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步步高学年高二地理鲁教版必修三同步学案第三单元 第一节 课时1 水土流失及其危害成因.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6445747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27.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步步高学年高二地理鲁教版必修三同步学案第三单元 第一节 课时1 水土流失及其危害成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新步步高学年高二地理鲁教版必修三同步学案第三单元 第一节 课时1 水土流失及其危害成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新步步高学年高二地理鲁教版必修三同步学案第三单元 第一节 课时1 水土流失及其危害成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新步步高学年高二地理鲁教版必修三同步学案第三单元 第一节 课时1 水土流失及其危害成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新步步高学年高二地理鲁教版必修三同步学案第三单元 第一节 课时1 水土流失及其危害成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步步高学年高二地理鲁教版必修三同步学案第三单元 第一节 课时1 水土流失及其危害成因.docx

《新步步高学年高二地理鲁教版必修三同步学案第三单元 第一节 课时1 水土流失及其危害成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步步高学年高二地理鲁教版必修三同步学案第三单元 第一节 课时1 水土流失及其危害成因.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步步高学年高二地理鲁教版必修三同步学案第三单元 第一节 课时1 水土流失及其危害成因.docx

新步步高学年高二地理鲁教版必修三同步学案第三单元第一节课时1水土流失及其危害成因

第一节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

课时1 水土流失及其危害、成因

[学习目标] 1.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

2.掌握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

3.分析影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一、水土流失及其危害

自主预习

1.黄土高原概况

(1)位置:

位于我国内陆腹地,地处①黄河中上游与海河上游地区。

(2)范围:

(3)地貌特征:

厚层黄土覆盖(风力沉积),④沟谷发育、地表破碎(流水侵蚀)。

2.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危害:

(1)对当地

(2)对下游:

泥沙淤积→河床抬升→形成“⑥地上悬河”。

思考 1.怎样理解水土流失“穷了山区,害了平原”这句话?

答案 这句话说明的是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

在山区毁林开荒,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山上本来就不深厚的土壤被冲到山下,使青山变成了秃山、荒山;被流水携带的泥沙在平原地区的河床上沉积下来,使河床增高、河流的泄洪能力减弱,容易引发洪涝灾害。

2.小浪底水库为什么每年都要进行调水调沙?

答案 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河水含沙量大。

黄土高原以下河段河道阻塞,淤积严重,雨季易造成洪涝灾害,因此每年黄河流域雨季到来之前,小浪底水库都要放水排沙,将河道中的泥沙冲入大海,从而保证雨季黄河排水畅通无阻。

合作探究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科学院和亚洲开发银行发布的一项研究表明,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56.92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37.2%。

水土流失给我国造成的经济损失约相当于GDP总量的3.5%,生态环境损失难以估算。

2009年国家水土保持投入29.94亿元,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但还不到当年GDP的万分之一。

调查结果显示:

“中国经济最为贫困的地区,往往是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全国76%的贫困县和74%的贫困人口生活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

(1)说明黄土高原的大致范围和包括的主要省区。

(2)填写图表,分析水土流失的危害。

(3)结合右图“PPE”怪圈(生活贫困—人口增长—环境退化之间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分析“中国经济最为贫困的地区,往往是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的原因。

答案 

(1)范围:

黄土高原位于太行山脉以西、日月山以东、长城以南、秦岭以北的广大区域。

主要省区:

青海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山西省、河南省。

(2)

(3)经济贫困地区,一方面生产力水平低,耕作方式落后,土地所能供养的人口有限,往往为了生存的需要,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另一方面这些地区由于生产力水平低导致对劳动力数量的需求增加,人口迅速增长,使人均耕地减少,加剧了人地矛盾,对土地资源的压力增大,迫使人们通过开垦荒地增加土地资源,加剧了水土流失的危害。

反思归纳

 水土流失的危害

练习巩固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要危害是(  )

①导致华北平原的沙尘天气增多 ②交通不便,影响生活 ③诱发地震、火山喷发等地质灾害 ④造成植被的严重破坏 ⑤水源短缺 ⑥土壤肥力下降,人民生活贫困

A.①②④B.①④⑤C.②③⑥D.②⑤⑥

答案 D

解析 水土流失是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危害:

