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教案吃零食的学问.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6446195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59 大小:320.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研究性学习教案吃零食的学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研究性学习教案吃零食的学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研究性学习教案吃零食的学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研究性学习教案吃零食的学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研究性学习教案吃零食的学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研究性学习教案吃零食的学问.docx

《研究性学习教案吃零食的学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研究性学习教案吃零食的学问.docx(5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研究性学习教案吃零食的学问.docx

研究性学习教案吃零食的学问

小学数学教学案撰写范例

§1概念教学基本流程

1、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2、分析素材,理解概念。

(1)根据素材,提出问题;

(2)独立思考,分析素材;

(3)合作交流,理解概念;

3、借助素材,总结概念。

4、巩固拓展,应用概念。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五年制三年级上册第97页—98页,三个红点问题和一个绿点问题。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的。

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

无论在意义上还是读写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

因此,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奇妙的变化”情境引入,又鼓励学生动手操作、直观感受,可以更好地感知分数的意义,为进一步学习分数知识打好基础。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几份,表示这样的一份用几分之一表示,表示这样的几份用几分之几表示。

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并会读、写分数。

2、经历认识分数的过程,提升观察、归纳、概括的能力,发展抽象思维。

【教学重、难点】

理解1/2等简单分数的意思。

【教、学具准备】

课件、纸制图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1、揭题提问,引入新课。

谈话:

同学们,以前我们学习过好多的数,像0、1、2、3……这样的数都是整数。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数(板书课题)--分数,看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根据学生的交流,板书重点问题“什么样的数是分数?

”)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进入今天的学习。

2、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

请看大屏幕,这是一个人没有出生以前在妈妈肚子里的时期,叫胎儿期。

这是胎儿的整个身长,这是头长,头长和整个身长比较,你能发现什么?

(估计学生能说出“头长是身长的一半”,及时板书“一半”)

二、分析素材,理解概念

(一)认识1/2

1、认识一半。

(1)提问。

谈话:

同学们刚才我们发现胎儿的头长占整个身长的一半。

“一半”是什么意思呢?

你能选一张喜欢的图形,通过折一折、画一画的方法表示出它的一半吗?

(为学生提供一定数量的图形)

(2)探索。

谈话:

不仅要找到一半,而且还要说清楚一半是怎样来的。

(3)交流。

谈话:

谁能说说你表示的一半?

这一半是怎么来的?

对折后两边怎么样?

每份一样大就是平均分(板书)。

再完整地说说这一半是怎么来的。

谁能像这个同学一样再说一遍。

还有其它的一半吗?

怎样分的?

“对折”就是平均分。

(对完整表述要及时评价鼓励)

(4)小结。

谈话:

刚才我们通过折一折、画一画的方法,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了两份,这样的一份就是它的一半。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的目的有二,一是通过引导学生完整地表述发现一半的过程,进一步强化平均分,为后面理解和表述1/2的意思奠定基础。

二是通过在黑板贴示不同的一半,为后面1/2的学习提供直观的素材。

2、认识1/2。

(1)提问。

谈话:

(手指“一半”素材设问)同学们刚才发现了这么多的一半,知道一半用什么数来表示吗?

在数学上一半用“1/2”(板书)这个数来表示,一半就是“1/2”,读作二分之一(板书),齐读。

看到1/2,有问题要问吗?

那到底1/2是什么意思?

你能用刚才表示一半的图形,说说1/2的意思吗?

(2)思考。

(3)交流。

谈话:

先同桌说说。

哪个同学给大家讲一讲?

(教师要引导学生完整表述,使其从一半抽象过渡到1/2渡道达鼓励样,这是头长,先看胎儿期,(边演示课件边说)也就是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来看大屏幕,头长可以用哪个数来表示?

(有的学生还说一半,要求其用数表示,并完整表达。

)谁能完整地说说在这里1/2表示什么意思?

把胎儿的整个身长平均分成两份,头长是整个身长的1/2。

(3)小结。

谈话: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

只要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两份,这样的一份都可以用1/2来表示。

(4)练习。

判断下面每个图形中的涂色部分是不是整个图形的1/2,并说明理由。

 

()()()()

谈话:

第一个是不是?

为什么?

第二个?

第三个?

(紧扣平均分)

(二)认识1/3

1、问题。

谈话:

第四个为什么不是?

是不是平均分?

但是它平均分成了几份?

(利用课件强化)。

那你能不能用一个数来表示涂色的部分?

(学生一般能说出三分之一)(追问)为什么?

能不能说说三分之一什么意思?

