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盐城市第一中学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6443382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57.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盐城市第一中学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江苏盐城市第一中学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江苏盐城市第一中学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江苏盐城市第一中学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江苏盐城市第一中学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盐城市第一中学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docx

《江苏盐城市第一中学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盐城市第一中学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盐城市第一中学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docx

江苏盐城市第一中学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

江苏盐城市第一中学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

一、高中文言文试题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霸字伯饶,蜀郡成都人也。

年数岁而知孝让,虽出入饮食,自然合礼,乡人号为“张曾子”。

七岁通《春秋》,复欲进余经,父母曰:

“汝小未能也”,霸曰:

“我饶为之”,故字曰“饶”焉。

后就长水校尉樊鯈受《严氏公羊春秋》,遂博览《五经》。

诸生孙林、刘固、段著等慕之,各市宅__其傍,以就学焉。

举孝廉光禄主事,稍迁,永元中为会稽太守,表用郡人处士顾奉、公孙松等。

奉后为颍川太守,松为司隶校尉,并有名称。

其余有业行者,皆见擢用。

郡中争厉志节,习经者以千数,道路但闻诵声。

初,霸以樊鯈删《严氏春秋》犹多繁辞,乃减定为二十万言,更名《张氏学》。

霸始到越,贼未解,郡界不宁,乃移书开购,明用信赏,贼遂束手归附,不烦士卒之力。

童谣曰:

“弃我戟,捐我矛,盗贼尽,吏皆休。

”视事三年,谓掾史曰:

“太守起自孤生,致位郡守。

盖日中则移,月满则亏。

老氏有言:

‘知足不辱。

'”遂上病。

后征,四迁为侍中。

时皇后兄虎贲中郎将邓骘,当朝贵盛,闻霸名行,欲与为交,霸逡巡不答。

众人笑其不识时务。

后当为五更,会疾卒,年七十。

遗赖诸子曰:

“昔延州使齐,子死嬴、博,因坎路侧遂以葬焉今蜀道阻远不宜归茔可止此葬足藏发齿而已务遵速朽副我本心人生一世但当畏敬于人若不善加己直为受之。

”诸子承命,葬于河南梁县,因遂家焉。

将作大匠翟酺等与诸儒门人追录本行,谥曰“宪文”。

(选自《后汉书·张霸传》)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因坎路侧/遂以葬焉/今蜀道阻/远不宜归/茔可止此葬/足藏发齿而已/务遵速朽/副我本心/人生一世/但当畏敬/于人若不善/加己直为受之

B. 因坎路侧/遂以葬焉/今蜀道阻远/不宜归/茔可止此葬/足藏发齿而已/务遵速朽/副我本心/人生一世/但当畏敬于人/若不善加/己直为受之

C. 因坎路侧/遂以葬焉/今蜀道阻/远不宜归茔/可止此葬/足藏发齿而已/务遵速朽/副我本心/人生一世/但当畏敬于/人若不善/加己直为受之

D. 因坎路侧/遂以葬焉/今蜀道阻远/不宜归茔/可止此葬/足藏发齿而已/务遵速朽/副我本心/人生一世/但当畏敬于人/若不善加己/直为受之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春狄》是中国现存最旱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家典箱之一,它记事简略,语言简练,很多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

B. 处士又称为“隐士”“高士”,是古代对有德有才而又隐居不愿做官的人的称谓,后也泛指没有做过官的读书人。

C. 老氏指老子,是中国春秋时期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著有《南华真经》。

D. 五更是古代的荣誉称号,相传周天子为提倡孝悌,设“三老五页”以父兄之礼尊养年老德高、阅事深的退休官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霸熟知礼仪,深受众人敬重,他幼年即懂得孝顺礼让,讲究合乎礼仪,从人认为他可以与古代贤人比肩。

B. 张霸勤于学习,精通儒家经典,他自幼熟读经书,修订《严氏春秋》,自成一家,同乡学子因此慕名而来。

C. 张霸为官有道,治下百姓安宁。

他任职地方推荐人才,倡导儒学,收服盗贱,民众和乐,他有很高的声望。

D. 张霸道法自然,淡泊虚名微利。

他主动辞官归乡,不屑巴结权贵,临死前要求儿子就地安葬,深受后人景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诸生孙林、刘固、段著等慕之,各市宅其傍,以就学焉。

