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语文第六单元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448568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5.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上语文第六单元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八年级上语文第六单元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八年级上语文第六单元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八年级上语文第六单元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八年级上语文第六单元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上语文第六单元复习资料.docx

《八年级上语文第六单元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上语文第六单元复习资料.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上语文第六单元复习资料.docx

八年级上语文第六单元复习资料

三峡

基本知识

文学常识

  《三峡》选自《水经注疏》。

三峡,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

作者郦道元(466或472—527),字善长,范阳涿(Zhuō)县(现在属河北)人,北魏地理学家。

好学博览,留心水道等地理现象,撰《水经注》。

其书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文言词语

【通假字】

[阙]通“缺”,空缺。

【一词多义】

[绝]①沿溯阻绝[断,断绝] ②绝巘多生怪柏[极] ③哀转久绝[停止;消失]

【词类活用】

①乘奔御风[飞奔的马] ②素湍绿潭[急流的水] ③回清倒影[清波] 

【常见短语】

[略无]毫无。

略,几乎。

 [自非]如果不是。

自,如果。

 [亭午]正午,中午。

亭,正当。

 [夜分]半夜。

[荣]茂盛。

[峻]高而陡峭。

 [良多]很多。

良,很。

 [属(zhǔ)引]连续不断。

属,连续。

引,延长。

【其他词语】

[嶂(zhàng)] 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

 [曦(xī)]日光。

这里指太阳。

[襄(xiāng)]

上。

 [沿]顺流而下。

 [溯(sù)]逆流而上。

 [或]有时。

 [宣]传达。

 [虽]即使。

 [御]驾,乘。

 [疾]快。

 [素]白色。

[回]回旋。

[巘(yǎn)] 险峻的山崖或山峰。

[漱(shù)]冲刷。

 [旦]早晨。

 [肃]寂静。

 [哀]悲哀。

 [转(zhuǎn)]婉转。

 [沾]沾湿。

 [三]表示概数。

结构提纲

总特点:

山高岭连,中间狭窄。

(侧重写山:

连绵不断,遮天蔽日。

分特点:

(1)夏:

水涨流速,交通断绝。

(2)春冬:

水退潭清,风景秀丽。

(3)秋:

水枯气寒,猿鸣凄凉。

(侧重写水:

四季不同,风景各异。

问题探究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

文章先写山,后写水。

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第一段总写了三峡怎样的特点?

(1)峡长(七百里)岭连(连山,略无缺处)(3)山高峡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第一段中三峡的山具有怎样的特点?

山高岭连,岸伟峡险(或连绵不断,遮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一特定环境下的情景综合表现了三峡怎样的特点?

山的“连”“高”“窄”。

第一段作者采用了什么写法表现三峡的特点?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三峡的夏水有何特点?

(1)水涨(襄陵,沿溯阻绝)

(2)流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写“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的作用是什么?

这是什么写法?

你由此想到了李白的哪首诗?

作用:

烘托夏天的水涨流急,也突出了三峡夹江对峙、狭窄险要的特点。

写法:

侧面描写。

想到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第三段作者是抓住三峡的那些典型景物描写的?

表现了三峡怎样的季节特点?

抓住了碧水、怪木、飞瀑来写的。

表现了春冬三峡的风光秀丽。

总括春冬之景的四个字是什么?

清荣峻茂。

“良多趣味”表现在何处?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第四段写什么季节的景色?

作者是从哪一角度写景的?

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

秋季。

听觉。

表现了幽静、寂寥、凄异的特点。

“渔者歌”有什么作用?

说明猿声凄凉、悲哀,从侧面渲染了秋天萧瑟、肃杀的气氛。

也暗含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作者为什么先写夏水?

又为什么先写山,后写水?

    作者是为江水作注,重点是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先写“夏水”。

为写水势,先写山势,这既能揭示水急的原因,又能使急流和峻岭相互映衬,能形成一幅险峻壮奇的图画。

分别概括三峡夏、春冬、秋三段时间三峡景物的美点。

    ①奔放美 ②清悠美 ③凄婉美

第一段和后三段是什么关系?

总分关系。

本文在语言运用方面有怎样的特点和作用?