2、班内交流。

(引导学生讲清楚,把大长方形平均分成3份,这样的一份就是它的1/3。

)看看这个圆形涂颜色的部分可以用1/3表示吗?

3、小结。

看来只要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3份,这样的1份,都可以用1/3表示,读作:

三分之一。

【设计意图:

学生在学习1/2的过程中,理解到只有平均分才能用分数表示,平均分成2份,一份就是1/2。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在判断练习中,自觉认识1/3,不仅学生的认识障碍轻松突破,而且有利于渗透迁移的思想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

1、认识更多的几分之一

(1)提问。

谈话:

同学们很聪明,又认识了1/3。

那除了1/2和1/3,你还能创造出几分之一?

(2)独立探索。

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纸片再折一折、画一画,看看能不能发现更多的几分之一。

(3)交流。

(引导讲清把什么平均分成几份,这样的1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2、认识几分之几

(1)提问。

谈话:

(以3/4为例)刚才,我发现这个同学把图形平均分成4份后,涂的不只一份,这样涂可以用哪个分数表示呢?

(2)同桌交流。

谈话:

同桌互相说一说。

(3)班内交流。

谈话:

说说你这是几分之几?

它是什么意思?

(4)小结。

谈话:

像这样,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4份,这样的3份就可以用3/4来表示。

【设计意图:

这里让学生动手折纸,自己创造分数,增强了学生的直观感受,有利于强化学生对平均分的认识和对分数的理解。

同时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主动性。

三、借助素材,总结概念

1、总结像这样的数是分数。

(1)问题。

谈话:

同学们看黑板,这些数都会读吗?

齐读一遍。

(2)交流总结。

谈话:

像1/2、1/3、3/4……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2、认识分数各部分名称。

(1)那这些分数怎样写呢?

请同学们看老师写这个分数(仍以3/4为例),观察老师分几步写完的?

先写?

再写?

最后写?

(教师板演3/4)

(2)谈话:

对照图形看看这个4是什么意思?

3是什么意思?

(3)小结:

在写分数的时候要先写中间这条横线,叫做分数线,再写分数线下面的数叫分母,最后写上面的数叫分子。

(4)指导书空写一个分数。

四、巩固拓展,应用概念

谈话:

同学们学得不错,我们一起来做道练习。

1、课本第100页,第1题。

(课件)

2、准备题:

课本第100页,第2题。

(练习纸)

§2计算教学基本流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2、解决问题,探究算法

(1)问题引领,明确目标;

(2)独立思考,探索算法;

(3)交流算法,讲清算理;

(4)沟通联系,总结方法。

3、联系实际,灵活运用

4、梳理知识,总结全课

5、当堂检测,及时反馈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口算、估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制二年级下册第86页---90页,前两个红点问题和一个绿点问题。

【教材简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表内乘法、正确地口算百以内加减法和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以后学习两位数乘两三位数和比较复杂的混合运算的基础。

本节课主要学习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

【教学目标】

1.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算理,掌握算法。

2.能正确进行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能运用估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且能够说明估算的思路,体会估算的必要性。

3.从整十到整百的转变中,培养学生的类推、迁移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算理,掌握口算方法。

难点:

灵活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具准备】

教师:

课件。

学生:

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揭题提问,引入新课。

谈话:

同学们以前我们学习了乘法,现在来做几道题,你是怎样计算的?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乘法:

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板书课题),看了这个题目,你最想知道什么呢?

(引导学生提出:

该怎样算,为什么这样算等问题)下面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开始今天的学习。

2.搜集信息,提出问题。

(1)提问。

谈话:

同学们渔民打鱼归来的情景可热闹了,想看看吗?

请看屏幕,仔细观察这幅图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2)思考。

谈话:

先自己看看,再和同桌说说。

(3)交流。

谈话:

谁能把信息和提出的问题连起来完整的说一说?

预设1:

学生提出有关船的问题和鱼的问题会比较顺利,教师可以随机点拨:

要提出一个问题,需要找到两个有联系的条件。

预设2:

学生根据螃蟹的信息提出估算的问题会有难度。

学生可能提出精确计算的问题,这时教师可以随机板书,待到解决这个问题时,再引导学生将精确计算的问题改成估算的问题。

如果学生提不估算的问题,教师可以这样谈话引导学生提问:

船的问题和鱼的问题,都是根据两个条件提出来的,看了“每千克螃蟹29元”你能补充一个条件并提出问题吗?

