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文论考试原题大全.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448922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53.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文论考试原题大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大学文论考试原题大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大学文论考试原题大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大学文论考试原题大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大学文论考试原题大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文论考试原题大全.docx

《大学文论考试原题大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文论考试原题大全.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文论考试原题大全.docx

大学文论考试原题大全

试题1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孔子‘思无邪’

2、又尽善也未尽善也“尽善尽美”

3、“实录”班固。

4、《诗品序》兴,比,赋

5、《修竹篇序》“兴寄”“风骨”

6、“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7、“立主脑”,《闲情偶寄》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ABADCBBBAD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庄子的)“虚静”说

“虚静”说是中国古代有关创作构思的理论。

“虚静”.最早是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出“致虚极,守静笃”的说法。

庄子极大地发展了老子的“虚静”学说。

认为虚静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种精神状态,《庄子·大宗帅》里提出“坐忘;”“坐忘”就是“虚静”。

这是要人;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存在,抛弃—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庄子认为虚静必须在“绝学弃智”的基础上方可达到,然而出只有达到虚静.才能对客观世界有最全面最深刻的认识。

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力十最力旺盛.才能创作出与天工造化完全一致的作品。

2.词“别是一家”:

李清照在《论词》中提出的一个著名观点是词“别是一家”说,就是说诗和词应该分家,力主严格区分词与诗的界线。

她认为两者区别主要在于:

诗、词声律要求不同。

诗的声律要求简单粗疏,而词的音律、乐律规则要求严格;如果说,诗要求语言的节奏美,则词不仅要求语言的节奏美,而且要求歌唱时的音乐美,反对以诗的粗疏的格律来破坏词之音乐美

3、“别材”、“别趣”说:

所谓“别材”是从创作主体方面讲的,“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这种诗人的特别才能主要在便体现在“妙语”上,不是只靠书本学问就能写好诗的。

“别趣”是就诗歌的审美特征而言的,这种特别的趣味便是“兴趣”,便是“尚意兴而埋在其中”,便是“兴致”,而不是宋诗里充斥着的道理、性理。

诗歌必须具有生动的形象,真实有情感,不是发议论,讲道理就可成诗歌的。

严羽的“别材”“别趣”之说虽强调诗歌不同于“书”“理”的思维表现特点,但并没把“别材”“别趣”和“书”“理”完全对立或割裂开来,而是同时看到了二者间的关系。

严羽主要是反对宋人以议论为诗、以文字为诗,强调不能用抽象的思维来创作,不能拘泥于语言文字,而抹煞了诗歌的缘情本质。

4、(王夫之的)“现量”说:

即“显现真实”。

当下的情与景按照其自身的规律自发地运动而构成意象,则情和景必然是真实不妄的。

“现量”说强调情景的当下独特性,强调创作过程的自发性,这就从审美对象和审美表现过程两方面保证了诗歌的独特性和创造性。

5、“神韵”:

“神韵”一词最早是南北朝时期对人物的评价,指的是人的风神韵致,后被引入诗论,大体上指自然神到,风神飘逸的一种诗歌境界。

王土禛继承前人的诗论和画论思想,总结了王维、孟浩然以来的山水诗的艺术传统,强调兴会神到,追求得意忘言,以清淡闲远的风神韵致作为诗歌的最高境界。

四、翻译题(10分;提示:

将下面一段文字翻译成白话文)

我听到世人说,诗人很少有显达的,而多数都处于穷顿困厄之中,真是这样吗?

大概世上所传的诗,多数是出于古代穷顿困厄的人的言辞吧。

凡是读书人中胸怀才志,而又不能施展于世的人,多数喜欢放浪自己在山巅水边,外面可以看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的形状和品类,常常会探究它们的奇形怪状;心中怀有积存着的忧思感愤,兴起于怨愤讽刺,用以表达羁旅的臣子和寡居的妇女们的慨叹,而描写人们感情中难以言状之处,(这)大概是(人)越穷顿困厄,诗就越写得好吧。

这样说来,不是作诗能使人穷顿困厄,倒是穷顿困厄的人而后才能写出好诗。

五、问答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谈谈司马迁文学理论批评观对现实主义文学有哪些积极意义?