①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农作物单产降低;②使河流含沙量增加,易导致洪涝灾害的发生;③造成生态环境恶化,诱发和加剧自然灾害,故答案为D。

二、水土流失的原因

自主预习

1.自然原因

(1)地理位置的过渡性:

处于从⑨平原向山地高原、从⑩湿润区向干旱区、从⑪森林向草原、从农业区向⑫牧业区的过渡地带,⑬生态环境比较脆弱。

(2)土壤质地的特殊性:

黄土的土质比较疏松,黄土层极易受到⑭流水的侵蚀。

(3)降水的不均匀性:

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多集中于⑮夏季,且多⑯暴雨。

(4)地质灾害的多发性:

地质灾害频繁,⑰滑坡、塌陷、泥石流加剧了水土流失。

2.人为原因

(1)根本原因:

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⑱人均耕地不断减少,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2)直接原因

思考 新疆面积较大,但水土流失面积较小,其原因是什么?

答案 新疆深居内陆,气候干旱,降水稀少。

合作探究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陕西省安塞是一个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

科学工作者对这一地区水土流失的研究发现:

自然因素引起的水土流失量占目前总水土流失量的9.6%,而人为因素引起的水土流失量要占到90.4%。

材料二 黄土高原土地利用情况示意图。

(1)填写图表,说明黄土高原的过渡性特征(指出各序号所代表的含义)。

(2)黄土高原上的典型民居是窑洞,这与黄土质地有什么关系,这种土质对水土流失有什么影响?

(3)黄土高原属于东部季风区,季风区的降水特点对水土流失有何影响?

(4)热带雨林地区有一种传统的生产方式——热带迁移农业,黄土高原地区传统的耕作方式是__________。

指出这两种农业生产方式在成因、特点和对环境的影响方面的相似之处。

答案 

(1)①低 ②高 ③黄淮海 ④内蒙古 ⑤多 ⑥少 ⑦湿润 ⑧内陆 ⑨草原

黄土高原地区地处从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从湿润区向干旱区过渡、从森林向草原过渡、从农业区向牧业区过渡的地区,各种地理要素相互交错,生态环境比较脆弱。

(2)黄土直立性较强,适宜建窑洞,但是黄土层极易受到流水侵蚀,遇到水非常容易分散,导致水土流失。

(3)降水季节分配不均,降水多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易造成水土流失。

(4)轮荒耕作制度

成因:

都是由于生产力水平低,导致耕作方式落后;

特点:

都是采取轮荒制的粗放耕作方式,广种薄收;

对环境的影响:

使原来的林草植被遭到破坏,使水土流失加剧。

反思归纳

 水土流失的成因分析

水土流失是自然现象,其形成与地形、气候、土壤、植被、地质构造等自然因素密切相关。

人类不合理的生产建设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会诱发或加剧水土流失。

具体分析如下:

(1)自然原因

因素

具体影响

地形

坡度影响地表径流速度→流水冲刷能力强弱

土质

抵抗流水侵蚀能力的强弱

气象气候

降水强度影响对地表冲刷力的大小

植被覆盖率

水土保持能力

地质灾害

加剧水土流失

(2)人为原因

人类活动

具体影响

过度开垦

为解决粮食问题而陡坡开荒,使地表变得疏松,增加水土流失的物源机制

过度放牧

破坏植被,使地表失去保护,易遭侵蚀

毁坏林木和樵采

破坏森林资源,使地表失去保护,易遭侵蚀

露天开矿

开矿时,破坏了植被,使矿区土壤抗侵蚀能力降低,并形成水土流失新的物源和触发机制

练习巩固

读“我国北方某地区部分资料统计表”,回答

(1)~

(2)题。

年份

森林覆盖率(%)

耕地面积(km2)

年降水量(mm)

气温年较差(℃)

河流含沙量(‰)

粮食平均亩产量(kg)

粮食总产量(亿kg)

2000

19

333

520

38

10

205

1.025

2014

10

478

450

42

20

135

0.975

(1)该地区在此时期内粮食平均亩产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退耕还牧的面积增大

B.毁林开荒现象严重

C.气候发生异常,出现水旱灾害

D.人口增长过快

(2)目前,该地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A.风沙危害严重

B.水土流失严重

C.酸雨危害严重

D.土地盐碱化严重

答案 

(1)B 

(2)B

解析 第

(1)题,读表可知,该地区在此时期内,森林覆盖率迅速下降,说明毁林开荒现象严重;与已有耕地相比,在林地上开发的耕地粮食亩产较低,这导致整个地区平均亩产下降。

(2)题,读表可知,该地区河流含沙量明显升高,说明该地区水土流失严重。

课堂小结

知识提纲

强化记忆

1.概括归纳法记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

一使土地变瘦,影响农业生产;