(4)小结。

谈话:

同学们能分类搜集信息,有根据的提出问题,很好。

二、解决问题,探索算法

1.解决第一个红点问题,学习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1)问题引领,明确目标。

谈话:

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红点问题,怎样列算式?

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谈话:

20乘4怎么算?

(2)独立思考,探索算法。

谈话:

能自己口算吗?

不仅要会算,还要讲清楚为什么这样算。

有了一种方法,看看有没有其它方法。

先自己算算,再和同桌说说。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指导了解情况,为有序的组织交流做好准备)

(3)交流算法,讲清算理。

预设:

学生可能将乘法转化成加法进行计算,即20+20+20+20=80,也可能利用口诀进行计算,即,先算2乘4得8,再在8的后面写0。

在引导学生交流用加法进行计算时,要适当点拨评价,使学生知道根据乘法的意义转变成加法来计算是可以的。

在引导学生交流用口诀计算时,教师要通过追问引导学生讲清算理:

二四得八以后,为什么要在8的后面写0?

如果学生讲不清楚,教师可以直接点拨:

因为,2个十乘4等于8个十,就是80,所以要在8的后面写0。

(4)比较优化,总结方法。

谈话:

刚才同学们用加法和口诀两种方法进行了计算,你比较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下面请利用你认为简便的方法计算几道题(利用卡片让学生抢答并讲清算法,比如,20×350×4等)

2.解决第一个绿点问题,学习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1)提出问题,明确目标。

谈话:

怎样列算式?

200乘4怎么算呢?

预设:

估计多数学生会将20×4的方法迁移到200×4上,直接说出得数,教师要直接让学生交流算法,在此基础上再追问算理。

(2)独立思考,探索算理。

谈话:

为什么要在8的后面加上两个0?

先自己想一想,再和同桌说说。

(3)交流算法,讲清算理。

预设:

估计多数学生能够讲清楚算理:

因为,2个百乘4等于8个百,就是800,所以要在8的后面写0。

如果学生讲不清楚,教师可以直接点拨。

(4)沟通联系,总结方法。

谈话:

20×4=80,200×4=800照这样2000×4等于多少?

比较这三道题你能发现什么?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强调:

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都是先用口决算,然后再写0)

谈话:

同学们能不能照上面的样子也编一组题,然后同桌交换算一算。

3.学习第二个红点问题,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1)问题引领,明确目标。

谈话:

现在我们来解决第三个问题,怎样列算式?

如果把问题改为大约需要多少元,应怎样算?

(引导学生把“=”改为“≈”)

谈话:

怎样估算29乘6呢?

(2)独立思考,探索算法。

谈话:

会估算吗?

不仅要会估算,还要讲清楚估算的过程。

(3)交流算法,讲清思路。

预设:

估计多数学生能将29看作30来估计,教师要引导学生理清思路:

因为,29≈3030×6=180,所以,29×6≈180。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估算练习(31×6≈98×7≈)加深认识。

(4)比较归纳,总结方法。

谈话:

你能告诉同学们,怎样估算两位数乘一位数吗?

(引导学生明确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是:

先把两位数看作和它最接近的整十数,再通过口算来估算)

三、联系实际,灵活运用

1.看卡片口算。

400×23×405×6003000×2400+5

2.解决问题。

大虾每千克38元,老师买5千克带200元钱够吗?

四、梳理知识,总结全课

1.问题引领,明确目标。

谈话: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有什么收获?

2.独立思考,整理知识。

谈话:

先自己填一填,想一想,再和同桌说说。

(1)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是:

先用口诀算,再在得数的后面写()。

(2)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是:

先把两位数看作和它最接近的()数,再通过口算进行估算。

3.交流方法,总结建构。

谈话:

本节课同学们利用转化的方法,将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变成了用口诀计算,将估算变成了口算,把新的转变成旧的,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新问题,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五、当堂检测,及时反馈

1.课本第89页第2题。

2.课本第89页第3题(稍加改动使之有多余题目不能连线)。

3.

种类

单价(元)

纯牛奶

50

酸奶

38

李阿姨要买4箱同样的奶,计划不超过180元钱,她可以选择哪种奶?

