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解析系列语文试题金卷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454110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179.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题解析系列语文试题金卷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试题解析系列语文试题金卷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试题解析系列语文试题金卷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试题解析系列语文试题金卷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试题解析系列语文试题金卷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试题解析系列语文试题金卷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

《试题解析系列语文试题金卷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题解析系列语文试题金卷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试题解析系列语文试题金卷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

试题解析系列语文试题金卷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祖先既可以被尊为神,也可以被称为鬼,神与鬼之间有一点是亘古不变的——祖先与子孙之间具有永恒不变的血缘关系和利害攸关的依存关系。

正是为了表达子孙的感恩与孝思,也向祖先祈求福佑,中元祭祀才一代代地传承下来。

对祖先的祭祀源于古老的祖先崇拜,这个观念的产生和灵魂信仰有关。

原始人认为,人死后其灵魂不灭,灵魂具有自然精灵那样的超自然力量,能够保护本氏族成员,因此在原始氏族公社时期,就出现了祖先崇拜。

在古人的观念里,祖先不仅是与自己具有血缘传承关系的先人,同时祖先灵魂不灭,常常具有超人的能力,令人依赖或者畏惧。

就这样,在很早的时候,祖先观念便与鬼神观念相结合,发展出“祖先神”和“祖先鬼”的观念。

将祖先作为神明来看待的观念起源很早。

《国语•鲁语》中有一段关于历代“祖先神”的记载:

“有虞氏禘(祭祀)黄帝而祖颛顼,郊尧而宗舜;夏后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鲧而宗禹;商人禘舜而祖契,郊冥而宗汤;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

”这些列入国祀的“祖先神”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没有直接血缘关系,但是作为传说中重要的氏族英雄,成为超越氏族的远世共祖而被祭祀。

另一类是有一定血缘关系的传说中的氏族英雄。

另外,普通人的祖先要想从祖先升格成为“祖先神”,必须对国家、民族、社会以及家族做出过巨大贡献,就像《礼记•祭法》载“夫圣王之制祭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的标准,只有生前具备了以上的品质,死后才能升格为“祖先神”。

普通人之所以把自己的祖先当作神明来崇拜,这与他们的神明崇拜观念密切相关。

事实上,祖先与“祖先神”不同。

祖先在生前是凡人,而“祖先神”则是超人。

人们对祖先的祭祀,目的是要他荫庇子孙,使宗族兴旺,事业发达。

而对“祖先神”的崇拜,除了希望他荫庇子孙外,更重要的是祈盼他能保境安民、捍患御灾。

同时,“祖先神”也具有惩罚降祸的能力,但绝不会无缘无故祸害自己的子孙后代,除非子孙对祖先不敬,或者做出违反族规国法的事,才会受到“祖先神”的惩罚。

很多时候,祖先直接被称为鬼。

称呼祖先为“祖先鬼”,有时是为了凸显对祖先的敬畏。

在日常生活中,每逢祭祀性节日,对“祖先鬼”的祭祀也要特别隆重。

由于“祖先鬼”爱作祟害人,使人生病,平日生活中严禁说出祖先的名字。

一旦说了祖先名字,就会把“祖先鬼”招引出来作祟害人。

在另外一些地方,人们相信祖先是鬼,但和别的孤魂野鬼、恶鬼、厉鬼不同。

祖先是家鬼、好鬼,不仅不会作祟害人,还能保护家人不受伤害。

祖先除了被称为“祖先神”、“祖先鬼”外,有时还鬼神并称,《孝经•感应》载:

“宗庙致敬,鬼神著矣。

”唐玄宗注曰:

“事宗庙能尽敬,则祖考来格(到来)。

”《礼记》中也记载:

“夫宗庙,鬼神所居。

”这里用鬼神泛指一切祖先的灵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是把祖先称作“神”还是“鬼”,都是子孙表达对祖先的感恩与孝思的一种形式。

B.祖先可以被称为神,也可被称为鬼,祖先与子孙之间具有永恒不变的血缘关系和利害攸关的依存关系。

C.原始人相信人死后灵魂不灭,具有超越自然的力量,能保护本族成员,于是出现祖先崇拜,这也是我们对祖先祭祀行为的起源。

D.将祖先作为神明来看待的观点源于《国语•鲁语》,书中记叙了列入国祀的祖先神,一类是有一定血源关系的,一类是没有直接的血源关系。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国语•鲁语》中关于历代“祖先神”的记载说明在虞夏时代,黄帝是氏族共同的祖先,被人们当作始祖祭祀。

