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福建工贸学校.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450883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福建工贸学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福建工贸学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福建工贸学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福建工贸学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福建工贸学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福建工贸学校.docx

《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福建工贸学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福建工贸学校.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福建工贸学校.docx

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福建工贸学校

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和改进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施意见

各设区市委教育工委、教育局,平潭综合实验区社会事业局,省属中小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

  为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以改革为动力,改革创新德育机制,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全面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现就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全省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明确工作重点,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薄弱环节

  中小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外部环境对他们的成长产生了深刻影响,少数学生理想信念存在缺失,价值取向和行为出现偏差,心理健康问题凸显,思想困惑日益增多。

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在广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主流价值观念凝聚共识、引领风尚、规范行为,引导青少年牢固树立正确理想信念、高尚道德准则和良好精神风尚,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1.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中小学生只有树立崇高理想和远大志向,学习才有动力,前进才有方向,成才才有保障。

要深入开展“点亮中国梦”读书征文、“描绘中国梦”书画摄影、“畅想中国梦”讲故事和演讲、“激扬中国梦”创新创意创业评选展示、“放飞中国梦”微作品创作等中国梦系列主题活动,引导青少年学生关注社会发展,感悟身边的新变化,增强“三爱”(爱劳动、爱学习、爱祖国)情感和思想认同,教育青少年学生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起来,把梦想化作成长成才的强大动力和实际行动。

要运用好重要时间节点,充分挖掘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内涵,重点组织好清明节、“六一”、“七一”和国庆节,以及“九一八”国耻日和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等重要事件和纪念日教育活动,注重运用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的形式,讲好历史故事、革命故事、改革开放故事和身边故事,引导学生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要办好“形势教育大课堂”,抓好每天课前5分钟时事宣讲和中小学时事政策课堂教学活动,用鲜活事例来教育广大学生,坚定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

要认真办好中学生业余团校和高中生业余党校,在高中生中做好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和发展党员工作,发挥优秀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表率作用。

  2.加强公民意识教育。

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合格公民,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保障。

要在青少年学生中广泛开展公民意识教育,引导广大学生了解公民的基本权利,认识公民与社会、国家的关系,理解承担相应的公民责任和义务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前提。

要认真落实《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促进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养成遵纪守法、遵守规则的意识和行为习惯。

认真落实《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促进学生养成诚实守信、孝敬感恩、团结友善、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

着力培养“五小”好公民,即在家庭做孝敬父母、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小帮手”;在学校做热爱学习、崇尚科学、团结友善的“小伙伴”;在社会做热爱祖国、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小标兵”;在社区和公共场所做文明礼貌、遵守秩序、保护环境的“小卫士”;在独处时做身心健康、自强自立、勇于创新的“小主人”。

  3.加强生态文明教育。

要围绕“百姓富、生态美”目标,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深入实施生态省战略加快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把生态文明教育内容融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广泛开展“4.22世界地球日”、“6.5环境日”以及每年6月全国节能宣传周、低碳日等主题宣传活动,加强土地、水、粮食等资源的基本国情教育,组织学生开展调查体验活动,参与“清新福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宣传,依托森林文化、海洋文化、茶文化等,发动学生制作生态文化小作品,增强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要深入开展“三节”(节粮、节水、节电)活动,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主要内容,开展“三节”主题班会、少先队会、团日教育活动,从珍惜一粒粮、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等衣食住行的小事入手,引导学生养成勤俭节约、低碳环保的行为习惯,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形成文明绿色的生活方式。

学校食堂、宿舍区要普遍张贴以“三节”为主要内容的招贴画,持续开展“节约粮食,从我做起”的光盘行动,制止长流水、杜绝长明灯,形成校园节约氛围。

要大力推进各地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加强海洋知识和海洋生态保护宣传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现代海洋观念。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基础。

要认真落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进一步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和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学校要开设以发展性教育和预防教育为主的心理健康活动课,每两周至少有1个课时,每月至少有1次年级以上的教研活动,每学期至少有2次年级或校级的公开课或观摩课,每学年至少为家长举办2次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或宣传活动,帮助家长了解和掌握孩子成长的特点、规律以及教育方法。

学校心理辅导室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10小时,心理辅导室值班记录、辅导过程记录须完整并及时归档,并有相应的分析、对策与辅导效果评价。

