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广安第二中学校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453059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506.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广安第二中学校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四川省广安第二中学校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四川省广安第二中学校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四川省广安第二中学校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四川省广安第二中学校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省广安第二中学校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docx

《四川省广安第二中学校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广安第二中学校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川省广安第二中学校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docx

四川省广安第二中学校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

四川省广安第二中学校高2017级2018年春第一次月考

地理试题及答案

时间:

100分钟满分:

10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涂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答题卡填写姓名等信息的一面朝上。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

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鸡年春节期间,城乡交通状况来了个大反转,车流、人流密集涌向乡间。

乡间出现了如城市的堵车现象,“城堵”变成了“乡堵”。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城堵”变成了“乡堵”说明()

A.城市化速度加快B.乡村交通条件改善

C.逆城市化现象明显D.城乡居民收入提高

2.影响春节期间人口流动的主导因素是()

A.经济B.教育C.家庭D.交通

【答案】1.D2.C

【解析】

1.城市化速度加快与“乡堵”无关,A错。

乡村交通条件改善,不会拥堵,B错。

我国逆城市化现象不明显,C错。

“城堵”和“乡堵”都是车辆较多原因引起的,而车辆数量的增加说明城乡居民收入提高,购买力增强,D对。

2.春节是中国人的最重要的节日,家庭聚会、访亲探友是必不可少的项目,造成人口流动大,所以影响春节期间人口流动的主导因素是家庭,C对。

春节人口流动与经济、教育、交通的关系不大,A、B、D错。

2015年中国城市竞争蓝皮书发布,在宜居指数、生态指数、和谐指数竞争力方面,北京落选前十。

下表反映了近10年来北京市人口及其构成的变化。

读表完成下面小题。

注:

男女性别比是指每100名女性对应的男性数量

3.以上数据表明,10年来北京()

A.人口自然增长速度较快B.外来人口大于本地人口

C.外来人口女性比例增加D.人口流动规模趋于减缓

4.北京市的环境人口容量正接近极限,其环境人口容量首要的影响因素是()

A.自然资源与环境条件B.科学技术水平

C.居民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D.地区开放程度

【答案】3.C4.A

【解析】

3.根据表格数据,本地自然增长人口=常住人口-外来人口,10年来北京人口自然增长速度较慢,A错。

外来人口数量小于本地人口,B错。

外来人口男女性别比减小,说明女性比例增加,C对。

外来人口增长快,说明人口流动规模增大,D错。

4.北京市的环境人口容量正接近极限,其环境人口容量首要的影响因素是自然资源与环境条件限制,A对。

北京科学技术水平高,不是限制因素,B错。

居民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受资源、环境条件制约,不是首要因素,C错。

北京的地区开放程度高,不是制约因素,D错。

下面是安徽省芜湖市城市形态变化(左图)和安徽省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图(右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1949〜1980年影响芜湖市城市形态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B.河流C.气候D.铁路

6.安徽省1982年至2010年()

A.自然增长率降低,人口数量减少B.人口死亡率增高,老龄人口比重下降

C.劳动适龄人口(15〜64岁)比例下降D.人口增长模式由传统型转变为现代型

【答案】5.B6.D

【解析】试题分析:

5.读图,1949〜1980年,芜湖城市沿河流发展布局,说明影响芜湖市城市形态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河流,B对。

地形、气候不是主要因素,A、C错。

没有沿铁路布局,铁路不是主要因素,D错。

6.安徽省1982年至2010年0-14岁人口占比重下降,说明自然增长率降低,但人口数量仍在增加,A错。

人口死亡率增高,老龄人口比重上升,B错。

根据三角坐标图,安徽劳动适龄人口(15〜64岁)比例上升,C错。

人口增长模式由传统型转变为现代型,成为三低增长模式,D对。

【考点定位】城市形态的影响因素,三角坐标图,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及变化。

【名师点睛】河流具有取水、运输的功能,沿河布局,是南方城市分布的特点,根据图例,可以判断城区发展主要是在河流沿岸,河流是主要因素。

了解三角坐标图的判读方法,根据人口年龄结构,分析人口增长率、人口增长模式、人口老龄化等的特点。

读某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曲线和城市化进程两幅图,回答下面小题。

7.该国人口达到顶峰的时间点应为()

