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检测B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6447519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8.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检测B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安徽省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检测B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安徽省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检测B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安徽省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检测B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安徽省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检测B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检测B语文试题.docx

《安徽省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检测B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检测B语文试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省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检测B语文试题.docx

安徽省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检测B语文试题

【全国省级联考】安徽省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检测B语文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情景默写

1.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1)请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古诗文名句。

(任选其中6句,不得多选)

①半卷红旗临易水,____________________。

(李贺《雁门太守行》)

②____________________,城春草木深。

(杜甫《春望》)

③结庐在人境,____________________。

[陶渊明《饮酒》(其五)]

④____________________,自将磨洗认前朝。

(杜牧《赤壁》)

⑤____________________,星河欲转千帆舞。

(李清照《渔家傲》)

⑥____________________,绿水逶迤。

(欧阳修《采桑子》)

⑦争渡,争渡,____________________。

(李清照《如梦令》)

⑧王湾《次北固山下》一诗中交代作者行踪的两句诗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默写王绩《野望》的后四句。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基础知识综合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壮观天下无”的钱江潮,曾经得到了多少文人墨客和伟人壮士的赞颂。

阳光下,我们可以领略到“晴天摇动清江底,晚日浮沉急浪中”的波澜壮阔;感受到“涛头汹汹雪山倾”的气势。

可在月光中,人潮涌动的喧闹已经完全消逝,夜晚的江潮,是期待一种涌动在心底的心潮,寂静地等候,细细地体会。

夜是这样的寂静无声,夜幕笼zhào了白天的喧嚣,周围的一切变得那么神秘、静谧和安详。

沐浴在夜色中,觉得拥有了一份平淡和偕,在纷纭人世的凡尘中,是不是也时常会有这样静美的境界呢?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墨客()静谧()笼zhào()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___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__”。

(3)“喧嚣”中的“喧”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

“纷纭”在文中的意思是:

___________。

(4)这段文字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和反问等修辞手法。

三、名著阅读

3.运用课内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下列小题。

(1)舍腰蜂喜欢将巢筑在()的环境中。

A.干燥B.寒冷C.温暖

(2)他是中国少有的人物,一个人道主义者,他是那样的一个军人,认为战争并不是一种功业,而是结束苦难的一种手段,这在中国更属少见。

他无疑地是一个宽宏大量的多情的人。

上述文段选自《红星照耀中国》,文中的“他”指的是________,请你结合本学期学过的“他”的作品来谈一谈“他”能成为那样的人是受了________(人名)的影响。

四、综合性学习

4.某校开展以“家乡美”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活动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1)学校要举办以“家乡美”为主题的手抄报比赛,请你为手抄报设计两个栏目名。

[勿与第(3)问中出现的重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选择家乡的一处景点,设计一段解说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活动结束后李明同学为这次活动写了一段校园新闻报道,以下是部分内容,请你按要求帮助他修改。

12月15日,我校开展了主题为“家乡美”的系列活动。

(A)本次活动由“手抄报比赛”“家乡特产展示”“‘我爱家乡’征文比赛”等……一系列活动构成。

同学们为了活动能顺利开展,都积极地建言献策,参与热情高涨。

(B)本次活动增长了同学们对家乡的了解,加深了我们对家乡的感情。

①(A)处画线句有一处标点符号使用有误,修改方法是:

________________。

②(B)处画线句有搭配不当的问题,应将“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

五、现代文阅读

隔夜茶到底能不能喝?

①中国人爱喝茶,但隔夜茶却身负恶名。

“隔夜茶不能喝”几乎是所有人的共识,甚至有人说它致癌。

那么,科学地来看,隔夜茶到底能不能喝呢?

②茶汤中的主要营养成分包括茶多酚、氨基酸、可溶性糖、咖啡因及有黏稠性的果胶等。

泡不同的茶叶,营养成分溶出的规律有较大差异。

③以绿茶为例,冲泡后室温放置1小时,茶叶中的营养物质就基本上都泡出来了。

继续放置1小时,茶多酚、氨基酸、咖啡因、茶多糖均迅速减少。

因此龙井、碧螺春这样的嫩茶,最好1小时内喝掉。

而普洱茶在开水冲泡后放在室温下,茶多酚、氨基酸在12小时后才达到最高值。

可见隔夜茶并非传说的那样一无是处,像普洱茶这种比较耐泡的茶,其营养相当不错。

当然,这种冲泡方式可能不符合一般人的饮用习惯。

④民间传说隔夜茶致癌,因为有大量的亚硝酸盐,其实这是误解。

经检测,一杯(240毫升)绿茶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浓度均不足0.03毫克。

即使泡好的茶汤敞开放置一整天,其中的硝酸盐含量也仅0.2毫克左右,而亚硝酸盐的含量基本上没有太大变化。

⑤参考国家标准的规定,腌渍蔬菜中的亚硝酸钠限量为每公斤10毫克,可见隔夜茶中的微量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并不会对健康产生威胁。