B.《礼记•祭法》的话说明普通人的祖先要升格为“祖先神”,就要对国家、民族、社会和家族做出过巨大贡献。

C.祖先在生前是凡人,死后则是超人。

人们崇拜的是他能荫庇子孙,使宗族兴旺,事业发达,还能保境安民,捍患御灾。

D.“祖先神”有荫庇子孙和惩罚降祸的能力,而“祖先鬼”爱作祟人,使人生病,所以平日生活里严禁说出祖先的名字。

3.根据原文内容分析,下列现象不属祭祀祖先的是()

A.今天的安徽南部、江西婺源一带有很多“汪公庙”,民众是为了纪念隋末唐初的汪华保障当地未受战乱之苦而建祠供奉。

B.壮族人民每逢过节或遇重大危难事件,都要到土地庙跪拜求签,他们认为土地公是一方之王,能够保佑当年风调雨顺。

C.自汉武帝开始,中国皇帝每年均会祭孔。

汉以后,祭孔活动延续不断,规模也逐步提升,明清达到顶峰,被称为国之大典。

D.浙江文成有座“刘基庙”,供奉着明朝军师刘伯温。

他辅佐朱元璋一统大明江山,古称其为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伟人。

【答案】

1.D

2.C

3.B

【解析】

1.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重要词语、归纳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然后浏览选项,之后到文中找到选项所在的位置,并将选项与其进行比较,这类题目编题者会故意曲解文意或以偏概全,特别要关注句中限制性的副词。

经比较即可得知D项“将祖先作为神明来看待的观点源于《国语•鲁语》”与原文“将祖先作为神明来看待的观念起源很早”不符合。

考点:

理解文章重要词语、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归纳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这类试题出题者常常故意设置错误选项,往往偷换概念或以特殊代替一般等等,这就要求考生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速读选项,找到选项所在的内容区间,以此圈定范围,并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即可得知C项“祖先在生前是凡人,死后则是超人”曲解原文“祖先在生前是凡人,而‘祖先神’则是超人”的意思。

考点:

归纳和筛选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分析理解的能力。

此题会出现的干扰项有以下类型:

以偏概全,张冠李戴,胡乱猜测等等。

学生要善于对文章内容进行辩证分析、比较、推断。

B项根据原文来看,A.C.D中的人物都属于“祖先神”,而土地神既不是祖先神也不是祖先鬼,所以B项不属于祭祀祖先的范畴。

考点:

分析理解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于慎行,字无垢,东阿人。

年十七,举于乡。

御史欲即鹿鸣宴冠之,以未奉父命辞。

隆庆二年成进士,授编修。

万历初《穆宗实录》成,进修撰,充日讲官。

故事率以翰林大僚直日讲无及史官者慎行与张位及王家屏沈一贯陈于陛咸以史官得之异数也。

尝讲罢,帝出御府图画,令讲官分题。

慎行不善书,属人书之,具以实对。

帝悦,尝大书“责难陈善”四字赐之,词林传为盛事。

御史刘台以劾张居正被逮,僚友悉避匿,慎行独往视之。

及居正夺情,偕同官具疏谏。

吕调阳格之,不得上。

居正闻而怒,他日谓慎行曰:

“子吾所厚,亦为此也?

”慎行从容对曰:

“正以公见厚故耳。

”居正怫然。

慎行寻以疾归。

居正卒,起故官。

进左谕德,日讲如故。

时居正已败,侍郎丘木舜往籍其家。

慎行遗书,言居正母老,诸子复巢之下,颠沛可伤,宜推明主帷盖恩,全大臣簪履之谊。

词极恳挚,时论韪之。

由侍讲学士擢礼部右侍郎。

转左,改吏部,掌詹府事,寻迁礼部尚书。

(万历)十八年正月,疏请早建东宫,出阁讲读。

及冬,又请。

帝怒,再严旨诘责。

慎行不为慑,明日复言:

“册立,臣部职掌,臣等不言,罪有所归。

幸速决大计,放归田里。

”帝益不悦,责以要君疑上,淆乱国本,及僚属皆夺俸。

山东乡试、预传典试者名,已而果然。

言者遂劾礼官,皆停俸。

慎行引罪乞休。

累章上,乃许。

家居十余年,中外屡荐,率报寝。

卒,年六十三。

赠太子太保,谥文定。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故事/率以翰林大僚直日/讲无及史官者/慎行与张位及王家屏/沈一贯/陈于陛咸以史官得/之异数也/

B.故/事率以翰林大僚直日讲,无及史官者慎行/与张位及王家屏/沈一贯/陈于陛咸以史官得之/异数也/

C.故事/率以翰林大僚直日讲/无及史官者/慎行与张位及王家屏/沈一贯/陈于陛咸以史官得之/异数也/

D.故事率以翰林大僚/直日讲无及/史官者慎行/与张位及王家屏/沈一贯/陈于陛咸以史官得/之异数也/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冠之”即为他加冠。

古代男子到成年(一般在二十岁)则举行加冠礼,叫做冠。

B.“夺情”是中国古代丁忧制度的延伸,意思是为国家夺去了孝亲之情,可不必去职。

C.“东宫”指太子所居之宫,也代指太子。

文中的“册立”,是指让皇帝封立太子的事。

D.“乡试”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

明代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举行,人们把中试者称为“秀才”。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一次讲课后,皇帝拿出宫藏图画,请日讲官分别题字。

于慎行不擅长书法,写成诗后,委托人书写,并把实情告诉了皇上。

其诚实的品格得到皇帝的赞赏。

B.于慎行为人正直坦荡,对因得罪张居正而被捕的刘台,他仍去探视。

对张居正不合礼制的做法,不因为张居正对自己的厚爱而放弃原则。

C.张居正被追究论罪后,于慎行致函前往逮捕他的侍郎丘木舜,为张母及诸子求请,当时的舆论认为于慎行做得对。

他也因此被多次提升官职。

D.万历十八年,于慎行两次上书建议早立太子,皇帝恼怒,再次下严旨责难。

于慎行不为所动,第二天又以辞官归乡再次劝谏,使皇帝更不高兴。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居正闻而怒,他日谓慎行曰:

“子吾所厚,亦为此也?

(2)帝益不悦,责以要君疑上,淆乱国本,及僚属皆夺俸。

【答案】

4.C

5.D

6.C

7.

(1)张居正听说后恼怒,日后对于慎行说:

“你是我所厚爱的人,也这样做吗?

(2)皇帝更加不高兴,责备他要挟皇帝,怀疑圣上,搅乱国家的根本,将他的同僚下属都剥夺了俸禄。

【解析】

4.

试题分析:

文言断句有其规律可循。

一是句末语气词,比如“也、耶、乎……”;二是句首发语词,比如“若夫、至若、盖、唯……”;三是名词或代词,一般在句中做主语或宾语;四是排偶的句式;五是顶真的修辞。

先浏览选段,了解大意;然后先易后难。

先朝成例,都是由翰林大臣负责日讲,没有涉及史官的事。

于慎行与张位、王家屏、沈一贯、陈于陛都是以史官身份参与日讲,是为少见。

同时可以借助句中的一些标志词进行判断,如:

“故事”常用单独来用,其后要停顿,“者”之后常有停顿,“也”一般用在句尾等等。

本题主要根据意思进行断句。

断后要通读,一检查意思是否讲得通;二是检查内容是否合理。

考点: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5.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

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

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本题D项错误,中试者称为“举人”。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

唐宋时称“乡贡”、“解试”。

由各地州、府主持考试本地人,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

中式称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第二名称为亚元,第三、四、五名称为经魁,第六名称为亚魁。

此题难度较大,需要考生长期注重文化积累。

考点:

识记文学常识。

能力层级为识记A。

6.

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内容归纳概括题。

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

次提升官职与此无直接关系。

此题难度适中。

考点: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7.