试作简析。

    本文多用四字句式,又兼用散句,使文章读起来收放有致,很有节奏感。

语言精练,表现力强,充满生气。

文中提到了巫峡,另两峡是什么?

瞿塘峡、西陵峡。

10、郦道元笔下那雄奇险峻的三峡,业已成为举世瞩目的水利工程。

截至2006年5月20日,大坝工程全线建成。

听到这振奋人心的消息,你想对三峡工程的建设者们说些什么?

(字数在50个以内)(2分)

答案10.例:

三峡工程的建设者们:

你们谱写了筑坝史上的记录,创造了建筑上的奇迹!

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

12.昔日郦道元笔下美丽的三峡,如今因三峡工程更闻名于世,并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请你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写一段导游词,向前来观光的游客介绍三峡的风景特点和时代变化。

(3分)

【相关链接】新华网三峡工地5月20日专电(记者江时强、刘诗平)

      2006年5月20日14时,三峡坝顶上激动的建设者们见证了大坝最后一方混凝土浇筑的历史性时刻。

至此,世界规模最大的混凝土大坝终于在中国长江西陵峡全线建成。

 

三峡大坝建成后,大坝本身就是一道壮丽的景观。

北京三峡游的线路一直在追踪三峡大坝的

建设进程。

导游词:

                                                                         

                                                                                   

示例:

各位旅客,欢迎你们来三峡观光。

七百里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四季美   景

风格迥异。

春冬之时,潭水碧绿,清波回旋,怪柏凌峰,瀑布飞悬;夏季水涨,江流汹涌;秋景凄寒,猿鸣哀转。

走进三峡人家,品尝金黄蜜桔;登上三峡大坝,感受磅礴气势。

多情的三峡风光,热情的三峡人民,欢迎各位常游此地。

(3分,三峡风光介绍2分,时代变化1分。

如语言不简洁连贯,不生动优美,酌情扣分)

20、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也可以从本文找出两条理由,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写出文中印证理由的原句。

(3分)

理由1:

水流急(或速度快或水势迅猛或水流湍急等相同意思均可)原句: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或:

虽乘风御风不以急也)

理由2:

落差大原句: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21.“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己过万重山。

”这是诗人李白在被流放途中遇赦写下的《朝发白帝城》。

请说说其中后两句诗与文中“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之间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

(1)描写对象和写法相同:

同写三峡、同咏猿鸣,都采用了寓情于景的写法;

(2)表达的情感不同:

诗句流露出作者重获自由的喜悦、欢快之情;渔歌则表达了三峡渔民对人生艰辛的悲凉感慨。

或语言风格不同:

渔歌更口语化、更通俗。

(共3分,答出相同点、不同点各1.5分,同异各答出一方面即可)

《三峡》与《答谢中书书》比较阅读

22.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或王命急宣(有时)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飞奔的马)

(3)哀转久绝(消失)(4)四时俱备(全,都)

23.两文都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的赞美之情,请从文中各摘录一句直接抒发这种情感的句子。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1分)实是欲界之仙都(1分)

24.两文都写到了“猿鸣”,请分别说明“猿鸣”各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三峡》:

猿鸣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凉的气氛。

(1分)《答谢中书书》:

猿鸣渲染了清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热闹气氛。

(1分)

25.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文:

如果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译文:

傍晚的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

记承天寺夜游

文学常识

《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东坡志林》。

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

作者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

文言词语

[解]除去,脱,。

 [户]门。

[欣然]喜悦的样子。

 [念]考虑、想到。

[遂]于是,就。

[寝]睡觉。

[相与]共同,一起。

 [中庭]院里。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交横]交错。

 [盖]原来(是)。

[但]只是。

[闲人]清闲的人。

[耳]罢了。

理解探究

整体把握

这篇小品文通过写“月”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通过写“闲”,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将“月”“闲”融为一体,深沈含蓄,精美传神。

结构提纲

欲睡——(月入)——起行——(念)——寻友——漫步——抒意(少闲)

↓                  ↓                ↓           ↓

兴奋喜悦          转忧、孤寂        宽慰、乐极     难言之情

问题探究

1.“月色入户”表现了怎样的情味?