⑥泡茶的水温一般在90~100摄氏度,几乎所有细菌都会瞬间被烫死。

但茶汤凉下来之后,空气中的细菌还是有可能再次光顾,尤其是敞开存放的情况。

但实验表明,即使敞开放置一整天,细菌的数量依然很少。

⑦这首先是因为茶汤的营养成分并不是细菌最喜欢的糖类和蛋白质。

其次,茶汤含有茶多酚等成分,虽然隔夜茶的茶多酚含量会下降,但依然具有一定的抑菌效果。

实验表明,隔夜茶能一定程度上抑制大肠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等致病菌的生长,越是浓茶抑菌效果越好。

因此隔夜茶导致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当然如果茶汤有异味或汤色发混就别硬喝了。

⑧有时茶汤隔夜或长时间放置后,表面会漂着少量泛着金属光泽的东西。

有的人怀疑这是茶叶泡的时间长了,重金属溶出来了。

实际上这些东西很可能是多酚类物质被氧化的产物,和金属无关。

⑨茶叶重金属进入茶汤的比例在不同茶叶间存在一些差异。

一般而言,绿茶和普洱茶的重金属溶出率大约在10%~20%,红茶在30%~40%。

在一项相关研究中,蒸馏水冲泡的绿茶、红茶和乌龙茶在放置约8小时后铅浓度最大,但最多每升只有2.4微克,所以说茶叶重金属的威胁总体上并不大,当然如果存在铅铬绿等违法添加剂则要另说了。

⑩总之,隔夜茶并不像传言中说的那样“有毒”,但我也不是要劝你喝隔夜茶,毕竟不太好喝。

(节选自《百科知识》2017年第8期,有删改)

5.本文是从哪些方面来说明“隔夜茶”的?

6.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有什么作用?

7.第⑥段中加点词语“几乎”能否删去?

为什么?

8.本文主要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父与女(张秀亚)

①为翻寻一件秋衣,无意中又在箱底看到了那条围巾,那是用黑色绒绳结成的,编织着宽宽的条纹……在这素朴的毛织物里,编织着我终生难忘的故事。

②是十多年前了,一个风雪漫天的日子,父亲自故乡赶来校中看我。

③他着了件灰绸的皮袍。

衰老的目光,自玳瑁边的镜片后滤过,直似秋暮夕阳,那般温爱、柔和,却充满了感伤意味……他一手提了个衣包,另一只手中呢,是一只白木制的点心盒,上面糊了土红的贴纸,一望便知是家乡的出品。

④父亲微微佝偻着身子,频频拂拭着衣领、肩头残留的雪花说:

“自从古城沦陷,不知情形如何,我和你母亲时刻记挂着你,只是火车一直不通……我真埋怨自己,当年只埋头读些老古书,自行车都不会骑。

不然,阿筠,爸爸会骑自行车来看你的啊……”

⑤外面仍然飘着雪,将窗外松柏,都渐渐砌成一座银色的方尖塔,那细弱树枝,似又不胜负荷,时有大团的积雪,飞落下空阶……随了那苍老的声韵,我的眼前出现了一幅图画——一个老人,佝偻着背脊,艰难而吃力地,在凝冻了的雪地上,一步一滑地踏着一辆残旧的自行车……六十二岁的父亲,竟想踏自行车走六百里的路来看我……

⑥父亲自衣包中取出我最爱读的《饮冰室文集》,同母亲为我手缝的花条绒衬衣,他转身又解开那点心盒上的细绳,里面是故乡的名产——蜂糕。

⑦“你母亲说,这是你小时候最喜欢吃的东西……”他拿起一块,放在我的面前,又摆到我的手上。

呵,那被烟蒂熏染得微黄的衰老的手指,此刻还似在我的眼前晃动……当时,也许是我的虚荣造成了我的腼腆吧,在那衣着入时、举止潇洒的两个男女同学注视下,对着这故乡土物,好像有什么鲠在喉头,竟无法吞咽,只窘迫得涨红了脸。

⑧天色渐渐地昏暗了,我终于拾起那只“原封没动”的点心盒,只和父亲说了一句:

“我拿回宿舍慢慢地留着吃吧。

⑨翌日天色微明,我便匆忙地整理好书包,预备赶回学校去听头一堂的文学史,父亲好似仍觉得我是个稚龄的学童,一手摸着花白胡须:

“阿筠,我送你去搭电车!