A.1B.2C.3D.4

8.下列各国中,人口发展状况与图示类型一致的是()

A.埃及B.德国C.新加坡D.中国

【答案】7.D8.B

【解析】

7.本题考查人口的自然增长以及读图分析能力。

自然增长率大于0,人口在增长,自然增长率小于0,人口在减少。

只要自然增长率大于0,说明人口就在增加。

据左图可知,4点人口自然增长率有正变为负,说明该国人口达到顶峰的时间点应为4点,故选D。

8.本题考查人口增长模式以及读图分析能力。

据左图分析,图示国家4时期以后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人口总量在减少,是人口负增长的国家。

选项中出现人口负增长的国家只有德国,B对。

埃及、中国、新加坡都不是人口负增长的国家,A、C、D错。

故选B。

东北地区是我国人口流出最明显、自然增长率最低的区域之一(下表),2015年东北三省经济增速均低于中部、西部和东部。

回答下面小题。

2015年全国及部分省市人口自然增长率比较表(‰)

9.东北地区人口流出多、自然增长率低,对其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是()

①后备劳动力不足②耕地资源压力减轻③养老负担更加沉重

④公共设施利用率提高⑤经济逐渐失去活力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⑤D.②④⑤

10.上海市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远高于户籍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这说明上海市()

A.对户籍与非户籍人口采取不同人口政策

B.总体上比东北地区老龄化问题更为严重

C.户籍人口中青壮年大量移居国外,户籍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低

D.迁入人口数量大且以青壮年为主,使得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答案】9.C10.D

【解析】试题分析:

9.大量年轻人口流出,而自然增长率低,这会使得未来的东北老龄化严重,导致养老负担更加沉重;劳动力补给不足,会因缺乏劳动力,导致后备劳动力不足,经济逐渐失去活力。

东北地区本身就是地广人稀的地区,耕地资源压力不大,由于人口数量减少,公共设施利用率降低。

故选C。

10.户籍人口增长不大反映人口自然增长率不大,而常住人口不断上升,反映为人口迁入的影响,上海为经济发达的地区,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较高,因此外来人口的比重主要集中于年轻人口部分,人口迁入既为迁入地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促进资源开发、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等,同时也使得人口自然增长率提高。

故选D。

【考点定位】人口问题及人口迁移的影响

【名师点睛】人口迁移的影响

①对迁出地:

有利的:

加强了和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联系,减轻了人口压力,缓解当地人地矛盾,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收入保护生态环境等产生积极地影响。

不利的:

造成了人才外流。

②对迁入地:

有利的:

弥补了劳动力不足,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节约了教育和培训费,利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带动经济的发展。

不利的:

引发种族冲突,影响社会治安,给自然和生态环境、人口与城市带来巨大的压力(如西部大开发对西部经济、生态、环境的影响)。

我国西北地区海拔高,地势高低起伏,降水稀少、气候干燥,植被大部分为荒漠,是目前我国沙尘暴的发源地。

西北地区面积占全国陆地面积的30%,但人口只占全国的4%,同时西北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

分析材料回答下面小题。

11.有关西北地区环境承载力的叙述,正确的是()

A.西北地区面积广大,矿产资源丰富,环境承载力应该很大

B.西北地区降水稀少,使得气候干燥,植被为荒漠,因此它成为环境承载力小的关键因素

C.西北地区地势起伏,交通不便利,因此它成为环境承载力小的关键因素

D.西北地区经济落后,社会发展落后,它是环境承载力大小的最关键因素

12.有关西北地区合理人口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西北地区环境人口容量小,原因只在于自然条件恶劣

B.西北地区环境人口容量小,原因只于经济发展落后

C.西北地区环境人口容量小,原因在于自然条件因素,也有社会经济因素

D.西北地区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都不好,因此它的合理人口容量会永远很小

【答案】11.B12.C

【解析】试题分析:

11.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

西北地区降水稀少,使得气候干燥,植被为荒漠,因此,它成为环境承载力小的关键因素,B对。

12.人口合理容量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的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人口容量的大小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其中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以及人口生活、地区开放程度和文化消费水平,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最大。