二使生态脆弱,加剧自然灾害;

三使下游河床抬高,形成洪水隐患。

2.概括归纳法记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两个成因:

自然原因有生态脆弱、气候、土壤特性、地质灾害等。

人为原因有土地利用不合理及植被破坏。

课堂检测

读“黄土高原景观图”,完成1~2题。

1.黄土高原地区的地貌特征是(  )

A.远看是山,近看是川

B.地形崎岖,溶洞广布

C.地表破碎,千沟万壑

D.地面坦荡,一望无垠

2.黄土高原人地矛盾尖锐,关键问题在于(  )

A.植被破坏B.人口过度增长

C.生态脆弱D.环境恶化

答案 1.C 2.B

解析 黄土高原地区最主要的地貌特征是地表破碎,千沟万壑;其形成的最主要人为原因是人口过度增长,人地矛盾比较尖锐。

3.造成黄土高原地表形态千沟万壑的主要原因是(  )

①干旱少雨 ②夏季多暴雨 ③土层质地疏松 ④毁林开荒 ⑤农民修筑水平梯田 ⑥农民在沟壑打坝淤地

A.①②③B.③④⑤C.②③④D.④⑤⑥

答案 C

解析 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壑的形态是由水土流失造成的。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

自然方面:

黄土土质疏松多孔隙,夏季多暴雨,生态环境脆弱,地质灾害多发等;人为方面:

主要是人类毁林开荒等不合理的活动导致地表植被遭到严重破坏。

4.自古以来黄土高原盛行的轮荒耕作制度(  )

A.使土壤的肥力得以恢复

B.增加了耕地面积

C.增加了粮食产量

D.加重了水土流失

答案 D

解析 “轮荒”是指当开垦的土地肥力耗尽之后,人们便弃荒,另选择较好的荒地开垦。

如此方式长期进行下去,必然导致荒地面积的扩大,地面植被不断破坏。

所以,“轮荒”是一种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它破坏了地面植被,加大了水土流失,使土壤中的有机质、矿物质等养分大量流失,因此肥力很难恢复。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古代黄河流域和黄土高原的环境是怎样的?

古代诗歌《伐檀》中唱道: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砍呀,伐呀,昔日林草茂密的黄土高原变得沟壑纵横,昔日清澈照人的河水变成了滚滚奔流的“黄水”,母亲河变成了悬在下游两岸人民头上的利剑——“悬河”。

(1)黄河中下游地区降水主要是由________________所带来的,其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黄土高原的构成土壤是________,具有____________的特性。

(3)河流在黄土高原地区主要起________作用,在下游则主要起________作用。

(4)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是(  )

A.乱砍滥伐、滥垦,破坏地表植被

B.气候湿润,夏季多暴雨

C.黄土疏松,易被侵蚀

D.植被稀少,径流不稳定

答案 

(1)快行冷锋 降水集中,强度大,多暴雨 

(2)黄土 土质疏松、多垂直节理发育 (3)侵蚀 堆积(沉积)

(4)A

解析 黄河中下游地区夏季受快行冷锋影响,多暴雨。

黄土高原有深厚的黄土层,其特征是土质疏松,多垂直节理发育,易被侵蚀。

近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就是乱砍滥伐、滥垦,破坏植被。

活动指导

教材P53活动

提示 

(1)人口增长造成的直接影响是对粮食、燃料的需求增加。

(2)粮食、燃料的供应增加,就要破坏植被。

(3)植被破坏会加剧水土流失。

(4)水土流失的危害之一是土壤养分流失,土地退化,导致农业单产降低。

(5)产量降低,迫使人们开垦荒地,以增产粮食。

(6)开垦荒地需要更多劳动力,从而导致人口进一步增长,开垦荒地会进一步破坏植被,从而使人口增长→环境恶化→人口增长的恶性循环得以形成。

(7)从而得出黄土高原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是人口迅速增长、人地矛盾加剧。

40分钟课时作业

[基础过关]