⑩北国的冬晨,天上犹浮着一层阴云,雪花仍然在疏落地飘着……一路电车终于叮咚地驶来,我才预备跳上车去,父亲又忽地一把拉住了我:

“你不冷吗?

”说着,那么匆遽地,自他的颈际一圈圈地解开那长长的黑色围巾,尽管我在旁边急迫地顿足:

“爸,车要开了。

”他又颤抖着那双老手,匆遽地把那围巾一圈圈地,紧紧地,缠在我的颈际。

⑪我记得那天我着了一件深棕色的呢大衣,镶着柔黄的皮领,那皮毛颜色,直似三月的阳光,又美丽又温暖。

但是,父亲却在那衣领外面,仍为我缠起那厚重的毛围巾,直把我装扮成南极探险的英雄了。

我暂时忍耐着跳上了电车,赶紧找到一个座位就开始解去那沉甸甸的围巾。

一抬头,车窗外,仍然瑟瑟地站着那个头发斑白的老人,依旧在向我凝望,雪花片片地飞上了那光秃的头顶,同那解去围巾的颈际。

我的手指,感到一阵沁凉,我那围巾上,自父亲颈际带来的雪花,开始消融。

我那双手,立时麻痹般不能动转了,只任那松懈了一半的围巾,长长地拖在我的背上……

⑫那黑毛绳的围巾,如今仍珍贵地存放在我的箱底,颜色依然那么乌黑光泽,只是父亲的墓地,却已绿了几回青草,飞了几次雪花……

9.文章写了哪两件关于父爱的小事?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10.联系全文,说说文章多次出现对“下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11.请在下列句子中任选一句,品味其妙处,做简要的赏析。

A.衰老的目光,自玳瑁边的镜片后滤过,直似秋暮夕阳,那般温爱、柔和,却充满了感伤意味……

B.他又颤抖着那双老手,匆遽地把那围巾一圈圈地,紧紧地,缠在我的颈际。

12.文章开头说“在这素朴的毛织物里,编织着我终生难忘的故事”,为什么这个故事让作者终生难忘?

文章结尾作者珍藏这条“黑毛绳的围巾”的举动又有什么作用?

13.在我们青春成长的故事里,有无知也有叛逆,我们懵懂着,不曾体会父母的心,却常常在错失了以后才追悔莫及。

在你的成长中,是不是也有这样一件事,至今令你懊恼着?

请你用优美的、饱含深情的文字加以叙述。

六、文言文阅读

(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上①谓侍臣曰:

“治国如治病,病虽愈,尤宜将护。

倘②遽③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

今中国幸安,四夷俱服,诚自古所希,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终,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

魏征曰:

“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注)①上:

指唐太宗。

②倘:

倘若。

③遽:

立即,马上。

1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百里奚举于市____________

(2)困于心,衡于虑____________

(3)征于色____________

(4)出则无敌国外患者____________

(5)四夷俱服____________

15.翻译下面的句子。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

16.甲文开头一连列举六位历史上著名人物的事例构成排比句的作用是什么?

乙文开头运用比喻的作用又是什么?

17.结合甲文的观点,说说魏征“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的原因。

七、作文

18.请以《我终于明白了》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提示与要求)

(1)可以写你的经历、见闻,也可以写你的思考、感悟。

(2)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

(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人名等,否则会被扣分。

(4)抄袭是一种不良行为,相信你不会照搬别人的文章,否则会影响你的成绩。

(5)考虑到内容的充实,文章不要少于500字。

参考答案

1.

(1)①霜重鼓寒声不起②国破山河在③而无车马喧④折戟沉沙铁未销⑤天接云涛连晓雾⑥轻舟短棹西湖好⑦惊起一滩鸥鹭⑧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2)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解析】本题属于基础题,也是各地中考语文必考题。

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赏析。

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

本题中需要注意的易写错的字是:

霜,犊。

2.