试题分析:

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第一句中固定人名保留“张居正”,“他日”译为日后,“子吾所厚”译为你是我所厚爱的人,“为”译为做。

第二句中“益”译为更加,“责以”译为责备,“要”译为要挟,“夺”译为剥夺。

考点: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于慎行,字无垢,东阿人。

十七岁时,乡试中举。

御史想在为新举子举行的宴会上为他加冠,他以没得到父亲的许可而推辞了。

隆庆二年(1568),考中进士。

授职为编修。

万历初年,《穆宗实录》撰成,晋升为修撰,担任日讲官。

先朝成例,都是由翰林大臣负责日讲,没有涉及史官的事。

于慎行与张位、王家屏、沈一贯、陈于陛都是以史官身份参与日讲,是为少见。

他有一次讲课后,皇帝拿出宫藏图画,请讲官分别题字。

于慎行不擅长书法,诗词做成后,吩咐别人书写好,并详细地从实告诉了皇帝。

皇帝很高兴,曾经大书“责难陈善”四个字赏赐给他,这在词林诗界传为盛事。

御史刘台因为弹劾张居正被逮捕,同僚和朋友都躲避他,唯独于慎行前往探视。

等到张居正服丧未满夺情出仕时,他与同官便上奏劝谏。

吕调阳从中阻拦,没能递入宫中。

张居正听说后恼怒,日后对于慎行说:

“你是我所厚爱的人,也这样做吗?

”于慎行从容自如地回答:

“正是因为您厚爱我的缘故。

”张居正很不高兴。

于慎行不久就称病回乡。

张居正去世后,他出任原职。

晋升左谕德,主持日讲如故。

当时张居正已被追究论罪,侍郎丘木舜前往江陵抄家。

于慎行致函给他,称张居正的母亲年老,诸位儿子在覆巢之下,颠沛流离值得同情,应该推及明主覆盖之恩,成全大臣曾经侍候皇上的情谊。

话语极为诚恳真挚,当时的舆论也认为他是对的。

他由侍讲学士晋升为礼部右侍郎。

又转任左侍郎,改任吏部职,负责詹事府。

不久,升任礼部尚书。

万历十八年(1590)正月,上奏请求早日建立东宫,让嫡长子出宫接受讲读教育。

到了冬季,又上奏请求。

皇帝恼怒,再次下严旨责难。

于慎行不为所动,第二天又劝谏:

“册立的事,由我部负责,我们不提,是罪过。

希望皇帝迅速决定大计,将我放归乡里。

”皇帝更加不高兴,责备他要挟皇帝,怀疑圣上,搅乱国家的根本,将他的同僚下属都剥夺了俸禄。

山东的乡试,预先传出负责考试人的名字,事后果然如此。

言官便弹劾礼部官员,于是礼部官员都停发俸禄。

于慎行称罪请求退休。

奏章接连呈上,皇帝终于答应了。

在家居住十多年,朝廷内外屡次举荐,均不答复。

去世,享年六十三岁。

赠封太子太保,谥号文定。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本首词,完成文后各题。

临江仙夜归临皋①

苏轼

夜饮东坡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

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释:

①临皋,即临皋亭,位于黄州南江边,苏轼元丰三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与家眷共居于此。

②东坡,元丰五年春,苏轼在东坡构筑雪堂,家属仍住临皋亭,因此常往来于雪堂临皋间。

縠纹:

比喻水波细纹。

8.词的上阕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请结合诗句,就其中的两种手法进行分析。

(6分)

9.词的下阕抒发了作者的哪些情感?

请联系诗句作答。

(5分)

【答案】

8.

①夸张。

“家童鼻息已雷鸣”把家童的鼾声夸大成雷声,形象地写出了家童的鼾声之大。

②比喻。

“家童鼻息已雷鸣”把家童的鼾声比喻成雷声,形象地写出了在寂静的夜晚家童的鼾声象雷鸣一样震耳。

③细节描写。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形象描绘出苏轼夜饮醉归,家童已睡,只得立在门外,静听涛声的场景。

④以动衬静。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通过写家童鼻息如雷和作者谛听江声衬托出夜静人寂的意境,以有声衬无声,表现出历尽宦海浮沉的词人心情的孤寂。

9.

①“长恨此身非我有”揭示出作者对身在宦途身不由己的无奈。

②“何时忘却营营”表达了难忘世俗名利烦扰的矛盾与苦闷,以及对于自由生活的向往。

③“江海寄余生”表达出作者对隐逸江湖的渴望。

【解析】

8.