  司马迁文艺理论批评观对后世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具有积极的意义和影响,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司马迁评价屈原时肯定了他的“怨”和直谏的精神,他说:

“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肯定他的“直谏”精神。

这种对黑暗现实的怨愤情绪和对统治者的“直谏”精神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文学的优良传统,后世的现实主义作家正是秉承这种精神,形成了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传统。

  

(2)司马迁在著名的《报任少卿书》一文中说:

“西伯幽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髌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诗》三百篇,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作也”。

总结出了“发愤著书”说。

对后代受迫害的进步作家在艰苦险恶的环境下坚持文学创作是有力的鼓舞和激励。

同时,唐代韩愈提出的“不平则鸣”说、宋代欧阳修提出的“诗穷而后工”说,都是受到过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的影响。

  (3)东汉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赞》里对司马迁和《史记》有很多批评,但也说:

“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在司马迁的创作中确实体现了“实录”的创作原则,例如他对当朝开国的最高统治者刘邦,既写了他统一天下的雄才大略和他知人善任、深谋远虑的政治家眼光,也写出了他虚伪、狡诈、凶残的流氓无赖嘴脸。

对当代“今上”的汉武帝刘彻,既表彰他打击匈奴、保卫国家的伟大功绩,也写了他加重税敛、穷兵黩武、任用酷吏的凶残和求仙访道、笃信方士的荒唐可笑。

他的“实录”精神不仅影响了我国古代史学著作公正不阿的写作传统,也对后世许多现实主义作家坚持文学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创作精神有极大影响,杜甫的诗歌被成为“诗史”就是一例。

  总之,司马迁的文学思想影响了我国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形成和发展。

2、简析《文心雕龙·神思》中关于创作论的论述。

《神思》篇列《文心雕龙》创作论之首,重点论述的是艺术思维中的想象问题。

他说:

“文之思也,其神远矣。

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情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

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

”这里他不仅道出了想象活动的特点——“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并对它做了非常精彩形象的描绘和相当深刻的概括,更重要的是他提出了“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的创作观。

更进一步,他阐述“志气”和“辞令”在想象活动中的作用,即分别是“统其关键”和“管其机枢”,这实际上是想象活动的始与终,或曰动因和结果。

值得注意的是,刘勰还充分意识到了艺术创作活动中思维和语言的并非完全相偕的非对应关系,即所谓“方其搦管,气倍于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

何则?

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也。

”这不仅是作家的才能所决定的,更是由语言的本性所决定的。

“意翻空”和“言征实”总是文学创作中一对永恒的矛盾,。

《文心雕龙》的许多篇章都对这一问题作了探讨,因此可以说,《神思》篇提出的“言”和“意”的关系是刘勰创作论的纲。

试题2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J.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2.发愤著书

3.止乎礼义

4.缘情体物

5.诗经楚辞

6.气盛言宜不平则鸣

7.白居易与元九书

6.别是—家

9.清空意趣

lo.独抒性灵性灵

11.一字风流

12.境界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AAABBACCAD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风骨”说:

刘勰在《风骨》篇中提出他著名的风骨论。

“风骨”的内涵,说法纷纭,现代著名学者黄侃在《文心雕龙札记·风骨》篇中说:

“风即文意,骨即文辞。

”教材认为:

风当是一种表现得鲜明爽朗的思想感情;而骨则当是一种精要劲健的语言表达。

但仔细体会刘勰所论,并联系到以前所学的知识对于“风”的解释,“风”应该是抒发情志的作品所具有的能化感人的艺术感染力,而“骨”则应该是指能确切表达情志的精要劲健、刚正有力的文辞。

“风”和“骨”是相辅相成的,无“风”则无“骨”,“风”和“骨”不可能单独存在。

从某种意义上看,风骨可以看作是文学作品的某种艺术风格,但不同于体现作家个性的一般意义上的艺术风格,如典雅、远奥等,它具有普遍性,是文学创作中作家普遍追求的审美特征,也是文学作品在内容与形式上应具有的风貌。