资源是制约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

因此,影响西北地区合理人口容量大小的因素,既有自然条件因素,也有社会经济因素,C对。

考点:

该题考查影响环境承载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主要因素。

下图为“某国甲、乙、丙、丁四个时期人口增长模式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3.该国人口增长模式的演变顺序为()

A.甲→乙→丁→丙B.丙→乙→丁→甲

C.甲→乙→丙→丁D.丙→乙→甲→丁

14.该国死亡率最低的时期是()

A.甲B.乙C.丙D.丁

【答案】13.D14.A

【解析】

14.本题考查人口死亡率的计算以及读图分析能力。

死亡率=出生率-自然增长率。

据图可知,甲时期死亡率最低。

故选A。

下图甲为纽约曼哈顿景观图,图乙为北京故宫景观图。

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5.图甲所示的城市功能区为( )

A.高级住宅区B.低级住宅区C.中心商务区D.工业区

16.图乙所示区域没有形成中心商务区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经济因素B.政治因素C.历史因素D.社会因素

【答案】15.C16.C

【解析】试题分析:

3.

15.图甲纽约曼哈顿地区建筑物高大稠密,集中大量金融、商业、贸易、信息及中介服务机构,拥有大量商务办公、酒店、公寓、会展、文化娱乐等配套设施,它的楼价在这个城市内部或者一个区域内应该是最高的,应为中心商务区。

4.

16.图乙北京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为了保护历史文物,现代城市建设中保存下来,功能分区受早期土地利用方式影响,所以图乙所示区域没有形成中心商务区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历史因素。

考点:

城市的空间结构

甲、乙图分别是某市城市化过程及该市距市中心地租水平变化图。

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7.图甲反映了该城市可能()

A.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B.出现再城市化现象

C.出现逆城市化现象D.出现大量卫星城

18.若图乙箭头方向表示数值增加,则图中b地最可能位于()

A.旧城中心区B.远郊地区C.新兴工业区D.城市环形道路沿线

【答案】17.A18.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城市化和影响城市地租高低的原因。

读图中的信息是完成本题的关键,结合所学的内容进行分析就容易得出结论。

17.本题主要考查城市化知识,结合图中信息和所学城市化的知识来分析问题,可以得出图甲中该城市城乡过渡区面积增长速度后来大大超过城市核心区,则反映了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

18.图中b地距离市中心较近,但不是旧城市中心区,也不是远郊地区,而新兴工业区多布局在城市外围区,b地地租水平较高,最可能是位于城市环形道路沿线,交通便利使得地租较高。

下图为“某城市内部功能分区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9.在图中,③区()

A.是城市的生产中心B.常住居民最多

C.是城市的商业中心D.环境质量最差

20.在②区内,可以布局()

A.学校、体育馆B.消防车库、城市雕塑

C.政府机关、停车场D.超市、文化馆

【答案】19.C20.B

【解析】试题分析:

19.从图中看,该城市有卫星城,规模较大,③位于主城区的市中心,最大可能为中心商务区,大城市的中心商务区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都有明显分区,C正确。

城市生产中心为工业区,工业区不会分布在市中心,A错。

常住居民最多为住宅区,住宅区最大特点是占地面积最大,但③区占地面积较少,不会是住宅区,B错。

环境质量最差的是工业区,D错。

20.②区为工业区与城市区之间的绿化带,污染严重,不适合人口密集的学校、体育馆、政府机关、超市、文化馆布局,A、C、D错。

消防车库、城市雕塑人口较少,可布局。

考点:

该题考查城市功能分区。

左表是商品等级与城市等级的关系,右图是城市服务范围。

根据图表,完成下面小题。

21.关于图示城市等级的比较,正确的是()

A.C>A>BB.AB>CD.B>C>A

22.图中甲地居民要购买4、5级商品,应去的城市最合适的是()

A.B1B.B6C.C6D.A

23.关于中心地的数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类中心地数量最多B.B类中心地数量最多

C.C类中心地数量最多D.B类中心地数量比C类多

24.城市是有等级的,通常划分城市等级的标准是:

A.城市人口比重B.城市人口规模

C.城市面积大小D.城市服务种类和服务范围的大小

【答案】21.C22.A23.C24.B

【解析】

21.本题考查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的关系以及读图分析能力。

城市等级越高,服务范围越大,同等级别的城市数量越少。

据右图可知,A城市数量最少,服务范围最大,级别最高,C城市数量最多,服务范围最小,级别最低。

故选C。

22.本题考查中心地理论以及读图分析能力。

据左图可知,4、5级商品只有AB等级的城市才会提供,C排除;据右图,再根据就近原则,甲地距B1距离最近,所以居民要购买4、5级商品,应去的城市最合适的是B1。

故选A。

23.本题考查城市等级和城市数量的关系。

城市等级越高,数量越少,城市等级越低,数量越多。

据上题分析可知,城市等级为A>B>C,所以A类中心地数量最少,C类中心地数量最多。

故选C。

24.本题考查城市等级划分。

通常划分城市等级的标准是城市人口规模。

一般特大城市---100万人口以上,大城市----50万~100万人口,中等城市----20万~50万人口,小城市---20万人口以下。

故选B。

25.下图为江苏某城市不同时期功能区分布图。

该城市常住人口总规模2005年达60.5万人,2014年增至近百万人。

读图回答。

从2005年到2014年,住宅区的变化表现为()

①面积扩大、分布集中②在功能上出现分化③向西部和北部扩展④用地更加集约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以及读图分析能力。

读图,根据图例,从2005年到2014年,住宅区的变化表现为面积扩大、分布集中,①对。

在功能上出现分化,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②对。

住宅区向西部和南部扩展,③错。

不能体现用地更加集约的特点,④错。

故选A。

下图是我国城市化发展阶段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26.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处于()

①大城市化②郊区城市化③逆城市化④再城市化

A.①④B.②③C.①②D.③④

27.阶段Ⅱ中,城市中心人口密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①交通通达性差②地价昂贵③污染严重④远离商业中心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④

28.通常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是()

A.城市的人口规模B.城市的用地规模

C.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D.特大城市的数量

【答案】26.C27.B28.C

【解析】

26.本题考查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以及读图分析能力。

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较低,但城市化速度较快,目前我国正处于努力推进城市化的过程,即大城市和郊区城市化过程。

据图可知,阶段一城市人口密度大,表示大城市化过程;阶段二城市人口密度减低,郊区人口密度增大,表示郊区城市化过程,①②正确;而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是发达国家城市化的阶段,③④错误。

故选C。

27.本题考查郊区城市化的原因以及读图分析能力。

据图可知,随着第一阶段大城市化的过程,大量人口迁入城市中心,导致城市污染加重,加上交通条件的改善,好多人开始往环境好的郊区迁移,出现郊区城市化。

同时城市中心地价昂贵,郊区地价便宜,致使城市中心人口密度密度下降,②③正确;城市中心交通通达度高,且接近商业中心,①④错误。

故选B。

28.本题考查城市化的标志。

城市人口数量增多、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等都是城市化的表现,但通常把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故选C。

下图为油菜在同一时期不同地区的生长状况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9.产生图中所示的差异的主是(  )

A.热量B.光照C.水源D.土壤

30.a地种植的油菜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区的主导因素是(  )

A.水源充足B.土壤肥沃C.热量充足D.地势平坦

【答案】29.A30.C

【解析】

29.图中南方地区热量充足,农作物成熟早,纬度高的地区成熟晚,产生差异的原因是热量,A正确。

30.图中a地位于我国青藏高原的雅鲁藏布江谷地,河谷地区海拔较青藏高原面低,热量较充足,油菜分布在河地的主导因素是热量,C正确。

【点睛】

河谷农业主要分布在我国西藏雅鲁藏布江谷地,影响因素是相对海拔低的谷地使热量较好,地形平坦,灌溉水源充足,发展的限制性因素是热量。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综合题(共四小题共40分)

3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读1984年到1995年我国流动人口数量的变动柱状图

(1)从图中看,这一时期流动人口数量呈____________趋势

(2)这一时期人口迁移和流动的主要方向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一时期的人口流动主要是________性的,迁移和流动的目的主要是_________和________。

(4)近年来我国东部大城市出现的“民工潮”的原因?