试题分析:

题干要求简要赏析“词的上阕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请结合诗句,就其中的两种手法进行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且分析其中的两种就可以了。

上片首句“夜饮东坡醒复醉”,一开始就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

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当他回临皋寓所时,自然很晚了。

“归来仿佛三更”,“仿佛”二字,传神地画出了词人醉眼朦胧的情态。

这开头两句,先一个“醒复醉”,再一个“仿佛”,就把他纵饮的豪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接着,下面三句,写词人已到寓所、在家门口停留下来的情景: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走笔至此,一个风神潇洒的人物形象,一位襟怀旷达、遗世独立的“幽人”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其间浸润的,是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一种超旷的精神世界,一种独特的个性和真情。

“家童鼻息已雷鸣”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把家童的鼾声夸大成雷声,形象地写出了家童的鼾声之大。

上片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通过写家僮鼻息如雷和作者谛听江声,衬托出夜静人寂的境界,从而烘托出历尽宦海浮沉的词人心事之浩茫和心情之孤寂,使人遐思联翩,从而为下片当中作者的人生反思作好了铺垫。

考点: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

试题分析:

题干问的是“词的下阕抒发了作者的哪些情感”,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

是他不满世俗、向往自由的心声。

考点:

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每空1分,共6分)

(1)《诗经·氓》中“,”两句借写桑叶的新鲜润泽来比兴婚前女主人公容颜的鲜艳明媚。

(2)杜甫《登高》中“,”两句,抒发了自己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3)在《送东阳马生序》中,作者穿着旧棉袍、破衣服处于穿戴华丽的同学之间,毫无羡慕的意思,其原因是:

“,。

【答案】

(1)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2)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3)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解析】

试题分析: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

如:

“沃”、“常”、“奉”等。

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

要求学生养成回头望的习惯,避免笔误。

“名句名篇默写”的题型一般有“填充补足型”和“理解默写型”两种。

本题属于“理解默写型”,这种题型较之填充补足型,增加了对“名篇名句”内涵的考查,要求考生不仅会背诵原文,而且要对原文的内容有所理解、吸收。

要答好这类题,就必须根据题干的提示或要求来填写句子。

考点: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能力层级为识记A。

乙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25分)

母语

姐姐打来电话,说父亲病重,要我立即回国。

我迫不及待地带上妻子和孩子,踏上了回国之路。

我已经有八年时间没有回国看望过父亲了。

这期间,父亲体恤我只身漂泊异乡,他坚持说,只要我在国外一心一意把事情做好,即使十年不回去看他,他也欣慰。

这八年来,我娶妻生子。

妻子是美国姑娘,父亲却说她有中国古典美。

我的儿子从出生起,父亲就从照片、录像、微信上看着他长到五岁。

父亲是语文教师,说话特别讲究用词,可看着孙子的相貌,却说了句不雅的话:

“好!

好!

远缘杂交,必然生出优良品种。

瞧我孙儿,中美杂交的混血儿,还真是个具有中国风的洋娃娃呢!

自父亲病重住院,他最急于完成的事就是写一份关于家产继承的遗嘱,字斟句酌,比他当年教书备课还认真百倍。

长空旅行,晴空万里,没有一丝云,失去了参照物的飞机像是定在了空中似的。

妻子忽然问我:

“我们很快要见到爸爸了,爸爸不懂英语,那我们怎么和他说话?

我说:

“这只能靠我翻译了。

见到爸爸,千万别提‘外’字、‘洋’字,爸爸死记着当年外国列强欺侮中国,这些都是爸爸的死敌。

妻子摇头,接着问:

“这些既然是爸爸的敌人,为什么他会同意你学英语?

还让你到美国?

我就是一个外国人,爸爸对我也嫉恶如仇吗?

我回答妻子:

“爸爸就我一个儿子,中国有句古语叫‘可怜天下父母心’,为了儿子的前程,他只能选择忍耐,尊重儿子的选择。

至于你,爸爸会喜欢的。

“为什么?

“中国有句成语叫爱屋及乌,意思是,喜欢一个人,连带着也喜欢和这个人有关的人或物。

你嫁给我这个中国男人,也就是中国人了。

妻子反问我:

“你不是已经拿到美国绿卡了吗?

“我是美籍华人,本质上仍是一个中国人。

“那我们的孩子呢?

“华人后裔,本质上同样是中国人。

国籍可改,种族不变。

妻子突然话锋一转:

“我既然成为你这个中国人的妻子,那你为什么不教我中文?

