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面心理暗示是孩子的洪水猛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457904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9.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负面心理暗示是孩子的洪水猛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负面心理暗示是孩子的洪水猛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负面心理暗示是孩子的洪水猛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负面心理暗示是孩子的洪水猛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负面心理暗示是孩子的洪水猛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负面心理暗示是孩子的洪水猛兽.docx

《负面心理暗示是孩子的洪水猛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负面心理暗示是孩子的洪水猛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负面心理暗示是孩子的洪水猛兽.docx

负面心理暗示是孩子的洪水猛兽

负面心理暗示是孩子的洪水猛兽

今天给大家分享如何把积极的、正面的心理导向输入给孩子。

负面心理暗示是孩子的洪水猛兽

一个十岁的小女孩,眼神暗淡,精神颓废,丝毫看不出这个年龄应有的活泼与生机。

是什么让她变成现在这副死气沉沉的模样呢?

小女孩说,在她5岁时她妈妈说的一句话改变了她。

那时她特别爱跳舞,也喜欢穿裙子。

有一次她想让妈妈给她买一条公主裙,不料妈妈轻蔑地瞟了她一眼说:

“你看你那两条粗腿,难看死了,还穿裙子?

”从此以后,她就变得极度自惭形秽了。

连最亲的人都如此贬低自己,自己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大学校园里活跃着这样一个男孩,他阳光乐观,健谈幽默,跟所有人都合得来。

但他却是一个有异于常人的人——面部有一半都被深褐色的胎记所覆盖。

他的一位同学实在难掩心中好奇,问他:

“你好像对你的脸一点都不在乎,这是为什么?

”男孩哈哈一笑,娓娓道来:

“我从来不认为我的胎记是我见不得人的缺陷,相反,我为我的胎记而骄傲!

我爸爸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对我说,上帝很喜欢我,所以在我出生的时候就给我打上了这个印记,好让他记住我。

这个印记,是上帝送给我的特别的礼物,别人是没有的哦!

所以,我为我的胎记而荣。

以上两个故事都是我多年前听到的真实故事,印象十分深刻。

父母的话,对幼小的孩子来说,影响何其深远!

它可以让身体健全的孩子心灵残缺,也可以让一个身体残缺的孩子拥有健全的心灵。

越是年幼的孩子,越容易受到家长或老师的影响。

因为在他们的眼里,家长与老师都是无所不能的“超人”,他们的话当然都是对的。

例如,有个朋友说她小时候第一次见茼蒿,家长随口说句:

“这个菜味重,小孩子是不爱吃的。

”然后她就确信自己是不爱吃这种菜的,一直到前几年,有一次尝了一口想试试有多难吃,没想到却从此爱上了茼蒿菜。

还有人因为小学音乐老师的一句评价“你根本就不是唱歌的料!

”从此与唱歌绝缘。

因此,为了不因自己的无心之语而伤害到孩子,影响到孩子一生的幸福,在某些消极的话语不假思索地涌上心头,想一吐为快之前,我们有必要好好斟酌一下,如何以积极而非消极的方式来回应孩子。

当看到女儿在单脚跳、跳绳等方面没有同龄孩子那么灵活时,我的脑海中闪过一个念头:

她将来一定不是当运动员的料。

但我没有把它说出口,因为我能意识到这句话对孩子的“杀伤力”会有多大。

我当即进行了自我反驳:

你这么武断的话要是被女儿听到了,会不会一下子浇灭她对运动的兴趣?

你怎么能断定她将来一定成不了运动员呢?

即便她真的没有运动天赋,但勤能补拙,让她爱上运动也比从此远离运动强得多啊!

想开以后,我把那个念头永远抛在了脑后,取而代之的是,我和她爸爸经常带她做户外运动,爬山、游泳、奔跑……如今,作为小学生的女儿,不仅身体健康,还是学校运动会场上的一名小小健将呢!

某日,老公谆谆善诱地教导女儿:

“你看,你要是不好好学习,你就上不了好学校,上不了好学校就找不到好工作,找不到好工作就只能街头流浪……”

老公这话说的,听得我心都发毛。

“你说得太悲观了,”我打断他的话,解释说:

“孩子天然地就是向上成长的,她从来都没想过当流浪汉,从没有过这方面的意识。

但你却反复地提及,无异于是在暗示孩子朝你说的糟糕方面发展啊!