【答案】

(1)逐年增加

(2)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省、自治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地区

(3)自发务工经商

(4)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国家政策允许农民进入城镇落户;城乡和地区间收入差距是根本原因

【解析】整体分析:

总体上说是从经济欠发达区迁向经济发达区。

主要是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省、自治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地区。

人口流动主要是自发性的,主要是务工和经商。

城乡和地区间收入差距大,是人口迁移、流动的根本原因。

(1)从图中看,这一时期流动人口数量呈逐年增加趋势

(2)这一时期人口迁移和流动的主要方向是①从农村到城市。

②从内地省、自治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地区。

总体上说是从经济欠发达区迁向经济发达区。

(3)这一时期的人口流动主要是自发性的,迁移和流动的目的主要是务工和经商。

(4)近年来,我国东部大城市出现的“民工潮”的原因是农村生产力提高,劳动力大量剩余。

国家户籍管理政策改革,允许农民进入城镇落户。

城乡和地区间收入差距大,是人口迁移、流动的根本原因。

3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东北地区不同时期人口迁移图。

材料二:

2017年“五一”劳动节山东某中学生小明调查家族人口迁移情况时,了解到他的爷爷在20世纪70年代从山东迁往东北,1990年又从东北迁回山东。

材料三 

1978年黑龙江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山东省高2/3,可到了1985年,山东农村经济大发展,超过了黑龙江。

(1)由材料一可知1980年前人口迁入地区主要是__。

说明迁移到此地的农民大量开荒种地,会给当地带来什么环境问题?

(2)结合材料二、三,小明的爷爷20世纪70年代从山东迁往东北的原因是什么?

1990年又迁回山东的原因是什么?

(3)1985年后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又称“雁南飞”现象,该现象给山东经济发展带来哪些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答案】

(1)东北森林资源和森林生态受到严重破坏;黑土肥力下降;湿地减少

(2)两次迁移的影响因素都是经济因素;20世纪70年代东北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山东,1985年山东农村经济大发展,农民收入高于东北。

(3)有利影响:

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促进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思想、文化交流。

不利影响:

增加了交通、卫生、教育、环保、住房等管理困难。

【解析】

(1)由材料一可知,1980年前人口迁入地区主要是东北地区。

迁移到此地的农民大量开荒种地,将林地、草地、湿地改造成耕地,会使当地的森林资源和森林生态受到严重破坏,黑土肥力下降,湿地减少。

(2)结合材料二、三,小明的爷爷20世纪70年代从山东迁往东北,1990年又迁回山东,两次迁移的影响因素都是经济因素。

东北地区地广人稀,20世纪70年代东北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山东,黑龙江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山东省高2/3,农民为了改善生活,增加收入,迁入东北垦荒种地。

根据材料三,1985年山东农村经济大发展,超过了黑龙江,农民收入高于东北。

所以1990年又迁回山东。

(3)1985年后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又称“雁南飞”现象,该现象给山东经济发展带来的有利影响是,劳动力人口回归,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

促进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思想、文化交流。

不利影响是大量人口回归,增加了交通、卫生、教育、环保、住房等管理困难。

33.下图是“我国东南某地城乡规划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功能区是;乙功能区是乙功能区布局特点是、

(2)图中绿化带的主要功能有、

(3)批发市场区位选择的主要优势条是、。

(4)在a、b、c、d四地中,最适宜建高级住宅区的是。

理由是

【答案】

(1)住宅区;工业区

位于与盛行风垂直的郊外;位于高速公路旁,交通便利

(2)吸烟滞尘;减弱噪声;美化环境

交通便利;地价较低

d;理由:

位于河流上游地势较高处;靠近风景区;远离工业区。

【解析】试题分析:

........................

(2)绿化带布局在交通线沿线,市内的绿化带主要功能是吸烟滞尘、减弱噪声、美化环境等。

(3)批发市场位于高速公路沿线,交通便利,便于集散。

位于郊区,地价较低。

(4)d处位于河流上游,水质好。

位于山坡地带,盛行风的上风向,大气污染少。

靠近风景区,环境好。

d适宜建高级住宅区。

考点:

城市功能区布局原则,绿化带的作用,影响功能区布局的主要因素。

34.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30年来,下图中某市1980-2009年城市化的过程。

材料二:

该市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城市病)。

专家建议打造生态城市,生态城市模式是一种理想模式,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