②乃移书开购,明用信赏,贼遂束手归附,不烦士卒之力。

【答案】

(1)D

(2)C

(3)B

(4)①儒生孙林,刘固,段著等都很敬重他,各自在他家附近购买房子,以便向他请教。

②张霸便发送公文公开悬赏招降,明确资财诚意奖赏,贼兵便弃兵归顺降附,没有耗费士兵的力量。

【解析】【分析】

(1)本题中,“今蜀道阻远”意思是“如今到蜀郡的道路险远”,可以排除A、C两项;“不宜归茔”,“茔”意思是“坟地”,意思是,不应归葬,“茔”后应断开,可以排除B项。

故选D。

(2)C项,老子“著有《南华真经》”错误,老子著有《老子》,又名《道德经》;庄子著有《庄子》,又名《南华经》。

故选C。

(3)B项,张霸“修订《严氏春秋》,自成一家,同乡学子因此慕名而来”错误,从文中来看,“后就长水校尉樊鯈受《严氏公羊春秋》,遂博览《五经》。

诸生孙林、刘固、段著等慕之,各市宅其傍,以就学焉。

”意思是后来跟从长水校尉樊鯈学习《严氏公羊春秋》,于是广泛阅读《五经》。

诸生孙林、刘固、段著等仰慕他,各自在他的住所旁买房居住,以便跟他学习。

并不是因为修订《严氏春秋》。

故选B。

(4)本题翻译赋分点,第一句中,“慕”“市”“就”,“宅其傍”句式;第二句中,“移书”“开购”“信”“束手”。

故答案为:

⑴D;⑵C;⑶B;

⑷①儒生孙林,刘固,段著等都很敬重他,各自在他家附近购买房子,以便向他请教。

②张霸便发送公文公开悬赏招降,明确资财诚意奖赏,贼兵便弃兵归顺降附,没有耗费士兵的力量。

【点评】

(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文言文断句要根据常见的句首句尾语气词、句式、修辞、意思进行断句。

本题可以根据句中动词、虚词、句子结构,抓住关键词,然后根据语意进行断句。

(2)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

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

(3)本题考查把握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

此类题目要梳理原文内容,准确把握文章大意。

然后锁定目标句,把各个选项与原文内容进行细致比对,逐个排除。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文言文句翻译首先要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重点字词,如:

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

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语法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参考译文】

   张霸字伯饶,是蜀郡成都人。

几岁的时候就知道孝敬和谦让,即使在出门进门、饮茶吃饭等细节上,也自然合乎礼仪,乡里人称他为“张曾子”。

七岁懂得《春秋》,又想进一步学习其它经书,父母说:

“你年龄小做不到。

”张霸说:

“我要多学习。

”因此用“饶”作名字。

   后来跟从长水校尉樊鯈学习《严氏公羊春秋》,于是广泛阅读《五经》。

诸生孙林、刘固、段著等仰慕他,各自在他的住所旁买房居住,以便跟他学习。

   被举荐为孝廉,担任光禄主事,逐渐升迁,永元中担任会稽太守。

上表推荐任用有才德而隐居的的人士顾奉、公孙松等。

顾奉后来做了颍川太守,公孙松做了司隶校尉,都有好名声。

其他有学业和德行的人,都被提拔任用。

会稽郡中人们争相用志向和节操激励自己,研习经书的人用千来计算,道路上只听得到诵读的声音。

   起先,张霸认为樊鯈删改《严氏春秋》还多有繁琐的语句,于是再作删减修订成二十万字,改名为《张氏学》。

   张霸刚到会稽郡的时候,盗贼还没有清除,郡内不安宁,于是下发公文公开悬赏缉拿,明确奖赏,盗贼就自己困着手前来归附,不需要动用士兵的力量。

童谣唱道:

“不用我的戟,收起我的矛,盗贼被清除,官吏得清闲。

”任职三年,张霸对属官说:

“我从一介书生被起用,做官做到了郡守。

太阳正午过后就要偏西,月亮满圆之后就要亏缺。

老子就有这样的话:

‘知道满足就不会导致受辱。

’”于是向朝廷上书说自己有病。

后来被朝廷征召,四次提升,做到了郎中。

当时皇后的哥哥虎贲中郎将邓骘,在朝中显贵有势力,听说张霸有名声和德行,想同他结交,张霸犹豫迟疑没有答应,大家都嘲笑他不识时务。

后来应当是在夜里五更的时候,生病而死,享年七十岁。

留下遗言给孩子们说:

“过去延州季子出使齐国,他的长子死在嬴县、博县两地之间,因为路途坎坷狭窄,就把长子葬在那里。

如今到蜀郡的道路险远,不适合把我送回老家安葬,可以在当地安葬。

安葬时能藏盖住头发牙齿就行了,一定要速朽,才符合我的本意。

人生一世,只应当敬畏他人,假如别人对自己做了不好的事,只能是去承受它。

”孩子们听从他的遗命,把他葬在了河南梁县,于是就在那里定居。

将作大匠翟酺等人同各位儒门弟子辑录张霸的品行,朝廷赠张霸谥号为“宪文”。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姚璹字令璋,少孤,抚昆媦友爱。

力学,才辩掞迈。

永徽中,举明经第,补太子宫门郎。

武后时,擢夏官侍郎。

坐从弟敬节叛,贬桂州长史。

后方以符瑞自神,璹取山川草树名有“武”字者,以为上应国姓,类以闻。

后大悦,耀文昌左丞。

永徽后,左右史唯对仗承旨,仗下谋议不得闻。

璹以帝王谟训不可阙纪,请仗下所言军国政要,责宰相自撰,号《时政记》,以授史官。

从之。

时政有记自璹始。

延载初,拜纳言,有司以璹族犯法,不可为侍臣者。

璹曰:

“王敦犯顺,导典枢机;嵇康被戮,绍以忠死。

是能为累乎?

”后曰:

“此朕意,卿无恤浮言。

”证圣初,加秋官尚书。

明堂火后欲避正殿应天变琦奏此人火非天灾也昔宣榭火周世延建章焚汉业昌圣人之道随物示化况明堂布政之宫,非宗庙,不宜避正殿,贬常礼。

”则天乃依璹奏。

后封嵩山,诏璹总知仪注,为封禅副使。

时九鼎成,后欲用黄金涂之。

璹奏:

“鼎者,神器,贵质朴,不待外饰,岂待涂金为符曜耶?

”后乃止。

契丹盗塞,副梁王武三思为榆关道安抚使。

坐累,下迁益州长史。

始,蜀吏贪暴,璹瓋发之,无所容贷。

后闻,降玺诏慰劳,因谓左右曰:

“为二千石清其身者易,使吏尽清者难,唯琦为兼之。

”新都丞朱待辟坐赃应死,待辟所厚浮屠理中谋杀璹,据剑南。

有密告后者,诏璹穷按。

璹深探其狱,迹疑似皆捕逮,株党牵联数千人。

监察御史袁恕己动奏璹狱不平,有诏勿治。

久之,致仕。

卒,年七十四,遗令薄葬。

赠越州都督,谥曰成。

(节选自《新唐书·姚瑞传》)

(1)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明堂火后/欲避正殿/应天变/璹奏/此人火/非天灾也/昔宣榭火/周世延/建章焚/汉业昌圣/人之道/随物示化/

B. 明堂火/后欲避正殿/应天变/璹奏/此人火非/天灾也/昔宣榭火/周世延/建章焚/汉业昌圣/人之道/随物示化/

C. 明堂火/后欲避正殿/应天变/璹奏/此人火/非天灾也/昔宣榭火/周世延/建章焚/汉业昌/圣人之道/随物示化/

D. 明堂火后/欲避正殿/应天变/璹奏/此人火非/天灾也/昔宣榭火/周世延/建章焚/汉业昌/圣人之道/随物示化/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明经:

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

隋炀帝置明经、进士二科,以经义取者为明经,以诗赋取者为进士。

宋改以经义论策试进士,明经始废。

B. 宗庙:

即人们为亡灵建立的寄居所,是儒教徒活动的场所。

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候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

庶人不准设庙。

C. 封禅:

“封”为祭地,“禅”为祭天,是指中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

这实质上是强调君权神授的手段。

D. 九鼎:

象征九州,是王权至高无上、国家统一昌盛的象征。

夏、商、周三代奉为象征国家政权的传国之宝,后世帝王非常看重九鼎,亦曾屡次重铸九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姚璹处事圆滑,善于讨好逢迎。

担任夏官侍郎期间,为免受堂弟案子的牵连,他迎合武后心意,寻找“吉兆”来神话武后,博得了武后的好感。

B. 姚璹重视史料,建言记载时政。

他首创《时政记》,作为实录类史学体裁,这有益于历史记录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对后世史学发展有很大影响。