1.黄土高原发生比较频繁、危害严重的自然灾害是(  )

①地质灾害 ②水旱灾害和气象灾害 ③台风 ④水土流失、土壤侵蚀 ⑤酸雨

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⑤

C.①④⑤D.①②④

答案 D

解析 台风主要对我国东南沿海有重大影响,如我国的福建、台湾、广东、海南等;酸雨是由人为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不属于自然灾害。

由于黄土高原地区地处气候、地形等地理要素的过渡地带,多地质灾害、水旱灾害和气象灾害;黄土的土质疏松,加上夏季降水集中导致水土流失、土壤侵蚀严重。

2.由于黄土高原地理环境的过渡性特征,使这里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下列有关黄土高原地理环境过渡性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从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

B.从湿润区向干旱区过渡

C.从森林向荒漠过渡

D.从农业区向牧业区过渡

答案 C

解析 黄土高原地处从平原向山地高原、从湿润区向干旱区、从森林向草原、从农业区向牧业区过渡的地区。

对黄土丘陵沟壑区某地,相同面积、不同土地覆盖水土流失的观测结果如下表所示。

据此完成3~4题。

降雨量(mm)

降雨强度

混交林地

坡耕地

荒草地

油松幼林地

径流量(L)

泥沙量(kg)

径流量(L)

泥沙量(kg)

径流量(L)

泥沙量(kg)

径流量(L)

泥沙量(kg)

33

111

0.1

155

41.3

153

4.7

154

18

14

很强

29

0.5

327

39.4

71

0.8

212

25

19

28

0.3

113

1.2

51

0.4

52

0.6

3.相同降雨强度下,泥沙量由小到大依次为(  )

A.混交林地 坡耕地 荒草地 油松幼林地

B.混交林地 油松幼林地 坡草地 荒草地

C.混交林地 油松幼林地 荒草地 坡耕地

D.混交林地 荒草地 油松幼林地 坡耕地

4.下列判断中,符合该地情况的是(  )

①自然恢复植被的生态效益优于人工单一树种针叶林 ②开垦坡地可有效改善当地生态 ③森林树种越丰富,生态效益越优 ④退耕还林的生态效益优于退耕还草

A.①④B.①③C.②③D.②④

答案 3.D 4.B

解析 第3题,相同降雨强度下,参考表中数值,泥沙量由小到大依次为混交林地、荒草地、油松幼林地、坡耕地。

第4题,坡地泥沙量大,开垦坡地导致生态破坏;混交林地和油松幼林地保持水土的作用比荒草地小。

②④是错误的。

下图是“水土流失过程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

读图回答5~6题。

5.图中序号按“地表起伏大、植被条件差、地表侵蚀”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③②①B.②①③C.①②③D.②③①

6.水土流失对内河航运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因为水土流失会导致(  )

A.地表起伏增大

B.河流含沙量增大

C.土壤质地变差

D.植被条件变差

答案 5.D 6.B

解析 本题组主要考查水土流失的成因及影响。

第5题,水土流失造成地表侵蚀,故①为地表侵蚀;土壤退化后会使植被条件变差,故③为植被条件差。

第6题,水土流失会造成河流含沙量增大,从而影响内河航运。

读“我国水土流失范围图”,回答7~8题。

7.有关我国水土流失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青藏高原东缘一线以东的地区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

B.在全国范围内,水土流失在各地的发育强度有很大差别,明显地呈现出南强北弱,东强西弱趋势

C.华东、中南地区的水土流失面积远远大于华北、西北、西南地区

D.从地区上讲,经济越发达,水土流失越严重

8.图中甲乙两地水土流失都比较严重,但是相对而言乙地水土流失带来的损失更大,原因是(  )

A.乙地土地生产能力高于甲地

B.乙地水土保持工作难度大于甲地

C.乙地人口密度大于甲地

D.乙地是我国重点发展的区域

答案 7.A 8.A

解析 第7题,在全国范围内,水土流失现象明显地呈现出北强南弱,西强东弱趋势;华东、中南地区的水土流失面积远远小于华北、西北、西南地区。

第8题,乙地为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各种自然条件相对优越,土地生产能力高,故造成的损失更大。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黄土高原这么多的黄土是从哪里来的呢?