运用拟人,似乎月亮也懂得作者寂寞无聊,悄悄进门与他为伴。

2.“欣然起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寂寞寒夜中难得的喜悦与兴奋。

3.从“念无与为乐者”中揣摩作者的心情。

作者可能想:

与谁一同赏月才不致辜负如此良宵?

在这谪居的寂寞中,谁能与我同赏明月?

透出忧愁孤寂的心情。

4.表明“念“的结果的句子是什么?

遂只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5.为什么不假思索地去“寻张怀民”?

同是被贬之人,也是知心朋友。

6.作者“解衣欲睡,欣然起行”,“怀民亦未寝”,从这里可以看出什么?

    二人心有灵犀。

7.“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分别比喻什么?

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

 “积水空明”比喻月光。

表现了月光的皎洁、透明。

 “藻荇交横”比喻月影。

表现了月影斑驳,摇曳多姿。

也表现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全句渲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8.本文描写了哪些景物?

目的是什么?

虚景:

清澈的水,水中的植物;实景:

竹柏之影。

衬托了月下庭院的幽静、淡雅和赏月者的恬静、悠闲。

9.写景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清静、舒适、愉悦。

10.想像一下作者与张怀民散步是什么心情。

    悠闲自得、无忧无虑。

11.“何处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怎样微妙复杂的感情?

(文尾通过“闲人”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怎样理解“闲人”的含义?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寻求解脱的旷达……各种难言之情尽在其中。

12.结尾惋惜无人赏月,暗示了什么?

世人大多热中名利,为俗务所累。

13.文中紧扣“闲”字组织文章,“闲人”是点睛之笔,,“闲”表现在何处?

(摘引文中句回答)

“解衣欲睡”,见“月色入户”则“欣然起行”;与“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很仔细。

这些都说明是“闲人”。

拓展延伸

1.根据本文创作一副对联。

例:

月色懂人心潜窗入户,谪人共婵娟遣忧逐愁

2.从文中可见当时作者思想怎样?

你从中能得到什么启发?

 

    苏轼被贬,心情忧郁。

但是,他仍然有进取之心,他月夜游寺正是消释抑郁的具体行为。

在政治漩涡中损伤了的心灵只有在清凉的无所挂碍的月夜中才得以恢复,从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精神的寄托。

作者不是沉溺于感情的深渊中,而是寻求解脱,使这篇散文显得潇洒、隽雅。

本文启发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挫折不能一味消沉,要以良好的心态去调节自己,树立进取之心,从而迎来希望的曙光,走上光明的前途。

答谢中书书

基础知识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Mò)陵(今江苏南京)人。

有《陶隐居集》。

文言词语

【共】一起。

【谈】谈论,欣赏。

【交辉】交相辉映。

【四时】四季。

【歇】消散。

【颓】坠落。

【沉鳞】潜在水中的鱼。

鳞,借代鱼。

【竞跃】争相跳跃。

竞,争着。

【欲界】指人间。

【仙都】指仙境。

【复】再。

【与(yù)】参与,这里指欣赏。

理解探究

整体把握

文章以感慨发端,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具体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

仰视俯视、平远高远的视角,动静结合,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

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本文写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文字明朗,毫不雕琢。

问题探究

1.作者描写景物有什么特点?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观察角度:

由仰而俯;景物形象:

由显而微;景物状态:

由静而动;时间交代:

由朝而夕。

使山川景物和谐、完整、统一。

2.“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

有高雅情怀的自豪感以及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

3.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什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4.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什么?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具备。

5.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什么?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6.“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7.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8.分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歇”“颓”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感情和行为,有过程,激发人的想像,充满生命气息。

“鳞”字是用借代,避俗,增加了语言表现力,文学色彩浓厚。

9.本文是在是一篇美文。

试分析美在何处。

(1)意境美。

风光绮丽,融入感情,形成优美的意境。

①山水相映之美。

②色彩配合之美。

③晨昏变化之美。

④动静相衬之美。

(2)结构美。

全文分三部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以“美”点明全文中心。

中间部分具体叙写山川之美。

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首尾呼应,议叙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