我继续说:

“要表达同样的意思,你倒不如说得更积极些:

‘如果你好好学习,你就能上好的学校,找到好的工作……’虽然这种话本身没有多大意义,但总比消极的说法强啊!

“嗯!

你说得对,我差点引导坏了孩子!

”老公点点头,如梦方醒。

有时候,我们下意识地就把一些负面的话说出口了,却想不到听者听后会有怎样的感受。

记得有一次,我要带女儿出门,天冷,需要穿外套,但女儿死活不肯。

我气急败坏,一个念头闪过脑海:

你不穿,好啊,你就冻死算了!

就在这句话将要脱口而出之际,我忽然意识到:

这不正是我妈妈曾经对我说过的话吗?

我还清楚地记得,当初自己的内心有多难受!

我不要我的女儿重蹈我的覆辙!

想到这,我生生把那句话咽了下去,转而采取更积极的方式——我不再强求她穿外套,而是带上外套出门,当她感觉冷,想穿衣服时,再给她套上。

女儿在床上蹦跶着玩儿,一不小心背部撞到了床沿上,躺在床上哇哇哭起来。

假如我直接否定孩子的感受:

“不哭不哭!

谁让你不小心呢?

没事,妈妈给你揉揉,一会儿就不疼了啊。

”孩子很可能不会如你所愿停止哭泣,反而可能哭闹得更厉害,身体反应更激烈。

如果我接着恼羞成怒:

“这孩子咋这么矫情啊?

真烦人!

”那么孩子所受到的心理伤害可能就更大了。

因为孩子被扣上了“矫情”的大帽子,她就会认为自己不好,自卑的种子由此种下。

家长否认孩子的感受,不过是自欺欺人的做法,是本能地想逃避孩子的情绪给自己带来的不安感,却没想到会给孩子带来消极影响。

怎么办呢?

接纳孩子的情绪感受,允许她哭。

我一边轻轻地按揉她的背部,一边轻声地说:

“你的背很疼,很疼,很疼……(说了约十几次)”然后问她是怎样的疼?

她说:

“像针扎一样疼。

我一边让她仔细体会针扎的疼痛感觉,一边说:

“你的背像针扎一样疼,像针扎一样疼,疼……”(十几遍)

过了一会,我问她感觉有多少针在扎?

她说一根针、半根针那样。

然后她说疼痛转移了,一会左边疼,一会右边疼。

我都按她说的疼痛部位一一去按揉。

她好奇地问我:

“妈妈,为什么疼痛跑来跑去的?

我笑着说:

“那是疼痛精灵在调皮捣蛋呢!

它们跑来跑去,好转移你的注意力啊。

等它们玩够了玩累了,自然就都跑掉啦。

我问她:

“你感觉是骨头疼还是皮肤疼?

”她说是皮肤疼。

我又问:

“现在感觉怎么疼呢,刺疼,酸疼还是胀疼?

她说:

“是酸疼。

于是我一遍遍地重复:

“你酸疼,你酸疼……”

我问:

“你给疼痛打个分吧。

10分是剧痛,0分是完全不痛。

你给你现在的疼痛打几分?

她回答:

“1分。

我说:

“哇,看来大部分疼痛精灵都跑走啦!

还剩几个舍不得离开你,还想逗留一会呢。

过了一小会,她坐起来,轻松地说:

“不疼了!

我要刷牙洗脚睡觉啦。

我笑了:

“好啊,疼痛精灵都乖乖跑掉啦!

家长担心说出孩子的感受会让孩子更难受。

其实相反,当听到这些话时,孩子心里会感到安慰,会感受到被理解后的释然与安宁。

孩子生病了,父母难免着急上火,频繁地问孩子喉咙痛不痛,频测体温、频触额头,担心叹气:

“孩子怎么会病成这样!

”“都怪我不好,没照顾好孩子!

”“这孩子就是体质差!