科学家曾经提出过多种假设,其中,“风成说”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高原的黄土物质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

材料二 刘东生(1917~2008)被誉为“黄土之父”。

他在黄土研究中,在陕西洛川县黑木沟发现的黄土剖面,断面高120米;最上面是黄土,下面的土壤发红,断面的最下边土壤中包含着大量鹅卵石。

(1)如用下图表示黄土高原的黄土形成过程示意图。

在戈壁、沙漠、黄土三者中。

图中A代表__________,B代表__________,C代表________,风向主要是______风。

在黄土高原地区黄土颗粒的水平变化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刘东生先生在陕西洛川发现的黄土剖面中,鹅卵石的存在说明,在形成这个120米厚的黄土层之前,这里曾是(  )

A.荒漠B.草原

C.森林D.水乡

(3)由材料可知,黄土高原地区在地质历史时期的主导外力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而现代的主导外力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戈壁 沙漠 黄土 西北 由西北向东南,黄土颗粒越来越小 

(2)D (3)风力堆积 流水侵蚀

解析 根据图中风向可知,最先沉积形成的为戈壁,其次为沙漠,最后沉积的是黄土,因此A、B、C依次为戈壁、沙漠和黄土。

该地区主导风向为西北风,因此黄土高原地区黄土颗粒的变化规律是由西北向东南,黄土颗粒越来越小。

鹅卵石形成在河流中,因此在形成黄土层之前,这里曾是水乡。

因为黄土是由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因此黄土高原地区在地质历史时期的主导外力作用是风力堆积;现在的黄土高原千沟万壑,主要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

[能力提升]

下图甲为“某地区地形图”。

乙为“该地区人口密度分布情况图”。

据图回答10~11题。

10.该地区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凌汛

B.水土流失

C.森林面积减少

D.泥石流

11.造成上述这种环境问题的人为原因是(  )

A.人口密度超过该地区合理承载力

B.A地区的人口密度高于B地区

C.北部的人口密度最为合理

D.本区人口合理承载力较大

答案 10.B 11.A

解析 由经纬度及区域轮廓可判断该区为黄土高原。

第10题,黄土高原地区的主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

第11题,由乙图对照甲图不难发现,A、B地区的人口密度分别达到了64人/平方千米、47人/平方千米,而本区合理的承载力是30人/平方千米。

读图,完成12~13题。

12.关于图示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位于南方低山丘陵区,植被覆盖率高

B.河网密布,以季风水田农业为主

C.土质疏松,流水侵蚀严重

D.修建水库的主要目的是发展水电

13.由图中的信息可知,该地区农业发展的不利条件是(  )

A.地形B.气候C.水源D.土壤

答案 12.C 13.C

解析 根据图中的经纬度可以判断出该区域为我国的黄土高原部分地区。

第12题,由于该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加之土质特殊,人为造成自然植被减少,自然灾害频繁,所以成为我国水土流失较严重的地区。

修建水库即为该地区治理水土流失的措施之一,其作用是保持水土。

第13题,图中显示抽水井的密度很大,意味着该区域水资源比较缺乏。

14.分析下表,完成下列问题。

某地各项项目

森林覆盖率

耕地面积

近三年平均降水量

近三年平均气温年较差

河流含沙量

当年水旱灾害次数

粮食总产量

1993年

30%

3.33万公顷

850毫米

23℃

2%

0

1亿吨

2012年

5%

4.47万公顷

680毫米

30℃

12%

3

0.875亿吨

(1)根据上表,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把以下的四项序号填入图中适当的空格中,使之完成一个循环过程。

①土壤肥力下降 ②暴雨增多 ③进一步毁林开荒 ④洪水灾害增多

(2)结合上表和框图,解释该地耕地面积扩大,而粮食总产量却降低的原因。

答案 

(1)从左至右依次为:

②①③④

(2)由于毁林开荒,导致气候恶化、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粮食单产减少,因此粮食总产量降低。

解析 读表分析,1993~2012年,该地由于毁林开荒导致森林覆盖率下降,耕地面积扩大。

植被覆盖率下降导致降水减少,气温年较差增大,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加,自然灾害次数增加。

水土流失加剧导致土壤肥力下降,粮食单产降低,粮食总产量下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