在核定的编制范围内,每所学校至少配备1名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并根据学生人数需要配备兼职心理健康教师。

要提高全体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实现全省心理健康教育通识培训全覆盖,组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和班主任参加“学校心理辅导师”认证考试,逐步实现心理健康教育“资格准入、持证上岗”。

持续加强生命教育和青春期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5.加强网络德育工作。

网络已成为学生学习生活娱乐交友的重要工具,对学生价值观的塑造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影响。

要准确把握网络环境对学生价值观塑造和行为习惯养成的影响,不断探索网络环境下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虚拟世界,合理使用互联网、手机以及微博、微信等新媒体。

要充分利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以及我省数字科技馆、数字博物馆、数字图书馆等网络教育资源,建设全省网络德育中心站点,搭建省、市、县、校德育资源共享平台,广泛开展“绿色网络助飞梦想”网络德育主题活动、实践活动和教研活动,促进德育管理、活动、课程、评价、培训信息化。

要加强网络正面引导,充分发挥福州数字青少年宫、厦门文明小博客、泉州德育网和莆田绿色网室的示范引导作用,开展全省优秀德育网站(网页)评选活动,创建一批德育示范网站和品牌栏目,凝聚广大师生,形成良好互动。

要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和网络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文明上网,提高学生信息基本素养,树立自律意识和网络责任意识,懂得在网络环境下维护自身安全和合法权益,防止网络沉迷和受到不良影响。

  二、加强分类指导,切实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研究制定不同年级、不同学段的德育具体要求和活动常规,按梯次递进结构形成规范化和序列化的德育内容及实施要求。

  小学阶段要教育学生初步培养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树立基本的是非观念、法律意识和集体意识;懂得做人做事基本道理和社会生活基本常识教育,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初中阶段要教育学生初步认识国情,初步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树立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强化行为规范教育和法纪教育,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行为习惯,逐步形成诚实守信、自强不息、敢于担当的良好心理品质,逐步形成公民意识、法律意识和科学意识。

  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阶段要教育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逐步形成法律意识、科学意识以及诚实正直、积极进取、自强自立、坚毅勇敢等心理品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

中职学校还要加强职业道德、劳动纪律、职业规范教育和健全人格、自信自强、创业精神教育。

  各级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要从中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思想实际出发,创新和改进德育工作的途径方法,注重循序渐进、注重因材施教,突出知行结合,把良好习惯养成内化为学生自觉行为,真正把德育工作做到学生心坎上。

  1.融入课堂教学,发挥课程育人作用。

要充分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细化落实到各学科课程的德育目标之中。

要加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程的教育教学,以及班会活动课、综合实践课程、校本课程等课程体系建设,推出一批优秀地方教材、校本教材、精品课程和优秀案例。

要突出“五科统筹”,重点加强德育、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课程教学的管理和评价,引导各学科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情况,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在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同时,将情感、态度、价值观自然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

积极开展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教学研讨,增加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分阶段有序推进学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学科育德实效。

要加强主题班会(共青团、少先队)活动课建设,把时事政策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

省教育厅将编制“主题班会课”指导手册,增强课堂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到2015年实现一年级到十二年级主题班会活动课的主题序列化、活动多样化。

  2.融入社会实践,发挥实践育人作用。

要全面实施“德育在行动”计划,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化为贴近学生的具体要求,引导广大中小学生将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

要广泛开展诚实守信、文明礼貌、遵纪守法、勤劳好学、节约环保、团结友爱等系列道德体验行动,做到“年度有主题、季季有重点、月月有活动”。

要组织学生广泛参加“学雷锋”等志愿服务和社会公益活动,教育学生主动承担家务劳动,提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别人的困难帮助做”,要保证每个学生在每个学段至少参加1次学工学农体验式劳动,有条件的学校应普及校园绿化种植或养殖。

要建立社会实践大课堂推进机制,广泛利用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等社会资源,充分发挥各类社会实践基地、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校外活动场所的作用,组织学生定期开展参观体验、专题调查、研学旅行、红色考察等活动。

要完善综合实践课程建设,开发建设“校外教育资源云平台”,把校外活动场所的课程内容纳入学校综合实践课程管理,培育一批科普品牌活动项目,建设一批青少年创新创造工作站、青少年综合实践教育基地。