 

§3应用题教学基本流程

一、基本流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创设情境;

(2)整体感知情境;

(3)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即文字应用题;

2、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读题弄清题意;

(2)分析解答;

3、自主练习,应用拓展

4、引导总结,建构网络

5、当堂检测,自我反思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五四制)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信息窗三。

【教材简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掌握了万以内数的不连续进位和不连续退位三位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整数加减法的最后部分。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

教材安排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操作和讨论,领会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实际问题用加法解决;运用知识的迁移,知道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用减法解决。

学好这部分内容,既可以使学生掌握“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实际应用”的基本结构,又可以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对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巩固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和迁移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经历将情境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学会解答“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2.经历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借助学具理解题意和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比多比少问题的数量关系的分析。

【教学具准备】

学具准备:

两张纸条(不同颜色)、本子、剪子等

教具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创设情境

谈话:

同学们请看屏幕,今天在美丽的森林里,喜鹊、黄鹂、啄木鸟正在进行一场激烈的捉虫比赛。

2、整体感知情境

(1)提出问题。

谈话:

预测一下,谁会是冠军呢?

观察情境图,你能搜集到哪些数学信息?

(2)思考。

(3)交流。

谈话:

根据情境图,你收集到哪些信息?

(预设:

黄鹂捉了160只虫子。

喜鹊比黄鹂多捉40只。

啄木鸟比黄鹂少捉20只。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进行点评并适时板贴。

(4)小结。

谈话:

同学们通过观察,收集到了三条数学信息。

3、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即文字应用题

(1)整理信息,分析信息之间的联系。

提出问题。

谈话:

仔细读一读这三条信息,哪两条信息之间有联系?

为什么?

独立思考。

交流。

谈话:

想好了的同学,可以先在小组内交流,并准备全班交流。

(预设:

1.喜鹊比黄鹂多捉40只和黄鹂捉了160只虫子这两条信息之间有联系,因为喜鹊比黄鹂多40只。

啄木鸟比黄鹂少捉20只和黄鹂捉了160只虫子这两条信息之间有联系,因为啄木鸟比黄鹂少20只。

小结。

谈话:

刚才我们把这三条信息,进行了整理、分析,为什么这两条信息都跟“黄鹂捉了160只虫子”这条信息有联系?

(因为它们都是跟黄鹂比。

(2)提出数学问题。

提问。

谈话:

根据刚才的分析,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思考。

交流。

(预设:

1根据“黄鹂捉了160只虫子。

喜鹊比黄鹂多捉40只。

”这两条信息提出问题:

喜鹊捉了多少只虫子?

2根据“黄鹂捉了160只虫子,啄木鸟比黄鹂少捉20只。

”这两条信息提出问题:

啄木鸟捉了多少只虫子?

小结。

谈话:

同学们通过分析信息,找到了信息之间的联系,提出两个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今天我们就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解决这两个问题。

(板书课题:

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

以益鸟捉虫比赛的素材为教学切入点,创设一个具体的捉虫比赛情境展开教学,在低年级学生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组织学生观察信息,搜集信息,分类整理信息,并根据相关联的信息提出问题这一环节,既培养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一)解决红点问题(比多问题)

1、读题,弄清题意

谈话:

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请同学们先把信息和问题完整地读一下。

通过“喜鹊比黄鹂多40只”这条信息你知道是谁跟谁比?

谁捉的虫子多?

2、分析解答

(1)借助纸条,分析数量关系

(师贴出两根长短不一的纸条。

谈话:

现在,我们借助学具来理解一下,如果要用这两根纸条来分别表示喜鹊和黄鹂捉虫的只数,你觉得应该用哪根纸条表示黄鹂捉的160只虫子?

哪根纸条表示喜鹊捉的虫子数?

为什么?

(预设:

用红色纸条表示黄鹂捉虫的只数,用绿色纸条表示喜鹊捉的只数,因为喜鹊比黄鹂多捉了40只虫子,所以喜鹊的应该长一些。

谈话:

我们用这张红色纸条表示黄鹂捉的160只虫子(师写上160只),用这张绿色纸条表示喜鹊捉的只数,那么哪部分纸条表示喜鹊比黄鹂多的40只呢?

谁能上来指一指?

(指名到黑板指一指。

(生指完之后,师用粉笔将绿色纸条画开,写上“多40只”。

追问:

①那前面这一段表示多少只虫子?

(学生说是160只)

②这就是说,这一部分表示喜鹊和黄鹂捉的只数怎么样?

(是喜鹊和黄鹂捉的同样多的160只。

师板书:

同样多的160只)

③这样,喜鹊捉虫的数量由几部分组成?

这一部分表示什么?

这一部分表示什么?

指名交流。

(预设:

一部分是和黄鹂同样多的160只,另一部分是多捉的40只。

(2)学生列式解答、交流。

谈话:

要求喜鹊捉了多少只,会算吗?

在练习本上自己把它做出来。

(3)根据分析,讨论算法

提问:

谁能起来说一下你是怎么算的?

