系。

规律就是事物的必然联系,而不是偶然联系。

(4)规律是事物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中稳定的联系,而不是多变的、易逝的联系。

图示:

提醒:

(1)规律≠联系。

规律是一种联系,但是并非任何联系都是规律。

(2)规律≠规则。

规律是客观的,不能被制定、修改或废除。

规则是主观的,可以制定、修改、补充或废除,正确的、合理的规则总是根据客观规律制定的,是对客观规律的反映。

2.正确把握物质、运动、规律的关系

(1)区别:

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联系:

①物质都是运动的,物质离不开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②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世界就是按其固有的规律运动着的物质世界,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③要在物质运动中把握规律,规律的客观性根源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肯定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与肯定世界的客观实在性是一致的。

3.正确理解规律客观性需注意的问题

(1)规律是客观的,但并不否认规律是变化的。

规律会随着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内容和所依据的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但不会随着人们的主观意志任意改变。

(2)不同事物有不同的规律,同一规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条件下有不同的表现,故认识和利用规律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3)规律具有多样性,不同的事物,不同的物质运动形式,有不同的规律。

(4)规律无好坏之分。

它既可以给人带来积极作用,也可带来消极作用。

但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的条件,从而创造有利于规律发挥积极作用的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做到趋利避害,为人类造福。

(5)思维规律也是客观的。

思维规律虽然是人脑进行意识活动的规律,但它所反映的客观内容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不仅思维规律的内容是客观的,而且它的存在与发生作用也是任何人都否定不了的。

人们自觉遵循思维规律进行认识活动,思维规律就促使人们获得正确认识;人们没有把握思维规律,违背思维规律的要求,它就决定人们在认识活动中必遭失败。

(6)不能把“规律不能被消灭”理解为“规律是永恒存在,不会变化”的。

“规律不能被消灭”说的是规律是客观的,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不能由人们的主观意识任意改变。

而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任何事物都有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永恒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

规律也会随着客观事物本身性质、内容和所依赖的客观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