要逐步完善中小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体制机制,把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情况和成效纳入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3.融入校园文化,发挥文化育人作用。

各级教育部门要挖掘地域历史文化传统,指导学校因地制宜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之中。

以校歌、校训、校徽等形式表述学校校风的基本特征、办学方向,促进良好校风的形成。

中小学校应按规定设置国旗旗杆,教室内要张贴标准国旗图样。

在校园正面墙体醒目位置设置党的教育方针的永久性标语,在教学楼走廊和班级普遍张贴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挂图,让学生牢记在心。

学校要设置科普宣传栏(橱窗),班级设立科普角,培养学生科学精神。

创设良好校园人文环境,坚持“全日保洁制”和“周末卫生日”,持续创建“五有”(课堂有纪律、课间有秩序、环境有品味、言行有礼貌、心中有他人)、“五无”(地上无痰迹纸屑、门窗无破损、墙上无污痕、桌面无刻痕、卫生无死角)的校园,使学校成为环境整洁优美、秩序井然、生机勃发的育人殿堂。

要加强图书馆建设,开展经常性的“书香校园”读书活动,分阶段有序推进高雅艺术、国学经典讲座进校园活动,以及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科技活动、文艺活动和体育活动,要支持学生社团活动,充分利用板报、橱窗、走廊、校史陈列室、广播电视、网络等设施,营造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

培育一批学校文化建设示范单位、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学生艺术社团。

  4.融入学校管理,发挥服务育人作用。

要积极推进学校治理现代化,中小学校依法制定具有自身特色的学校章程,健全和落实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家长委员会制度和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制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贯穿于学校制度文化的细节之中。

学生的行为规范管理、班级管理和其它面向学生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都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德育工作规律,在管理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要明确学校各个岗位教职员工的育人责任,把育人要求和岗位职责统一起来,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要加强班主任培训,提高班主任工作能力,探索推行德育导师制。

加强师德建设,引导广大教师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5.融入网络教育,发挥新媒体引导作用。

要充分运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手段,围绕德育目标和内容,积极开展网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网络德育内容包括德育信息库、网上德育课程、网上社会实践、网上社会实践、网上心理健康指导、网上家庭教育指导、网上德育训练基地、网上德育论坛、网上择业指导等,努力建设一批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校园主网站,建立和完善“家校互动、城乡结合、校际共享、资源整合”的数字化德育网络体系,有计划地组织开发一批德育软件资源,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丰富的素材,到2015年,基本建成省级德育网络教研平台,创建100个优秀德育网站,进一步增强网络德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校园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渠道。

  6.融入队伍建设,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要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通过组织听课、教师互评、学生评议、家长反映等途径,掌握教师遵守师德规范和教书育人工作情况,建立教师育德能力建设与绩效考核机制。

要注重中小学班主任、少先队辅导员和团委书记的选拔、培养和培训,把骨干班主任培训纳入骨干教师培训系列。

班主任工作量认定不得低于当地教师标准课时量的一半,工作业绩突出的优秀班主任可破格晋升高一级职称。

增设“德育”学科职称评审序列,建立德育名师工作室和德育专家队伍任用机制。

加强校外活动场所专任教师培养管理,由教育部门建设管理的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场所的在编教师纳入综合实践课程教师管理,教师培训和技术职称评聘纳入县域教师管理范畴。

  三、加强领导,健全和完善德育工作机制

  1.完善领导工作机制。

各级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要将德育工作纳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和学校工作计划,确立年度德育工作目标和任务,明确相关领导责任主体,落实德育工作校长负责制,加大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一把手的责任力度,促进中小学德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有效发挥主导作用。

创新地区中小学德育工作管理体系,建立各种新型协作体制,增强学校与家庭、社区的协作能力,形成统一规划,统一部署,资源共享,分工合作,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

  2.完善全员育人机制。

把德育落实到教学、管理、服务的各个方面。

各类课程教师要提高师德和业务水平,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风范影响和教育学生。

要通过课程教学活动,使教师的教育意识、情感、态度和知识、能力等得到全面的提升,切实体现教育教学全过程德育、教师全员德育的理念。

提高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思想道德教育落实到教材、课堂、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中。

