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题报告参考.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6443514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结题报告参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结题报告参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结题报告参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结题报告参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结题报告参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结题报告参考.docx

《结题报告参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结题报告参考.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结题报告参考.docx

结题报告参考

小学语文课堂情境教学引导学生创新的策略研究

结题报告

辉县市××学校×××

一、课题的提出

二十一世纪,人类面临着一种新的社会经济形态——知识经济。

知识经济是一种知识密集型和智慧型的经济,其核心在于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因此,我们必须把民族创新能力提升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

无论是一棵大树,还是一朵小花,最初的生命都是一棵小小的不起眼的蕴藏着无限创造力的种子。

每个大脑发育正常的孩子都孕育着创造力,如同一粒沉睡在土壤中的等待萌发、盼望破土而出的种子。

作为新世纪的教师,我们应为这一颗颗珍贵的种子培育土壤,唤醒他们,催发他们,我们应朝着去播撒创新的种子、去唤醒创新的才能、去鼓舞创新的志向这一目标而奋进。

二十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经验使我们认识到:

课堂情境教学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成为适应二十一世纪需要的创新人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它激励着我们对这一课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细致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创造教育理论。

早在二三十年代,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就提出了创造教育的问题,并且指出:

“教育是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并运用环境的影响,以培养、加强、发挥这创造力,使他长得更有力量,以贡献于民族与人类,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他能启发解放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之工作。

”而情境教学正是“过滤并运用环境的影响”的有效途径之一。

2.《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里明确指出:

“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

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情境教学为激发学生想像力和创造潜能架设了舞台,为学生在这一舞台上创新孕育了土壤。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1.激发创新意识的策略。

意识,是人脑所特有的对客观现实的自觉的反映。

创新意识,是指人们在觉察反映客观世界时不循规蹈矩,而是习惯性地用带着探索创新的精神去反映客观现实。

瓦特由于看到沸水可以把壶盖掀开,萌发问题,最终导致蒸汽机的发明;牛顿由于看到苹果成熟落地,产生疑问,最终导致万有引力定律的诞生。

因此,问题意识是产生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萌芽,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创新精神的基石。

2.增强创新情趣的策略。

情趣,就是既有情又有趣。

情,就是感情,深沉浓厚的感情;趣,就是趣味、乐趣,饶有风趣或妙趣横生。

而教学的情趣,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催化剂。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经常注意抓住学生思想上的闪光点,加以激发、诱导,促使他们的智力和智慧不断地得到升华,促使他们的思想变得越来越丰富,让他们以探求真知的内在潜力,探幽索微,享受自我创造的欢乐。

3.培养创新能力的策略。

创新能力就是在一定的目的和条件下,个体可能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创新”并不专指科学发明创造,不能把指导学生搞小制作、小发明视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唯一途径。

“创新”并不神秘,在创新教育中,能从与众不同的角度思考某一问题,能用别出心裁的方法完成某道习题,都应视为有较高价值的“创新”。

因为用发展的眼光看,这样的学生将来很有可能会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4.铸造创新精神的策略。

创新精神是指人们从事创造活动的愿望和态度,它需要人们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的激励和推动。

因为激励可以使人发现自身的积极因素,从而产生自信,人有了自信,就会产生巨大的勇气和动力。

青少年学生是具有创造性的,也是喜欢创新的。

但青少年学生的想像力是范围广阔而不深入,情节简单而不稳定,思维敏捷而不深刻,因此,他们的创新精神需要加以正确的激励、引导和培养。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在研究中,我们课题组从低、中、高三个学段中分别选择了一个班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具体研究方法如下:

1.行动研究法。

我们通过生活展现情境、实物演示情境、图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语言描述情境等手段,有目的、有意识的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探讨引导学生创新的策略。

2.观察法。

我们认真观察学生在课堂情境教学中的创新表现,并做了详细的记录。

3.调查法。

我们主要通过访谈的形式了解学生对课堂情境教学的体验、感受和认识。

4.经验总结法。

我们从四个方面对课堂情境教学引导学生创新的典型案例进行了总结、分析和归纳。

五、课题研究的过程

1.2009年5月,我们针对研究课题的有关内容进行了初步的调查了解,并在调查了解的基础上制定出了实施方案。

2.2009年6月—2010年5月,我们主要进行课堂情境教学引导学生创新的策略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认真观察、调查、记录,进行阶级性总结,使之不断改进和完善。