C. 姚璹敢于进言,屡次劝谏成功。

九鼎铸成以后,武后想用黄金涂饰,姚璹指出鼎贵在质朴,无需黄金修饰,阻止了这项劳民伤财的工程。

D. 姚璹律己律人,赢得武后称赞。

在任益州长史期间,他严厉揭发当地官吏贪婪残暴,武后不仅下诏书慰劳,还对着身边的人夸他实在难得。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延载初,拜纳言,有司以璹族犯法,不可为侍臣者。

②契丹盗塞,副梁王武三思为榆关道安抚使。

坐累,下迁益州长史。

【答案】

(1)C

(2)C

(3)A

(4)①延载初年,朝廷任命他为纳言,主管部门的官吏认为姚璹的亲族犯法,不能担任侍臣。

②契丹侵犯边塞,姚璹任梁王武三思榆关道安抚使的副职。

因过失而受牵连,降职为益州长史。

【解析】【分析】

(1)“后”是武后的意思,作为“欲避正殿”的主语,不应该断开,排除A项、D项。

“非”修饰“天灾”,“圣人”为一个词语,不应该断开,结合句意内容分析,排除B项。

句意:

明堂失火,武后打算避居正殿,以此来顺应天变。

姚璹上奏说:

“这是人为火灾,不是天灾。

从前宣榭失火,而周朝世代绵延;建章烧掉,而汉代王业昌盛。

圣人之道,是随着事物发展也在变化”。

故选C。

(2)C项,“‘封’为祭地,‘禅’为祭天”错误。

应是“‘封’为祭天,‘禅’为祭地”。

故选C。

(3)A项,“担任夏官侍郎期间,为免受堂弟案子的牵连”错。

结合文本内容“坐从弟敬节叛,贬桂州长史。

后方以符瑞自神,璹取山川草树名有‘武’字者,以为上应国姓,类以闻。

后大悦,耀文昌左丞。

永徽后,左右史唯对仗承旨,仗下谋议不得闻”等分析可知,原文是他受到堂弟案子牵连,而被贬为桂州长史,后面的讨好巴结武后都是在“桂州长史”任上。

故选A。

(4)①“拜”,授予官职、任命,前面补充主语“朝廷”;“有司”,主管某部门的官吏;“以”,动词,认为;“为”,担任、充任。

②“盗塞”,侵犯边塞;“副”,担任副职,前面需要补充主语“姚璹”;“坐累”,因过失而受牵连,受牵连;“下迁”,降职。

故答案为:

⑴C;⑵C;⑶A;

⑷①延载初年,朝廷任命他为纳言,主管部门的官吏认为姚璹的亲族犯法,不能担任侍臣。

②契丹侵犯边塞,姚璹任梁王武三思榆关道安抚使的副职。

因过失而受牵连,降职为益州长史。

【点评】

(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给文言文语段断句,需要在通读文意的基础上,对不能断开的字词要研究前后语句的含义及联系,看看断在哪里语意才能明白,句子前后的联系往往都有标志可寻,只要抓住了这些标志,就可以轻松断句,同时,需要掌握语句的大意,即可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

答题时,应根据平时课内对文化常识的知识积累与不断复习,结合着具体语境分析,然后做出判断。

(3)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

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4)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

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

【参考译文】

   姚璹字令璋,年轻时就没有了双亲,抚养弟妹以友爱著称。

他勤奋学习,才智机辩横溢超群。

永徽年间,考中明经科,补任太子宫门郎。

武后时,升任夏官侍郎。

因堂弟姚敬节叛逆而受到牵累,被贬为桂州长史。

武后这时正用吉祥的征兆来神话自己,姚璹便取山川草木中名称中有“武”字的,认为是上天顺应国姓,收集分类予以上奏。

武后很高兴,提拔他为文昌左丞。

永徽以后,左史和右史只是朝堂上接受圣旨,至于朝堂下的谋划和议论就不得而知了。

姚璹认为帝王的谋略和训诲不可缺少记载,奏请说朝堂下所议论的军国政要,责成宰相亲自记述,称为《时政记》,把它交给史官。

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

时政有记载是从姚璹开始的。

延载初年,朝廷任命他为纳言,主管部门的官吏认为姚璹的亲族犯法,不能担任侍臣。

姚璹说:

“王敦叛乱,王导主管中枢机要;嵇康被杀,嵇绍竭尽忠心而死。

这能连累吗?