附:

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是对建安文学风格的形象概括。

汉末建安时期是中国诗史上的繁盛时期,作家迭出,作品繁盛。

当时比较著名的作家是“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和“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

建安文学的内容或反映社会的动乱,或抒发渴望祖国统一及个人建功立业的抱负,风格苍劲雄浑,情辞慷慨悲凉,充满了昂扬进取的豪迈精神,有力地表现了建安时代的特色。

后人将这种鲜明的特色称作“建安风骨”。

2、“诗穷而后工”说:

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一文中提出来的,他认为“诗人少达而多穷“,:

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愈穷则愈工”。

“诗穷而后工”这的“穷”不是指经济生活的穷困,而是指诗人困厄的人生境遇。

认为诗人在受到困厄环境的磨砺,幽愤郁积于心时,主能写出精美诗歌作品。

这在司马迁、钟嵘、韩愈等人的诗文论中也有类似表达。

欧阳修则进一步将作家的生活境遇、情感状态直接地与诗歌创作自身的特点联系起来。

3、(李渔戏曲创作的)“立主脑”说

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在《闲情偶寄·结构》里列《立主脑》一节,说:

“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

主脑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

传奇亦然。

提出了戏曲创作要“立主脑”之说。

文中又说:

主脑是“作者立言之本意”,就是说,一部戏曲是为何人何事而作。

一本戏中只有一人是主要人物,其他是陪衬;也只有一事是中心情节,其他也是陪衬。

这主要人物和中心情节就是一部戏曲的主脑。

所谓“立主脑”就是要决定这部戏曲是为何人何事而作。

立了“主脑”,就要集中主要精力来描写主要人物和中心事件,其他的众多人物和事件都要围绕中心人物和中心情节来展开。

4、(王士禛的)“神韵”说

王士禛诗歌理论的核心是“神韵”说。

王士禛在理论上继承了钟嵘、司空图、严羽的诗学思想和南宗画论,总结了王(维)孟(浩然)以来的山水田园诗歌的艺术传统,将神韵说发展为一套有系统的诗歌理论。

王士禛神韵说的中心就是说的是诗歌的审美表现方法问题。

诗歌创作都面临着如何表现其对象的问题,神韵说主张对审美对象的表现应该做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即诗人对主体的情感不能直接全面地陈述出来,对景物也不能作全面地精细的刻画,而应该如画龙只画其一鳞一爪,如画山水只画“天外数峰,略有笔墨”,但通过一鳞一爪,天外数峰,可以表现龙的整体风貌和无边的山水景象。

这就是所谓的“镜中之月,水中之花,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这样的作品也就是有“神韵”的作品。

有神韵的诗歌境界的审美特征是清和远。

清指的是一种超脱尘俗的情怀,远指的也是一种玄远超越的精神。

清重在景物之描绘,远重在情感之抒发。

5、“性灵”说:

为了抨击七子派的复古之风,公安派的中坚人物袁宏道提出了“独抒性灵”的口号。

他在给他的弟弟中道(字小修)的诗集写序时说道:

“(小修)足迹所至,几半天下,而诗文亦因之以日进。

大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

”提出了文学批评史上所称的“性灵”说。

所谓“独抒性灵”就是“从自己胸臆流出”的真感情的抒发。

这种“性灵”与李贽的童心是一脉相承的,其唯一的标准就是真。

这这种观点的提出对复古派的模拟风气当然是一打击。

出于这一认识,他认为当代(指他所在的明代的当时)诗文不可能传世,而那些闾阎妇人孺子所唱的民歌《擘破玉》、《打草竿》之类,由于是“真人”所唱之“真声”,或可流传,边就肯定了民歌的价值。

四、翻译题(10分;提示:

将下面一段文字翻译成白话文)

所以诗有三种表现方法:

一叫“兴”,二叫“比”,三叫“赋”。

文辞已经完了意思还有余,是“兴”;借物来比喻情志,是“比”;直接描写事实,写物而寓意于言,是赋。

扩大这三种表现手法,斟酌地采用它们,用风骨来强化它,用文采来润饰它,使得体会它的人余味无穷,听到它的人动心不已,这是诗中的最高的境界啊。

如果专用比兴手法,弊病在用意太深,用意太深,文辞就滞涩。

如果专用赋法,弊病在用意浮浅,用意浮浅,文辞就松散,(甚至于)嬉戏而造成(文意)流移不定,文辞就没有归宿,有芜乱散漫的拖累了。

五、问答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结合陈子昂的创作实践,简析陈子昂《修竹篇序》中所提出的“风骨”和“兴寄”的内涵和影响。

陈子昂在他的著名的《与东方左史修竹篇序》中开篇即说“文章道弊五百年矣。

汉魏风骨,晋宋莫传。

”又说:

“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

”他批评晋宋齐梁间诗缺少“兴寄”,没有汉魏诗的“风骨”。

提出了诗歌应有“风骨”和“兴寄”的观点。

什么是“风骨”和“兴寄”呢?

我们先看看他自己的诗歌创作。

他的代表作是《感遇》三十八首《登幽州台歌》,它们共同的特点都表达自己深沉的感慨和悠远的寄托,思想感情鲜明爽朗,语言精要劲健,是兴寄深远,风骨清俊之作。

因此,他的所谓“风骨”就是感情爽朗,意象鲜明,语言精警;“兴寄”就是寄怀深远、因物喻志、托物起情。

总之是有真实健康的思想感情,有精警刚健的语言,有深远寄托,有铮铮骨气是他对诗歌创作的理想。

陈子昂的“兴寄”和“风骨”说对后世的诗歌创作和诗歌理论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后世的许多进步作家和诗人都以“兴寄”和“风骨”作为衡量自己创作的标准,而许多文学理论批评家也往往标举“兴寄”和“风骨”,以矫正柔弱靡丽的诗风。

2、如何理解王国维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关于“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还提出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之说。

他说词“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从他的论述和所举的例子来看,所谓“有我之境”即是在作品中能比较明显地看出作者主观色彩的景物描写乃至艺术境界;而“无我之境”则是诗人主观色彩较为隐晦、物我完美地统一的景物描写乃至艺术境界。

他又引用西方美学思想中有关优美和壮美的区别来概括这两种境界的基本形态的美学特征:

“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

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

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是构成王国维“境界说”的一项重要内容,一般认为“有我之境”、“无我之境”是指作者在作品中所展现的主观情绪状态,如果情绪强烈直率,使“物皆著我之色彩”,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之类就是“有我之境”;而感情以含蓄、委婉的方式表达出来,达到“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的“以物观物”的状态,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就是“无我之境”。

试题3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温柔敦厚

2、发愤著书

3、《毛诗序》

4、知人论世以意逆志

5、司马迁

6、《诗品》

7、缘情体物

8、陈子昂

9、二十四诗品

10、与元九书

11、四溟诗话

12、独抒性灵性灵

13、童心

14、熏浸刺提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ACCAABDBDB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兴观群怨”说:

这是孔子在《论语·阳货》篇里提出来的关于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的说法。

《阳货》篇记载说:

“子曰:

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兴“感发意志”,指诗歌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奋,可以使人从吟颂、鉴赏诗歌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已涉及文学的审美作用;观,是指诗歌真实地反映社会政治和道德风尚状况,因而能让人从中观察出政治的得失和风俗的盛衰,是对文学的认识作用而言;群,则是认为诗歌可以有使人互相交流情感、加强团结的作用,是对文学的团结作用而言;怨,是指文学作品有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是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源头,对后来的现实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和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

2、“发愤著书”说: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历述韩非、屈原等人的事迹后,总结说:

“《诗》三百,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作也。

”提出了“发愤著书”说。

司马迁通过分析历史上许多伟大人物的事迹和作品揭示了一个真理: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真正伟大的作品,大都是作家坚持自己的进步理想或正确的政治主张,在遭到反动势力迫害后,为了抗争迫害而坚持斗争、发愤著书的产物。