3.2010年6月,我们主要是收集、整理、分析资料,总结研究经验,撰写结题报告。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及结论

1.强化情境参与,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十一世纪的课堂,应当是学生真正成为主体的课堂,努力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已成为教师的共识。

要使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给他们创设适宜的参与情境至关重要。

比如,在教《燕子》一课时,我创设了如下情境。

师:

同学们,春天来了,活泼可爱的小燕子从南方飞来了,你们喜欢燕子吗?

生:

喜欢。

师:

咱们班有同学用“燕”取名字的吗?

为什么要用“燕”取名字?

生甲:

因为燕子活泼可爱。

生乙:

因为燕子很美丽,人们很喜欢它。

生丙:

春天到了,燕子来了,燕子总是跟美好的春天连在一起的。

生丁:

燕子吃害虫,是益鸟,是人类的好朋友……师:

由此可见,人们是非常喜爱燕子的,今天我们学的《燕子》一课,是著名作家郑振铎写的,作家笔下的燕子会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呢?

很显然,我从班上学生以“燕”取名的事例切入,使学生觉得十分亲切,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再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有“一团烈火将邱少云整个包围住”的插图,我首先用一段很精彩感人的导语把学生引入情境,然后让他们结合插图中邱少云的目光、神情、动作展开想像:

邱少云当时可能会想些什么?

他最大的愿望可能是什么?

这样,不但为学生提供了想像的材料,而且为学生提供了想像的空间,既帮助学生体会到了英雄人物崇高的思想境界和顽强的革命意志,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又如,学习古诗《枫桥夜泊》,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我出示投影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诗人的船停靠在枫桥附近的岸边,这时,诗人正斜躺在船上,他看到了什么?

又听到了什么?

2.营造情境氛围,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情趣。

专制、压抑的课堂氛围,会给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带来障碍。

作为课堂组织者的教师,如果我们能根据课标的要求,结合课文的特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为学生营造一种美好的情境氛围,无疑能增强学生浓厚的创新情趣。

比如,《一个苹果》这篇课文,描写了朝鲜战场上的志愿军战士在七天七夜没有喝到一口水的情况下,相互传递苹果、分吃苹果的感人情景。

在分析课文时,我让学生想像一下:

如果你就是防炮洞中的一员,连长下了分吃苹果的命令,你拿到苹果会怎样想?

会怎样做?

然后,我把苹果交给一组同学,让这一组同学边想边说。

第一个同学说:

“我只咬一点儿,这样别人能吃更多一点儿。

”第二个同学接过苹果说:

“我只咬一点点儿,润润喉咙,别人比我更需要。

”第三个同学说:

“这个苹果如果能留给伤员小蓝,就能保住他的生命,为了战友,我不能吃,但连长下了命令,我只舔一下。

”这样一个接一个,与众不同的想法和做法都出现了,不但让学生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觉,而且增强了他们的创新情趣。

再如,学习《草原》一课时,我让学生根据课文对草原的描写,创作一幅图画,学生边读课文边蘸绿色颜料来作画,通过颜色的“涂抹”,他们体会到了小丘线条的“柔美”,通过色彩的“浓淡”,他们渲染了草原的“翠色欲流”,学生完全陶醉于草原的美丽之中,思维处于积极、兴奋状态,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增强了创新情趣。

又如,《狼和小羊》一课结尾处,我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大胆创新,想像可能发生的结果。

有的说:

“就在狼扑向小羊时,狼却倒下了,原来是一位猎人朝狼开了枪。

”有的说:

“小羊一闪,狼就扑了一个空,掉进河里去了。

”有的说:

“狼和小羊同归于尽了,因为小羊在喝水前吃了有毒的草。

”学生各抒己见,思维之门大开,从中享受到了创新的快乐。

3.突出情境实践,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每个学生身上都蕴藏着他独特的个人潜能,教育的责任在于把它挖掘出来,把它发扬光大。