文中的写景部分,仰视再俯瞰,复平看,最后又分“晓”与“夕来写,次第井然。

(3)语言美。

言简意赅,多用对称四字句,配以长句收束;修饰词语使颜色、声音、动作的状态表露无遗。

如滔滔急流,泻入大海。

观潮复习提纲

二、词语解释

1.方其远出海门:

当„„时发、起

2.仅如银线:

几乎,将近

3.既而渐近:

不久

4.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连接着天

5.吞天沃日:

沃,用水淋洗

6.艨艟数百:

战船

7.既而尽奔腾合五阵之势:

穷尽

8.乘骑弄旗标枪舞刀:

骑,马弄,舞动标,树立、举

9.如履平地:

行走

10.倏尔黄烟四起:

忽然

11.人物略不相睹:

一点儿也不看见

12.随波而逝:

去,往

13..皆披发文身:

动词,画着花纹

14.以此夸能:

凭借

15.珠翠罗绮溢目:

满眼

17.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

18.而僦赁看幕:

都是租用的意思

三、重点句子翻译

1.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当潮远远地从海口涌起的时候,几乎像一条(横画的)银白色的线;不久逐渐逼近,就像玉城雪岭一般的潮水连天涌来

2.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

3.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同时)还有在水面上骑马、舞旗、举枪、挥刀的人,就好像行走在平地一般

4.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忽然黄色的烟雾四处窜起,人和各种事物一点也看不见

5.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

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地健儿,全都披散着头发,身上画着花纹

6.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中间即使是一席之地的空地也不容有

四、简答题

第一段

1、第一段是怎样写海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的?

先用一句“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概括全文,点明题旨,接着交代海潮最盛的时间,然后对潮水作正面描绘,最后用杨诚斋的诗句对上文作形象概括,呼应首句,又为下文作铺垫。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按照什么顺序对潮来之状进行描写的?

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进行正面描绘,用比喻、夸张的修辞由远及近刻画了海潮的雄伟壮观。

(形:

仅如银线色:

玉城雪岭声:

声如雷霆势:

吞天沃日把海潮从远方奔涌到眼前的形状、颜色、声势都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3、文中引用著名诗人杨万里的诗句“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一是对钱塘江潮水的壮观景色进行侧面补充;二是在结构上与上段的“天下之伟观”相照应。

第二段

1.

(1)演习战船之多的句子是:

艨艟数百,分列两岸

(2)阵势变化之多的句子是: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3)水兵演练技艺之高的句子是:

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4)双方演习战之激烈的句子是:

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5)演习声势之大的句子是:

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2、一场惊心动魄的演习,却结束在“烟消波散”的静景中,这采用的什么写法?

采用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动静相衬为下文别开生面的另一场水上表演作铺垫

第三段

1.第三段中哪些句子描写了吴地健儿形象?

形象:

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

2、哪些句子突出了弄潮儿的高超本领?

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3、点明在潮水暴涨时表演的句子是:

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4、哪句话是对弄潮儿本领最高妙的称颂和赞叹?

“旗尾略不沾湿”

5、第三段中描写“弄潮儿”在惊涛骇浪中所作的精彩表演,突出了“弄潮儿”的什么特点?

突出了“弄潮儿”的勇猛(溯迎而上)、矫健(出没鲸波)、灵活(腾身百变)等特征。

第四段

1.第四段是如何写观潮人之多的?

十余里间→场面宏大车马塞途→观众之多虽席地不容间也→拥挤之极

2、文章第四段写观潮人众之多与上文写江潮和水上表演有何联系?

观潮人群如此密集,说明江潮和水上表演是多么吸引人心,所以写观潮之盛,是为了从侧面映衬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3.本文以场面描写著称,那么写了哪几个场面(概括每段大意)

第一段:

写钱塘江潮水的雄伟壮观第二段:

写水军演习的宏大场面第三段:

写吴儿高超的弄潮技巧。

第四段:

写观潮者之多的场面

七、《湖心亭看雪》知识点整理

1、有关“雪”的古诗文

答:

示例: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C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D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2、全文交代中心事件的句子是?