”武后曰:

“这是我的意思,你不要顾虑无根据的话。

”证圣初年,姚璹被加授为秋官尚书。

明堂失火,武后打算避居正殿,以此来顺应天变。

姚璹上奏说:

“这是人为火灾,不是天灾。

从前宣榭失火,而周朝世代绵延;建章烧掉,而汉代王业昌盛。

圣人之道,是随着事物发展也在变化,况且明堂是宣布政令的宫殿,并不是宗庙,不应当避居正殿,而破坏正常的礼制。

”武则天就批准了姚璹的奏议。

武后到嵩山封禅,下诏姚璹总管仪注典礼,担任封禅副使。

当时九鼎铸成,武后打算用黄金涂饰。

姚璹上奏说:

“鼎是一种神器,贵在质朴,不需要装饰外表,难道还需要涂饰黄金增加吉祥征兆的光彩吗?

”武后就不再坚持了。

契丹侵犯边塞,姚璹担任梁王武三思榆关道安抚使的副职。

因过失而受牵连,降职为益州长史。

起初,蜀地官吏贪婪残暴,姚璹将他们揭发出来,一点也不宽容。

武后闻知此事,下诏书慰问犒劳,就对身边的人说:

“担任二千石的地方官自身清廉容易,要使属吏们都清廉就难了,只有姚璹能兼有二者。

”新都丞朱待辟因犯贪污罪应当判处死刑,朱待辟相好的僧人理中阴谋杀掉姚璹,占据剑南。

有人向武后密告,武后下诏姚璹彻底查办。

姚璹深挖这个案子,形迹可疑的全部逮捕,株连了几千人。

监察御史袁恕己上奏弹劾姚璹查办狱案不平允,皇帝下诏书说不要追究。

过了好久,退休。

去世,享年七十四岁,他留下遗言要求丧葬之事从简。

追赠为越州都督,谥号成。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马文升,字负图,貌瑰奇多力。

登景泰二年进士,授御史。

历按山西、湖广,风裁甚著。

成化初,召为南京大理卿。

满四之乱,录功进左副都御史,振巩昌、临洮饥民,抚安流移,绩甚著。

是时败寇黑水口,又败之汤羊岭,勒石纪之而还。

进右都御史,总督漕运。

淮、徐、和饥,移江南粮十万石、盐价银五万两振之。

孝宗即位,召拜左都御史。

弘治元年上富十五事,悉议行。

帝耕藉田,教坊以杂戏进。

文升正色曰:

“新天子当使知稼穑艰难,此何为者?

”即斥去。

明年,为兵部尚书,督团营如故。

承平既久,兵政废弛,西北部落时伺塞下。

文升严核诸将校,黜贪懦者三十余人。

奸人大怒,夜持弓矢伺其门,或作谤书射入东长安门内。

为兵部十三年,尽心戎务,于屯田、马政、边备、守御,数条上便宜。

国家事当言者,即非职守,亦言无不尽。

尝以太子年及四龄,当早谕教,请择醇谨老成知书史者,保抱扶持,凡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

山东久旱,浙江及南畿水灾,文升请命所司振恤,练士卒以备不虞。

帝皆深纳之。

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

诸大臣莫敢望也。

吏部尚书屠滽罢,倪岳代滽,岳卒,以文升代。

南京、凤阳大风雨坏屋拔木,文升请帝减膳撤乐,修德省愆,御经筵,绝游宴;停不急务,止额外织造,振饥民,捕盗贼。

已,又上吏部职掌十事。

帝悉褒纳。

正德时,朝政已移于中官,文升老,连疏求去,许之。

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

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

五年卒,年八十五。

文升有文武才长于应变朝端大议往往待之决功在边镇外国皆闻其名尤重气节厉廉隅直道而行。

卒后逾年,大盗至钧州,以文升家在,舍之去。

(节选自《明史·马文升传》卷182)

(1)下列对文中画线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升有文武才/长于应变朝端/大议往往待之决/功在边镇/外国皆闻其名/尤重气节/厉廉隅/直道而行