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注重考察教师理想信念、工作态度、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等方面的表现,把师德评价作为教师职务评聘、评先评优、进修深造等重要依据,对教师实行师德表现一票否决制。

  3.完善德育激励机制。

建立常态化、多类别、多层次的德育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制度,按年度评选“优秀班主任”,列入“优秀教师”的表彰系列。

探索品德优秀学生表彰激励机制。

建立有益于加强德育工作的评聘、奖励、分配等制度,坚持对德育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实行优先政策,在教师年度综合考评中德育所占分值、权重应不低于30%。

各地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也要完善相应的评选表彰机制,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4.完善德育评价机制。

各级教育督导部门要加强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督导检查,将其纳入教育综合督导的重要内容及责任区督学的工作范畴,使之制度化、规范化。

督导评价结果要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布,并作为对政府、教育部门、学校考核评优的重要指标。

以《福建省中小学素质教育督导评估标准》为基础,修订完善中小学德育专项测评体系。

针对德育工作热点和难点,完善每年专题调研制度,促进学校德育工作不断改进和提高。

完善专项评估结果使用制度,逐年提高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在区县教育督导评估中的权重,确保德育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5.完善经费保障机制。

加大德育工作经费投入力度,设立中小学德育工作专项经费,纳入教育经费年度预算,并保持稳定增长,满足学校德育工作需求。

切实保障德育队伍培训、德育科研、德育课程开发、德育基地建设、德育专项计划、重大主题活动等重点工作的顺利开展。

不断改善德育工作条件,加强德育工作信息化建设。

中小学校要利用财政拨款和自筹资金,不断完善和优化德育手段,建立德育资源库,提高德育工作的现代化水平。

各级各类学校要确保每年的德育经费投入,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要确保学生课外德育实践活动经费,纳入学校公用经费支出。

  6.完善协同配合机制。

中小学德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和协调配合。

各级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要主动与综治、公安、民政、共青团、妇联、关工委、残联等相关部门加强沟通协调和联系,切实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农村留守儿童、残疾学生等特殊群体的关爱和教育。

要关注单亲家庭、贫困家庭、问题家庭子女,开展流浪未成年人、有严重不良行为未成年人的教育帮扶,做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

要大力推动家庭教育,建立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和家长学校,鼓励家长参与学校管理,普及家访制度,帮助家长树立科学育子观念,掌握正确教育方法,促进子女成长成才。

要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支持,联系社会各方面力量,广泛整合社会资源,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形成育人合力,共同发挥正能量,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

  附件:

1.争当“五小”好公民道德实践行动计划

  2.青少年学生科学素质行动计划

  3.中小学人文环境建设行动计划

  中共福建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 福建省教育厅

  2014年4月11日

  附件一

  争当“五小”好公民道德实践行动计划

  在全省中小学生中开展公民意识教育活动,以解决青少年道德建设中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在全省中小学生中广泛开展争当“五小”好公民道德实践活动,即在家庭做孝敬父母、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小帮手”;在学校做热爱学习、崇尚科学、团结友善的“小伙伴”;在社会做热爱祖国、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小标兵”;在社区和公共场所做文明礼貌、遵守秩序、保护环境的“小卫士”;在独处时做身心健康、自强自立、勇于创新的“小主人”。

  1.广泛发动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实践活动。

针对青少年特点,围绕“五小”内容,开展形式多样,富于教育意义的活动,如编写宣传手册或图片展示、利用校园橱窗、校报班刊开辟“小公民”专栏,开展儿歌传唱、童谣创作、图案设计征集、演讲征文比赛、美术摄影作品比赛,以及进社区开展尊老爱幼、做卫生环保小卫士等活动。

定期召开个人典型事迹交流会、班级活动经验交流会,促进活动扎实而有效地开展。

  2.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志愿服务实践活动。

支持学生通过建立“环保小分队”、“绿色文明监督岗”、“小公民先锋岗”、“小公民道德建设观察哨”等小公民道德实践组织,参与护绿护花,清扫卫生,尊老爱幼,扶贫助困等公益性活动,在商业区、电影院、公园、图书馆等公共场所参与管理实践,协助维护公共秩序,使学生主动参与学校、社区和公共场所的道德建设活动。