”上述表现都是在强化孩子生病的感受,给孩子传递负能量,使孩子在忍受疾病痛苦的同时,还要忍受内心的煎熬:

都是我不好,我不该生病,让爸妈不开心……或者认定自己天生身体不好,爱生病。

结果,孩子真的体弱多病了。

我则视孩子生病这样的“坏事”为“好事”。

比如,为了让孩子少受些病痛的折磨,也为了减轻由此而来的自我焦虑,我通过各种途径积极学习科学的家庭医学保健知识与实务,这些知识储备不仅对孩子,对我以及其他家人的健康都发挥了良好作用。

这难道不是好事吗?

除此而外,借着孩子生病的契机,我还可以锻炼她直面痛苦的坚强毅力,战胜困苦的坚定信念,了解身体机能,感受生命的神奇与美好。

这不也是好事吗?

所以,在孩子生病期间,我总是微笑着面对她,妈妈的微笑给孩子莫大的力量;我倾听她的痛苦表达;我栩栩如生地给她讲关于人体的童话故事,强调她身体的免疫细胞一定能够战胜敌人,并如何一步步取得最后胜利。

我这么讲不是空穴来风,我相信人体有自愈的功能,我相信女儿一定能好。

女儿听得津津有味,听得多了,也就认同了这一信念——我的免疫细胞无比强大,它们让我反应更敏捷,身体更健康。

她越相信这点,现实就越可能朝着这方面发展。

事实也的确如此,女儿很少生病,即使偶尔生病了,也能很快痊愈。

一日,女儿的姑姑把一碗切好的菠萝块给四岁多的女儿吃。

我伸手到碗里要捏一块来尝,女儿急得抢过碗来,不许别人碰。

“你怎么能不给妈妈吃呢?

”姑姑不满地责怪她说,“你真小气!

“妈妈!

”女儿转头盯着我,撇着小嘴,委屈地说:

“我不是小气!

我知道她不是小气的孩子。

她也不是不愿意与妈妈分享。

她只是担心她的菠萝块被人吃光,而自己却吃不到,因而产生了不安,本能地去护碗。

我笑着伸出手,温和地问她:

“你自己决定,你愿意给妈妈几块呢?

”女儿一听,把碗放回桌子上,爽快地答:

“五块!

”说着,依次将五个菠萝块送到我手里。

我吃完后又伸手说:

“宝宝,你愿意再给妈妈吃几块呀?

”“三块!

”我接受了她的好意,忍不住笑了起来,对姑姑说:

“你看,她几乎把一多半的菠萝都让给我吃啦。

你说她这叫小气吗?

”姑姑不好意思地笑了。

我们太习惯于给人贴标签了。

当我们看不惯某个人的行为表现时,就通过贴标签的方式直接否定那个人的全部。

大人给孩子贴负面标签的现象也很普遍。

“负面标签”是对孩子人格的否定,而人格是不能改变的,这样,孩子天生向上的积极性就被打压了,孩子发展的无限可能就被扼杀掉了。

例如:

“我的孩子太懒惰了!

“你总是不能按我的吩咐把事情做好,简直太愚蠢了!

“我的孩子两岁了,总是把东西拨拉到地上,无论我们怎么劝都不行,他怎么这么反抗、不听话?

请您在给孩子下定义前,想一想,孩子是个懒惰的人,还是他的行为被我们称为“懒惰”?

孩子无论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都表现得懒惰吗?

他有没有勤快的时候?

你的论断是不是以偏概全了?

想一想,他是个愚蠢的孩子,还是他懂的事情与你不一样?

孩子只是有时做的事我们不理解,或者孩子能力有限而无法达到我们的要求,但不能因此用“愚蠢”来否定孩子整个人。

想一想,是孩子反抗我们,还是我们反抗了经由孩子内在精神指引的自我成长?

孩子只是在做帮助他认识世界的事情,是为了自我成长而必须要做的事情,但他不是一个反抗我们的不听话的孩子。

我们可以说,你的某个“行为”是懒惰或愚蠢的表现,但不能说你是个“懒惰”“愚蠢”的“人”……甚至,我们就不该用“懒惰”“愚蠢”这样消极的字眼。

从上面的事例可以看出,作为家长,为了给孩子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就要努力做到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坚决不说伤害孩子的话,不贴负面标签。

从今天起,我们要当心去检查自己的每个“念头”,给予孩子积极正面的暗示,把坏事转化为好事。

你的愿有多大,实践的力量就有多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