B. 文升有文武才/长于应变/朝端大议往往待之决/功在边镇/外国皆闻其名/尤重气节/厉廉隅/直道而行

C. 文升有文武才/长于应变朝端/大议往往待之决/功在边镇外国/皆闻其名/尤重气节/厉廉隅/直道而行

D. 文升有文武才/长于应变/朝端大议往往待之决/功在边镇外国/皆闻其名/尤重气节/厉廉隅/直道而行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漕运,古代利用水道调运粮食的运输方式,以供应京城或接济军需。

B. 藉田,古代天子诸侯征用民力耕种的农田。

天子躬耕,可表示重视。

C. 兵部,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武官选用及军械、军令、屯田、赋税等。

D. 经筵,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明代尤其重视。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马文升仕途顺利,政绩卓著。

他被委任御史以后,历任多项职务。

功业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处理受灾民众的善后问题;二是击败扰乱社会秩序的贼寇。

B. 马文升为人正直,处事严明。

他敢于直言劝谏,奏事进言均得到采纳;又能够严格考察部属,曾罢免贪婪懦弱者三十余人,奸人怨恨,对他大肆威胁和污蔑。

C. 马文升尽心军事,关注民生。

他任兵部尚书十多年,对屯田、边备等职责勇于进言。

在代吏部尚书时,南京等地遭遇风雨灾害,他又请求皇上救助灾地百姓。

D. 马文升文武全才,声名远扬。

朝廷大事往往等他决断,又有显赫边功,外国皆闻其名。

为人重气节,品行端正,以至于大盗各处骚扰,也不去钧州他的家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

②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

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

【答案】

(1)B

(2)C

(3)D

(4)①在朝廷官员中他最是年高德劭,皇上也诚心诚意住用他,诸位大臣没有人敢望其项背。

②在家闲居,无事从不到州城去。

说到当时政事,总是皱着眉头不回答。

【解析】【分析】

(1)解答断句题,首先把语句放入文本,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文升有文武才长于应变朝端大议往往待之决功在边镇外国皆闻其名尤重气节厉廉隅直道而行”,这句话的含义是:

马文升文武双全,擅长应对事变,朝中大事往往等他来决断。

他在边镇建功立业,国外人都知道他的名声。

他特别注重气节,磨练端方不苟的正直品格,一生走正直之道。

根据对文句的理解,“朝端大议往往待之决”朝中大事往往等他来决断,“朝端”朝中,前面要断开,据此可以排除AC。

根据理解原句,“外国皆闻其名”国外人都知道他的名声。

“外国”国外人,前面要断开,据此可以排除D。

故选B。

(2)选项C,对兵部职权范围说法有误。

兵部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户部尚书掌管全国土地、赋税、户籍、军需、俸禄、粮饷;工部掌管全国屯田、水利、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官办工业等。

故选C。

(3)选项D,“以至于大盗各处骚扰,也不去钧州他的家乡”曲解文意。

原文是他去世一年后,大盗到了钧州,因为马文升的家在此地,即放弃了那里离开了。

故选D。

(4)此题中第①小题的关键词语有“班列”、“推心”、“莫”。

“班列”原指“朝班的行列”,此处可指“朝廷”或“朝官”,据上下文文意译为“朝廷官员”。

“推心”虽然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单用,但从成语“推心置腹”中仍可看出这一用法的意义,其实在文中就是诚心诚意的意思。

“莫”是否定性的无定指示代词,意思是“没有谁”、“没有什么”、“没有哪里”,联系到具体语境,这里译为“没有人”。

第②小题中的关键词语有“未尝”、“时事”、“辄”三处,“未尝”是“未曾”、“不曾”的意思,现代汉语中仍有使用,例如“一整夜未尝合眼”。

“时事”在这里的意思是指“当时的政事”、“世事”,与现代汉语中所说的“最近一段时间的国内外大事”有明显的区别,虽然考生可能不易分辨,但从上下文可以推出来。

“辄”作为副词表示“总是”、“就”等意义。

翻译中选用“莫”、“辄”,是为了弥补没有专题考查文言虚词的不足。

故答案为:

⑴B;⑵C;⑶D;

⑷①在朝廷官员中他最是年高德劭,皇上也诚心诚意住用他,诸位大臣没有人敢望其项背。

②在家闲居,无事从不到州城去。

说到当时政事,总是皱着眉头不回答。

【点评】

(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断句、标点也讲求一定的技巧,做题时应把握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

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

(2)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

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贵在平时的积累,经常翻阅经典,遇到不明白的就请教和查证。

也可以分类整理,便于查询和记忆。

(3)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

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4)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翻译句子首先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