值得注意的是,司马迁的《史记》对汉武帝刘彻并没有发泄私愤,而是既写了他残忍、好大喜功和追求长生不老等可笑事迹,也写了他的雄才大略和文治武功的伟大之处,有着公正的“实录”精神。

“发愤著书”说对后来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说都有很大的影响。

3.(沈德潜的)“格调”说

沈德潜是清代雍正、乾隆之际的诗论家。

他主张诗歌的应有“格调”,提出了格调说。

体裁和音节二者就是所谓格调。

体裁指的是诗歌的艺术表现方式及技巧系统,包括意象的构成方式,篇章、字句的组合方式等,体现一套具体法则。

音节是字音经过选择和有规则的组合构成的语言模式,形成诗歌的音乐美。

沈德潜继承了明七子派的高古之格、宛亮之调的观点,主张诗歌应该比兴互陈,反对质直敷陈;他欣赏盛唐诗的“蕴蓄”、“韵流言外”,而不欣赏宋诗的“发露”、“意尽言中”,认为诗歌应有音调美。

沈德潜继承了明代七子派的某些观点,吸收了叶燮、王士禛的诗歌理论的某些方面又加以发展,是当时有影响的诗歌理论家。

4.(袁枚的)“性灵”说

清乾隆时期,当沈德潜的格调说盛行之时,袁枚则以性灵说与之相抗。

袁枚主张尊重人的自然本性。

符合人的自然本性就是真,真可以不符合正统道德,它是最高的价值标准。

由此出发,袁枚的性灵说有以下几层内涵:

一、性灵说要求诗歌表现“真人”的真性情。

与袁枚把真当作人生的最高价值一样,真也是袁枚诗学的最高价值标准。

“真人”可以突破礼教,那么诗歌也可以表现冲破礼教的真性情。

诗歌所表现的可以是和道德无关的性情,只要是真性情就是有价值的。

因此,他反对沈德潜主张诗歌要关乎人伦日用的正统诗学观。

二、男女之情是是袁枚性灵说的重要内容。

袁枚认为,诗歌表现男女之情是必然的,是天经地义的。

在此立场上,他为文学史上的艳诗进行了辩护。

三、诗歌在艺术上要变,要有创造性,这是性灵说的另一方面的内容。

袁枚不仅强调“师心”也主张“师古”,主张在学古中变,在继承传统中求创新。

克服了公安派不注意继承传统的缺陷。

三、袁枚的性灵说在审美上主张风趣。

风趣与王士禛、沈德潜的主张诗要庄肃相对,具有轻松、活泼、诙谐的特点。

袁枚的的性灵说继承了公按派的性灵说又加以发展,具有反传统、反理学的进步意义,但袁枚的诗学理论深度不够,重大的创造也不多。

5、王国维“境界”说:

这是他在《人间词话》里提出来的。

《人间词话》开宗明义就说:

“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王国维“境界”说的提出他的“境界”与“意境”的含义基本一致。

具体来说,“境界”就是“意境”,就是指文学创作中心物相契、情景交融的意象特征。

“境界”的美学特征:

一是具有“言外之意,弦外之想”;二是具有真实自然之美。

以意、境二者论文并不从王氏始,唐代皎然以来许多文论家都曾经从不同角度论述到意境问题。

只是到了王国维,有关意境的理论才达到最为完善、系统、深刻的水平。

四、翻译题(10分;提示:

将下面一段文字翻译成白话文)

(孔子)又说:

“言辞能把意思表达清楚就够了。

”至于说言辞只是为了表达清楚意思,就怀疑是不必讲究文采了,这是完全(理解)错了。

寻求(描写)事物的精妙之处,好像是想捉住风、逮住影子(那样难)。

能够使这些事物在心里彻底明白的人,那是千人万人中间也遇不到一人的,更何况能明白地用口说出、用笔写出的人呢?