我窘迫地回答:

“这是一个疏忽。

但是我们一直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更重要的是,无论是供职之处,还是家庭生活,我们都没有处在不说汉语不行的环境,所以顺其自然地一直在说英语。

妻子若有所思地回过头去,而我又沉进对父亲的回忆中。

父亲一九五八年上高中,那时节,资本主义国家一直都是中国的死敌,父亲除了外语,其他门门功课都是高分,考上了一所大学的中文系。

上了大学,直至被分配到他终生供职的那所高中,父亲依然如故地反对外语,一门心思地深研中文,甚至和外语老师争辩:

“中国十几亿人,搞翻译、搞外交的人能占多大比例?

可是无论在高中还是大学,无论你要考文科还是理科,外语却是每个学生必学的主课。

这简直就是浪费年轻的生命!

外语能与博大精深的中文相提并论吗?

在我认为,全世界任何语言,都不能和产生、繁衍、应用、完善、丰富、臻美了几千年的汉语相媲美的!

中文用起来灵活方便,没有外语变格、变位、变这、变那的问题。

中文无论字、词、句,都是既简单明了又内涵丰富的。

声、形,静、动,尽呈万象!

汉字形、音、意三位一体,形美可以赏目,音美可以悦耳,意美可以感心。

不管世界多么纷繁、奥妙,其中的音韵、色彩、样式、动态、内涵、情感,都可以涵纳于汉字简洁的笔画之中,这是人类任何其他语种都无法企及、无法与之相媲美的!

”飞机终于降落了,我们来不及放行李就奔赴医院。

推开病房门,我含泪站在父亲面前,叫了声:

“爸!

”妻子、儿子也分别用英语叫了声“爸爸”和“爷爷”。

父亲愣了一下,看着我们,急于挣扎起身。

我立即对儿子说:

“快问爷爷好。

儿子用英语说:

“爷爷好。

父亲听了,皱了下眉,看着我。

我立即给父亲翻译:

“你孙子问爷爷好呢!

接下来父亲问:

“叫什么名儿来着?

我愣了一下,立即翻译:

“爷爷问你叫什么名字呢。

儿子笑着点头说:

“我的名字叫钟美。

父亲脸上洋溢出满足的神情,说:

“这回我听懂了。

这个名字好!

‘钟’‘中’同音,既好听又有意义。

过去美、英等大国瞧不起中国人,现在心甘情愿把姑娘嫁给中国人为妻,中国人民是真的站起来了!

父亲接着问:

“你娶媳妇八年了,娃也五岁了,难道媳妇和娃一个中国字都不认识,连一句中国话都不会讲吗?

我低头不语,父亲曾在电话中多次问到这个问题,为了不让他失望,我都以沉默作答。

父亲悲伤道:

“好啊,你是中国人,说得一口流利的外国话,媳妇、孩子不认识一个中国字,不会讲一句中国话。

”父亲说着,老泪纵横。

我惭愧得无地自容,说:

“爸,这都是我的疏忽。

但自我们在美国结婚生子,无论家庭生活还是社会工作,一直不存在不认识中国字、不讲中国话就过不去的场合和情况,加上我忙于工作,所以就顺其自然了。

父亲情绪激动,哽咽得无法再说话。

静了几秒钟,才一字一句地说:

“你们先去弄口饭吃,爸这会儿感觉不太好,想静一会儿。

我惴惴不安地带着妻子、孩子,由姐夫开车送至父亲家中。

行李还未搬完,姐姐打来电话,要我一个人赶紧返回医院。

我脑子里轰的一下,未及给妻子、儿子安排,就立即返回医院。

我飞跑进病房,见姐姐伏在父亲身上嚎啕大哭,待奔至病床前,见父亲已经故去。

姐姐拿出父亲的遗嘱,对我说:

“弟,咱爸走了,伤心也没用了,你看看遗嘱吧。

你刚离开医院,爸就抖着双手撕毁了原先千修万改的关于财产继承的遗嘱,要笔,要纸,挣扎着重新写下这份最后的遗嘱。

我接过姐姐手中的遗嘱,泪眼朦胧地看见父亲在一张纸上赫然写下的四个大字:

勿忘母语。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父亲对儿媳的评价以及对孙子相貌的“不雅”评价,表明了他对儿子在美国娶妻生子行为的不满。

B.“晴空万里,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