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

答:

中心事件句:

独往《湖心亭看雪》。

主旨句:

舟子喃喃曰:

“莫说相关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3、分别用一句话概括第一、二自然段的内容:

答:

第一段:

记述作者雪夜独往西湖湖心亭看雪的天气等情境以及途中所见雪景。

第二段:

记述作者在湖心亭中的奇遇。

4、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遗世独立、知音难觅、沉醉自然、清高自赏、淡淡愁绪

5、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一自然段所描写的雪景特点:

答:

上下相连、空旷苍茫、凄清淡雅

7、在湖心亭上,作者为什么同两位客人“强饮”三杯?

答:

一是由于两位客人盛情邀请(拉余同饮);二是由于意外逢知己的惊喜和庆幸;三是为了酬谢知己的深情厚谊。

8、“淡淡的愁绪”体现在何处?

答:

体现在:

一是作为明末遗民作家,深夜“独”往湖心亭看雪,寄情山水的孤独;二是偶逢知己痛饮三杯之后又不得不分离的忧愁。

9、既是与舟子同去湖心亭,为何又说是“独往”?

答:

这样更能突出作者文人雅士式的孤高自赏的情感态度,在作者看来,芸芸众生不可为伍,虽有舟子同往,但由于心灵不相通,便犹如不存在一样。

10、“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中的“此人”具体指什么样的人?

答:

指像作者和亭中人这样超脱世俗、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问答题

1、作者写雪景,为什么要着力去写堤、亭、舟、人?

侧面烘托,由堤及亭,由亭到舟,由舟及人,层次清楚地描绘了一幅天地茫茫,浑然难辨,人融于景,物我相融的湖山雪夜水墨画,情趣盎然。

2、写赏雪,却写到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多余吗?

为什么?

(写湖心亭巧遇两人的情节的作用?

)不多余。

因为写湖心亭上两个金陵人对坐饮酒、“余”被邀勉力喝三杯的情景,为文章开出另一境界,一是使文章富有波澜,给沉寂浑茫的夜景增添一分生气和一分暖色,给人以一种欣逢知己的惊喜。

二是借他人之口抒发知已难逢的惆怅,真实地体现作者的情绪变化。

痴”情人不只“我”一个,巧妙的侧面烘托,突出西湖雪景的奇特迷人。

3、结尾的“痴”有何含义和作用?

(结尾舟子的话表达了作者的怎样的情感?

)“痴”的含义应是“痴迷”“着迷”,为西湖的雪景而迷,为故国的山河而迷,也为知音难觅而迷。

作用是画龙点睛,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4、文中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况且文章末尾舟子还出现了,这是不是矛盾?

这里并不矛盾这样写突出自已与舟子的志趣不同,反衬自己清高与孤傲的情怀,这个小小的尾声,如轻舟荡浆,使人感到文情摇曳,余味无穷。

5、“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

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

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

作用:

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

6、“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提示:

要从内容和结构两面答)(“独”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联系全文看,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

这种生活态度在《爱莲说》中也有相似的语句,请写出来。

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

清高与孤傲的情怀,为下文作伏笔。

7、“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

显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混濛一片,举目皆白的景象。

8、“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

“强”表现作者的喜悦和豪爽心情;“拉”表现客人的喜悦心情。

9、“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

写出作者什么心情?

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和清高与孤傲的情怀。

10、结合全文来看,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以记叙开头,以议论结尾,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静中有动,寂中有声。

11、量词“痕、点、芥、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了视觉的移动,使人感叹人在天地间,不过是沧海一粟,同时使画面有如一幅水墨画,增添无穷美感,体现了作者炼字的功力。

12、按课文内容填空:

(1)看雪的时间:

凌晨;

(2)看雪的地点:

湖心亭;

(3)看雪的人物:

我及在湖心亭上碰到的两人;(4)看雪的氛围:

寂静、空旷、混沌、孤独的氛围;

(5)看雪的方式:

划一小船独往;(6)看到的雪景:

白茫茫一片。

13、作者在亭上与人相遇饮酒共话的情景,与下列诗句中哪两句相似(B)

A.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B.酒逢知己千杯少

C.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D.君向潇湘我向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