追问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预设:

因为求喜鹊捉的只数,就要把160和40合起来,所以用加法.)

(4)小结

谈话:

要求喜鹊捉了多少只,就是把和黄鹂同样多的160只和比黄鹂多的40只这两部分合起来。

追问:

想一想,解答这样的问题,关键要找到哪一部分?

总结:

解答这样的问题,就要想办法找到“同样多”的部分,再和多的数合起来。

(二)解决绿点问题(比少的问题)

1、读题,弄清题意

(1)谈话:

下面我们来解决第二个问题,先把信息和问题完整的读一读。

(2)提问:

①请看这条信息:

“啄木鸟比黄鹂少20只”是谁跟谁比呀?

谁捉的虫子少?

(3)思考

(4)交流

(5)小结

2、分析解答

(1)谈话:

想一想解答时上一题关键找到了哪一部分?

那么要求啄木鸟捉了几只,也要找到什么?

(同样多)

(2)谈话:

这是黄鹂捉虫子的数量(红色纸条),如果用这张蓝色纸条表示啄木鸟和黄鹂捉的同样多,那么,怎样表示啄木鸟实际捉的只数?

自己想想办法。

(3)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4)全班交流

(指名到前面利用老师的纸条摆一摆,并讲明原因。

追问:

为什么把这块剪掉?

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

因为啄木鸟捉的比黄鹂的少20只,所以,就要把这20只剪掉。

(5)独立解答

谈话:

要求啄木鸟捉了多少只虫子,会算了吗?

自己在练习本上算一算。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

(6)、全班交流

(指名交流。

追问:

为什么用减法算?

(预设1:

因为啄木鸟比黄鹂少20只,要求啄木鸟捉的只数,就从160中去掉20,所以用减法。

(7)小结:

因为啄木鸟比黄鹂少20只,要求啄木鸟捉的只数,就从160中去掉20,所以用减法。

【设计意图】:

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借助纸条对数量关系进行分析,因此要让学生初步体验到借助纸条对分析数量关系的帮助,并为下一步抽象成用线段理解数量关系奠定基础。

本环节将策略培养放到具体的问题中,在分析数量关系中,先让学生选纸条,再让学生剪纸条,后展示纸条进行交流。

学生通过选一选、剪一剪,展一展,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策略意识。

三、自主练习,应用拓展

(一)基本练习

1、解决第一幅图

(1)提出问题(出示第一幅图)

谈话:

谁能说一下这个图的意思?

(指名交流。

追问:

这一段表示什么意思?

(和白兔同样多的只数)这一段呢?

(多的)。

那要求灰兔的数量应该怎样列式?

(2)独立思考。

(3)班内交流。

学生口述,教师点击出示算式。

追问:

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4)小结。

2、解决第二幅图

(1)提出问题

点击出示第二幅图,

谈话:

谁能说一下这幅图是什么意思?

怎样列式?

(2)独立思考。

(3)班内交流。

学生口述,教师点击出示算式。

追问:

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4)小结。

(二)变式练习

1、提出问题

谈话:

仔细看一看题目当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要解决什么问题?

自己在练习本上做一做。

2、独立解答

3、班内交流。

【设计意图】:

通过基本练习、变式练习,帮助学生把内化了的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去,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能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引导总结,建构网络

1、提问。

谈话:

回想一下这两个问题,在信息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在解答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把你的发现和同位说一说。

2、思考。

3、交流。

(预设:

这两个问题,在信息中,相同的地方都是和黄鹂比,不同的地方是一个比黄鹂多,一个比黄鹂少。

在解答方法上,相同的地方,关键都要找到同样多的部分,不同的地方,比同样部分多就用加法算,比同样部分少就用减法算。

4、小结。

谈话:

这两个问题,在信息中,相同的地方都是和黄鹂比,不同的地方是一个比黄鹂多,一个比黄鹂少。

在解答方法上,相同的地方,关键都要找到同样多的部分,不同的地方,比同样部分多就用加法算,比同样部分少就用减法算。

看一下,啄木鸟捉到140只虫子,黄鹂捉到160只虫子,喜鹊捉到200只虫子。

谁是冠军?

对,喜鹊就是今天的捉虫冠军。

五、当堂检测,自我反思

 

谈话:

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学到了哪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你有什么感受?

先自己想想,再和同位互相说一说。

学生交流。

§3统计教学基本流程

1、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2、解决问题,探究方法

(1)针对问题,收集数据

(2)整理数据,学习方法

(3)分析决策,解决问题

3、自主练习,应用方法

4、总结反思,整理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纺织轻工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