(能明白地用口说出、用笔写出)这才叫言辞能把意思表达清楚。

言辞到了能把意思表达清楚(的地步),那文采的用处是说不尽的。

五、问答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结合严羽对孟浩然诗和韩愈诗的比较,谈谈你怎样理解严羽的以禅喻诗的“妙悟”说?

  

(1)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里说:

“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

且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故也。

”提出了“妙悟”说。

  

(2)严羽的诗论观点最重要的是“以禅喻诗”的“妙悟”说。

“妙悟”本是佛教禅宗词汇,本指主体对世间本体“空”的一种把握,《涅盘无名论》说:

“玄道在于妙悟,妙悟在于即真。

”就诗而言,“妙悟即真”当是指诗人对于诗美的本体、诗境的实相的一种真觉,一种感悟。

他说:

“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

”由于“悟有浅深”,各个诗人悟的深浅不同,因而形成各人各派诗歌的审美价值的不同,亦即形成诸家体制的高下之别。

  (3)从严羽对孟浩然和韩愈诗歌的比较看,他的所谓“妙悟”就是诗人对诗歌即兴生情,即情命笔的一种创作才能,这种才能来自于诗人的对诗歌创作的“悟”的本领,与诗人的学力无关。

孟浩然因为“悟”得高深,而韩愈则常常靠学问、才学写诗,“悟”得浅,所以孟诗远高于韩诗。

2、李贽“童心”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对后代文论有何影响

李贽是明代后期重要的思想家,也是一位重要的文学批评家.他的思想对文学批评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李贽主张文学要表现“童心”.他所谓的"童心"即真心,是不受道理闻见即儒家正统教条熏染之心.童心不仅是创作的源泉,而且是评价一切作品成功与否的首要的价值标准.只要有童心,“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李贽的“文学要表现童心”的观点与七子派强调的复古摹拟是对立的,成为公安派性灵说的直接的理论源头

试题4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司马迁发愤著书

2、止乎礼义谲谏

3、诗经楚辞

4、伫中区以玄览

5、《典论·论文》文气

6、皎然

7、《词论》

8、李贽

9、格调

10、事

11、欧阳修“诗穷而后工”

12、苏轼

13、严羽《沧浪诗话》

14、入神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CCDDADCDBB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庄子》的“言不尽意”说(P16)

  “言不尽意”说是庄子在《庄子·天道》篇里提出来的。

文中说:

“语之所贵者,意也。

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

”在庄子看来,言是不能完全表达意思的,即言不尽意。

庄子强调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指出它不可能把人复杂的思维内容充分地表达出来,这种认识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的认识实践的实际情况,但也有明星的局限性。

不过庄子以言不尽意为根据又提出了“得意忘言”说,与“言不尽意”说一起,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

这对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2、“主义而谲谏”(《毛诗序》)

《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仪”的原则,而在批评黑暗现实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反映了儒家的文艺思想。

“讽谏”就是讽刺的意思,但仔细体会词义,讽谏”是讽而谏,就是在讽刺之中包含着“谏(劝说)”的意思,因此在讽刺的程度上较“讽刺”要稍微弱一点。

《毛诗大序》提出了“讽谏”说:

“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这就充分肯定了文艺批判现实的意义和作用。

老百姓可以用用文艺的形式对上层统治者进行批判,而且“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这就包含着一定的民主因素。

它为后来进步的文学家用文学创作干预现实,批判社会黑暗政治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文艺与现实的关系作了比较明确的论述。

3、(白居易的)“美刺”观

提倡“美刺比兴”,把重点放在诗歌讽刺和揭露社会现实方面,这是白居易美学思想的又一个显著特点。

《与元九书》说:

“自拾遗来,凡所适所感,关于美刺兴比者,又自武德讫元和,因事立题,题为《新乐府》,共一百五十首,谓之讽喻诗。

”……他把“美刺”与代表“六义”的“比兴”连结……起来,提出“美刺比兴”,视“美刺”为“六义”的核心内容。

白居易的“美刺兴比”,用“美刺”来概括“六义”,“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城乡园林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