(1)mòmì 罩

(2)和偕和谐(3)声音大多而杂乱(4)引用对比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

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和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

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

本题需要注意的字是:

罩。

本题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和应用。

要求考生自己审读文句,独立体会出作者所运用的修辞。

不仅如此,还要求考生对修辞手法运用的合理性做出判断,要注意平时对修辞方法的判断练习。

这段文字用到的修辞方法是引用和对比。

3.

(1)C

(2)朱德 蔡锷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内容的积累能力。

名著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

既要注意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

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本题考查对《红星照耀中国》等文章的阅读理解。

点睛: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辨析名著故事情节的能力。

掌握名著中的重要故事情节是应考的基本策略,还要在平时与同学交流时,多关注名著中易记错的故事情节,只要认真、仔细识记,就不会出错。

长期坚持下去,对名著情节的辨析能力一定会提高。

4.

(1)示例:

历史名人风土人情

(2)示例:

巢湖位于安徽省中部,江淮丘陵南部,因湖呈鸟巢状,故名。

湖水面积800平方公里,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

巢湖素以优美绮丽的风光而闻名。

湖面烟波浩渺,帆樯如画,姥山矗立于湖心,湖光山色交相辉映,景色优美,使人流连忘返。

(3)①删去“……”②增长增进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设计栏目的能力。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读题,明确活动的主题是“家乡美”,所设计的栏目一定贴近实际生活。

可设计为:

历史名人,风土人情。

(2)本题考查学生解说词的拟写能力,解说词是配合实物或图画的文字说明,客观存在既要便于讲解,又要便于观。

解说词众一目了然。

一般用不多的文字把实物介绍给观众,使观众借助简明的文字介绍,对实物或图画获得深刻认识。

结合自己熟悉的景点来写即可。

(3)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学生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病句原因。

可以从内容角度分析词义的不同理解病因,可从语法角度分析病因。

更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

本题可以根据提示的语病类型进行修改。

5.本文从茶汤中的营养物质、隔夜茶中的亚硝酸盐、隔夜茶中的细菌、隔夜茶中的“重金属”四个方面来说明隔夜茶。

6.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

具体说明泡不同的茶叶,营养成分溶出的规律有较大的差异

7.不能。

如删去“几乎”,表达过于绝对,不符合泡茶时的实际情况。

该词的使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8.逻辑顺序。

先提出“隔夜茶到底能不能喝”的问题,然后从四个方面说明隔夜茶并不像传言中那样“有毒”,可见使用了逻辑顺序。

【解析】

【分析】

5.本题考查学生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

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

第③段写茶汤中的营养物质,第④⑤段写隔夜茶中的亚硝酸盐含量不大,第⑥⑦段写隔夜茶中的细菌,第④⑤段写隔夜茶中的“重金属”。

注意从相关段落概括内容即可。

6.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必须要结合文段的内容来分析说明方法,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或者文段的内容所体现出来的说明对象的特征来分析作用即可。

第③段中“以绿茶为例”体现出说明方法是举例子,绿茶同普洱茶作比较,“1小时”和“12小时”是列数字。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分析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根据文字信息来判断,根据文段内容从说明了事物什么特征,说明什么问题方面来表达其作用。

对于说明文的说明方法,首先要知道有哪些,即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

其次要知道其特征及作用。

7.本题考查对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掌握。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体现在修饰,限制性词语的选用上。

主要是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等方面的修饰限制性副词和数量词等词语。

“几乎”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不能删去。

8.本题考查说明顺序的相关知识。

逻辑顺序:

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人们认知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认知事物或事理的过程则指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

文章先提出“隔夜茶到底能不能喝”的问题,然后从四个方面分析问题,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因而是逻辑顺序。

9.

(1)父亲在一个风雪之日从故乡带着土特产来看“我”。

(2)父亲送“我”去车站,把自己的围巾解下来给“我”围上

10.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背景。

(2)突出天气的寒冷(渲染出一种寒冷的氛围)。

(3)烘托出父亲对“我”的关心和爱。

(4)升华了文章的主题,体现出父爱的伟大。

11.A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父亲的目光比作秋暮夕阳,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目光的衰老、慈祥,表达了父亲对女儿的爱抚和疼惜。

(或:

B 动作描写,生动形象、细腻传神地写出了父亲动作的迅速和帮“我”围围巾时的认真,表达出父亲对“我”的体贴和关心。

12.

(1)寒风中,父亲怕“我”冷,将自己的脖颈里的围巾给了“我”,正是这条围巾,让“我”体会到了父亲的爱,改变了“我”对父亲的态度。

(2)珍藏围巾的举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13.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分析】

9.