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性,决定了他们对情境实践的憧憬与向往。

课堂表演是突出情境实践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

比如,《王二小》一课,阅读课文后,我选了一名同学扮作王二小,选了几名同学扮作日本鬼子,开始了课堂表演。

扮演“王二小”的同学凭借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把王二小放哨时的机敏,带路时的“畏缩”,牺牲时的豪迈,表演得活灵活现;扮演“日本鬼子”的几名同学用近似机器人的步态,声嘶力竭的语言表现了日本鬼子的狂妄蛮横、凶狠残忍,使全体学生与王二小产生了共鸣,痛恨日本侵略者的感情也愈加强烈。

再如:

《小白兔和小灰兔》一课,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后进行了如下设计:

课文最后只有小白兔的话,却没有小灰免的话,请同学们设想一下,小灰兔会怎样说?

并把它的语言连同它的神情、动作一起表演出来。

这时,一名同学走上讲台,先是惭愧地低下了头,然后懊悔地拍着自己的眉头说:

我怎么这么笨呢?

”接着,又有一名同学走上讲台,向老山羊郑重保证:

“老山羊,您放心吧!

我今后一定向小白兔学习,靠自己的劳动生活。

”这样的课堂表演,或许只有一个动作,一个神情,一个场面,但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领会了人生的真谛。

又如,《狐假虎威》一课,我选了两名比较“神似”的学生分别扮作狐狸和老虎,又选了几名学生扮作群兽,结果他们把狐狸的狡猾,老虎的愚笨,群兽的惊奇,表演得淋漓尽致,不但使同学们在游戏中领会了故事的寓意,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4.整合情境感受,铸造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小学生由于受年龄小,知识少的局限,想法往往脱离现实,过于理想化,教师应引导学生自己去阅读,去理解,去思考,把学到的、想到的、悟到的说出来,让他们学会整合情境感受,从而逐步铸造他们的创新精神。

比如《鸟的天堂》一课,出示课题后,我首先据题发问:

“天堂”是什么意思?

“鸟的天堂”是怎么样的?

为什么称它为“鸟的天堂”?

接着,我又启发学生:

能否据此发现提问的一般方法?

学生思考后回答:

提问就是问“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的问题。

我就要求学生用这种方法自己去文中探索,发现并提出问题。

学生们兴趣盎然,不但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而且感悟到了发问的方法和意义。

再如,学习《称象》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后说出:

通过读明白了什么?

不明白什么?

你认为课文这样写是想告诉我们什么?

随后,我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你们有没有比曹冲更好的称象办法呢?

”让学生在赞叹曹冲聪明的同时,树立信心向曹冲挑战。

有一位学生说:

“曹冲用的是石头,比较麻烦,岸边不是有泥土吗?

取土方便。

”还有位学生说:

“我不用泥土,也不用石头,就用人,因为人听指挥,叫上就上,叫下就下。

”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但给学生思维的发展提供了自由的空间,满足了他们成功欲望,而且还能在他们的“新发现”中激活他们的创造思维。

又如,《乌鸦喝水》一课,学完课文后,我同样提出了问题:

“有没有一个比乌鸦更好的喝水办法呢?

”从而启发学生用“现代思维”解决古代问题,在情境感受中,铸造他们的创新精神。

综上所述,通过一年来小学语文课堂情境教学引导创新的策略研究,我们的学生已初步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在我市举办的“保护地球、爱我家园”征文活动中,我们的学生秦大路、王昊分获一、二等奖;在《作文指导报》举办的创新作文大赛中,我们的学生韩正琦、崔歌双双荣获一等奖。

七、研究后的思考

我们虽然在小学语文课堂情境教学引导学生创新的策略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但作为一种研究,我们觉得浅之又浅,不过,它却让我们尝到了研究的幸福与快乐。

“教学无止境”,教改之路任重而道远,以后的日子里,我们将一如既往,为把学生培养成适应二十一世纪需要的创新人才而继续探索、追求。

八、参考文献

1.方明编:

《陶行知教育名篇》,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柳斌、高长梅、白昆荣主编:

《教育方法与艺术全书》,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年版。

4.林崇德著:

《教育的智慧:

写给中小学教师》,开明出版社,1999年版。

 

2010年6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力水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