  3.建立小公民道德建设实践基地。

以社区、妇女儿童活动中心、青少年宫、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和中小学为依托,以“能做、愿做、会做”为前提,为学生提供“五小”行动的实践机会,使小公民道德实践活动渗透到青少年活动的主要场所。

青少年校外教育机构要办成学生进行道德建设的实践基地,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和寒暑假组织开展“五小”道德实践与传播活动。

学校要把小公民道德建设纳入德育工作体系,组织学生到适当的场所开展“五小”实践与传播活动。

  4.定期举办青少年道德讲堂。

鼓励青少年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家庭和社会公共事务,关心社会道德状况,敢于发表道德评论,提出道德建设的意见和建议,经常交流实践“五小”实践活动的经验,畅谈做文明事、当文明人的快乐和体会。

运用道德讲堂的形式,将最具时代特色与成长信息的鲜活体会与做法提升到与时俱进的观念层面并推广开来。

  5.开展小公民道德建设成果交流活动。

通过技能展示、手工制作、对话咨询、演讲朗诵、文艺表演等多种形式,展示小公民道德建设的丰硕成果和崭新精神风貌,努力在全社会形成赞赏“五小”活动,关心小公民成长的浓厚氛围。

要研究开发小公民道德建设宣传品,编制具有学生年龄特点的游戏、漫画、丛书、光盘等,逐步形成孩子认可的“五小”榜样形象群,让新游戏、新故事、新偶像、新著作伴随青少年道德成长全过程。

  附件二

  青少年学生科学素质行动计划

  以全面提高青少年学生科学素质为目标,发挥学校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深入开展科学精神教育,培养科学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

  1.组织开展“院士专家校园行”活动。

邀请院士、专家教授及各地优秀科技辅导员,每年走进中小学校园,针对广大学生关注的科学问题举办科普报告会,包括院士专家个人成长励志故事、有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中小学生容易接受的现代科学知识,如宇宙之谜的探索、地球生命的演化、脑科学的研究、环境问题等涉及天文、地理、数学、生物、环保、心理卫生、青少年科技创新等多方面。

相关专家报告经编辑整理后,制作成光盘发放至中小学校。

  2.组织开展“科技在我身边”科普主题活动。

利用班会、团队活动,在中小学广泛开展“四个一”活动(读一本科普读物、听一场科普报告、看一部科普影视、参观一次科普展览),普及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能源、心理生理健康、安全避险等科普知识。

中小学普遍建立科技社团(兴趣小组),组织中小学生参加各种适合其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的科技活动。

每年组织“快乐科学校园行”、“科技大篷车”和“流动科学宫”等多种形式的科普教育进农村学校活动,满足农村中小学生的科学知识需求,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3.组织开展“走近科学”科学探究活动。

推动中小学校利用校外实践基地,组织青少年开展互动性、综合性的主题科学探究和特色鲜明的社会实践活动。

加强优秀科技活动课程和活动方案的推广,创建100所青少年科学素质教育示范学校,开展科技类校本课程的研发和实践工作,初步建立适合的教学指导模式和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的模式。

在示范校的基础上,发挥其特色学科的优势,建设或改建一批青少年科技活动创新操作室,用以满足青少年探究、交流、实践操作等集体学习、小组活动等的需要。

编制《福建省科普教育基地手册》,推动各学校利用科普教育资源,组织开展科技课程和科技活动。

  4.组织开展“科技馆进校园”活动。

充分利用现有科技场馆、科研院所等科普教育资源,开展“科技馆进校园”活动,建立校外科技资源与学校科学教育有效衔接的机制,为中小学(幼儿园)开展科普教育和实施新科学课程提供支持和服务。

充分发挥各级科协,特别是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的作用,积极组织广大在职和离退休科技工作者担任中小学科技辅导员,成立“科学俱乐部”,组织科学教育课程教师定期开展科技创新竞赛活动,开展科学教育评课和优秀论文评比等教学研究活动,提高科学教育课程的实施水平和质量。

  附件三

  中小学人文环境建设行动计划

  以“精细化管理”为抓手,努力培育学校内涵丰厚的精神文化、品位高雅的物质文化、以人为本的制度文化、文明规范的行为文化、丰富多彩的活动文化,逐步构建科学性、规范性、特色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校园文化体系,实现学校办学水平整体提升。

  1.构建内涵丰富的学校精神文化。

各校要全面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