本题考查对文本的概括与归纳能力。

这类题目首先要认真阅读全文,从文中梳理出与问题有关的信息,然后再进行分析、归纳即可。

如:

第②段中“一个风雪漫天的日子,父亲自故乡赶来校中看我”,第③段中“他一手提了个衣包,另一只手中呢,是一只白木制的点心盒,上面糊了土红的贴纸,一望便知是家乡的出品”,从这些信息中可归纳出:

父亲在一个风雪之日从故乡带着土特产来看我。

第⑨段中“父亲好似仍觉得我是个稚龄的学童……紧紧地,缠在我的颈际”,从这些信息中可以归纳出:

父亲送我去车站把自己的围巾解下来给我围上。

10.

此题考查理解自然环境的作用。

选文第②段中“是十多年前了,一个风雪漫天的日子”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背景;第⑤段“外面仍然飘着雪,将窗外松柏,都渐渐砌成一座银色的方尖塔,那细弱树枝,似又不胜负荷,时有大团的积雪,飞落下空阶……随了那苍老的声韵,我的眼前出现了一幅图画——一个老人,佝偻着背脊,艰难而吃力地,在凝冻了的雪地上,一步一滑地踏着一辆残旧的自行车……”这段环境描写渲染出一种寒冷的氛围;第⑩段“雪花仍然在疏落地飘着……”为下文父亲解下自己颈际的围巾,帮我围围巾铺垫,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第⑾段中“雪花片片地飞上了那光秃的头顶,同那解去围巾的颈际……”侧面烘托出父亲对我的关心和爱;第⑿段中“只是父亲的墓地,却已绿了几回青草,飞了几次雪花……”此处的描写升华了文章的主题,体现出父爱的伟大。

11.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句子赏析。

考查点包括词语的妙用、修辞手法的赏析、作者情感的把握。

A句:

“衰老的目光,自玳瑁边的镜片后滤过,直似秋暮夕阳,那般温爱、柔和,却充满了感伤意味……”中把父亲衰老的“目光”比作“秋暮夕阳”,生动形象地写出写出了父亲目光的衰老、慈祥,表达了父亲对女儿的爱抚和疼惜。

B句“他又颤抖着那双老手,匆遽地把那围巾一圈圈地,紧紧地,缠在我的颈际”中“颤抖”“匆遽”“紧紧”“缠”这些字词生动形象、细腻传神地写出了父亲帮我围围巾时动作的迅速,态度非常认真、仔细,表达出父亲对我的体贴和关心。

点睛:

鉴赏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一般遵循“方法+效果+情感”这六个字的原则,但是,无论运用什么写作方法,在分析效果时,都必须与人物的形象与情感联系起来,同时还要有全局意识,即联系全文来鉴赏要分析的句子。

1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学生要把握关键情节,注意标志性词语,尽量利用文本中的信息。

这个故事包含着我的态度转变以及我对父亲的爱,所以难忘。

珍藏这条“黑毛绳的围巾”的举动体现了读父亲的怀念。

13.

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结合文章的内容并联系实际谈感受,一定要联系作品中“父亲关心女儿的两件事”,结合自己平时生活中,父母是怎样关心我们,而我们当时却不曾体会父母的心即可。

14.)集市同“横”,梗塞、不顺征验、表现匹敌、相当臣服,服从

15.

(1)通过这些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所没有的才能。

(2)所以(我)很希望多次听到你们的直言进谏啊。

16.甲文一连列举六位历史上著名人物的事例构成排比句,举出事实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炼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乙文运用比喻,用治病来比喻治国,说明国家虽然强大了,但仍然要小心谨慎,居安思危。

17.甲文告诉我们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唐太宗虽身处太平盛世,但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即能居安思危,也就尤为可贵、可喜。

【解析】甲文选自:

《孟子》作者:

孟子年代:

战国

乙文选自:

《资治通鉴》作者:

司马光年代:

北宋

甲文译文: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

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

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乙文译文:

唐太宗对亲近的大臣们说:

“治理国家就像治病一样,即使病好了,也应当休养护理,倘若马上就自我放任纵欲,旧病又会复发,就没有办法解救了。

现在国家很幸运地和平安宁,四方的少数民族都臣服,这真是自古以来所罕有的,但是我一天比一天小心,只害怕这种情况不能维持久远,所以(我)很希望多次听到你们的直言进谏啊。

魏征说:

“国内国外得到治理安宁,我不认为这是值得高兴的,只对陛下居安思危感到喜悦罢了。

14.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

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交规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